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台湾》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行走台湾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108031709
作者:蒋勋等著
页数:241页

最美的风景在美好的心底

从儿时开始,生性贪玩的我最兴奋的事情就是去陌生的地方,看陌生的风景。我享受陌生带来的新鲜感,象漆黑夜空中的烟火,在乏味的生活中绽放,带来刺激和欣喜。我有一个梦想:不停地走,去看更多的风景。似乎只有这样,才不会枉费人生。于是,我十分努力,有机会便会尽力实现梦想。作为一个生活态度严谨的人,每次出行前,我都会认真地查看攻略,翻阅资料,制定出完美的出行计划。所谓完美,就是从一个景点有秩序地奔向另一个景点,一刻钟也不能耽误,当地人文一定要事先了解,吃住也要感受攻略中最热门的那一项。我的目的很明确:有限的时间,我要尽可能地看更多的风景。台湾出行前,我利用两天时间阅读完《行走台湾》,选择这本书也带着明确的目的,这是攻略的一部分,了解台湾的人文信息。一手阅读着那些陌生的地名,另一只手对照上台湾的地图,我丰盈着脑海中的美景。30篇散文组成的《行走台湾》没有一处热门景点介绍,一页一页地翻过,另一只手上的地图早已不知去向,我专心阅读着一篇篇朴实的文字。它们向我描绘着非常日常的台湾风景:有山有海,有铁轨有稻田,稀疏平常的景色在作者笔下如此饱满。是什么?是什么让它们跃然纸上,蘸满鲜艳的色彩,呈现在我眼前?是美好的心。什么是旅行?看更多的风景,品尝更多的美食,感受更多的人文...为了在地图上圈出这里有我的足迹而不断奔波。回想这么多年,在我心中最美的画面是什么?首先,我想到家乡,儿时清晨的操场:父母送幼小的我去学校,将装满饭菜的铁皮饭盒塞进我怀中;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和我一起欢快地玩耍,悦耳地笑声在湛蓝色的天空中回荡。那里一切都是我熟悉的,那里一切不是著名的景点,但那里在我心中却无限美好,操场上天空蓝得泌人心脾,操场上花朵在记忆中永远盛开,那种景色奔波多少景点也不曾看过,在我心中,无限美好。其次,我想到婚后和家人一起去的一座小寺庙,根本没有名气。朴素的寺庙,慈眉善目的行僧,庙的背面是高山和溪流,因为不是景点,一切都保持着原始的野生形态,我们沿溪边席地而坐,赤脚踏着流动的溪水。那一刻,工作上的烦闷,生活中的疲惫,在鸟鸣,溪流声中全部烟消云散。旅行是什么?我们看过最雄伟的高山,见过最壮阔的河流,品尝过米其林餐厅的美食...但若没有美好的心,那些美景、美食多么地苍白和乏味。而让美景、美食...在心底驻存的是那些切身的感受、陪伴我们的人和那一刻的内心感悟。正如书中所说:旅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肤浅游,以几日游最为普遍。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完最多的东西,因此很多行程都在赶时间,却什么深刻的印象也没留下。第二阶段的旅游,开始讲究深度,要求体验,希望旅行的过程中可以伴有知性的感受。第三阶段,简单的形容叫Go somewhere do nothing。这个阶段的旅行,反而变得没有目的性了。和你亲爱的人一起,带着放松的心情,恣意地上路吧,生活处处都是美景。

在海峡的彼岸

近日繁忙,竟也在“百忙”中抽出些间隙来读完了一些书。这本《行走台湾》买了也有些许日子了,里面堆积的是些台湾当代文艺青年的零碎文字,配上了很小资风范的插图,不出几日匆匆读完了。这些文青们走过这个岛屿的许多角落,用风格各异的文字与图片,记载下走过时的心情。有活泼的文字,让人如沐春风;也有过于文艺的文字,让人深思感怀;有追思过往,欢乐中有些沉重;有的是单纯地赞颂绝美的风光,在这山与海的交汇之处;也有提到环保或人文理念,用以证明文青也不仅仅是无病呻吟的。像我们接触过的许多台湾文艺作品一样,很多文字是不痛不痒的,读过之后心中似乎没有一丝涟漪,回味时却能轻扣我心。台湾,在海峡的彼岸。它对于我,是一个时代,是一种情怀。我曾开玩笑地说,当代大陆文青都有遗憾,没能出生在文化灿烂的唐宋也就算了,竟然还没能出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没出生在当时的上海也就算了,再退一步竟然也没能出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当然,这些遗憾是无从弥补的,时至今日只能寻思着回去这些故里寻望。在上海滩寻望的结论是,当年的文艺气息仅在法租界的梧桐落叶里略有残余,其他已遍寻不见。于是,下一个该寻望的地方,也就是台湾了。《行走台湾》就仿佛是这一趟寻望的导游册。全书30篇小文,每一篇由一个当代台湾文化人写成,每一篇中都有一个地名,然后配上很文艺的标题。但是,很多地名都太陌生了,并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景点,却恰恰满足了一些辟开人群的文青寻找国境角落风景的愿望。忙完一些事情后,总是想出去行走。可惜,现实的压力下,我们是不能指望像海峡对岸的文青们一样,如《行走台湾》中一般闲情转悠。有一个岛叫望安,作者说他只是想一个人到偏远的小岛上无所事事地随便走走。有一片温泉叫鸠之泽,作者说在山雨中泡露天温泉,任雨声在头顶作响。在一个叫三貂岭的小站内,一个日本旅人对作者说这里有全世界最贵重的孤独。在南横的山里,这个老文青作者踩着单车独自爬坡。澎湖列岛中,有一个岛叫东屿坪,作者说它就是台湾的复活节岛。还有兰屿,《等待飞鱼》电影里的那个地方,这里的冬天和夏天有些不一样。在东海岸,一段铁路贯穿台北与花莲,是山与海的交响。还有公路,也在东海岸,也可以享受太平洋辽阔的风光……这些从岛上四处采撷的片断,便是我向往的台湾。这个台湾该是有一种清淡的色泽,会有绿的山,山外应该还有片海,万般蔚蓝。这样的风景反复出现于影视或书籍里,诉说着台湾文青的小情调。看过电影《练习曲》,一个青年背上一把吉它,即使他指法还不娴熟,也无碍,然后骑一辆单车环岛旅行。一路上有海风,有暴雨,有热忱的路人,有执着的理想,也会路过有亲人居住的小镇可享受片刻温暖。这是对我们陌生的宝岛最诗化的表达了。或者另一部电影,《等待飞鱼》,有一个叫兰屿的岛,很小的岛,却因为位置显眼,在地图上并不难找。岛上有个叫达悟人的民族,他们在岛上瞭望,在飞鱼归来的季节下海捕鱼,在飞鱼不在的季节在山坡上欣赏百合花,岁岁年年与这片蔚蓝恬静地生活在一起。或许,这是台湾的另一面,有些土著的一面,也是文青们钟爱的。我们是听着台湾歌曲长大的,也读着台湾文字长大的。当年浩浩荡荡的国军登陆台湾,期待着有一天他们的蒋公带他们回到大陆的故乡。但历史和岁月这般无情,这一梦想破碎之后,带给台湾的是无尽的乡愁。于是,我们看到,几十年间一代又一代台湾文青们的在乡愁苦闷中游吟。或许,这是台湾最早的文艺基因吧。而后,他们唱起歌,用最自然、真实的声音与情感,也继续书写着青春,我们曾经错失的青春,幸好在文字间被无意翻阅。这歌声与文字中倾吐的,随年华变老却挥之不去的,就是海峡彼岸的台湾。

行走台湾

《行走台湾》我不否认,甚至于开始乐于承认,台湾成了我乡愁无限的地方。我曾想,先从文字中嗅出台湾的味道,然后再到她的身边去一一领略;因此,我无数次在梦中呼喊——台湾,等着我到来。记录下这些文字的多是台湾的文化人,我想,台湾以她弹丸之地来熏陶了一批批精英,自有她的内涵和道理。只是习惯了走马观花的我们,未曾领略到真谛。似乎所有的台湾电影都会出现的景象,譬如绵延的海岸,特色的便当,在路上的机车;借以表达的是开放,温情,自由。你迷恋一个人,必然有值得迷恋的回忆;台湾也一样。而我,就企图通过别人的回忆,把自己安插在这些片段当中,似乎自己也曾见证过一般——彷如《东爱》的莉香想用一段旅程把自己嵌入完治的生活一般。在路上的人是勇敢的,勇敢的人可以在路上创造无限传奇。台湾,便是下一站舞台。通过文字还可以在日后的旅途自己做一把传奇的导演,譬如找一个调皮的孩子做导游,或者借住在一个孤独老人家里顺便听他讲过去的事情。我始终相信,你看到的便只是看到,看不到的就是景象背后见证过的无数的历史故事——即便昨天,也算历史。当然,也有个别独特的人,他们在有限的行走空间通过不断重复而挖掘出非凡、有深度的内涵。于我这急性子,是很不适合做这一类行者的。也有让你惊喜的人,哦,原来九把刀在这里服兵役的;噢,原来《练习曲》的主角真名叫东明相(原谅我看电影通常不看主演是谁,我只关注电影是否值得我继续看下去)。我希望,很快的那一天,我在台北某一间7-11,打开一听台湾啤酒,然后跟店员说,原来这就是李大仁常常喝的,超赞超爽吼。

其实什么都没有

小文章,一点文艺加一点乡愁。我喜欢台湾人当地人的用词:“在地人”。听上去感觉像在家,家里有地,那种悠闲农忙的画面感都在这三个字里。但是乡愁这事是很难分享的,有没有乡愁的人可以在同一件事上吵得不可开交,比如西红柿炒蛋放不放糖。当然也可能因为勾起乡愁的共鸣,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契合点,就显得迷茫。看别人说台湾的各个地方尤其如此,很多名字限于攻略上出现,甚至很多名字压根没有听过。所以很可能一本书翻完什么都没看到,因为里面什么都没有。说几个书里打动我的地方1. 环岛骑行的广告人,那个没做成的鸡精广告——“那些鸡,他们都认为自己是鸟”。2. 近年的旅行转向以“吃”为主,许多人千里迢迢去某处旅行,只为品尝某处一道出名的菜肴。……而他们从头到尾竟然不曾与当地人交谈过……(P109)为了把旅游变成旅行,我通常会准备跟当地有关系的歌曲、电影、书籍在准备攻略时,旅途中,甚至回来以后。对普通人来说,要跟当地人交谈的要求恐怕是太高了。但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当地,理解不同文化和生活,应是旅行中可以获取的收获。3. 骑行在台湾不是件简单事,当然路程都有难易之分,做好功课,提前锻炼身心是必要的事。那些一个人上路、陌生人求助/帮助的时刻,对于已无法信任对方道德的地方来说,又该怎么办?4. ……在熟悉的空间里,节制对视觉与声音美感的欲望,挑选有限的视角观看,越过城市的灰陋嘈杂,租借其他文化的想象,才能看见美好的风景。(P195)对于长期生活的城市,却很少用心发现他的故事,总要在柳暗花明的闹市转角,看到风格迥异的清真寺、别有风情的欧式建筑,才想起过往的故事。

我和台湾有个约定

对于宝岛最初的认识,是从台湾青春电影开始的。从《蓝色大门》《盛夏光年》到《第36个故事》《最遥远的距离》,从《艋舺》《听说》到《一页台北》《近在咫尺的爱恋》,不夸张的说,台湾电影是我感情的启蒙老师。小时候,我是个多愁善感的孩子,可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长大后,复杂的社会把我磨砺的无比独立、坚强,成为面对任何事都能够独当一面的男子汉,不经意间,却再也找不回最初的感动。在我为自己的这种转变而感慨之时,台湾电影不期而至。很难用几个关键词去总结它的精华所在,但我不得不承认的是,它具有一种魔力,能让我在一瞬间忘记世事的纷扰,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剧中的人物,总是充满的人文关怀,即使身居陋室,还是用孩子的眼睛看外面的世界,主动去帮助身边的朋友,抑或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他们的生活永远充满阳光,他们的心中永远饱含希望,是他们让我相信,有愿景就会有美好的未来。我的许多爱好,或者说小小的习惯,都是自台湾而来。《练习曲》中有语言障碍的年轻人,尚能完成单车环岛的梦想,从而完成内心的救赎,我为什么不可以?于是有了本科毕业旅行中的单车环洱海,于是有了在大理桃源人家的邂逅。值得一提的是,《练习曲》的意义早已超出一部单纯的影片,唯美的画面不仅足以胜任台湾旅游宣传片,更向不熟悉台湾文化的人们,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看,《练习曲》能够顶替申报资格出现问题的《色·戒》,成为当年台湾地区的冲奥影片,也是当局水到渠成的决定。我在心中暗暗佩服台湾人,弹丸之地,大有作为,这与整个社会层面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密不可分。选择厦门作为义工旅行的目的地,和台湾也不无关系。事实上,厦门岛和隶属台湾的金门岛隔海相望,邓小平大笔一挥,写下的“一国两制,解放台湾”八个大字,是厦门环岛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近年来,这一地标顺其自然的成为了一年一度的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的起点和终点。厦门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两岸三通的咽喉之地,台湾来访人数的增多,带来了文化的冲击波,给这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在厦门的日子里,每天最大的享受就是在鼓浪屿发呆,不知为什么,那里的风土人情,总是让我回忆起台湾电影中的情节,似曾相识,无法释怀。新近购入多本有关台湾,趁着有点爱好、有点钱、有点闲,拿来细细品味。其中,台湾文化人讲述自己故事的《行走台湾》以及《中国国家地理推荐之旅·台湾》最值得推荐。前者由三联书店出版,保持了三联的一贯水准。我坚持认为,唯有以当地人的视角,才能真正读懂一个地方,这和我秉持的自由行和深度游理念一脉相承。后者更是从台湾岛的地质形成说起,对宝岛的山之盟、水之誓、离岛之美、城之色、民之风、古之韵、食之味,来了个全方位的科普和介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指望这两本书给出任何具体的旅行建议,那是《孤单星球》应该做的事。一直自诩为旅行家的我,对于台湾的感情之深,却早已超出了旅行的范畴,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我会觉得,台湾是我一个陌生而熟悉的朋友,平时联络不多,却始终在精神上水乳交融,甚至在人生的分岔口,总能给出一语中的的建设性意见,让我得以静下心来,想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小时候的你,有没有坐过济南到明水的小火车?只需付出两元钱的代价,就可以享受一路上叮叮当当的铁轨交响曲,这是我童年最美好的一段记忆。新近爱上肯德基的麻婆鸡肉饭,自然对阿里山名声在外的火车便当又增添了一份期待。丛林、山路、慢车、便当、手绘地图、明信片,旅途中的邂逅,还有附赠的好心情。熟悉我的朋友,都了解我的台湾情结。我一直在等待台湾开放大陆旅客自由行的那一天,当这一天真的来临,内心却又变得无比宁静。终有一天,我会踏上新的征程,用足迹去亲自丈量,这片让我魂牵梦绕的土地。此时彼刻,有谁会闯入我的生活,成为我的旅伴,一同完成我们的单车环岛之旅?那天夏天宁静的海,我在垦丁天气晴。

台湾故事

读完这本书,感觉台湾随手一抓就是一把文化人,关键还是相当恋家的文化人。这个小小的岛屿果然是个宝岛,物源丰富,乃至杰人辈出。篇篇皆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赞歌,却不是用高昂的语调喊出,取而代之是那种绵软的、细腻的、怀旧的、天地之灵尽在其掌握的笃定氛围。因之,连他们讲国语时用的那种文艺的、散漫的、又略显轻佻的语气,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语气正好配合了他们说不尽道不完的珍惜之情,正因为有了这份世袭的珍惜与懂得,才维系了这片岛屿继续的珠光宝气。

不愧為寶島

以前,在報紙上讀過一篇關於金門島的遊記,看完之後,非常羡慕福建人可以自由來往于該地。不久,臺灣旅遊便開放了。真是世事難料。讀了《行走臺灣》,得出了一個結論:臺灣不愧為寶島。書本并未涉及我們熟悉的阿裡山、日月潭,更多的是小漁港、海島等。假如心情極好,端一杯茶,隨意翻開書本,跟著作者的描述,帶上自己豐富的想像,真的不亞於實地旅遊了一趟臺灣。也許,我們需要的並非著名的建築物,也不是歷史悠久的房子。或許,心裡只要還存有以為美好的記憶,看,作者帶我們回去了學校,躺在操場上看星星,那不正是我的大學生活嗎?在那刻,很感動,美景只需要我們的共鳴。跟著,坐上一趟列車,儘管沒有地理的概念,依然清晰可見沿途長長的海岸線,還有旁邊層疊的山峰,很安靜又很開豁。膩了城市喧鬧的生活,回一趟鄉下吧,那有美味的小吃,熟悉的街道,還有溫暖的人情!累了,泡泡溫泉,看著山澗流水、滿天繁星,靜靜地想想以後的生活或者過去的美好。《行走臺灣》,一邊讀一邊讓我感受了以上的種種。盼望著,以後的將來,能儘快實現臺灣的自由行……也許,驚喜只在拐角處。

《行走台湾》——失联的称谓

作  者:蒋勋 等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09-7推荐星级:★★★☆看到书的目录后有一些失望,只以为是蒋勋的一本讲述台湾的书,未想到只有一篇他的文字,余下的则是其他人的小随笔。从给的“量”到价格,总觉得有点吃亏。这种“弱弱的”加上一个“等”字,以混淆视听,是我们这边常有的做法,不想也被这么学了去。只是再怎么说也是为了台湾的旅游业和古老的文化传承,便也罢了,不再计较这些文字是出自谁的手笔。现在而言,对于台湾的了解,更多来自于各种综艺节目。再追溯回去,却只有一个依稀难辨的记忆了。这记忆来自我的舅公,其实我并不清楚这个称谓具体指代的是一份怎样的关系,只知道是某一个远房的亲戚。那是幼年的记忆。我想我也许曾见过他,只是由于年纪太小而没有了印象。唯一留存下来的,是小时候曾听说“下一次”舅公会给我带一个游戏机来——当年的红白机,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玩了,成了一代人记忆中童年的缩影。只是那会儿并没有等得及从台湾来的游戏机,倒是父母先买了一台。等到那个期待中由舅公带来的红白机到手的时候,已经有一些小同学的家里开始拥有电脑的时候了。我记得那是九十年代的中期。那时候并不知道台湾到底在哪里,离自己到底有多么远。随着慢慢地长大,开始慢慢有了意识,却依旧不知道这位神秘的舅公是怎么去的那里,或者何时再来,那边还有多少没有见过的亲戚,甚至已经不记得他的模样和年龄……现在,当年的红白机早已不知踪影。而算算流逝的岁月,和这个我至今都不清楚到底指代何种关系的“舅公”称谓,想必早已不再人世了吧,同样的,我们与这一孤悬台岛的脉系也自此永远失去了联系。也许这份亲切感,便来自于这个模糊的记忆。《行走台湾》是一本讲述台湾(台北以外)的旅游手册,却也依旧无法让你拼凑出它大致的模样,但你可以从中看到各色各样的人。仿若背着包,在城市、乡间游走,和每一个陌生的人交谈。至少我觉得如果在旅行中,不能将视野凝固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普通人,那便同样无法更好地望向这里的天空、山川和沙滩。现代人的节奏太快,连旅行都是匆匆地来,匆匆地去,用各种数码产品捕捉到的各种影像,似乎也只是停留在这些数码产品的内存里,而总也进不到游人的心里去了。2011.02.15弗择·北窗夜读

很愤怒

搞点小清醒,弄些不错的名人,再配些非常棒的照片和插图,攒成这本所谓的《行走台湾》。感觉不错,图片亦清新美丽,但文字不忍卒读。所谓“台湾文化人说自己的故事”,也的确如此,但与“行走台湾”何干!真汗,三联居然也做起这种文字没有新意,靠些设计或图片,乃至概念忽悠人的事情来了。

若是一转弯便能看见大海,我应该会掉眼泪。

这是30位台湾人记录行走台湾感悟的书。提及这本书的质量,很多人用了“参差不齐”这个词。的确,30篇文章,30位作者。既有蒋勋、舒国治这般闻名遐迩的旅行作家,也有电影《练习曲》的主角东明相,或者量产写手九把刀等,当然也有相当多的商界人士。对于不是靠写字为生的人来说,自然轻易写不出惊世骇俗的文章来。有时候,我们对于阅读未免太过于功利,非得名家大师的作品不读。这样的阅读似乎变成一种负担。其实,文字的魅力不单单依靠华丽的辞藻,简单朴实的字句,也可以引来共鸣。书中的第一篇文章的第一句可以很好的概括整本书的情调:“我到望安去只是想一个人到偏远的小岛上无所事事地随便走走。”旅行的乐趣在于你永远无法预料到前方的路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阅读也是如此,你永远无法揣测到下一个句子是雨天还是晴天。本书的所到之处,既有澎湖的望安岛、花莲的太鲁阁、平溪线的三貂岭、南投的清境农场、嘉南平原的布袋,也有经年累月被太平洋浪潮冲刷的花东海岸、横贯台湾南部的南横公路、台北到花莲的北回线,当然也少不了旅行台湾必须提到的自行车环岛。自此,我始才把从《MIT台湾志》、《食字路口》等台湾电视节目或纪录片中看到的画面与这些文字结合起来。但是,有些景致,若是不能亲见,即便是阅读再多的文字、观看再多的照片也无法品味。譬如东海岸的铁道,譬如苏花公路的太平洋海景与峭壁山色。“火车往前行,过了宜兰、苏澳,进入一条长长的隧道。一出隧道口,阳光便会哗地泼洒下来,一刹那间,夏天的蔚蓝海洋迎面而来,绽放出闪烁的金光。”若是一转弯便能看见大海,我应该会掉眼泪。

行走的浓厚回忆

一本《行走台湾》,三十个台湾人写的散文集,让我在短短一个小时内流了好几次眼泪一个不想说话的医学博士,行走全台,默默地拍摄天空、云朵、道路、树影、海港、船舶……直到拍到池上的稻禾,拍到自己好像听见稻禾正在长大的声音,听到这个稻米之乡一个卖便当的阿嬷说“只要用心把每一样菜做好,我们就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他的镜头中又出现了人。他说,在此后的时间中,那些稻田成为能使他心安的景象。一个大学里专攻生物的电影人,诉说起他毕业前去澎湖的潮间带捕捞海星,在那个夏天快要接近黄昏的时刻,潮水退去后,看到了一只、两只、三五七、成千上万的海星,它们的反射足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亮度映亮了海滩。他说,那次奇遇成为他梦中反复出现的风景,他与他的孩子故地重游,他说:你看海星~还有一个千禧年在荒岭的火车站放逐自己的青年一过被半路废弃,满路荒凉石砾倒映乐观期待的海港建址一个想出“我们的鸡,都认为自己是鸟”的广告词,不为所用,却还是坚持认为这些鸡是鸟最后接到广告主“那些鸡,都认为它们自己是鸟”的贺年片的广告人行走,看的却不是风景总是梦想着捕捉一丝的惊奇能在往后的岁月中回想,成为个人的永恒记忆坐在车上,若一转弯看见大海,便一定会哭鼻子的我在去大连的路上,去束草的路上,去美奈的路上广博的大海,总能容纳我心中的悲伤了吧,就算我的悲伤那么渺小脆弱毫无意义,你也会不皱一皱眉头地将它吞没吧在冬日乡村缀满繁星的天空下,以为幸福会倾泻而下的我在迷路的横滨,顺着晚归的一家子,丈夫、妻子和孩子热心的指引,找到了山中的老旧建筑,看到了山下横滨港,灯火在眼中迷蒙,空无一人的漆黑下山路上,不停唱歌给自己壮胆的我记忆中孤身只影的我。。。所幸我们曾走过的那些地方,如不会消逝的灯火,在回蓦处

相信时间、尊重时间

“我们追赶时间的同时,也可能失去时间所拥有的非凡质感。”书中作者水平参差不齐,仅摘录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对本书价值的一点体现吧。

行走台湾

在北京的机场发现了这本书,翻了几页发现很有意思,台湾味很浓,文化人眼中的台湾,浓浓的乡情,中国传统式的平淡味道,孙大伟的那篇《麻雀东南飞》,让我流完眼泪又笑了……孙某人的实在,他的从容,他的智慧,让我也萌发了环岛游,从环二沙岛开始。

买书也那么难

有朋友要去台湾读书,想买这两本书给他做些参考。没想到三联的书那么紧俏。新华书店说得两礼拜才给答复。给力点啊。。虽然不能前去台湾,不过对台湾总是迷恋得很,尤其是台北。台湾的民谣。台湾的民歌餐厅。台湾的歌手。台湾的一段段深深浅浅的爱情故事,实在令人向往。终有一天,我想你会懂的。

不远的将来,就要来到你身旁。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因为蒋勋。听台湾电台时,听到他的声音,立刻被迷倒。天呐。。。。究竟是怎样的魔力啊。会书法,会写作,会画画。。。。各种会。。。。蒋老师,有必要你的声音也要这么好听的嘛?可是此书却不是蒋老师一人所写,我觉得开头的著就不应该是蒋勋等。其实是大家一人一篇,各有创作。就应该属众人的归一名称。看完此书后不仅被美美的照片,美美的文字所吸引。更加的想去芹壁和二水两个地方。相信我,台湾,就在不远的将来,我就要来到你身旁:)

喜欢这书的朋友可以看这个~

买了本.在读.... 喜欢`` 网上搜了下,竟然找到全书的网络版喜欢的朋友也可以看这个~http://www.clicktaiwan.com.tw/tour/promote/pro1-0.jsp

文字不甚精彩,价钱倒是很贵

先要说三联的选题策划还凑合,台湾是那么近,又那么远的一个地方,对大陆人来说,无论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还是岛上众人所思所想,都禁不住让人好奇,因此这种选题想必是有吸引力的。再说书中各文的作者和文字功力。我们对台湾有什么文化人不甚了解,但是看了30个人的履历介绍,似乎总觉得有些不够力道,如这般资历,想大陆要找出3000万人来也不困难。为什么想要看他们的文字?因为前两年曾有一篇评论,说台湾的国文基础教育比大陆要做的好,举了个例子,在《南方周末》开专栏的林青霞,就比靠网络推手推红的“才女”老徐更能驾驭文字。于是心生向往,又有些疑惑,等到翻开这本书,才发现也不过如此吧!最后说配图。全书仅8万字,分30人30篇,文章总体看来乏善可陈,但配图却有234幅,有黑白也有彩色,部分是插画,大多为摄影照片。个人感觉,和文字比起来,摄影作品更有味道,或者说,某些图片的意境是他们的文字没有表达出来的,与其读文,还不如单独读图,自己去感受。若是看文章,反而寡然无味。这本书定价居然38元,三联还是很有胆量的,选题策划比真正的内容更值钱,这是他们的营销之道。

台湾,太亲太近又太远

这本书是漫不经心的。不知道它成书之因,而我得到它是因为在图书馆一层的归还书架边晃悠,有那么一缕光洒在上面,就被我借了出来。。。乍看下去,好像每篇作者对该书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是从自己以往的日记或随笔中抽出了一篇安插进来。但是,你又想从其中读出什么呢?!雄奇险峻婉约苍凉的风景?惊险刺激浪漫清新的旅行?大起大落悲壮生猛的社会冲突????!好像都不是。那就安下心来翻一翻吧翻开台湾这个小小岛,扑面而来是亲切、不夸张又不自谦的邻家姿态。任何一个识过世面,深知自家长处短缺,仍爱极了家乡的乡人,都会是这样一种姿态和语调,聊家常似的和你说自己走过的山山水水,见过的人人事事,平淡中见热情。他们不惊不扰,不会因为要给外人看而特意显摆家中的奇珍异宝。书中的各处山水能呈现在我们面前,只是因为融入了他们的故事和情感,在他们心中占据这一席之地。这和读者之间的感情马上相通了起来。地理位置与人从来都是情感上的私密联系,读者也会体会到“啊,就像我自己的家乡”“爬上那座山时,我也有这样这种感慨呢”……之前看“鸡排英雄”,很台,很乡邻。我想,一个地方越是发达,人越是脚踏实地的平实生活。——————————————————————————昨天看了《岁月台湾》一部分,这本书很主流……但是还是看到了很多让人动容的台湾:1)在清政府抗击日本占领台湾无路之时,台湾自立自救,推选总统组织台湾人民反击,还说明击退日寇后仍还归大清!3)在被日占领之后,一直有大大小小的抗争运动,同时还有和平反抗,为了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启蒙台湾人民,拒绝日本文化的侵入的文化协会。2)在被日占领的30多年后,(期间特别是被占领的前十几年更激烈)发生了台湾原著民的反抗运动——雾社事件,其原著民领袖莫那·鲁道在弹尽粮绝时,全家自尽~不是想说台湾怎样怎样,而是,我们都需要了解一个更全面的台湾~

给自己放假。

看到这本书,其实很偶然,因为喜欢侯文咏很多年了,自然就会去想知道他写的东西,翻开这本书,然后看到一连串作者的名字,好像都有点名气的样子,那没事翻翻看呗,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大四要毕业的那会儿,天天想着毕业旅行,又不得成行,好吧,宅男最高雅的活动不就是看书么?那就看书吧,因为这书名会让我误以为这是一本游记,就是它了,所以说看到这本书真的是偶然。当我把它当做一本游记来看的时候,我只对那些有地名的地方感兴趣,苏花公路、沿海公路、太鲁阁、大山、车站、隧道,滨海、鸟就记得这些还有些记不清名字的小镇,一本让人向往不已的台湾游记。再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工作一年了,也就是前几天,工作一年,对未来很迷茫,我是否要在这个默默无名的小镇上过一生,我的生老病死是不是要困于这小小的弹丸之地?我真的不知道,我是不是可该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是不是该见识一下别样的人生?就算见识了,又能改变我的现状么?我还是没有答案,适逢感情挫败,生活乱得一塌糊涂,简直感觉生活太暗淡无光了,我的心没法去找到一个平衡点。我再次想到了旅行,我又翻到了这本书。就像一个犯了罪的信徒要到主面前忏悔做祷告一样,很自然的,只是为了寻找一个能让自己坚定的力量。前面这么多废话,其实是为了说明我看书的心境,侯文咏说“读一本书,是在一个错开的时空跟作者对话,所以喜欢一本书就等于跟作者交了朋友”,而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做了很多的交流,让我恶劣的心情得到了舒缓,在《行走台湾》里,有这么多有趣的朋友,他们有画家、医生、导演、主播、作家、投资人、杂志编辑还有当时正在服役的小伙子,很多人还是跨越很多领域的全能高手,年龄也是各不相同,他们的成长背景就更复杂了,这么多种原因造成的结果就是,这注定是一场精神盛宴。你会看到,他们字里行间透出来的对人生的态度,他们对自己疑惑的解答,他们的一次难忘旅行到底给了他们什么。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常人有的烦恼,侯文咏在2004年对人生的怀疑,孙大伟在50岁的时候要去实行30多年前的环岛自行车梦想是遇到的困难,诸如种种,有的是寻找心灵的慰藉,有的类似于艾青“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似的感情抒发,有对孤独情有独钟的一次游记,有对平凡生活偏爱的回忆,有对记忆中美食的独特思念,有对承载着儿时回忆的建筑物的吊唁,于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你面前缓缓展开,透过短短几千字,你看到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看到人生中那么多美好的细节。可是,他们真的拥有的比我多么?我不确定,我不确定他们能在我现在的小镇上找到怎样动人的故事,我不知道他们能在在我天天路过的田间找到怎么的精神归宿,我不明白他们是否能在十里之外的水库里找到另一种天地间的寂寞,我也搞不清他们他们会在附近的山上找到怎样的四季变换。因为我没有他们这样的一颗心,我唯一读懂的就是我现在所有的“困境”都是我加诸于自己的,我彷徨、我迷惑、我的不知所措都来自内心的,如果不能在当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找到幸福,那么,即使换了另一个时空,我也不能找到。一次旅行,是肉体的苦修,更是精神的远足,那就给给自己放一个假吧。

我听,你们在台湾行走

忘忧的清境农场,草山的树木与虫鸣,北回线火车外自在的山与海,以及环岛的圆满。从台湾头到台湾尾,你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有隐隐的印痕。你们在行走,我听你们的跫然足音。

行走台湾邂逅生活

整本书是一章一章的 ,可以断断续续的慢慢看。很多关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关于童年的回忆,关于旅行的小记,还有环岛旅行。。。自行车环岛要体力要毅力要勇气,所以我如果有机会的话来个机车环岛还不错。。。所以看了此书后让我有了去考个机车驾照的冲动。。。旅行要拍照,拍什么?我在书中有遇到知己的感觉。我也只是个业余爱好者。有段时候拍的照片中一个人也没有;有段时候就盯着那些屋檐拍照;有段时候又热衷于生动的各类人 热闹的 孤独的……旅行要几个人才最适合?人多热闹,人少交心,一个人自在……“我竟然不是单独一个人在旅行吗?那些海洋的气味喧闹嘈杂,像一群无法停止骚动的顽皮儿童。”你有想过旅行的层次阶段吗?第一阶段:走马观花第二阶段:讲究深度,要求体验,希望旅行的过程中有知性的感受,在其中发掘乐趣。第三阶段:GO SOMEWHERE DO NOTHING.我并不是对书中所有篇章都非常有感触,但是就有那么些文章让我感同身受,或是解了我多年隐于心中的小小困惑。而且书中展现了是台湾文化人们各自的从不同视角看到的记忆中的台湾,又配以美丽的照片。是本好书,值得在午后品味。。

行走台湾,感受另一个圈子

行走台湾,感受另一个圈子好久没有出行了,就拿出了那本叫做《行走台湾》的书,尝试着一场纸上的行旅。从三月底到四月初,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并用手机记下这些文字:《行走台湾》让我去台湾出行。倘若离开大陆,定居到台湾会怎样?行走台湾:看他们写道坐最早南下高铁到一古城,正赶吃一碗牛肉清汤,不禁让人莞尔。想起去岁清明在武汉,早餐吃一火烤油饼,走开百余米,返回又买了一个,甚是美味,想来口水仍涎之!!!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行走台湾——台湾文化人说自己的故事》,羡慕这群生活在台湾写文字的人,他们做着不同的事情,但是都保有那颗闲适恬淡的心,记得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这些文字都是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随手用手机发的QQ空间说说,并被同步到腾讯微博。虽然手头上也有行走台湾的第二部,但我还是把它从床头放回了橱子里,等到下次想去出行时再看,这样就会省点出行的钱买书了,在纸上行旅也是很有味道的。台湾,可能会是我这辈子到不了的地方,不过,也很难讲。看过了这本说,我深刻感觉到中国古文人的闲情逸致的雅兴在他们那个圈子里流动,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他们传承了中国最为传统的东西。现在我们的生活,在山一样大的压力下,彻底泯灭了自己闲适恬淡的心念。我相信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这种心念,但是,我们很看到了。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说到过,中国人是用心来生活的,现在的现实是中国人要用钱来生活了,一点两点还不够,还要有很多钱。为了钱,忘记了用心生活。不知晓是时代进步了,还是倒退了。看看那圈台湾人,他们做着各样的事情,仍然记得的用心生活。他们去环岛骑行,他们去台南吃牛肉清汤,他们去一个叫做二水的地方,给我们的感觉,我们也可以去这些地方,它们同样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忙的忘记了自己。如果可以,我愿意去台湾住上几天,或是,就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远离城市,亲近乡村与自然。2012-4-8

行走,讲述台湾人自己的故事

知道这本书,是从工头坚的twitter按图索骥而来。知道他蛮久了,一直安静的关注。今天却按耐不住想说点什么,因为看到他在twitter上说了这么一段话:給大陸的朋友:工頭曾參與寫作的《旅行台灣》專書,現已由三聯書店出了簡體版,更名為《行走台灣:台灣文化人說自己的故事》,推薦給各位。我自己僅佔了三十分之一的篇幅,但共同作者不乏各領域的大師,書寫不同的台灣面貌。也许因自己也在坚持一件类似的事情——城市漫步(http://5imanbu.com),所以更能体会其中的各种感受——为了某种文化追求而不懈地追求,往往是基于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深情与理想。尽管还没看到这本书,但大概能体会到必然经历非常多的努力才促成这番成型与出版。行走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寻找,有一种很特别的味道。文化和历史的沉淀,在行走中才会一点点体会得到。记录街道和建筑,讲讲民俗和典故,了解这身边的城市,也不枉在这儿度过的如许美丽时光。但,这件事要想坚持下来,需要很多的倾注和耐心。城市之美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用心去挖掘。所以一看到这书名,就很感动:台湾文化人说自己的故事。有点像最近被停掉的13岁的《实话实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本书包涵三十位名人的作品,台湾蒋勋、侯文咏、韩良露、沈春华、严长寿、舒国治等结集而成,文案上说:他们行走台湾的“私房”回忆,深入、细致地展现一个自然的、文化的、新鲜的台湾。台湾的美丽,通过一个个旅行故事及影像也可以生动体现,鲜活地传递出台湾人对这块土地的情感。非常高兴看到有人做这样的尝试,正式发行时去书店找找看。台湾的文化人总是很有执行力,一个再小的理想也会坚持不懈地实现。大陆在这方面弱很多,功利也多了些。原来看过一本书分析过这个现象的原因,可惜忘记了书名。这本书的台湾版是这个: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971692/工头坚还写过一本书叫《遇見幸福的地方.放掉憂愁的旅程》,豆瓣地址是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924381/

倾听台湾那边的故事

倾听台湾那边的故事,和政治无关 评《行走台湾》 初看这本书,还以为是一本关于台湾的政治、经济有关的故事。毕竟在我们看来,台湾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我们那个“最近的也是最远的地方”。同祖同宗,却因为政治原因两岸相隔,各守一方,这一晃就是60多年。好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政治上的沟通加强,两岸的来往交流持续增加,多少弥补了我们的遗憾。 翻开书才知道,这里面就是三十位作者对于故乡的眷念,对于台湾各地风土人情的描写,对于行走过程中的感悟和体味,对于台湾变化发展的感慨,等等。三十位文化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从编剧、学者、到企业管理家,从乡思、风俗、文化和社会等角度描写出来的台湾,没有任何政治色彩,有的只是一丝丝淡淡的乡愁、对于社会的领悟和对于自然的热爱。书中还配有众多的图片,辅助说明台湾各处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融入了作者的乡思或者感慨之中,使得整个旅程笔记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记得我们小学课本中还曾经出现过宝岛台湾的日月潭美景,而在本书中,类似的美景加上作者的乡思之情显得更加美轮美奂,配上图画和作者们的感悟,则让美景更添几分灵性。既然是感悟,既然是自然美景,就需要慢慢品味,这本书适合安静的时候,静下心来,带着旅行的心态,慢慢地欣赏台湾各处的景观,顺便补充、修改自己曾经有过的台湾印象。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带着我们曾经的有色眼镜去看台湾的自然景观,当然,政治因素更不要介入其中。 倾听台湾的故事,这里没有政治。 PS:唯一有点缺憾的是,在整本书中,文字与图片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想来不是作者本人拍照配出来的图文说明,而是编者后加的(书后面还有关于照片提供的说明),这样一来图片和整体的文章意境有点不协调。另外131页中的照片发虚,不知道作者故意为之,还是编者的疏忽。除此之外,我认为全书整体编辑效果较好。

文人眼中的宝岛

我对台湾的文化并不了解,好像只局限于传统国学的发扬上。看了这本书,我想去见识下真真正正的台湾,一个乡风朴实,带着淡淡海味儿的小岛。我随着书本,进入了台湾,看一路风景的转换,不同地区养出了不同的文化,但是同样的是注重传统的礼仪和文化,有种浓浓的古风,这是现在大陆所不能企及的,羡慕,也有遗憾。

休闲时随便翻翻的小书

都是比较闲散的文字,水平参差不齐,题材也是多样,回忆童年,游记,人生感悟都有,但实际只是薄薄的一本,上下班路上两天就读完了。比较称奇的是,在其中发现台版<白色巨塔>的编剧,以前在东森看到这部片,还不错,蛮喜欢其中的关欣,呵呵。

不能停止的行走

每到一个地方,图书馆显然是必须要去的地方。汉阳县图书馆曾是我每周必去的乐园,而武大图书馆的阅览室和代书板一样让我印象深刻。毕业后这飘荡的三四年曾一度让我远离图书馆那熟悉的气息,而一旦在一个地方安定的生活下来,则必然会逐渐开始回归能捧着一本有书读的幸福日子。天空一片蔚蓝的春日,踩着单车去浦东图书馆,淘到了这本“行走台湾”。书的副标题是“台湾文化人说自己的故事”,这些我们并不熟识的台湾社会名人们,有的是“联合报”的专栏记者、有的是台湾本土电影的导演,甚至还有“练习曲”的主演东明相。他们写下了其行走台湾的最“私房”的旅行,这些旅行的目的地没有我们所熟悉的高雄和台北、没有阿里山和日月潭,甚至连南部的“垦丁”都没有,有的只是作者眼中最为难忘的旅行或者地方。从在西非的时候每天都浏览台湾的门户“蕃薯藤(Yam)”,到两年前的今天为马的就职而倍感欣慰;从台湾本土文艺电影“练习曲”到“熊宝贝乐团”的“环岛旅行”,我从来都不曾怀疑过自己有一天会踏上这片我关注已久的土地,开启我的环岛游,去邂逅书和电影中描写的光影。书里面有个名人说,『如果真正喜欢一个地方,就应该在那住个半年以上的时光』,这是一直为我所认同的。回望我生命中所行走的地方,有些地方就仅仅只能算是个旅行的目的地,说不不上什么真正喜欢,如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只是让我以后面对电视镜头或者旅行杂志时,不再是唏嘘感叹非洲大草原的壮阔,而是一眼能够识破美丽照片背后更多的骗局和无奈。但凡生命中是住过一阵子的地方,都留下了深层的记忆和内涵,达喀尔是最好的例证,让我在往后的岁月中,一次又一次的想着能够有一天能“重回”。淘书那天,有一本书名引起了我的注意,叫做“我的湘行散记”,我想着这会是每个去过湘西的人都会有的想法吧。只是当我翻开这书的时候,就让我倍感失望,这不是所谓作者的湘行散记,这简直就是作者自己的旅行指南心得以及插着几张印制粗劣且作者自以为照的漂亮的照片。这感觉就像是看旅游卫视的某些宣传节目一样,浓郁的商业气氛让我迅速换台。而本书“行走台湾”则更像是我理想中的游记,里面描述的旅游无关所谓的“红色”和“蓝色”,也没有文化苦旅那般装腔作势,有的只是那些大家记忆中可能都有的难忘的旅程,回忆着各自曾经的美好。令人稍感的意外的是,练习曲的主演却丝毫没有提及“骑行”,反而写的是自己一个“秘密基地”。但提到台湾,骑行怎么可能会没有呢。书中有另外两个人分别写了自己的骑行,一个是花上许多时间慢慢环岛,宁外一个则是自己选择独自一人骑行“南横公路”,享受着一个人骑行的艰辛和幸福。于是台湾东部成了我最想要去地方,无论是公路铁路还是骑行,都将是一种吸引人的体验,而至少能够从宜兰骑行至花莲,将也会是一种幸福。时至今日,我亦仍不敢说出“I love 某某城市”之类的话语,总是匆匆的行走过每一个生命中需要停驻的地方,再留下一段弥足珍贵的回忆。是的,你尽可以感叹“光阴无刃留伤痕”,或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只是无论是在怎样的地方拥有怎样的一段光阴,都是我生命中最为真实的『生命的滋味』,所以我将珍惜。也许生命不止,我的行走也将无法停止,只是我已开始逐渐学会,用心的去说生命中的每一声"再见",认真且感恩地看待每一场命中注定的邂逅。

梦想中的台湾行

如果我去台湾,我会--花整整一天的时间,一整天,24个小时,泡在诚品书店,读那些竖版的,繁体的,亲切又陌生的文章,惊叹、窃喜、爱不释手、在取舍间犹豫不决、然后毅然决定再去购买一个皮箱。租一辆自行车,像台湾的大学生们一样环岛骑行,乡村、海边、城市、夜色,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晒黑自己的皮肤,再做一些疯狂而幼稚的傻事。找一间民宿,海边的,湖边的,山脚下的,田边的,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听着虫子的有规律的合唱,读书或者入眠。找三五同伴,去爬雪山。背着鼓鼓的行囊,踩着厚厚的树叶,攀登,攀登,温度降下去,氧气变得珍贵,个人的生命变得简单,自然的含义变得丰富。温泉,不可能忘了温泉。不要闷在小小的房间,去一个室外的大池子,有山有树,最好是个阴天,最好下一点小雨,天地间,水连成一片,人变得沉静,心情变得湿润。啊对了,还有夜市,台北的,基隆的,那些在台湾电视节目里看到的,被外景主持人演绎的无比美味的小吃,比起现在还不确定的味道,我更着迷于夜市里浓浓的市井烟火,和那些由一样样小吃带来的小满足和小快乐。

心历路程

不是旅游攻略,不是美食杂记,只是个人行走所闻。徐仁修《简单却难忘的旅行》中一句话一针见血说出了现代人旅行的模式:“旅行”总让人觉得好奇而又充满想象。在台湾,旅行的人次很多,但真正懂的旅行的人是少之又少。许多年前的旅行讽刺语“山车睡觉,下车额尿尿,不然就买药”,似乎今天多少还是用得上。今年的旅行转向以“吃”为主,许多人千里迢迢去某处旅行,只为品茶某处一道出名的菜肴。他们旅行回来就是在互比谁吃的食物较贵、较稀奇,而他们从头到尾竟然不曾与当地人交谈过……旅行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身心放松、释放味觉,不愉快的压抑、沉闷的心情以此为契机释放干净,回归真我。《练习曲》的东明相说我喜欢没有计划的旅行,不带书,用流浪的心态体会意外的乐趣,或许,这才是旅行的真谛。蒋勋《望安即事》在天台山高处看一只幽默的鸟为求偶倒栽葱式的表演;韩良露《台南府前路旧梦重温》在青春激荡的岁月,不仅懂得好多美食的美味,也开始爱上思索和写作。自言自语无聊的观察和回头看那辆时光的列车,承载的都是点滴的美好。有三段是个人喜欢的,节录如下:侯文咏《关于2004年夏天的旅行……》在池上米便当餐厅墙上的文宣:大溪只靠着一样豆干,用心把豆干做好,就可以养活全镇的人。因此,不要小看我们卖的只是一个便当,因为除了米之外,我们还多出了卤肉、姜片、酱瓜、青菜……只要用心把每一样才都做好,我们就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这段感动作者也感动我的文字,没有辞藻华丽没有人生哲理,平铺直叙,被“用心”打动。另,八卦一下,得知侯文咏和言承旭是很好的朋友时,有点惊讶,这两人居然有交集,但又很兴奋,两人都是我喜欢的。李岗《万里渔港》1998年拍摄《条子阿布拉》时,灯光师拿着剧本曾到我耳边,用台语问,啊!导演,这灯是要怎样打呢……哈哈,真的很台,啊,怎样,仿佛见到一背心拖鞋男用痞痞的语调说着。买螃蟹时恍惚重现拍摄场景,从“九孔”那用随便的一个数买了一堆螃蟹,“酒酣耳热大大小小的人们,莫名其妙兴高采烈吃喝到了半夜,突然觉得人到了四十岁才改行当导演,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好的”,那张和李安儒雅微笑神似的脸,透出小得意的可爱咧。九把刀《二水,这里》女朋友来二水探班,我带她去找猴子看。电视台记者来二水拍我的挫样儿,我也兴冲冲带他们到松柏岭找猴子拍。出版社请导演到二水拍我服役的一日纪录片,我想之当然也是带编辑与导演上松柏岭拍猴子。因二水这名字,想到佛山的三水,很是亲切。二水满山的猴子和熟知猴子出没的人,无奈之心又生出想逗逗玩儿的乐趣。

慢读台湾

与其说是行走台湾,不如说是坐看台湾,那些说着台语的在地人娓娓道来那一段美好,轻轻柔柔……我所在的大陆北方城市这个冬天盖着厚厚雪,无法让我想象那种温润的气候,而在《行走台湾》中我读到了那种不曾体会的感觉。很久之前知道在台湾基隆有个叫暖暖的地方,猛然回有种感动,感动于一个地名带来的暖意。向往垦丁的海,花莲的山,基隆的港口,士林夜市的小吃,如果有机会让我们一起行走台湾吧!

最台湾的地方

觉得台湾 最台湾的地方就是那些 旧旧的烂房子还有那 暗暗的海滩让人觉得, 我们永远就停留在过去书中的作者, 一直以 旧地重游来做旅游的初衷于是带 我们走进, 最台湾的地方

生活在台湾,很幸福!

去台湾之前,买来这本书阅读借以了解台湾的人文。除了那些人们已熟知的台湾,我更想了解台湾人眼中的美丽岛,因为我想让我的第一次台湾之旅闲得太过仓促。而在这本书中,来自台湾各界的文人志士用细腻的笔触,将美丽岛上隐匿的,充满了台湾乡土气息的各式大家已熟知的大景点,从来没听过的小乡镇一一描绘的跃然于纸上。等到真正踏上美丽岛后,台湾的人文气息又带给我持久的感动。

参差不齐和以貌取人

30篇随笔札记,水平自然高低错落,参差不齐。既然如此,索性跳跃式翻看,谁家插图先入得法眼,谁的大字便先映在脑海。别怪我以貌取人,既然文字不全都活色生香,只好靠视觉武断补充。评分还得公正,因为取平均值,只好称之为“还行”。委屈5分的那几篇,实在过意不去,记录一下也算有个补偿,对得起看书的那个下午:《望安即事》:蒋勋,又是画家又是文人怎会不欢喜。就因少看一个“等”字才错进了这本书。还好,既来之则安之,他去望安不也是随随便便无所事事?何况还看到云雀求偶的自杀式表演。 《慢游,花莲》:“我们大致可以将旅游的进阶学习区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旅游叫做走马看花…………第二阶段……深度旅游已是较为缓慢的旅行方式……第三阶段,简单地形容叫Go somewhere do noting……”有时侯你得相信权威,实践上升到理论是个缓慢的过程。《海星的故乡》:“海水涨潮和退潮之间的那片干湿交替的土地,我们称之为潮间带……台湾人就像潮间带的动物,用自己的肉足或螺壳存活下来。”《关于2004年夏天的旅行》:不惑之年经历不惑之旅,一片片水田连连,阿嬷这样说:“只要用心把每一样菜都做好,我们就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你说“没弄清楚2004年夏天的那次旅行到底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我看你回程时心中早已有了方圆。《全世界最贵重的孤独——三貂岭车站》:如果有6星,我会加给它。别问为什么,有时候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任何理性的分析。就像“三貂岭青桐,难道你不觉得,这5个汉字连起来很舒服吗?”毕竟“千禧年的第一天,在地球上一个偏远的角落,我和他分享了一个流浪的情境。这样贵重的礼物,再多钱都买不到。”瞧,这有多酷!

脑袋在放假

等那只幽默的鸟 为求偶 倒栽葱式的自杀表演在山雨中泡温泉 把头埋进40°c的水里泅泳沿着台湾地图上最东边的那条线 追着季风 一路往北………风景从来都不止是风景因为 有了人有了时间有了故事才有了味道所以我喜欢这种书上的旅行

不止是旅行散文

原以为是旅行类散文,却从行走渐渐进入到一种浓浓的家园爱氛围,爱周边的山山水水街巷邻里,阴晴圆缺美好时刻,继而又升华到旅行与生命的一个个片段,看得着实过瘾。作者有功,编者更有实力。这本书令我对台湾的风景有了更多了解,更让我对旅行与生命,过往与未来有了许多思考。

小品式的小小游记

就如标题一样,短短千八百字的东西其实也无法表现的太丰满,不过从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经过人生阅历之后,文人墨客对于同景不同所悟的心得。很适合路上打发时间的刊物,也很适合打发下午茶时间的读物,总而言之,这绝对不是需要严肃表情,收起心情拜读的大作。

浓得化不开的情

对台湾的喜欢从着迷台湾音乐人开始萌芽,跟随着干净清爽的台湾青春文艺电影成长,再到留意跟台湾旅行相关的信息,幻想并坚定地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会踏上那块土地,然后去寻找电影里的镜头和书本里的文字。在书店里碰到这本书,是一种一见钟情的感觉,也不顾网店会卖的比这个便宜的多,立马收入囊中。看过不少游记,给读者的感觉大多是作者所去之处净是繁花美景,永远惠风和畅,似乎我们真真切切生活的地方就是灾难。稍微强点的游记,还能扯点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说事。但是说来说去,那些个景,那些个事,都是别处的,就像我们在谈论别人的八卦一样,谈完了娱乐下也就忘了。倒是这本书,本土人写的游记,带有浓的化不开的乡土情结,读来让人亲切。

想要环岛旅行

行走比旅行说出来更有意境,至少我认为。从没去过台湾,却一直想要去,想要了解台湾那种淡淡的小清新,清澈的明媚的温暖的氛围,虽然,事实总与想象不同,但是,我心中的那一个美好的地方就是台湾。书里面收录的不同地方的游记感想随笔,都像是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随着文字掠过我的眼睛,我的脑海中展示出了一幅幅的画面,蓝天白云海洋浪花美食绿叶红花,古朴的村落,延展的小路,沿海公路上飞驰的单车,我喜欢,我向往。

与心灵加油站邂逅

最初翻看《行走台湾——台湾文化人说自己的故事》(蒋勋等著/三联书店出版社)的时候,看到书中满是台湾各地的美景图片,以为又是一本为台湾旅游业推波助澜的书,不免产生了轻微的抵触情绪,旅游指南吗,看它干吗?然而,细细品读起来,却又发现并非如此。书中收录的几十篇文章,的确有一些是纯粹推荐旅游线路类的篇章。但也有不少是从个人内心出发,讲述自己如何让心灵沉静的文字,这样的篇章读来不仅让人产生共鸣,还让人有跃跃欲试之感,也想迫不及待地去寻找或重游自己的心灵加油站。 即使休息了一个长假,可能你还是感觉疲惫。你安排自己去面对每一个人,却惟独没有面对自己。在这本书中,一些作者表示养成了开辟片段时光独自面对自己的习惯;一些作者讲述自己在内心荒芜、焦躁不安的时刻开始旅行,或一个人环岛骑行、驾车行,或回到家乡重温度过青少年时期的地方,或漫无目的地行走。“每次回到台南,我一定会去重温当年情的地方就是府前路。只要走在府前一带的大路、小巷小弄之间,我的心就会沉静下来。”(韩良露《台南府前路旧梦重温》)“这里的美丽一波波袭来,悦耳自然,闭起眼睛就是满满的心灵平静,可以是一杯咖啡也可以是一杯老人茶,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杨力州《轻与重的对话》)。正如张正杰在《心灵充电站》中所说,在“能让自己的心灵安静沉淀的地方,即使让自己放空,什么都不做,只是发呆,也觉得很棒。”他们在心灵加油站获得了平静,或内心积满了力量。 在我看来,心灵加油站并不是寻找到的,而是邂逅的,它或许是我们曾经去过的地方,存在于记忆深处,或许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还未发现,我们与它相隔只是一个转弯的距离。在本书收录的所有文章中,我最爱刘克襄的《全世界最贵重的孤独》,因为它让我想起自己记忆深处也有一个孤独的火车站,和文章中的一样,它记录了我学生时代的一个片段。倘若有一天,我又回到那里,看火车徐徐来了又徐徐去,四周山上的苍翠一波波袭来,我的内心肯定也是满满的平静,肯定也会享受到那种至高无上的幸福。

大海的那一边

一直想去台湾走走,所以新闻学院的学子有机会去交流,就让我欣羡不已。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无非就是要走入其中。就像那年在南澳岛的环岛骑行,上上下下的环岛公路,远处碧蓝的大海,海面上漂浮着的渔船。花开堪折,花落月明,人生意境毕竟是纸上之意,不如自然之美。剩下的,便是在平淡生活创造出来的倘佯四溢的美丽。由于纬度接近的原因,书中所描绘的气候和自然风景,也能在这里找到,甚至说的语言都有些接近。一泡又一泡的“甲嗲”,让人徒生慵懒。那些温暖舒适的感觉就像夏天的时候,走进汕头路边的一家冰室吃红豆刨冰,或是傍晚时分在一家路边大排档坐下点一碗鱼粥••••••

台湾人眼中的台湾

想去台湾,是因为觉得没有文化断层的台湾更好的传承了中华文化,是因为诚品在那里,是因为大量富有传统文化生活气息的文人在那里。看了台湾人眼中的台湾,更想去台湾了。

麻雀東南飛,五步一徘徊。(讀書筆記)

望安,夏天的風帶著夏天濃重的辛烈與鮮腥的氣味。那些強烈的氣味吵鬧糾纏,但我還是睡著了,覺得身體是一枚久遠沉在海府礁石間被遺忘的始終,好像還可以聽到滴答的聲音,但鐘面沒有指標,時間也沒有任何意義。我在一條仿佛無盡頭的路上吃著花生,花生仁脆而香,似乎是沙地上被烈日曬過,嚼起來有陽光和泥土的甘芳。大溪只靠著一樣豆幹,用心把豆幹做好,就可以養活全鎮的人。因此,不要小看我們賣的只是一個便當,因為除了米之外,我們還多出了鹵肉,薑片,醬瓜,青菜…..只要用心把每一樣菜都做好,我們就有比別人更多的機會……在那些從許多標準來看都不符合美學原則的照片裏,它仍然保留下來某種看不見,我卻很在乎的感覺。那是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那種感覺讓我不管發生了什麼,只要還有那麼多人繼續用這種最簡單的專注耕作著,勞動著,吃著,只要那種專注還在,那麼,看起來亂糟糟的一切,就不可能讓我們真正失去什麼。麻雀東南飛,五步一徘徊。(對,就是麻雀,孔雀有時大方讓賢)臺北可觀蓮,蓮葉荷田田。有些分手是突如其來的,讓人無法準備,措手不及。有些告別卻是眼睜睜地看著他一點一滴發生,卻也沒有半點辦法可以阻止。一隻雞,只要有飛的夢想和勇氣,就是鳥;一隻鳥,放棄了飛的念頭,就是雞。對於未來並沒有太多彷徨,就像此時此刻的感受。內心是寧靜平和的,就在這樣的心情和氣氛中海星出現了。海水漲潮和退潮之間的那片幹濕交替的土地,我們稱之為潮間帶。在潮間帶生存的生物要具備各種繼續存活的本領,像強而有力的肉足或是可以抵消波浪的圓錐形螺殼,還有各種隨波逐流的構造。它們的生命節奏追隨著潮起潮落的韻律。我想帶著從沒坐過飛機的父母親和家人重返澎湖,想再看看天空和海水一樣的藍,藍的透明藍得純淨的西衛海灘,看看會不會再遇到海星,在我的生命裏那就是海星的故鄉。鳩之澤溫泉還真是“自然”得可以。由於四面被群山包圍,露天池裏偶爾有三兩片從附近林木飄下來的樹葉,更有三兩隻無害的小蟲屍。而冒著白煙的溫泉池在雨珠的襲擊下就像一鍋沸騰的湯。泡完之後感覺每個毛細孔都浸滿了水汽。臺北的北投溫泉,宜蘭的礁溪溫泉。遺世獨立的民宿就坐落在一個削平的小山丘上。極目四眺,應該是星星每夜都會來聚集的地方。布袋,不是裝東西的布袋。布袋是個地名,是臺灣西南部嘉南平原的小城鎮。因為地是平的,所以鹽田好鋪展。烈日當養分,海中的鹵水是養料,一個一個的棋盤,散落在靠海的地方。剉冰和仙草,對於老外是新鮮又特別,對於臺灣人是習慣而滿足。原住民在心靈版圖上,和自己的不安搏鬥著。花蓮的太平洋是屬於老夏天的,開朗,大方。我是基隆人。聽爸爸說他是第四代閩南移民,我當然就是第五代了。小時候,搭著公車到處跑,總是希望離開吉隆市區,能夠走上阿公鋪的公路,或許可以帶著我到極遠的遠處。至於去哪里,我也不知道……大致可以將旅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膚淺遊,以幾日遊最為普遍。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完最多的東西,因此很多行程都在趕時間,卻什麼深刻的印象也沒留下。第二階段的旅遊,開始講究深度,要求體驗,希望旅行的過程中可以伴有知性的感受。第三階段,簡單的形容叫Go somewhere do nothing。這個階段的旅行,反而變得沒有目的性了。(後來當我採訪一個背包客時,問他對這個觀點有什麼看法時,他說儘管是在熱衷於漫無目的的旅行階段,但是如果有機會去非洲大峽谷,怎麼能放過呢,能說那又回到第一階段嗎?我覺得在理。)臺灣尾的鵝鑾鼻。萬里漁港。蘇花公路。美濃。太魯閣。海上生明月。漫遊花蓮,璞石咖啡館,月盧餐館,胡德夫,擂茶,光潔的鵝卵石,地老天荒。

台湾台湾

在高中的时候曾去过台湾,因为那是最爱的明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便对台湾有莫名的憧憬与好奇。只是彼时大陆台湾才开放旅行不久,又年少不更事,只得跟团来了个书里提到的“十天环岛观光游”。现在依旧想去,即使对那时中意的明星已不再热烈。这本书是很多作家的合集,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看到最后已昏昏欲睡。回过头来想竟只对表演倒栽葱式求偶的鸟儿和那位50岁大叔的环岛骑行还有在拍稻禾照片的夫妻有印象。本来是抱着看台湾鲜为人知的景点来看的这本书,却被寻找内心平静的夫妻和追求年轻时未完成心愿的大叔所感动。其实我一直都知道景色是私人的,因为经历不同感触不同看到的也自然不同。所以,以后有机会还要再去一次台湾,那山那水那情,要自己去走一遭。

台北以外的台湾

在唐宁书店看到《行走台湾》这本书,当时就爱不释手,随即在网上购买。如果你对台湾的印象仅仅存在于台北、阿里山的话,那么你对宝岛的了解就太不全面了。既然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大陆人是不是应该多了解一下这个地方呢?作为通过主要从新闻资讯来了解台湾的人来说,关于台北以外的台湾我们看到的实在太少。而台北仅仅是台湾的一部分,并不是台湾本身,台北和其他国际大都市一样有着流光溢彩的霓虹灯、繁华的街道。。。。然而有太多的台湾品质和丰富的台湾意象是在台北看不到的。《行走台湾》是30位台湾人自己笔下的台湾,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更加全面、淳朴、真实的台湾。它不同于其他旅行书籍,它更多的是一种旅行心境以及展现台湾人精神面貌的书。书中介绍旅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则是蜻蜓点水般的走马观花、第二阶段则是深度游,有知性体验,第三阶段就是没有目的性的慢游。如今的台湾人开始懂得逐渐放慢脚步,细细享受慢游的滋味、台湾还是佛教圣地,当地人的休闲时光中就有了不少禅修体验、以及对茶艺、文化、自然的探索等等。。。。台湾有太多自然极美的地方以及人文文化丰富的地方,迷人的海滩、幽蓝的大海、古朴的建筑、安静优雅的小镇,读到这些文字让人觉得身临其境。看景不如听景,大致就是如此吧!书中还插有三十位作者自己拍的精美摄影作品、斑驳树影、阳光、透蓝的天空、慵懒的云朵、阔蓝的海景、绿色的稻田、老房子等等,这些图片都非常值得收藏。如果能去台湾旅行,一定去花莲、九份、去美浓看田园风光、去台南吃小吃、去小街小巷体验庶民享受、 去府前路散步、太鲁阁看山。读这本书就像是品一杯下午茶的醇香一般,让人感受旅游生活的美好。这个在地图上形如漂在大海中的一片树叶的地方是那么的让人心动。


 行走台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