呼啸山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呼啸山庄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
ISBN:9787020070961
作者:爱米丽·勃朗特
页数:344页

章节摘录

  第一卷  第一章  一八○一年——我拜罢房东刚刚回来——这位离群索居的芳邻往后还够让我麻烦的呢。这一带地方的确是妙不可言!我看整个英格兰再也找不出这么远隔尘嚣的安身之处了。真是厌世者得其所哉的天堂——而希思克利夫先生和我又刚好凑成一对儿,可以共享这一派荒寂。好一个顶刮刮的伙伴!我骑马走上前去就望见他那一对黑眼睛,满腹狐疑地觑在眉毛底下;待我报出自家姓名,他更是决心设防,将那些插在背心里的手指头往里插得更深。在这样一种阵势之下,他很难设想,我对他是心怀何等的热忱。  “你是希思克利夫先生吗?”我问他。  点了一下头就算是回答。  “先生,我是洛克伍德先生,你的新房客。我刚一到达就不揣冒昧立刻前来拜访,是想表明,我一再恳求希望租下画眉田庄,没有给你造成不便。我昨天听说,你原先曾经有些担心——”  “画眉田庄归我所有,先生!”他不觉一愣,打断我的话头说,“要是我挡得住,我绝不允许什么人给我造成不便——进来!”  “进来”这两个字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表示的是“滚蛋!”的意思。甚至他倚着的那扇门,对这两个字也并未应声启动。我想正是此情此景让我决定接受他的邀请,因为我觉得,一个比我自己还要落落寡合得出奇的人,倒也很有点意思。  ……

前言

  英国作家大都多产,像我国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等巨匠,凭一部小说而享万世之名,似不多见。爱米丽·勃朗特,仅以一部《呼啸山庄》这样普通篇幅的长篇小说,而占英国小说史上不可删除的一页,则更为醒目。  勃朗特这一姓氏,中国读者早不陌生。通常在此姓下,有夏洛蒂、爱米丽和安妮三位,人称“三姐妹星座”。她们高踞文学星空,壮丽璀璨。在我国,爱米丽的知名度,较其姐夏洛蒂,也就是小说《简·爱》的作者,迄今尚逊一筹,然而这位女作家及其作品的“含金量”,却似不应仅以一时草率权衡。  如果给爱米丽编制年谱,大约一页篇幅即已绰绰有余:她一八一八年生在约克郡的桑顿,比其姐夏洛蒂少长仅十八个月;和夏洛蒂一样,出身于英格兰苦寒山地一个多子女的教区牧师之家。她不到两岁时随全家迁至同郡的霍渥斯,三岁丧母,像她的姐妹一样,在鳏居的父亲和终生未嫁的姨母教养之下成长。六岁开始,零星受过一些教会慈善性女子寄宿学校教育,十九岁在哈利法克斯劳希尔女子学校任教六个月。二十四岁时,曾到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家女子寄宿学校求学八个月,专习法文、德文、音乐、绘画。她属于早熟天才的类型;十一二岁开始习作诗文,二十七八岁创作《呼啸山庄》,于完成后一年出版;此前一年还与夏洛蒂和安妮共同出版了一部诗歌合集。为避时人对“妇人而为文”的刁难,三姐妹均以男性化名为笔名,爱米丽所署,是埃利斯·贝尔。她的诗和小说,当时并未赢得理解和赏识。她终生未婚,因患肺结核病不治,三十岁即辞世,生平事迹鲜为人知。  爱米丽·勃朗特像她的姐妹一样,在其短暂一生,始终处于多重劣势之下从事文学实践。所谓多重劣势,主要包括家境清贫,常需为个人求学和生活出路忧心;生为女子,幼失慈母,常遭性别歧视和家务之累;此外就是穷困和疾病带来的早天。在这些方面,如果说爱米丽和她的姐妹尚有不尽相同之处,那也只是程度更甚。另外两点,就是她比夏洛蒂短寿以及她比夏洛蒂和安妮都更赋有诗人气质和内在生活;而更为可叹的是,由于早天,她那身后鹊起的文名,未曾给她那颗敏感孤寂的心带来些许安慰。  尽管据说爱米丽的祖父和收养他的叔父曾经有过希思克利夫那样的身世之谜,《呼啸山庄》却不像《简·爱》等勃朗特小说,它的主要情节不是以作家经历为蓝本,而是充溢浓郁浪漫激情的虚构。读书评论界对它的理解与阐释,也向来呈多元化。它通篇像是带血腥气的恩仇故事;也有人将它看做表现压迫与反抗的写实作品,或是交织激烈情感的爱情罗曼司。二十世纪以来,各种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后的批评,如心理分析、文本分析、女权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都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小说做不同解释,使它成为恒温不降的研究热点,以至对文本中很多细节,如男女主人公究竟有无血缘关系、它的内容与作家本人感情生活的关系等,都曾大做文章。  任何一件文学艺术作品,本来就可有不同理解和阐释,越是珍品,由于其复杂性和特有魅力,就越易引发分歧。此处,以译者之谫陋,认为模糊文艺学的一些原理,确实可资运用。也就是说,鉴于作家本人艺术思维及其所表现生活的复杂性,作品中的价值相应就会表现为多义性、争议性,加之接受一方各人立场观点和审美素养有异,因此不可能、也无需要求对作品得出完整划一的理解和感受;如此,将各种理论、方法的理解互为参照,得出更全面准确的认识,反而可以避免接受上的片面化和绝对化。据此,我们反躬自问,对于《呼啸山庄》尽管百家饶诜,这部小说引人注目之处究竟何在?窃以为,那就是一对两小无猜伴侣舍生忘死的恋情。凯瑟琳对林顿允婚后的两句话说得好:“我爱他(指希思克利夫)并不是因为他长得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这种整个灵魂的合二为一,与我国民间常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谓分毫不爽。他们的恋情,爱与恨交织,欢乐与痛苦并存,但却屡遭摧残与阻挠而不熄灭,原因正在于此。爱米丽处理这一恋情,主要是以散文诗的笔触描述,以风景画的背景衬托,以奇幻的梦境渲染。这也就是这部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  如果穿过爱情故事的岩层继续深入,立即会接触到更深的一层,那就是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凯瑟琳对保姆解说自己的梦境时说,天堂不是她的家,在那里,她一心只想回到荒原。她与希思克利夫之所以相像得难解难分,正因为他们同为荒原(也就是大自然)之子,他们同属于尚未被文明驯化、野性十足、保持了更多原始人性与情感的人。他们的恋情,与荒原上盛开紫花的石楠共生,浑然天成,粗犷奔放,顽强对抗虚伪的世俗文明,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合一。凯瑟琳背叛希思克利夫而误嫁林顿,虽使世俗文明稍逞一时之威,并未切断他们之间本质的联系。他们死后,肉体同归泥土,灵魂遨游荒原,代表了人向自然的归复,天人合一的永恒。这是爱米丽·勃朗特本人宇宙观、世界观的体现。  夏洛蒂和传记作者告诉我们,爱米丽生性独立、豁达、纯真、刚毅、热情而又内向。她颇有男儿气概,酷爱自己生长其间的荒原,平素在离群索居中,除去手足情谊,最喜与大自然为友,从她的诗和一生行为,都可见她天人合一宇宙观与人生观的表现,有人因此而将她视为神秘主义者。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就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命题,爱米丽不过是步历代哲人、隐者、科学家、艺术家后尘,通过生活和创作,身体力行地探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由于爱米丽一生经历简短,她既未受完整系统教育,又没有爱情婚姻实际体验,人们对于她能写出《呼啸山庄》这样深刻独特的爱情绝唱也曾疑惑不解。对这一问题,早有人以“天才说”做出解释,而经过百余年的研究考据,传记作者和评论家又提出了更加令人信服的凭据。爱米丽以及她的姐妹,虽然生长在苦寒单调的约克郡,她们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却来自北爱尔兰,母亲玛丽亚·勃兰威尔是康沃尔人。这一对父母所属民族的祖先,同属具有冲动浪漫气质的凯尔特人,而且二人都不乏写诗为文的天分:帕特里克又一向怀有文学抱负,曾自费出版诗集;玛丽亚出嫁前写给帕特里克的情书,也是文采斐然。继承了父母的遗传基因,又受到荒原精神的陶冶哺育,爱米丽的艺术天才无疑并非无源之水;而且她家那座荒原边缘上的牧师住宅,外观虽然冷落寒酸,内里却因几个才智过人的子女相亲相携而温馨宜人。他们白幼相互鼓励、切磋;以读书写作为乐。这一方面大大冲淡了物质匮乏之苦;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他们的写作功力。爱米丽的写作,从诗开始,她在着手创作《呼啸山庄》之前十六七年间,陆续写出习作诗文《贡代尔传奇》和短诗,如今所见,仅近二百首诗。姑且不论它们本身的艺术价值,这些文字起码也是创作《呼啸山庄》这部不朽之作的有益准备。换言之,她写《呼啸山庄》,是她写诗的继续。她的诗,真挚、雄劲、粗犷、深沉、高朗,这也是《呼啸山庄》的格调。  译者十余年前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及,《呼啸山庄》是一部纯诗人写的小说,而不是哈代那样诗人兼小说家、更不是狄更斯那样纯小说家写的小说。就传统写实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和情节来说,《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只有男女主人公最为突出,而且实际上是他们二人的感情特征最为突出——而人的感情又本应是诗的首要元素。小说中其他人物,则缺乏像他们一样深刻强烈的感情内涵,因此大多淡而无味甚至不尽合乎常理。如伊莎贝拉之爱希思克利夫和小凯茜之爱小林顿,都是作家自己牵强作伐。唯有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真实、天然,充满魅力,兀立于其他人物之上,紧紧抓住读者,令人无暇挑剔、苛责。在结构方面,作为小说主体的爱情故事,发展到二人诀别,凯瑟琳长逝,似乎高潮已过,随后希思克利夫继续经受感情煎熬并向林顿、恩肖两家报复,应是从高潮至结尾的下坡路,到他五天四夜绝食梦游,则是一个回头浪,故事也就近于尾声,而这其间却穿插设计了大量第二代人的爱情纠葛,最后还布置了遥遥在望的大团圆,使本可精彩的结尾泛起了泡沫。爱米丽在这里似乎脱离了作诗而落入编写小说的迷阵。这恰从反面证明,爱米丽本为诗人,写诗,不论是以韵文还是散文,才是她的强项,《呼啸山庄》正是她以散文写的诗,它的巨大成功、突出魅力以及其中一些败笔,都源出于此。  通过写诗走上小说创作,不少作家都是这条路上的过来人;而再通过小说而充分展露一向未得尽展的诗才,爱米丽却得说是一个鲜见的实例。昔人曾将波兰音乐家肖邦称为钢琴诗人,我们以此对应,也可将爱米丽·勃朗特称为小说诗人。她超然物外,不计功利,在简短三十年的一生,仿佛只为写作而活,而且终于在写作中无意间实现了自我,也永葆了自我。她的时代,与我们已相去遥远,她的毕生因年轻而血气方刚,她的作品因诗化而夸张极端,这使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人也常感惶惑、犹豫;但是,在物质文明不断进步发展的另一侧面,有识之士出于对物欲横流、人性歪曲和自然破败的忧患,则在一次次呼唤人间真情和回归自然,《呼啸山庄》的曲调,也总能与这常作呼唤的一代代新声和谐共振——这大约就是这部小说永远的“现实”意义。  张玲

内容概要

爱米丽·勃朗特(1818-1848),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她的写作从诗开始,短暂一生中写有近两百首诗,但仍以小说《呼啸山庄》之影响最为深远。

《呼啸山庄》(1847)被评论为以散文写成的诗作,主要讲述两位男女主人公凯瑟琳和希思克里夫之间舍生忘死的爱情故事。作者以散文诗的笔触描绘,以风景画为背景衬托,并用奇幻的梦境渲染了两人的爱恋之情,使这部小说极具艺术特色。
张玲(1936—),祖籍山东烟台,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编审。著有《哈代评传》《狄更斯评传》,译有《牧师情史》等。
张扬(1922-2006),湖北武汉人。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水利系,历任新华社编辑、记者,山西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第二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编辑推荐

  在英国文学史上,《呼啸山庄》无疑是一本奇特的书。和那本充满热情、光彩和优雅爱情的《简爱》不同,《呼啸山庄》里更多的是仇恨,是阴冷、萧索、死亡和毁灭。艾米莉看待世界的眼光显然和姐姐不同,夏洛蒂以“爱”来交换“爱”,所以,尽管小说中也有苦难,也有眼泪,但是这眼泪是晶莹纯净的,透过泪水我们看到的是面对人生的坦然和忍耐,是海纳百川的平和与阴霍过后的阳光灿烂。

作者简介

《呼啸山庄》主要内容:译者十余年前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及,《呼啸山庄》是一部纯诗人写的小说,而不是哈代那样诗人兼小说家、更不是狄更斯那样纯小说家写的小说。就传统写实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和情节来说,《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只有男女主人公最为突出,而且实际上是他们二人的感情特征最为突出——而人的感情又本应是诗的首要元素。小说中其他人物,则缺乏像他们一样深刻强烈的感情内涵,因此大多淡而无味甚至不尽合乎常理。如伊莎贝拉之爱希思克利夫和小凯茜之爱小林顿,都是作家自己牵强作伐。唯有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真实、天然,充满魅力,兀立于其他人物之上,紧紧抓住读者,令人无暇挑剔、苛责。在结构方面,作为小说主体的爱情故事,发展到二人诀别,凯瑟琳长逝,似乎高潮已过,随后希思克利夫继续经受感情煎熬并向林顿、恩肖两家报复,应是从高潮至结尾的下坡路,到他五天四夜绝食梦游,则是一个回头浪,故事也就近于尾声,而这其间却穿插设计了大量第二代人的爱情纠葛,最后还布置了遥遥在望的大团圆,使本可精彩的结尾泛起了泡沫。爱米丽在这里似乎脱离了作诗而落入编写小说的迷阵。这恰从反面证明。爱米丽本为诗人,写诗,不论是以韵文还是散文,才是她的强项,《呼啸山庄》正是她以散文写的诗,它的巨大成功、突出魅力以及其中一些败笔,都源出于此。

图书封面


 呼啸山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除去這個版本的翻譯問題,關於《呼嘯山莊》本身還有五個問題:1 作者將凱瑟琳的死安排在全書中間的位置,是不是有點超前?她死後還有一半的書怎麼處理?還是因為這個問題的前提是已經將她誰為女主角,故事前進的推動力?如果這是一個愛情故事,那麼顯然死得過早。但如果是復仇故事,她的死或許是復仇的動力之一。2 鏈接第一個問題,凱瑟琳死以後的後半部份怎麼寫。我們看到,凱瑟琳的死在第二卷第二章,從第四章開始到第十五章,全部描述其女兒小凱瑟琳的生活,其中包括凱的成長、表弟的到來、與表弟通信、夜裡偷偷去呼嘯山莊探視、以及被騙關在山莊。十六章開始凱的生活空間從畫眉田莊轉到呼嘯山莊,作者繼續描述她在山莊里的生活。問題一在於,對於她和那個病弱自私的表弟的交往明顯多於第一卷中凱瑟琳與希斯克利夫,作者著墨意圖為何?是否有這個必要那麼詳細?這樣就帶來了第三個問題。3 既然將筆墨留給了小凱瑟琳與表弟,相對而言,留給希斯克利夫的少之又少,當然我指的不是他的復仇行為(他兒子是復仇的棋子,故而也可以說寫小凱瑟琳與表弟的交往就是寫他們怎麼走進希斯克利夫的圈套),我是指他的愛情——如果按照故事順序而不是話語順序來羅列,希斯克利夫表露自己情感的地方一共有四處:第二卷第一章闖入畫眉田莊在凱瑟琳死前相擁;十五章林頓死後,希斯克利夫來畫眉山莊帶走小凱瑟琳,看到凱瑟琳畫像,向女管家述說秘密——昨夜他去墳場抽板、以及十八年前凱下葬后他去挖墳;第一卷第三章房客看見他在半夜裡招魂;第十八十九二十章絕食自殺,為求得與凱靈魂團聚。也就是說,除了開頭的第三章與結尾的十八十九二十章,後半部凱瑟琳死後的十八年時間里只講到希斯克利夫對凱瑟琳難以忘懷的次數只有兩次,我們可以將之與小凱瑟琳與表弟的篇章相比,詳略立現。那麼作者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麽?我一直以為凱瑟琳與希斯克利夫的愛情會圍繞整本書,而且是描寫的重點。然而從篇幅的佈局來看,顯然不是這樣。我們是不是可以就篇幅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愛情,在復仇。4 那麼復仇與愛情的關係是什麽?我不懷疑兩者可以同時並存在一部小說里,但我要問的是兩者的關係,如果找不到密切的聯繫,那麼兩者就是斷裂的。愛情的悲劇主要問題在於凱瑟琳自己的選擇,我們從小說里看不到任何逼迫的力量,外在於分離凱瑟琳與希斯克利夫的社會力量,因而這個選擇是凱瑟琳自己做的,結果的悲劇也就只能歸於她而不是社會。當然你也可以反駁說是希斯克利夫的貧窮使凱瑟琳沒有辦法嫁給他,但注意,那也是她自己嫌棄希斯克利夫的貧窮。換句話說凱瑟琳嫁給林頓是自願的,林頓婚後亦是全心全意迎合她,她的死亡林頓不該負責任,相反,她的死是小說了古怪中的古怪,因為她死於瘋病,而瘋病發生的原因只是林頓和希斯克利夫的口角,難道一場口角最終致命,不是不太符合生活邏輯嗎?第一卷中她曾是野性健康的姑娘(雖然她婚前也曾有一次描述過她的瘋病,可能是爲了日後瘋病致命做伏筆,但就這個人物本身的性格而言,那次病得的同樣莫名其妙),不是病弱怪癖的林頓,小說也一再強調她和健壯兇悍的希斯克利夫是同樣的人,身體健壯的人是不容易得瘋病的,這樣我就不得不說是小說家殺死了凱瑟琳,她的死完全是小說發展的需要。這樣我們可以回過頭來重新看第一個問題。關於復仇,搶奪呼嘯山莊是希斯克利夫一解童年的屈辱,那麼搶奪畫眉田莊又是爲了什麽?為凱瑟琳復仇?至少我在書裡沒有找到現成的蛛絲馬跡反映希斯克利夫有這個想法。但如果找不到支持這個說法的答案,那麼復仇與愛情就不能很好銜接起來了。另一個問題在於復仇的方式。小說讓希斯克利夫採用的是通過兩次婚姻得到畫眉田莊的財產——他與伊莎貝拉,兒子林頓與小凱瑟琳。(呼嘯山莊的財產他是通過新德利的豪賭抵押財產得到的,順便說一句,新德利在妻子死後突然變得頹唐是一件與凱瑟琳得瘋病一樣古怪的事,我也可以說作家要凱瑟琳死的原因有一點是爲了她死了后沒人與希斯克利夫搶呼嘯山莊的地產。)婚姻方式的弊端在於,一是時間長,小說中是二十年。二是必須等待另一方的死亡。所以我們看到的死亡接二連三的發生——先是凱瑟琳、伊莎貝拉、新德利、林頓、小林敦,我都懷疑他們全部死於作者之手,沒有他們各種理由的早死,單靠婚姻,希斯克利夫是拿不到畫眉田莊的。那麼接下去的問題就來了:作者爲什麽要採用婚姻這種時間又長又不保險的做法得到財產?我不想說這是艾米麗本人的鄙見,她想不出更好的搶奪財產的方式了,不得不編排一場又一場的婚姻,一次又一次的死亡。5 最後一個問題關於敘述人。兩個主要敘述人:洛克伍德先生的作用是引出故事和結束故事,基本不在故事中起作用。另一個女管家是故事的主要敘述人,通過她的口,我們和洛克伍德先生同步知曉呼嘯山莊四十年來的恩仇。爲了讓她成為這個故事的最重要的敘述人(當然還有其他敘述人作為她的補充,因為她並非全知全能的敘述者,看不到聽不到感覺不到的事,必須又另一個敘述者完成,而她的任務就是傾聽,然後在講故事的時候向洛克伍德先生轉述),儘量讓她在兩個莊園中來回,陪伴幾位主人,並且不管是夠合適,她總能聽到他人的對話,即使是凱瑟琳病死前與希斯克利夫如此私人的場合,她也在待在房間里與他們一起。而其他人,不管是否合適,都會向她傾訴自己的心事——如小凱瑟琳告訴她自己去山莊探望小林頓的經過,希斯克利夫告訴他自己兩次去挖凱瑟琳的墳墓等等。這樣安排是否符合述說者的人物性格?或者說這個女管家是否承擔得起那麼多秘密?我很奇怪比任何人知道得都多的她怎麼沒有發瘋。更大的一個問題是,她既然參與(注意是參與,不是聽說。當然這也是爲了順利敘事所做的安排)了許許多多故事,成為許多故事的第一目擊人(如她和小凱瑟琳一起被關在呼嘯山莊),那麼在她講述某些故事時又怎麼像不發生在自己身上那麼的平靜而不起波瀾?
  •     呼啸山庄是一本很难不怀抱自己的情绪去读完的小说。事实上,Brontes三人都是行文极富灵秀与诗性的女子,字里行间溢满丰沛的感情色彩,易唤醒读者的共鸣。Emily显然是最烈性一位,她所有对爱情、对世界的想象力都赋予了这座封闭的山庄。友人中对Heathcliff这一角色行为的评价毁誉参半,却并未有人厌恶过他。我相信这不是源于高高在上的怜悯,而只是遵从了自己的本能情绪。这个男人性情至纯炽烈而又偏激疯狂,他的爱与恨,从来不做丝毫的保留。即使最后逞强似的报复行为仿佛丧失了理智,也不难看透他的爱之深恨之切。如果呼啸山庄是傲慢与偏见那样浪漫诙谐的小说,我们或许觉得Katherine嫁给Linton才是理所应当。可这是挟带狂风暴雨一般强烈不甘与骄傲的呼啸山庄,Heathcliff便是催生这股情绪的中心。我们跟随他体验孤独、自卑、喜悦、倔强、绝望与愤恨,看着挚爱逐渐“苏醒”而远离他,看着他如何不堪屈辱几番复仇,看着他冷凝神色罔顾挚爱垂死的忏悔,我们领略他的所有情感,因此体恤了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能说厌恶Heathcliff的读者便不曾领略Heathcliff的情绪。相反的,Emily创造这个角色时,恐怕早明白这个角色拥有的相悖的魅力。
  •     实在是理解不了凯瑟琳怎么会让自己陷入那么绝望的境地,中国人常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何不放弃一边让自己活得更自在潇洒呢。希刺克利夫的作为倒是深得我心,只可惜如愿以偿的报复之后什么都不存在了。包容的爱还是彻底的恨,难以抉择的感情。。。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我认为,她写得比夏洛蒂·勃朗特要好。即使是经过了百年时光,痛苦也依然深入人心。我能体会到希斯克利夫那无法解脱的痛苦。希斯克利夫的痛苦深入我心。
  •     只记得复仇,悲剧,感情强烈,好像没有太多印象了
  •     1.喜欢这本书的插图,阴郁而有力度2.作为一本名著,正如前言中所说“二十世纪以来,各种现代主义的批评,如心理分析、文本分析、女权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都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小说做不同解释,使它成为恒温不降的研究热点”,可见本书的错综复杂3.故事的人物及其简单,交往十分有限,地点只有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那时候的人真是这样生活的吗?4.太多人死了,作者真爱操控人的生命。5男主角居然打女人,十分看不顺眼。6那时英国的财产继承制度真是导致不少悲剧。7作者笔下没有一个可爱的人物,却也没有叫人讨厌到底的人物。伊莎贝拉从呼啸山庄逃出来后我就不再讨厌她了。这本书是关于灵魂的,而不是关于爱情的吧。
  •     生不可与死,死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纠结的要死,剧情纠结,剧中人物性格纠结,可最终,他们的爱太深刻,还是打动了我,喜欢最后小凯瑟琳的归宿,哈顿是个好孩子。
  •     他们生前分离,死后肉体同归泥土,灵魂在荒原上呼啸为风,相伴同行。以后找到英文原版的再读一读。
  •     再读多少遍也无法接受的炽热,强烈近乎暴力的爱情。
  •     读完之后越想越不是滋味 像这种“爱上世界上另一个我”的爱情 到底有什么意义 说到底 不就还是自恋吗
  •     残酷的现实,残酷的爱情,还有那颗残酷却又火热的复仇之心,构成一幕幕残酷的悲剧
  •     已经对任何翻译都不抱希望了,,,以后有机会还是读原著吧
  •     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     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的爱情已超越了人性之爱的范畴,而是彻底的野性之爱,但又是如此纯净和坚韧,无法阻挡这样的爱情,它是如此投入专注,魂牵梦绕,舍生忘死,正如无法阻挡席卷荒原的狂风,无法阻挡夜晚的电闪雷鸣。在这片游魂出没,遍布石楠花的荒野上,枝条相互拥抱,连他们的根也纠缠在一起。相比之下,小凯瑟琳和哈顿·恩肖的感情就平和得多,在经过一番冲突后,最后两人的灵魂令人欣慰地结合在一起,在他们身上,最终将积聚起另一片不同的记忆。此外我认为,在神态和动作描写方面,很少有作家达到艾米丽在这部小说中达到的高度,似乎连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不能完全超越她。这是一本艺术杰作,但不得不说,又让人压抑、痛苦。我也从未接触到这样一种爱情,它和如此之多关于“恨”的字眼联系在一起。
  •     这样的爱很诱惑,也太太栗人!
  •     实在不喜欢话这么多的。。。
  •     一起收到的,当然一样的评价!很好!
  •     滿滿的全是愛,從頭到尾
  •     “何以有人想象出来,那些长眠者在如此安谧宁静的土地之中,却不得安谧宁静地沉睡。”
  •     那时冬天偏爱夜里读书,寝室熄灯后,点一盏灯,窗外风声呼啸,便总担心这山庄入梦。
  •     第一次心虚难耐,这是多么纠结的感情
  •     太压抑
  •     名著-呼啸山庄
  •     错乱的关系,又一出复仇记
  •     有时间会再读一遍
  •     勃朗特家的才女們,這本呼嘯山莊看的時候總覺得冗長,有些地方無法暢快接上。讀完之後,合上書,閉上眼,才發現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毀滅與一個成全的。
  •     艾米莉的诗歌比小说更贴近现实生活,而小说所表现的是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疯狂。
  •     在某学期的专业课(法律类)上读完的...这样的爱情永远忘不掉。我用两个字来形容:毒(凯瑟琳) 笃(希斯克里夫)
  •     其实我得承认我没法理解这种感情
  •     人的仇恨是世界上力量最大的吧,它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可以摧毁家庭,可以让人丧失理智。恨是最危险的,爱也是最危险的。由爱生恨,冤冤相报合适了?(话说我真心喜欢小凯茜,当然和他爹!)
  •     我写过它的犯罪性分析。。。
  •     三姊妹作品。
  •     如此强烈迸发的感情于我只有欣赏的机会
  •     初中时读过一次,可都忘了,连故事的梗概都不记得了,准备有空再读一次~
  •     怜 不是 爱
  •     译文很不错,代入感强。就是那个配图真是太夸张了,不走心就算希斯克里夫长得不好,你也不能配上卡西莫多的图吧
  •     没找到封面是一副油画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版本,这是我人生第一部外国小说,百读不厌。
  •     看了三遍 越看越爱
  •     无缘无故的爱和无缘无故的恨
  •     人生中读的第一本文学作品
  •     爱情,仇恨,报复,解脱。。。丰富的人物形象,煽情的情感描写挑人心弦
  •     粗读。
  •     我觉得一部挺无聊的作品。以前看《白鲸》的时候觉得这作品无聊,现在看来这作品更加无聊。
  •     传奇的故事,艾米丽更传奇
  •     为了论文而读的书,不虚此行。
  •     喜欢
  •     扣一星因为这个翻译
  •     小学的时候读的——五年级?起初是因为作者是简爱夏洛蒂的妹妹,而简爱是生平看过的第一本小说。可是五年级的小孩子怎么消受得起这么神奇的著作啊,可以说看得稍微晕乎乎;留下的印象是波谲云诡的情节、书中精致的版画插图,以及女主角的那一场噩梦。
  •     仇恨
  •     让人战栗的爱情,小时候读很向往,现在,已经想过平稳的日子了
  •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定要把一句话听完,后面的也许就是你真正想要的~
  •     如果爱伤害了所有的人,又有什么值得赞赏的呢
  •     这翻译。。。。 不过我真心觉得好多书该重新看看
  •     旷世奇恋。。
  •     少时读英文版,只记得往返山庄间的风景很美。而今读中文版,被许多感情触动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