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押出去的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抵押出去的心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020092260
作者:(美)卡森·麦卡勒斯
页数:21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就像那样 即使姐姐都十八了,足足比我大五岁,我们还是一直十分亲近,比大多数姐妹在一起时享有更多的乐趣。这点跟我们与兄弟丹在一起时是一样的。夏天,我们会一起去游泳;冬日的晚上,我们也许会围着火炉坐在起居室里,一起打三人桥牌山或密西根拉米,输家每人给赢家五或者十美分。我们三个在一起,比所有我们知道的家庭都要快乐。在这件事之前,一直都是那样的。 也不是说姐姐勉强跟我一起玩。她极其聪明,比我所知道的任何人读书都多、甚至比学校里的老师还多。在高中里,她却从不喜欢涂脂抹粉,从不驱车跟女孩子们一起四处晃悠,或是载上男孩,在药店门口停车……。当她不读书时,她就只想要跟我和丹一起玩耍。她并没有成长得多像大人,还会为冰箱里的一整板巧克力而尖叫,或者会在圣诞夜通宵不睡时兴奋得喋喋不休。在有些方面,好像是我比她大得多一样。甚至在去年夏天塔克开始常常过来的时候,我有时不得不告诉她不要穿齐踝的短袜,因为他们可能要到城里去一趟;或者提醒她应该像其他女孩那样,拔掉鼻子上方的眉毛。 再过一年,到明年六月,塔克就会从大学毕业了。他是个瘦瘦高高的男孩,脸上带着那种迫切渴望的神情。在大学里他特别聪明,拿到了全额奖学金。他从去年夏天开始来看姐姐,可以的时候就开着他家里的车,穿着套白色的亚麻料子西装。他去年来得很多,今年夏天就更加频繁了——在离开此地之前,他每晚都来看姐姐。塔克挺不错的。 不久之前,我和姐姐的关系开始有了变化。尽管当时我并没有注意,但在今夏的某天夜晚之后,我才意识到事情大概要走到尽头,就要变得像现在这样了。 那天夜里我醒来时已经很晚。我睁开眼睛,觉得当时肯定差不多快要天亮了。当发现姐姐不在床上的那一边时,我感到害怕。不过,其实只不过是窗外清朗的月光闪耀,映得前院里垂下的橡树叶子如沥青般黑,看上去界限分明罢了。那大约是在九月初,但我望着月亮时,却感觉寂寥。我把被子拉紧,让双眼在房间里家具的漆黑轮廓之问漫游。 在这个夏天的夜里我醒过来很多次。你们知道,姐姐和我一直共享这个房间,当她进屋开灯找她的睡袍或者其他什么的时候,就会把我弄醒。我喜欢这样。夏天学校放假时,我不用早起。我们有时会躺着,聊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我喜欢听她说塔克和她去过的地方,或者笑着谈论其他事情。那晚之前,她好几次私底下跟我聊着塔克,就好像我跟她同年似的。她问我在塔克打来电话时,她是否应该这样说或者那样说。之后,或许就再给我一个拥抱。姐姐真是为塔克着了魔。有次她跟我说:“他太可爱了。我觉得在这世界上绝不可能再认识一个像他那样的人。” 我们也会谈谈我们的兄弟。丹十七岁,计划在今年秋天去上理工大的联合培养课。今年夏天丹长大了。有天晚上,他喝酒喝到四点钟才回来。爸爸在下星期绝对会让他好受,于是他就跟一些男孩去乡下野营,耗掉了儿天时间。他曾经跟我和姐姐谈过柴油发动机,以及远行去南美之类的事儿,不过在今年夏天,他很安静,也不跟家里的任何人多说话。丹简直就像根杆子一样,既瘦且高。他的脸上现在是疙疙瘩瘩的,很笨,也不是很帅。我知道,他有时会在晚上独自出去游荡,可能是越过这座城市的界标,去了那片松木林吧。 我躺在床上想着那些事儿,想知道现在的时间,以及姐姐什么时候会进来。那天晚上,在姐姐和丹离开之后,我到街角那儿去。和邻居的几个小孩子一道对着街灯投石子,想砸死一只盘在那儿的蝙蝠。起初我感到不寒而栗,以为这种小蝙蝠或许跟吸血鬼德拉库拉差不多。当我看到它只是像只蛾子而已时,便不在乎他们到底是……

前言

卡森·麦卡勒斯,一九一七年出生于乔治亚州首府哥伦布市,一九六七年逝于纽约州乃役镇。尽管她生命短促,且受顽疾困扰——三十岁前,便已受了三次中风折磨——麦卡勒斯仍创作了数量可观又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集合:四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两个剧本、二十部短篇小说、一本儿童诗集,以及大量的散文及诗歌。理查德.赖特。盛赞她那“惊人的人性”。,戈尔·维达尔。将她的写作描述为“我们亚文化中少数令人感到满意的成就之一”。    一九四0年,当麦卡勒斯以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震撼纽约文学界时,年仅二十三岁。紧随其后的两部长篇《金色眼睛的映像》(1941)、《婚礼的成员》(1946)以及一个中篇《伤心咖啡馆之歌》都被改编成了电影。作为剧本,《婚礼的成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于一九五0年获颁纽约戏剧评论家奖。一九五七年,另一部戏剧作品《奇妙的平方根》在百老汇首演。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她写了最后一部长篇《没有指针的钟》,以及一本儿童诗集《甜如泡菜净如猪》。殁后,麦卡勒斯早期的小说及散文和诗歌等.由她的妹妹整理结集为《抵押出去的心》(1971),一本“未完成的自传”《神启与夜之光》于一九九九年出版。    麦卡勒斯的成就举世公认。伊迪丝·西特韦尔、约翰-休斯顿以及亨利·卡蒂埃一布列松全是她的忠实爱好者,普里切特描述她为“无可比拟的故事叙述者”。威廉·特雷弗称《心是孤独的猎手》是他的十本荒岛小说中的一本:“我重视她的想法,她所施的魔法,她所说的话以及她言说的方式,她自己不朽的内心。”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卡森•麦卡勒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生于美国佐治亚州,29岁后瘫痪。著有《心是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金色眼睛的映像》《没有指针的钟》等小说作品。1967年9月29日麦卡勒斯在纽约州去世,时年50岁。
译者简介:
文泽尔,出生于武汉,长居于欧洲。《城市画报》《上海壹周》特邀专栏作家。闲暇之时读书、藏书、写书、译书。已出版小说著作、译作十余种。

书籍目录

早期小说
西八十街区廊道
波尔蒂
就像那样
神童
外国人
后期小说
通信录
马奥尼先生与艺术
焦虑不安的孩子
随笔与散文
瞧着归家路啊,美国人
为了自由的夜巡
吾邻,布鲁克林
我们打了条幅——我们也是和平主义者
低下我们的头
圣诞之家
圣诞节的发现
医院里的圣诞节前夕
写者与写作
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与美国南方文学
孤独,一种美国式疾病
想象力共享
伊萨克?迪内森:冬天的故事
伊萨克?迪内森:赞美光明
创作笔谈 :开花的梦
年表

编辑推荐

《麦卡勒斯:抵押出去的心(简体中文版)》是麦卡勒斯遗作集,简体中文版首度面世!

作者简介

《抵押出去的心》是麦卡勒斯辞世后由其妹妹编撰而成的遗作集,包括她早期、后期的短篇小说,散文,评论以及诗歌。在这本遗作里,麦卡勒斯依旧是一个偏执的孩童,依旧抓住“人之孤独”与“爱之无能”的命题,淡漠地讲述她眼中的孤独与疏离……
麦卡勒斯遗作集《抵押出去的心》简体中文版首度 面世

图书封面


 抵押出去的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就想到它可能不会是一本好书,因为这并不是一本作者自己出的书,而是她死后,由妹妹整理出版的未经发表的作品。但顶着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的名号,就觉得还是应该买来看一下。读完之后发现自己当初的预感完全正确。这算是一个杂文集,里面有麦卡勒斯早期十几岁时写的完全不成熟的短篇小说,也有她生命后期没有发表的,但显而易见只是属于某个最终也没有完成的小说里的残章,写得也并不好,然后还有几篇回忆录,创作心得,两篇书评。仅就可读性而言,这本书里没有任何一篇值得专门找来阅读。但在这本乏味的书的注脚里,我看到一个小的八卦,写推销员之死的阿瑟·米勒( Arthur Miller)居然是玛丽莲.梦露的第三任丈夫。而麦卡勒斯和阿瑟·米勒还相当熟。这本书的最后是麦卡勒斯一生的流水大事记,里面也有很多八卦,除了麦卡勒斯众所周知糟糕的健康以外,还提到她和她的丈夫分居复合好几次,而她的丈夫甚至还试图说服要她一起自杀,虽然最后麦卡勒斯没有附和他的提议从欧洲回到美国,而她的丈夫却真的在巴黎自杀身亡。挺遗憾的,这本书里有趣的部分仅是这些边角料。
  •     《抵押出去的心》是卡森麦卡勒斯的遗作集,对于我这样的卡森迷当然不能错过。这本书只有薄薄的两百来页,是卡森生前的一些零碎小文。前半部分是短篇小说,有点像学生习作,感觉是她写长篇之前的练笔,稍显稚嫩,但仍能感觉到卡森的味道,她特有的描写孤独的笔触,描写人精神的隔离。比如在《就像那样》中,卡森写道:我想要知道,但我又害怕询问。我只是在那儿同大人们坐在一起,感到从未像那天晚上那么孤独过。即使我曾想着要去表现得悲伤,我也只是在事后才想到悲伤是什么样子——坐在那儿,看着蓝灰色的阴影横越草地,感觉就像我是这个家庭里唯一被遗留下来的孩子,感觉姐姐和丹都死掉恶,或者已然一去不返。在她的作品特别是早期的小说中,能看出音乐对她的重要性,好几篇小说中都有乐器的元素,在演奏乐器或者聆听乐曲中感受孤独的悲伤,情绪的变化。像《波尔蒂》、《神童》这样以演奏乐器为主题的小说自不用多说音乐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就像《外国人》这样一篇描写因战争独自先行远离欧洲故土来到美国陌生小镇寻找新家园的异乡人在路上的那份孤独与悲伤也能联系上音乐。在其中,卡森写道:这样的悲伤并不是挥之不去的,不是按照比列和步骤一点一点地侵入人的心灵。这种悲伤(因为犹太佬是音乐家)如同管弦乐作品中一个从属的、但却急切的乐章——一个无休止的主题一样,渴望用所有可能的变奏、音色与旋律坚定自己的存在。后半部分是卡森的散文和创作谈。散文主要描写对战争的看法、故乡与纽约生活,卡森的散文工整简单,较之小说不太突出。写作杂文有几篇很不错,其中有篇谈到美国南方文学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相同性,她写道:南方人和俄国人都是“那一类人”,他们身上有某些可辨识的、民族心理学上的特征。享乐主义、幻想家、懒惰,以及情绪化—显然有近亲般的相似之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对卡森的影响极大,她很喜欢老陀和托尔斯泰,她形容老陀为神秘主义的先驱,说托尔斯泰是道德分析师,可能也是因为如这篇文章所说的某种相似性吧。卡森的创作,孤独和想象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因此,在谈到孤独时,她写了一篇《孤独,一种美国式疾病》,在其中卡森谈到在城市中居住的美国人那种盲目无意识的孤独,她觉得这份孤独本质上是一种对身份认同的追寻,她引用其作品《婚礼的成员》中小女孩弗兰基的话:我的问题在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只是独来独往。所有的人都归属于一个“我们”,除了我以外。不归属于一个“我们”会使你感到过于孤单。而爱是连结“我”与“我们”的桥梁。因此,在卡森的笔下,描写了很多的畸形人,他们在对于身份认同的追寻上表达着对别人的靠近和爱,而这份追寻,这种精神隔离与心灵靠近的矛盾则是卡森作品的主题。《想象力共享》中卡森又提到了自己的作品《婚礼的成员》,她说这部作品是一个“内向式”的本子,所有的冲突都是内部冲突。反角并没有角色化,却是作为一种人类的生活处境、一种精神层面上的隔离感出现。角色对于抽象现象的反应,表达了剧本情节的运转前行。最后一篇《创作笔录:开花的梦》则是卡森对自己写作生涯的一个总结式回顾,写了她的写作由来及写作的所思所想,读来甚感亲切。她提到:精神上的隔离是她大部分创作的基本主题,爱—尤其是不可偿还不能接受爱意之人的爱—及是她选择描写的怪诞奇异角色的核心。这些畸形之人更能感觉到那种精神上的隔离,更能感受美国式孤独,更渴望追寻爱。她也提到对细节的描写,比如莉兹玻顿杀死自己父亲——早餐是羊肉汤,这样的细节描写令人印象深刻,仿佛这只是又一天的日常生活,很难去形容这种感觉,但就如卡森所说这样的细节描写总是可以比概述提供更多的亮点。此后,卡森又提到她写作的另一元素,想象力。她说想象力与真实是一篇小说所需要的东西,想象力以悟性来组合记忆,以梦境来排列现实。卡森一生都被疾病缠绕,孤独而敏感,但这份孤独却催生了她无穷的想象力,为我们带来了那些动人的小说,而写作也是她排解孤独的一种方式,就如她所说:就本质而言,写作就是交流,并且,交流是通往爱的唯一途径——通往爱、通往良知、通往自然、通往上帝,以及通往梦想。这本杂文集是卡森主要作品之外的零碎边角,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她,但对于那些不熟悉她的朋友还是先看她的小说吧。2012-11-02
  •     (与麦卡勒斯遭遇的折磨和苦难相比,我们大多数人的命运都顺畅得一塌糊涂。)在他们身后,还有一个高大、瘦弱、身穿短运动裤的女子,她深邃的蓝眼睛里流露出迷茫的神情,一只手被夹板固定着……病态、疲惫、衰弱的卡森,世界上所有的诗歌和阳光都无法唤醒她蓝色的眼睛、沉重的眼皮和瘦削的身体,只是,她仍然保留着笑容,那种从未消失的孩童般的欢笑……——萨冈写卡森•麦卡勒斯我的一位英国来的朋友当被问到为什么生活在纽约时,答曰他喜欢这里,因为在这里可以如此孤独。——《孤独,一种美国式疾病》尼采在陷入疯狂之前,曾给柯西玛•瓦格纳写信大声疾呼:“哪怕这世上只有两个人懂我也好!”所有的艺术家们都意识到,除非想象力可以被共享,否则它就是毫无价值的。——《想象力共享》《创作笔谈:开花的梦》——精神上的隔离,是我大部分创作的基本主题,我的第一本书与这个主题相关——几乎整本书都与此相关,并且,此后我所有的书都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与之相关。爱——尤其是不可偿还、不能接受爱意之人的爱——乃是我所选择描写的怪诞奇异角色的核心。人们身体上不可去爱和不可被爱,正是他们精神上不可去爱和不可被爱的标志——即他们的精神隔离。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来自美国大使馆的约翰•布朗前来拜访,他伸出长长的食指说:“我钦佩你,卡森,因为你的无知。”我问:“为什么?”他回答道:“黑斯廷斯战役发生在哪一年,是关于什么的?滑铁卢战役发生在哪一年,是关于什么的?”我说:“约翰,我认为我并不在意这些。”他说:“那就是我的意思,你不会让现实发生的事情来影响你的思想。” 在《心是孤独的猎手》几近完成的时候,我的丈夫提到,在邻近的镇子上要召开一次聋哑人大会,他觉得我会想去参加,并且观察他们。我告诉他,这是我最不会去做的一件事,因为我已经完成了我对聋哑人的构想,不希望再被干扰。我推测,詹姆斯•乔伊斯也具有一样的品性,因为他住在国外,从未再次造访过他的故乡,他的都柏林感觉是永远固定的——也正是如此。一位作家的最大优点,就是直觉,过多的事实会阻碍直觉。一位作家需要知道太多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东西他不需要知道。他需要知道种种人间事,即使它们并不“健全”,如同他们经常所称的那样。细节描写总是可以比概述提供更多的亮点。“耶稣左胸被刺破”这件事,比区区“耶稣被刺破”要来得更加煽情和更吸引眼球。我成为我自己所写的角色,并且颂扬拉丁语诗人特伦斯,他说过,“人间事对我而言不足为奇”。当写作进行得不太妙的时候,没有哪一种生活比作家更悲苦了;但当写作进展良好时——当神启照临在一部作品上时——写作如行云流水般推进,没有比这更令人感到高兴的事了。事情肯定是这样的,人是基于某些关于交流与自我诠释的潜意识需要而写作的,写作是一场漫游、做梦的营生。单就现实而言,对我来说一直不怎么重要……一个人应该去写她熟悉的东西,但是有什么东西是比一个人自己的想象更加熟悉的呢?想象力以悟性来组合记忆,以梦境来排列现实。天赋的作家是梦想家,一个意识清醒的梦想家。除去爱,以及随爱而来的直觉,一个人还能怎样将自己置身于另外一个人之中呢?他必须想象,想象会带来谦逊、爱意以及巨大的勇气。总而言之,爱是所有好作品的主要发生装置。爱、热情、怜悯,全都被牢牢地焊在一起。就本质而言,写作就是交流,并且,交流是通往爱的唯一途径——通往爱,通往良知,通往自然,通往上帝,以及通往梦想。

精彩短评 (总计96条)

  •     一直想买的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断货,先买这本解馋
  •     译文很流利,麦卡勒斯也是我一直喜欢的作家,书的装帧也很好,简单又不失大气,还有麦卡勒斯的生平列表。是本好书。
  •     不是麦卡勒斯迷的话就不要浪费钱了。没发表过的小说真的就。。。没有很好看。散文们倒还不错。
  •     早期作品确实普通了一些。
  •     看著看著居然感覺很溫暖...又莫名感動和共鳴。
  •     只说译本水平:真给这位译者跪了,话都说不通顺还是个作家啧啧。尤其是在三联那套carson翻译得美到飞起的情况下再看人文社这本简直就是一坨屎,简直都不想承认这本书是carson写的- -||| 人文社烂货一生黑。
  •     孤独的猎手!但她又是一颗明亮的心,其光彩盖过了它的全部阴影……《抵押出去的心》作为麦卡勒斯辞世后的遗作,包括短篇小说,散文,评论以及诗歌,“在这本遗作里,她依旧是一个偏执的孩童,依旧抓住“人之孤独”与“爱之无能”的命题,淡漠地讲述她眼中的孤独与疏离。”也可以说,卡森·麦卡勒斯是世界文学女性作家中值得人们认对待和尊敬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
  •     我的问题在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只是独来独往
  •     似乎是在写《心是孤独的猎手》的练笔,“别扭的不想长大的十四岁少女”这个自我投射到处都是。
  •     体会时间不老的概念。
  •     精神的隔离
  •     知道麦卡勒斯是因为奥康纳,两人常以“南方文学女性作家代表”并论。麦卡勒斯写不可避免的精神疏离,无论是血缘还是非血缘关系,并对此发出的惋惜,使我产生共鸣。《西八十街区廊坊》像读卡佛《没有一个人说话》向亦异《乱世衰人》布考斯基《不算是伯纳黛特》一样,使我获得久违的激动人心。
  •     拿企鹅的The Mortgaged Heart对照在一起看,好得意,神童翻译得比李文俊的要好
  •     不知不觉这个假期已经读完三本麦卡勒斯的书了。《伤心咖啡馆之歌》,《心是孤独的猎手》以及《抵押出去的心》。说起认识卡森麦卡勒斯,只是一次散文节选的偶遇。真正着迷,是看了《心是孤独的猎手》之后。虽然开文前,总有作者的背景介绍,知道她经历过与常人不同的炼狱般的磨砺。可是,她的文字,竟生生把这种对人生,对世界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前一步的评论里,我写下了这样的句子“live in the chaos”。是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嘈杂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想倾诉,每个人都想改变,却终究不得不屈服于生活--按部就班的生活。或许,真如作者所言,哑巴是最好的倾听者。就像辛格,他不会说话,但是会很认真的读每一个找他说话的人的唇语,会很礼貌的对待每一个人,会每天很规律的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他从不反驳别人,于是,大家都以为他是世界上最懂自己的人。其实,麦卡勒斯把自己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冷冷的盯着这些人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这其实只是大家把辛格形象化了,因为他不说话,于是都按照自己心中想象的样子去想象辛格,并且他从不反驳。 还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吧,在不易的生活下,每个人都想有自己的空间,最好,这个空间里有一个懂自己的人。没有人知道,完美的辛格外表下,他的内心其实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理解他们,只是他无法说,仅此,而已。也没人知道,他们总习惯了辛格的聆听,却忽略了辛格也有自己倾诉的欲望,要表达的想法。所以,辛格只为安东帕卡尼斯而活。---------这些都只是对《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一点点小读后感。 《抵押出去的心》,是麦卡勒斯晚期的作品,是一篇一篇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需要静静的时候,独享。就不剧透啦~
  •     有点短篇还不错,最后的一些写者的话感觉让我更了解麦卡勒斯,前面有好几篇短篇看不太懂,以后有机会再读读。
  •     打算把<走出非洲>找出来再看看
  •     还不错,是几个小故事,适合信手拈来
  •     孤独的本质是一种对身份认同的追寻
  •     孤独是一座没有彼岸的桥.看麦卡勒斯淡漠的讲述她眼中的孤独与疏离.
  •     柔软的地方被一戳再戳,除了麦卡勒斯,应该没人能Get到这些点。平常到极致的语言,却写的如此刻骨。唉,我真喜欢她……孤独、犀利、光明的纯洁,还有爱。
  •     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一种
  •     后边的随笔评论没怎么看。还是小说写得好看。
  •     开玩笑,麦卡勒斯与自己和解。
  •     「我去过很多地方,但只遇到过很少的我们」腰封美
  •     非常喜欢她
  •     今年看过最好的书啊啊啊啊啊
  •     这本麦卡勒斯的小说集里总是与音乐相辅相成,那些焦虑、爱恨、愤怒、观察、疏离、异域感以及南方的孤独等描写方面细致得值得玩味,就连天空的颜色都是有情绪的。悲伤的侵袭是间接迂回的,这种过往心境太能理解。而她对美国精神、文学比较、写作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     现代社会的批判文学
  •     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很喜欢,正在读《心是孤独的猎手》,也不错,所以要将她的书都找来读一下。
  •     于是就就了。。额。于是就买了了。,恩,,各方面自己都还是很喜欢,,恩,我会认真看完的,,,恩,,抵押出去的心。。和现在自己的心情一样
  •     没想到还能在读到麦卡勒斯
  •     短篇没长篇好看,喜欢博尔赫斯那种短而精彩的调子。几篇评论还行。
  •     M
  •     偏爱后面的文论部份。后期的小说里喜欢那个讲男孩的,充满张力。
  •     还是很喜欢 神童这一篇啊
  •     讲述人的孤独与疏离,感觉适合一部分读者
  •     好书绝对好书!震撼人心
  •     不错, 包装很好 ,装帧设计、 排版、 字体都很舒服,小说描写细腻、准确、生动,散文和随笔也很有质感,值得收纳。有意思的是:看到作者写伊萨克。迪内森的文字,又把很早以前读过的《走出非洲》买了回来。
  •     “死亡要求双重的视野。一个更进一步的区域,关于分担的朦胧决断。因为死亡可以言说爱人的情绪,抵押出去的心。”
  •     还在看中,不过感觉很不错
  •     心可以抵押吗?
  •     还没看很爱麦卡勒斯
  •     经典小说,值得收藏,建议与三联版一起全套购买
  •     较拙劣。太过用力反而踏不到要点,她把她想说的平铺直叙地指名道姓讲出来,而缺乏一些必要的描写和烘托。人看明白了,却没有感受到。
  •     不是很好看,比较喜欢她的其它小说
  •     还没有看 小麦的书应该差不了
  •     麦卡勒斯属于那种显微镜式的作家,虽然广度有限,但格外专注、犀利并且深入。
  •     看过的人好少,居然是豆瓣友邻翻译的书。最喜欢的是随笔部分,哇,眼前一亮,原来她不是内心阴暗啊,原来不是经历曲折啊,原来她也读了这么多书,原来她只是一个艺术家,在用自己所能创造艺术作品。文章和人果然不能直接划等号!
  •     安利了福克纳给我,《被烦扰的孩子》的感染力超强,看着孩子一点点上楼,那种细致逼真的描写力透纸背,动人心魄,最后结局也是难得的不那么灰暗,让人松一口气。随笔里透着孤独与和平,不过打条幅那篇后期印象蛮深刻的。写作这部分也很喜欢,她回忆卡伦·布里克森的部分看得也很开心w
  •     音乐。圣诞节。母亲。
  •     朋友买的。。。他很喜欢的作家!
  •     很好~是正版!从包装到纸质到字体都好
  •     麦卡勒斯总在喧腾的世界中奋力用笔触去刻画每一课孤独的心。
  •     民主政治——知识分子化和道德的自由,能随意去选取对于我们而言具有最大生产力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去建立我们自己独立精神价值的权力,那就是“美国理想”的呼吸。P132。麦卡勒斯的散文很不错。
  •     她的书别的没看过(要不要看呢) 这本图书馆借的超期了害我今天没借到声名狼藉(看完我都忘了存在感太低) 印象比较好的短篇是焦虑不安的孩子和外国人 散文无感
  •     十年后再读又会不一样了
  •     盯着麦卡勒斯的照片看哭了
  •     整本书讲述了一个个不同的故事,但总能透出一个词语---孤独。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很孤独,渴求爱,却不得。不知为什么,看的时候总是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抑感,可能是自己心境使然吧。
  •     美国女作家的寂寞与孤独之作。很喜欢她的风格。
  •     这本遗作集子是以麦卡勒斯一首诗命名的——The Mortgaged Heart,这首诗中包含了“死亡”、“孪生”、“爱”等意象,熟悉麦卡勒斯的读者也许都能理解,这些都是她诸多作品中共同的母题。
  •     文学经典,慢慢品读!
  •     她的书基本都读完了,这边必然要看看
  •     这个商品很不错,挺满意。
  •     作为小麦的书迷。一口气几乎把她的作品买全了。这本书,很喜欢,有短篇有散文有书评。让我更加了解小麦让我开始认识了“南方哥特文学流派”,这是一种新的惊喜,喜欢!
  •     室友很喜欢的说。。。
  •     我喜欢的爱尔兰作家威廉·特雷弗对她的评价:“我重视她的想法,她所施的魔法,她说的话以及她言说的方式,她自己不休的内心。”(购于2012年9月13日)
  •     外国的书
  •     以孤独为人心,叩问人性。
  •     游离 纯真 孤独
  •     年轻时的习作和一些零散的随笔,都是供粉丝读的,和成名作或经典作自然是没法比。
  •     啊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小说集
  •     女神。
  •     书没有前两天买的好,差别挺大,印刷什么的都一般。
  •     世人皆有残缺,爱是唯一的解药。
  •     突然觉得也许长篇才够空旷来容纳她所想表达的精神的隔离。
  •     喜欢,好书,不论收藏还是阅读都是一种营养和享受。
  •     虽然是遗作,虽然我们大部分都懂英文,但英语文学的翻译,还是要有专业人士来办。可能也是不专业的译者,但以我的认知水平判断,是好书,好作品。
  •     也许是我没有读懂,书很平淡,没什么感觉
  •     买了这本书的英文版,在看。这本中文翻译的还没看,但是为了原作者,还是买了。最爱作家。
  •     我觉得翻译的不好,神童这一篇以前就看到过了,觉得那个译本更好。好喜欢那句,因为死亡可以言说爱人的情绪,抵押出去的心。
  •     你值得一读
  •     文泽尔的译文真不错,别的不说,拿李文俊和文泽尔都译过的《神童》来说,文泽尔将德文和英文区分得很清楚,德语的“小蜜蜂”文译为“碧恩贤”,只在注释里注明是德文的“小蜜蜂”,但李文俊就直接“小蜜蜂”,这里就省略掉了麦卡勒斯原来的深意,不够好。
  •     14-13
  •     那种疏离感估计会伴随我们一生吧~
  •     抵押出去的心
  •     翻译还不错,所以每次读麦克勒斯的书都不吃力,而且很喜欢她那本心是孤独的猎手,当然也读了很多她其他的作品,更喜欢她写中长篇,短篇的火候不太够,还是有几篇是自己很喜欢的!
  •     前面的几个故事有些看不懂了,因为角色或者作者内心太复杂了么?觉得我像个弱智。后面的随笔有几篇倒是很好的,清淡却不乏味,宽泛却不离题。书购于4月的南京先锋书店。
  •     喜欢麦卡勒斯,人民文学第一次出她的书。
  •     看了一半,觉得里面的故事不是那么容易去理解。
  •     说来有些奇怪,莫名其妙听了一个作家的演讲,她推荐麦卡勒斯,就去火速借了一本看 感受和普通小说很不同。平时看的都是惊悚、推理类的,这个可以描述为“荒诞”比较好。里面的主人公都有点脱离现实,但是又确实似乎是现实中会存在的人物,结局也好像比较开放,文字间没什么愉快的气息,基本都是伤感或者郁闷的这种气氛。 总的来说读完就一个感想:“怪”。这大概是她的文字的一种风格吧,下次读一读她其他的书。
  •     邪恶不错
  •     美国著名女作家
  •     大师生前没有亲自出版这些短篇和散文诗有道理的
  •     最后的散文部分很棒
  •     孤独是因为没有属于一个“我们”。讲到艾萨克·迪奈森的时候,她是懂的,好想去看啊。
  •     翻译的一般,也有很多作者早期的小说,并不能说才华耀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