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风云录》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鞑靼风云录章节试读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229014247
作者:(日) 司马辽太郎
页数:464页

《鞑靼风云录》的笔记-第443页 - 代跋 女真人的来龙去脉

今年(1987)年四月二十四日,我在京都新干线车站附近的饭店会见了中国的高官王蒙先生。
他是一位作家,最近成了中国文化部门的最高领导人。大概是突然以平民进入政府的缘故,书生气还没有消失,令人感到可喜。
王蒙先生出生在北京,自然是汉族出身。在他的经历中,最为得意的一段往事是,在所谓的四人帮时代,他就像是自我流放一样,去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一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住下来,了解了维吾尔族和它的文化。作为一名汉族的知识分子来说这实在是罕见。
把本国规定为多民族国家这一伟大思想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国家不仅重视边疆的少数民族,而且对于人数众多的汉族反复强调不要因为自己是汉族而骄傲,要抛弃这种优越感。
尽管这样,像王蒙那样的知识分子积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例子并不多。
中国自汉朝以来,一直是一个文明主义(即儒教)的国度。因此,对周边的异族一言以蔽之曰 —— 他们不在中华文明之列。 古代中国蔑视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不愿意去里解他们的文化。少数民族本来就是依靠自己的文化生存下来,而且他们也相信只有文化才是小群体生活下去的最宝贵的财富。
所谓文明,似乎是一种可以向任何民族推广的体系。
它不像文化那样错综复杂,而且看起来,也没有难以理解的神秘性,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渔网那样粗糙。 正因为文明是粗线条的,才能超越各种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他具有这种普遍性的机能,仅此而已,不是什么深不可测的东西。
但是文明越发达,似乎就越易犯文明痴呆症,人变得越单纯。所谓文明人总是想拿着一把称做“文明”的粗刻度的大尺子,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我再强调一遍,文化一定具有特异性,推广到其他民族则变成不合理的东西,它不具有普遍性。正因为如此才称其为文化。然而,企图用文明的尺度来衡量文化就类似于想用体重计测量身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上许多“文明人”在文化极盛时期沉醉于自己的文明,使其绝对化,在接触其他文化时,总觉得它们卑贱或愚蠢。现代以前的中国人和朝鲜人看待边疆的“夷狄”的态度大体如此。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对少数民族文化充满热情的知识分子也只有东晋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他的《桃花源记》描写了武陵的一个渔夫沿着小溪逆流而上,不久来到一个仙境。
书中写到:那里的男女衣着全如同外国人一般。他们拥有着良田美池,还有桑田和竹林。看来像是种稻的少数民族。全篇洋溢著作着的热情共鸣和憧憬。 (“外人”这个词司马先生显然完全理解错了,造成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

《鞑靼风云录》的笔记-第459页

  我从小就喜欢“鞑靼”这个词,它既是民族名,又是地名,但是在现实中这个名称已不存在。
  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形象在我脑海中闪着银色光芒,像夏日的白云,逐渐膨胀高大起来。人们的打扮都很特殊,有时看起来甚至很奇怪。但是他们的动作敏捷,像飞鸟儿一样一刻也不停留,而且人人都很勇敢

《鞑靼风云录》的笔记-第449页

在世界上最早以文明主义作为统治原理的中国,对于异族出身,只要服从中国的礼数,就是文明人(中华人)的思想根深蒂固。譬如尽管听说唐朝的祖先是异族(鲜卑族)出身,当时和后来都没有人深究。又如和杜甫齐名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尽管世人发现他似乎是西方异族的后代,也几乎没有把他看做外人。他们的确对自己的文明充满了自信,这种自信贯穿了中国历史.正因为这样,雍正皇帝那番有见地的议论也才能够成立。
但是19世纪,当西欧这个新型夷狄带着另一类文明和它所产生的科学技术出现时,中国的文明主义发生了很大动摇,认识到或许自己的文明已经老化,不起作用了。(文明老化,就会变成文化。)可以说中国的民族主义就是从这一裂口中出现的。

《鞑靼风云录》的笔记-第126页

他是在武士要消灭敌人的教诲中长大成人的。置敌于死命才是一种战斗的美,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伦理。

《鞑靼风云录》的笔记-第16页

火的那边是黑洞洞的天空,他觉得若从那火中走过去,似乎就会进入永恒之中。但他没心思成为僧侣,他认为僧人讲得那些都不过是说辞,他进而觉得自己不能被这种说法所动的性格是自己的一个不幸。

《鞑靼风云录》的笔记-第88页

倭奴于我国乃万世必报之仇敌。
意思是说,卑鄙无耻、贪得无厌的倭奴是朝鲜国的敌人,我们永世不忘,一定要报仇。倭人确实曾两次侵略朝鲜,杀人犯火。但对庄助这一代人来说,那是他们父辈和祖辈的事情。
庄助觉得浑身发抖,朝鲜人这么憎恨倭人啊。
现今不是丰臣之世,已经是德川时代。德川已经向朝鲜道了歉。但从这封信来看,这种仇恨似乎无法化解。

《鞑靼风云录》的笔记-第1页

用第3人的眼来观察大清之所以崛起的原因,用的是小说的题材但里面充满了作者的解释和评论。类似金庸的小说借时代大背景来叙事,但又不单单是为了叙事。所以故事情节并不饱满。

《鞑靼风云录》的笔记-第447页

清朝的寿命和历代王朝相比绝不是短暂的。这大概是仰赖其政治和作为异族王朝的紧张心理才取得的吧,和前王朝明朝相比,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特别是第四代的康熙,第五代继承者雍正,第六代巨人乾隆的相继出现,应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事情。在宋朝和明朝的皇帝中,没有哪个人能和他们三人当中的一个相比。
关于中国的版图也一样,清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扩张,并把它作为礼物留给了后世。
相比之下,宋朝和明朝时期的中国版图非常狭小。
另外,清朝在保护其故地东北地区的领土完整也做得很出色,譬如康熙帝把入侵的俄国人赶出了黑龙江流域。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使西北地区也得到安定。
乾隆皇帝通过和准噶尔一战,建立了新疆省。所谓新疆,就是新领土的意思。他还使缅甸、越南和泰国加入附属国行列。另外还远征尼泊尔的廓尔喀,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的事业贯穿到十八世纪末,前后一百多年。
为了慎重,再补充一句,我并不说这样的征服好。它给被征服的一方特别是越南埋下了难以消除的不信任中国的种子,从国家的持久和平来考虑,这对中国来说恐怕是很不利啊。近代日本在短短三十年间疯狂地仿效帝国主义做法,现在仍然,不,直到今后都不能摆脱近邻诸国的猜疑。从日本的痛苦也可以得知,给其他民族造成屈辱的国家行为,从长远考虑,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利的行为。不过,如果要为清朝辩护的话,它所进行的帝国扩张是为消除边境的不安,很难说扩张本身就是目的。
清朝为了保持满洲人的英气,原封不动地继承了兴起时的军制。而在治理国家方面却墨守中国自古以来的儒教的做法…
清朝和历朝一样,确实是文学、绘画或者工艺的保护者,但是也有其缺憾。
问题在于历代清朝皇帝对公开论述“夷狄”问题的人和文章,都给予了无情的镇压。
雍正皇帝经过这样一件事。
湖南的知识分子曾静是一位非常轻率、鲁莽的行动家,他组织了一个书生气十足的打倒清朝的团体。雍正抓住了他,但是没有给予惩罚,而是选择把他叫到宫廷,促膝讨论的方法。
“怎么样,和我讨论讨论吧。”
雍正从学术上告诉他,中国不仅仅是汉族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居住地。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取得政治上的统一只有现在这个短暂的时期。
你口口声声说汉人,汉人也是由许多民族的混血和文化融合而成的,没有固有的汉人。你高唱汉人的民族主义实在渺小,你想到的只是小规模的中国。中国现在已经通过清朝的力量,超越这种挟隘,建立包括蒙古人的大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要抱着狭隘的汉人意识不放吗?
这是雍正谈话的要旨。雍正皇帝的这一中国论和现在中国的中国论没有任何不同,可以说他的确有先见之明。顺便说一下,曾静心悦诚服,后来当然是无罪释放。


 鞑靼风云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