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拉的原型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家庭/婚姻 > 劳拉的原型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
ISBN:9787020083244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著,德米特里·纳博科夫 校订
页数:293页

内容概要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翻译家、鳞翅类昆虫学家。他的作品包括用俄文创作的小说《防守》和《天赋》;用英文创作的小说《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阿达》;自传体小说《说吧,记忆》;译作包括《爱丽丝梦游仙境》(英译俄)、《尤金·奥涅金》(俄译英);还有《文学讲稿》。
德米特里·纳博科夫(1934-),纳博科夫作品的主要译者,他共用四种语言译介过纳博科夫的作品。他是哈佛大学优等毕业生,后进入美国隆基音乐学院,曾在很多国家的歌剧院担任男低音领唱。

书籍目录

鸣谢关于文本的注解导言劳拉的原型关于作者的说明译后记

编辑推荐

  《劳拉的原型》这部写在卡片上的碎片小说讲述了菲利普·王尔德医生的故事,才华横溢、机智风趣、腰缠万贯、极为肥胖的菲利普·王尔德医习惯了忍受其年轻淫荡的妻子弗洛拉招惹来的耻辱之苦。弗洛拉众多的情人中的一个写了部令人发疯的杰作——《我的劳拉》,其中记录了弗洛拉对丈夫的多次不忠;这部以弗洛拉为女主人公的小说被邮寄给了王尔德医生。  王尔德只能通过沉溺于虚拟的自我泯灭而找到生活乐趣,他开始在想象中自脚趾开始,一路向上地删除自己……

作者简介

这部写在卡片上的碎片小说讲述了菲利普·王尔德医生的故事,才华横溢、机智风趣、腰缠万贯、极为肥胖的菲利普·王尔德医习惯了忍受其年轻淫荡的妻子弗洛拉招惹来的耻辱之苦。弗洛拉众多的情人中的一个写了部令人发疯的杰作——《我的劳拉》,其中记录了弗洛拉对丈夫的多次不忠;这部以弗洛拉为女主人公的小说被邮寄给了王尔德医生。
王尔德只能通过沉溺于虚拟的自我泯灭而找到生活乐趣,他开始在想象中自脚趾开始,一路向上地删除自己……

图书封面


 劳拉的原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他相信生活中戏虐式的偏差,总喜欢让这些偏差成为故事发展的必然存在,比如那些死亡的原因:《K,Q,J》中,因为一场计划之外的大雨让玛萨感染了风寒,自此一振不厥,主谋成了最后的祭奠者。《透明》里面,胡夫一味地沉溺于过去的记忆,当火灾真的发生时,错把自己的房间换成当年的位置,落得个活活闷死。到了《防守》,最后的困境织了黑白相间的格子棋盘,我想卢仁并不是以自我毁灭来摆脱这盘人生棋局,而是为了寻找下一步可以行走的空间,在节节败退的失望下他看到了一片不再受到侵扰的黑格,那扇通往星空的窗户。还有《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中那个死亡的时差,V接到医院关于塞巴斯蒂安的病危通知,在午夜赶到病房,却坐在一个陌生人的旁边,听了他整晚的喘息直至其断气,最后被告之,塞巴斯蒂安早在他来之前就已经归西。这一次,轮到纳博科夫自己了。德米特里在导言中简单地交代了他的最后时光,因为捕捉蝴蝶不慎跌倒,卡在了山坡上的险要处,过往的游客却误以为是节假日的特意安排。接受了一个普通的手术,却在康复期内感染了医院的杆菌。在他临死以前,一位刚打过喷嚏的护士忘记关好窗户让他受了凉,“我和母亲坐在他身边,眼睁睁地看着他喘了三口粗气后,因充血性支气管炎而停止了呼吸,我劝他吃的食物还堵在喉咙里。”但,在这叠带着橡皮擦拭后仍残留着铅灰印记的小卡片中,他似乎还在做最后努力,去扮演魔法师的角色——一个体验着死亡愉悦的自我消除者。这叠手稿算一本小说么?人们会说,看,脉络已经明晰,人物、情节甚至组装的零件一应俱全。可还有多少空白会成为纳博科夫永远不能释怀的遗憾?他的光影世界,他众里寻觅的词句,他的魔法盒子似乎才刚刚打开。它们让我想到了画家的手稿,比如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草图的速写簿,拉斐尔在一张纸上尝试了四组构图,或者让圣婴回头,或者让圣婴走开,有一组出现了小圣约翰,还有一组,因为烦躁同时画了好几个姿势。它们都还没有经过拼贴,甚至是隐藏。赤裸地近乎于一种记录,记录了纳博科夫在那段时间所遭受的折磨。从130页到153页,卡片的右上角都以D字开头,一直到245页,D字开头的卡片再次出现,紧接着有三张以大腿(legs)为小标题的卡片。第130页的卡片上写着:Dits tempting emptiness。从这些卡片的内容来看,D显然是那Dying的首字母。死亡具有某种诱人的空虚如果死亡真的是一种欢愉,一种对折磨的摆脱,那么他最大的恐惧,也许是未完之作被当成一件作品那样永久地存留于世。他必然是要销毁这些手稿的,就好像他会郑重其事地出版《固执己见》一样,他在向那些随意窜改访谈内容的记者们作出示范,铆着腰,蜷成了一只刺猬,捍卫着自己的领地:对精确近乎偏执的追求。这让人想到了莱奥纳多•达•芬奇,后者的晚年不再动笔画画,而改用文字去描述,他孜孜不倦地去推敲一个海浪旋转的细节,火苗吞噬木条的姿势,不停地修改却总不如愿。我们亲爱的纳博科夫先生,好像是独自在后台化妆的女伶,她迟到了,时间所剩无几,其他人早已转到了试衣间。困难与阻碍才刚刚开始,她要从杂乱的大袋子里掏出粉底、睫毛膏、画眉笔、口红……终于,她要开工了,可唇彩应该选哪一种才最合适呢?还要与眼影相得益彰;她左边的脸颊刚刷过一层薄薄的胭脂,得轮到右边了,小粉刷轻轻地打着胭脂盒,抖出了细碎的小粉粒。“噗”的一声,黑幕蒙住了她的眼睛,在一阵骚乱之后,远处的工作人员提着尖锐的嗓音大喊着:“今晚的演出取消!”只是因为一个局外人的疏忽,哪个顽皮的小孩或是粗心的后勤人员破坏了舞台上的灯光线路,连带着接下来的时间,都被这骤然降落的黢黑抹掉了……他在最后一张卡片上写着:efface, expunge, erase, delete, rub out, wipe out ,obliterate。又用铅笔圈起了排在第一位的“efface”,抹去。他是被自己抹去的吗?还是被自己一直戏仿的尴尬。
  •     人之将去,其形也衰。一九七五至一九七七年,我们从彼时的纳博科夫肌肉松弛、老态龙钟的模样,再难想象当年写作《洛丽塔》时脑袋光溜、聪明绝顶、目光如炬、戴着拳击手套,虎虎有生气的那个作者了。这两年时光,缠绵病榻的纳博科夫就像是二十年代的马塞尔•普鲁斯特,多少预感到了死亡的来临。他于患病与诊疗的间歇,在一百多张索引卡片上用铅笔写下了《劳拉的原型》的雏形,一方面争分夺秒地与死亡赛跑,呕心沥血,坚持书写,另一面却留下遗嘱,如果在其有生之年不能完成《劳拉的原型》,务必将手稿销毁。纳氏因此留给后人一个卡夫卡氏的谜团,围绕遗嘱也有很多故事可说。且不论这些八卦,原稿付梓出版,即使是残片断章,多少算是满足了全世界铁杆粉丝对于这部纳氏遗作的种种好奇和猜想。《劳拉的原型》是部怎样的作品呢?欧美评论家将之定义为“元小说”,其实更简单更不学术的说法,是如俄罗斯套娃式的故事套故事的叙事艺术。就《劳拉的原型》而言,至少包含了三层叙述:作者纳博科夫的叙述;主人公亦即弗洛拉的丈夫菲利普•王尔德的叙述;弗洛拉过去某个情人,一个署名“伊凡•沃恩”、真实姓名叫“诺维奇”(这真是“真实姓名”吗?请切记纳氏的狡黠)的波兰艺术家的叙述。纳博科夫的叙述采取全知视角,并在某种程度上与“伊凡•沃恩”的视角相互“勾结”。因之,主人公王尔德尽管被尽量待之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却时不时遭遇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之流”的心理学家一贯抱持的那种深入骨髓的偏见——一个敦厚的男人、顾家的丈夫、理智的学者、不无艺术天分的作家,却因其从事的职业,而年老,肥胖,木讷,内向,不可爱,常常因妻子的红杏出墙而长吁短叹,因肉身的疾痛而黯然神伤,因小小的神经质而陷入“删除”自身的意淫快感——通常,多重视角的运用,除艺术目的外,尚有作者难为人言且又急欲代言的用心。在本书中,非常意外的,作为作家而不是心理学家,王尔德获得了作者本人某种程度的同情。经常,纳博科夫刻画这类人类中颇具天赋特别是艺术气的“小才”;也经常,让他们深陷令之左右难堪的境地,从大的方面说,比如国破家亡、流徙天涯,从小的方面说,比如惊世骇俗的嗜好,或者难为人道的怪癖;还经常,让他们选择做男性,在纳氏的辞典里,光彩熠熠的女性形象照例只能做陪衬绿叶的花瓶,似乎唯有男性,才具备上帝赐予的因灵肉而生的精神博弈。而纳博科夫对他们,总是极尽戏谑、调侃之能事,随心所欲地揶揄、玩转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人物与其寓居其中的时代和环境之间,跳起一段掺杂了痛与快乐的轻快舞步(同时,也把一些道德的、伦理的教条轻轻撇在一边)。但在《劳拉的原型》中,纳氏举重若轻的招牌舞步开始滞涩、沉重,作者显然对他的主人公产生了某种认同,其痛与喜,哀与思,无一不是老迈的纳博科夫心中漾起的层层涟漪。除去被漂亮的妻子戴了绿帽(实际生活中则相反),王尔德“秘密的,耗费多年,可不是为了挣钱草率写成”的小说,亦即《劳拉的原型》中的第二个叙述层次,不正是浸润了纳博科夫临终“隐秘快感”、说不定就是他“与死亡协商”的身心体验吗?我们看到王尔德一如既往地经历着纳博科夫诸多小说主人公们从天堂到地狱的精神之旅,体尝为人从脚趾头上的鸡眼到大脑神经末梢的苦痛刺激,作为某种意义上的“鸵鸟”战术,享受着天堂式的甜蜜的自虐乐趣,只是这一回,虚构让位给了贴心贴肉,小说家写下了实心的一笔:“自动消解的死亡方式能给人带来已知的最大快乐”,当然,死亡除外:“除非一些可怕的伤口或疼痛也来凑热闹加入快乐的护柩者行列。”今天读来,《劳拉的原型》与其说是一部未经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倒更像是纳博科夫一生创作的总结。作者就如一个获得了某项终身成就奖的演员或导演,面对观众,声情并茂地回忆一些人,感谢一些人,并且衷心地说自己好歹做得还不坏。在《劳拉的原型》中,纳氏过往小说中的情节如跑马灯般一一闪回:从俄国流亡至美国的家庭,寄人篱下的法语女教师,觊觎美少年的怪蜀黍,渴望在小女孩腿上摸一把的色老头,不乏艺术气质的二流舞蹈家,遭人挖苦的弗洛伊德学派,博人欢心的国际象棋,镂刻蝴蝶的中国扇子……其间幽灵彳亍,鬼魅横行,而纳博科夫依然孜孜不倦地挑战着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在《洛丽塔》中,他用精神病例的方式包装了永恒的人类狂想;在《微暗的火》中,他消弭了故事与真实的巨大鸿沟。而在这部谢幕之作中,他创造了书中书的叙事模式,再度复活了那令其艺术激情勃发的大战前的黄金岁月。尽管这一叙事手法并不新颖(或者有其新颖处但纳氏未及向读者传达),但作者本人却借助主人公“删除自身”以享受“死亡是欢愉”的体验,遁入其中,向死而生,于此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不朽。于是掩卷之际,我们也总算可以说,纳博科夫,嗯,写得还不坏。
  •     遇见这本书的契机是偶然。它不曾在我的计划之中。甚至对于本书的作者,我也是拿起这本装帧优美的书本时才得以认识。我想对于这位文学大师,我也不是完全没有了解。以前老听人说,有一种心理病叫做洛丽塔情结。这个心理学的术语就始于这位作家创作的《洛丽塔》。至少,我知道他是个顶了不起的人。简单地说,我是慕名而来的,它堪称几近销毁的杰作,这个神秘的噱头也有点吸引我。基于以上种种心理的变化,便促成我的阅读愿望。老实说,对这本书,我真的是满怀期待。希望可以从中掘到宝石。一个上午的时间,我就把它翻完了。它的内容实在少得可怜,相比较其他完整的小说。但是信息量却不见得少。这本书的编排也甚是有趣,它有纳博科夫的手稿的碎片,英文译文,以及中文译文三个部分,对照印刷。这种感觉很微妙。纳博科夫是另一个时空的人,但此时此刻我真实地看到他的颤颤巍巍的笔迹,就好像亲眼见证了他人生那段令人窒息的最后的光阴。这三种不同的笔迹中,交织延伸,稀疏交替。我觉得自己好像在进行一次神秘的寻宝活动,循着断断续续的记忆碎片,拼凑一出华丽的剧幕。小说文字稀少,但是对于它的认识一点也没有因此,让人可以有借口稍微懈怠下。越是往后,我觉得自己越是缺氧,意识越渐朦胧,文字在眼前浮动,扭曲成奇形怪状。我以为它可以很容易理解,原来不是。在阅读这本小说的过程,我时常要停下来,屡屡思路,把中断的章节连上才可以继续。其实,它的内容不算复杂,主要是讲述一对中青搭档的夫妻婚姻不顺,妻子不安守分守纪,有许多情人,而丈夫则沉溺在自我幻灭的臆想里无法自拔。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这其实不算复杂吧,但是单单看第一遍,相信很多都会有种进入迷雾森林的错觉,如坠云里,摸不着头绪。我的第一遍是这样的。而后,看了关于本书的一些解读。原路绕回,趁热,匆匆又粗粗浏览了遍,才算是大概把故事看懂了。有的时候,看了一些评价很好的小说,慕名而去,大多时候,却铩羽而归。真的让人气馁。在这反面,尤其是看国外名著,真的是感同身受。我不知道,这是我的问题,还是书的问题,亦或是两者兼有。不过,有些书,往往在第一遍读不觉如何,第二三遍却挺有滋味,甚至是神奇。书真的不是一眼可以看穿的,也许过段时间来看,又会有些新的体会也未尝可知。我这样期待。总而言之,这本书还是挺精彩的,不过可能是文化的差异,我对于国外的接受度会稍微低些,也许是没有感同深受。期待下一次的重读。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劳拉的原型
  •     很大程度上我的评分是给封面和印刷的
  •     天惹 如果写出来就是又一神作
  •     要是写完了该多好……
  •     不到一个小时,大概是我读得最快的一本纳博科夫。是有多爱弗洛拉才能让王尔德医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删除后醒来,再度面对痛苦而羞耻的人生呢?
  •     正在研读。。
  •     人之将死,或许会把最想说的留下,但是却发现不咋样。好遗憾撒
  •     看不懂这宣扬得这么珍稀的作品究竟想表达个什么!
  •     不评价。
  •     看的时候几乎和德米特里一样的心情:这样零碎的卡片也许不该出版,但是我(们)也都想VN最后的情状,也许他自己也是抱着矛盾的心情才没有焚稿,留给后人就是退路啊。弗洛拉那里又一次看到了永恒的洛丽塔,或者说VN笔下的女性。姑娘,fille(153)王尔德从脚趾开始的痛苦基本上就是VN对疾病的痛苦?手稿上那串对词语的选择很有趣。还有一个有趣的点是,雌雄同体。“年轻的奥罗拉·李和几乎不再有性功能的王尔德一时间合二为一。”(207)
  •     有些疯狂,有些病态,有些。。。。。。
  •     喜欢纳博科夫的才买
  •     那個後記幾做作。
  •     未尽之作
  •     毕竟我是粉丝啊。
  •     原价真的很坑爹
  •     细碎。纳博科夫的文字一直很性感。
  •     文章意蕴深远 不轻易浮于表面 需仔细品味内容中的多数细节 以及人物构造 由于文章内容零碎不连续需读者自己拼接想象
  •     将碎片拼凑后发现纸片们的进度在到达高潮前戛然而止了,简直wei得不行。我懂作者那种死后给我烧掉的心情……
  •     不该出版的书
  •     二次元
  •     说啥好呢
  •     不可否认纳博科夫的才华,但我不是他的信徒,看了后记才知道这是一本“元小说”,好吧我承认我的文学素养很差。
  •     笔记,而已
  •     王爾德已經成為大多數作者意淫的對象了。
  •     =。=太高端。没看懂。属于不明觉厉的类型。
  •     interesting
  •     翻译的准备工作非常渣。
  •     作家死前就该焚稿!留给儿子去弄多不靠谱!不过我猜作家自己是下不了手,再者潜意识里也有个希望:“也许那帮人也不舍得烧,还给我当遗作发表了,到时候我也看不见他们如何笑我了”。想想还是伪托他们吧。
  •     压文稿的大理石……大理石镇纸。
  •     根本就没有出版的必要好吗!!!他儿子你难道是缺钱吗!!!!
  •     幸好有原文看這位女士的譯文真是太累了,從後記看來估計又是研究生代筆不少吧—— 極大的死亡歡愉驅使著惡疾纏身的納博科夫在遺作中刪除自己嗎?
  •     这是本儿出版给他粉丝看的书。。。选错睡前读物了= =
  •     零碎散乱……作为遗作,可以了解作者最后几年的状况
  •     纳博科夫的遗作残稿,真是个天才,隐约感受到其要创作出来的广阔天地。只是出版社有点坑,这书是给死忠粉看的。
  •     小说语言是一场智力游戏,具有“元小说”关于小说的小说那种更高一层的智慧含量,纳博科夫在临终前渴望创造作为文学教授所特有的小说终极范本,可惜未完成。所幸他的性感之处并不仅仅是故事,更具有语言魅力,突然准备重读《微暗的火》。
  •     其实纳博科夫的元素一直是那么几个,就看怎么排列组合混得你惊掉下巴w
  •     越来越不喜欢纳博科夫了。
  •     应该是没有读懂 但模糊感觉到邪恶残忍 需要重读
  •     非常精美的一本书!
  •     高手一出手。
  •     具有热度的未竟之书
  •     不要在自己的废墟上流连太久。看到这句简直要哭…
  •     Efface expunge erase delete rub out wipe out obliterate
  •     注水书哎...
  •     附了原稿,纸张颜色看久了有点不舒服。作品很有趣,跟其他的纳博科夫不一样,当然也可能因为这只是草稿,总之有时间的话可以更仔细地读一读
  •     文体学家的伤疤。
  •     一个普通读者囫囵吞枣的阅读,我能体会到的约等于零。真悲哀,但其实这根本只能算个小说前的草稿吧。
  •     the art of self-slaughter.
  •     ……当一个人几乎是从他的第一本小说开始、直到他死前的最后一本小说为止都坚持不懈地吐槽某个人的情况下,这应该算是真爱吗。
  •     卡片,卡片
  •     翻译依旧很烂。。。
  •     老实说,之所以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外观吸引了我。读完后,完全不知所云。
  •     难以相信是出自纳博科夫之手
  •     脑残粉必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