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讲席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作品集 > 春风讲席

出版社:黎红雷,李宗桂,杨海文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09出版)
出版日期:2008-9
ISBN:9787306031440
作者:黎红雷,李宗桂,杨海文
页数:556页

章节摘录

先生与我的谈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如南华寺的夜谈当然离不了1969年中山大学哲学系在天堂山干校的人和事;永州湘江河畔的谈话少不了1951年参加湖南零陵冷水滩土改工作的人和事。每次谈话中先生常常回忆起杨荣国教授。杨荣国教授解放后曾担任湖南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1953年院系调整,杨荣国教授调到中山大学,先担任历史系主任,1960年哲学系复办后任系主任。杨荣国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思想史的教学研究工作,李锦全先生长时间在杨荣国教授主持的历史系中国思想史究研组和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工作。李锦全教授平时待人随和,很少对人有赞贬之词,但每当回忆起杨荣国教授时心底里就表现出一种敬意之情。每当这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第一次到李锦全先生家的情形。1978年9月初,我第一次到李锦全先生家中,看到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放大的年长者照片,此人头戴草帽,上身穿着白色的短衬衣,手中好像拿着拐杖。我从未见过杨荣国教授,不知此位长者是谁,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杨荣国教授。当时正是“四人帮”垮台不久,学术界有些人因为杨荣国教授在“文革”中做过“儒法斗争”的报告而把他与“四人帮”联系起来。人们对杨荣国教授的褒贬不一,杨荣国教授的有些学生、朋友此时也议论纷纷,说长道短,而李锦全先生客厅正中墙上却挂着杨荣国教授的放大照片,这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这也是李锦全先生居室中对联“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似天上云卷云舒”之坦然人生的写照。后来,李锦全先生对我说,杨荣国教授逝世后,上级有关部门决定举行一个小型的遗体告别仪式,并规定参加人数不能超过30人。可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30人也凑不够,只好把司机算上才勉强够数,有些杨荣国教授昔日的学生此时也避而远之。比起那些避而远之的学生,在杨荣国逝世之后,李锦全先生还把他的相片放大挂在家中,这事又是何等的高尚。想起这事,使我对李锦全先生的道德人格肃然起敬,先生的道德情操与陈白沙先生与人交往“无生死炎凉之别”的道德情操何等相似。杨荣国教授带着遗憾走了,李锦全先生怀着敬意送走了杨荣国教授。为了不使杨荣国教授留有遗憾,李锦全先生客观公正地评价杨荣国教授的工作,并与吴熙钊教授合写了《杨荣国同志的治学方法及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成就》一文(原载《学术研究》1982年第6期)。该文从杨荣国教授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突出其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成就,实事求是地肯定杨荣国教授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及晚年在方法论上所犯的错误。对于杨荣国教授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所作的突出贡献,李锦全先生从其坚持用唯物史观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哲学党性原则的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断代到通史的方法,哲学史通俗化和大众化方法等人手,客观公正地肯定杨荣国教授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成就,恰如其分地评价杨荣国教授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如对杨荣国教授坚持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及其取得的成就,李锦全先生充分地肯定说:“杨荣国在指导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时曾常说,哲学思想史是一门'边缘学科',必然掌握哲学和历史的统一,做到'史论结合,溶论于史,以史阐论'。实则是指从事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把历史和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才有可能真正发掘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在的联系。”(《李锦全自选二集》第467页)又如对于杨荣国教授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运用哲学的党性原则,李锦全先生说:“杨荣国对中国哲学思想史通过两军对垒在各个历史阶段所表现的形式和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或部分正确,仍有待于研究。但无论如何,从方法论上来说,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的党性原则这一点上,正是科学哲学史工作者同旧哲学史研究者的一个根本区别。杨荣国比较早就坚持遵循这一原则从事研究,确实是难能可贵。”(同上,第470页)李锦全先生关于杨荣国哲学党性原则的评价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在今天仍然有其科学的真理性。当然,对于杨荣国教授晚年因偏离自己曾坚持的正确方法而造成的错误,李锦全先生也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杨荣国晚年一度把'儒法斗争'当作中国哲学思想史两军对垒的主要内容,这就背离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能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原则,背离了历史实际,从总结治学的方法这一角度来说,是由于离开了他遵循过的正确方法而造成的错误。”(同上,第474页)如同不能以晚年的错误否定杨荣国教授作为老一辈革命史学家所作出的成就和贡献一样,李锦全先生也没有否定他对杨荣国教授这位革命史学家的尊敬。“揭示杨荣国晚年在方法论上的错误,并不影响他曾经作为我国著名的中国哲学思想家作出的成就和贡献。杨荣国同志是一位曾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拓荒中作过贡献的老一辈革命史学家。”(同上,第474页)杨荣国教授无愧于“革命史学家”这一称号,给予杨荣国教授“革命史学家”的评价也体现了李锦全先生个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

后记

7月份算得上广州最炎热的时节。按照中国古代的“五运”学说,土运主长夏;我们的先哲还说过“土旺四季”(《周易参同契·五相类》)、“土常以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此古典智慧的关照,校对这部50万字的书稿,辛苦是有点辛苦,然而内心里却自始至终荡漾着难言的喜悦和由衷的敬意。2006年,于李锦全先生而言,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其一,先生1926年2月9日出生于东莞,到这一年就迎来了八十寿辰;其二,先生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到这一年就从事教学科研55个年头了。很多年前,先生门下弟子就在酝酿着敬祝先生八十大寿、纪念先生从教55周年的事情。用李宗桂教授、黎红雷教授、任剑涛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要用“三个一”来表达从学弟子对先生的敬爱和感激:吃一次贺寿的饭,开一次庆祝的会,出一本纪念的文集。第一个“一”早已实现了。庆贺先生八十大寿的宴会,2006年1月21日在广州久负盛名的白天鹅宾馆举行,由先生的再传弟子郭一曲博士埋单。当晚,白天鹅宾馆沙面厅溢彩流光,喜气洋洋,先生在广东和香港工作或求学的弟子数十人,济济一堂,满怀崇敬的心情,为先生举起了拜寿的喜酒,为先生唱响了祝寿的赞歌……第二个“一”也早已实现了。2006年6月10~11日,中山大学哲学系在美丽的康乐园成功地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暨庆贺李锦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从《学术研究》2006年第9期、《现代哲学》2006年第4期发表的会议综述看,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先生的学术思想、做人境界进行了认真而又诚挚的探讨,一致认为先生既是学养深厚的“学者儒”,更是人格高洁的“君子儒”。现在,第三个“一”离实现同样越来越近了。2005年2月左右,我们给先生的友朋同道和从学弟子寄发了征求纪念文集稿件的约稿函,得到了广泛、热烈的支持,奠定了这部纪念文集的基本规模。无比地感谢所有的作者!同时,也多谢先生的及门弟子张永义博士在文集组稿方面以及李宗桂教授的在读博士生邓文辉君在照片扫描方面付出的辛勤劳动。对于书稿的出版,中山大学出版社社长叶侨健先生、总编辑蔡浩然先生的坚决支持,责任编辑、中山大学出版社老社长徐镜昌先生的辛劳奉献,更让我们心存感激!一直以来,先生的门下弟子致力于弘扬先生的学问,传播先生的思想。所以,纪念文集征稿伊始,我们就有意识地将其中一部分稿件推荐到学术刊物上发表。请让我们通过以下这个统计对发表这些文章的刊物以及为此付出了劳作的编辑们表示谢意:1.杨海文:《李锦全教授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1期;2.解丽霞:《思想史的“两重性”探求及意义衍生——李锦全先生对中国思想史本质的诠释》,《现代哲学》2005年第4期;3.李维武:《哲学史与思想史关系的重构以及思想史空间的拓展——李锦全老师的有关思考及其启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4.李翔海:《世纪之交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回顾与展望》,《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5.任剑涛:《廓清儒学研究的知识边界——李锦全先生儒学研究的时代价值》,《学术研究》2006年第9期。这部纪念文集名为《春风讲席》,取材于萧萐父先生为李锦全先生八十大寿书写的祝寿联:“霁月襟怀仁者寿,春风讲席隽才多。”众所周知,中山大学的中国哲学专业与武汉大学的中国哲学专业几十年来的友好往来,正是李、萧两位先生亲手缔结的。孔子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孟子一样说过:“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两位先生对这一圣贤之道的真切践履,当是我们永远效法的典范。文集的目次之序、三编之分,系由先生手订,足见先生对这些忆旧文字、述学篇章、论理作品的深情厚谊。惟有各编之题名,是我们在编辑过程中添加的。第一编之题名,典出先生《八十述怀》的“寻诗此际遐思远,咏史当年感慨多”;第二编之题名,典出先生《八十述怀》的“教席半生同砥砺,诗坛一角费寻思”;第三编之题名,典出先生《八十述怀》的“世道沧桑无限感,还当相约待期颐”。古人追求“以意逆志”,但愿我们的这一做法是对先生心愿的“合理诠释”。第一编《寻诗此际遐思远》,可谓忆旧之作。我为其所写的“开编语”是:先生性孤寂,然交游之际,本之以“与人为善”;志淡泊,而教学之中,信之以“有教无类”。是以友朋多矣,弟子众也。本编或是友朋忆交游,写照先生之博雅与宽厚;或是弟子忆从学,感恩先生之传道与诲人。忆交游之文字,其情也真;忆从学之篇什,其意也切。情真意切,先生之为“君子儒”也。第二编《教席半生同砥砺》,可谓述学之什。我为其所写的“开编语”是:先生之学,前也历史,后也哲学,终也会通文史哲、兼综儒释道,堂庑广大,识见宏深。解读者或总论先生一如既往之治学纲领,或分论先生与时偕行之个案研讨;或阐释先生原始察终之哲学建构,或品藻先生驰骋心性之诗词创作;或陶醉于先生案头之纯粹学理工作,或会意于先生窗外之火热现实关切。殊途同归,先生之为“学术儒”也。第三编《还当相约待期颐》,可谓论理之品。我为其所写的“开编语”是:先生有自选集《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行世。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亦期待后人代代传承之,代代重建之。入乎先生之学以内,出乎先生之学以外,不独贺寿之重礼也,更为中华学术文化代不乏人、中华人文精神薪火相传之基本途径。本编作者之中,有先生之弟子,有先生之同道。其所竭力促成者,先生之为“人文儒”也。忽然想起《庄子》一书,有内篇,有外篇,有杂篇。先生曾经说过:“老实讲我并不很推重儒家,也并未刻意去追求哪家风范,我只是习惯地平平淡淡地生活、做学问,不太在意身外的东西,这样说来,我想我的思想人生态度基本上又算得是道家的,我是道法自然。”(参见《李锦全自选三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465~466页)那么,这部纪念文集的第一编相当于“内篇”、第二编相当于“外篇”、第三编相当于“杂篇”,也算是切合先生“儒者情怀道家心”的胸襟了。这部纪念文集的附录部分,也值得说说。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李锦全自选四集》,其附录记载了先生已刊文稿271条(截止2001年)。这部文集,其附录记载了311条(截止2005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李锦全自选集》,其附录记载了314条(截止2006年)。先生为学不已,精进不止,由此可见一斑。关于先生近年来的情况,我想说两件事。第一件事,读2007年出版的《李锦全自选集》可知:2005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隆重颁布1992~2003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专门设置了一项“特别学术成就奖”,全省有18位年逾七旬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获此殊荣,先生即为其一。先生做到了持之以恒的治学努力与不断升华的学术造诣相结合、一以贯之的哲学思辨与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相结合、志存高远的研究旨趣与针砭时弊的现实关怀相结合,“特别学术成就奖”于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第二件事,今年3月7日的《深圳商报》有个对先生的专访,谈的是当前的“国学热”问题。先生说,“国学热”是一件好事,但虚热不是一件好事,不利于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先生对当前“国学热”的总体评价是“高层次不够热,低层次要降温”。如此独具慧眼,让人不由想起子贡点评孔子的那句箴言:“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这部文集的出版,倾注了先生门下无数弟子以及社会各界的心血和智慧,其中尤以黎红雷教授、李宗桂教授为巨。不才如我,忝为主编之列,按照黎红雷、李宗桂两位老师的说法,主要是因我在组织稿件、联络出版、文集编辑方面做了一些实际的工作。这些工作其实都是我应该做的,所以,忐忑不安,战战兢兢,至今依然伴随着我。在这个炎热的7月,逐字逐句校对着纪念文集,我就像当年写作近3万字的《李锦全教授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一文那样,再次深深地被先生的学问境界和人格境界所震撼。君子之德如风,我也想起了先生一年四季执掌手中的那把大蒲扇,其或先生七十初度诗中所说“流水行云意自舒”、“乐道终归法自然”之谓乎?我还深知,先生之为学,先生之为人,恰如脚下坚实的大地一样,将永远支撑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在复杂的人生中为学术、为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谨祝先生福体安康,延年益寿,身心一如,万事胜意!后学杨海文谨记2008年7月17日于中山大学康乐园

书籍目录

李锦全 八十述怀陈雪轩 李锦全教授以《八十述怀》见示谨步原玉并以为寿第一编 寻诗此际遐思远萧萐父 祝寿联吕绍纲 贺寿联庞朴 祝寿辞陈俊民 祝寿辞李振纲 祝寿辞卿希泰 贺寿诗贾顺先 读李锦全教授《思空斋诗草》后周立升 贺李锦全先生八十华诞诗二首周继旨 浣溪沙——读李锦全诗文集有感并以此祝锦全同志八十华诞赵馥洁 粤海秦川丽泽情——与李锦全学术交谊纪事诗冯达文 贺李锦全老师八十大寿并咏其学术行迹汪国栋 贺李锦全老师八十大寿邓思平 风入松——贺李恩师八十华诞林安梧 诗言志 歌咏言——记一段真实感情的两岸交流兼与李锦全先生的哲诗唱和潘富恩 道合志同 旧谊长存——贺李锦全教授八十华诞祝瑞开 敬贺李锦全同志八十寿辰陈正夫 我所认识的李锦全教授蔡仁厚 李锦全教授交往忆述张立文 四海相逢骨肉亲——祝李锦全教授八十华诞方克立 贺李锦全教授八十大寿卢连章 李锦全教授与河南省的宋代哲学研究——纪念李锦全教授八十华诞丁冠之 两件“小事”袁钟仁 卅载情谊翰墨缘黄明同 引领我进入学术殿堂的恩师郑海麟 海外犹记师生情——寿锦全师八秩华诞廖自力 回忆在李锦全老师身边学习的幸福时光蔡四桂 致李锦全师胡孚琛 高风雅量 博学景行——为李锦全老师八十华诞而作胡发贵 岁月留痕——师门忆旧吴重庆 八十年代里的那把蒲扇刘兴邦 言传身教 师生情深——记李锦全先生的道德风尚叶福翔 问学李师二三事忆旧肖滨 我的问学之路与李锦全教师汪从飞 永远的期待 难了的缘分孔令宏 师生情谊 铭感终身叶金宝 水流石冷 风过花馨王四达 乐道达生 可得永年——李锦全先生八秩大寿奉寿有感黄有乐 随堂记趣——亲炙于师祖李公锦全教授第二编 教席半生同砥砺李宗桂 李锦全教授的学思与情怀杨海文 李锦全教授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郭齐勇 学兼四部 贯通古今——李锦全先生的学术特点与贡献钱耕森 一位哲学家的“心迹”——《李锦全自选集》读后感程潮 贯通文史哲 铸成一家言——读《李锦全自选集》李维武 哲学史与思想史关系的重构以及思想史空间的拓展——李锦全老师的有关思考及其启示解丽霞 思想史的“两重性”探求及意义衍生——李锦全先生对中国思想史本质的诠释孔繁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矛盾两重性之启迪——祝李锦全教授八十寿辰吴锐 与李锦全先生论“疑古”孙以楷,陆建华 李锦全先生之老学思想曹智频 李锦全先生与道家文化研究——对道家思想传播的文化考察陈谷嘉 也谈儒学的包容性——读锦全教授《论孔子思想的包容性与中国儒学发展》有感任剑涛 廓清儒学研究的知识边界——李锦全先生儒学研究的时代价值申波 “儒法互补”与儒学的包容性——试析李锦全教授的“儒法互补”思想周炽成 李锦全先生与法家评价问题研究蒋广学 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李锦全教授与他的《陶潜评传》石宇 《陶潜评传》读后刘斯翰 李锦全先生《陶潜评传》读后冯巽 圣贤发微——读《海瑞评传》张永义 还历史以真实——读《海瑞评传》徐仪明 开理学研究的新生面方利山 雄文笔底见波涛——我识李师二十年刘兴邦 李锦全先生的江门学派研究程潮 论李锦全先生的岭南文化研究魏宗禹 对岭南历史文化的几点认识——为祝贺锦全先生八十华诞有感而作龚书铎 感言——贺李锦全教授八十华诞潘志锋 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连接点——李锦全先生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思考李翔海 世纪之交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宁新昌 忧患与思空——对李锦全先生人生哲学的一点理解周桂钿 顺天尽力 杂中求专——李锦全先生的处世治学之道王凤贤 从来浙开会的两篇佳作看李教授的治学精神刘斯翰 友情哲思相交辉——读李、萧唱和诗词随感钱耕森,胡贯中 拳拳赤子爱华夏 家国陵夷恨未消——读李锦全《思空斋诗草》蒋国保 先生之情也真 先生之兴也雅——读李锦全先生《思空斋诗草》杂感李海龙 品味《思空斋诗草》——李锦全教授的诗史思第三编 还当相约待期颐黎红雷 中国传统治道研究引论唐明邦 《周易》论和谐吕绍纲 中和与道统肖滨 文本解析?历史把握?传统转换——对徐复观解析《春秋繁露》的扩展研究黄钊 《老子想尔注》作者及其思想体系考论韩敬 中国哲学史杂咏(先秦篇)萧汉明 思维的网络性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关于中国古代的网络思维及其现代转换高令印 陈荣捷与中国哲学附录:李锦全学术编年——已刊文稿目录索引杨海文 编后记

编辑推荐

《春风讲席》是李锦全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本文集共分寻诗此际遐思远、教席半生同砥砺、还当相约待期颐三部分。

作者简介

《春风讲席》取材于萧萐父先生为李锦全先生八十大寿书写的祝寿联:“霁月襟怀仁者寿,春风讲席隽才多。”众所周知,中山大学的中国哲学专业与武汉大学的中国哲学专业几十年来的友好往来,正是李、萧两位先生亲手缔结的。
文集的目次之序、三编之分,系由先生手订,足见先生对这些忆旧文字、述学篇章、论理作品的深情厚谊。惟有各编之题名,是我们在编辑过程中添加的。第一编之题名,典出先生《八十述怀》的“寻诗此际遐思远,咏史当年感慨多”;第二编之题名,典出先生《八十述怀》的“教席半生同砥砺,诗坛一角费寻思”;第三编之题名,典出先生《八十述怀》的“世道沧桑无限感,还当相约待期颐”。古人追求“以意逆志”,但愿我们的这一做法是对先生心愿的“合理诠释”。
第一编《寻诗此际遐思远》,可谓忆旧之作。
第二编《教席半生同砥砺》,可谓述学之什。
第三编《还当相约待期颐》,可谓论理之品。

图书封面


 春风讲席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