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得几个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认得几个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208086975
作者:张大春
页数:366页

章节摘录

02 创造  伟大的造物主是如何开始创造这个世界的?我现在相信,最合理的解释是从扭着腰肢和屁股开始的,扭着扭着,就创造了——  我儿子张容和我念同一所小学,由于是天主教会创办的学校,很重视“世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这个议题。四十年来,学校对于世界创造的看法一点儿没变,我儿子把我小学上“道理课”的那一套搬回家来,为我复习了一遍。你知道的,太初有道云云,上帝工作了六天云云……  我想转移话题,就说:“要不要认一两个字,比方说‘创’啦、‘造’啦的。”  我是有备而来的:“创”这个字直到先秦时代,都还只有“创伤”、“伤害”之意。说到“创造”之意,都写成“刱”,或者是“剏”,像《战国策•秦策》里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为越王“垦草刱邑”者是。惟独在《孟子•梁惠王下》里有那么一句:“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看来与“首开”、“首作”之意略近,可是仔细查考,发觉古本的《孟子》也没有用这个“创”字,古本写的是“造业垂统”。  至于“造”,比较早的用法也同创始的意义无关,无论在《周礼》、《孟子》或《礼记》里面,这个字都只有“到”、“去”、“达于某种境界”或者“成就”的意思,好容易可以在《书经•伊训》里找到一句“造攻自鸣条”,孔安国传解“造”为“始”(从鸣条这个地方起兵攻伐夏桀),除此之外,更无一言及于“世界的开始”。不过,我始终认为,从“创伤”或“到某处”这个意义流衍的过程应该让孩子们体会得更清楚。  然而,张容和他还在同校念幼儿园的妹妹关心的不是字,而是“在最早最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张容认为科学家对于宇宙起始的解释(那个著名的“大霹雳”论述)丝毫没有办法说明他所关心的“起源问题”。我顺水推舟说:“科学家大概也不能说明大霹雳之前宇宙的存在状况罢?那么我们就不讨论这个问题,来讨论讨论字怎么写好了。”  “字没有用啊,字不能解决问题啊!”他说。  “好吧,那你说,到底是谁解决了创造世界的问题呢?是科学的解释比较合理,还是宗教的解释比较合理?”  “如果有那样一个大爆炸的话,总该有人去点火吧?”张容说,“我认为还是上帝点的火。”  我转向妹妹张宜,近乎求助地希望她能对写字多一点兴趣。  “上帝在创造人类以前,总应该先创造他自己吧?”妹妹比画着捏陶土的姿势说,“如果他没有创造自己,他怎么创造人呢?”  听她这样说,我直觉想到她这是从陶艺课捏制小动物而得来的联想。她接着扭起身体来,说:“上帝如果没有先创造自己的手,怎么可能创造人呢?他只有一个头、一个身体,这样扭扭扭扭——就把自己的手先扭出来了。”  张容“创造”的第一首诗:  “你们留下了”  ——给毕业班的学长和学姐  你们就要离开了  可是你们却留下了  你们留下了校园  留下了教室  留下了课桌椅和黑板  还有亲爱的老师  你们就要离开了  可是你们却留下了  你们留下了歌声  留下了笑声  留下了吵闹和读书声  还有离别的祝福  03 赢  我总是记得一些没用的事,比方说最早在一个什么场合之下学到一个什么字。  像“卫”这个字,就是我还在幼儿园上大班的时候,有一天晚饭上桌之前,我父亲指着我刚拿回家来的一张奖状,念了半句:“查本园幼生——”便停下来,露出十分困惑的表情,说,“怪了,怎么是‘幼生’呢?你知道这‘幼生’是什么意思吗?”我当然不知道。他又皱着眉头想了半天,才说:“应该是‘卫生’才对呀!怎么变成‘幼生’了呢?”接着,他一点一画地用筷子沾着暗褐色的五加皮酒在桌面上写下了“卫”字。“卫生”是什么?是我父亲拐弯儿抹角跟我玩儿语言的一个重要的起步。他解释:“一定是因为你洗脸都不洗耳朵后面,又不喜欢刷牙,洗澡嘛一沾水就出来,怪不得你们老师给你个‘幼生’,不给你‘卫生’。”老实说,为了能得到一张有“卫生”字样的奖状,我的确花了很多时间洗脸、早晚刷牙并且确实洗澡。  这种没有用的琐事记多了有个缺点,你会很想把它再一次实践到你的生活里来。  不久之前,张容的学校举行运动会。他跑得真不错,姿势、速度都比得汤姆•汉克斯,一口气拿了两面金牌。这两场赛跑对于我家的日常生活影响深远。我在劝他吃鸡蛋、喝牛奶、早一点去睡觉甚至努力刷牙的时候,都有了更精确而深具说服力的理由:“你如果如何如何,就能够长得更好、更壮、更有耐力——跑得更快。”  可是过了几天,就有一个不知打哪儿冒出来的念头祟动着了——该就他最喜欢的运动让他认个字吧?依我自己的经验,倘或不是深切关心的意思,总也不容易把一个字讲好。对于张容那样专注、努力地跑,应该让他认个什么字呢?  最后我选了一个“赢”字。那是我对运动或者其他任何一种带有竞争性质的事十分深刻的焦虑。关于跑,如果前面不带一个“赛”字,我很难想像有谁会没来由地发动腰腿筋骨,所谓“拔足狂奔”。然而,一旦求胜、求赢,想要压倒对手、想要取得奖牌,这似乎是另外一件事——张容在参加运动会之前,对于“六十公尺短跑”和“大队接力”一无所知,只知道拼命往前跑,“像巴小飞那样”(就是《超人特攻队》里的小男孩Dash)。可是一旦站上领奖台,金牌环胸,他笑得完全不一样了——就像一不小心吃了禁果而开了眼界的那人,猛里发现了附加于“跑”这件事上一个新的意义,新的乐趣。  我趁空跟张容说“赢”。“赢”最早的意思大约不外乎“赚得”、“多出”、“超过”,这样的字义群组,稍远一点的解释也和“多余而宽缓、过剩而松懈”有关。所以我特别强调,“赢”在原始意义上有“不必要”的特质。我想说的是:跑步不应该出于求赢的企图;而竞争是远远处于运动之外的另一回事。  “如果,”最后我问,“如果没有比赛不会得到金牌,也不会领奖,也不会有人拍手照相,你还会努力跑用力冲吗?”  我理想中的答案当然是“会呀!”一个爱跑步的人不应该只想赢过别人罢?  不过张容的答案却是:“那还有什么意思?”  他妹妹说得更干脆:“神经病呀!”  04 揍  几十年前,毎当我仰着头,跟父亲问起我爷爷这个人的任何事,他总说得极简略,末了还补一句:“我跟他关系不好,说什么都不对的。”这话使我十分受用,起码在教训儿子的时候不免想到,这小子将来也要养儿育女的,万一我孙子孙女问起我来,得到的答案跟我父亲的言词一致,那么,我这一辈应该就算是白活了。   可即使再小心谨慎,在管教儿女这件事上,必有大不可忍之时。人都说孩子打不得,吼吼总还称得上是聊表心意,然而我现在连吼两声都有“怃然内惭”之感,尽管有着极其严正的管教目的,也像是在欺凌幼弱,自觉面目狰狞得可以。如果有那么一天,蓦然回首,发现居然有一整个礼拜没吼过孩子,就会猛可心生窃喜:莫不是自己的修养又暗暗提升了一个境界?  吼孩子当然意味着警告,我的父亲在动手修理我之前惯用的词儿是“我看你是差不多了”在这之前是“你是有点儿过意不去了,我看。”在这之前则是“叫你妈说这就是要捱揍了。”三部曲,从来没有换过或是错乱过台词。至于我母亲,没有那么多废话,她就是一句:“你要我开戒了吗?”  有一回我母亲拿板子开了戒,我父亲手叉着腰在一旁看热闹,过后把我叫到屋后小天井里,拉把凳子叫我坐了,说:“揍你也是应该,咱们乡里人说话,‘谁不是人生父母揍的?’揍就是生养的意思,懂吗?”乡里人说话没讲究,同音字互用到无法无天的地步,没听说过吗——“大过年的,给孩子揍两件新衣服穿。”无论如何,揍,不是一个简单的字。  捱板子当下,我肯定不服气。可后来读曹禺的《日出》,在第三幕上,还真读到了这么个说法:“你今儿要不打死我,你就不是你爸爸揍的!”翻翻《集韵》就明白,乡里人不是没学问才这么说话——“揍,插也。”  念书时读宋元戏文,偶尔也会看见这个“揍”字。在古代的剧本里,这是一种表演提示,意思就是一个角色紧接着另一个角色唱了一半儿的腔接唱,由于必须接得很紧密,又叫“插唱”。仔细推敲,这“插”的字义又跟“辐辏”、“凑集”的意思相关。  试想,轮圈儿里一条条支撑的直木叫“辐”,“辐”毕集于车轮中心的“毂”,这个聚集的状态就叫“辏”,的确也带来一种“插入”的感觉。如此体会,曹禺那句“你就不是你爸爸揍的!”别有深意——却不方便跟年纪幼小的孩子解释得太明白——可别说我想歪了,乡里之人运用的那个“揍”字,的确就是“插入”的意思。“插入”何解?应该不必进一步说明了。  正因为这“揍”字还有令教养完足之士不忍说道的含意,所以渐渐地,在我们家里也就不大用这话,偶尔地听见孩子们教训他们的娃娃玩偶,用的居然是这样的话:“再不听话就要开扁了!”不过,语言是活的,谁知道这“开扁”之词,日后会不会也被当成脏话呢?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有体温的书,只要你翻开这本书,就会一直看下去。                       ——阿城

内容概要

张大春,当代最优秀的华语小说家,1957年生,山东人。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曾任教于辅仁大学、文化大学,现任电台主持人。作品无数,曾以“大头春”的名字出版系列小说(《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野孩子》),另著有小说《鸡翎图》、《公寓导游》、《四喜忧国》、《大说谎家》、《欢喜贼》、《城邦暴力团》、《聆听父亲》、《春灯公子》、《战夏阳》等,京剧剧本《水浒108》,文学理论《张大春的文学意见》、《小说稗类》等。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等。《聆听父亲》简体版于2008年3月出版,成为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08年十大图书”之首,并入选“2008年十大好书”、“30年30本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史读物”。

书籍目录

序 小学的体温
自序 你认得字吗?
01 恒河沙数
02 创造
03 赢
04 揍
05 卒
06 乖
07 公鸡缓臭屁
08 城狐社鼠
09 黑
10 对话筋斗云
11 幸福
12 命名
13 考
14 淘汰
15 喻
16 离
17 夔一足
18 值
19 做作
20 西
21 娃
22 翻案
23 不废话
24 哆唆
25 栎树父子
26 达人
27 留名
28 棋
29 帅
30 舆图
31 那个“我”
32 谵
33 信
34 最
35 秘密
36 罚
37 厌
38 选
39 编
40 璺
41 不言
42 祭
43 局
44 橘
45 让
46 詈
47 假
48 字
49 水
50 梦
51 怪
52 卡
53 宠
54 国
55 匚
56 买
57 吝
58 该
59 临
60 背
61 练
62 艺
63 遗
64 矩
65 刺
66 节
67 震
68 妥
69 喜
70 闹
71 悔
72 棹
73 牙
74 乱
75 疵
76 更
77 绪
78 讳
79 反
80 懒诗
81 剩
82 收
83 彝
84 遵
85 玉
86 戛
87 稚
88 策
89 哏

编辑推荐

《认得几个字》你认得字吗?对于认字这件事,我们往往想得太简单。阿城作序;《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东方早报》、《外滩画报》、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上海电视台《风言锋语》联合推荐。“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张大春在书中告诉我们,认字不仅对孩子们重要,对每个自以为长大了的大人同样重要。从我们熟之又熟的口头禅,到当红组合“纵贯线”的歌词,张大春悉数收入了《认得几个字》的认字谱系中,从而不断地问孩子、问自己、也问读者:你认得字吗?对于认字这件事,我们往往想得太简单。

作者简介

89篇温馨逗趣之作,涵盖台版《认得几个字》+《送给孩子的字》
最终又落回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张大春渊博深厚的文字学和历史知识,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加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言无忌,皆为这些我们看似熟悉的汉字做了既准确又生动,甚至有些意外的注解。而在小说家张大春的笔下,这些日常中父亲对儿女的教导、儿女与父亲的对谈也生出了无限的丰富乐趣,可谓既是有趣的家庭课堂,又是意味深长的情感教育。
“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张大春在书中告诉我们,认字不仅对孩子们重要,对每个自以为长大了的大人同样重要。从我们熟之又熟的口头禅,到当红组合“纵贯线”的歌词,张大春悉数收入了《认得几个字》的认字谱系中,从而不断地问孩子、问自己、也问读者:你认得字吗?
对于认字这件事,我们往往想得太简单。

图书封面


 认得几个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6条)

  •     从头学认字顾文豪前人推重“读书须先认字”。在古人眼里,认字非仅是知晓字词读音,明晰字义词义,更要紧的是牵连背后的文化故实,以期对每个字词的衍变迁移有着切实精当的通盘了解。由此才谈得上疏通文句,连贯文义,见迩知远。平心而论,今日的我们在这点上距古人远矣。究其因,历来的语文教育多止步于对字词作最简单浅表的讲解,囫囵粗糙,学生了解的不过是汉语复杂语意中最平常粗鄙的意项,至于其富有原型意味的渊古本意,连及丰饶富美的衍伸义,并因汉语语法特性造成的文字间组合连缀的跌宕美感,我们概不留意。 好在世间自有有心人。台湾作家张大春近年执意重新学习“认字”,推出一册散文小品——《认得几个字》。通过与小儿女一道学习、辨认原本看似熟悉的字词,他发觉自己未必真正知晓和懂得这些字词背后的故事和所含藏的丰富文化,慨叹“穷尽人之一生,恐怕未必有机会完完整整地将听过、说过、读过、写过几千万次的某个字认识透彻”。有太多的字词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叫得出名字却不知道底细。 譬如古人称呼自己的太太为“拙荆”,这个就字面而言可能会惹女权主义者不悦的字眼,其实隐约透着一股子“妈妈的味道”。“荆”之为妻称,大约自“荆钗布裙”而来,始于六朝,后在宋人语言环境中才告成型;再如,《红楼梦》中提到的“公分当铺”一词中的“公分”,非指经营体制上的公有制,而是“自诩能与顾客利益均沾之意”;又或者,某散文家从字面上拆解“致仕”二字,拼凑成“做官”或“求官”之意,却不明白词中的“致”本义为“归还”,“致仕”,是“把权柄、禄位归还给君王”的意思。像这样的望文生义,在在多有,是一时疏懒抑或是不加措意,还是我们根本将识字这件事想得太过简单?许是“觉得自己已经脱离了‘某一个阶段’或‘某些个阶段’……认字这个活动应该已经轮到儿孙辈的人去从事、去努力了”,可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智开始萎缩,我们的语言趋于乏味,我们被口头禅包围攻占乃至于侵蚀、吞噬”。 是的,人所能认识的世界实在只是人能用文字所构筑的世界而已。当我们有意无意错失这些丰饶富美的字词,其实也与它们所含藏的文化失之交臂。或许不认字只是一种慢性文化病症的初始症状而已。由此,我十分钦服张大春并未停留在表面的疏解,而是兼及深广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而让孩子们有更闳远的视野,涵养出对字词更为深刻纤敏的感觉。 即使与孩子下象棋,他也会告诉儿子“卒”就是兵,“春秋时代每三百户人家会编成一个大约一到两百人的武力单位,这些最基层的军人就叫卒”。同时,“卒”还往往表示末尾、终了、乃至结局与死亡。这还不够。张大春想要告诉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字,而是这个字背后一点一点透过文化累积而形成的价值观”。譬如“卒”字透露出讲究的中国人对于不同阶级身份的人的故去,亦会借助不同字词给予有差等的象征。书中援引《仪礼·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对死亡的命名本质上好似“一个序列转换的象征——生命时间的终了即是阶级生活的沦落”。 而庶人生命的结束似乎值得一顾,因为“死”这个字是带有歧视性的,“在更古老的时代,寿考或封建地位高的‘君子’之人过世了,得以‘终’字称之,配不上‘终’字的小民和中寿以下就往生的,才称为‘死’。”从一个“卒”字出发,带出对于包蕴其间的中国人的价值观,生命观等等一系列文化观念的讲解。我不确知这样的字词教育是否有效,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颇为成功的心智教育。孩子当然不懂古书上对于死亡的繁杂分类,但他们懵然中的触及,也许会在不可知的未来悄然萌发对于文化的好奇与探勘。 不单是为触知历史文化的脉息,认字有时更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情感教育。书中《留名》一文,我颇喜爱,反复读了好几遍。在躁竞功利的当下,人人欲争短长,处处讲求经营,连带孩子也将成绩的优劣、师长的评价错认为一种可资依凭的虚名实利。文章一开始介绍了终其一生际遇蹭蹬,功名不遂的清人金埴。但足以令其留名后世的则是他曾应仇兆鳌之请,为仇氏所著的《杜诗详注》作过文字声韵方面的校订工作。早年的张大春对这位连“挂名共同著作”的待遇都混不上的诗人多少带着些讪笑的态度,“老不得意,动辄抬出笺注杜诗的功德来说道”,而他的父亲却觉得“能够埋头在杜诗里做些小活儿,这样的人,也算‘立言’了”。由此想及,“埋名”未必即是像我们所想的刻意放空身段,以期免遭木秀于林的摧折,有时心怀坎壈,却能“埋头在俗见的功利之外,为值得流传的文字做些有益于后世的服务”,这样的襟怀怎么说都可称高杆。是故,当张大春看到刚入学的孩子一个个为争胜而唯恐落后,生怕“他们在人格发展上是不是一方面能够重视荣誉;一方面又能够轻视虚名呢?”,而“如果在立跟脚之处没有通明的认识,日后往往不落浅妄、即入虚矫”。 有趣的故事在后面。儿子张容对于国际天文学会经投票将冥王星从此除名,另以“侏儒行星”呼之的举动十分不满。对此,张大春告诉他“既然投票行为不能决定客观事实”,那么投票行为本身所“定义(或修正)的是人类的知识,所呈现的是人类认知的限制,于冥王星并无影响”。孩子却坚持:“名称是很重要的。如果说定义是人下的,可以投票就改变了,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再投一次票说冥王星的体积刚刚好就是最小的行星的标准呢?”并且坚定地认为,虽然冥王星很小,无甚大碍,但“行星这个‘名’应该是有标准的。标准怎么可以说改就改呢?” 不知别人读了如何,在我,是深稳的感动与慨叹。一个简单的“名”字可以带给孩子一套终生受益的价值观。只关注虚浮的“名”,而不究问界范“名”的条件与方式,进而难以作育出一己的判断力,无论从什么方面来说,这样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 哈兹里特曾说:“文字是唯一能永久存在的东西。”读完这书,目睹随着时序更迭,一个字是如何被形成、被改变、被重新定义、乃至被影响、被修改、被混淆、被强调的身世履历,真的确认自己不曾识得几个字。当孩子不再将每个字词视作铅笔勾画的一道符号,或是试卷上的一串答案,当老师和父母不再只是告诉孩子字词的发音与笔画,或只是作最浅显的说明释讲,而是共同细心揣摩,着意观察,了解每一个字词背后的点滴故事与细微转变,我想,不知不觉间,我们也将从字词中重新发现自己。刊于2009年8月5日《中华读书报》
  •     读过张大春几本书,但每次写小评时都觉得无从下笔,就像看到一件很是精巧雅致的艺术品,知道是好东西,但好在哪里,却又说不上来。这感觉当然非常不爽,但谁叫自己读书太少呢?读大头春的作品,常常咋舌于其知识的丰富,就像阿城所说,在台北听他和友人互考取乐,都能惊得魂飞魄散。他好像能在小说、诗歌、散文、历史、文论等不同的知识门类和文学体裁之间自由游走,随心所欲式的融会贯通。而他的表达方式,更是擅长用常人难以体察的近似语组,在具体语境中赋予意义,叠合后对文中情境、气氛、心理进行更为精确的描绘,这种方式在《城邦暴力团》《聆听父亲》中随处可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然需要对文学的最基础的原子——文字本身要有深切的理解。而《认得几个字》这本书,则是张大春教大家,特别是成年人,去认识和理解一些人人都“认识”的汉字。现代社会,可能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把汉字当成一个表情达意的工具,除了帮孩子取名外,很少人会去深究汉字背后本身的意义。读完这本书,就会感慨,就算是工具,我们对一辈子每天使用的工具了解得这么少,也不免让人汗流浃背。正是这种自以为是,不求甚解,我们日益陷入字词的贫脊,表达的无力。每天开车的时候,听电台主持人形容“超出常规标准”之意时,不停地连用“非常”“非常”“非常”一词。电视台的选秀节目煸情时,使用“这个舞台”听得人耳根起茧。至于官样文章中大量浮夸的定语前置,更是屡见不鲜。如书中所言,余秋雨这个级别的作家,也闹过“致仕”的笑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对我们的文化、历史以及社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不妨跟着张大春,像他的两个小孩一样,重新学习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汉字,可能对某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反而会有新的见解和体会。我们为什么要把政府的行政单位称为某某“局”?因为“局”字有“拘限”“囿域”“范畴”之义,更缘于在甲骨文中“局”形象为一佝偻老人,由生理受限制之义而延伸。而这种“限制”权力之义,不正是对政府部门在现代公民社会中之地位的一种显喻?至于“卒”字,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大夫死了就自动降到了士这个阶级的末尾,而只有配不上“终”的最低级的阶层之人死了,才能称为“死”,文字在这里,不正充任了封建等级制的活化石?以前看台湾综艺剧,总是不明白为什么叫喜剧的笑点叫“粳”,经张大春解释,这是“哏”字的误用,南人不太了解相声,相声中的捧哏,逗哏,误传误用久就成了“粳”,这是一个被全社会合力误用,导致错字代替正字,文字基因突变的活鲜例子。至于已为人父母者读此书,消遣解闷外,应会别有所得。纸上功夫也似真正的武术一样,童子功极为重要,如果小孩从认字开始,就有如此明师指点,激发学习兴趣之余,想必学问造诣,自是不难达到同龄之翘楚。正如张大春所说,“孩子是面团,家长是印模,久之自会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模印成绩”。从书中所载可知,张大春的卓越,离不开其父有意识的潜移默化,儿女在其悉心教导下,可以期待一个丰满的人生。亲情的维系,除了本能及日常生活的感动,往往更需要一些历久弥新甚至永恒不灭的记忆。从本书可以读出,文化本身,与学习文化过程中的亲情衍生物,已成为了张大春家族最好的情感纽带和怀忆线索。
  •     最近在看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看着看着觉得自己简直不算个读书人——因为连字都不算认得几个。猫妹说我啃书太快,属于“牛吃草”型的(仅比牛嚼牡丹强一些),但看这本书根本不敢快,生怕一不留神,刚认得的字又飞了。可是,还是有很多看着看着就忘记了——也好,这本书可以多看几遍,值回书钱。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字,一个是乖字,一个是厌字。之所以记得比较清楚,是因为乖字不乖,厌字不厌。据说,乖字在古汉语中,其实没有现在这么乖。它更多是乖张、悖离的意思,一句话,就是不听话。和现在的小乖乖形象大相径庭。乖字之所以被“驯化”,说不定是漫长岁月中,无数被儿女闹得半点脾气都没有、寒夜立中宵的父母,抱着宝宝的无可奈何:你怎么这么乖啊!(有点像现在说:你这个小坏蛋啊!)宝宝当然要问:乖字是什么意思啊。父母看着可爱的小脸,忍不住骗他:就是听话的意思咯……现在再看这个乖字,总是忍不住会心一笑,鼻头酸酸的。再说厌字。据说在古汉语时的众多意思中,它最重要的是指吃饱喝足,惬意满足的意思。可是怎么后来长着长着,这个字就长得这么讨厌了呢?也只能推测:老是吃饱喝足无所事事,久而久之便厌倦了。这个字,简直是辩证法的最佳诠释。咱们的老祖宗,又一次聪明得让人咋舌。下次谁再跟我说什么理想就是中了五百万,躺在家里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我一定送个厌字给他——可不是批评哦!看这本书,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虽然字写得不怎么样,可是还是很喜欢这一个一个的方块字。就因为它们一个个有七情六欲、思想睿智。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曾经有个台湾人不怀好意的问:你知道繁体的“D”字怎么写?
      结D,原来自古就是件见不得人的事啊。
      嘿嘿,我也坏笑一声,算作回应。
      字,原本源于画,背后一定有深刻的内涵和有趣的故事。
      
      台湾作家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讲了很多有关“字”的趣闻轶事,
      果然如序言所说,是本有体温的书。
      他和一对儿女间围绕文字的对话,风趣而温暖。原来语文是可以这样来学的。
      
      通篇读下来,有个“揍”字印象很深:
      话说张大春小时候淘气被妈妈揍,爸爸在一旁看热闹。过后,爸爸说:
      “揍你也是应该,咱们乡里人说话,‘谁不是人生父母揍的?’揍就是生养的意思,懂吗?”
      曹禺的《日出》,在第三幕上,有这样的台词:你今儿要不打死我,你就不是你爸爸揍的!”
      翻翻《集韵》就明白,乡里人不是没学问才这么说话——“揍,插也。”
      呵呵,我原来也是这样一个低俗的人。今后但凡看到“揍”字,一定禁不住浮想联翩,偷偷坏笑了。
      
      书中一则“栎树父子”,来自庄子,讲一棵没用的栎树长到参天之大被人敬畏,而有用的树木却被采伐而不能尽天年的故事,
      所谓庄子的“无用之用”,怎样无用得恰到好处?
      以前,只要儿子不读书,我便会说:现在不读书,长大做不了栋梁之材,顶多被用来当柴烧,没法大用。
      儿子当时答:没用就没用。
      现在想来,这个回答颇得庄子要领啊。
      
      如今,儿子恰巧也到了开始学字的年龄,每天要拿回6,7个生字,每个字画上一行。
      于是,我开始学着张大春的样子,给儿子说文解字:
      “你看这个“淋”字,甲古文里原本画不出这个淋的意思,于是就借了“林”的发音,加上三点水,用做水淋淋的淋,是不是很聪明啊?”
      “你再看这个“情”字”...
      儿子打断我,说:
      “知道了,也是个借音字,借了“青”字的发音”。
      “对啦,这样,这个字是不是好记多了?”
      呵呵,这本书没有白读啊,
      儿子那时是不是很崇拜我啊,我一相情愿的这样想。
  •     读了书,不光让我认得了几个字,也从中学到了些教育孩子,和孩子相处的方法!
  •     介于育儿经和科普文之间的夹生饭。
  •     好温暖。我最喜欢作者教两个小孩认字的有趣经历。
  •     看完觉得自己一个当爹的居然啥也不懂
  •     对文字要这么去学有了个新视角,有点啰嗦,有真情在就原谅了。
  •     书的质量特别棒,纸质及内容都超乎意料的好。推荐~~
    这本书是写给成人看的,这些字,你以为自己认得,但并不是真正的认识,你了解其中的含义吗?
  •     想法是好的 配上育儿经 就很了无生趣了。
  •     写给自己看的
  •     很有意思的书
  •     太迷张大春了!爱他抖的所有的包袱!看完多认得了好几个字!解锁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 杜绝了晒哇导致的低俗 和解字导致的无聊 总的来说张大春太酷了!
  •     文字启蒙,不然我老叫 几个字 呢
  •     和我所想不一样呀,内容比较复杂。
  •     前人推重“读书须先认字”。在古人眼里,认字非仅是知晓字词读音,明晰字义词义,更要紧的是牵连背后的文化故实,以期对每个字词的衍变迁移有着切实精当的通盘了解。由此才谈得上疏通文句,连贯文义,见迩知远。平心而论,今日的我们在这点上距古人远矣。究其因,历来的语文教育多止步于对字词作最简单浅表的讲解,囫囵粗糙,学生了解的不过是汉语复杂语意中最平常粗鄙的意项,至于其富有原型意味的渊古本意,连及丰饶富美的衍伸义,并因汉语语法特性造成的文字间组合连缀的跌宕美感,我们概不留意。
      
      好在世间自有有心人。台湾作家张大春近年执意重新学习“认字”,推出一册散文小品——《认得几个字》。通过与小儿女一道学习、辨认原本看似熟悉的字词,他发觉自己未必真正知晓和懂得这些字词背后的故事和所含藏的丰富文化,慨叹“穷尽人之一生,恐怕未必有机会完完整整地将听过、说过、读过、写过几千万次的某个字认识透彻”。有太多的字词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叫得出名字却不知道底细。
      
      譬如古人称呼自己的太太为“拙荆”,这个就字面而言可能会惹女权主义者不悦的字眼,其实隐约透着一股子“妈妈的味道”。“荆”之为妻称,大约自“荆钗布裙”而来,始于六朝,后在宋人语言环境中才告成型;再如,《红楼梦》中提到的“公分当铺”一词中的“公分”,非指经营体制上的公有制,而是“自诩能与顾客利益均沾之意”;又或者,某散文家从字面上拆解“致仕”二字,拼凑成“做官”或“求官”之意,却不明白词中的“致”本义为“归还”,“致仕”,是“把权柄、禄位归还给君王”的意思。像这样的望文生义,在在多有,是一时疏懒抑或是不加措意,还是我们根本将识字这件事想得太过简单?许是“觉得自己已经脱离了‘某一个阶段’或‘某些个阶段’……认字这个活动应该已经轮到儿孙辈的人去从事、去努力了”,可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智开始萎缩,我们的语言趋于乏味,我们被口头禅包围攻占乃至于侵蚀、吞噬”。
      
      是的,人所能认识的世界实在只是人能用文字所构筑的世界而已。当我们有意无意错失这些丰饶富美的字词,其实也与它们所含藏的文化失之交臂。或许不认字只是一种慢性文化病症的初始症状而已。由此,我十分钦服张大春并未停留在表面的疏解,而是兼及深广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而让孩子们有更闳远的视野,涵养出对字词更为深刻纤敏的感觉。
      
      即使与孩子下象棋,他也会告诉儿子“卒”就是兵,“春秋时代每三百户人家会编成一个大约一到两百人的武力单位,这些最基层的军人就叫卒”。同时,“卒”还往往表示末尾、终了、乃至结局与死亡。这还不够。张大春想要告诉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字,而是这个字背后一点一点透过文化累积而形成的价值观”。譬如“卒”字透露出讲究的中国人对于不同阶级身份的人的故去,亦会借助不同字词给予有差等的象征。书中援引《仪礼·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对死亡的命名本质上好似“一个序列转换的象征——生命时间的终了即是阶级生活的沦落”。
      
      而庶人生命的结束似乎值得一顾,因为“死”这个字是带有歧视性的,“在更古老的时代,寿考或封建地位高的‘君子’之人过世了,得以‘终’字称之,配不上‘终’字的小民和中寿以下就往生的,才称为‘死’。”从一个“卒”字出发,带出对于包蕴其间的中国人的价值观,生命观等等一系列文化观念的讲解。我不确知这样的字词教育是否有效,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颇为成功的心智教育。孩子当然不懂古书上对于死亡的繁杂分类,但他们懵然中的触及,也许会在不可知的未来悄然萌发对于文化的好奇与探勘。
      
      不单是为触知历史文化的脉息,认字有时更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情感教育。书中《留名》一文,我颇喜爱,反复读了好几遍。在躁竞功利的当下,人人欲争短长,处处讲求经营,连带孩子也将成绩的优劣、师长的评价错认为一种可资依凭的虚名实利。文章一开始介绍了终其一生际遇蹭蹬,功名不遂的清人金埴。但足以令其留名后世的则是他曾应仇兆鳌之请,为仇氏所著的《杜诗详注》作过文字声韵方面的校订工作。早年的张大春对这位连“挂名共同著作”的待遇都混不上的诗人多少带着些讪笑的态度,“老不得意,动辄抬出笺注杜诗的功德来说道”,而他的父亲却觉得“能够埋头在杜诗里做些小活儿,这样的人,也算‘立言’了”。由此想及,“埋名”未必即是像我们所想的刻意放空身段,以期免遭木秀于林的摧折,有时心怀坎壈,却能“埋头在俗见的功利之外,为值得流传的文字做些有益于后世的服务”,这样的襟怀怎么说都可称高杆。是故,当张大春看到刚入学的孩子一个个为争胜而唯恐落后,生怕“他们在人格发展上是不是一方面能够重视荣誉;一方面又能够轻视虚名呢?”,而“如果在立跟脚之处没有通明的认识,日后往往不落浅妄、即入虚矫”。
      
      有趣的故事在后面。儿子张容对于国际天文学会经投票将冥王星从此除名,另以“侏儒行星”呼之的举动十分不满。对此,张大春告诉他“既然投票行为不能决定客观事实”,那么投票行为本身所“定义(或修正)的是人类的知识,所呈现的是人类认知的限制,于冥王星并无影响”。孩子却坚持:“名称是很重要的。如果说定义是人下的,可以投票就改变了,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再投一次票说冥王星的体积刚刚好就是最小的行星的标准呢?”并且坚定地认为,虽然冥王星很小,无甚大碍,但“行星这个‘名’应该是有标准的。标准怎么可以说改就改呢?”
      
      不知别人读了如何,在我,是深稳的感动与慨叹。一个简单的“名”字可以带给孩子一套终生受益的价值观。只关注虚浮的“名”,而不究问界范“名”的条件与方式,进而难以作育出一己的判断力,无论从什么方面来说,这样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
      
      哈兹里特曾说:“文字是唯一能永久存在的东西。”读完这书,目睹随着时序更迭,一个字是如何被形成、被改变、被重新定义、乃至被影响、被修改、被混淆、被强调的身世履历,真的确认自己不曾识得几个字。当孩子不再将每个字词视作铅笔勾画的一道符号,或是试卷上的一串答案,当老师和父母不再只是告诉孩子字词的发音与笔画,或只是作最浅显的说明释讲,而是共同细心揣摩,着意观察,了解每一个字词背后的点滴故事与细微转变,我想,不知不觉间,我们也将从字词中重新发现自己。
  •     字有故事,这里讲述了文字的历史与变更。有些字的确会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慢慢转变意思,甚至与原意完全对立,如“乖”。
  •     看完后没识得几个字,却觉得孩子有趣。回忆我以前遭遇过的教育方式,竟几乎都是错的:我只要对长辈一顶嘴,无一例外,都会受到更严厉的呵斥。老师家人亲戚对我的看法几乎全部取决于我的成绩。我要借用《比海更深》里的一句台词,无论做老师还是做父亲,我都不想成为他们。
  •     喜欢张大春的文字,有了写歌词的灵感
  •     从“字”里看人生
  •     读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初读,只觉艰涩难进,因为小学一门,自己对之还是比较陌生的。可是当硬着头皮再读下去时,兴趣越来越浓,虽然对于文中提到的每一字每一义都还有诸多理解或识记上的困难,但却已不是在读一本关于小学的书,而是像在读一本家庭生活的故事书了。故事中,有一位博学而又慈祥的父亲,张大春,他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看似普通的汉字的渊源、演变娓娓道来,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若没有深厚的汉字学功底,是根本做不到的。有两个可爱、机灵、调皮、童稚未脱的孩童,张容和张宜,好奇、好动。有一位端庄、温婉、默默打点着一家人起居生活的母亲,张妈妈。故事就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家庭中展开。
    喜欢张爸爸温文尔雅地教导孩子的方式;喜欢张容、张宜的聪慧、活泼的样子;喜欢张爸爸在教一双小儿女学字认字时,小家伙时不时的一句神来之语,让人忍俊不禁。
  •     说是认字,更多是和孩子教学相长的故事。在学养好的家庭长大应该是很幸福的事吧。
  •     张大春的两个小仔太耍宝了
  •     说文解字,信手拈来
  •     再也不敢说自己认识几个字了。借用钱穆先生的几句话,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的文字,应该略有所知。对其本国文字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文字之温情与敬意。
  •     与其说这是本说文解字的书,不如说是本有些深奥的幼学读本,在文字启蒙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张大春的一双儿女真是太逗趣了,有这样的家学,真是羡煞旁人啊!
  •     好吧,看了一半,我承认我还真不认得几个字。。。书中对字形字义的解释很好。
  •     文字充满了张大春式的玩笑与哏,酣畅淋漓。对于孩子感情真挚,既无奈,又宠溺。
  •     育儿书。。。
  •     读一读,我也认得几个字了!台湾风格!
  •     知道自己无知,不知道自己这么无知:你认得几个字?
    ——给家有幼子的父母们推荐一本书:认得几个字

    这是台湾的张大春写的一本书,世纪出版集团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8月出版的,到12月已经是第3次印刷了,水平可见一斑。我是偶逛书店瞧见的,因为封皮很有童真趣,略翻了翻,发现是父亲与两个小娃娃之间的点滴记载,觉得有趣。隔了些时日,从当当买来看,才发现当初的感觉有些错。
    因为阿城的序里说得很明白:“所以这是一本成人之书,而且是一本颇深的成人之书。”
    仅看过几页,我便知道,阿城这话是对的。因为作者于汉字文字学造诣之深,我只有仰望的份,基本没有可以与之对话的水平。再看下去,那深一些的文字知识,便只是粗读了:缘于时间的缺少和心浮气躁。但我终究觉得这是一本好书,看过几页便有给家长推荐的冲动。强按了下去,挤时间来读,终于在昨晚读完——于是立刻写心得,拿来与大家分享。
    在阿城的上述话之后,还有这样的转折:
    “但很有意思的是只要你翻看这本书,就会一直看下去,因为这里有两个小孩子,一个叫张容,一个叫张宜。是的,你会认为两个小孩子的名合起来是‘容易’的意思。大春当然也很‘谦虚地称这本书为认得几个字’。把那么不容易的内容讲给大春自己的一儿一女,他们的反应是读者最关心的,也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说实在,我认为这两个小孩子相当剽悍,原因在于初生牛犊不怕虎。
    读这本书时会疑惑,究竟我们是在关心汉字文字学,还是在关心父、子、女的关系?读完了,我告诉自己,这是一本有体温的书。文字学的体温。当年章太炎先生教小学,也是有体温的,推翻帝制的革命热血体温。”
    读完整本书,回头再看阿城的序,他的体验是真实的,诚挚的。而我,作为一个为人母不久的成人,则还有另一份体验。这就是为人父母如何教养自己的儿女。从书中不难看出,张大春的博学缘于家学渊源,他很多的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都得自父亲对他的教诲。不免感慨,难怪有“书香门第”、“世家”之说!(我已经想再去买号称这本书前书的张大春的《聆听父亲》了。)
    书中的两个小孩无疑是聪颖而机智的。这份聪颖和机智除来自天赋,还来自父母点滴的见缝插针式的引导。由于这种引导,让我对张大春肃然起敬:他是在不遗余力地推广着汉字的文化,汉语的魅力!以这样教养成就的孩子,将来务必忘不了本,忘不了根。
    摘录一个篇章,题目是“水”:

    我观察了几年,发现孩子的废话总是插入哲学思考的钥匙,任它插在那儿锈死,它也不过装饰了一个“通往智慧的甬道曾经存在过”的假象而已。
    张容对我说:“我发现一件事:我们吃的每一口东西都是惟一的一口,因为下一口跟这一口就是不一样的,一定不一样,每一口都不一样。”
    妹妹不能让哥哥专有任何一个发现,立刻抢着说:“另外一口就是另外一口,这个我知道,吃饭就是从一口吃到另外一口、再吃到另外一口。”
    我忽然觉得这不是废话。
    我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没有两口饭是一样的,就像没有两颗石子儿是一样的、没有两朵花儿是一样的、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我跟孩子们打了一个比喻,“站在一条流动的溪水里,溪水从你脚下流过,随时都有水经过你的身边,可是却从来没有任何两滴水是一样的。”我没提莱布尼兹,或者他那句名言:“没有两滴水是一样的”,我说的是孔夫子。
    ……
    最后,我把“不同的两滴水”倒进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不知道谁溶解了谁。“‘消逝’这件事,让我们体会事物本质的不同,就像水一样。”说到这里,我发现爱忧虑的张容眉头皱了起来,他一定在担心着“逝去的水”这句话。我赶紧跟他说:“地球上的水的总量从来没有更多、也没有更少过,永远就是那么多。干净的水,被我们喝过、用过,流到沟里、河里、海里,蒸发成云、下成雨,又让我们喝了。一滴水,被孔夫子喝过、尿出来;拿破化又喝了、又尿出来;爷爷也喝了、也尿出来了——”
    张容很担心地问我:“那爷爷的尿我喝过吗?”
    妹妹却高兴地问:“那我的尿哥哥喝过吗?”

    这是相对容易理解的一个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睿智而又不乏幽默:因为有孩子的童真在。全书都是由这样的篇章组成的,更多的是由一个汉字的演变而生发出来的,因此读起来没有必要的语文基础是有些困难的。此外还有因台湾和大陆地理、政治原因而造成遗词造句上的差异的关系。
    但是读来很有趣,给人以启迪,让人深思。对于我,除了想找机会看完手头正在看的一本关于汉字文字起源的书后再重新回头读这本书外,更多的是对自己在教育女儿上的反思。我忽然觉得,想让自己的女儿更有知,作为家长的需要改进自己的地方应该更多,需要学习的也更多。这么一想,我忽然觉得自己太无知了,能给予女儿的太有限了!换言之,三年多来,在教养女儿上,我浪费掉的时机太多了!
    我已是一个成人,我已不可能让自己立时变成一个不无知的人。但我想,读完张大春的这本书的最大感悟,不在于你是否能以他的博学去教养自己的儿女,而在于你是否能以他的思路去引导自己的孩子去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学会在思考中生活?这也是我迫切想这把这本书推荐给家长的原因。
    结尾时忽然想起女儿昨晚玩耍时问我的一个问题。她从便笺簿上撕下两张白色的方纸片,手里挥舞着问我:
    “妈妈,你说这两张纸一样吗?”
    我正埋头于电脑思索着自己的工作,漫不经心地抬头用昏花的两眼瞄了下,随口答道:
    “一样啊。”
    “不,不一样,”女儿认真地纠正道:“你瞧,我两只手转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     的确有好多字不认得,或者是想着念的,应该认真读下才对
  •     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书。
    小学原本枯燥乏味。当康乾之世,一手大兴文字狱,另一手又提倡小学以笼络、麻痹汉人文士。作者却以《认得几个字》为题,借与儿女之间的文字交流,娓娓剖析一些汉字形、音、义的源流、演变和体型,所有这些又是在庭院中、饭桌上借文字来讲故事,讲家庭、学校、孩童之间的生活琐事,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又传播了知识,启发了思考。言谈之间既洋溢父子之间的平等、深厚亲情,而天南海北日常生活现象的交谈中往往牵涉一些人生哲理。所以这书并非是给孩子们读的,而是给大人看的,更是要大人讲给孩子们听的。父子之间的这样交流,才能做到心声互应。也就是这样的父亲营造出的家庭氛围才培养出张容、张宜两个人小鬼大的小精灵。
    回想过去,没法相比。迫于环境、工作和压力,孩子们有饭吃,有学上,有书读就阿弥陀佛了,怎样做父亲又如何做好父亲,想都很少想。时过境迁,追悔也莫及了。
  •     窝快要羡慕死啦!
  •     阿城写序是买这本书的最主要原因。 看完前20页,觉得有趣,张大春不管是写自己的父亲,还是写自己作为父亲教育小朋友,都写的非常好玩。 读书的过程中既重新认识了一些新字,也可以学到一些和小朋友相处的经验。全书充满反省和自嘲,很钦佩这样的心态,也是学习的榜样。
  •     高中就想看,终于断断续续看完了。对字追根溯源,还有跟儿女的有趣对话,一家人都蛮可爱的
  •     很喜欢这本书,当今社会,大部分人已经习惯在电脑上“写字”,能够拿起笔写字的人寥寥,若干年后试问自己还认得几个字,还会写几个字?
  •     非常棒的睡前读物,写家庭有情有趣,分析字的来源流变有知有识。
  •     认识张大春这个人,是从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开始的。很久没有接触到中国古典,这本书于我而言是一次警醒。看网络小说,不如这种有滋味的文字来的后劲十足,笑过之后,是深刻的反思。
  •     书里写的表面上是说爸爸叫两个孩子认字,并简述字的来历渊源。可每篇小文章里,都满含着生活的乐趣和父亲对孩子的感情。看了总会会心一笑,或者涌满感动。

    很喜欢这本书,原来买了一本,送了朋友。自己再次买入一本,对于做了父母的人来说,这本书更加容易引起内心的共鸣,生活本来没有很多的大喜大悲,平凡的小快乐就能构筑幸福的人生了。
  •     做张大春家的小朋友应该很喜欢。他把古老而深邃的小字学,通过现代化的语言传递给他的下一代,文化就应该这样传承。画面温馨。
  •     带温度的育儿语文书。
  •     看了之后很泄气,原来自己真的不认得几个字!更可见台湾和大陆对传统文化继承的距离!
  •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有很多字居然一下子想不起来念什么,感慨自己好歹也是16年寒窗下来,到头来一个大学生还不认字,惭愧惭愧。看完全本之后,才觉得当代的语文教育,丢掉的老祖宗的财富有多少。希望能够看到繁体字版的,那才是真正的认识几个字!
  •     认字,我们究竟认得几个字,在键盘横飞的今天,有很多字,恐怕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了吧。如果按张大春那样识字,我们恐怕真还认不得几个字。而且总认为认字是小朋友的事情,好象我们长大了,年龄到了,就不需要认字了。随便翻翻此书,你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字,我们是多么的不认识。本书粗看,是讲作者教他的一对儿女认字的过程,但实际上,是要让我们明白,中国的文字,他不光是一个沟通的工具,他承载了很多内涵,你通过认识,了解,学习几个字,都可以学到中国的文化。不过作者换了一个讲述的方式,不是那种课堂上一板一眼的告诉你,这个字是原来怎么写,现在怎么写,原来是什么意思,现在是什么意思。他是在讲故事,语言风趣,活泼,让你很容易就被吸引。文化,不是光靠我们保留个宅子,申请个XX遗产,就可以保留和传承的,文化,是属于大众的,藏于民间的。那么,我们就跟着作者,从认字开始吧^_^.
  •     过瘾,一个个汉字能够让作者阐述的如此精彩。不愧是张大春。
  •     三星半,一部关于文字的历史,在描绘字的来历的时候,可能是排版的问题,不够直观,读完总觉得我的文化水平,可能都比不上张容和张宜。书名看似简单,内容却非浅显,简介是与孩子一起学习文字的故事,却不是那么好读——2016.11.17
  •     还真认不了几个字!其实呀倒也不是想认识几个字,而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温馨逗趣,这个让人觉得温暖受用!
  •     可以看成是一个父亲对于学习中的孩子的日记
    确实能够很好的支持到我们更加正确的认识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是个姐姐推荐的
    很好
  •     的确可以,但写的很深。哲理历史文学亲情统统包括,希望张大春先生还有类似的作品发售。
  •     实话实说
  •     太喜欢张宜小朋友了!好多次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     大概读这本书的时候心情不是很好,因此读不出想要的味道,印象深刻的还是兄妹间的打闹。
  •     钦佩其深入浅出的功力,艳羡于一儿一女之幸福。我也要做这样的父亲(虽然还早ᕤ( ˶˙º̬˙˶ )୨) 张大春有点强行教孩子的感觉,个中联系就像:“你看天上那云多像我上次借你的那两百块钱。”
  •     张大春的作品我必看必收藏,偶然机会看到这样一本书,觉得蛮特别的,同时也推荐给了楚忱哥,他也同作者一样有一双儿女,相信为人父母心中总有属于他们的一本故事集,像是百科全书的草稿,里面充满了有趣的嘻笑无奈眼泪与智慧。
    整本书可随意翻到任何一篇文章作独立阅读,父子、父女、兄妹间的对话妙趣横生,有时发人深思,有些缠绕千年的大道理被孩子的一句简单追问而停止。
  •     张大春是我喜欢的一个台湾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让我自叹弗如。这本书很不错,一篇一篇的文章,说字,也说理,说生活。推荐
  •     日常生活+一些字的讲解。作为消遣还可以。
  •     文字学家 主要是以孩子的发文及生活展开 我较为不感兴趣
  •     倒是挺喜欢一儿一女的童言童语
  •     以前看过张大春的短篇小说集,就觉得非常有趣。这次刚看了序中的十道题,中文专业的我就开始汗颜。我简直是不认识字啊!亲子部分的对话也非常有趣,两个孩子的作文和故事足以证明他教育的成功。原来,10年以前,台湾人民对于教育问题的担心就和现在的我们一样。
  •     个人感觉,追求童趣有点过,说了不少打哈哈一样的口水话。不过识字还是一辈子的事业,要"不时拂去视而不见的字上的尘埃,尝试用新鲜的字眼映照大千世界"。
  •     有些关于小孩子的稍微有点做作,文笔不错。第一次看张大春的书。总体可以。里面的几幅插图很吸引人,是想要的生活。
  •     隔了窄窄的海峡,辽阔的大陆没有几个作家能把中文写得漂亮不失轻浮,没有几个作家没有专政体的影子了,而对面的台湾,作家们的文字功底仍然让我看白话文有些许古风古韵,汉字的音、形、义之美唇齿留香。幸好,我们还有台湾!
    从《四喜忧国》到《认得几个字》张大春真有趣,大大的有趣!
  •     有点意思 要是看繁体字版本的话应该会更有趣。和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太好玩啦~
  •     用教给孩子认字的小故事讲解这些汉字,很有意思。
  •     如此好学问的小说家,在大陆恐怕没有。如此好性情的家长,值得效尤。书中张大春的书房,也叫人嫉妒莫名!
  •     张大春的书,一定要看。
  •     我一直喜欢张大春的小说和评论,这次读他的《认得几个字》,对他的认识又加深加宽了,此书兼学术、故事、评论于一身,所有人都可取其所需。特别应该让小学、中学教师读读,很有借鉴意义。
  •     书名认得几个字给人一种不屑的感觉,可看看文章你会大吃一惊。他不仅认得几个字,还对每一个字都有深刻的见解。
  •     很温馨,特喜欢张大春与孩子的对话
  •     好看..虽然有的地方有点看不懂...
  •     书虽买回多时,却因为最近事比较多,昨晚才翻阅这本书,说心里话,看后感受颇深,中国的文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每个字都有太多的故事,虽然我们在不断地简化它的笔画(有点像做外科手术),但它的本意却变化不大。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使广大劳苦大众有识字的机会,简化了一些字,个人觉得确实应该。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又在对汉字进行侵蚀,而且我们显得无能为力。
  •     其实,早在听老师说起此人之前,我应该是见过他的文字的。那日,学生拿《格言》来问我,这是不是一本好杂志,我一翻便说道“好书”。学生很满意的走了。《格言》是不是好书,我不知道,但上面转载的《认得几个字》肯定是好书。我当时就惊艳于作者的文字功底,只是还没来得及记下倒底何人。后来报纸上讲了;再后来,成堆的书摆在书店的展台上,我终于把那些好玩的文字和那个好玩的人联系起来了:张大春——《认得几个字》阿城说张大春喜欢见人就考某朝某人某诗的末一句式什么?按照老师的段子来看,这该是能与确信的。阿城又说,他也时常遭人反问,答对了哈哈大笑,答错了就说这个不算。这个也是可以从书中找到文字佐证的:“我总不能翻过脸去指出陈水扁还真是个王八蛋,而又翻回脸来跟孩子说不能口出恶言。然而,说来惭愧,我就是这么干的。”这种文人的狡黠在“妥”字的解释中更为露骨,(如何露骨,此处按下不表,你可自己去领会)但狡黠得很可爱,可爱之余还有让人敬重的地方。我原先想,学文大概是很没有出息的,学文中又学小学训诂之类的,估计是更没有用处。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呢?难道视其为一方避纷杂现世的桃源宝地?哪里来的桃源?人世的风险你总还是要经历的,如何保全自己是每个人不同的般若,这便是书中所讲的“无用之用”了。平时看庄子,只看到“无用”的好处,今日读张大春,才知道“无用”也是要资本的。于是,学文,学小学大概也是一种让人敬而远之的资本吧。所以此书,说是教你认几个字,作者经常意不在字,而在世故人情的洞见,味得其情,往往不觉失笑。此外,书中作者对其父,其子,其女以及人类之爱也是脉脉可感,难怪阿城又说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了。
  •     恒河沙数
  •     童言稚语给人灵感,以后我也要写,记录孩子的成长和自己的学习。
  •     读这本书,会觉得字是很美好的,教孩子识字是很美好的,窗前绿树与桌上笔架是很美好的,教孩子认字就是教孩子做人的一个过程,看完这本书,很想生一个孩子,然后就认真的教他/她认字,做人
  •     这样认字,确实不认识几个了。
    书中给我另外的振动就是对孩子的教育!
  •     2014
  •     张大春的力作,从浅显的知识,学会很多深奥的大道理
  •     当年在学校图书馆借的 还转借给过eex
  •     关于字的小文
  •     看完后,觉得做为父母要学的太多张大春不经意之间把很多做人、做事、生活的道理告诉了孩子闲散惬意的生活可以从一张张照片中看到真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能够象他们一样快乐生活不用考那么多试
  •     张大春的小学,厚重又轻松。
  •     冲张大春去的,书的印刷质量还不错,很厚实的一本书。大体翻了下,还没仔细看,粗略看下蛮喜欢。
  •     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结合他教育子女的小故事,非常有可读性,也可以从这本书出发找些书来进一步研究但是如果单纯想长训诂学知识,建议还是找一些典籍
  •     此处不考爷,自有考爷处。处处考不取,爷爷家中住。哈哈哈
  •     张大春的这本书实则是小学是中国的一门传统学问,读后不禁感慨原来我们所认识的字其实也蕴含了太多的我们的不知道。成年人也是需要好好读读的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书香门第令人倾羡。
  •     寒假将近,又想念起在家里阳台上眯着眼睛读书的时光,小容小宜也长大了吧。张大春神奇的地方在于,掉书袋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装,扯嘴皮的时候反而像是大智若愚,给人一种有文化的刻板印象hhhhhhh
  •     懂了些文字知识
  •     才看了一小节,就已经忍俊不禁好几次了。张先生真的太有才了。一个“揍”讲得我笑得不行了。这需要多少的文化积淀才能将字的讲解信手拈来得这么妙呢?
    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惭愧中,我就因为经常字面理解一些字,而闹出了不少笑话。稍微生僻一点的字也不认识了。读书的时候也是糊弄过去的
    想想我们家宝宝已经一岁了,就我这样的水平,以后怎么教得了孩子呢?滴汗滴汗狂滴汗啊
    咱们中国汉字深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真的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和研究的。
    写的很乱,但是感有发的。
  •     认字在中国从来都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是为“小学”。民初章太炎在日本讲小学,鲁迅和周作人都曾趋前请教。但张大春这本书又不光是讲认字,还讲了亲情,讲了教育,讲了对文化的敬意。这也就是大春先生高超之处吧。
  •     从教孩子们认字引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很好看,不经意中会长了不少知识。
  •     7.5,可以读的很快,但是读的很糙,作者学识四两千斤,当做枕边书随时拿出来读读更适宜。
  •     用讲故事的方法,教你认字,再难认的字,也会有兴趣去认,跟张大春重新去认得这些“熟悉”的字,了解了这些字所包含的我不知道的故事,越看越上瘾,已看两遍了,还要看……
  •     虽然每天都跟文字打交道,但对文字,我们到底又了解多少?远离了繁体字的我们,是不是跟古老的文明隔阂更加深了呢?
    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张大春用与儿女生活中发生的小事申发,告诉我们一个个字的前世今生。看的过程,既长知识,又能见识童趣。
  •     没想到张大春可以用这种方式开展父亲的家教,这样的亲子关系值得赞赏,当然也颇为令人羡慕。同时,读者也可以长进不少关于文字来源和变迁的通俗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     张大春的书,值得一看
  •     书中有太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很喜欢。不光孩子,大人更值得看看,能激发出对汉字的兴趣和热爱,也对作者的教育思路由衷的佩服,字里行间渗透着父爱与家的温馨。
  •     想跟张老师再读一遍小学,幼儿园也成。
  •     汉字真是博大精深,一个个地拆解,究其深意。作为语文老师,愧于文化涵养浅显,看字只看其表面。然文化积累也非一日而致,兴趣亦是老师。漫漫教书路,让学生认识的识字的乐趣很难却也很重要。
  •     关注点完全在两个小朋友身上(˶‾᷄⁻̫‾᷅˵)
  •     不管是大人小孩,你又认得几个字?
    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中,对传统文化的忽视,让人们没有了归属感。
    让我们来重新认识汉字吧。

    张容和张易,真是两个古灵精怪的小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