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密码》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小说密码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506347891
作者:马原
页数:426页

看了这本书,你会更懂得欣赏小说

 马原的《小说密码》。   好小说和差小说的区别显然不是看销量,好的小说家常常把故事讲的酣畅淋漓,但你却不为所知。就像上天给了你一块美玉,你却不知道如何欣赏。      之前看的小说也很多了,判断书籍好坏的标准很简单,看故事讲的是否吸引人。如果仅此而已的话,那么那些大家的作品我就可能无法真正理解了。阅读,也只是翻书而已。      还有一个感觉,这本书让我感觉到,写作是一门技艺,要有工匠精神,将一个好的故事素材,用各种适合读者的方式叙述出来。      读→理解→掌握技巧→自己讲故事      这些层次中,恐怕绝大部分人还只是在第一阶段挣扎吧,还只是因为一本500页厚的书中那一点点共鸣而感到激动不已么。就如同给了你一根甘蔗,还没嚼透就吐掉了。 当然,可能因为马原是技术派吧。但至少,他的书单是挺全的。

饶有趣味的作家自述

看书的体例,就知道是马原在同济的讲课内容,不过作家的品质还是让这些理论显示出额外的趣味。我看马原对理论的思考要过于他在当代文学史的地位。

小说密码 给我开的一张书单

读完小说密码,我给自己列了张书单:1、拉美作家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2、马原《黑道》、《冈底斯的诱惑》;3、雨果《九三年》;4、白小易《悬念》;5、麦尔维尔《白鲸》;6、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芬历险记》;7、乔伊斯《尤利西斯》;8、福克纳《喧哗与骚动》;9、戴厚英《诗人之死》;10、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11、铁凝《无雨之城》;12、陈村《我曾经在这里生活》、《癌》;13、余华《活着》;14、霍桑《红字》;15、贾平凹《废都》;16、斯大林时代前后很好的档案读本《阿尔巴特街的儿女》;17、焕子《苍蝇或故事》;18、梭罗《瓦尔登湖》;19、海明威《杀人者》;20、加缪《局外人》、《鼠疫》;21、毛姆《素材》;22、马丁。斯科塞斯《基督的最后诱惑》;23、黄有光《千古奇情记》;24、阿城《威尼斯日记》。

小说家的各种可能

“生命不是一种自我保存的意愿,而是一种增长的意愿。”——尼采(《权力意志》上卷,第182页,商务版,孙周兴译)捧读这本暗黄色封面的书集《小说密码》,是能读出丝丝生命气息的。作家马原先生在多年小说创作、钻研各类文本作品收获的独特感悟,在这书中集合起来,似乎幻化成一位老者的形象,向着黑夜加鞭,努力寻觅远方可能的一点光。它们,代表着一种意愿,牵带出了小说家的多种可能,让人无法断言是喜是忧。  1985年左右,一群先锋小说家集体亮相中国文坛,他们善长重构文本形式,在虚构的小说世界里解析生活。那时很多人喜爱读小说,马原先生的创造着实也感动着一群读者。他的文字,常以一种精神的一致克服情节跳跃所带来可能的虚渺,“写书的人总希望要把自己的心声传导出去”(“表与里”,页25),让阅者感受悲切的温暖;他的小说世界总有美妙的时间,细心结撰的风格往往让阅者罩在一个自我留恋的空间,如马先生所言:“任何一部小说都有三个时间,作者在写的时候使用的时间,读者在看的时候使用的时间,还有小说里人物的时间。这三种时间可能会很不同。比如在一个瞬间里发生的事情,作家把它写到小说里时,可以花一天或整整一个星期来描写渲染这个瞬间”(“虚构中的时间”,页72)。无可回避的问题是,当前的马原先生似乎对小说生存现状持悲观态度,小说正渐渐离开大家的视野。中国那群先锋作家中这些最敏锐、最有价值的时代产物——先锋小说——恰恰是与这个时代文化系统反复演化格格不入的姿态呈现。这对于这群小说家来说很可能是极其痛苦的现实,但是,在这痛苦中正孕育着他们的更多的、新的可能!“这个世界提供的可能性太多,不只有小说才更有干头儿,只是我有点执迷不悟……”(“小说”,页4)喜欢灯下认真读着凝重的小说的读者少了,认真地在台灯照耀下的一片光区内,持笔写作的小说家更少了。作家、读者双方都开始感到悲凉,也都承认这个现状。现在大学教书的小说家马原先生,将自己的讲义、读后感等散落的评论小说文字集成《小说密码》,或许要告诉自己还有希望,还要继续努力下去,虽然上帝给他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他已经很久没有写小说了…… 不过,还是拥有喜欢先锋派小说的读者的,他们见着“马原们”必然还有期望,在读者的心中,这群作家以“荒谬”的身份告诉自我,他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小说密码》一书中分为“理论篇”、“方法篇”、“聚焦当代篇”,仍有不少“意识流”式样的观点,也仍有不少可读之处,因此,信息量是很大的。更为重要的是,选辑的专题读来确实为知识之“有用”。这能使阅读者了解到马原先生的精神生活的某些侧面,即对于一位文学小说家、大学教师等身份来说,他大体上面对两种现实,在小说阅读与对现实的体验的相互激荡中,来进一步欣赏虚构的东西与体验现实真实的东西,从中获取心灵的愉悦与灵感。然而不知怎的,读着这样的书,总有不少遗憾与失落。思索一次,就会在集中精力、努力向前的状态中,积累起更多的忧虑吗?好象这批优秀作家都随着那个年代远去了,现在都写不出更好的作品来,更别说当下不读书只会拼凑文字的所谓年轻的作家。读完这本书,见着不少陈旧的文字,也见着不少仍“自负”的说法,伴随着时间洪流,让阅者开始觉得沉不下去,似乎正因为这些文字也沉不下去吧。 毕竟“因为它们都是我的孩子”(页286)作家对自己的文字偏爱过甚,可是小说的吸引力却难以达成作家的目标,因为技巧过犹不及,并不是赢得潜在支持者的最好办法。马原先生也不断地思索这些问题的,“小说百窘”一章(页177—188),从小说家的生存、小说家的价值取向,谈到“沿袭老一套的问答式”。可问题恰在于,既然这么沉思,为何总逃离不出这个文字游戏的迷圈,至今未见更多温暖的篇章?情节支架关长叶,却不开花,更难见结果……这难道是增长的意愿?现实世界的多元性,要求文学世界也要具有多元性。在“小说密码”中,平常难以相容的因素夹合一起,如冒险的幻意,虽然能令人惊讶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它的“志向”变得模糊,小说家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也消除了另一些更有生气的写作方式的壁垒和封闭性。可以推想,小说家在小说所要敞开的思想也总希望被人听到,被人理解,然而思想就其本质上来讲是对话式、沟通的,既然没有阅读者的首肯,也就渐渐会湮灭了本有的魅力了。小说家就应该有多种可能,大概当教书匠也能把他最感性的知识传授下来,希望年轻有超越者。虽然,马原先生未在新的小说创作中揭开更多的密码,但是写作有关当前文学理论问题的文章——他了解当前的种种理论现象,因此他的见解依然是处在后学者的前方的。他或许能在小说阅读、创作、教学,在对现实的体验中,增长意愿,来进一步寻找密码、解开希望。希望依然是很美丽的。(授权给出版商务周报)

什么时候母亲会杀死儿子?

原则1:活着的人写的书不读。这个原则是继承《挪威森林》永泽的,永泽有很多语录都成为了我座右铭的一部分,理由也相当充分,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能够读书的时间很少,看今人的书从概率论上来说浪费时间的机率比较大,看死去的人的书就比较安全了。但是刘老师说如果不读笺注本,你就无法理解死去的人的意思,所以今人述而不作的书还是值得阅读的。大二的时候曾经读过华东师范的一个阅读大师系列的书,马原也是其中一个。读书这事没人指点你,你也可以读,马原老师也是白手起家,但是如果你没有纳博科夫的那种细腻的话还是别人领着读比较好,我以为,因为我们很容易空手出宝山、有眼不识泰山、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个人最记忆犹深的例子就是读《水浒》,没有注释的《水浒》和金圣叹批判的《水浒》简直就是两本书。但是《小说密码》并非一本中规中矩的小说密码,马原老师在这本书中努力的推销着自己,更加贴切的说这本书也可以视为“先锋写作”的自传。读此书的时候,我还专门翻了洪子成的当代文学史,结果发现马原老师一再提及自己的杰作只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到3行的文字。马原老师在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在于他的“叙事圈套”。什么是叙事圈套?当年吴亮的定义就是:马原小说的主要意义不是在于叙述了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加重点号),而是在于叙述(重点号叙述)了一个故事。先锋写作作为一个新的文化运动,标志在于它不像之前的文学作品一样关心主题,关心内容,而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上面。就像马原老师所讲,他的厚表薄里是一种枉直矫曲,我们的文化对"里"给与了太多的关注而忽略了表,马原老师也认为“里”是很重要的,但是能够把握住“表”也不容易,假如能把握到也就相当的不简单。我们不高兴的时候,我们会让谁给我们讲一个笑话,听者只会关心这个笑话是否好笑,而从不会问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小说原来的样子吧~但是后来到了小说中,我们除了听这个故事之外,还要问,这个故事到底是什么意思。甚至很多小品、相声除了引人发笑之外,我们还要求它要讽刺社会,不然就低俗了,没有高尚审美情操了,美则美矣,但不尽善。于是在这个思想下,我们的小说写得越来越奇怪,越来越没有阅读趣味,我们必须要借助词典、笺注才能阅读小说,譬如《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乔伊斯写的时候就说,够学者忙上一百年的了。阅读小说变得越来越痛苦。对于小说,马原老师有一个很值得重视的见解:小说就是人类处境的突破,探求人的可能性。听他这么一说,我顿时觉得为什么有些小说被人称为经典,而有些小说,虽然销量不错,但是依然尔曹身与名俱裂,就是因为他们虽然有阅读快感,但是他们的人物在突破困境时候的方法不能令人信服,所以,我们每当遇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就想起了莎士比亚的to be or not to be,因为他准确的表达了我们首鼠两端的情绪;每当我们哄爱人的时候我们就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因为他穷尽了我们的爱意。人类永恒的困境有几个,所以小说中对这几个的困境突破的例子也很多:战争、死亡、爱情。马原老师对其他的题材都不感兴趣,专门讨论了死亡,杀人。书中有一篇文章很有意思,就是讨论什么时候母亲会杀死儿子。马老师就提出这个问题,然后下面的一大帮同学就说各种可能:1.夫妻反目,妻子杀死儿子报复丈夫---->不成立,夫妻无血缘关系,反目则分道扬镳,母子有着强烈的血缘关系,不可能会杀死儿子来报复丈夫;2.儿子犯大错,母亲大义灭亲------》马老师还是不承认,因为雨果《九三年》里面戈万就连亲叔叔这种血缘关系都下不了手,更何况是母子呢?3.母亲疯了----》成立,但是疯子的逻辑与我们无关,虽然有可能,但对我们处境的突破没有帮助;4.儿子威胁到母亲的地位,例如是私生子,如果不杀死他就可能身败名裂---》马老师还是不承认,还是因为母子的血缘关系,他觉得更加有可能是母亲宁愿放弃一切;5.误会------》这是马老师唯一佩服的情况,例子是加缪的《误会》,开杀人黑店的母女为了迎接她儿子回来,决定做完最后一桩生意然后罢手,而她儿子为了给她们惊喜乔装打扮住店,结果被杀。果然,也只有最后一种方式才真正的震撼人心。这才是小说。


 小说密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