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荣耀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权力与荣耀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532743872
作者:[英] 格雷厄姆·格林
页数:312页

章节摘录

  第四章 旁观者  坦奇先生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写过信了。现在他正坐在工作台后边,嘴里嘬着钢笔尖。他突然有一种奇异的冲动,要写一封很少有希望能寄到的信,寄到他最后有过的地址——英国绍森德一个什么地方。谁知道哪个人还活着?他开始动笔。写这封信就像参加一次你一个人都不认识的宴请,盘算如何设法打破谈话的僵局似的。他先开始写信封——玛尔斯代克太太转交亨利-坦奇太太收,威斯特克里夫大街三号。这是他岳母的住址;正是听了这位盛气凌人、总爱管别人闲事的老太太的话,他才在绍森德开了个牙科诊所,度过一段悲惨的时光。他又在信封上写了“烦交”两个字。如果玛尔斯代克太太知道这封信是谁写的,她一定不会把信转出去,但是说不定她现在早已认不出他的笔迹了。  他又开始嘬起笔尖来——信该怎样措词呢?除了想叫对方知道他还活在人世上这一模糊的希望外,如果他写信还有别的什么目的,这封信就容易写了。说不定他妻子已经又结了婚,这封信会使她感到非常尴尬。但如果妻子真的又结了婚,也许就会毫不犹豫地一下子就把信撕掉了。坦奇先生一边听着工作台上小火炉的火苗噗噗作响,一边用清晰而又不很成熟的字体写了“亲爱的塞尔维娅”几个大字。他正在坩埚里熔化一种合金:这里的材料库买不到现成的镶牙材料。此外,材料库也不赞成叫人用十四开的金子做假牙,而更精细的材料他又买不起。

内容概要

格雷厄姆·格林,英国大师级小说家。他厌世悲观到极点,却又最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他作品中“恶”无处不在,暴力、罚罪、背叛堕落比比皆是,可最惊心动魄的却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他作品中的人物卑琐、绝望到极点,可是污泥中却能绽放出人性的光彩;他称得上是20世纪最严肃最悲观最具宗教意识的作家,可同时有时讲故事的圣手,是20世纪整个西方最具明星效应的大师级作家之一,英国20世纪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之一。

编辑推荐

  格雷厄姆·格林是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权力与荣耀》是格林的最佳小说。作品写出了神圣的爱与卑劣的爱、美与极度的丑的复杂交织,具有深刻的人性内涵。作者悲观厌世到极点,却又最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他作品中“恶”无处不在,暴力、犯罪、背叛、堕落比比皆是,可最惊心动魄的却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他作品中的人物卑琐、绝望至顶点,可是污泥中却能绽放人性的光彩;他称得上20世纪最严肃最悲观最具宗教意识的作家、可同时又是讲故事的圣手,是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最具明星效应的大师级作家之一,英国20世纪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之一。  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本书是最著名的“严肃小说”之一。  “格雷厄姆·格林的杰作。”  ——约翰·厄普代克  “最为精妙、最有创造力、最令人激动的小说家,最擅长纤毫毕现地刻画真实的人性,入木三分、感人至深。”  ——V·S·普里切特

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格林最受专家推崇也最受读者赞誉的小说之一,也是他最不“英国”的一部小说,以作者1938年三、四月间在墨西哥度过的两个月经历为基础创作,而这两个月中有五星期是独自一人、筋疲力尽的穿梭于南部塔巴斯科和恰帕斯两周。包含着非英国式的罗马天主教因素,同时又满浸摩尼教式的黑暗和对磨难的忠实描绘,堪称格林最具雄心的作品。

图书封面


 权力与荣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中文版读的是谁翻译的我都忘了,不过对于宗教这种大话题真不了解,很实在,很心善,那个教士就像我们一样(至少我觉得像我),又让我想起了奥康纳的那片无词歌,天旋地转的,对于灵魂和现实,看看吧,也不孬
  •     一本颤颤巍巍打开但却不愿意放下的书,跟着威士忌神父到处逃亡,惊恐他所惊恐的,怀疑他所怀疑的,感谢他所感谢的,当自己觉得累了的时候,神父也走上了他的殉道者之路。格雷厄姆·格林不是个信道者,彻底的无神论者,但是在这本书里,他并没有叫嚣着或阴险地在哪个人物上安装自己的思想武器,就连那个誓死也要杀死神父的中尉,在最后也愿意冒险让神父做最后一次告解。读一本书,就好像和自己来一次探寻内心的旅程,好书带你走过的是一路荆棘,但绝不会是到底的黑暗,从未经历过的故事从四面八方刺激着感官神经,是去相信,还是接受,还是奋力挣扎后坚守阵地,对我而言,借用毛姆在《人生的枷锁》里写的那样,一切不过是让生活的格局变的更复杂了。《权利与荣耀》不会让你对某个人物念念不忘,或者爱恨分明,而是随着书的后半段---我认为后半段简直就是精彩,绝伦的精彩,主线人物的正面交锋,强烈但又平和,拨开云雾般的释然---开始明白,人是矛盾,生活是矛盾,信仰是矛盾,不信也是矛盾,没有彻底的好与坏,抱着认真活下去的态度就好。
  •     一直认为fuweici 的翻译还算严谨不错,看这本书的时候,发觉满不是那么回事,对比原文才知道,傅译实在太过轻率,深究起来,实际上很多地方都会发现翻错和不太妥帖的地方……没办法,这本格林的名作,必得跟原文一块读才算放心。傅译的典型问题是粗糙,译文择字欠妥,添加或删减元素。41页,上三分之一处:“咱们的小女儿珊瑚到哪儿去了?”原文不过是两个字:where’s Coral?译文添加了原没有的元素,实际上篡改了人物间的紧张的关系。其动因不过是担心读者无法明白珊瑚这个名字是人名而已,实际上这并无必要;第一部第四章(the bystanders),62页开始,就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第一段:it was her mother‘s house——傅译:这是他岳母的地址,应为 这是她母亲的房子。联系前后文的意思,转译成“他岳母”显然是轻率而没有必要的。63页下部:那天下午同他一起过得可真有意思……过了一会儿他就不想走了。 原文是an interesting afternoon:what happened to him, I wonder,when,-then died,or got away. 这句话是说这个“回忆”died or got away,但傅译显然在此穿凿附会,译成了如今这个莫名其妙的句子;66页 “老人把一根手指放在嘴唇上,”实际上,是老人一根手指指着他的鼻子……另外,众所周知,格林对电影手法多有借用,经常在一章中转换场景和人物,以段落间空出一行来表示下场景转换。但是这个十分重要和基本的文本元素,在译文中竟然无法很好坚持!有些地方完全不空行,让人摸不着头脑,(36页 老人坐在……;56页 一块空地……;64页 何塞走进……)这种失误如不是译者对原作太过随意,或编辑对文稿的疏于审校,是不太容易出现在这种大作大译之中的。刚读到这里,便已后悔草率买下了这本要价不菲的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神展开
  •     光说小说本身,七分精彩,但我认为像我这样没通读过一遍圣经的人能读懂其中十分之一;傅先生翻译水平真是高山仰止;如果不看是格林写的,我会觉得这是哪位拉美裔大家的作品。
  •     丧的时候读格林,感觉自己活成了一种行为艺术,我的生活跟神父的生活又有什么区别呢,试图重现已经毁掉了荣耀,想要找回好好活着的权力,可是才意识到已经回不去了,现在这样残破不堪的你过去连正眼都不会瞧上一眼的日子就已经成为了你的人生,你被困住了,被过去的虚无缥缈的权力与荣耀,他们阻隔了你与真正的生活,把你困在了一个真空夹层里面,干点这个,琢磨点那个,既回不到过去,也没有未来,慢慢,就死掉了。
  •     感觉一般,比毛姆差很多!
  •     一个牧师逃亡在墨西哥,遇到每个人都能看到基督的形象,每个人都是天使和恶魔,是殉道者也是叛徒,是天国或者地狱。没有救赎,只有人性,“因为国度、权柄、荣耀都是你的,直到永远”
  •     即使这样的神父殉道也依然让人相信信仰这件事是存在的。
  •     情景描写太牛逼了,不信自己去看吧。
  •     关于生死殉道 个人救赎 格林对于环境的描述让人感觉就像一台摄影机 而对于人物的刻画又极其克制与冷静。
  •     我真的是读不懂的同时又泪流满面(因为那段历史不了解)其实是时刻都在抽丝剥茧,无法停下来的想要继续下去发生了什么,时不时的感觉自己的呼吸被遏制住了。大概与信仰相关的事情每个人都挣扎过,被看似无心的文字一挑就动了。还是很喜欢傅惟慈的翻译,好像每个字在向你钻来。
  •     震撼久久难以平复。
  •     和耶稣受难的互文很明显,作者像是在和读者调情一样 神父骑骡子(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混血儿(犹大);临死前说的“原谅”(路加福音里耶稣临死前说“我父啊,原谅他们,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死后另一个神父来到(Resurrection) 几乎把圣徒传记重新演绎一遍,现代简洁的Whiskey Priest版本。对宗教意识毫不隐瞒,对叙述自信满满,对政治热点毫不避讳,这就是可爱的格林。
  •     一切都已到盡頭,這時候他才知道,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當個聖人。
  •     刚刚读完,感觉里面有些细节写得很生动。
  •     第二遍读。接触最早的一本格林。
  •     冲着傅老的翻译买了几本格林的书,先后看了《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案例》和《权力与荣耀》,格林的书总让人有种压抑却无从发泄的感觉,无法爆发就只能灭亡。我个人喜欢看带有神秘感的书,喜欢拉美、非洲那些比较原始的风情,这两本刚好都比较对我胃口。书中人性的丑恶和信念的摇摆让人压抑,结局中注定的死亡就像被划亮的火柴,未等熊熊燃烧就已俨然逝去,只是地球未灭,这就是他人生活中的小插曲,信仰摇摆、人性依旧。
  •     也许是他最好、最有可能传世的小说
  •     格雷厄姆·格林,英国大师级小说家。他厌世悲观到极点,却又最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他作品中“恶”无处不在,暴力、罚罪、背叛堕落比比皆是,可最惊心动魄的却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他作品中的人物卑琐、绝望到极点,可是污泥中却能绽放出人性的光彩。
  •     上不了天堂,又不够下地狱。才是人性。
  •     不确定神父是否战胜了中尉,or the other side. 反思自身有很多需要告解的没机会与勇气去告解。
  •     
  •     描绘一种不会梦见的世界。在世俗和宗教之间不安地徘徊,但是只能一路走下去。不甘不愿的圣徒。友善的加害者。可爱的和腐烂的小女孩儿。以及大量的、大量的磨难。彼此都厌恶,彼此都同情。彼此救赎。
  •     早前概念中,一直以为格雷厄姆·格林是写畅销书的作家,其实人家可深沉了,主人公令人印象深刻,也设置得巧妙,一开始都没认出来原来这位是主角,写法上也类似电影蒙太奇。
  •     
  •     他逼迫自己带着羞愧感想起那个孩子,但泛上心头的却是眷恋和疼爱,而不是耻辱。
  •     好无聊的赶脚,情节一点都不抓人,看不下去
  •     “带这么一点儿回去?对她太不恭敬了。就剩下一点儿酒渣子了。”局长把瓶子拿起来,翻过来把里面的酒一边往自己的杯里倒,一边咯咯地笑着说:“你们谁能说啤酒就没有渣子?”他举着酒瓶,突然在半空中停住,吃惊地说:“怎么啦?你怎么哭起来了?”——我也难过得要哭出来了。
  •     这书的惊心动魄、美妙,在于人性而不是宗教。
  •     格雷厄姆格林。有点奇怪的阅读体会,有几个段落比较喜欢,结尾太不着调也太俗套。
  •     简介里的介绍写的挺好的“惊心动魄的个人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作品中的人物卑琐、绝望到极点,可是污泥中却能绽放出人性的光彩”。知道格雷厄姆当年力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后对他好感度up
  •     格林的书看了有四本了,像是跟着旅行,英殖民地,和南非、哈瓦那、墨西哥的异国苦味,不是身体在逃亡,就是信仰之心在激斗,“俱高度智识和激情…及宗教思考”,很喜欢很喜欢。这个威士忌神父逃亡而又爱着自己罪的结果的故事之深沉凌厉,大概只有墨西哥满山的仙人掌和炎热才能覆盖了。
  •     再标一遍 今天看某宝上 这个版卖到了200多块...绝版书了
  •     格林老是硬生生地在大背景下挖出黑暗空寂,再给一点欧珀的微光。
  •     神父的救赎总是无用的祈祷,中尉的理想总是置人于痛苦。或许他们的执念错在了以自己的信念定义别人的幸与不幸。
  •     版本是这样的。话说格林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之一。
  •     读的很艰难,几度放下又拾起,对墨西哥的环境和宗教的陌生阻碍我进入情节,但故事结局,继任神父来到时我竟然哭了,也许这种前仆后继的殉道精神打动了我吧。
  •     强力推荐,非常震撼。人物刻画很出色
  •     感到疼痛。
  •     不管是男是女,你都会可怜起他来,因为每个人的面目都带着基督的形象。
  •     对信仰的拷问,对灵魂的追寻,对人性的辩解。矛盾压抑的气息扑面而来,格林的严肃小说果然别有味道。
  •     绩溪开会期间读毕。
  •     小說一旦涉及宗教,則必須反复品讀。
  •     格林最好的书,其他的可以略去
  •     对恐惧、对死亡的描写实在是太过身临其境了,真实得简直可怕……但最后这依然讲述的是朝圣与殉道,只是好像更加具有时代意义。
  •     极具张力的文字,现代文学特有的直指人心的描写,又兼具古典主义的恢弘与大气。第一次读Greene的作品,已是新坑。
  •     前半部配上《日落黄沙》这类涉墨西哥的西部片更有味道,后半部则是天主教加上一点雨林和漫长的雨季
  •     格林带着缺陷的主人公以及配角算是我一直渴望成为并爱着的命定的带有悲剧气质的角色。阴郁,绝望且软弱。把空泛的伦理议题具现为没完没了的挣扎,仿佛时刻提醒着读者惹人厌烦。宏大的议题可能更多的只适合点缀于个人命运中直至主人公早已确知的死亡,万幸格林从非虔诚的教徒,怀疑的色彩反而成就了杰作
  •     格雷厄姆最不“英国”的一本书,即便是黑衣、瘦小、无名的主人公,却足以令人浑身颤栗。
  •     想起了雨果,但是显然文字和思想的进化没有达到《悲惨的世界》那么美好
  •     不能完全认同
  •     故事背景不清楚。不过异曲同工,寻求人性与信仰的自我认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