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拉的灰烬》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安琪拉的灰烬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544231596
作者:弗兰克·迈考特(美)
页数:445页

历经苦难,依然不失生命的风度  序 曹文轩

安琪拉的灰烬 [美]弗兰克•迈考特 尽管我们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我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我们感觉很富有。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弟弟,小马拉奇、迈克尔、阿非,我从你们身上学到很多,我钦佩你们,永远爱你们。历经苦难,依然不失生命的风度——〈安琪拉的灰烬〉序 曹文轩我愿意将《安琪拉的灰烬》看成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开始了叙述,然后描写了一个叫弗兰克的男孩的成长过程。他的成长似乎很不顺利,充满艰辛。从他出生之日开始,他就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醉鬼。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贫穷悲惨的生活中夭折了,为了在圣诞节的早上有东西吃,母亲拖儿带女去乞求慈善救济,十四岁的弗兰克去当小邮差,还有每到雨季从街道上灌入家中的肮脏的臭水……“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当然,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比一般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童年。” 人们总爱吹嘘或抱怨他们早年所受的苦难,但那些苦难与弗兰克的苦难怎能相提并论呢?那是彻头彻尾的苦难,是大苦难,战争、失业、饥饿、死亡、局促而阴暗的居住环境、没完没了的争吵……小说的画面几乎从头到尾都是灰色的。在一种沉重的压抑状态中,我们读完了这部小说。回头一望,苦海茫茫,令人不寒而栗。那个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心理复杂多变、以顽强的生命挣扎着一路向前的少年,犹如一叶扁舟,在浑茫的苦海上漂泊着。我很奇怪,这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苦难,但是它不叫人绝望。我细细的琢磨着这原因,好像有些明白了,主人公在成长着,在拼命地吸吮着苦难的乳汁成长,这成长的历程是无坚不摧的。我们看到,那颗经历磨难的生命,非但没有枯萎、失去光泽,反而更加熠熠生辉。读这部书,让我想到了托尔斯泰和高尔基之间的一次对话,托尔斯泰在听高尔基讲述自己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后,同情又感动,泪流满面的说:“那样的生活足以将您变成贼、骗子或杀人犯,而您却成了作家,您使我无法不对您深怀敬意。”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书。却又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成长的书,还是一部关于天使的书,她们就在某些家庭之中,某些家族之中,是母亲,或是长姐,为了儿女的成长,为了弟弟妹妹们的成长,无怨无悔而又极尽其责。没有她们,这世界上的许多孩子们,就不能成长为有自尊心的男人和女人,当然也不能是配当父亲的男人和配当母亲的女人,安琪拉正是这样一个不像天使的天使,她唱歌唱得很好听,她跳起舞来身姿也很美。即使在她成为一个极其贫穷的家庭的主妇之后,成为一个酒鬼丈夫的妻子以后,成为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们的母亲以后,只要稍有高兴一下的理由,她也还是会唱起歌来,跳起舞来……上帝差遣天使来到人世间充当穷人的孩子们的母亲,最终使他们成为有教养的人,在富人面前不再卑恭的人,并成为有能力参与使这世界变得公平起来美好起来的人……但愿,此书能使我们中国的数量大得惊人的穷孩子们,从自己的母亲的身上,发现天使的影子……[选段] 爸爸的“唉唉”声让我害怕,妈妈那小鸟一样的哭声也让我害怕,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知道有没有人生炉栅里的火,让我们吃上茶和面包。我们喝过粥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要是爸爸从壁炉前走开,我自己可以去生火,只要有几张纸,一些煤和泥炭,还有一根火柴就好了,但他不走开,我只好绕到他的腿前。他在捶打自己的大腿,可还是注意到了我。他问我为什么要生炉子,我告诉他我们都饿了。他爆发出一阵疯狂的大笑。饿了?他说,噢,弗兰克,你的小弟弟奥里弗死了!你的小妹妹死了,你的小弟弟又死了。他抱起我,抱得那么紧,我哭喊起来。小马拉奇也跟着哭了,母亲哭了,爸爸哭了,我哭了,只有尤金静静的呆着。我知道奥里弗死了,小马拉奇也知道奥里弗死了,可是尤金太小,还不懂事。早上一醒,他就会说:奥里,奥里。 他蹒跚着到床下寻找奥里,或者爬到靠窗的床边,指着街道上那些孩子,看见跟他和奥里弗一样长着金黄头发的孩子,他就说:奥里,奥里。妈妈抱起他,哭了,把他紧紧搂在怀里。他挣扎着要下去,他不想让人搂在怀里,他想去找奥里弗。爸爸妈妈告诉他,奥里弗正在天堂和天使们一起玩耍,有一天我们都会见到他的。但是,他不明白,他只有两岁,又说不出什么,这真是再糟糕不过了。我和小马拉奇跟他玩,我们想逗他笑,朝他做鬼脸,把小盆放在头上,假装让它掉下来,我们在房间里来回奔跑,又假装跌倒,我们带他去人民公园,看那些可爱的鲜花,逗小狗玩,在草地上打滚。他仍然盯着和奥里弗一样长着金黄色头发的孩子,但他不再说奥里了,他只是用手指着他们。爸爸说,有我和小马拉奇这样的哥哥,尤金很幸运,因为我们在帮助他忘掉奥里弗。不久,在上帝的保佑下,他再也不会想起奥里弗了。他最终还是死了。奥里弗离开的六个月后,十一月一个平常的早晨。我们一觉醒来,发现躺在身边的尤金已经全身冰凉。特洛伊医生来了,说这孩子死于肺结核,还问为什么不早点把他送进医院,爸爸说他不知道,妈妈说她也不知道,特洛伊医生说这就是孩子死的原因——没有人知道他病了。他说我和小马拉奇一旦出现最轻微的咳嗽,或是只喉管里有一点异样的声音,不管是白天还是夜里,都要把我们送到他那里去。我们要时刻保持干爽,因为这家人的肺似乎都有点虚弱。他对妈妈说,他对她的不幸非常同情,要给她开些药,以缓解她近日的痛苦。他说上帝要得太多了,实在是他妈的太多了。[选段] 妈妈在床上忽然开始胡言乱语:她可爱的小女儿被带走了,她的双胞胎男孩不到三岁就死掉了,上帝为什么不到有钱人家去要小孩呢?家里还有柠檬水吗?迈克尔想知道妈妈是不是要死了,小马拉奇告诉他,牧师没来以前,人是不会死的。这时,迈克尔问我们还有没有火,再热一下茶,他虽然呆在床上,还盖着老早以前留下的几件外套,还是冷得要命。小马拉奇说,我们应该挨家挨户去要些泥炭、煤、和木柴,用阿非的婴儿车推回来。我们应该把阿非也带上,因为他小,又爱笑,人们会注意到他,会更同情我们的。我们想洗掉他衣服上的污垢、棉绒、羽毛和粘糊糊的橘子酱,可用水一碰他,他就大喊大叫。迈克尔说到婴儿车里肯定又会弄脏的,给他洗干净又有什么用呢?迈克尔不大,可他总是说些这样让人注意的话。我们推着婴儿车来到富人区,可一敲门,女佣就让我们走开,说否则就把可以管我们的人叫来,她们说用那样的破烂婴儿车拖着孩子到处乱转,真是太丢人了,就是往屠宰场运猪,也不用这种满是屎尿、臭气熏天的玩意,这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婴儿应该受到爱护,要让他们活下来,一代代地传播我们的信仰。小马拉奇气不过,对一个女佣说亲他的屁股去吧,那女佣狠狠给了他一巴掌,打得他眼泪都飞了出来,他说他再也不会向有钱人讨东西了,他说讨要没用,我们应该绕到房子后面,爬上墙头,想要什么就拿什么。迈克尔按响前门的门铃,绊住女佣,我和小马拉奇随即把煤块和泥炭从墙上扔出去,装满阿非的婴儿车。我们就这样偷了三家,可是,小马拉奇从墙上扔煤时,砸中了阿非,他尖嚎起来,我们落荒而逃,忘了迈克尔,他还在按门铃,挨女佣的骂。小马拉奇说应该先把婴儿车推回家,再回来找迈克尔。我们现在没办法停下来,阿非还在大声哭叫,路人厌恶地看着我们,说我们把母亲和爱尔兰的脸都丢光了。[选段] 妈妈在炉子边坐着,当我把钱交给她时,她看着我,钱掉到她的腿上,她哭了。我有些莫名其妙,因为钱应该使人快乐呀。瞧瞧你的眼睛,她说,到那面镜子前瞧瞧你的眼睛,我的脸乌黑,眼睛比以前更糟了,眼白和眼睑全红了,黄色的眼屎渗到眼角,流到下眼皮上,稍过一会儿,眼屎就变硬了,得抠或洗才弄得下来。妈妈说到此为止了,不要再跟汉农先生干了。我想说汉农先生需要我,他几乎不能走路了,我今天早上不得不把所有的活儿揽下来,我赶车,用手推车搬运煤袋,然后到酒吧里坐坐,听人谈论隆美尔和蒙哥马利哪个更棒。她说她很同情汉农先生的不幸,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不幸,她目前最怕的,就是一个在利默里克的街道上跌跌撞撞走路的瞎儿子,你险些因为伤寒丧命,这就够糟了,现在还想再把眼睛弄瞎吗?此刻,我忍不住哭了,这是我成为一个真正的大老爷们,为家里挣钱的机会呀,爸爸不寄钱,电报童也从来不登我家的门,我忍不住哭了,因为星期一的上午,要是没人把汉农先生的煤袋拖到车边上,再用手推车搬运进别人家里,他该怎么办呢?我忍不住哭了,因为他跟那匹马是那么亲密,管它叫亲爱的,他自己又是那么和蔼可亲,要是汉农先生不把它牵出去溜溜,那匹马该怎么办呢?没有燕麦、干草和偶尔的几个苹果,它会饿死吗?妈妈说我不该哭,这对眼睛不好,她说,以后你就知道了,现在我只能这么对你说,以后你就知道了。[选段] 有时我回家时,会碰上妈妈和一个带小孩的陌生女人在炉子边聊天。妈妈看见她们在大街上逛悠,一旦她们开口问:你能给我几个钱吗,太太?她的心就碎了。她从来就没有钱,只好把她们请到家里,喝品茶,吃点煎面包。要是夜里天气不好,就留她们在家里过夜惦她们挨着炉子,在角落的一堆破布上睡觉。她把面包给了她们,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少吃几口。要是我们埋怨几句,她就说总是有更穷的人,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一点。迈克尔也一样成问题。他总是往家里带迷路的狗和老头。有时,我回家时,会发现一条狗跟他待在床上。有些狗身上有伤,有些没有耳朵,还有些没有尾巴。在公园里,他遇到了一帮孩子在折磨一条瞎了眼的猎犬,就打跑那帮孩子,抱起那条比他还大的猎犬,回家对妈妈说,这条狗可以吃他的晚饭。妈妈说,什么晚饭?家里能有一块面包就算幸运了。迈克尔说他的面包可以给狗吃。妈妈说这条狗明天必须送走,结果迈克尔哭了整整一晚上,早晨,他发现那条狗已经在他身边断气了,就哭得更伤心了。他不想去上学,准备在马厩那边给狗挖个墓穴。他想让我们帮他一起挖,还要我们念玫瑰经。小马拉奇说,为一条狗祷告是没用的,你怎么能断定它是个基督徒?迈克尔说,它当然是条基督徒狗,难道我没有抱过它吗?他哭得更伤心了,妈妈让我们干脆都待在家里,不去上学了,我们实在太高兴了,根本不介意帮迈克尔挖墓穴,我们还念了三遍《圣母颂》的祈祷词。我们可不打算一直站在那里,把不上学的大好日子都浪费在为一条死狗祈祷上,迈克尔虽然只有六岁,但他把老头领回家时,总是自己设法生炉子,给他们烧茶喝。妈妈回到家看见那些老头用着自己心爱的茶缸,还在火边嘟嘟囔囔、抓抓挠挠的,都快把她逼疯了。她告诉布瑞迪汉农,迈克尔习惯把老头往家里领就罢了,但他也搞得太过火了,要是家里没有面包给他们吃,他就去敲邻居家的门讨要,一点都不难为情。最后,她只好命令迈克尔,不要再往家里领老头了,因为一次有人带来了虱子,咬得我们够惨的。我们达成一致,都不再领迷路的女人,小孩,狗和老头进家了,我们不想再得传染病。迈克尔哭了。

在灰烬里找童年

很难找到这么好看的一本书,不是因为他励志,我只是纯粹想看一种生活,这不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不是历尽磨难的苦行僧,只是一本作者对自己童年的回忆,简单平实的语言,却让我发现了很多自己的切身感受。弗兰克从小就很记事,父亲是烂酒鬼,整天高唱爱国歌,还不愿因为捡煤和索要食物而降低自己的身份,还大声高呼说妻子要无条件服从丈夫,不断生孩子,养不起孩子,还是要去做烂酒鬼,其实也没什么好好棋的。这就是人性。如果你是个烂赌鬼,烂酒鬼,烂烟鬼,又不思进取,那么你就只能这样得过且过的生活,领救困金,喝得精光,爽到了,然后再回到那个臭臭的“意大利”,然而又不为邻居那些人“发福”所刺激,他就是个内心里清高,其实也就是个扶不起的人,但是弗兰克会说:即使母亲不理父亲,他还是会每天早上争取跟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因为那才是他的父亲。这样的父亲,不称职,但是没办法。母亲是个家庭主妇,只知道怎么样讨回生活的地方和生活的食物。她不能劝动父亲,但是她的确很是母亲,她失去了三个孩子的时候,搬了三次家,受不了,但是她也很无奈,在爱尔兰当时的形势下,大家都失业,只能靠男人过日子,否则就只能去“大药房”乞讨,可是她一直都很平静,即使外婆说她,姨妈说她,可是她一门心思要把孩子拉扯大,这是很令人内心感到温暖的。弗兰克从小就对身边的事物有一种感知,那种感知让他在无意接触到莎士比亚的时候爱上了莎士比亚。他强烈的求知欲,以及迫切需要磨砺自己,使自己成为“大爷们”的想法,支撑着他后来的成长。他说:虽然我们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我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激情,我们感觉很富有。这是一种多么让人羡慕的状态阿,他从小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但是他不会以自己贫穷为羞耻,他会因为一颗“太妃糖”而高兴,听到一首诗歌而兴奋,挣到一先令而快乐,与弟弟拖着煤他也很幸福。他对家是一种平静而又热爱的。但是很细腻,很美。

安琪拉的灰烬

最近很懒,堆了很多书,我却一直在发呆。也忙,只是不知道到底忙些什么,没头没脑的奔波着,一切都很徒劳的样子。 这本书我足足看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因为它真的很厚,其次不是我喜欢的小说类型。刚开始看,它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让我想起狄更斯和巴尔扎克,或者雨果。还有一部电影,叫做《指将情挑》。这部电影我过一阵子再说,还是说回这本书。 我不喜欢这种阴霾的阅读感觉,相对于环境的恶劣,我更不愿意接受的是人性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还要接受外界环境对心灵的拷问。我也不愿意看到因为环境的映照下,人性是如此的脆弱残忍。 和许多读者一样,这本书一看完,我又回头翻了一遍知名作家们作为推荐写的序言。不得不承认,作家们的并不是如此的值得信赖。他们大致瞄一眼,说两句似是而非的话,也许不是他们的错,但是作为舆论导向写在序言里,就实在有些过了。这本书让你想起谁?雨果的《悲惨世界》还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如果说我要找一个喜欢它的理由,那么我一定要说,脱离了传统的脸谱式的人物描写。而且,这个故事太过真实,真实的不像故事。我最不爱看的书包括《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简爱》……为了突出主角的人性光辉,基本把配角们都写的不堪入目,这些书我都看得蛮早,但是仍然对这种写法有强烈的不满。这是一个苦难中的家庭,一个从出生之日起就充满艰辛的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一个酒鬼父亲,一个不停的生孩子的妈妈,一群肮脏的弟弟妹妹,而且他还不断的失去他们。这基本是那个年代爱尔兰贫民窟每一个家庭的缩影。像主人公说的: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为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为不幸的,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同奶奶。我不赞成任何人那自己的苦难出来比较,看看谁能与之相提并论。除非这种比较发生在一切都过去以后,否则处在苦难当中还要再度将自己的生活在言语中复制一遍本身就是一种苦难了。 战后的爱尔兰是个很尴尬的国家,刚从英国手里独立出来的爱尔兰,是个充满怨恨的在废墟中重建的国度。 没有工作,没有食物,人们能做的,只能是抱怨英国人八百年来的所作所为和在这种抱怨声中艰难度日。没有人可以预见到光明来临的那天,人们能做的,就是离开它。也许我永远都不明白一个男人会拿着一个星期的薪水冲进酒吧喝个精光,放任饥寒交迫的妻儿在家里苦等。我也不明白他怎么会在不断有孩子夭折的情况下告诉他的太太,妻子的职责就是服从丈夫,而服从丈夫的后果就是不断的怀孕,不断的生孩子。那么丈夫的职责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倒霉的国家,人们得为了有工作机会感谢希特勒。孩子们的必须学会去果园偷苹果。为了照顾弟妹,要去偷别人家的牛奶,面包,还有柠檬水(鬼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这种环境下的孩子都是早熟的,他们过早的懂得了什么是生活。给邻居打零工,去当邮递员,替人写恐吓信……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生活。这本书名开始有些误导我,看完了我也不是很明白它为什么叫《安琪拉的灰烬》。相对于我们的主人公弗兰克,安琪拉是个不太聪明,也不太勇敢的惊慌失措的女人,她千方百计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坚强的时候照顾孩子,软弱的时候弗兰克照顾她。她不是完美的母亲,也不够坚强,所以这本书没有因她的存在而让我对主人公的命运少些忧虑。而对生活中面临的这些苦难,她除了接受,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战争、失业、疾病、死亡。因为缺少食物而不断的争吵和潮湿阴暗的房屋。这是一本在阳光下阅读也能让你不寒而栗的一本书。 我们常说,人类的成长,都离不开苦难。但是我宁愿这种苦难不要出现在生活中。如果不能的话,那么,就让这种因苦难生活而带来的痛楚,少些再少些。 故事的结尾,弗兰克去了美国。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终于迈向了他梦想中的国度。这个结束,也不过是另一个开始。 若干年后,也许他还会郁郁的回到故乡。但是离开的那一刻,毕竟,是结束了一种生活。

看了让你知道自己很富有

这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他生活环境的艰苦,他的故事,让你的心受到牵动。让你觉得,相比较他,我们都很富有。

孩子对贫穷是有免疫的,只要有爱

贫穷疾病寒冷饥饿夭折失业欠债,酒鬼父亲太多孩子,就这样的爱尔兰家庭中长大,孩子们还是能感受到爱,真是太神奇了.

灰烬重生

看书之前没有看任何的有关评论以及背景,作者等的介绍,只是看着这名字就觉得肯定会是一本可以看得下去的书。作者用的第一人称,开始只以为是一本小说,没成想是作者的自传,以至于看的时候更多的都是对于故事本身的关注。看书的前半段,我非常痛恨书里面的父亲,他是北佬,受人歧视,但是他也可以坚强一点,撑起整个家庭,但是他控制不住自己那些泛滥的自尊和悲伤,小女儿死了,双胞胎死了,但是,妈妈却不停的怀孕,但是他的钱却始终拿不回家,让自己的家一次次濒临破碎的边缘。我想也许灰烬的意思就是这位妈妈和这个家,还有整个爱尔兰社会在这样 的社会风气里坍塌化作灰烬。可喜的是,这个死过好几次的小孩活下来了,可以为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了,而且他也有自己的梦想,知道自己的使命和方向,最终又使整本书的基调变得明朗。有很多的情节都让自己落泪了,也能联想起自己最近看过的一些书,想到19世纪美国的移民潮,想到塔利班时期的阿富汗,还有抗战时期的中国,历史总是充满了苦难,而我们也能像作者一样在苦难中锻炼自己的坚毅,找到未来的方向。这本书最出色的地方,宏观的是作者从主人公的视觉和语言描述了这一段时期整个爱尔兰社会状况,而微观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一路的成长,可以看到一个爱尔兰小孩是怎样一步步接触到宗教,社会,军事等等方面,怎样让自己变成一个成熟的爱尔兰青年。

并不是什么天使妈妈

看这本书之前,看了一篇序,大意是说作者因为有一个天使般的母亲,在困难中才能个逐步成长,因为天使般的母亲,在多年后写这本书时还能幽默的回忆之前的一些事情。于是以为这个叫做安琪拉的母亲一定是一位非凡的母亲,必定是坚忍,勇敢的一位母亲,但看完之后的确觉得这位写序的作者到底是否通篇看完了这本书呢?安琪拉总共生了7个孩子,有3个孩子夭折,老公是一个酗酒又无能的北爱尔兰人,固执、好面子,毫无责任感,一家人住在紧靠着厕所的房子里,所有人家都会把屎尿倒在这个厕所里,下雨的时候厕所会漫出来淹掉屋子,夏天的时候一天到晚苍蝇乱飞,老婆孩子整天吃不饱饭,穿的破破烂烂的,但即便这么糟糕的情况下,这个男人每份工作都只能做到第三周,因为总会在第三周的周五在酒吧烂醉结果会误掉第二天的工作被开掉,于是再继续去领失业救济金,再继续拿着失业救济金去酒吧里一分不剩喝光,家里老婆孩子没有钱烧火,喝热茶,吃面包,又冷又饿下只好早点睡觉,即便这样,这个喝醉酒的爸爸会唱着歌酒气熏熏的回家,把孩子们叫醒,让他们排好队发誓要为爱尔兰而死,然后折腾一通后倒在床上睡去,第二天醒来后就出门去散步~~后来去了英国工作,照样把赚的所有的钱都喝掉~~~多不幸才能有这样的爸爸呢~~有这样的男人,日子过得如此艰难,可是安琪拉仍然一个一个的生~安琪拉其实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母亲,在她身上看不到那种勤劳,她会经常在床上不起床,她会任由面包渣子留在桌子上不收拾以致吸引苍蝇,她打骂孩子,抽烟喝酒,跟借住地方的男人上床,我真的不觉得她做了什么天使的事情,主人公之所以能成功,源于自己的坚忍。这里的妈妈跟《布鲁克林有棵树》里的妈妈差远了。

生活

世界上有这样的生活,也有那样的生活.我们看书,看作者描绘了这样一段人生.我们就看了别人不一样的一段生活.苦难,艰辛,痛苦,不堪...描述得有些平淡无奇,刻画了生活的细微末节,就连那小小虱子现在想来,也还真实可见般.没有什么抱怨,就是过--过,生活.在灰暗的生活里,闪亮的,发光的,就是梦想.以致改变了那段灰暗的人生.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的.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在抱上一个想头,过着过着,生活就成形了.

天使之歌

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我不了解男人,无论是看一个男人的成长,还是看一个成长的男人,我总是觉得我不懂。但是,至少我明白,从苦难中爬出来的人身上寄托着多少天使给予的赐福,即使我不是个基督徒,即使我不愿意做一个唯心主义者,我也坚信,只有“天使”这个词语,才配得上自己的母亲。而母亲就没有罪恶的一面么?如这本书中所写,母亲也有缺点,也会偷情,也会为了家人不顾一切,母亲,也是人……于是我就更不知道该怎么写了,我只是更好奇,到1996年作者写这本书,到2006年我看到这本书,作者76岁,而19岁到了美国,之后的他,过得是否像原先贫苦时那般充满着信仰,我很迷茫。很高兴全书里他不怎么提起他的父亲,因为那个男人更让我搞不懂,我的父亲也让我搞不懂,于是,我如此麻木的翻完最后一页。我不知道那些童年过得不错的人们会看到这样的一个人有多难过,我不难过。如果,大家都有一个灾难的童年,我坚信带来的只有更多的麻木。至于那些灾难中的孩子,早已经还清了欠下的这个世界全部的债。可是放眼看这个世界,又还有什么会留给更以后的孩子呢?在爱心也成为时下明星们卖弄自己脸庞的时代,我不知道,书中存在的那种关爱还存在多少。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像我这样曾经去喂院子里的野狗,跟他们一起坐在马路边哭泣,我也不知道会有多少已经不如意的人会去关心一下比自己还不如的人。从小说背后,我看见更多更残酷的现实,即使我深爱作者的笔触,我深爱他淡淡不经意给我麻木的脑子中带来的讽刺的嘲弄,但是,我依然麻木。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不是被我糟践成这个样子的,那么,我哭泣,我痛苦,又有什么用?我所能做的,我已经做过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苦难也是一种财富

《安琪拉的灰烬》这本书,我是看了《法制晚报》每月书评的推荐之后买的。不能说是一口气读完,也是三口气四口气之内就读完了。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中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作者的名字:弗兰克迈考特。译成中文总共445页的书里,讲述的是从弗兰克四岁到十九岁的故事。象第一章里作者所说的那样,文中描写了爱尔兰人所经历的苦难:“家庭贫困潦倒;父亲一无所长、醉话连篇;母亲虔诚而沮丧,坐在火炉旁哀叹个不停;牧师自以为是;教师恃强凌弱……”但是,“我们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我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我们感觉很富有。”在连绵的雨水,潮湿的环境,破烂的衣衫,在吃不饱穿不暖,在嘲讽、讥笑、冷酷之外,还有温情和善良。

我不想为信仰而死,因为我已经预备为爱尔兰而死了

他踏上窄窄的街道,面带微笑,年轻又骄傲,绞索套在他的脖子上,被他金黄的发卷贴得牢,罗迪迈克考雷即将赴死,今天走过那座图姆桥,蓝色的眼睛里不见一滴泪,反倒有兴奋的光芒在闪耀——罗迪迈克考雷之歌一直对爱尔兰这个国家有种很奇怪的感情。记得几年前偶然读到了一篇在爱尔兰留学的中国学生写的文章,他笔下的爱尔兰人懒惰、酗酒、顽固、野蛮。后来看了布莱克书店,里面的bernard带着典型的爱尔兰气质,邋遢、固执、烟酒不离手,记得其中一集,剧中三个主角喝醉后回到书店,bernard的好朋友fran提议跳舞,但没有音乐,于是让bernard唱歌,她说因为bernard是爱尔兰人,爱尔兰人喝醉就唱歌。他在电视剧里唱的是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只是每次回想这一幕,都会想起弗兰克的爸爸每次醉酒都会唱的那首《罗迪迈克考雷之歌》,他让几个男孩站好,高唱这首歌,奖励给他们一点儿零花钱,郑重地要他们为爱尔兰去死。“我真不明白,舅妈有个温暖的家,舅舅每周五都把工钱带回家,为什么舅妈还是那么不高兴呢?要是爸爸也每周五把工钱带给妈妈,我一定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弗兰克自从出生起,就生活在饥饿的困境中,在世上所有的事情中,饥饿是让人丧失体面的第一件。他的爸爸是个酒鬼,总是因为酗酒丢掉工作,他的妈妈是个无助又焦虑的女人,靠邻居的施舍和领取救济金艰难地生存着,但还不忘从几个吃不饱的孩子嘴里省出一根“冬青”香烟。对于孩子来说,有东西吃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是,一家人离开美国之前,弗兰克带着弟弟饿着肚子被妈妈赶出家用散步忘掉想吃饭的想法,饥饿的弗兰克从总是接济他们一家的犹太人的商店偷了一把香蕉,和弟弟们分着狼吞虎咽地吃掉了,这是幸福的一天,至少他们还有香蕉可吃,由于长期饥饿引起的营养不良弗兰克的弟弟妹妹都相继死去了。死亡对弗兰克来说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小事,和没有饭吃、家门口就是公共厕所、因为没有体面的家庭无法为教堂工作、邻居的爸爸们都停止做个酒鬼把工资拿回家他只能继续靠救济生存一样都是他无能为力的小事。在学校里,他曾经写了一篇作文:《耶稣和天气》我认为,我主耶稣不会喜欢利默里克的天气,因为这里老是下雨,香农河把整座城市搞得湿漉漉的。我的父亲说,香农河是一条杀人的河,它杀死了我的两个弟弟。当你看耶稣的画像时,你会发现他总是裹着一张床单在古代的以色列四处游走。那儿从来不下雨,你也从来不会听说有人咳嗽,或者是感染上肺病。那里的人都不工作,他们只要站在那里,吃神赐的甘露,然后挥舞着拳头,走上十字架。   耶稣觉得饿了,只需走到一棵无花果树或是桔树下,就可以填饱肚子。要是他想喝一杯啤酒,他只要摇摇一个大杯子,酒就会满上。他也可以到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她妹妹马大那里去,她们当然会管他饭的。他还可以让她们给他洗洗脚,再用马利亚的头发把脚擦干。马大在一旁洗刷碗碟,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她就得洗碗,而她的姐姐远远地坐在那儿跟我主聊天?耶稣决定做犹太人,生在那个温暖的地方,是件好事,假如他生在利默里克,他就会得肺病,在一个月内死掉,那便不会有什么天主教教堂,也不会有什么圣餐和坚信礼,我们也就不必再学《教理问答》,写关于他的作文了。

一样苦难的童年

正在读《安吉拉的灰烬》这本书。它使我想起童年,那是文革混乱不堪的年代,苦难就像挣不脱的绳索紧紧牵扯着我们全家。与佛兰克一样的是,苦难中的我们也寻找到了很多欢乐。和佛兰克一样,我也正在写那个年代的故事,但愿能早日写完。

用幽默溶解苦难

本文转自文华学院论坛,http://www.ourwenhua.com这本书我三年前就买了,不过当时只读了一半就没看下去因为当时我只把它当成一本苦难小说来读而他所描写的苦难程度,在我看来,实在是不够苦在一个经历过几十年战争,很多年饥荒,到现在依然不富裕的国家经受这咱的苦难的孩子实在是比比皆是啊。今年7月的时候,当本书的作者皆书里的主人翁迈考特去世成为报纸的头条时我又拿出了此书,然后安静的用两个晚上看完了它这一次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也许是年龄长大了吧我觉得我真的很感动,不是感动于小主人公一家的痛苦而是感动于作者的笔调,那么凄惨的童年,他都可以用那么幽默的手法来进行描写所以我们看到的,不只有他食不果腹的童年,不只有他好酒如命的父亲,不只有他们那不避风雨的房子;。还有那些悲戚中的希望,那些苦痛中的乐观,那些凄凉中的欢笑。后记里有段话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所成长的环境,有一千次机会使他长成为一个坏孩子,但他没有。他不仅没有,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一本好书,留下了半个多世纪前,一个爱尔兰小孩的成长史。PS:也许此书读英文原版更为有趣,因为书写得实在幽默。不过我还没有找到哪有原版卖,网上似乎也无电子版。有兴趣读这种反映儿童成长小说的也可以读读曹文轩的几本书,那也是不错的,写得很美。

星期五你还去喝酒吗?

故事起点是美国,最后弗兰基回到美国戛然而止,这点很迷人,特别是绝大部分的情节都发生在爱尔兰。美国是忍饥挨饿黑暗生活的一束光。弗兰基在长期的赤贫中极度渴望长大。我觉得作者无意延伸,虽然他们家的情况不仅可以反映当时当地的普遍现状中较惨烈的一种,也反映世界不少的家庭结构。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是全家的经济来源和支柱,母亲不断地怀孕,她一共有七个孩子,逐渐死去三个。长期在贫穷状态下的一群孩童的唯一渴望也不过是吃饱穿暖。一个没完没了地喝酒的男人,只要手里有钱就一定要去酒吧喝个精光。喝完救济金、长期性失业中偶尔打工赚的微薄薪资。这是一个懦夫,全然不顾家里的妻子和一群孩子的张望。所有的亲戚都希望远离他们,一次寄宿在姨妈家弗兰基寄人篱下的心理活动写得非常出色。再也不是小时候有吃有喝那个人就可以当自己妈妈"有y奶就是娘"的心态。宁愿吃不饱也不愿意呆在遇上他们就觉得倒大霉的姨妈家里。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自传式,我只是猜测是自传体而已。一辈子能够写这样一本书就足够了。有个添蛇足言,这是外国版的《平凡的世界》,我个人完全不认可。因为两者的写作手法差异非常大,给读者的感受也是十分不同的。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写这样磨难的童年,以一种诙谐幽讽的口吻。里面故意呈现的非逻辑性,不就是这个世界的荒谬之处吗,总说长大了一切就好了,就会明白所有事情。作者总是将没有关系的两个表象用因果关系连接起来,也很有意义。因为A所以B式。幽默诙谐让人发笑而不是哭的悲剧,悲情更盛。

无可遁逃的苦难

从头到尾的灰色,一口气读完对我来说很困难,只好穿插几本轻快的小说,就好比看完恐怖电影再来部喜剧冲一冲。什么导致了苦难,苦难又成就了什么?时势的萧条、酗酒的恶习还是无知的放纵导致了贫穷的人愈发贫穷,苦难的人愈发苦难

好书!!!五星!!!

你总会不由自主的对一本多达400页的小说皱起眉头,更何况它还是一部翻译小说。因此在我买回这本书十个月后,我才开始阅读它。此前它一直呆在我的书架子上,看着我对其他小说翻翻看看,而对它置之不理,不知它是否感到委屈。现在我有理由说,你不应该忽视它,不应该对这部获得多个美国文学大奖的小说一副不在乎的态度。虽然你从没听说过弗兰克*迈考特,对他那张牧师般的脸也不大欣赏;虽然你不喜欢南海公司的图书,就如你不喜欢中央八台播出的电视剧一样没有理由;虽然你对这部美国小说前面缀的三篇序言颇多微词,认为他们对它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都想把他们给撕掉。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有趣,能让你废寝忘食。事实上,读这本回忆录花不了你多少时间,而且它读起来非常顺眼。刚开始的‘布鲁克林’可能会让你提不起精神,这时你想想弗兰克*迈考特才刚开始回忆他痛苦的童年,换做你的话,你也会一本正经,思考该往哪个路子走。到后来弗兰克*迈考特苦中作乐时,你便会开心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弗兰克*迈考特跟着在美国活不下去的父母到爱尔兰投奔外婆,定居下来后,先后因饥饿失去了一个妹妹和两个双胞胎弟弟,过后妈妈又给他生了两个弟弟。弗兰克的爸爸死要面子,不肯改变自己适应生活,他又是个酒鬼,钱全被他灌进了肚子。一家人凄惨的过生活。后来二战时,爸爸去了英国赚钱,非但没有寄回来钱,还把他们母子四个抛弃了。弗兰克在这种生活中渐渐变成了一个坏孩子。我们看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坠落和诱发它的原因,在这本真实的又掺加了艺术描写的回忆录里,你能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就像看着一个人光脚走在碎玻璃渣上一样——血淋淋的真实。

花朵

熟悉教育类图书的人一定记得巴学园,而喜欢巴学园的读者一定尤为钟爱《窗边的小豆豆》。可能你不知道,有一本书和《窗边的小豆豆》一样精彩。她就是《安琪拉的灰烬》。本书的作者弗兰克•迈考特是美国教育界最高荣誉称号“全美最佳教师”的获得者,是著名作家,更是普利策文学奖的获得者。这样一位传习的大师写的第一本小说就是《安琪拉的灰烬》。此书就像是一个生活在爱尔兰贫民窟孩子的成长史。主人公弗兰克的童年就如作者所概述的那般:比一般的悲惨的童年更为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童年。这里充斥着会把救济金拿到酒吧换酒来喝的父亲,悲哀而惊惶失措的母亲,以及一群食不果腹的兄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爱尔兰悲惨世界。是一本即使在阳光下阅读也会让人不寒而栗的书。是一本会让你读到最后一页长叹一气,想起Bob Dylan的歌词“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的书。可是就是在这样悲惨不幸黑暗的成长过程,作者还是不忘穿插积极向上,幽默风趣的基调。那是种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渴望和唯一的憧憬。孩子们都喜欢童话,这本书里讲了好几个小时侯生活中遇到的童话。传说中的英雄库胡林,落在第七台阶上的天使,江洋大盗和红嘴唇姑娘的故事…物质水平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神奇的故事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安慰,成为精神上的寄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神奇的力量渐渐消失,一个孩子终于学会了如何面对现实中的世界。于是,他长大了。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段话,大意是生活如此无趣,只有春天和孩子能给人带来希望;可是春天总要过去的,孩子终会长成大人。看着那些在大街上玩乐打闹的小小孩子,衣衫邋遢,灰头土面,眼睛里却有一味的简单与天真。他们是新长出来的花朵,带着不曾被沾污的晶莹露水。  年复一年,代代相传,曾经的孩子变做大人,如花瓣散落在泥土中,望着更多的小花朵生长出来,细心呵护,守候他们的希望。Z.W.

励志好书

《安琪拉的灰烬》是一段贫民窟少年的成长史。主人公弗兰克是爱尔兰移民的后代,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4岁时随父母回到爱尔兰老家,在那里的贫民区长大。弗兰克的父亲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酒鬼,哪怕孩子们第二天就要饿死,也要把刚到手的菲薄的薪水和救济金换成黑啤酒;母亲安琪拉是一位善良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在艰难贫困中抚养7个孩子,用爱抚慰孩子的忧伤与迷茫,促使他们保持健全的人格和炽热的生存欲望,用乐观坚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尽管一直生活在饥饿与歧视中,尽管一直忍受着孤独与嘲笑,弗兰克还是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并且在苦难与屈辱中挣扎着成长起来。在有钱人按照传统享用着美酒和丰盛的火鸡大餐的圣诞节的雨夜,弗兰克一家却在积水泛滥的小楼里分食着用被施舍的煤块炖熟的救济食品。我为弗兰克在众人的嘲笑中抱着猪头回家和他领着小马拉奇去捡煤渣的场景感到心酸,但作者却说:“尽管我们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我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我们感觉很富有。”把苦难当成财富是一种高贵而优雅的精神和品质,就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走近弗兰克,一起来阅读这本励志好书吧!

岁月的余温

有一位在书前的评论写道,作者经历了如此悲惨的童年还能成长,都是因为书中所描写的天使般的母亲……不知道他是否真的看了这本书,还是翻了几把就理所当然地写了下来。书是好书,虽然主题显然没有这位作家认为得那么崇高,但比他想象的更有深意。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很难真实体会到这样的童年,爱尔兰的贫民窟,并非爱与美的世界,这里更多的是把救济金在酒吧喝掉的父亲,悲哀而惊惶失措的母亲,以及一群食不果腹的兄弟……然而他们也象普通家庭一样,父亲会给男孩们讲许多好听的故事,母亲会尽全力照顾他们的吃穿,兄弟之间的情谊简单而真切,生活虽然艰难却也不至绝望……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少年来说,这一切悲与喜的交融才是生活的真面目。可幸的是作者只是用平静的心叙述了它们。除开作者童年到少年时代的生活,《安琪拉的灰烬》更借助伴随他成长的那些亲戚、邻居、朋友们的生活,展现出更为广阔的爱尔兰下层社会的影象。一个家庭的生活也许是特例,而纵观全书却可以看到一个时代,更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在一个独特时期的令人惊奇的心态与变化。爱尔兰,一个刚刚从他们痛恨的英国人手中独立的国家,却无法摆脱过度的贫困。他们咒骂英国人,讨厌北佬,战争期间却兴冲冲奔赴英国给予的难得的工作职位,并为这份好运感谢希特勒。爱尔兰少年们就在这种自卑与骄傲的矛盾情绪中成长,他们热爱爱尔兰,却终须离她而去。看完全书才感觉书名的独特,安琪拉是作者的母亲,“安琪拉的灰烬”并没有具体的意义,在我看来却是恰当的。因为他的童年生活,十足的如同埋在灰烬之中,暗淡无光,尘土满面,然而书写在他年过六十之时,那时侯这灰烬般的生活在他心中却依然有着母亲一般的余温罢。http://www.wretch.cc/blog/Ithilien&article_id=2574668

守住灰烬中最后一点星火

爱尔兰父亲似乎关于酗酒、打老婆和失业。而这个家庭更加痛苦:因为美国的大萧条和移民身份被近重返爱尔兰,又因为新教徒身份隔绝于故土。作为儿子,他知道这个近似于魔鬼的父亲内心是痛苦的,失业、贫穷、种族歧视让他绝望。所以这个家庭也许会消失,也许会沉沦。但是它没有。因为一个天使在默默地张开翅膀庇护着爱尔兰阴霾天气里瑟瑟颤抖的一家人。她的法力有限,不能变出蛋糕、糖果、暖和的鸭绒被、壁炉、美丽的书,但是她竭尽全力让这个贫穷的家每一处都干干净净。她在大铁盆里洗干净孩子、衣服,在有限的晴天里把被单挂在外面,让家里有一点阳光的芬芳。她生下一个又一个孩子,坚强地养活他们,又坚强地看着他们死去。这个家庭的希望好像炉膛里的灰烬,而苦难像一盆又一盆浇在上面的水,她却凭着一颗热爱上帝和自己的心坚信:这个炉膛里必有一点点未烬的星火,这个星火迟早会是一个天堂。她叫安琪拉,她是这个家庭的天使,她的另一个名字叫“母亲”。她那星火一样的希望在长子弗兰克的生命中开花。这个布鲁克林的大长今、爱尔兰的高尔基,愉快地,关于自我安慰地成长着。在野地里有成片的苹果树,小溪里有鱼,春天有很温暖的风,牧场有可以偷偷挤奶的牛,上帝就用这样的方式喂养着这个有梦想的男孩。他曾经打过母亲一个巴掌,这种内疚让他把自己深深地埋在教堂的祈祷椅中。但是神父的话却更完整地照亮他整个灵魂:只有真正相信上帝和自己的人,才能爱上这个世界。当他用所有的积蓄给自己买了去美国的船票,当海平面上一点点升起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时,他知道,梦想真的可以开始燃烧了。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天使,这天使可能是你母亲或你的另一半,不论什么时候都温柔坚定地看着你。他也可能是你的朋友,在关键时刻抱紧你,把自己的力量输送给你。甚至可能是路边的一只流浪狗,真诚地望着我,信赖你。或者是你种的一盆花,热烈地开放着,报答你的浇灌。

我们都是普通人

看到他的不幸,自己就只有老老实实的感叹原来我是那么幸福的。看到他的执着,自己就只有认认真真的再在自己的梦想上努力店。我们都是普通人,会不断的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只有我们在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向自己的梦想靠近,生活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人生就那么短暂。纠结的结尾,但其实也是完美的结尾。。。

安琪拉的灰烬

“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当然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是不值得在这儿浪费口水的。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天数教徒的童年。”开篇时,作者用这样的段落来评价自己的童年。这段经历到底是怎样的,竟会给亲身经历的人带来这种回忆。当贫穷、卑贱、无助这些苦难降临道一个人的童年,作为一个孩子,他该如何去面对,去反抗。作者用真实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20世纪三四十年代爱尔兰贫民窟孩子的成长。不过,万幸的是,作者拥有一位善良的母亲,为了孩子们的成长无怨无悔的辛劳着,付出着,即使是在灰烬一般的生活中,也能自由的歌唱,舞蹈。她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是一位美丽的安琪拉。

安琪拉

读起《安琪拉的灰烬》,总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高尔基的《童年》。同样是回忆童年,主人公都在艰难的情况下长大,经历了无数的坎坷苦难,正如作者所说:“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由此可见成长的艰辛。作者讲述了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徒的悲惨童年:家庭贫困;拥有一个出生于遭受鄙视的北爱尔兰的父亲,更悲惨的是这位父亲是一个酒鬼,把自己的工资以及救济金全部奉献给了酒吧;食物的匮乏让几个弟弟妹妹夭折;部分亲人的冷漠;香农河让整个城市潮湿而容易沾染肺病;部分天主教徒的虚伪……主人公弗兰克·麦考特的童年仿佛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战斗,凭借乐观的天性(或者称为小孩子的顽皮以及年幼无知),竟度过了这些难过,最终凭借着一些正当或者不正当的手段攒够了去美国的钱,也去寻找他的美国梦。读国外的书最郁闷的地方便是分不清楚谁是谁,在我看来名字都差不多。。这给我的阅读增添了一定的困难。对于爱尔兰、天主教,我知之甚少,但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使生活贫困,政府或是教会仍然会提供一份救济金,虽不能做到温饱小康,但却也能为人们提供一定的经济来源,其实这应是值得肯定的。另外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书名叫做《安琪拉的灰烬》。还有,梁晓声在给本书的序中的一短话我非常喜欢。“读这一部书,我联想到了托尔斯泰和高尔基之间的一次对话。托尔斯泰长高尔基40岁。如果不是前者长寿,他能与后者相识的机会是很小的。托尔斯泰听高尔基讲述了自己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后,同情又感动,泪流满面地说:‘那样的生活足以将您变成贼、骗子或杀人犯,而您却成了作家。您使我无法不对您深怀敬意。’高尔基回答:‘那是因为天使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天使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就如作者麦科特那第七层台阶的天使和胡库林,给暗无天日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安琪拉的灰烬》-一本让我感动的书!!

作者简介: [美]弗兰克·迈考特 193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不久即举家迁往爱尔兰,在贫民窟长大。19岁只身来到美国。1996年出版自传体小说《安琪拉的灰烬》,一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全美书评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美国年度好书奖等。 南海出版公司 2006年1月第一版 字数 327千名家评语:这是一本好书,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到处弥漫着庸俗的享乐主义,它就更是一本好书了。 著名学者、作家 曹又轩此书能使我们中国的数量大得惊人的穷孩子们,从自己的母亲身上,发现天使的影子。 著名作家 梁晓声我是从下午开始读这本书的。躺在床上读,读完后是凌晨四点。合上书本,我发现有两滴冰凉的眼泪挂在眼边。 我很奇怪,这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苦难,但是它不叫人绝望。我细细地琢磨着这原因,好像有些明白了。主人公在成长着,在拼命地吸吮着苦难的乳汁成长。这成长的历程是无坚不摧的。 著名作家 高建群教人珍惜幸福、激人迎难而上的的内蕴、与引人入胜的叙事、流畅优美的文笔一起,构成了《安琪拉的灰烬》让人久读不厌的魅力。 著名文学评论家 白烨《安琪拉的灰烬》堪称近年来少见的具有影响力而又兼具人文风格的回忆录! 《纽约时报》很少有一本书像《安琪拉的灰烬》这样能以苦中作乐,感伤而又不失乐观积极的精神感动读者。这本书的成功靠的不是夸大其词的宣传,而是真心被感动的读者的口口相传。 美国《好书》杂志一旦翻开这本精彩动人的书就不能歇手,非要看到弗兰克的童年结束为止。 《辛德勒的名单》作者托马斯·肯尼利谨以此书 献给 小马拉奇、迈克尔、阿非 我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我钦佩你们,永远爱你们!生活在继续,我们都应该站起来,不是吗? “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童年。” “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看一看弗兰克的童年。 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酒鬼,常把一周的工资全都拿去喝酒,而老婆孩子正眼巴巴地盼着他微薄的工资,好去买煤炭和吃的食物。尤为甚的是,每次他半夜醉醺醺地回来时,总是把孩子们从床上叫起来,让他们大声唱歌,并发誓为爱尔兰的自由而站,而死。他就是这样一个父亲的长子。 他的母亲安琪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她的任务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就是千方百计地支撑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她是这样一个家庭的主妇,她是这样一个酒鬼丈夫的妻子,她是这样一群孩子的母亲。 她歌唱得很好听,他的舞姿很优美,即使是后来生活变得艰苦困难,只要稍有开心的事——丈夫找到工作或把一周的工资带回家,她就会唱起歌来,跳起舞来。 安琪拉不是天使,却是一位天使般的母亲。就像Discovery of A Father里的那位母亲,trust her husband and never complain,即使是在家里揭不开锅而丈夫又“离奇失踪”的时候,她们想到的也只是如何养活孩子,她们不得不去工作,或者拖家带口的去慈善所乞讨救济金。而当失踪了几个礼拜的丈夫又出现时,她们又会高兴地像个孩子,高兴地说只要有我的丈夫在,一切都会变好的。 他就是这样一位母亲的孩子。 他的弟弟妹妹们都是脏兮兮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因为贫穷的疾病夭折了。 他就是这样一些弟弟妹妹的哥哥。 弗兰基的童年充斥着战争、饥饿、疾病、死亡、局促阴暗的居住环境和没完没了的争吵。在这样贫穷悲惨的生活下,他有理由变长一个贼,骗子或杀手,可是,他却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奇迹。 十四岁的弗兰基帮智弱的帕特舅舅送报纸,给眼花的蒂莫尼先生读报,在邮局当报童,他尽自己的全力赚那少得可怜的便士,换来食物和电影票…… 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苦难,才避免了彻底的堕落,才能更从容不迫地走向前方。即使是这样的生活,他还是顽强地成长着,有着美好的梦想,有着眺望,因为生活在继续,因为他从这样一些人那里学到了某些足以让他坚信的信仰,就像他父亲说的那样,信仰是一件礼物。 19是的,就是这里了。

抱着希望活下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生活的艰辛与不幸让人心疼让人难过。这里没有奇迹,没有惊喜,没有人怜悯,因为大家都是一样。可是作者却从来没有抱怨,没有悲观,也没有埋怨任何人,也许生活不允许他这么做,做这些也无济于事。读这本书的时候,最让我失望得是作者的爸爸,可怜的母子在家等着爸爸寄钱回来,可是却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乃至绝望。爸爸为什么宁可拿钱去喝酒,也不寄回家补贴家用,责任感都跑到哪里去了?有些男人太脆弱,生活的艰苦与社会的动荡把他们的坚强,信心,爱心,责任感.....全部都摩没了。无论生活多不幸,心中还是要有爱,要有希望,不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笔记1

《安琪拉的灰烬》得过普利策文学奖。说苦孩子弗兰基的童年。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童年。奥里弗死掉的那段把我看哭了。他的小哥哥说,我不喜欢栖息在树上和墓碑上的乌鸦,我不想把奥里弗留给它们。我朝那只落在奥里弗坟头的乌鸦扔了一块石头。爸爸说我不应该朝乌鸦扔石头,因为可能是某些人的灵魂。我不知道灵魂是什么,也没有问他,因为我并不在乎。奥里弗死了,我恨乌鸦。等我长大的那一天,我要带上一兜石头回来,我要让墓场上到处都是死去的乌鸦。

责任感的缺失。

终于读完这本书了,看过以后觉得久久不能平静,通观全书,弥漫着一种集体对于责任感的缺失。可能是由于作者出身于下层的缘故,当一个人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时,责任感可能是一种奢侈品。作者的父亲,这是一个怎样懦弱而又无耻的人。书的结尾,充分说明了作者到底是出于一种什么层次。童年的挫折,是一种致命的考验,要么从此沉沦,要么自强不息,但这自强不息以及之后可能取得成功的背后,一些珍贵的东西早已经扭曲。越是穷人家的孩子在成功之后越是容易走上歧途,不知这是不是一种偏见,这不能怪他们,这个社会就是如此,只能希望他们还能在内心里保有一份童真。

苦难是一锅羹,幸福的人都该分一杯

前天开始看这本书,已经看了三分之二。建议迷惘者、悲观者、哀怨者以及全天下的幸福者,都来读一读此书。如果你不知道苦难是什么,你就无权悲观,无权哀怨,也无从品味幸福。弗兰克的凄惨的童年让人唏嘘不已。爱尔兰阴暗潮湿的天空,整天醉醺醺的把救济金喝掉不管一家人死活的老爸,生一堆娃却又养不活的老妈,夭折的双胞胎,还有那些饿得嗷嗷叫只能吃路边青草的小孩。。。这本自传式的成长小说,在一年之内重印了47次,连续117周名列畅销书榜首,印数达150万册。由此可见,喜欢它的人不在少数。生活,可能会像你预见的那样苦涩,可世事却不一定像你想象的那样无望。生命中总会有一些小亮点,让你欢喜。她的名字叫安琪拉。

假如天使没有翅膀。

花了四个小时看完这本厚厚的书。合上最后一页时是满足的。一本爱尔兰的小说。捧在手里似乎闻得到爱尔兰满是阴霾的雨味掺杂着威士忌与煤的味道。贯穿其中的是作者的童年。大致翻了书的序言。推荐者声泪俱下不吝赞美之言的力荐让我微微吃惊。大概看了他们的岁数,才幡然。他们几乎都跟作者经历过一个时期的苦难,即使一个在东半球一个在西半球,然而相类似的经历是他们的共通点。这可能也是我在看这部小说时并未深受触动的原因。这部小说主人公成长的时间,大致跟《四百击》里的安托万生活在一个时期。我在读这部小说时,脑子里出现的是安托万瘦瘦小小的个子,穿着很旧的衣服,忙碌的身影。虽然没有办法真正想像得到作者的生活,多少还是了解了那个年代的事情。二战、爱尔兰、英国、斯佳丽、威士忌、爱尔兰小矮妖、魂断蓝桥。。。这些词汇像突然苏醒般,在脑子里打着转,不肯歇。跟随而来的还有一些人一些事。忽然很想去爱尔兰。只为看一眼斯佳丽的庄园。

没有什么比贫穷更糟了

1935年美国布鲁克林的贫民区,连绵的雨水似乎从未停过。可以想见狭窄而湿滑的街,破败灰暗的墙。这是一段关于贫穷和苦难的回忆。是即便是虽然满目灰暗的颜色,但是心灵依然在困顿的灰烬中闪耀着钻石般的光芒。

生存……生活

“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读弗兰克,是悲惨,是苦难,是身不由己,是无可奈何,虽然还没有宽阔的肩膀,但他却不得不一直深陷为生存而奔波的途中,挣扎着走过19年……但,全书的基调虽然一直低沉,从弗兰克的身上,我们还是看到了曙光,学校老师的欣赏,图书馆的埋头苦读,坚持去美国的梦想,用知识武装大脑,最终看到自由女神像。而这一切,是谁给的呢?那个嗜酒如命的父亲,是战争,是宗教……尚且有蝴蝶效应的现象,答案就一目了然了。我们总说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就得去适应环境,但对于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孩,无法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时,他能做些什么呢?都说年轻人要有梦想,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实现梦想的舞台该怎么办呢?一个弗兰克到了美国,更多的弗兰克呢?


 安琪拉的灰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