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和平饭店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成为和平饭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532145652
作者:陈丹燕
页数:345页

章节摘录

  三个穿丧服的人站在殡仪馆出殡处的门口,夭上斜雨霏霏。褐色的薄木棺材被抬上黑色灵车的后厢时,夏工之本能地挺身往前,准备搭把手帮忙。“别摔着。”他一片空白的脑子里缓慢地闪过这个念头,就像这一个多月来,他在父亲床前帮忙护士和护工照顾病中的父亲,心中时时注意的一样。接着,他反应过来了,便收住步子。棺木往长长的车厢深处滑去,发出沉闷的摩擦声。棺木一端贴着一张纸,上面陌生的字迹,毫无感情地,工整地写着“夏亭芳灵柩”。正是这张迎面撞来的字条点醒了夏工之。穿黑色制服的殡仪馆职员上来关上车门,“呼”地一声,眼里“夏亭芳灵柩”几个大字消失了。不过乌亮的车厢盖上,倒映出了四张从丧服的黑色中浮现出来的面孔。唯一微笑着的,是照片里的脸。那是个容长脸儿的中年男人,一头乌发用发蜡整整齐齐梳成三七开,夹大衣勃克领里的羊毛薄围巾里,露出雪白的衬衣领子。他的眼睛里带着一股旧时代商人的机灵劲。他比另外三张脸都要年轻,开朗,精明,优渥,好像与他们毫不相干似的。夏农之的喉咙里突然发出一声陌生的呜咽。这声音吓着了她,她禁不住望了望四周。她看见哥哥铁青的脸,紧抿着的,以至于只剩下一条缝的嘴唇,这嘴唇的样子很像爸爸。她心里有点不着边际。再看见母亲惨白的脸,母亲脸上姣好的轮廓至今都没有走形,头发仍旧梳成一个发髻,整齐地盘在脑后。她浮肿的眼帘里含满了泪水,但却没有狼藉地流得满脸。这仍旧是夏农之多年前熟悉的彬彬有礼,控制良好。于是,夏农之确定,刚刚那声响亮的呜咽是自己发出来的。她就是打破这石头般静默的那个不审慎的人。她连忙在口腔中压低下颚,缩紧自己的喉咙,控制住自己。在她身体似乎是本能的反应过后,她吃惊地意识到,本以为自己终于脱胎换骨,但从前那个如母亲般坚如磐石的自己,还悄悄住在身体的至深处。灵车溅起地上的雨水,缓缓启动。夏工之连忙跟上车子。夏农之搀了母亲一下,也跟在后面。雨水落在脸上,仿佛是陌生的眼泪。灵车极慢地向前开了几分钟,慢慢加快了速度。夏工之随之疾走,他似乎不明白,灵车怎么可能不等家属,就擅自开走。他心里想,爸爸已经不能自理,一步也离不开入,怎么能自己走开。于是他回过头来,询问似的看看妹妹,这次已经不该追了吗?一个多月前,父亲被送进病房时,护士拿了张纸塞给他,说,病人很危急,急诊间已经给用上了急救药,让他马上去付费。他拿上钱就跑。那天也是下着小雨,一路上都是浅浅的水洼。那时他混乱的脑子里只留下护士吩咐的一句话,这是急救药,得马上去付钱。他一步踏进水洼里。水洼里的水溅到裤腿里,袜子瞬间变得又湿又凉。夏工之突然觉得自己的身体好像刹那间回到了少年时代,在上海潮湿的冬天里奔跑,黑色帆布的回力球鞋常常溅起冰凉的雨水,袜子湿了,小腿上一片冰凉。父亲骑着部蓝翎牌脚踏车,跟在后面。父亲盯住他长跑,因为医生说过,少年时代增强体质,能带好他小时候的哮喘病。那时他刚刚发育,声音变得很难听。“米奇!不要跑呀,爹爹已经用上药了。”身后传来妹妹的劝慰。听到有人叫他小时候的名字,感觉太奇怪了。他回过头去看了一眼,妹妹站在住院部的屋檐下,她的身体几乎是幼年时代的两倍,看上去极像父亲年轻时的样子。她虽说是二妈所生,比自己小十几岁,但彼此感情却一直很好,没有通常同父异母孩子之间的隔膜。从前她总是信赖地仰着头发黄黄的圆脑袋,对自己言听计从。如今,则是以手足之间才能提供的安慰,安慰了自己的焦躁。这次也是雨中。夏农之苍白的手捂着口鼻,眼泪涟涟地向他摇了摇头。夏工之再次收住了脚步。“就到这里了?”他不相信地问自己。当时,父亲败坏的身体上,各种管子被一一从各种洞眼里拉出来时,他也这样不相信地问过自己。要知道,爹爹上大学的时候是学校篮球队的前锋呀!夏工之的三步投篮,是十岁的时候,由爹爹教会的呀。爹爹在学校里抱着篮球的照片还登在《良友》杂志上的呀,夏工之看着妹妹红肿的脸,不相信。灵车眼看就到了窄弄的街口,转上了街道,消失在右边的围墙后。夏工之这才急了,拔脚便往前追去。平躺在车厢里的那个人,从你第一眼看这个世界时就在眼前,不论以后有多遥远,他都是世界理所当然的一部分,幸与不幸,都紧紧相连,见与不见,都紧紧相连。现在他已被黑色汽车带离。从今往后,不必避到天涯海角。从今往后,无论走到哪里,全都找不到他,不能摸到他,不能听到他,永远不能。生活中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它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代名词。追到街口的夏工之看到的是一条对某人永失父亲这件事毫不知情的马路。那里车水马龙,情侣们脸上散发着梦幻般的笑意,城市高架路就横在街道上空,无数汽车在那里无声地飞奔。这么多年来,他不知梦见过多少次失去父亲的时刻,父亲从楼上跌下来,或者别人在梦里说,还不快回家,你爹爹自杀啦,或者爹爹在晚饭桌上,若无其事地用剪刀戳着自己的太阳穴,二妈却笑眯眯地给他剥一只蟹钳。梦中的自己永远是个少年,场景则永远是光线幽黯的春日黄昏。可他唯独没想到,这惊天动地的时刻终于到来时,这条大街竟是这样无动于衷的样子。爹爹终于消失了。夏工之的头发,在幽黯的雨天里,是微微浮动的雪白一团,就好像浮动在心中的茫然所失。夏工之雪白的短发令夏农之心中震动。父亲过身后,夏农之为他擦洗更衣,她发现即使是已九十七岁的父亲,他脑后稀疏的头发还是夹杂着些许黑发。米奇的头发却比父亲的头发还要苍白。多年不见,他已然变成了一个千瘦的内地老人,甚至说话时带着一些新疆人的口音。虽然大家都回到上海,吃的是幼时一样口味的饭菜,但她分明在他呼出的口气里闻到一股粗重的西北气味,那是一股生大蒜在肉体中发酵,又透过温暖的消化道冉冉升起的刺鼻气味。在夏农之看来,如自己一样,米奇肉体的内部都已经改变了。这是一对分离比相聚的时间长得多的兄妹。夏工之毕业后,就响应国家号召远去新疆。夏农之却在大学毕业后,马上设法远去美国。他们兄妹都在远离父母的地方落地生根,脱胎换骨,与本地人结婚生子,约好了似的,没有教过自己孩子一个字的家乡话。他们一头沉入浩瀚的日常生活之中,难得回家探望父母,直到父亲病重。他们的父母也从未去他们的家里探望过,从未召集过哪怕一次新年团聚,他们简直就不认识第三代。夏农之在换美国护照时,早已用回了自己1952年前的名字,明妮。她在美国中西部安静小城的生活中成功地埋葬掉“夏农之”这个名字。但看起来,夏工之却是从生理到地理,完全埋葬掉了穿黑色回力球鞋,骑蓝翎脚踏车,着迷于海涅诗歌的忧郁的“米奇”。三个穿着丧服的人站在南京东路街口斯沃琪艺术中心门口,等待过街红灯转绿。夏农之远远望见和平饭店大门上黑色铸铁的拱门,还有黑色窗框上两条猎犬护卫盾牌的标志。童年时代的情形突然浮现,那时六岁?也许五岁。多年前的那个早晨,他们三个人也是站在南京东路街口,望着街对面。那时对面墙上的黄铜牌子还未被卸下,上面写着SASSOONHOUSE。那时街这边也不是斯沃琪艺术中心,而是汇中饭店。  ……

内容概要

  陈丹燕,作家,多年来致力于青少年生活、上海城市变迁、旅行文学的创作。曾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提倡宽容”文学奖、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金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及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颁发的年度优秀图书奖。
 

书籍目录

一、勺子
二、桂花酒
三、纪念碑?壹
四、纪念碑?贰
五、传真
六、毡帽
七、纪念碑?叁
八、纪念碑?肆
九、私人生活
十、其他

编辑推荐

  外滩大饭店的前世今生,亦真亦幻的沧海桑田!《成为和平饭店》是最“上海”的作家陈丹燕,非虚构体“上海系列故事”最新作品。以一种大饭店开放的、单纯的、见多识广的方式,勾连与证明一个个沧海桑田的旧时代,这是任何一座单纯的纪念碑都无法比肩的丰富与真切。这是和平饭店得以存在的理由。没有一座纪念碑,能比和平饭店更胜任来做上海的纪念碑。不论那过往是如何在外滩堤岸上被移花接木,纪念碑是如何随着世事跌下与竖起,它总是面江而立,呈一个巨大的A字,好像一条载着无限往事颠簸前行的大船。

作者简介

《成为和平饭店》以一栋建筑为主线。讲述了和平饭店这一富何象征意义、遍布历史遗痕的上海纪念碑式建筑的前世今生。作者以非虚构小说的方式介入历史,以细节和史实为经纬,交织人物与故事,构成一部亦真亦幻的建筑生命史。成为“和平饭店”,成为上海的历史见证——陈丹燕为我们展现了一座建筑在时光穿梭中往复飘荡的风景,和一座城市在风云激荡中缄默却不息的记忆……

图书封面


 成为和平饭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冲了和平饭店买了这本书,买的时候还一厢情愿地相信这位号称写上海写得最厉害的作家会把和平的历史娓娓道来,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本据说耗费了陈女士八年光阴的大作遍布了四娘孔雀式的写作手法:水晶前是一定要加捷克的;迪斯科是不能用那么下里巴人的译法译的,偏要译成不一样的汉字,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不加点上海学的学术点缀是不能显现出这部大作的文化分量的;然后又优秀地描写了中年夫妇的咸湿桥段,展现这座饭店的风情……我还是比较关心开始那个夏家后来到底怎么了,孟建新又和夏家扯上关系不,中间部分陈女士以本人的口吻插入叙述,和前面两人物有又什么干系,以及每次有历史重现鬼魂旧地重游的时候,能不能将鬼魂的身份和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楚一点呢。陈女士显然很希望用过虚构的人物来串起真实人物的故事,然而虚构的人物塑造得太多,篇幅有限的小说里每一个人分得的笔墨都很少,导致看不清性格,所谓的时代的缩影,和平的象征便无从谈起。虚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真实人物就更加稀薄了。于是这部小说就粗糙的像破碎不堪的剪辑,难以拼凑出故事的大概。也许是和平饭店这东西实在不是陈女士可以驾驭得了的,她可以写她的风花雪月,可是难以写一个交织着殖民主义,帝国背影,世界史的复杂体——这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慰藉。
  •     作为一个由外国人设计建造的酒店,和平饭店见证了上海从殖民时期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变迁。陈丹燕在她的《成为和平饭店》中写道:“以一种大饭店开放的,单纯的,见多识广的方式,勾连与证明一个个沧海桑田的旧时代,这是任何一座单纯的纪念碑都无法比肩的丰富与真切。”讲座以展示和平饭店以及上海其他地方的一些照片为主线,介绍、追忆与回味关于这些的历史事件以及情怀。http://www.chinalecture.com/lecture/play9223.html
  •     如果说木心的《上海赋》写出了上海的精神,那么陈丹燕的《成为和平饭店》 则叫醒了上海的灵魂,她逐渐苏醒的样子,让人心醉。木心老辣,丹燕清新,她那散文似的笔触,一缕一丝,更契合于往事写作,让人追慕。《成为和平饭店》本来是《外滩:影像与传奇》中的一章,但是这一章长得不合比例,于是作者将这一章单独抽出来,以《和平饭店》为名发表在收获杂志,出版成书即为《成为和平饭店》,有点一波三折的感觉。针对此书写作,作者说她像历史学家一样做研究,像新闻记者一样追求真相的完整性,然后像一个小说家一样去描绘。从“勺子”写起,故事一章,历史陈迹一章,到最后的“私人故事”。这种写法颇类似崔永元的电影传奇,故事和历史水乳交融,亦真亦幻,非虚构中充满了沧桑往事,往事一旁又有皱纹与白发似的独白记录。陈丹燕说,每一条皱纹都来得不容易,每一根白发都有变白的理由。她无数次在饭店的各处游荡,由感性的体验,一点点渗入,渗透进她的皱纹深处,白发的神经末梢,进入灵魂的血液里,让她的灵魂缓缓苏醒,也让上海的灵魂一点点醒过来,呈现了它被尘存的百年往事。在“化装舞会”这一部分,尤其可见作者那费心的怀旧。小说临近结束,有句话这样说道:大概没有一座纪念碑,能比和平饭店更胜任来做上海的纪念碑,她“以一种大饭店开放的,单纯的,见多识广的方式,勾连与证明一个个沧海桑田的旧时代,这是任何一座单纯的纪念碑都无法比肩的丰富与真切”。小说中的夏先生叹气,“上海呀,真是变得越来越不认识了”,他并且也把一种酒取名为“别了,和平饭店”。这巨变中有忧伤无奈,与其说是夏先生的心境,毋宁说就是陈丹燕本人的感叹,想必也是她写作此书的原因。合上书,闭上眼,感到它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老年罗丝那深邃的眼神,逆着岁月的河流,去追问那些前尘旧事; 也让我想起鹿桥写西南联大故事的《未央歌》。该文刊发于《文汇读书周报》2012年9月7日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她早期写的儿童文学比较多,于是她的文笔感性细腻,像是春日里的轻风拂面,让人很舒服。她写了许多的游记,在她的许多故事里,和平饭店也多次提及,而如今她终于独辟一块天地书写它,盛赞。
  •     讲的是一种感觉,谈的是一种风度
  •     上海不亏殖民时代的摩登之都,倒让我觉得现在上海的地位都不及三四十年代。路过过两次和平饭店,总没觉得这么不起眼的门面有那么多的故事。
  •     四年前买的第一本陈丹燕的书,昨晚重看一遍。无论东方明珠陆家嘴还是南京东路,都不如和平饭店更胜任来做上海的纪念碑。以一种开放而现代的方式勾连沧海桑田的旧时代。
  •     有情怀,然而不免做作。话说回来和平饭店改装后也没变得比较好,建议住隔壁的半岛酒店。。。
  •     这本很不喜欢读不进去的感觉,前半部舞会有一点虽华丽却也流水,人物塑造空洞竖典型,后半部更是不知所云。明明金枝玉叶和和风花雪月还是很喜欢的
  •     陈凡燕的书没话说,已经买了好几本了,没有失望过。
  •     我只能说,不好看,但作为魔都人,我能尝到那个滋味,能摸到那个时代和那些人。
  •     愈是空虚与绝望的时候人们愈需要奢靡与热闹。
  •     此书像一汪黄浦江的水,混杂了各种各样的味道,呈上来以后,一闻(kàn),就知你是否属于这片土地。陈丹燕的标签,不是精巧的叙事结构,更不是趣味与可读性,而是那份情怀——感觉。她只是努力捕捉一些属于她自己的记忆和好奇而已,若你正巧也与她有共鸣,那你会心甘情愿追随她作她的读者——很多年。她也许是那种最不愿迎合自己粉丝的作家,始终葆有非常独立的精神,若你对她的炼字嗤之以鼻,那就放下她的书,去找嬉笑怒骂皆文章的作品读来看。陈真是一位非常需要懂得入的作家。
  •     和朋友在和平饭店里吃饭 到得早就和很多游客一样在一楼转转 还走老式楼梯间上了二楼 之后发现了还有这样一本书 好像穿越回沙逊时代 故事适合快速浏览 穿来穿去不知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
  •     越读到后面越能体会到上海人骨子里的骄傲
  •     在飞机上读完。用蒙太奇的方式展示了上海近代史,国际都市的范儿跃然纸上,更添对这座城市的好奇。我也算是经常来去上海,但对这座城市依然陌生的很。还好有陈丹燕。
  •     这是海派作家陈丹燕的心血力作。通过和平饭店这座老上海的纪念碑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上海城市的百年历史,独特风情。很详实很细腻。值得一读,也别是上海读者。
  •     城市熟悉又陌生,带着旧气也有着生机
  •     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上海思南公馆的一家独立书店买的,最后一本带有签名的书,原价购入。很奇怪的故事架构,全是为了讲述的内容服务,看似很杂乱无章,但如同被讲述者自身一样娓娓道来,不急不慢。
  •     其实更喜欢她写的欧洲,不过这两年她似乎困在上海了……
  •     读这本书最舒服的地方是让我这种没见过世面的人去悄悄的打开另一个社会阶层的门往里面望一眼,然后关上继续生活。能想得到的词就是精致,不仅是建筑、饭菜、歌舞、服务等等,在这座始终抱有希望的乐观主义血统城市里,和平饭店就以这么一种开放式的、单纯地、见多识广的方式勾连与证明一个个沧海桑田的旧时代,见证着一个个故事,历史这个经历丰富的老人,看到阿四说“希望这次咱和平饭店能嫁个好人家”,还有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不由一阵触动还有说任何人如果看到他的生活环境,都会向往革命,“中国人终会赢得对日本的战争,但他们绝不会再邀请我们与他们共治”向往。
  •     在虚与实之间交错变幻,仿佛在时空隧道里进进出出,带我步行浏览在那繁华与悲沧的上海,领略中国东方港湾的美丽与失落。和平饭店,这一栋城市文化与历史的象征,中国一个年代的写实景观,带给多少仰望它的人们无尽想像。用“气质”来形容这本书,恰如其分。
  •     特上海。
  •     老上海的伤逝故事。
  •     虚构部分最喜欢的是维塔斯舞会那段,为舞会做准备,魔幻,历史交错的舞会场景,历史的昨天和今天的蒙太奇。看完书,还去搜了下,还没搞明白是否真的有这场像梦一般的舞会存在。整本书有些部分感到有些凌乱,线索太多,历史和虚构有些分不清楚,当然作为文学作品无可厚非,但作为想通过阅读了解历史的人来说,还需要一些搜索来理清思路。
  •     超级文艺,上海外滩和平饭店相关的几个故事,看似相互联系但实际上又没有联系,不知故事所云,只有和平饭店的历史还能一看
  •     还是非常、非常地陈丹燕啊!
  •     书送的很快,质量非常好
  •     从《鱼和她的自行车》开始看陈丹燕的书,每本都很好看!
  •     陈仍然用她细腻怀旧的笔触,间接穿插蒙太奇手法,呈现出一幅老上海饭店颓靡奢华又现实破旧的油画。结构新颖,喜欢的老上海怀旧摩登生活。
  •     是我想要的书,一次买了好多本,所以还没看,当当送货很及时
  •     这真是蕴含着深厚历史沉淀的,介绍上海和平饭店的书。对于上世纪上流社会的生活印迹,作为一个出生在这座城市的我来说总有种难以言语的深深迷恋。虽没走入过这个饭店但仍想好好的感受一下它旧时的风采。
  •     帮朋友买的希望她会喜欢。当当网一如既往的好
  •     一直很喜欢陈丹燕的作品,从她的笔下能感受到旧上海的风貌,无怪这么多年仍令人怀念。
  •     凑字就算了,毕竟我也喜欢过陈丹燕的文字。。。结果还凑图占版面一刚。还钱!!
  •     陈丹燕算是我整个青春期最喜欢的女作家了吧~很久不见现在重逢,还是习惯了的纤细轻盈的笔法,但题材确实深邃了许多~话说曾经也是经常路过和平饭店的啊~~
  •     看完陈丹燕的《成为和平饭店》后,就一直想去和平饭店看看。Art Deco的建筑风格,使它在当时的年代成为典范,今天看来也极具特色;旧时主人的传奇故事更让人对这座饭店有了兴趣! 要了解、感受旧上海,去和平饭店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     期待已久的一本好书!
  •     把小说揉杂进纪录片的感觉 是好读的 不过小说气质感觉减弱了可信性
  •     在别处看到部分片段,就毫不犹豫的想买下来,占为己有,我喜欢的上海,带着点慵懒,带着点矜持,那才是属于我的城市
  •     一直很喜欢陈丹燕,买了很多书,新书当然不能错过
  •     老上海优雅精致的调调,文字间的忧伤不重但有分量
  •     15年读的,陈丹燕写和平饭店的老上海情怀很让人感动,让人重新审视居住的上海。
  •     一直很喜欢她的书,但这次买太多书了,还没来得及看。应该不会让我失望的。
  •     闲书慢慢看
  •     一直喜欢陈丹燕,她的作品都买了,这一本也不例外。厚厚的一本,幽幽地讲述老上海的故事。
  •     满意老上海。
  •     四个故事,四种纪实,这部书就好像一本地图,以和平饭店为中心,能够俯瞰整个外滩甚至是有关于她的历史。陈丹燕的文笔一直是非常喜欢的,最爱《桂花酒》一篇 ps 看了书很想去和平饭店的咖啡厅点一杯奶咖
  •     感受了一下那个时代那个层次的人的生活。
  •     希望值得读
  •     回忆已经离去上海的一本好书
  •     和平饭店在我生命中有着特别的意义
  •     这样的故事,让人在看建筑、景观的时候,不再只想:哦,真好看。
  •     不好看,不喜欢。
  •     对上海多一点了解吧
  •     陈丹燕写的书,能闻到那旧建筑的气息
  •     陈丹燕是我喜欢的一位作者。
  •     非常失望! 诚意不够。 故事结构有硬伤,七零八落,文字功底也没以前好了。另外,觉得陈老师也有种玛丽苏的情结。
  •     素材太多,便不知如何取舍。急急地想说出来,却没了章法。想讲故事,又没有讲完。和平饭店是一场梦幻,无法复制,相信也难再现。更残酷的是,它的辉煌发生在上海滩,却其实和大部分上海人无关。
  •     挺失望的,其实开头的故事很好,突然后面变成了作者个人大量的抒情,就几个事件颠来倒去反复写,还不如把扎扎实实讲好故事。最后那个阳痿的历史学家很莫名。另外有一些硬伤,比如high tea其实不是上流社会喝,大吉岭并没有不再产茶。
  •     上海于我来说,像是苦苦追求却始终因为各种原因命运捉弄错过再错过的那朵红玫瑰。
  •     关于过往的故事细节很丰富。很喜欢准备舞会的那一段,够生动。孟建新的部分有点刻意,不同年代的史料穿插有时候会觉得有点乱。最后一段略莫名了点
  •     陈丹燕的书每本都看,非常温柔的写法,非常温柔的文字。
  •     喜欢陈丹燕的书,上海系列几乎都读了,很不错。
  •     一座城市的老酒店和与之相连的人的故事,有种沉甸甸的心事和旧日气息。大部分在地铁上读完,常常忘记留神听到了哪站。
  •     很想去……
  •     书很好,纸张不错。陈丹燕的书是我肯花钱去收藏的作者之一。
  •     正在读,内容很棒!历史与虚幻的交错感
  •     最爱看她写近代上海那些人物的命运颠沛流离,很时代变迁,这本依然从小处展现一个大时代给我们看,然个人唏嘘而感动
  •     妈妈专门交待帮她买的,包装很精美,速度也很快
  •     很喜欢陈丹燕和她的书
  •     "这是一种古旧的,精美的,沉着的,炫耀的,带着一种精心打扮,自命不凡,心存辽远的老绅士气。"#上海情结#
  •     非常好的一本书推荐
  •     介绍和平饭店的内容有点琐碎和多了,创造的虚实参半的小说应该占大的篇幅才对。
  •     不管再怎样想被称为“非虚构”,也始终是“小说”和“演绎”,而非历史。题材角度上的犹豫造成了一些书写的犹豫。细节依然是分分钟陈丹燕的,开头写两兄妹送别父亲,回顾和平饭店和历史政治,与个人那种纠缠,轻描淡写的,又死沉死沉。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但后面却不知去向了。那些虚拟,企图表达,企图客观,企图解释,都变得苍白无力起来。反而连那些老旧的美丽图片都配不上了。未免太可惜。对于上海,想象中永远是鸦片香,正如鸦片香也只是我们的想象而已。那个时代是过去了,因为过去不可复制,所以显得格外神奇。
  •     真是,不好看
  •     等了一个月,终于到手了。准备看
  •     正在看,还没看完。但喜欢。不错。
  •     有时间痕迹的饭店总是很迷人 举办舞会的那篇 太动人了
  •     喜欢历史,不喜欢历史的都来看看
  •     线索繁多且乱,每一条都浅尝辄止。
  •     倒宁愿看她单单写虚构类小说 半虚构的夹带私货太多 照片又拍不好…
  •     一直喜欢陈丹燕的书。这本书的字太小了。
  •     很喜欢这本书,很优秀的作品
  •     外滩一景
  •     陈丹燕又出新书了,这为我非常喜欢的上海女作家,真的是把上海写到人心里去了啊!
  •     不好看,收获的长篇很少有这么难看的,和迟子建的群山之巅不能比。
  •     陈丹燕是我唯一肯花钱去买书收藏的作者
  •     了解了和平饭店
  •     “这种时光的印记不是造就出来的,而是沉淀下来的。”从陈先生的笔下,我似乎读到了历史,眼前的景象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     读张怡微的散文,里面推荐了这本书。陈丹燕老师很厉害,通过和平饭店来展现上海当年的风貌,但我对书中的摄影不是很喜欢。可能是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家乡的人情风物受到上海的很大影响。我从未有机会见过那个时代的上海,但是读这本书时,我觉得,那就是上海。
  •     图书内容不错,值得一看
  •     第一次读这种时空交错蒙太奇手法的书,喜欢这种需要去推敲去探索去推理的过程,孟建新那个历史“侧写”的天赋真的让人羡慕到不行
  •     这一本书的纸张确实很好
  •     这种交叉性叙述实在头晕 没看下去。。。夏家人的故事要就好好讲
  •     很喜欢陈丹燕写的上海~有历史的厚重感
  •     光看书的外表 就给人一种尊贵的感觉不管喜不喜欢 都让人有一种收藏的冲动再说内容 作者作为上海专业户 写的绝对地道上海本地人或者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值得一看
  •     很多小故事都挺有意味,可是写得真的有点乱,不容易阅读。
  •     喜欢,很多历史的东西
  •     当当的东东很正,非常喜欢
  •     喜欢五六章
  •     起了一个很宏伟的名字,可惜架构极其单薄,完全撑不起这片复杂厚重的历史。故事也太零落,但因祖上也是上世纪的资产阶级,家史辉煌,所以这种情怀和心情我能完全的消化,并且非常“熟悉”。
  •     文字很好,不过感觉故事太碎。人物出场和退出太刻意。
  •     值得购买的书籍~!(^o^)/~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