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清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总有清风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9-1
ISBN:9787108036667
作者:地儿,范学宜 (插图)
页数:305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正想说出这些美丽的古事,一旁敲磬的法师止住了鼓槌,磬声嚶嗡,渐渐绝响。笑道:“千手千眼是代表法的,譬如……”他指着身旁的木鱼说:“鱼是不睡觉的,寺庙里雕刻张着眼睛的木鱼,是提醒修行者要时刻不停地修行。塑了千手观音像,也是在提醒修行者,要学习一切知识,掌握一切技能,才能有无量的智慧和方法帮助众生啊。”朋友看了半晌,又问:“观音菩萨拿着甘露瓶、杨柳枝,都能理解,做善事嘛,为何他还拿着剑戟呢?”法师说,“居士慧根不浅,能问此甚深问题。你看到了没有?观音菩萨塑了多个面孔,有慈、有喜、有怒、有哀、有乐。菩萨不仅仅要安慰、教导善良的众生,对于恶的众生呢?他就要拿出金刚怒目的一面来,施以惩罚和威吓,使之迷途知返。”“经云,欲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手中的器具,代表着度化一类众生的办法。说来,你或许不信,屠夫、妓女、乞丐,甚至黑社会中都有菩萨呢。菩萨不辞辛劳,厕身其中,为的是引导他们止恶向善。”“《维摩诘所说经》上说,人人厌恶的大魔王,是十地菩萨充任,用磨的办法,从反面磨砺、教育众生呢。宝剑锋从磨砺出,对吧?这也是一种慈悲呢。”合掌致谢后,沿石阶而下,一路品味着法师的话。许多烦恼豁然明了。

前言

人间有味是清欢    《总有清风》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夜已深。关闭灯盏,漫天的暗夜里,飘来杨钰莹的歌声。    轻轻杨柳风,悠悠桃花水,    小船儿飘来了,俊俏的小阿妹;    眼睛水灵灵,脸上红霞飞,    问一声小阿妹,你要去接谁?    蝴蝶船头舞,鸳鸯水上追,    风含情,水含笑,喜迎人一对。    甜美的歌喉,明快清丽的丝竹,似天上悠悠闲云;含情的风,依依的杨柳,如山间馥郁的花溪,拨动着心弦。满身的疲惫渐渐舒展,人生的清欢无声漫来。    这种清欢,在苏东坡居士笔下也曾动情地再现: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尽管东坡居士身遭连连贬谪、流放岭南、爱妻病故等苦恼,但天地在他眼中,依然那么静美。独自品味时,诗歌的芬芳,便在夕阳中、在树叶的晃动和凄迷的风雨中一点点舒展开来,漾满全身。    然而很多时候,很多人,包括我,面对同样的风物,却体会不到清欢。触目的,似是满世界的梧桐凄雨,点点滴滴。为何?    曾读到一则佛经故事。一只身陷狐狸群中的大龟,被朋友老鹰救了。鹰衔着它飞离险地时,大龟不停地叙说着恐惧、勇敢和险境。老鹰一直默然。当它问到底要去哪里时,老鹰不得不说话,结果,一张口,大龟掉落云端,不知所终。    大龟的问题,在于一颗不肯安闲的心,把到手的云路飘逸和解脱的欢欣葬送了。    这则故事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把心放平,安详淡然,这是清欢的根源。    佛陀在《楞严经》中,也曾反复阐述这个道理。五十阴魔区中,修行人遇到光影颤动,见到佛与菩萨的形象,似乎殊胜,但佛陀反复交代,不以圣解,还可以进步;一作圣解,即堕魔境。因为,这只是心身的幻影。    而人世间,又有几人不被满世界的幻影所迷?妙食的欢欣,情感的迷离,眷属的忧虑,成功的自得,不得的痛苦,甚至是求得佛果和超脱的执著……鼓荡起了欲望的大海。怀抱得失,不肯放下,结果,进入了人生的误区。清风细竹,明月杨柳,似乎都沾染了好恶得失的况味。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菩提烦恼,等似空花。(《圆觉经》)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在在让人们透彻观察身心暂有实幻,世事电光石火,放下,放下,再放下,放下执著,以智慧远离妄想,回归于真心本具的宁静和清欢。    欢喜无忧,是名为佛。道信禅师对佛的理解,是智者的棒喝和依依叮咛。    漠漠红尘里,学会在得失中,以平常心对待镜花水月的一切,尽好应尽的责任;以欢喜心善待一切人事,而不被风物和浓欲转动,即为欢喜无忧的觉悟者,即为智者[佛]的清凉境界。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如同迎接有情人的小妹,以透亮、欣然的柔心面对有缘,用清净的眼张望红尘,又有何处不美呢?    把心安放在当下的每一刻,安放在柔软处,身心和世界会随之冷然。以冷然清凉的心,去做本分事、欢喜事、利他事、一切事,虽不移一步,这漫漫婆娑世界,就是莲花处处、清丽优雅的极乐世界;自己,也随之成为明净的宝珠、芬芳的莲花,人见人喜。    可惜,声声钟鼓,钟鼓声声,又有几人听懂?    本书所集的文字,是笔者在浸淫佛学的路途中,面对自身和周围人在家庭、事业,乃至修持中的烦恼、误区,静心体察出的丝缕所得所感。信笔道来,曾见刊于两岸三地和东南亚、美国等地的媒体,发表后,被大量转载,并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的热情回馈:有称赞它们清凉如珠、智慧如泉、堪做清夜良朋;有称赞它们如轻风拂面,会有一种快乐积极的信念在心里滋长……我不知。仅仅希望,这束稚嫩的小花,能带给人们心灵的清风丝雨。    感谢多年来悉心教导我的释儒道的师尊们,感谢三联书店及海内外报刊编辑老师和朋友的鼓励,感谢家人的支持,因了你们,才有了这束小花的淡淡幽香,流散于人寰。    地儿    2010年10月6日于苦雨轩

媒体关注与评论

款款娓言,温柔敦厚,转念少一间,惊喜涌现,是涤去俗虑、自省深思的心灵暖暖包握。  ——台湾中学教师Landy清雅的文字,深入浅出的哲理,就像突然飘来的悠悠檀香,心身俱馨;秋水闲愁,云飘雾散。  ——新加坡蓝色的风一香一烛,几种瓜果,一缕尘埃::都是世间禅意的呈现。轻灵淡远,让人静而忘忧、心境平和。  ——湖北梅影三叠地儿以优姜飘逸的文笔,通过市井里的平人小事,古今佛门和居士的高雅生活,将渐渐枚人们遗忘、枚历史扭曲的佛散精神内核纳入笔下,为世间挽来了一道道洗去烦恼的清泉,一声声令人警醒的钟鼓,一曲曲风动竹影的梵歌。

后记

地儿散文断想    佛学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忘我奉献的大勇、大悲;上求智慧,下报父母恩、师恩、国土恩、众生恩的大情、大智;生死一如、众生一体的包容、平等;放下忧恼、时时向前的旷达、洒脱,近两千年以来,深深地激励着中华民族,并与儒家和道家精神遥相呼应,形成了民族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爱好和平、不慕名利、乐于奉献、淡然自处的宝贵品格。    地儿以优美飘逸的文笔,通过市井里的平凡小事,古今佛门和居士的高雅生活,将渐渐被人们遗忘、被历史扭曲的佛教精神内核纳入笔下,为世间挽来了一道道洗去烦恼的清泉,一声声令人警醒的钟鼓,一曲曲风动竹影的梵歌。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佛理散文,不同于常见的谈经论道,而是着重于从文化和哲学的高度,对现实生活进行透视,对人类心灵的沉疴进行剖析,用启示人心的佛学文化精髓和充满灵性的感悟,启迪读者去正确认知自我和周边环境、修正自己的心地和言行,远离误区,远离烦恼,进而立足现实,襟怀坦荡,忘我包容,奋发有为,创造出和谐、富足、安宁的生活。笔锋落处,处处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智慧的人生拷问、求索和健康的人性之美。    文中随处可见的偈子、诗歌和经典的引用,钟、鼓、香、花等佛门事物中深蕴的文化内涵的解读,六祖、憨山、弘一、东坡等高僧和居士的情怀再现,瓜果草木等平凡事物中的禅意发现,令人耳目一新,使文字充满了厚重感,增加了艺术之美和思想的感染力、亲和力,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与天地古今的至美相往来,反观自我,俗念顿消,清香自生。    [二月河]

内容概要

地儿,祖籍河南舞阳,生于叶公故里。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杂文专业学会会员。曾就读于信阳卫校和河南大学中文系。十七岁接触佛学,喜欢古文化。医生、记者、编辑、小吏,职业轮替,行如飘蓬。现为海内外多家佛教报刊的特约作者和特约记者。
诗歌、小小说、散文,见于两岸三地和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报刊。六篇散文荣获国内文学奖。出版有佛理散文集《悠然檀香》。
四十年烟雨行程,孤舟寒窗,埋首读书、煮字。不为疗饥,惟求借来几缕春雨,洗去自他秋水闲愁,清欢漾满。

书籍目录

目  录
人间有味是清欢[自序]
一 总有清风过门前
飘零何处归
行看流水坐看云
意静不随流水转
总有清风过门前
光阴是株菩提树
一杯春色韵味长
乾坤容我静
雨声里的七笔勾
如莲静绽
收敛自己的枝桠
二 佛门钟鼓
香积厨
悠然檀香
依依塔铃
心柔如苇
遥唤的钟鼓
礼本折慢幢
合掌以为花
高香
山寺笔记
三 婚姻的花树
婚姻的花树
乌苏里江畔的情歌
三个女人的智慧解脱
缘是一条十字路
断鸿声里觅归舟
红尘里的菩萨道场
唯求心安•
伤害是天边飘过的云
四 问路白云头
问路白云头
永远的弘一
月光下的水舞
春池拾砾
明珠饰身
开满歌声的寺院
心安之处即为乡
五 这些年,你教会我的事
花香里的母亲
这些年,你教会我的事
借我一双翅膀
瓜中菩提
无常的滋味
生命的导演
童心近禅
地儿散文断想[代跋]•••••二月河

编辑推荐

《总有清风:地儿佛理散文选》:谈佛门,论人生,一袭檀香静心地。说东坡,道六祖,娓娓曼谈听钟鼓。

作者简介

作者近三年来在海内外发表的佛理散文,共五辑41篇。文风敦厚温婉,清凉柔和,活泼可亲,善巧化解心灵困顿,帮助读者解黏去缚、净化自心,同时希望引起有缘人探究佛教文化的兴趣。著名作家二月河推荐阅读。
谈佛门,论人生,一袭檀香静心地。说东坡,道六祖,娓娓曼谈听钟鼓。
地儿以优美飘逸的文笔,通过市井里的平凡小事,古今佛门和居士的高雅生活,将渐渐被人们遗忘、被历史扭曲的佛教精神内核纳入笔下,为世间挽来了一道道洗去烦恼的清泉,一声声令人警醒的钟鼓,一曲曲风动竹影的梵歌。(二月河)
款款娓言,温柔敦厚,转念之间,惊喜涌现,是涤去俗虑、自省深思的心灵暖暖包握。(台湾中学教师Landy)
清雅的文字,深入浅出的哲理,就像突然飘来的悠悠檀香,心身俱馨;秋水闲愁,云飘雾散。(新加坡蓝色的风)
一香一烛,几种瓜果,一缕尘埃……都是世间禅意的呈现。轻灵淡远,让人静而忘忧、心境平和。(湖北梅影三叠)

图书封面


 总有清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正是清秋晴和的一个下午,我穿过花木葱郁的廊前去开邮箱。地儿的这本新书就夹在一叠样报中,软软的防震膜包裹着淡雅的《总有清风》。封面简约清白,装帧和插图皆有雅趣,是我欢喜的样子。这是我第二次收到地儿的新书。两年前,地儿寄来第一本佛理散文《悠然檀香》。那时,我们还同在一个文学论坛里“厮混”,由此得以互相品读对方的文字,地儿已沉浸佛学多年,佛理散文在海内外刊物上独树一帜,且他常以独到精僻的见解赏析坛友们的妙文,使得诸多坛友受益非浅。地儿这点率直爽朗的性情,叫我印象颇为深刻的。后来,因坛子喧嚣四起,我、地儿相继离开,这期间地儿曾邀我去山上参加一高山禅修,我因工作不能前行,未果。我们埋头在各自的世界里,再很少有交集。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都是喜好清净之人,不愿扰人耳目,当然也不愿无端被人打扰。哪怕远离热闹人群,刻意与俗世保持一定距离。也正是这样一种心态,地儿埋首文字江湖,清心净气,从而有了这第二本佛理散文集《总有清风》的问世。现在看来,两年时间,一心向佛、沉潜为文的地儿,收获许多。我读着,地儿笔下流淌出这样莲花般清逸的篇章,越过红尘,古老佛殿上的钟声和着清空的木鱼,乘着秋叶,声声而来。那是一个人灵魂里呼啸而过的清风。我得说,我对佛学并没有精深的修行,那个“身如琉璃,内外明澈”的境界一直是我的妄念痴想罢了。地儿寄书让我作评,我只能将一己读书的体悟表达出来。或者说,在俗世里起伏跌荡的我虽没有精进,才更需要借着佛门的一点慧光来照亮远处的黑暗。一直眷恋清寂的山野。我爱好的是松林草地间的一抹清风,或山水湖畔里的一道水波,所以,我至今执迷于古老诗词的甘醇情杯,而学不会直面惨淡生硬的现实。那些内心和灵魂深处的暗夜,曾叫我再三辗转,一度想要绝尘而去。也自问,要经历多少日月世情,才能不惧怕长亭短亭;要抵达多少山水家园,才能不忧伤千里婵娟?所有的一切,无非是我的心结。活着,我还是流连于这个红尘。只是要做到佛门高僧所追求的《七笔勾》,把孝贤、恩爱、富贵功名、家舍田园等一笔一笔勾消的境界,非我等凡人可为。在生活的种种妄断里,我们是否皈依也并不重要,却真的需要时时听一两声佛门的钟鼓,吹一吹那清修殿堂里的清风,让负重太多的灵魂,可以轻装前行。正如《总有清风》所言:“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学会了野谷幽兰的定静,才能品味到每一缕走过的风,其实都携着清凉的滋味。”我很是欣赏地儿写在《人间有味是清欢》序中的一段话,他说:“把心安放在当下的每一刻,安放在柔软处,身心和世界会随之泠然。以泠然清凉的心,去做本分事、欢喜事、利他事、一切事,虽不移一步,这漫漫婆婆世界,就是莲花处处、清丽优雅的极乐世界,自己,也随之成明净的宝珠、芬芳的莲花,人见人喜。”多年的修行和好学,俗世中的地儿已经拥有佛子的禅心,只有这样,他才能从庸常生活中捧出一朵莲花,裹着灵魂里呼啸的清风,拂去俗世尘埃。探寻灵魂,是一件太过虚无也太过沉重的话题。我不敢妄作浅见,而面对这个阔远的天与地,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坚守着自己的心意。今日我也掉一回书袋,以书名——总有清风为结,借用东坡一言——“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送给每一个遥望云水禅心的灵魂。谁与清风独坐,地儿,或许也是你、我。只要我们不迷失在岁月中,只要我们还能倾听到灵魂的声音。而地儿,这个同坐清风之人,走过云淡风轻、芳华刹那的成长后,该抵达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又一程吧。
  •     ,最近机缘巧合,有幸拜读到网络名人地儿的最新力作《总有清风》读后久久不能释怀。望着窗外,夕阳落日的美景中有些许的悠长和倦怠,忽然有袭清风扑面而来,伴风而行的仿佛有千年菩提的暮鼓佛音,更有双枷罗树下佛祖的慈爱加持跨空而来。低头沉思,细细品味,本书用精美的词句,生活的感悟,追求的华章,在悠绵淡雅的氛围中勾勒出一幕庄严肃穆,又朴实易解的佛理哲学。让我们学会品位生活的从容,在追逐中保持一分淡定。现下社会的繁杂拥扰如同束缚我们的枷锁让我们无所是从,盲目执著,无法取舍。人身短暂,留下的是更多的无奈惆怅。《总有清风》如同入世的心灵鸡汤营养我们的心灵世界,使我们能够以慈悲的心态去点燃尘世中的那盏明灯。有的人希望自己的人生象流星般绚丽,有的人想要夏花般精彩的生活,而我确希望自己是一片清风中的落叶徐徐飘向远方。感谢地儿。
  •     在暮春初秋的那个午后,有一些闷热。由于工作上的一点小插曲,让本已清净的心添上几许烦忧。呆坐办公椅上,《寂静之声》那悠扬的旋律契入心脾。一声轻轻的叹息过后,笑吟吟的保安叔叔为我送来了,期盼已久的地儿的那缕清风—《总有清风》。急急地打开包装,一片清新淡雅的封面映入我的眼帘,好啊,不错,虽不及《悠然檀香》给我的震撼,但绝对是一缕幽香。当我翻开书页读了地儿的自序后,一股清新凉爽于我的全身。“用清净的眼张望红尘又有何处不美呢?”是呀一直钟爱美和净如生命的自己,为何有如此这般烦忧呢?“以欢喜心善待一切人和事,即为欢喜无忧的觉悟者。如此温婉细腻的笔触,地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男子呢?此男子的《总有清风》又是怎样的佛香飘绕呢?细看目录时,发现有些文章我早已在地儿博客里读过。我静静的合上书本,闭目盘算着怎样去品读这缕清风呢?一笔、一书、一曲、是我定下来的方式。我花了两个星期长长短短的晚夜闲暇,一字不漏的读完了此书。读完最后一个字时,几缕香久久飘荡在我的周围。心香总有清风门前过,里面的疑悔坑,地儿规劝一文友的一句“人除了死并无大事”。是呀,的的确确是一种大智慧呀!人到底有什么坎让我们比死还难跨过去呢?如果连死都无所惧,终日忧忧为哪般呢?黛玉的凄凄楚楚,幽幽怨怨,倒不如点一柱心香,用纯净的心,勇敢的接受生活的阳光晾晒好。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啊!佛香佛门钟古,虽然有许许多多我不懂的偈子但我用笔一一做了标志,把美丽的字像一朵莲花记录下来,等来日慢慢拿来品味。合掌以为花,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佛的掌在世上印下众生之爱,我的掌在世上印下了什么呢?清净,污浊?阳光还是阴暗?微笑还是泪水?这时我想起了那首歌《奉献》我拿什么给你我的父母?我拿什么给你我的爱人?我拿什么给你我的孩子?我拿什么给你我的朋友?我到底拿什么给你我这来一遭的生命啊?佛香钟鼓只有你才能告诉我的。尘香婚姻的花树里给我最深的是—三个女人的智慧解脱。他给了我几年来久困网中的解脱一种动力,一种依据。各做各得啊,夫妻如此,父母如此,子女亦如此啊!我泪水连连的划着“我要把所有的欢喜,难过都作为修心的道场,安心的把生命的时空挂满花梦,不为虚尘所动,我善待别人是种自己的福田。度化伤害过自己的人迷途知返是莫大的功德,也是顺利完成一次忍辱行。可是忍辱有多难啊!那缕无尘的幽香知道吗?那滴晶莹的泪珠,你明白吗?可再难也得跨过呀,谁让我们趟这遭红尘呢!灵香天地容物,佛容天地,人心容佛容天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花枝春满,天心月园”人心通透灵,则天地之灵通;天地通,人心通,有何不通呢?檀香自人心飘,飘向天地飘向万物。万物熏香而灵通。亲香读着地儿的父母、儿女、夫妻之爱;品着自己的身历感怀。我泪眼模糊,呆呆地醉醉地合上书本,合上双眼。五缕缠缠绕绕的香在我的世界里静了,空了,无所谓仇恨,无所谓你我,无所谓得失,做好当下就可笑颜如花。2011.12.7.兰

精彩短评 (总计84条)

  •     书皮脏了,没有塑封的。其他挺好的
  •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横亘出来一道光芒,照进我们的心里,暖洋洋的,久违的,让我们停下不知道去何方的脚步,缓缓走进自己的心灵里,寻求最真,最纯,最简单的本我!
      人生似乎在竹杖芒鞋仿似冒雨前行,走过无边无际的幽暗和彷徨,慢慢寻找自己的时候,才发现清风缕缕,不觉耳边,享受这一分的美好!
      
      力荐 总有清风!-心灵的甘露!
  •     很美的一本书,;页面颜色非常舒服,适合于在阳光下阅读。正版!
  •     绝非阿谀奉承,真没想到这本书这么好,买回来一读才知道,读起来神清气爽,真乃如清风吹过。作者地儿乃河南省作协会员,喜欢医、文、佛、儒、道, 专攻佛理散文。他追求敦厚、温婉、清凉。不拘一格,信笔道来。 随缘写,随缘发。他的文字清灵如云水,心思悠然如檀香。
  •      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静下来的书,让人放下很多欲望的书,文笔也很美,很适合浮躁的时候看,会有种甘泉润心的感觉;但总觉得是不是把一切都看得太淡了,略有点不真实,佛理是好的,可青年人始终该有点奋斗的劲头,该有点远大的理想,似乎不必埋首其中,而是该奋斗奋斗,该争取争取。
  •     帮别人买的,听说不错,是本好书
  •     久经凡尘的心,总是在世间的情爱,名利等等中挣扎。在轮回之中痛苦的寻找解脱。生活的平淡,落寞,伤感打乱着我们这个社会现实的心境。读者这本书,合理的面对着社会的种种。用佛理,用内心去解决自己在社会遇见的问题。总可以在某一刻找到自己内心那一宁静的世界。这本书将佛理理解在生活之中,让我们不毕苦苦理解那些繁冗的佛经之中。在那淡淡的檀香之中理解佛性的存在拂去内心的凡尘。了脱自己,不在拘于世间的名利。
  •     佛教灵性小品,发人深思
  •     内容不错,好书.
  •     一下买了几本,对于信仰佛法的我此书正合我意!本书以散文形式以及作者结合自身的故事讲述对佛法的感悟,让人一气呵成,推荐!
  •     非常喜欢地儿的文字,真的很好的一本书。对于那些想了解佛教的朋友更是上上之选
  •     不错挺好的,价格也合适
  •     美文共赏
  •     给人以清泉,给人以宁静的一本很有韵味的书籍
  •     好书啊值得一读清风掠过
  •        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
      读后常生喜乐 不可思议之愿力
      值得一品 如茶如风 淡而隽永
      心灵的救治良药
      是佛理在生活里的体现
      为很多有佛经阅读障碍的人
      娓娓道来
      深入简出 文笔清新
      而厚积薄发
      叫人如同重新张开眼 看你身边的一切
      如同另一个自己
  •     书设计得很漂亮,但实在是读不下去,作为慰藉,还是淡了些
  •     还在看,帮朋友买的,非常好
  •     很好看的散文,读后让人内心静宁、安闲
  •       ,最近机缘巧合,有幸拜读到网络名人地儿的最新力作《总有清风》读后久久不能释怀。望着窗外,夕阳落日的美景中有些许的悠长和倦怠,忽然有袭清风扑面而来,伴风而行的仿佛有千年菩提的暮鼓佛音,更有双枷罗树下佛祖的慈爱加持跨空而来。低头沉思,细细品味,本书用精美的词句,生活的感悟,追求的华章,在悠绵淡雅的氛围中勾勒出一幕庄严肃穆,又朴实易解的佛理哲学。让我们学会品位生活的从容,在追逐中保持一分淡定。现下社会的繁杂拥扰如同束缚我们的枷锁让我们无所是从,盲目执著,无法取舍。人身短暂,留下的是更多的无奈惆怅。《总有清风》如同入世的心灵鸡汤营养我们的心灵世界,使我们能够以慈悲的心态去点燃尘世中的那盏明灯。有的人希望自己的人生象流星般绚丽,有的人想要夏花般精彩的生活,而我确希望自己是一片清风中的落叶徐徐飘向远方。感谢地儿。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也是人间好时节。何训田《春歌》
  •     心神宁静时读过此书,即使在冰冻三尺的冬日也能感受到夏日一缕清风掠过心头。
  •     地儿的文章清新淡淡的,沁人心脾
  •     看书过程中 心情激荡和忏悔之心难以平复 不忍放下书本 看完之后 得到了极大的收获 作者从身边的人和事 娓娓道来 引经据典 发人深省 作者又有修佛者的大智慧 平淡见神奇 让人联想自身 改过迁善 在心灵读物和劝善书籍中 算得上是经典的一笔 能让我认识到诸多自己的不足 谢谢作者 谢谢师兄
  •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     书刚刚被送到手里,打开封页一阵清风便席面而来,顿时精神了很多。这么多年,能入眼的书亦是很少,而这一本确实拿了再也放不下。于是,买一一次又买一次 ,一本本的送人,愿朋友亲人 都得此清风。一个好友,告诉我,读过之后多年的心结打开,我心想多年的权威抵不过地儿的几句话 呵呵。
  •     这本书是帮朋友买的,她说她很喜欢,是她精心挑选的(自己没读,所以只给了4颗星)。
  •     阅读是一种享受
  •     极好的版本,打开看了就爱不释手,字号和字的颜色都很完美。
  •     很棒得到感觉,中午刚收到的,随手翻了翻,感觉对胃口。大致风格可以参考 莲花次第开。
  •     因为一位朋友的推荐,知道地儿师兄,所以买了这本书。书真的不错,呵呵
  •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什么是解脱,什么是痛苦?你了解自己吗,你真的了解自己吗?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到底需要什么?在本书中你或许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至少会让你在寻找答案过程中有所启发。而找到这些简单问题答案又是如此重要而且迫不及待。
  •     不错,适合休闲的下午喝着茶慢慢的读
  •       看书过程中 心情激荡和忏悔之心难以平复 不忍放下书本 看完之后 得到了极大的收获 作者从身边的人和事 娓娓道来 引经据典 发人深省 作者又有修佛者的大智慧 平淡见神奇 让人联想自身 改过迁善 在心灵读物和劝善书籍中 算得上是经典的一笔 能让我认识到诸多自己的不足 谢谢作者 谢谢师兄
  •     作者从生活点滴感悟佛理种种确实令人钦佩,但对比于此,其间所涉及的佛学名词、知识、故事等,更吸引我。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总有着引人入胜的魔力。
  •     如同书的标题《总有清风》,在闷热的夏天夜晚细细读来,便如同一缕清凉的风,轻拂掉心上的尘埃……作者对佛学的体悟很贴近生活,将广博的佛法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才是最为如法的,所有布施中,法布施最盛,用佛法教化了那么多的朋友,值得赞叹,适合对佛学有兴趣和初学佛的朋友看~~
  •       红尘之中,心底的焦虑和憔悴在物欲纵横的油锅里翻滚着,不禁自问:何处是归路,何时是归期。带着无尽的向往和追寻,终于一股清风,熄灭了那炽热的油锅,平息我们燥热的内心,如一股清泉,如一朵鲜花,我们的灵魂和心底浸润了从没有过的甘甜和芬芳!总有清风,让我知道了何时是归期,何处是归路。
      
  •     生活中总会有些不如意,那么读读这本书,就会柳暗花明。
  •        磕磕绊绊一路走来,事业停滞不前、情感苍白落幕加上生活的迷茫,像一团浓雾把我包裹的密不透风,我努力挣扎着却找不到出口的方向。我始终坚信,努力一定会让我找到开启的钥匙。
       努力没有白费,我在成千上万的书丛中找到了这把钥匙——《总有清风》,它像一道从天而降的光束,驱散了我多年的疑惑,指引我从内心寻找真性;它又是一缕清新的风,吹尽心头阴郁的浓雾。
       夜深人静时,细细品味《总有清风》,透过书香,我正在与地儿倾心交谈``````
  •     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起的书,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有感悟。
  •     在《黄梅禅》上见到地儿的文章,就喜欢了。不错。
  •     精神食粮,禁锢的灵魂解脱的钥匙~
  •     留一点清风,多一点快乐。
  •     一般吧,读后没有什么感觉
  •     自从学校后,毕业五年了没有看散文,其他的乱七八糟的小说看了不少,但是读书让我七尺男儿读哭了的,还只有地儿老师的这本《总有清风》。通过这部书改变了对佛理的认识,对散文的认识,万分感谢作者,期待下一部著作。阅世广开天地量,逢人长笑古今春。
  •     里面有很多佛家的偈子和诗
  •     看起来让人心静
  •     想起和佛门的三次接触 第一次还是学生 寺庙里万籁寂无声 临走前我给他发短信说我要留在这里 你怎么办 第二次某年五月 给山上给寺院送斋饭 午后和弘恩法师小坐喝茶 当时初入佛门 不敢乱说话 就只听他说 第三次 前年初冬寺院小住 彻悟一切犹如终归风散 不需百般解释
  •     每日,总有清风;美心,愿有清欢。
  •     在行色匆匆、纷乱繁杂的生活里,随手翻开一篇,如茶似醇,心就像飘过枝头叶端的清风
  •       
      
      2012年春节,我永远失去了我的奶奶。
      
      好像是一场梦。
      
      曾无数次地梦到奶奶走了。或许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吧,十多岁离家以来,不管读书还是工作,我总会有这样的梦。
      
      有时会从梦里哭着醒来,然后觉得生活真美好。呀,我的奶奶还好好的待在家里,吃饭,说话,拄着她的拐杖走来走去。
      
      然而,这次,梦却怎么也醒不了。
      
      从今而后,我唯有在梦里才能见到奶奶了。
      
      
      
      
      奶奶病重时,我在三百多公里外的夫家过春节。
      
      一边是热闹的春节,一边是煎熬的内心,不安的情绪满满的,想哭,总是莫名地乱发脾气。
      
      自己也知道不对,读佛理文章来静心。
      
      不久前,刚收到地儿老师的新书,《总有清风》。里面的每篇文章都不止读过一遍,再次来读,依然能让烦躁的心情得以舒缓。
      
      也只是舒缓而已,代替不了哀伤。
      
      甚至会觉得文字的无力。当大灾难来临时,原来文字什么都做不了。读书也好,写字也好,没有什么能挽回一点一点流逝的生命。
      
      对于一个把文字视为心灵唯一出口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无疑是在怀疑生命的意义。
      
      的确是怀疑。一生忙碌奔波,到底为了什么。所谓的梦想事业,所谓的壮志凌云,也不过是镜花水月。
      
      大限来临,谁也逃不过各奔西东。
      
      心生颓废,心生厌倦,继续埋头读书。
      
      不读书,怕自己会疯掉。
      
      茫茫尘烟里,飘零何处归?
      
      地儿说:“自心为灯,自身为靠,自己是自己的归宿。因为宇宙的规律是自作自受,虽为圣贤、至亲,也不能替代。”
      
      唯有在这样的文字里,才能找到点滴慰藉。
      
      
      
      
      大年初三,我一早赶火车回老家。
      
      阳光透过车窗落下来,暖暖的,是老人喜欢的天气。奶奶怕冷,冬天里最喜欢晒太阳,搬把老式椅子坐在后院,眯着眼睛,笑呵呵地跟来往的人打招呼。
      
      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冷不冷,饿不饿,能不能吃下饭?大限来临前,人会想些什么?最放不下的当是子孙满堂吧?
      
      人总会有那么一天的。
      
      我自认算是洒脱的人。如果此刻便要离去,大抵也没什么,功名利禄不是所求,荣华富贵也并非所愿,只是放不下父母亲人,又要留下夫君独自面对尘世寒暖,终是不能安心。
      
      我这么胡思乱想着,依然打开书,还是地儿的佛理随笔:“常染戒香消俗念,怎又多情?却道是情在不能醒。”
      
      地儿说:“人只是生命形态之一,还有许多生命或有色无形,或无色无形,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天,就只余下一个细微的我的念头了。”
      
      或许,生命的消失,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吧!
      
      
      
      
      傍晚,我终于到了家。
      
      奶奶在床上躺着,很瘦,从来没有那样的瘦。她大多时候都在睡着,呼吸粗重,一日三餐都要让人一口一口地喂。
      
      偶尔,她会艰难地睁开眼睛,看看身边围着的人,我不知道她是否还认得出我们。
      
      初四,伯父、爸爸和姑姑开始轮流守在奶奶身旁,堂姐,表弟,侄子,外甥,不断有亲戚来家里走动,大家开始商议后事。
      
      初五,堂哥和姐夫们开始去地,墓地是早已留好的。
      
      初六,傍晚,奶奶静静地去往另一个世界。
      
      姑姑在给奶奶换衣服,我和妹妹在院里泣不成声。
      
      忽然想起小时候,经常翻奶奶的箱子,看到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很是好奇,奶奶笑呵呵地说:“哪天穿上这衣服,我就走了。”
      
      那时不明白,后来才知道是寿衣。
      
      也便从那时起,小小的人儿开始知道恐惧。这恐惧在心里扎了根,所以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无数次地梦到奶奶穿上寿衣,然后从梦中被惊醒,又哭又笑。
      
      而现在,奶奶真的穿上了那衣服。
      
      我不知道,这些年,奶奶面对那些衣服时会想些什么。但在我们面前,她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毫不避讳,也毫不畏惧,好像穿上那衣服,就像换套衣服去赶庙会一样。
      
      而现在,她是要赶赴到哪里去呢?
      
      
      
      
      以前,总以为葬礼是最悲伤的,其实不尽然。
      
      就像奶奶生前能坦然面对那些衣服一样,所有人其实都明白,这一天终究是要来的,而大家还有更多后事要料理。
      
      匆忙而繁琐的葬礼后,是无尽的虚空。
      
      我回到工作的城市,一切好像都没有变。
      
      我没有再梦见奶奶,没有遗憾,也没有过分的思念。
      
      日子波澜不惊地往前走。
      
      直到一天,同事跟我说,他的奶奶前不久也过世了。他说,人老了真的很可怜,所以自己不想活太久,最多活到六十岁,出个意外或者自然死亡,该走就走吧。
      
      突然觉得同病相怜,或许是把死亡看淡了,所以连对活着的意义也产生了怀疑,一世烦扰为哪般?生有何欢,死又何惧?
      
      
      
      
      万般俱静的晚上,闲心思,乱翻书,地儿的那篇文章便映入眼帘,单看名字已让人感慨:《无常的滋味》。
      
      地儿也曾遍尝世事无常:邻村女人投河,让年幼的他感到无常的恐惧;双亲的辞世,又让他深切体味无常的沉重;春花凋零,秋月隐没,万物难凭,他也曾久久沉浸在无常的哀伤中不可自拔。
      
      直到一位比丘尼告诉他:
      
      “无常是天地的规律。因为有了无常,我们才有机会不断自新;因为有了无常,孩子们才得以长大;因为有了无常,才有了千年古树冠盖如云的风姿,也才会有白头僧侣的非凡修为。”
      
      听了这些话,地儿才恍然大悟,摈弃了对无常的偏见,积极入世生活,与人为善,宽容爱人,终于赢得一方清凉天空。
      
      “对已经无常的失去,不必悔。
      
      对眼前的风光,不必痴,也不必追。”
      
      读这篇文章时,我正在听乌达木的歌《梦中的额吉》。
      
      乌达木,这个小小的蒙古男孩,在先后失去双亲后,他的内心该是怎样的煎熬?然而,他依然站在舞台上,固执地不流一滴眼泪,只用纯净的歌声给人们带来一份久违的感动。
      
      听歌,读书,想起自家伤心事,不觉泪流满面。而此时这一哭,心里便觉得轻松多了,那一直无以言说的苦闷,终于在内心深处逐渐化解。
      
      奶奶,您放心,我们都会好好地活着。走出内心的悲痛后,我们会更加懂得珍惜现在。世事无常,人间有情!
      
      
  •     内容不错,可是书看起来好旧啊。。。。
  •     给徘徊在尘世中的人洗涤心灵的读本,犹如清风拂过心头。
  •     关于佛道,关于修行与感悟的书,读了不少。在近乎夜夜网上看书,看帖子的习惯中,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书和读者的几个帖子。看到好几个读者被感动流泪。我想:喜欢读书的人,心里大多都有一个情结,当遇到某一本书,正好与自己的心灵呼应,正好打开自己心结时,他就会被感动。这和书有关,也和读者有关。但是,还是以折扣不多的价格毅然买来一读。我也喜欢学佛人的心境,也想看看是什么打动了他们?亚马逊很快,第二天书就到手。先说装帧。书的封面和内页的设计都是一个风格,清爽而淡雅。封面的书名、配图,都是沉稳而不阴暗的绿色。简洁而宁静。内文的字,是极少见的绿色,全部都是。读书人会有感觉:看惯了白纸黑字的醒目与强烈反差,看着读着这浅浅、淡淡、绿绿、幽幽的文字,会觉得这和其充满佛意之内容的融洽不言而喻。一样恬淡而静美。可惜,范学宜的插图配得太少了。这种近乎只墨染无笔勾,似影子而非实物,像水墨又似版画的小画,是那样的简洁、恬淡、灵动,有味道。内容与封面介绍是一致的。确是“佛理散文选”。其行文的模式,是从生活里所见所闻所历的俗事里,就如同引入佛意的清泉,把堵在读者心中的块垒浸淫;更像用佛学的清风,将人们心头久蕴不散的阴霾吹散。作者对佛学的所修所学所涉是比较广泛的,引述时,就如一个精炼的中医,将药屉里的百味,随手拈来,对症下药。作者不仅列举了那么多佛家的经文、偈语、诗词、传闻,还对...儒道经典、古典文学、名人轶事,甚至医学、音乐,都了然于心,有所修为,并以此用作解人心锁的一把把钥匙。广读博学,旁征博引,这恐怕是这本书让人能有所感悟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还有,就是作者的经历曲折,职业轮替,所经历和体味得比一般人会更加崎岖繁杂深刻;再加上四十年的潜心读书,呕心煮字,及海内外的文字交流。这些,恐怕也是一般的只限玩字才华,却无深刻内涵和阅历的人,所不及的吧。这二者,再加上作者学佛洞世,参禅悟道,修心养性,所以,其文其字,自当既珠玑处处,清丽淡雅,又不乏真知灼见,鲜明个性。再有,我读了这本书好多篇了,还一直在觉得作者是一个心底细腻,柔肠百转,又满腹锦绣的柔弱女子。因为其文字如此细微,情感如此细腻,话语如此柔和,文风如此柔美。但读到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充满书卷气、满腹佛道心肠的须眉。他对童年和故往岁月的回顾和感叹,更从泪水、伤痛和人情事理上,支持了他作为过来人对人生的感悟。这文风和情感,恐怕也是感动读者的另一个原因吧。我们或许在寒窗寄远,或许在对酒浇愁,或许在小院徘徊,或许在床上病卧。但是,心扉还是需要时常打开。因为:总有清风过门前。既然清风可以清洗心灵的尘垢,驱散眉头的阴霾,那何妨不采撷一缕? 阅读更多 ›
  •        在暮春初秋的那个午后,有一些闷热。由于工作上的一点小插曲,让本已清净的心添上几许烦忧。呆坐办公椅上,《寂静之声》那悠扬的旋律契入心脾。一声轻轻的叹息过后,笑吟吟的保安叔叔为我送来了,期盼已久的地儿的那缕清风—《总有清风》。
       急急地打开包装,一片清新淡雅的封面映入我的眼帘,好啊,不错,虽不及《悠然檀香》给我的震撼,但绝对是一缕幽香。当我翻开书页读了地儿的自序后,一股清新凉爽于我的全身。“用清净的眼张望红尘又有何处不美呢?”是呀一直钟爱美和净如生命的自己,为何有如此这般烦忧呢?“以欢喜心善待一切人和事,即为欢喜无忧的觉悟者。如此温婉细腻的笔触,地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男子呢?此男子的《总有清风》又是怎样的佛香飘绕呢?
      细看目录时,发现有些文章我早已在地儿博客里读过。我静静的合上书本,闭目盘算着怎样去品读这缕清风呢?一笔、一书、一曲、是我定下来的方式。我花了两个星期长长短短的晚夜闲暇,一字不漏的读完了此书。读完最后一个字时,几缕香久久飘荡在我的周围。
       心香
      总有清风门前过,里面的疑悔坑,地儿规劝一文友的一句“人除了死并无大事”。是呀,的的确确是一种大智慧呀!人到底有什么坎让我们比死还难跨过去呢?如果连死都无所惧,终日忧忧为哪般呢?黛玉的凄凄楚楚,幽幽怨怨,倒不如点一柱心香,用纯净的心,勇敢的接受生活的阳光晾晒好。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啊!
       佛香
       佛门钟古,虽然有许许多多我不懂的偈子但我用笔一一做了标志,把美丽的字像一朵莲花记录下来,等来日慢慢拿来品味。合掌以为花,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佛的掌在世上印下众生之爱,我的掌在世上印下了什么呢?清净,污浊?阳光还是阴暗?微笑还是泪水?这时我想起了那首歌《奉献》我拿什么给你我的父母?我拿什么给你我的爱人?我拿什么给你我的孩子?我拿什么给你我的朋友?我到底拿什么给你我这来一遭的生命啊?佛香钟鼓只有你才能告诉我的。
       尘香
       婚姻的花树里给我最深的是—三个女人的智慧解脱。他给了我几年来久困网中的解脱一种动力,一种依据。各做各得啊,夫妻如此,父母如此,子女亦如此啊!我泪水连连的划着“我要把所有的欢喜,难过都作为修心的道场,安心的把生命的时空挂满花梦,不为虚尘所动,我善待别人是种自己的福田。度化伤害过自己的人迷途知返是莫大的功德,也是顺利完成一次忍辱行。可是忍辱有多难啊!那缕无尘的幽香知道吗?那滴晶莹的泪珠,你明白吗?可再难也得跨过呀,谁让我们趟这遭红尘呢!
       灵香
      天地容物,佛容天地,人心容佛容天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花枝春满,天心月园”人心通透灵,则天地之灵通;天地通,人心通,有何不通呢?檀香自人心飘,飘向天地飘向万物。万物熏香而灵通。
       亲香
      读着地儿的父母、儿女、夫妻之爱;品着自己的身历感怀。我泪眼模糊,呆呆地醉醉地合上书本,合上双眼。五缕缠缠绕绕的香在我的世界里静了,空了,无所谓仇恨,无所谓你我,无所谓得失,做好当下就可笑颜如花。
       2011.12.7.兰
      
      
  •     书写的不错,文笔很好。心浮气燥的时候看下,是不错的选择!
  •     看的有点云里雾里的,看不太懂,一般人不推荐,除非有文学造诣的人,可以看看,体会体会
  •     如一缕清风,驱散心中浊郁。
  •     谈佛门,论人生,一袭檀香静心地。
      说东坡,道六祖,娓娓曼谈听钟鼓。
  •     感恩!
  •     喜欢
  •       已经读过,确实是本好书。
      书做的很精致,文笔亦美。脱离了小散文的脂粉气,以现实为基点,目光跨越千古,用禅意的目光、哲学的高度,审视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婚姻、生活、精神领域以及宗教信仰,读来如同浏览古今美景,琳琅满目,惊喜不断。
      读它后,使人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人生的启迪。如同清风明月,朗照心田,令人心清目明。确实如同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说的,总有清风过门前
      
  •     提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常常困扰人的烦恼,并且可贵的是还提出了对治烦恼的方法
  •       
      
       苏苏
      
      作为中老年人,我很少读当代人写的散文集,但三联书店出版的《总有清风——地儿佛理散文集》我却花了两天功夫看完了,这对我不啻于一种奇迹。吸引我读完的有两点:一是佛理。作为知识分子,我对中国文化源头之一的佛学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遗憾。但三藏经典数万部,不知从何下手,故此,遇到这类书就翻翻,补补课;二是因为三联书店和二月河先生的名头。三联书店始终坚持高端文化品位,不做废书,是吸引我成为忠实读者的原因,而且据我所知,二月河先生很珍爱自己的羽毛,多少国内颇有影响的作家求他作序而不得。他竟然能为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作者作跋,我想,此书定有其高明之处。
      读完发现果然如此。两天功夫没有白费,可以说,它引导我走出了思想的巷道。从此记住了地儿的名字。
      诚如作者在开篇《飘零何处归》里讲,由于受环境和文化视野局限,很多人都有所知障,对陌生事物,不自觉地就心存傲慢与偏见,躲在思想的巷道里,甚至一生不能出来,自误乃至误人。
      我也是如此。对佛教,我就曾有很深误解,我想,不止我,估计很多人都有误解。譬如偶像崇拜、高香熏得人迷乱等等,这种观点笼罩着很多人。
      然而,读完本书“佛门钟鼓”一章里的《悠然檀香》和《高香》两文,我发现自己真的是错了。
      作者很聪明,不用说教的口吻,不用宗教字眼,而是用散淡的游记随笔的形式,引着读者到湖北、到桂林、到印度畅游,仿佛一位高明的导游,清雅的现实场景、陌生的历史资料、优美的诗词……信手拈来,一路且歌且吟,告诉读者,佛教是以心灵的重塑和心的环保为旨归的,主张命运在自己手中,并非偶像崇拜。佛像制作的源头,是佛陀一次独自外出远游三个月,弟子们思念老师,便用当地的旃檀树雕刻了佛陀像来怀念他。至于烧香的来源,跟印度的气候有关。印度潮湿,闷热,当地居民发现了各类香树的药用价值和至今仍存的“芳香疗法”,便习惯用香来入药,用烧香来净化空气,驱赶蚊虫和霉味,用涂香(类似现在的香水)涂身、末香(香粉)撒地,避免蚊虫叮咬。印地的僧团自然也少不了这个,所以,居民们就常常挑去成担的香供给僧侣使用。这就是所谓的以香来供养佛和僧了。后来,香树随着佛教文化走进了中土,烧香也作为礼仪被传承进来了——作者这番解说,令我惊喜且汗颜。
      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对当下众说纷纭的高香的探讨,作者上溯到佛陀与弟子阿难关于什么是无上高香的问答:
      “一天,阿难在精舍静坐,远远的,香气飘逸而来。阿难想,草木之香,都是顺风飘散,有没有不散的香、逆风的香?于是,起身去请教佛陀。佛陀告诉他,这世界上,有一种香,是世间最无上的香,那就是戒香:“修行十善,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不嫉妒、恚、痴;孝顺父母,奉事三尊,仁慈、道德、威仪、礼节……是香名曰随风、逆风靡不周,照十方宣德,一切蒙赖。”[《佛说戒德香经》]
      在另一部经典里,佛陀还提出了五种世上最好的香 —— 心香:一者戒香,二者定香,三者慧香,四者解脱香,五者解脱知见香。告诉因舍利弗的入灭而啼哭的弟子们说,虽然舍利弗入灭了,但他的这五种香,却久久留在了人间。勉励弟子们,要努力修学、解脱自我,利益世界,为世间点燃这五种最好的香,把世界变成香积大海,不闻杀盗,不闻啼哭,处处香气遍洒。
      文章中说,达摩大师和六祖慧能等继承了佛陀这种无上高香的思想,认为烧木料做成的香祈求人间的美满,不是佛陀的本坏,最重要的是“推广五种世上最好的高香:‘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不造诸恶;不可沉空守寂;广学多闻,识自本心,和光接物,无我无人……’”(《坛经》)。还说,“达摩大师在《破相论》中告诫众人:‘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
      这种深刻内省自我,努力修学,自求智慧、自求多福、奉献社会的精神,与儒家的“修身、齐家、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遥相呼应,我想,正是由于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才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经风雨,棒打不散的原因吧。
      “佛门钟鼓”一章中的《香积厨》、《依依塔铃》、《山寺笔记》,“问路白云头” 一章中的很多篇什,都反映了这种文化寻根及如何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社会结合的强烈的文化意识。读完这些篇什,方知为何朱熹参观完寺庙后的感叹:“三代礼乐,犹独存于释氏”的深层次原因。作者的这些寻源,对于启迪人们去正确对待宝贵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是有很大意义的。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文化的根,这个民族就就危险了。所以,几千年前,犹太人被迫离开家园时,他们的知识分子,在流亡途中最早做的工作,就是结集民族经典《塔纳赫》(或称《希伯来圣经》)——成为圣经《旧约全书》的前身。据说,不仅派生出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且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也受其天堂观念的启迪——即解放人类,为了人有尊严、有爱心地自由生活在一起。也正因此,犹太民族虽然饱经漂泊,却始终能屹立不倒,没有沦落到像吉普赛人和印第安人那样悲催的境地,并且最终复国,都与文化根系不断有关。中国曾多次被侵略,被分割,却最终分而复合,也与儒释道传统文化的根系不断有关。
      《总有清风》与一般宗教类读本不同的是,它很超脱,高扬的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旗帜,同时又很会俯身,除了把佛门的钟、鼓、香、花、塔铃、佛号和东坡、弘一、六祖、憨山等高僧大德、现代僧侣的生活解读得摇曳生姿,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外,还把人们常见的工作、生活、家庭、婚姻等方面的问题,一一梳理,处处给人以转眼看人间的启迪和新知。
      譬如,他把跪拜礼佛,解读为谦恭心的训练。“先尝试着把头低向圣贤,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低头向所有的人,其实很容易了。”(《佛门钟鼓•礼本折慢幢》)。作者的朋友这样训练了,放下了傲慢心,很快改善了人际关系,自己的事业也获得了进步。
      把中年人婚姻的平淡无奇,解读为那是青春燃尽换来的难得的宁静,不必烦恼,正好可以利用此机会,去进行其他领域的探索,犹如长江孤舟行至中游后,虽无三峡之险奇,却有随意停舟夜饮、赏月的自在。(《婚姻的花树•断鸿声里觅归舟》)
      把苦难和不幸,解读为一种反省自我,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机会(《这些年,你教会我的事•借我一双翅膀》)……
      在作者眼里,处处皆是至美,处处皆有清风。跟着作者走,不自觉地,心就一丝丝静了。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不仅发现问题,而且能冷静地剖析问题,试图解答问题,这是与一般的文人的散文随笔是不同的。譬如,如何走出思想的巷道,他分别开列了儒家的方法: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佛家的方法:心空无我,把旧的知识观念壁垒放到,迎接新的春风。非常启迪人。而且,文字凝练畅达,简洁优美,诸多禅诗的引用,令人心神宁馨。
      诚如二月河所言:“笔锋落处,处处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智慧的人生拷问、求索和健康的人性之美。”“以优美飘逸的文笔,……为世间挽来了一道道洗去烦恼的清泉,一声声令人警醒的钟鼓,一曲曲风动竹影的梵歌。”
      读此书,我深深地体味到了一种发现之旅的快意,和心灵的警醒、妥帖。
      据我所知,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题材的戏曲、诗歌、散文非常多,全方位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大众的价值走向,苏轼、白居易、陶渊明及明清小品文作家,文字里处处流露着禅意和豁达。五四时期,周作人、鲁迅等一大批作家也创作了很多佛教类的小品文、随笔,用以启迪人心,重塑对名利淡然无争,崇尚人格修养、忘我奉献的民族性格。遗憾的是,解放后,这种文章渐渐少了。虽有台湾林清玄等人崛起,但受地域影响,始终没有出现文思博大,纵论古今的此类散文。近年来,大陆虽然有零星作者出现,但大多流于宗教热忱和略显单薄浅白的文化解读。
      地儿的佛理散文,虽然有些篇什略有单薄之感,但大部分文章已经流露出贴近现实,古为今用,启迪民智,厚重而不失轻灵,挥洒自如而不离经典本意的特色。且作者正直青壮年,假以时日,成就不可估量。这或许是海纳国内外名家著作的三联书店和惜字如金的二月河先生破格垂青此书的深层次文化考量吧。
      
  •     养生就是养心······
  •     一阵清风过门前
  •     网购了一本《总有清风》,有种如桂花的馨香弥漫心田,非常喜欢!我是在《瞭望东方周刊》第2期《名人荐书》栏目看到的,同期推荐的四本书中,其他都是俄罗斯、美国、香港的作家、学者的著作,只有这本是我们大陆的,引起了我的兴趣,看完感觉欣喜满满。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书不错,诸位的评论也不错。推荐中:)也O(∩_∩)O谢谢地儿先生给我在脉脉红尘里,带来一缕温暖和温馨。希望能买到您的更多的书。
  •       
      正是清秋晴和的一个下午,我穿过花木葱郁的廊前去开邮箱。地儿的这本新书就夹在一叠样报中,软软的防震膜包裹着淡雅的《总有清风》。封面简约清白,装帧和插图皆有雅趣,是我欢喜的样子。
      这是我第二次收到地儿的新书。两年前,地儿寄来第一本佛理散文《悠然檀香》。那时,我们还同在一个文学论坛里“厮混”,由此得以互相品读对方的文字,地儿已沉浸佛学多年,佛理散文在海内外刊物上独树一帜,且他常以独到精僻的见解赏析坛友们的妙文,使得诸多坛友受益非浅。地儿这点率直爽朗的性情,叫我印象颇为深刻的。
      后来,因坛子喧嚣四起,我、地儿相继离开,这期间地儿曾邀我去山上参加一高山禅修,我因工作不能前行,未果。我们埋头在各自的世界里,再很少有交集。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都是喜好清净之人,不愿扰人耳目,当然也不愿无端被人打扰。哪怕远离热闹人群,刻意与俗世保持一定距离。也正是这样一种心态,地儿埋首文字江湖,清心净气,从而有了这第二本佛理散文集《总有清风》的问世。现在看来,两年时间,一心向佛、沉潜为文的地儿,收获许多。我读着,地儿笔下流淌出这样莲花般清逸的篇章,越过红尘,古老佛殿上的钟声和着清空的木鱼,乘着秋叶,声声而来。
      那是一个人灵魂里呼啸而过的清风。
      我得说,我对佛学并没有精深的修行,那个“身如琉璃,内外明澈”的境界一直是我的妄念痴想罢了。地儿寄书让我作评,我只能将一己读书的体悟表达出来。或者说,在俗世里起伏跌荡的我虽没有精进,才更需要借着佛门的一点慧光来照亮远处的黑暗。
      一直眷恋清寂的山野。我爱好的是松林草地间的一抹清风,或山水湖畔里的一道水波,所以,我至今执迷于古老诗词的甘醇情杯,而学不会直面惨淡生硬的现实。那些内心和灵魂深处的暗夜,曾叫我再三辗转,一度想要绝尘而去。也自问,要经历多少日月世情,才能不惧怕长亭短亭;要抵达多少山水家园,才能不忧伤千里婵娟?
      所有的一切,无非是我的心结。
      活着,我还是流连于这个红尘。只是要做到佛门高僧所追求的《七笔勾》,把孝贤、恩爱、富贵功名、家舍田园等一笔一笔勾消的境界,非我等凡人可为。在生活的种种妄断里,我们是否皈依也并不重要,却真的需要时时听一两声佛门的钟鼓,吹一吹那清修殿堂里的清风,让负重太多的灵魂,可以轻装前行。正如《总有清风》所言:“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学会了野谷幽兰的定静,才能品味到每一缕走过的风,其实都携着清凉的滋味。”
      我很是欣赏地儿写在《人间有味是清欢》序中的一段话,他说:“把心安放在当下的每一刻,安放在柔软处,身心和世界会随之泠然。以泠然清凉的心,去做本分事、欢喜事、利他事、一切事,虽不移一步,这漫漫婆婆世界,就是莲花处处、清丽优雅的极乐世界,自己,也随之成明净的宝珠、芬芳的莲花,人见人喜。”多年的修行和好学,俗世中的地儿已经拥有佛子的禅心,只有这样,他才能从庸常生活中捧出一朵莲花,裹着灵魂里呼啸的清风,拂去俗世尘埃。
      探寻灵魂,是一件太过虚无也太过沉重的话题。我不敢妄作浅见,而面对这个阔远的天与地,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坚守着自己的心意。
      今日我也掉一回书袋,以书名——总有清风为结,借用东坡一言——“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送给每一个遥望云水禅心的灵魂。谁与清风独坐,地儿,或许也是你、我。只要我们不迷失在岁月中,只要我们还能倾听到灵魂的声音。而地儿,这个同坐清风之人,走过云淡风轻、芳华刹那的成长后,该抵达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又一程吧。
      
  •       今晚看了一晚总有清风,从开始到结束,我始终泪流不止,我被您深深感动了,我心里对您的敬佩无法用言语表达!~ 只能说一句:
      苗叔叔,谢谢您!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接触国学,希望师兄们都帮忙宣传一下地儿老师的《总有清风》,这是第一本让我在教室里泪流满面一整晚的书~~~感觉很幸福!
  •     书本身很好。但是书的封面很脏,且左下角都有点破了。
  •     佛学美文,清新雅致,文字优美,回味绵长
  •     地儿老师是一个精进的实修者,看这本散文集时,感觉自身见地在逐步提升,懂得该如何更好的去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活得轻松自在。文笔优美,引经据典。可窥视佛家珍宝。午后一缕阳光的温情,和着清风洗涤沾满尘埃的身心。
  •     你不会觉得空洞,随喜赞叹作者!
  •     人在社会,但总有一天会回归自然,内心总有向往,毕竟人性总是善的,晚来无事,香茗在手,字里行间,总有清风。
  •     难得的好文章
  •     然而以前读禅,看佛经,都觉晦涩难懂,异常深奥,总是看得自己云里雾里,似懂非懂,很难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自读到地儿的《总有清风》,终于豁然开朗,明白原来大智慧往往隐藏于平淡的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的与人交往,喝茶吃饭,无处不蕴藏着无限的禅机与佛理,我们只要去细细体会日常的一言一行。就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和自在,享受到生活本具的乐趣。       品读地儿的文字,如同温雅智慧的长者在和蔼地同自己聊叙家常,又似品茗而坐的故友促膝谈心,从工作、学习、婚姻、家庭、朋友间的相处,一一娓娓而谈,看似平淡无奇的浅浅小事,在他的笔下却无处不透露着禅意和智慧,曾经的困扰,在似曾相识的情节叙述中一一消弭,心胸渐渐开朗。
  •     算是深入淺出吧!入門級讀物
  •     素雅、清淡,书香自清风来
  •     看了一晚总有清风,从开始到结束,我始终泪流不止,我被您深深感动了,我心里对您的敬佩无法用言语表达!千言万语汇成两个最简单字:谢谢! 我是一名研一法律专业学生,有幸接触国学,有幸结缘地儿老师的《总有清风》,每当与作者心灵相契的时候,总是泪流满面,一个人在寂静的教室里泣不成声。~~在当今社会,我们总是在受到巨大打击、痛苦不堪的时候才去寻求国学以缓解内心的痛苦,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自己顺利的时候认真学习儒释道三家博大精深的理论呢?殊不知,国学在您顺利时期教会您安住当下,戒娇、戒躁;在您痛苦时期教您解脱之法。为什么我们不能在顺利时期就注意修养自己包容、宽大、慈悲的胸襟,以便我们在遭受打击、烦恼之时依然保持一颗平常、淡然的心来面对自己周遭的一切人、事?就如曾国藩所言:“~~在大磨难之时,将此心放得实,养得灵,有活泼之胸襟,有坦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 《总有清风》一书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朴实、淡雅、清新、细腻的语言阐述国学之一——佛学的理论,里面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相信每一读者读后都会有深刻的感受,会对佛学有正确的理解,并以其理论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亲近佛法。 细细品味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那种包容、感恩、谦逊,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家乡对亲人的情怀、跟妻子女儿幸福生活的画面~~~书里流露出来的那种幸...福感,让我读的幸福的落泪,那就是真正的生活啊!没有一颗宽大的心是不会写出这种对生活的强烈体会的! 希望《总有清风》可以为广大读者在这个浮华的社会带来一缕清凉之风,感受生活幸福之美,“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 祝愿《总有清风》一书获得广大读者喜爱,愿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阅读更多 ›
  •     内容还行。排版太紧凑。字体还是绿的。看的眼睛十分辛苦。。居然还是三联大社出品。。。唉。。。
  •        当下的清风
       读地儿的《总有清风——地儿佛理散文选》
       静涛
       清晨,立在窗前观园中之秋色。园中枣树果实累累,满树热闹;草莓依旧丰茂,绿沉沉地伏了一地;只有那满墙的爬山虎,红了半壁江山,张扬着秋意。清风拂过,带来满园滴翠流红的味道,凉爽而清静!
       身沐清风,心里不觉回味起地儿的新书——《总有清风——地儿佛理散文选》,它到底是什么味道呢?是“总有清风过门前”中转眼看人间的优雅与自在,还是“佛门钟鼓”里的檀香素心,塔铃梵音?是“婚姻的花树”里烦恼家庭化作红尘道场的智慧解脱,还是“问路白云头”中揽阅古今佛门风云,且行且吟的潇洒与竹杖芒鞋的豁达;抑或只是“这些年,您教会我的事”里,那品味平凡生活的点滴碎影,用心观照而生的般若智慧?
       书中,地儿用他清灵闲淡的笔触,把一个个喧嚣的红尘故事讲述得通透明澈,没有大喜大悲,没有辛辣苦涩,就那么娓娓而谈,温温而语,文字梳理下,令人妄念皆化,顿悟尽收。古人云“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清风”便是如此吧!
       不觉想起这段时间身边所闻所见之故事:或难解无常而沉溺悲痛的好友,或挣扎情感尊严尽失的女子,或身陷欲望丛林难得满足的亲朋,或愈繁忙于成就“道业”却愈迷离无奈、踏入“空执”的同学……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世界虽广,生活确如蜗角般局促难安,物质虽华,精神确如沙漠般了无意趣。思之念之,不觉深味迷失之痛楚,亦感市井安心之难寻。
       想起一个得道的高僧,人们问他健康长寿之秘诀,他笑言,只是识得当下罢了,饭时只品食物之香甜,卧时但念寝眠之安稳,身处事中只是静心去做。道理虽简,然后味无穷,“当下”虽常有,然悟者却稀。
       在《总有清风》中,地儿用他静澈的文字,消落繁花的思考,亲身体会的经历,以及对钟鼓香花等佛门事物的剖析,对佛陀、东坡、六祖、憨山和当代禅师等的思与现,对寻常生活的谛视,观照出心之真体,烦恼之来源,在从容淡定中,引领读者识得当下之真机!就如二月河先生代跋中所言:“为世间挽来了一道道洗去烦恼的清泉,一声声令人警醒的钟鼓,一曲曲风动竹影的梵歌。”亦如台湾《人间福报》的编辑所言:“福报感谢您,以您的妙笔灵光、学识涵养,引领读者以崭新的眼光看待周遭事物,启发智慧,让读者的心灵更健康、更美好……添了文心、美意、柔软、慈悲。相信读者会在您的作品里,找到感动,进而与自己相遇。”
       这时,一抹朝阳斜照在枝柯藤壁,竟扫去些秋凉,带来一片温暖。忽然想,读罢《总有清风》一书,除去解黏去缚,心清似水的清凉意味外,何尝不是又得了些浮世间难能可贵的“当下”之温暖呢?这清凉,这温暖,既来自佛学智慧的高远与对读者心灵的洗涤,也来自师兄结合生活,以佛理为旗帜,糅合儒道、医学、哲学等的综合学养,鞭辟入里,款款微言的依依叮咛。
       “文章做到奇处,无有他奇,只有恰好”,我想师兄已然了然,并已做到了啊!
       遇一册好书如遇良师益友,在《总有清风》中,我们与古今高僧大德直面对话,那仿佛是一次次深刻的畅谈,畅快圆融;抑或与红尘中无数智者抵足而谈,俗尘旧事里便自省省他,顿然分明。这种感觉竟有些道家“羽化”的味道,无数尘封的智慧豁然觉知,超然忘我!或因此故,这些敦厚温情的性灵文字,三年来,曾见载于两岸三地和海外报刊,并被大量流转于网络上的佛学、心理学、家庭生活等论坛、博客,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沁人心脾的宁静和安慰,如今,一册在手,便尽收于书房,随阅于身侧了。
       东坡先生在《前赤壁赋》中说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细看《总有清风》那淡雅的装帧和清丽的文字,不觉莞尔,这不正合东坡之所言吗?书中化烦恼为清凉的智慧不正是我们“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清风吗?书中选材的处处用心,不正时时警醒我们安心当下,勘破前机吗?常常观之,如聆梵歌,如对田园,令人安心,欢喜,忘忧。
       “天助自助者”,惟“清风”而得、而遇、而知!
       一卷清风至,满处沐梵音。
       字字红尘法,了了菩提心。
      
       (作者为硕士研究生 山西某学院讲师)
      
  •     从生活小事中领悟,大隐于市的感觉很好
  •     人生几十年,读书上千卷,却很少有书让我有重读的冲动,而这本书,却让我不忍释卷,读之又读。
    作者的文字功底很好,在书中将自己的佛法的感悟,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用佛法消除烦恼,帮助别人,让别人得到喜乐安定,显示出超然世外的佛法,对于世俗生活的巨大价值。
    读此书时,总有莫名的感动,书香弥漫,心香暗生,清净自得,烦恼降服。愿将这无相的心香与清净,供于佛前,长驻心田。
  •     如清风拂面而过,留下清爽与暗香,让人在烦躁、枯燥的生活中留下一点清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