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聪与友人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作品集 > 周思聪与友人书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534743924
作者:周思聪
页数:149页

书籍目录

沉默者心语(代序)编者说明一九八0年(一封)一九八一年(二十四封)一九八二年(四十封)一九八三年(三十一封)一九八四年(九封)一九八五年(七封)一九八六年(九封)一九八七年(十三封)一九八八年(五封)一九八九年(一封)一九九一年(一封)一九九二年(一封)后记

编辑推荐

周思聪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她是在中年(却不幸成为她的晚年)结交了马文蔚(时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这个从未向她索过画的朋友,也许因为是同龄人,更多的是心有灵犀的同气相求,成为无话不谈的知音,同住京门,但见面不易,她们便在信笺上互相倾诉和倾听。马文蔚珍存的周思聪来信,在1980年代前期最为集中,1983年有31封,1982年竟有40封,那时周思聪虽也疲劳苦恼,有一次快一个月了,无法动笔,还要面对墙上一大堆索画的条子,而“无数件琐事像许多砖块,团团围住。有老人、孩子和病号拖住,不忍逃走”,但她自己还没被病魔缠住。后来类风湿闹得手指僵直,浑身疼痛,雪上加霜,她就不止于精神的挣扎了。然而,周思聪正像我们在她的画作中体会到的,她执著地热爱生活。患病后有一年2月,她在信上写:“春天又悄悄向我们走近了。这回能留驻几天么?或许。”接着她写:“有人说,人生就是匆匆忙忙向墓地奔去。我不想这样生活。”她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反正不是她每天寝馈其间的生活。对后者,她在信里留下这样率真的描述:“生活是多么奇特又捉弄人,人们真是可笑,活在世间忙忙碌碌,凭着小聪明,得名又丧格,自我感觉那么好,还有人愿为其牺牲,而又有人怀着大智大勇进了棺材,于是另一些人假惺惺哀悼之后,又兴致勃勃去干害人的勾当去了。怀着鬼胎,又彼此文明地招呼着。只有孩子做不出,可他们将会长大。”“我自己也弄不懂,有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美好,有时又觉得那么糟,好像四季的轮回,我的心境反复无常。有时觉得一切都无所谓,有时又是那么在乎。”这些袒陈可以说是“原生态”的,不同于一切学习会上的发言和一切表态的套话(这些她不会说)。这反映出她灵魂中真实的矛盾。

作者简介

周思聪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她是在中年(却不幸成为她的晚年)结交了马文蔚(时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这个从未向她索过画的朋友,也许因为是同龄人,更多的是心有灵犀的同气相求,成为无话不谈的知音,同住京门,但见面不易,她们便在信笺上互相倾诉和倾听。
马文蔚珍存的周思聪来信,在1980年代前期最为集中,1983年有31封,1982年竟有40封,那时周思聪虽也疲劳苦恼,有一次快一个月了,无法动笔,还要面对墙上一大堆索画的条子,而“无数件琐事像许多砖块,团团围住。有老人、孩子和病号拖住,不忍逃走”,但她自己还没被病魔缠住。后来类风湿闹得手指僵直,浑身疼痛,雪上加霜,她就不止于精神的挣扎了。
然而,周思聪正像我们在她的画作中体会到的,她执著地热爱生活。患病后有一年2月,她在信上写:“春天又悄悄向我们走近了。这回能留驻几天么?或许。”接着她写:“有人说,人生就是匆匆忙忙向墓地奔去。我不想这样生活。”
她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反正不是她每天寝馈其间的生活。对后者,她在信里留下这样率真的描述:“生活是多么奇特又捉弄人,人们真是可笑,活在世间忙忙碌碌,凭着小聪明,得名又丧格,自我感觉那么好,还有人愿为其牺牲,而又有人怀着大智大勇进了棺材,于是另一些人假惺惺哀悼之后,又兴致勃勃去干害人的勾当去了。怀着鬼胎,又彼此文明地招呼着。只有孩子做不出,可他们将会长大。”“我自己也弄不懂,有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美好,有时又觉得那么糟,好像四季的轮回,我的心境反复无常。有时觉得一切都无所谓,有时又是那么在乎。”
这些袒陈可以说是“原生态”的,不同于一切学习会上的发言和一切表态的套话(这些她不会说)。这反映出她灵魂中真实的矛盾。

图书封面


 周思聪与友人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读《周思聪与友人书》之一周思聪活着时能具有打动中国文化人的人格魅力,她的沉默、干练、具有中年知识女性的美丽,这虽与她的德才学识分不开,但更是与她的忍辱负重的人品及其作品无意间产生的“政治性”效应密不可分。这些作品在有意无意中切合了当时政党文化,推波助澜了政党调适社会文化心理和文化思想所要达致的结果。1977年她的《清洁工人的怀念》满足了当年的“群众的审美观”,为“群众”幻想拔高“一滴水”的价值,虚构“一粒沙子”的历史形象,提供了一个自我虚妄的舞台;1979年她的《人民和总理》获奖,更是从“总理热”上,填补了社会上对政党领导人格怀疑论留下的空缺和在空缺中添加了希望。在无意识中进行劝慰工作,告诉大家在政体内,不乏有人民的好总理这样的人,来关心国家和普通百姓。之后,中日关系成为转移人们关注焦点的新的话题,她的《矿工图》原本是“‘文革’期间大搞村史、厂史时酝酿的结果,要表现的是矿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困难遭遇。”(《周思聪与友人书》序)但主题从反映某一个群体苦难被延伸到反映整个历史的苦难,从某一个阶层的人道关怀被扩展到全体民族的控诉,苦难被“革命的浪漫主义”化了。周思聪虽也无可奈何,但毕竟深处符合自己的情感根子。在1981年11月19日的信中,周思聪写道——我想等待有个好消息再回信给她(这个好友当时在英国留学,吹笛注),除了涨价,终于有了一个女排的捷报。尽管这是世界皆知的消息,我仍要再告诉她一次。中国人的脊梁弯曲得过于长久了,偶然挺直一下,当然要使劲呼一口气。……《王道乐土》接近完成。在一些疑难问题上卡住了,暂放一下。现在正在制作《人间地狱》。……我感到自己还缺少这力量。这似乎是没有办法的事。以至于,《矿工图》这个正在创作中的作品,等不及完成就已经推出,配合着情感控制,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开拓了一个新的合理的讨论空间,成为了从“思想解放”时代迅速过渡到“振兴中华”时代的转换主题的一个情感里程碑。《矿工图》到今天依然停留在生产流程中,尽管它终于没有完成,但从政党文化心理需要看,它的功能已经完全实现。1981年3月15日的信写道——今年上半年,我的《矿工图》只得暂时搁置起来。因为要完成“建党八十周年展”…。初步回想起一个画面,暂名《寂静的山谷》,是描写在一场激战之后,战士倒下了,山谷里沉寂了,没有一点声音,风轻轻吹拂着星星点点的野花……1950年代大学毕业的周思聪,在政党文化的哺育下成长,尽管有贫苦的“书香之家”的遗脉,但神经节奏已经自动化地与政党文化的需要合拍。周思聪承受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刘凌沧、郭味蕖诸名家大师的教育,但都是在1950年代“思想改造”的背景中完成,尽管她也有反感形式主义政治的一套,但在根子上却保持着与政党伦理的一致性。这除了不断获得政府奖项,在思想上、主题上她默认和接受政党文化的整合以外,更有她的艺术审美品质,与政党伦理的一致性。比如上述《寂静的山谷》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她的凉山《彝女》写生的人道主义,《矿工图》的平民主义,都充满了对苦难的审美。这里边的人道主义、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悲剧情感,与都是政党伦理的文化奠基石——百年屈辱情结——从骨子里是完全一致的。在1982年12月10日的信中,周思聪写道——刚谈到画好的一张创作,其中还有一段插曲,《中国美术》编辑来看看我有没有可供他们刊用的画,恰好这幅刚完成,便被拿走了。这个画画的是两个被柴的彝族妇女,日暮中靠在山路边休息,题字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当时我脑子里想到这一句,觉得符合我的感受,就题上了。不想编辑大人们竟下功夫查到了此句的出处,特来告诉我,此句后面还有一句是“帝力于我何有哉?”按他们的意思是“皇帝也拿我没办法”。因此,问题严重了,他们让我改题目。我当时反应得太不恭,差点笑出声来。便回答说:我只写了八个字,为什么给我多添七个?即便我也引了后面的一句,那我的理解是:我们靠自己终日辛苦劳作,不靠神仙皇帝,这难道不正是《国际歌》中的思想吗?周思聪不可能像陈丹青那样“冲冠一怒为红颜”,她没有陈丹青的游离体制外的人生经历和身同感受西方生活的生活背景。(周思聪对出国的人,在书信中很不感冒。当然,陈丹青也有自己的“灰色中间地带”。他去了西方却失去了西方;在失去西方的的同时也在中国失去了自己。这个历史时代,是中国两代知识分子的灰色的中间地带,它造成了两代知识分子的悲剧。)虽然周思聪在她在书信中大量描绘了日常生活中,她所轻视政党工具如白痴、嘲讽政党形式主义和讽刺政党僵化思维的百丑图,这是她的本真,但她适度,“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从他工作中不断获得升迁的经历看,周思聪“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被认为是符合政党伦理的各种评先提干和破格使用的条件的,毕竟时代变了,政党文化也要变化自己的形象,再也不需要信誓旦旦的“毛主席的好战士”了。周思聪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一方面在现实中无意识地适应着政党变革的节拍,另一方面她的“哀怨”毕竟是出自内心的、传承着知识分子人格品性的节拍,所以也在那个风声鹤唳的历史环境里,许多人也借以抒发了几代知识分子被“外行”领导一切的苦恼。所以,周思聪的哀怨人格、沉默心语也很获得学院内、体制圈子中知识分子们的喝彩。另外,周思聪也表现有强烈的出家情结和死亡潜意识,这些在她的日常生活和国画探索中,也通过书信暗暗流露。这个很符合知识分子的中国传统退隐心态的一面,也满足了知识分子的耶稣担待苦难的使命情结的另一面,这些在周思聪的荷花写意画中都得到尽情表现,获得业内的推崇。所以,周思聪在活着时具有知识分子的榜样人格魅力,这是她的才学识的结果,但也是政党文化与学院知识分子文化交锋的结果。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只是表面的,只是形式上的,在伦理层面二者其实是合拍的。不然就无法解释周思聪为什么会活着时获得那么多的政府提携和大奖。周思聪死后,她的书信又作为“知识分子的良心”被挖掘出来。这是政党文化和学院知识分子文化共同为中国当下的知识分子提供的一个榜样和范型。毕竟,中国知识分子三十年来身份基本没有什么改变,依然属于体制内知识分子。如何在被领导的地位处境中保持独立性,又如何在反抗中不逾矩,周思聪具有体制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可以作为榜样人格。这也是为什么周思聪在离世十年后,她的书信还有出版的价值,并得到热烈的回声的原因吧。周思聪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满足了政党文化的容忍边界,出离了体制内知识分子的怨忿情结。榜样是人格符号,是人格精神的象征。象征物的功能是巨大的,它能潜移默化思维,在日常生活里潜在地左右人的自动化行为。
  •     最近很爱看书信体的书,最早是《查令十字路84号》,女作家与书店老板等人的书信往来,后来是这本,再后来是《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与前面的书异曲同工,也是女作家与一些人的书信往来,读来俏皮可爱,同样还是战时背景。读书信,感觉读的是心底,很容易融入情境。 之前不知道周思聪,但是因这本书对这个了不起的女画家有了更多的认识。不想掺杂进那么多的琐事,只想专心作画也不得愿,不想当官却莫名给个官位,也和自己的婆婆有矛盾,也一如普通女人有诸多烦恼。人总是要宣泄的,庆幸的是她遇到了马文蔚这个闺中密友,女人不能没有交心的女伴。很多事情不能和父母说,不能和爱人说,只能和密友说。她们的对话谈心足以让我们想的出来那段时间周思聪的生活工作情形。也认识了不少女画家,唯有她让我觉得有时心痛,有时敬仰,有时伤感。她身上有太多让人觉得不公不平的事情了。一个女人怎么承受那么多,一个女人对工作对生活要求就那么一点点,可就是一点点也不能满足。总之,看了这本书你会走进艺术家的心底,你会感慨一个女人真是多么不易!!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喜欢周思聪,特意找来读的~~·
  •     思聪给好友马文蔚的书信集。这本书,让我看到思聪的诚恳,质朴,执着,思想,我看到她的爱憎,也看到她的苦恼。喜欢周思聪,喜欢她心里的话,全是真话实话。封面如思聪一样朴素内敛,印刷也很好。因为这本书,我对大象出版社的印象都很好。
  •     对我影响较深的一本书
  •     挺好的,内容详细。可以
  •     寄来的时候书皮有点褶皱。。还行吧
  •     我是70年代就的得知周思聪是女性中的大画家,信件最能体现画家的真性情。
  •     透过书信,仿佛作者就在身边一样,好真实。常常在字里行间产生共鸣,觉得好温暖。其实艺术家并不是多么高大而不可触及,她们正是因为平凡真挚,甚至在某些方面笨拙,幼稚如孩童,才显得更为可爱可亲。比起各种浮夸的炫耀追逐各种虚无的名利,这种安安静静地画画看书发呆,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     很喜欢,送货特别快,帮同学买的,她也很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