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都市 > 局点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532139088
作者:小白
页数:213页

章节摘录

  我们这帮人,从不大惊小怪。我是说,比如有谁突然消失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然后又突然出现,谁都不会觉得奇怪。就好像饭桌上有谁来,谁没来,这不足为奇。我这么说不是打比方,因为的的确确,在我们这个圈子里,谁在谁不在,就得到夜里饭局的时候才看得出来。不过没人会去追根究底,你不能像白痴那样东打听西打听,如果你那样做,嘿嘿,祝贺你,你很快就会变成小丑,谁也不会找你商量正事,是的,正事,我的意思是说一那些“生意”。  如果某个天天夜里过来一起吃饭的家伙,今天突然没来,你最好就当他从来就没来过。如果真有人问起他,谁谁谁怎么今天不来?你最好的回答是信口开河,哦,前天晚上我听说他要去泰国。或者,他勾搭上一个新疆小姑娘,在这里读大学。长得好看啊,眼睛蓝莹莹,像“贵都”里做生意的苏联小姐一样——是的是的,那时候刚刚变过来没几年,我们还不习惯说“俄罗斯”。实际上,对“谁谁谁到哪里去”这样一个问题,你在当晚的饭桌上会听到种种不同的说法,大家会顺着其中最有想象力的一种说法讨论下去,一直讨论到那家伙在床上的种种习惯。不过谁也不会拿它当真。  我有好一阵没看到龙虾,别人多半觉得我当然知道他去哪儿了,我,龙虾,还有吕盐,别人想当然就觉得,我们三个一定相互掌握行踪。谁让你们住在一起?确实,我们在雁荡大厦那边,合伙租了套房间。  我头几天想起来问吕盐,龙虾这家伙到哪里去鬼混?他说他去福州。今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有人问他,他又说龙虾去武汉。  我坐在吕盐的车上昏昏欲睡。每天晚上十一点是一个人最想睡觉的时候,十二点以后睡意即消。吕盐喝酒以后话特别多,声音又远又细,像风里飘舞的一根断线。我有点厌烦,外面下着大雨,坐在车里很舒服,当务之急要保持这种舒适的感觉:身体懒洋洋靠着椅背,车子几乎梦一般慢慢滑行,大雨跟你不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但也几乎可以说没有关系。推而广之仔细想想,这个城市跟你不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是这点关系需要你努力思索,方能稍稍把握,这样的距离感会让身体有些轻飘飘。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光洁的文字,老到准确、不动声色的笔触,小白的处女作呈现出迷人的成熟气息,以及令人欲罢不能的控制阅读节奏的能力。  ——作家 毕飞宇  小白有侦探素质,虎躯一震,趴下一寸寸勘探,抽丝拨茧,叩问蛹中的人们“饭吃过了吗”?读来甚有快感!  ——作家 陈村  《局点》的很多段落,那些充满连续动作、视角诡异的段落,都像是在向黑色电影黑色小说致敬——就像是托马斯·品钦在新作《性本恶》里,终于忍不住向《邮差总按两遍铃》致敬一样。  ——随笔作家、翻译家 黄昱宁  《局点》是新世纪的上海城记。在这座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很忙碌,很富有,但就是没有快乐。让我们记住小白这个名字,这是我们这座城市生活最忠实的文学记录。我相信多少年后,一定会有人怀念小白,怀念他笔下的上海,就像我们今天怀念那些文学史上书写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那样。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扬  在小白的小说中,我看到杨德昌。看到钱德勒。看到海明威。看到麦当娜。看到白兰度。看到张国荣。看到《圣经》。看到《十日谈》。看到帕索里尼。看到布莱克。  ——毛尖

内容概要

小白,生于上海,自由撰稿人,近五年来其文名逐渐在文化圈和读者群中广为人知。名下的长随笔、短专栏独树“异”帜、自成体系,发表在国内多家报刊上,如《万象》、《书城》、《读书》、《译文》、《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南方都市报》、《上海一周》、《INK》等。其个人文集《好色的哈姆莱特》(图文本)被评为二〇〇九年中国娇子新锐榜年度图书奖。

编辑推荐

  一则虚构的城市传奇,一场真诚的爱欲背叛!  毕飞宇、陈村、毛尖、杨扬、黄昱宁联合推荐!  《局点》是《好色的哈姆莱特》的作者小白的小说处女作,是一个有关欺骗和背叛的故事!  在城市漂游的几个小混混,称兄道弟又相互算计,精心设局钓来一张百万支票,彼此瞒天过海。真假支票于是频频换手,扑朔迷离间一场骗局渐入局点……  “语言是多么重要啊,我们与其说在寻找幸福,不如说在寻找那种能够有所启示的语言,如果一个女人让你很快乐,那是因为她和你之间,那片暧昧之地瞬间被语言之光照亮。那些偶尔在夜里睡到我们身边的女人,她们就像一条条说着她们自己的高频语言的海豚,有着光滑美丽的躯体,却无法让我们感到幸福。”

作者简介

《好色的哈姆莱特》的作者小白的小说处女作。在城市漂游的几个小混混,称兄道弟又相互算计,精心设局钓来一张百万支票,彼此瞒天过海,甚至故意把女朋友推给对方。真假支票于是频频换手,扑朔迷离间一场骗局渐入局点……王朔式的玩世不恭,纠集着当下生活的钝痛与茫然,以致胜出的一方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带上难以言说的隐疾。

图书封面


 局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冲着小白去的,可愣看出个三合一的风格来:前头像王朔,中间像韩寒,后头像宁浩。一边读一边觉得好像看过,一直看完才确定应该在收获上看过吧。看了让人记不住,可忘了还能再看一遍。说明这故事是写得好还是不好呢?故事情节简直是为电视剧量身定做的。我看着看着连演员都看出来啦:男主是一混混,聪明,痞气,心软,还要命地深情,其实就是一误入歧途的良家公子。没的说,佟大为!基本就是他在《无处安放的青春》里那个小混混的青年版。女主么,闷骚内敛的风尘女,聪明伶俐又深藏不露,柔弱时闲花照柳,冷酷时笑里藏刀。我觉得最佳人选是汤唯小姐,基本就是色戒里王佳芝的现代版。男二这个人物其实就是为了衬托男主的,应该是个又帅又油的典型混混,风流自负、又狠又酷,当然命中注定要比男主笨那么一点点。这类演员比较多,个人觉得陈冠希同学本色演出就好了。要是通不过审查,阮经天也很不错。当然,如果拍成电视剧,局点这个名字太不给力了。换成什么好呢?我看就叫《盗票空间》吧!
  •     一 《局点》是虚构的城市传奇。它试图利用三五个年轻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展示城市生活状态下的冒险野心。他们尝试用一种经由他们自己简化的逻辑,来整理平庸的、琐碎的日常生活。一种类似于牌局的观点:所有参与这场游戏的人都是必须时刻相互猜度对方心思的对手,早一步猜到,就有机会设计出简单而有效的策略,赢过对方。 在他们自己的小圈子里,他们把这种方式提高到近乎生活哲学的高度。所有的关系都必须在这样的观点下考量,亲密到情侣,也必须时刻互相观察举止神态,分析动机,猜测对方某个行为的目的。 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在为自己编造“传奇”。这是最根本的“野心”,这是所有的、在各种时代以各种形式展现的年轻人的野心。古代部落里的年轻人结伴出游历险,内心想要赢得的其实只是一段可以让人吟唱的传奇歌谣。如同马林诺斯基对南太平洋特罗布里恩德岛民作田野考察时发现的,那些岛上的年轻人,冒着极大的危险,驾独木舟跨海跳岛旅行,进行一种实际上毫无价值的“贸易”活动。年轻人最后带回家的只是一种贝壳项圈和贝壳臂镯,使这些项圈和臂镯成为部落宝物的不是它们本身的价值(群岛上这类贝壳满地都是),而是附着在它们身上的传奇故事——数百甚至数千海里的独木舟航行会让年轻人带回无数的冒险故事。谁的故事最动人,谁就会赢得一切。 所有的各种时代的革命青年,摇滚青年,黑社会青年,在本质上,都是想要编写一个自己的“传奇”。 二 因此在《局点》中,叙述者说的一切都是“我”为自己构造的“传奇”。他故作矜持地夸耀自己(以及他周围那帮人)的智力,看似淡写轻描,实则沾沾自喜。他有条不紊地讲述勾引女人的过程,像是意识到别人在观看他的表演。他运用一些语言技巧,以掩饰其行为中较不光彩的部分,以免损害“传奇”的“格调”——在他为个人品质开列的价目表上,“格调”才是高档货:“就算做骗子,也要做得有格调。” 事实上,“我”确实深切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在小说里他不止一次提到过这点。他还提到过“为自己编写几个故事”的人,和“卖故事为生”的人。在这些地方,我们甚至要说他是“sophisticated”的叙述者,这个英语单词,不仅是“世故”的,也是“复杂”的、“诡辩”的,以及充满自相矛盾的。他懂得这些花样,懂得自我虚构的法则,他知道一个粗俗的有关“门牙”的故事也有可能转化成一个“传奇”,只要你懂得叙述的技巧。他甚至推而广之,意识到一切“历史叙事”说到底也是在运用这一法则。那些在历史教科书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本质上也只不过是一些“卖故事为生”的人。 三 他像四五十年代黑白老片里的花花公子那样说话——“像拍电影一样”,他不无自嘲地想。那些纽约——或者别的什么大城市里的玩家,比利•威尔德(Billy Wilder),刘别谦(Ernst Lubitsch)。偶尔,他还能引导对话进入海明威式的情境:看似琐碎,无关紧要,却意在言外,充满暗示。 在有些地方,他还人为延长叙述时间。采用的方式是无限分解(扩展)动作的过程,模仿硬汉派类型小说(就像《悠游小说林》里提到过的那样),对瞬间的动作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常常利用一些矫揉造作的比喻)。他在一些琐碎的细节上反复描述,似乎“物”倒变成叙述的目标(小说叙述者想必读过一些法国新小说派的作品)。这些地方多少让我们会联想起那天下午,当纳博科夫访问罗伯•格里耶时,他向那位对物化客体有着近乎病态兴趣的法国作家说,一把椅子也可以变成《洛丽塔》的主角。 有一两处——事态发生变化的关键时刻、局点,他所采用的那种躲躲闪闪的语气,多少会让我们想起阿加莎•克里斯蒂那部小说,《罗杰疑案》。在小说里,那个杀人犯其实正是故事从头到尾的讲述者“我”。 四 是的,躲躲闪闪。在故事进行至关键之处,“我”似乎要故意为难读者。他装作恪守主观视角,刻意遵守空间的视觉限制,发生在他视线以外的事,绝不妄加叙述。别人内心是怎样想的,他只说他能够猜测到的部分。房间里到底发生什么?那两张汇票是如何一次又一次被替换的?应该有的高潮却变成反高潮。 他确实看过几部刘别谦的电影。我们还记得特吕弗在评论刘别谦电影的那篇文章里描述的情形: 玛琳•黛德丽与她在电影里的丈夫,与她在电影里的一夜情人聚在一起。她原本以为再也不会见到后者,但丈夫却机缘巧合将他带回家。随着情节进入高潮,镜头却来到“院子”的另一边,来到厨房里。男仆在厨房和餐厅之间来来回回,他先是拿来夫人的碟子:“奇怪,夫人的牛肉一点都没碰。”随后他又拿来客人的碟子:“嗯,他的也是。”(牛排切成无数小块,却一块都没吃。)第三个碟子也拿来,是空的:“还好,至少先生看起来还算喜欢牛排。” 特吕弗称之为“刘别谦式触动”。他说,这样的场景揭露一个事实,那便是电影关乎的不是讲故事,而是想去寻找一个办法,目的是不讲故事。 我们如今已得知,刘别谦采用这种方法多半是想要避开严苛的电影检查,那些伤风败俗之处…… 而“我”的叙述,似乎同样想要达到性质近乎相同的目的。 五 不要指责“我”和“小米”之间的情欲方式。这是叙述者唯一很少回避——很少设置(像他在别处那样)叙述障眼法的地方。尽管这些地方不免仍能让人看出他的装腔作势,他的借以掩饰其内在虚弱的看似老练的技巧手法。他把这段男女之情写得毫无“真实性”可言,像是一部黑白电影,就像他把上海这座城市写得像一座黑白电影里的外国城市那样。 撇开他对“传奇”的自我美化、撇开那些纯粹的文辞做作,我们仍须相信这是城市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就像在90年代初的那部电影——《本能》中的处理方式一样:变态女杀人犯和躁狂症警官之间也会发生真正的都市爱情。 “我”实际上是在用那种——近乎真正的爱情的处理方式,来处理他和“小米”之间的关系,以至于让我们确实难以辨别其真假。
  •     小白是那种第一流的海派文学作家。文字从他的笔下悠悠吐出,缓慢而沉着,不急不躁,平实老练中却总带着股精明劲儿,像是位午后坐在茂名路咖啡馆里点着卡布基诺的老克勒,从他那儿,总能获得点你也不知道什么的东西。与这样的人交谈是很有意思的,他不像是现在的网络愤青们,说来说去总那么点儿看法,都是老了套去的,又没有真正的实料,留下的只是那貌似永远激愤的脸孔;他是一个故事儿一个理的,故事儿还都有鼻子有脸,让人不信不行。你永远只有在他睿智而逗趣的直述中作天真烂漫状的份,末了,终结的时候,不忘来一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还真不是恭维。这样的后果,就是作为一个情感经历为零、常年在教科书堆里挣扎、至今不明人生世界社会明天为何物的纯情九零后,在遇到这本书的时候,直接拜倒在地,用膜拜教父的眼神望眼欲穿高高在上的作家小白。这该是一场多大的人生打击和震撼啊。作者故事的那个跌宕起伏,直接秒杀了百分之99.9999的感情纠葛、欲望圈套、黑帮传奇,配上他讲的那些如薄雾般透得进却摸不着的道理,简直就是上海三教九流的生存宝典嘛。再转回头俯视在我身边发生的那些自以为是的屁点儿大的事,不禁暗骂一句:神马都是浮云。像这样在我这掀起如此巨大波澜的故事,经他的口讲起来,真就像是浮云一般——还是那种盯着看几分钟也无法激发任何联想的平淡无奇的浮云。他的淡定从头到尾是清一色的,像是田园风光的风景画,但平凡的背后,却背地里藏着汹涌无比的澎湃激情.。“刚刚上车前,龙虾意味深长地看着我,又看着小米,笑着说‘你们俩一辆。’”作者沉稳地让人抓狂。几乎是要揭开谜底的一瞬间,还只是用了“意味深长”、“笑”便打发过去了。看出什么了吗?什么也没有。一点也没有吗?还真有那么一点意思。作者正是有意地让读者进入如此这般意识的两难,然后越陷越深欲罢不能。当这样的文字成为一种常态,也就不难理解我们会慢慢无意识地成为作者所设的“局”中一员,成为“局”中微不足道却也必不可少的怀着无限懵懂求知欲的一枚“小黑点”。实事求是地说,作者所设“局”的内容并不新颖,换句话说,甚至有些老套。这样的“好友陷入困境英勇相救却反中圈套”的故事出现在你打开电视机后的每一个角落,是烂俗了的故事情节;甚至当我读到一半的时候,就有大声点破结局的冲动。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读小说的时候是很残忍的,残忍到就像我们每次看中国足球,明知道结局必然是惨败,却孜孜不倦地窝在沙发里享受自虐过程。这种残忍却没发生在这本小说里。作者在陈旧的大框架下,硬是把之内含变得生机勃勃。在几乎每一个故事的转角处,作者都会安排一场出人意料的戏码,产生新的更为夸张的戏剧效果。作者是全景式地铺展主人公生活的“圈子”的各个方面,把其生活状态安插入文中。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使读者永远没有厌倦之感,像是看好莱坞的电影:双目发直,两眼冒光。另外一个我依然无怨无悔地、几近贪婪地读着这本书的原因恐怕就是作者说起故事的方式太迷人了。不久前的一次研讨中,刚和几位仁兄探讨过形势和内容的重要程度。看完这本书后,我几乎要改变自己的立场了:原来光是形式就可以如此吸引人心。这就像是冒着晨雾登山,你明明知道山峰就在前方,但你仍不能克制自己深陷入茫茫一片的惨淡中。小白对于人生是有他的一番解读的,这就让本书在故事外又多了一份值得人期许和称道的东西。阅读奇迹般的故事本就是份享受,更怎奈“金口”般的语录,就像是精美牛排配的法式浓汤,怎一个爽字了得?!如李敖般犀利、调笑的戏虐“我只能说你一脑袋屎,或者换个说法,你满脑子装的都是大便。”,“我们——这世上的小男人,当然还包括蒲松龄和钱德勒。”;如老舍般直陈、智慧的叙述“她这种就事论事的坦率说法,我倒是很喜欢。”,“有关钱的事情,最好是用钱来解决,我就是这种想法,我考虑起问题来,用的是这种原则。”;如韩寒般痞气、随性的思考 “做混混也要做得有格调,对吧?一个人不能什么钱都去赚。”,“根据我的个人体会,人在耍帅的时候,很容易出糗。”;如朱自清般流通、畅达的笔风“我点上一根香烟,我在白色的眼圈里想事。”,“这一会,龙虾又缓过劲来。好像一下睁开眼睛,好像他刚刚到哪个平行宇宙去逛过一圈似的,突然说起话来。”甚至是鲁迅般通透、深刻的感悟“如果你对自己的记性有把握的话,那么你用很大力气才能记住的东西,就应该确信别人会忽略。”,“你不能跟她讲道理,跟女人你不能讲道理。你也不能跟她不讲道理,她可有她的道理,你不能跟她来硬的。”;以及颇具作者特色的自嘲“这种活该法,跟那些写小说的家伙是一样的。你所有的,不过是一两分割最初的动机,他们孤零零漂浮在你的头脑里,你却想把幻觉弄成实实在在的东西。”所有的一切,作者借主人公的第一人称说出,既是身为“上海滩一混”的真实反映,更是上海老科勒们对于年华、对于风月的最深感悟。而小白更为高明之处就在于,在这幅点缀得极绚烂的画布里,你要是把那些无关大局的小色块去了,便真会有番匮少何物的感叹,再也见不出当时的那种意蕴了。《局点》的落笔之处恰在改革开放大潮刚刚席卷而过的时代,从相对的闭塞到相对的开放会必然有一段应时的错乱——或者,换一个激进的词,动荡。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甚至是这个包容人们的大社会,都在前进中摸索着前路的方向,像是位刚刚懂事的小男孩,满是好奇、满是期待,却不时的会犯些这样或那样的小错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孕育了有其特色的一类人——投机者,这是在社会发展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人,渴望依靠极小的投入和在这个背景下隐藏着的机会一夜暴富。而这个所谓的“局”,正是一场投机者的资本游戏。正是由于规则制定的不完善,参与者心态的不成熟,为这个“局”增添了万种风情,变得令人捉摸不透,从而发生和发展了这许多的故事。小白也许无多着墨于此处,然而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也能生出许多对于那段岁月的回望与慨叹,从而多出几分对于小说的情感认同。仔细思考,我们每个人不也都在这样或那样的“局”中吗?主动参与,或无心加入;有的无关痛痒,有的却兹事体大,我们在命运之神的牵扯下,一次次地踏入或浅或深、或清或浊的水中。小白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建议:保有一颗良好的心态,同时充分了解自己的位置和诉求。这也正是文中的人物每每遇险却都能化险为夷的深层原因了。这样的经验总是有效的,无论对于一个小混混,还是如芸芸众生般无比普通的我们。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偶尔间在电台里听某位老师介绍此书,说得神乎其神,说是他近几年读过得最好的书(没有之一),所以来当当搜购,结果读下来,数在下境界未到,很多白话、插曲、典故等看不明白。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但很纠缠,感觉一个人想要一口气把一件事情说完,可是由于太急了反而说得别人云里雾里……上海人都没看明白的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
  •     subtle..sexy..su..se..sexy..subtle 心机最重的中文写作
  •     没想象的好玩
  •     戛然而止 扼腕叹息
  •     09年读的了,在《收获》上看的,第一瞬间被秒杀
  •     小白说虚构文学的过程像做一个赝品。小米“低下头”。并不在乎它是不是赝品。
  •     还他娘的不如李承鹏咧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02d30100no5m.html 距离现实太远的作品,已经激不起我太多的兴趣了
  •      女人如领结,兄弟如拉链,利益才是胸口附近的衣袋。 狗日的江湖,狗屁的情谊。
  •     看刘别谦的混混,除了芝华士其他酒好像都不喝的混混,还穿bally的鞋子?靠,资本主义必须死
  •     像拍电影一样。
  •     文字的西化味较重。如果地点、人物换成巴黎,小说就是一本纯西方小说了。
  •      刚开始不以为然 后面越来越紧凑 就像在拍电影一样 小白不是没发功而是引而不发 好看
  •     仅仅是小说而已
  •     文笔很像王朔的风格和王朔写的年代,远不如小白的随笔和论文!
  •     文艺女性不喜欢~但有小白的特色~性
  •     读了一半 读不下去
  •     小白是个会讲故事的人。难得。
  •     故事略显单薄,但白老师对男主内心活动的描摹,简直可称范本。
  •     太像电影,也不如《租界》。越来越觉得上海那群人喜欢You scratch my back, I scratch yours.
  •     读读书 动动脑 那么一件小事 写了一本厚厚的书
  •     终于买到了喜欢的书 非常好
  •     真心想给5星
  •     刨除其中的情色,那就是干干净净的八十年代法制文学么
  •     难道就没有快乐一点事情可以写。
  •     靠!什么玩意儿啊!!颓废文艺青年?!
  •     三星半。六月中。90年代上海风情,最后的发展没太看明白。
  •     评价很高,看了不以为然。都是那种虚无缥缈的写法
  •     還好
  •     龙虾还是报了那一箭之仇的。
  •     好看,动人。
  •     浪漫主义
  •     小白适合短文,长篇有点把持不住,拖沓了。#20120126
  •     不错的~
  •     太俗套了,没看出有什么过人之处
  •     我朋友曾和我说起他朋友的朋友的故事......
  •     故事很一般啊
  •     搬家清理藏书。有兴趣的,请豆邮。不包邮,支付宝支付。6元。
  •     纯粹觉得好玩,无他。
  •     主人公不断在做与自身不相符的思考……简直是作者自己把自己臆想成了书中人物……烂透了,麻烦就算人物崩塌起码花点时间讲讲故事好嘛?
  •     收获上看过,忘记了,又买了本
  •     说着高频语言的海豚。
  •     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只适合从头至尾读完的书
  •     好几年前在某期《收获》上看到这部小说,一直念念不忘,却想不起名字。最近终于找到了,仔仔细细又读了一遍。要用傅雷批评张爱玲的话来说,“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不过很对我的胃口。画面感极强,电影化的叙事语言和节奏。
  •     不算经典,但有些值得探究的东西。
  •     "我们跟女人在一起,寻找的不是别的,而是语言。这跟用什么词造那种句无关,这事我说不清。你一说出正确的词句,事情就变得顺顺当当。不过我得说,你要真的在合适的时间说出正确的词句,你也就彻底完蛋“
  •     可能是我读得太快 有些细节还不是很明白 是本故事情节很强的书
  •     高智商高情商出来混社会真是让人觉得就是在拍电影,该有的派头全有了。蛮好的低俗小说。
  •     画面感挺强,但总觉得故事可以说得更好,末尾看到了黄昱宁写的跋,也不是文艺分子,致敬种种毫无头绪。没有《万象》里的小文章好看。浦图借阅。
  •     小说之道很多,都可以很好看。但写得越来越挤,人物就垮掉了。
  •     无聊啰嗦不好看
  •     不知不觉倒是把小白的几本书都看了。写的其实挺好看,感觉有点太攻形式技巧,不如后一本租界那么自如贯通。有一点都不变,就是那种在虚构中仍保持的评论家的敏感和自觉,我在评我,我在评世界,作者在评我,作者在评世界。故事是其次,评论的东西构成了小说的精髓。这样一来,它就没法变成其他的了,它只能以它的文字展现它自己。这有点像新浪潮还有之后那些爱用其他电影来叙说自己电影的导演。它就是一电影思维,你倒换成文字说说看?
  •     复读的时候加班加点的看完的,看完不理解讲了什么。
  •     被一帮沪上圈内文人夸奖吹捧,作者自我沉迷,YY于自己的想象,实则味同嚼蜡,一点也不好看,更不忍卒读的小说。
  •     开头有点拖拉的感觉,后面画面感和动作的电影感真是精彩,情色有所依托还是很好表达感情的方式。
  •     内容很多都和床上的事有关,而且把年轻人写的很颓废,在他的小说里,似乎人们都是浑浑噩噩的活着似的,看了一半 实在是觉得太无聊了,不知道这个作者在说什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