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德川家康》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44237796
作者:山冈庄八
页数:7208页

忍者德川

这是我第一次读日本的历史小说,很不可置信,完全置身烽烟四起的日本战国时代,我们是不是能够做出德川家康般的决定呢?很难,这需要很大的忍耐,忍者德川的确实至名归。信康被剖腹,濑名姬被赐死,秀康被质都需要莫大的忍耐。

守正出奇

从高中购入第一本《德川家康》算起,这部十三本五百多万字的小说在我的书架里搁置了七六年有余。我一直觉得在喧闹的环境下看书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享受,所以高中时某次期末考试结束那天的晚自修,当整个班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假期喧哗与骚动时,我选择了一边吃零食一边独自静静沉浸在个人的书本世界中,而记忆中那天桌上的书便是《德川家康》。由于高中的学习压力,当时断断续续只看了五本,进入大学后慑于篇幅便一直搁置了,直到毕业的这个夏天才一口气读完了整部小说,但读着读着烂尾的老毛病又犯了。前半部分的逐鹿中原煞是好看,但后半部分的和平年代便觉索然无味,就如读过十余遍的《三国演义》一般,读到刘关张共赴黄泉后就不忍细读,看到诸葛亮禳星归天后心灰意冷再也不看后面的故事,直到现在对三国末期仍是几乎一无所知。如果不是光荣的《太阁立志传》《信长之野望》和《战国无双》,估计日本战国在中国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会狭窄很多,我也是因为游戏而了解战国时代的一员。从1467年的应仁之乱到1615年的元和偃武,一个半世纪的战乱在16世纪后期擦出了最耀眼的火花,安土桃山时期的群雄逐鹿因当时及后世文学作品的渲染,加之光荣的游戏在网络时代的巨大影响力,终于让日本的战国时期成为和三国相媲美的一幅英雄辈出、波澜壮阔的乱世画卷。虽然领土和战争规模一直是吐槽的对象(当年明月说的几个县长打架最后被农民统一),但从艺术价值从偶像崇拜的角度来说,战国与三国一样都会是永恒的历史题材。就山冈庄八的这部《德川家康》而言,就篇幅而言估计世界上能超过的小说也没几本,洋洋洒洒十三本五百多万文字,对话占了绝大多数,又是经过翻译的外文小说,能完整看下来的人真不是一般的有耐心。德川家康此人作为德川幕府的奠基人,其比之于战国群雄,个性魅力不及织田信长,机智才略不及丰臣秀吉,战阵用兵不及武田上杉,文采风雅更不及千利休之流,四者具无。其过人之处,一者为长寿,76岁的寿命近乎于当今日本的平均寿命,60岁还喜得贵子,故人送绰号“老乌龟”;二者为运道,在骏府以为无出头之日时,今川义元在桶狭间败亡,在三方原会战中狼狈逃窜几乎覆亡时,武田信玄莫名其妙的暴毙,与信长渐生嫌隙时,信长身死本能寺,在秀吉底下当一家老时,熬到了秀吉病亡,最终成为势力无出其右的大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人,却能结束战乱开启两百多年和平的江户时代,成为战国时代笑到最后的大名,山冈庄八将其归结于一个“忍”字。做人质于骏府,忍;妻儿被信长勒令切腹,忍;被秀吉迁至江户,忍;有人问,杜鹃不啼,如何?家康答,待它啼。整部《德川家康》,“忍”字的人生哲学贯穿始终,苏轼《留侯论》云:“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在织田信长勒令筑山夫人与松平信康自裁时,德川家康用牺牲妻子和儿子的方式换取清州同盟的存续与本家和平,这种异乎残忍的“忍”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而在丰臣秀吉将家康的领地由富庶的三河东迁至荒凉的江户一带时,家康的家臣个个群情激奋、摩拳擦掌欲与秀吉玉石俱焚,但家康冷静的服从了命令,事实证明家康恰恰因此避免了参与征伐朝鲜的文禄庆长之役,从而保留了实力成为秀吉死后天下的主导力量,这种富有远见的“忍”也非常人所能及。忍耐并非懦弱,对于德川家康而言,正因为其文治武功均不及其敌手,所以忍是最好的韬略,幸好上天不薄,长寿让家康最终忍到了出头之日,相比之下,49岁在本能寺吟“人间五十年”抱憾而终的信长公就不禁令人嗟叹时也命也了。整部小说在感情上对德川家康倾斜颇多,几乎将这位东照神君描绘成了时刻心怀天下、超脱生死的圣人,我也觉得有很多夸大的地方。比如在关原之战前夕,家康对立场本就不坚定的丰臣旧臣写了一封信,云“如不愿参战者可自行离去”,德川谱代大名忧心忡忡地问家康会不会动摇士气,家康道“愿为天下和平而战的自会留下”,虽然感情很高尚,但从本质来说这也是一种稳固人心的策略。类似的高尚情操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德川大人动不动就是“为天下百姓”,虽然实际上可能不乏这种情怀,但能在乱世之中生存的诸侯,狡诈一定是必修课。就像刘备一样,小时候读《三国》觉得刘皇叔真乃仁义君子,后来才逐渐明白仁义礼智信的外衣下得有实力作支撑,从这点上来看德川老狐狸和刘皇叔的人物形象倒是颇有近似之处。德川家康的一生可以用“守正出奇”来形容,正如我先前所言,其文、武、智、勇均不及当世豪杰,但终能克成洪业,抑可谓非常之人。德川家康死后谥为“东照神君”,在日本是被神化和崇拜的人物,其处世哲学也被广为宣扬。柏杨给这本书作序时说“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虽然这一部浩浩十三卷的长篇小说被现代日本政坛和商界称为案头必备书,但相较于平淡如水的德川家康,我则更喜欢张扬不羁、性烈如火、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织田信长大魔王,可能是年轻的缘故吧,也许若干年再回头看,这本书的确就是一整段耐人寻味的人生。

建議中國人都去讀讀這邊書,只爲失去的信義

現在很多人一談起日本就咬牙切齒,但是只會附加一些不頂用的髒話,這些髒話的作用無非幾個:一是顯示中國國民素質低下;二是顯示中國無能,只能刷刷嘴皮子的文人作風。我是很不喜歡MAO澤東的文化政策的,因為他鼓勵大家說假話,具體多假大家都知道。好吧,進入正題。我一直認為,日本人保留了中國以前很多寶貴的品質,具體為:恪守信義,有理想,守禮儀,尊師重道,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積極進取,樂觀。這些品質很可惜,在被幾個野蠻政權,元,明清,還有一個,統治之後逐漸消失。德川家康的堅忍,在我看來,很適合當代的中國人,我們國家現在內有暴政賣國賊,外有強敵虎視眈眈,更致命的是,世界潮流都朝著提高科技水平,教育方法精細化,制度MINZHU化的方向,我們的年輕人卻只能為生活奔波勞碌,大學教育劣質化導致很多人只能去混公務員,工廠只能生產次等貨來賺點小錢,但是食肉者對外奴顏媚骨,對內蠻橫有加。這種情形,我認為比戰國更亂,比二戰後的日本更亂。二戰後,日本尚有人才和教育的基礎,但是我們沒有這個智庫儲備。很多時候,德川家康的精神在鼓勵著我堅忍下去,但是不是白白的等待,而是細心去觀察社會,去閱讀典籍,去向外國學習,虛心甚至下跪想別人求教。沒有積累,哪有爆發啊?德川家康忍了那麼多年,積蓄了兵力,也看透的豐臣家的不和,才能挑撥文官和武將內鬥,從而贏得天下。家康絕對是靠實力,活得久也是一種實力。而且在生活方面,豐臣秀吉縱欲無度,外加他這人從少年時代就想法很多,休息很少,人不是超人,這麼搞下去不早死才怪啊。家康那死老頭,有事沒事去跟著鷹爬山,吃飯講究營養結構,而且重視休養,活長命點不應該嗎?命都沒有了,還怎麼賺錢啊?又有人說家康虛偽,經常信義掛嘴邊。哪虛偽了?政治鬥爭隨時就是你死我活,而且家康一旦輸了,輸掉不僅是自己,還有隨他賣命的三河眾啊,那有多少條人命啊?你們真以為政客自私嗎?每個人身後都是一張張等吃飯的嘴,沒有人只爲自己活著。家康的信義,首先是對自己的三河眾,然後才是天下。而且反觀家康得天下后的情景,有沒有想朱元璋一樣殺功臣啊?有沒有像康熙帝那樣剿除三藩啊?有沒有像老毛那樣,彭大帥都搞死了!沒有!家康採取了很麻煩的方法,虛耗大名們的錢,這真的是孫子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哈日不可取,過度藐視日本簡直是沒腦袋的人,但是,我們要知日。

初读《德川家康》

刚刚不久,才把山冈庄八写的那版长达十三部的《德川家康》读完。想着写下些什么来让自己记住些,同时如果有人看到的话就权当做推荐和分享了。开始看到《德川家康》时,是因为上面有“柏杨策划”的字样。由《丑陋的中国人》而直到的这个作家,给人一种会从他那里听到实话的感觉,所以就从书店搬回了家,之后,因为毕业,旅游,工作,再考研。所以断断续续的至今才算是粗读了一遍。柏杨先生给与这部书很高的评价,说中国有两部书可以与《德川家康》相比,一部是《三国演义》,另一部是《资治通鉴》。读了以后感觉很是受用,虽然只是粗读里面的很多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表面,所以,给自己规定的是在5年之后,有了多一些的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了,再去重新来读。全书十三部从家康母亲准备加到三河开始,一直讲到家康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战国时代开创了德川幕府,在七十五岁之时在竣河故去这样近百年的历史。其中包括了织田信长的天下布武的思想的提出,开始为日本兵乱,中道崩殂。后丰臣秀吉,贫民起家继承总见公信长遗志为统一订下了局面,最后德川家康彻底的完成统一,并为了巩固对一代枭雄伊达政宗的安抚等。由于战国时期乃是乱世当头,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一个时代,想成功,想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为后世所记住,建功立业为首要任务。但在群雄并起的时代能够突显出了,智慧、胆识、谋略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书中各位英雄对于时局的把握,事情的处理,用人识人,外交,内部的管理等等描写,就成了非常宝贵并值得学习的经验。现在没有了曾经的战场,但只是背景不同了。但主要的东西是相通的。这种道理对中国人来说不陌生。就像女贞入关,打仗就是以《三国演义》作为兵书来读,很多里面的内容可能是小说家的杜撰,正史里面没有,但是因为杜撰的合情合理,有现实意义。可能会被后世所学用。本书同样如此。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就是,山冈庄八先生的文笔。我承认由于看的是中译版,里面有译者的很大功劳,先生的功绩肯定是主要的。同样,由《德川家康》这样的书籍也引发了我们自己的思考,这些似乎是我们民族有些欠缺的地方。那就是对于民族历史的通俗传播很是欠缺。大家一说“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等等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别的朝代呢?可能就知之甚少了。究其原因呢?应该是我们对于历史的通俗化传播做得很是不够。是,如果去书店的话会看到除《三国演义》外几乎各代的演义都有,但是文学水平等各方面没有“三国”的水平高,故鲜有问津之人了。大家知道的那些耳熟能详的三国典故是从《三国演义》里面知道的,而不是从《三国志》里普及的。“七分史实,三分人事”这就够了。正史也不都是历史的真相吧?还原历史留给学者们,经典大部头留给“专业爱好者”。但是历史文化是需要每个人都应该牢记的,这是中国人的标签啊。大众的普及就应该以各种大众易接受的方式来普及。再回到本书上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好书,通过它了解日本的那个时期不一定更真实,但一定更直接。有日本人写日本,不仅是里面发生的事,其中透过笔端你会了解到那个民族的民族思想中,不可言传的那样一种了解。而这,是从一个个“真实”的事件组成的正史中得不到的。说本书每一段每一行都充满着谋略一点都不过分。事儿是由人组成的事儿,其间可以看到各种现在依旧会发生的情况:自己身处劣势的时候该怎样,得意的时候怎样,怎样交人,怎样识人,与上级与下属个应该如何等等等等不胜枚举。记得前些日子妈妈的一个朋友以短信的形式问妈妈一件事儿,后来妈妈给我看了,想听听我的看法也算是对我的一种锻炼。说完后妈妈很同意,而我所说的就是从《德川家康》中读的。这还只是在自己这样一个刚从校门出来社会经验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所以,跟自己说,5年以后要重读《德川家康》。感谢先生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著作,愿先生九泉之下为能让那么多后生受益得以含笑。谨以此拙文祭先生。

谁是真正的王者?

每一个心中的王者可能都不一样?是织田信长,或者丰臣秀吉,亦或是 德川家康?织田信长:霸气,杀伐果断!名门之后!丰臣秀吉:圆滑,懂得大局,极强的外交手段。出身卑微!德川家康:幼时的苦难让他懂得忍耐,智慧!家族力量强大。到底谁是王者?织田信长在战国后期,和德川家康结成联盟,似乎有着楚霸王的霸气和实力,依靠家族的实力和自身的能力,几乎完成日本统一大业,可惜本能寺之变,一切化作泡影!未完大业何人来续写?本能寺之变,与其说,冥冥自有天意,不如说早埋祸根!明智光秀围攻本能寺,织田信长战死!一个领导者,要有识人能力,御人之术,既然不是亲信,或者不可大用的人,本不应该放在身边,委以重任。缺乏对意外的防范措施,是自信吗?个人绝对,无论什么情况,什么地位,都应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尤其一个领导者,必须防范于未然,不可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丰臣秀吉出身农民,身份卑微,大家都知道在日本战国时代,农民的地位是很低的,一般农民如无意外,世代必然躬耕与那片贫瘠的土地。丰臣秀吉并没有服从命运的安排,在织田信长的身边,一展才华,成为织田信长极为亲信的下属。在本能寺之变后,更是通过外交,军事手段来成为织田信长的继承者,继续日本统一大业!虽然,军事上对德川家康失利,但是依然通过外交政治手段达到了日本统一大业。他是继室町幕府之后,完成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人人! 这点就够了!历史上会记载他,他是那个首创之人,他的家族为他自豪!即使,他死后,德川家康取而代之,也仍然掩盖不了他身上的无限光辉。因为他活着的时候,德川家康,你不敢有啥动静?可惜的是,他在没有解决国内的问题(虽然各种改革,但是德川家康这样的人在中央拥有实权,在地方还有强大的根据地),就贸然发动对外,朝鲜的战争,我大明怎会袖手旁观呢?刚经历过战争的摧残的民族怎会是大明王朝的对手?对外战争失利,国内那些有异心的人,又在内掣肘,丰臣秀吉,你还是下错棋了。。。。德川家康,从小磨难,成为今川家人质,让他学会忍耐,学会伺机而动,他还有个家族在支撑,所以他不是一无所有,他有个家族,有一群忠心和有实力的家臣,当他成年后,必然收复三河。和织田信长的联盟,更可以积蓄自己的力量,织田信长死后,他却没有成为那个号令群雄的人物,是丰臣秀吉比他出色?还是德川家康觉得还不是时候,还需忍耐呢? 他牺牲一切(妻子,孙女),只为成为那个最后笑的人。他以73岁的高龄一统日本,开创日本200年和平的德川幕府时代。战国时代的三英杰,谁是你心中的王者?织田信长? 或是丰臣秀吉? 亦或是德川家康?可能每一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一样!就我个人而言,肯能和我个人的处境有点关系,我更欣赏丰臣秀吉!欣赏他的起于微末,却能做能别人不敢做,做不到的事!活着的时候的成就更重要,死后管不了!

看了第一本,感觉很不错

很有内容的历史书,目前只看完第一本,就觉得很不错。书中说到,“人的内心中,佛祖与魔鬼共存,无人心中只有佛祖,也无人心中只有魔鬼,尽量不要与魔鬼打交道,会让我们变成魔鬼”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随着年龄的长大,心中的善良质朴,慢慢的被圆滑奸诈所消灭。慢慢的慢慢的····

人间五十年,下天之事,恍如梦幻。既有生,焉有不灭。

五百五十万字,远远超过四大名著篇幅之和。义理为何,也就是团队的目标,积聚众人的旗帜,所谓万众一心。然而跟随的势力明显不符义理,为一己之私利而逆动,此时该如何呢?继续效忠还是投奔义理,或者切腹?忍让妥协,伺机而动,最终为了自己心中的义理,实则利益仍占大部。大厦将倾,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还是推波助澜,另起炉灶?统一天下,结束战乱是义理,各自和平相安也不失义理啊。义理无谓对错,非常重要的幌子而已。成就和追求息息相关,然则追求并不一定就有成就,自甘堕落的主公很少,可惜努力拼搏,奋斗之后失败,依然名裂,即使胜负有时也是机遇使然。无论如何,胸怀大志总是没错的,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万丈深渊。偏安一方恐不切实际,终不免灭亡,一味进取亦刚极易折,难以为续。怀宏远之志,知进退之机,巩固自己,遇到迫不得己之时,纵使玉碎亦浩气磅礴,成则名满天下。并不是好人都能成功,坏人都会受罚;忍耐是有限度的,妥协也是讲对象的,并不是忍耐都有好结果;逃避是无用的,没有织田信长,再多的德川家康又能如何?竹千代与藤吉郎不过是信长栽培的种子而已。

我不喜欢日本人,但这本书的确让我觉得日本人还行吧

黄仁宇在《万里十五年》里说过这么一句话,“ 历史是财政史、是经济史。”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的老师跟我说,“经商要读《胡雪岩》,做企业家要读《德川家康》。”当时我并没在意老师说的这句话,因为自从上了高中之后,就再也没有勇气和耐心去碰一本大部头的书,还是喜欢随意拿起一本散文选的感觉。大学毕业之后就很少再去碰管理类的书籍了。再想起《德川家康》这本书是毕业后的一年,它是和一个人一起走进我的生命里来的。这本畅销了半个世纪的书在2007年登录中国后,依然风采不减当年的受到了人们的追捧。网上说,读这本书的大多是一些男性游戏玩家和商人。它已逐渐被视为是一本商业竞争的必修课、权力角逐的参考书和男人成长的励志宝典。这本书在大陆几经波折才能出版,今天看来,这样的周折让它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它就像是一个矿藏,需要你好好开采。我拿起这本书看下去的时候,感觉它太适合今天的中国商人了,尤其是面对“过冬”的中小企业商人,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德川家康时期有太多的相像,他们都处于瓶颈期,这本书就是一堂生动的经济管理学案例分析课,教会我:有识人之明、有用人之度、有驱人之威、有容人之怀、能服人以德。可能文化差异给我造成了阅读障碍?也可能是我越来越不习惯那些冗长的故事。但还是希望我能耐下心读完这本书。我有时这样鼓励自己:要读完这本书,总要有一样东西让我会想起一个人。

日本内战史

第一次有在读历史小说时,想流泪、哭泣的感觉。《德川家康》算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日本小说,不算上初中时读过的哪些日本性幻想小说以及大概翻了翻的《源氏物语》的话。读《德川家康》的第一个收获是,日本第一次从一个名词、符号变成了一个立体、活生生的形象。从小在抗日剧里长大,在哪些恶搞、夸张的表演里真实的日本是被屏蔽的,所以日本总在你眼前晃,你却又根本看不到她。因为她总在你眼前晃,于是你又以为你很了解她,所以你又会忽视她,也没有了想真正了解她的冲动。于是,日本就在那里,却又云遮雾罩。能够阅读《德川家康》这套书,得益于那段时期书刚上市时的大力宣传,尤其与《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相提并论,于是来了兴趣。但说实话,这套书和《三国演义差别》还是很大。第一,《德》中的英雄人物跟《三》中的英雄人物比起来大部分都显得过于秀气和伪娘,或描眉画齿,或能歌善舞,例如不可一世的今川义元和混世霸王织田信长。这些描写,总让人感觉日本这个国家阴气很重,似乎不像中国文化那样强调和重视阳刚。原本以为中日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但从这里看,日本人似乎更喜欢阴柔,大概打算以柔克刚。说到这里,也算是对日本为什么将国技定名为柔道有一点理解了。第二,《德》书跟《三》更大的不同是对书中女性角色的重彩描绘,尤其是德川家康的外祖母和母亲在战争中坎坷悲烈和无奈重复的人生,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和流泪。第三,《德》书除了描写了大量的将勇武士,还描写了大量的商人,并放言“战争时期天下是武士的天下,战争结束了天下就是商人的天下”,让人为之一震。当然,既然将《德》和《三》及《资》相提并论,它们之间也的确是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战争、权谋、帝王将相和治国方略。不过,作为一本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小说,能不能最终成为传世经典,还需要足够的时间筛选和检验。战争,是人类几千年永恒的主题之一。中日之战,是中国所经历的战争中最大的一块仍难以化解的心病,鉴于此了解日本和日本人很有必要,尤其内战中的日本和日本人。作为一本通俗读物,既消遣又涨见识,值得一读。

看前四本就够了

强烈建议只买前面四本,再要了解后面的可以去看司马辽太郎的“霸王之家——德川家康”或者“区胜说日本战国史”,山冈实在是太不客观了,虽然是写小说。。。前四本还是很不错的,从恢弘大局的展示到细节的拿捏都很精彩,但是说实话山冈的书一定要在懵懂不知的情况下方觉得可读,如果是很了解了来看就会觉得非常可笑,他时常把后世已经知道的情况附加在他想表现的某个人的身上,让那个人未卜先知从而达到其睿智的表达效果,我三年前看这套书时仅仅了解织田信长等几个名字觉得很好看,上个月再翻一次就觉得很无味了

战国里的日本女性

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势,英雄是属于男人的,战争是男人的事。很多人把这本书比作是日本的《三国演义》,其实不管怎么比喻吧,既然扯到了《三国演义》,我更觉得《德川家康》写得更有人文气息,也许是因为这本书是在现代写的吧。书中不单单描写了战场上的打打杀杀,战术谋略,更多的时候是在向我们展示一个战国时候日本人的真实的生活情形。特别要说的就是对战国女人的描写。在这个时期女人不是引起战争的因素,但是她们却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她们往往从小就被用来做政治婚姻的牺牲品,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或许是带有某种政治阴谋,当年浓姬嫁给信长时,道三就让女人杀了信长。更可悲的是,战争让她们的丈夫死去,她们躲不过被改嫁的命运。在战国这就是女人的命运。但是可贵的是,她们在放抗,不是拿起刀枪。她们厌倦了战争,但是也知道只有战争才能制止战争,带来和平。所以她们努力充当好自己的角色,帮助那位自己心中能结束战争的男人。为了保护家康在冈崎的地位,於大毅然离开了冈崎;欧阳夫人保护着自己的孙子直到生命的尽头;浓姬时时刻刻鼓励着自己的男人,在本能寺不弃不舍;宁宁更像是秀吉的得力助手,似乎没了她就不行.......还有太多太多的感人故事,主角是那些命运悲苦的战国女人,为此感到敬佩.......敬佩......

《德川家康》---零散读书笔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c9ce40100l0x8.html

武士的精神

什么是武士的精神?不止是勇敢、忠诚、尚武、坚忍,最重要的是甘愿过着简单的生活。显然,一个整天出入桑拿夜总会整天吃鲍参翅肚的人无论生理心理都不会健康到哪里去,其他就别说了。绝大多数人只注意到德川家康怎样熬到信长、秀吉等人先后逝去,建立江户幕府,怎样规定亲藩、谱代大名、外样大名的规矩,怎样制定《武家诸法度》等攸关幕府统治的措施和制度。甚至包括他留给子孙的十六领具足。可是有谁注意到,直到他去世前,仍然在不断叮嘱他的子孙和近臣千万要保护好伊势神宫(伊势神宫是天皇家族的神宫),保护好国家的根本使之不致动摇?!想起来,织田信长又何尝不是如此?加强大阪城的建设其实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因为每次战火燃起,京都和奈良古都都难逃劫难,所以才要把军事和政治的重心移到大阪。从效忠国家的精神上来说,他们都配得上做“天下人”。另外,人生有如负重远行,此话不假。哦,对了,家康在三方原被武田信玄的甲州赤备打得大败,被穷追吓到便在马上呢。也没啥,人总有陷入困境的时候。卷土重来的时候自然是另一番境界。最后,无论你怎么乐观,在残酷的世界生存,you must be a warrior。

德川-时代的宠儿

说实在的,我是不怎么看好德川这个人的,我只欣赏他人格魅力中的一点,那就是“忍”。德川落魄的时候,也曾吓得连翔都喷了出来(被武田的赤备赶杀的时候),不过他也很豁达,后面还叫画师将自己的丑态描了下来,制成“颦像”,由此可见德川这个人非常的自信,对自己的能力和运气有充分的把握和期许。要说战国时期的三大人物,信长、秀吉、德川。三者都是风云人物,但前两者都略微有些缺陷。信长太傲,尤其是死之前对自己的股肱之臣的猜忌,确实令人心寒。秀吉,长期拜服在信长的伟岸之下,虽说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却始终没有把握好传宗接代这么重要的事情。可能是他前期太忙了,根本无暇顾及这方面的事情。也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想过不可一世的信长会这样直接一命呜呼。他并不是不敢争天下,他是不敢跟信长争天下。而德川却是比较完美的一个人,恪守忍道,厚积而薄发,最终夺得天下。虽说有点不光彩,也可以说是上天的眷顾,让他碰到了愚笨的竞争对手。但天命所归,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

杜鹃不鸣,则待其鸣

世人喜用打油诗“杜鹃不鸣”来比喻日本战国末期叱咤风云的3位伟人,即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杜鹃不鸣,如之耐何?信长果敢且雷厉风行:“杀之。”秀吉聪明而务实:“逗之啼。”而家康的回答却显得些许无聊:“待之啼”。而纵观3人之功业:织田信长,以暴风骤雨般的气势一统天下,而一场本能寺之变使其功败垂成。再看秀吉,耍权弄术辛辣老练,且极具实干精神,仅仅数月便击败叛乱的光秀,在信长之后完成统一大业。而一场庸人自扰,没事找事的文禄庆长之役,使得本已稳固的江山动荡起来(谁让你挑衅中国的,该!)。最后是家康,这个从小历经磨难,不断在困境中忍耐得人,最终成就了关原之战的辉煌,开创了200余年德川幕府的太平盛世。前几天,借着旅行之机看完了洋洋百万字的《德川家康》,感觉最大的启发,便是一个“忍”字。观其一生,便是不断的隐忍,隐忍,再隐忍。早年做人质时的艰苦,寄人篱下,自然少不了要看人脸色,处处小心忍让。之后好不容易成为大名,而主君信长却逼其杀子。为了巩固政权同时不招致信长的愤怒,他又选择了忍让。小牧长手之战时对秀吉已经取得优势,而为了避免战争的扩大,他又选择隐忍退让,暗中积蓄实力,甘心做一个自己并不怎么看得起的猴子的家臣。几乎在每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他都选择了隐忍。有时候,选择屈辱是最明智的选择。在屈辱中,人才能够得到最好的锻炼,在人生的谷底,看事物的眼光才最踏实,深刻。苏轼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家康就是这样的勇者。忍让,并不带表软弱,而是让自己置于逆境之中,用刻骨铭心之痛来使自己奋发,用最深刻,最锐利的眼睛去审时度势。杜鹃不鸣,杀之。那么人们永远都无法听见其鸣叫的一天。杜鹃不鸣,逗其鸣,然其鸣非杜鹃之意,则略显谄媚与造作。杜鹃不鸣,待其鸣。虽饱受等待之苦,然一鸣则惊人,流传千古,传为绝唱。这是一种愿者上钩的智慧。许多人不断地报怨生活的不公,命运的多舛。而在这里,我要反问一句,生活真的不公吗,不是。只不过是人们太过浮躁,凡事不知忍耐,轻浮燥进,则必败无疑。人往往对于外物看得很重,而忽视内在。追求利益,浮华。往往只要有机可趁,遍一涌而上,强取豪夺。而最终为蝇头小利而疲于奔命。真正的成功者们,往往在世人追名逐利之时只是在一旁冷冷地观察。等待着最适合的时机出现。所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者,是大智慧也。

时代缩影

[好书推荐]<德川家康>整整看了一年,十三部史诗长篇今天全部看完。感慨性格与宿命的关系同时,深思一个时代、人物的抑扬顿挫:不同性格的君、臣、女、子的因果。同时亦深思人生的真谛。摘录少少读书笔记如下: [命运、宿命和天命]有一个圆盆,内有一碗。碗便是人,只要他在盆内,不管往左往右它可自由选择。在盆内选择便是命运。命运可因人的意志改变。人走到盆的边上,再也无法前往,这就是宿命。宿命之外还有天命,天命便是造了这盆和碗的命令。[道德和法度]若颠倒道德和法度,则强调威信,即缺乏自信,用威信来掩饰其懦弱的残忍之人。道德,舍弃自家情感,始终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知别人疼痛。道德始终为先,而法度乃是一种众人皆可明白,皆愿遵从的世间规律。[善政]为政如舟,其民如水,舟水和谐,水涨船高。[慈悲与正直]心中无慈悲之正直,实乃冷酷。 ps:无意搜到德川家康还有电视剧,考完继续追[玫瑰]


 《德川家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