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古诗词 > 苏轼词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3-1
ISBN:9787020050550
作者:刘石
页数:257页

蝶恋花•春景

古往今来取“蝶恋花”作词牌名的,多数是抒写心中之愁闷,而以“超然旷达”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苏轼,也难免会流露些许伤春悲秋之情。情感世界绚烂多彩的他,无论喜怒哀乐、大情小绪皆付诸笔端,尽显其真性情。“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词向来有传情表意之功能。苏轼是写诗好手,写词却也能独当一面。《蝶恋花•春景》一词,每一句皆尾字押韵:小、绕、少、草、道、笑、俏、恼,由于声母几乎不相重复,满足了心理期待,朗朗上口且音律和谐。此外,下片“墙里佳人笑”的“笑”,与下一句的“笑”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方法,而“绿水人家绕”暗含有拟人手笔。“墙里”、“墙外”不管在同一句中,抑或是分句中,均收到了对照的效果。这些经苏轼之手而出,似是润物细无声,令人浑然未觉。如果说这遣词造句只是“雕虫小技”,并无什么奇特之处。那我想,这首词跨越千载仍传诵于世,或许要归功于其隽永与深沉。如今我身在南国,五月刚从指尖溜走,春景仍流连人间。这与词境不能说是如出一辙,但相像的也有七分。细想起那一字一句,竟幻化出一幕幕场景在前:这儿一派春和景明,微风夹杂点点细雨,滋润着绿荫小径。待雨歇后,诗中人手持竹扇,缓步登场。他颇有些失魂落魄,仿佛丢了什么,跋山涉水,不辞艰辛。不远处,状如弹丸的青杏挂满枝头,最猛烈的一阵思念朝他袭来。“原来赏花良辰已悄然而逝。往日携伴同游,杏花枝头闹春晖,纤纤素手捻花蕊。一缕缕香气扑鼻而来,却也弄不清是杏花的香,还是心上人的脂粉香。人们常说杏花的奇绝之处,在于它能变色:初时的朱唇之色,日子一长,竟褪却而出落成漫天飞舞的雪花白。似花还似非花,人和花有时像得很。而今我唯有孑身一人,故地重游,怎奈物是人非事事休。”流水淙淙,一衣带水,与早出晚归的人家长相依偎。忽闻燕子呢喃,在明澈的半空中,勾勒出婉转的一笔,载满了生命的活力。“‘浮云柳絮无根蒂’。江南之地可不同边关要塞,无所谓‘西出阳关无故人’,柳絮的洒脱,正是不愁前路无知音。瞧那泼了满地的绿,随处可见,我又何苦执着,把那佳人寻?要知道,万物自有其来去,纵使悲欢离合,也只可驻足片刻,最好的尚未来临”。他莞尔一笑,步履轻快,像是抖落了沉甸甸的包袱,说不上是心灵顺从身体,还是身体听命于心灵的指示,总之,他决意归家。踏上寻常巷陌,路过百姓人家。牵牛花的藤蔓悄无声息,缠紧了砖墙。连声的嬉笑,自墙内的一朵朵小喇叭传将开去,似要提醒过路行人,这才五月呢。春意这般阑珊。这笑一会儿轻一会儿重,一会儿上天一会儿下地,墙内之人,笑得这般没心没肺,无忧无虑,孩童一般天真无邪。当他还是黄发小儿的时候,三五伙伴,抓泥鳅,荡秋千,不正如这般的笑语连连……捉摸不透的记忆里笑声不再,墙内笑声也渐行渐远。“韶光易逝,无情之人离我远去,无情之年岁笑我多情。”谁曾想,此番春游,他依旧无法释怀。心弦未绝,留下暗哑的低语。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之父”的美国诗坛“怪杰”艾伦•金斯伯格曾这样说道:“从某层意义上看诗就像预言,因为它踩准了基本键。预言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并不是知道1942年会扔下核弹,是知道和感受到一种百年后人们还会有同感的东西,在字里行间给出点暗示,一百年后再来拾取。”虽说他谈的是西方现代诗的创作,却提炼出了艺术创作的内核,简而言之,即“情感共鸣”。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成了后世多情之人感情受挫后,自我安慰和疏解的名言。我想,如果苏轼在今生今世,还会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照旧样样了得,还会照样不为俗世纷争所羁绊,自得一番天地在人间。他会是一名举世无双的戏剧或电影导演——其胸襟容得下山光水色、沧桑的宿命,还有那奥妙的人生哲理。他对如何运用镜头去细腻洒脱地衬出角色的心思了然于胸:杏花纷飞该是一个聚焦镜头;主人公由杏花稍带红晕联想到往昔佳人在旁,嗯,该处理成蒙太奇;全景镜头,要用在驻足停留时风景尽收眼底的那一刻;等到人在墙外听闻笑语,要将镜头对准墙内荡秋千的女子,欢快的姿态像是枝头上跃跃欲试的鸟儿,又如箭在弦,镜头缓缓平移到墙外,聚焦于主角会心的一笑;接下来是回忆如一张张胶片,在银铃似的笑声中不停闪过,感慨油然而生……不,他对自己说,镜头不可以将一切展露无遗,有的导演费尽心思交待细枝末节,那等于是禁锢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过犹不及应恰好。他大可不必对准佳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只需传递出秋千的摇曳和银铃般的笑声,也就是“墙内秋千墙外道”在前,自有“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可感形象映入我们脑海之中。编剧他自然也能胜任,对于人物的独白、对白的设置,他的拿捏是再好不过了。他胸中藏有古往今来多少奇谈怪事,多少隐忍捧腹大笑的趣事,多少诗情画意的美事,多少浩然正气的英雄史诗……对他而言,剧本是没有风格和种类的,他的运途坎坷,又是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以至于真情自然流露,写作不费力气。当然,他还知道怎么搭配音乐音效,以强化某时某刻的心灵的激荡,或予以局外人一份身临其境之感。不得不承认,纵观整个大宋王朝,最为才华横溢的词人,非苏轼和李清照莫属。按照文学史上的惯例,文人墨客之往来要不是“惺惺相惜”,如王羲之、谢安、 孙绰等人雅集于兰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要不就是“针锋相对”,你唱罢来我登场。才女李清照直指当时文坛之冠苏轼,说他作词“不协音律”;认为其创作“以诗为词”的主张,是对词的艺术性的破坏。对此,陆游有着自己的看法:“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某种程度上,当艺术家在某一领域达到极高的艺术造诣时,心中求新求异的渴望暗涌翻腾,鼓舞自我,另辟蹊径,往无人问津的角落延伸出敏锐的触角。正因为苏轼的不拘一格,突破词的创作框架,开拓了词的意境,将诗与词融合得风生水起,从而“侵犯”了词的纯洁性,才有了李清照的坚持己见,才有了她那清新素雅的南渡词的别开生面。可以说,除了苏轼开拓出“豪放派”词风的贡献之外,他还间接为“词”这一艺术形式在宋朝的巅峰造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读苏词如见皓月在天

近年伴随我时间最长的一本小书,一直是三上之一的读物——有点亵渎坡老:)。百来首词已基本熟读背诵。编者功力还是值得点赞,评注能博采多方而能自出新意,苏词精华基本收入,当然也有少数遗珠之憾。不得不说坡老的词也非字字珠玑,一些应景迎送和檃栝游戏之作,书中也收入不少,读之就缺少那股爽快酣畅的苏词气势。

一样怀古两样情

一样怀古两样情--评苏、辛词所谓“怀古”就是借古喻今,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放眼古今,“怀古”中千古流传的名篇当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都是宋代豪放派的词,就注定了两首词的意境都很开阔,然而一样的“怀古”却蕴涵着两样的情,虽然同为抒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词作,苏轼却潇洒地道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而辛弃疾只是无奈地反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同种风格,苏词的豪放来自苏的内心,辛词的豪放来自词中所用之典的本身,苏东坡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犹如戏曲中的亮相,锣鼓音定,开演喝采;而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却也逊于苏词的磋气势。追根溯源,来自二人的心境,苏轼心情简约,只念风景壮丽、向往英雄、自己不能建功立业;而辛的心情压力重重,对古代英雄的向往、对主战派的期望,对苟安求和者的讽刺,主张抗金却反对冒进误国,怀才不遇!自然没了苏的大开大合之势,更多了一份深沉和忧郁,其异同了然。两首词之所以感人,和它们深远的意境是分不开的。所谓意境,是诗人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就我个人而言,苏词的意境颇有荡气回肠之感,我所谓这“大开”在于词的开头,所谓之“大合”在于“人生如梦”,诗人仰天长叹之景栩栩如生。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看似自嘲,反衬诗人忧国忧民却不能建功立业,“多情”更体现出诗人的一腔热血,景的意境也十分迷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令人一时甚觉视野开阔。辛词的意境较为沉厚,全词无“我”,“我”在词中亦可谓其在成功之处,怀古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掩藏着一股忧怨。总的说来,苏词意境比辛词更引人入胜。“怀古”题目里应有历史事实并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词中的用典也非常讲究。苏词的典故和辛词的典故一样,是作者所在地的掌故,与词的思想性紧密相连,所不同的是,苏词只提周瑜,表达心愿,其事迹仅作衬托,而辛词又提人又提史,以史实来表达心愿,所以苏词的用典略输辛词,因为辛词典故虽多却不滥用,有的放矢,一板一眼,恰到好处更回味无穷,相比之下“怀古”的意境浓一些。呵,人生如梦,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活着

相对于唐诗的工整谨严,似乎宋词随词牌而变的句式格调也别有一番味道。就如同文赋之于骈赋而言又多了几分灵动自然。随着这种句式变换的还有寄寓此中的情感流转。三两行中,便可思见落笔之人的真情实意绵延丰沛,让人不觉感同身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兴起的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这些词人在作品中无论发激愤还是话凄凉,总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情感空间,在赏读中跨越了千年的沟渠,将自己的情怀投射进来。在两宋词人中,有一个男子用他那豪放旷达之心和细腻温婉之情矗立在曲折的人生与挥毫写就的词篇之中,让人为之感怀赞叹。他的父亲给他取了单名一个轼字,这犹如古希腊神话中的某一条神谕,将他的人生捆绑在了悲哀二字之上。的确,他从骨子里透露着属于文人的狂傲不羁,但这实为构建在饱读诗书而成的沉厚思辨与漫漫才情之上的不见矫揉造作的外显。历史总是相似至极,这也恰恰是千百年来嵌在众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心上的同一根芒刺。他的一生起起落落,尤其在政治上,如玻璃般的现实就在他面前坠落下去,这在旁人眼中便是大不幸了。但是,他却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旷达心胸面对万丈涛澜,“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是其风骨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如此,他写下了大量充满豪放之情的词篇,文学史上也毫无疑义地将他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形象镌刻在豪放派的丰碑上。但若只是贴上一枚豪放的标签,便真的是将他封存于那个丰碑之中了。之所以在近千年之后的今天,还有许许多多的生命渴求走近触摸那个不曾躺下的魂灵,是因为在那种凡人难有的英雄气概的背后,还有着动人心扉的你我都能走近的温情脉脉。在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之时,一个身影把酒问天,怀念不在身边的兄弟,那一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祝一直回荡到了今日;梦遇亡妻,相顾无言泪无尽,这一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朴素爱情在人人言说的三生石上刻骨铭心;在时间的恒河上,在岁月的流波中,他的微笑中含着一丝淡淡感伤,飘泊泛舟于赤壁,慨叹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而独自去往老之将至的彼岸。他就是这样一个真实活着的人。活在文学之内,又活在文学之外。洒脱自在而又有些放不下。这又使人想到了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他曾经生存。写作。恋爱。他就一直这样静静站立在我们的心中罢。 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前路漫漫。有君相伴诚无悔。


 苏轼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