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在云端》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古诗词 > 宛在云端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
ISBN:9787539941318
作者:孟斜阳
页数:265页

云端有清风吹过

知道韦庄,是因为一个人,一个女人。据说鱼玄机杀人判了死刑后逃出,化名为韦庄,女扮男装,并考取了功名做了蜀国的宰相。这当然是后人的杜撰,因为佳人香消玉殒总是那么令人遗憾,所以要编排个故事让她继续活色生香。故此我去读了韦庄词,再应和初日芙蓉春月柳这样的评价,果然不错。韦庄的美,是流连忘返的美。韦庄的情,是灵动的情。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春水是柔软的,而独坐于船中之人的心,也是柔软的。雨声悄然,天水空蒙,他在想什么呢?可曾思念远方的爱人?很喜欢《宛在云端》印在空白处的两句话。“世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只缘感君一回眸,使我思君暮与朝。”感觉做书之人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份心情的载体。喜欢书里的标题。梅有故事:谢娘。花诱。香遇。秋瞳。锦衾。远黛。绿萝。叩寒。承露。冷熏。长门。时光折叠,爱与恨在今世与我相遇,韦庄和他深爱的女人,比纳兰性德更凄美的情。非常喜欢书的封面,有清风吹过,高云缕缕散开,又堆积。而云后,藏着一只小小的银色的蝶。寂寞如斯,清澈如斯。如同韦庄,和他的词。

游子的共鸣

上周我离开了家乡,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是旧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离开的时候,朋友曾和我说,抛却过去,其实也是意味着和自己告别,因为不论好坏,那都是属于你的一段生活。来到这个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重新建立,有时候,一种信任是需要时间的。很寂寞。周末偶尔经过书店,突然有种久违的感觉,好像回到了家乡,什么都改变了,但是这里却有了时光的倒流。一眼看到这本《宛如云端》,这天空很像我离家时的那一幕蔚蓝。高云堆积,又被风牵扯,如同我的思念。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只有在外的游子才会有如此的共鸣吧。韦庄的这句词就像是一位老去的智者,慢慢叹出这一声感慨。

坐在云端看花开

当春天如约而至,世人总是以为灼灼的桃花是新年里第一场盛宴,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寂寞的寒梅才是东君使者。就好像人们津津乐道于那些家喻户晓的词人:李煜、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却很少知道在他们之前,有个人曾在词史上留下极重要的一抹色彩。他就是韦庄。他是青衫落拓的晚唐压卷诗人,其诗作《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他是才敏过人的蜀国宰相,唐亡时,力劝王建称帝,凡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皆由他所定。他拥有一场生死缠绵、刻骨铭心的爱恋传奇,年年四月十七,在月下伫立成沉默的雕像。他身逢乱世,浣花而居。他是苍穹不羁的蝶,他是云端蓝色的风。王国维曾用“弦上黄莺语”来形容和评价韦庄的词风及其审美特色,并赞誉其作品“骨秀”。词学宗师夏承焘先生认为韦庄“在五代文人词的内容走向空虚堕落途径的时候,重新领它回到民间抒情词的道路上来,使词逐渐脱离了音乐而有独立的生命。”孟斜阳是一位爱词成癖的男子,十几年来对词有着深厚的研究。继《宛如花间》品读温庭筠后,他再次细腻、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韦庄的词与人生,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对韦庄的作品进行全面赏析的文化散文,也使得这类作品回归了古典文化品读本质。最宜在清风明月夜,或朝阳初起时,携《宛在云端》一书行走于远山近水之际、拂风杨柳之间,整个身心沉浸其中,会生发出无限感慨。而你,就像是在白云之上,看那些穿越了千年的文字,如花般次第开放。

传说

夜深,起风了。那个伫立在月光下的女子,似乎在哪里见过。她的一袭荷叶般的裙角被风吹得呼呼作响,她像个迷路的孩子般四处张望着,没有了萧笙,没有了楼阁,只有那逐渐熄灭的星光。她孤独无依。她是从晚唐五代走出来的,她在时间的流逝中迷失了家园,还有爱。她是象形文字化成的精灵,穿着平仄韵角裁成的丽裳,她听惯了管弦笙歌,她的金缕舞衣遗失在了旧时盛世。夜很深了,没有更漏,没有钟鼓,只有依稀相似的梧桐被风吹得哗哗响动。记忆里的梦境是个奇怪的时空隧道。我又似乎看见云鬓高挽、红裳水袖的她穿过那林立的高楼,驻足在街头红绿灯前,好像不知所措。然后,她又在一家灯红酒绿的夜总会前徘徊,渐渐幻成卷发披肩、红唇皓齿的现代女郎,端着一杯威士忌走下了乐池。电声吉他和架子鼓疯狂演奏着晚唐五代时的风流歌。她在那一瞬间感到了一丝眩晕和迷惑,仿佛听到了前世的回声,分明又听到了当年的那首词。她好像看到了袍衣儒冠的他,微醺着踉跄,嘴角沉吟着:“说尽人间天上,两心知!”这一刻,她还依稀听到千年前深夜里的涛声,爱如潮水般涌来。

游人的江南,低调的从容

读古典诗词的真趣在于一个“品”字,如含橄榄,如品清茶,滋味全在深心体悟。有时需要细读全文,深吟密咏,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继而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经验和想象,来体会诗词中的意境与内蕴;但有时并不那么复杂,仅仅只是因一时之机缘,因为一句诗词或某一个意象、一个场景画面,打动了人心或牵动了某种思绪,你就迅速进入诗词中的境界。说起来有点像禅家的渐悟与顿悟。孟斜阳是2010年最让人惊喜的一位文化散文作家,他继《宛如花间》品读温庭筠和花间词后,再次推出最新古典文化品读散文《宛在云端》,细腻、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韦庄的词与人生。韦庄是词史上极为重要的词人。胡适编《词选》于韦庄条盛称韦词:“长于写情,技术朴素,多用白话,……在词史上,他要算一个开山大师。”叶嘉莹先生曾说:“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晚唐的江南貌似含蓄温和内敛,却饱含沧桑的终隐情结。仕途失意的文人,痛失江山的皇帝,无不沉浸在夜夜笙歌的温柔乡里,痴迷于慵懒贪欢的江南一隅。当年那个骑马走江南的游冶少年,洒脱放逸、意气风发的浪漫诗人,如今贵为蜀国宰相,历史的现场已经衰草连天、残阳如血。孟斜阳以一支历史之笔,还原了韦庄和他的词,使得这类作品回归了古典文化品读本质。读《宛在云端》,应是在阳光清和的午后,捧一盏茶,青花瓷的杯子,纤直的茶尖在水中旋舞舒展。含一口茶汤,唇齿间漾着清香。也依稀看到那青衣男子正低吟浅唱,清丽的句子,却有摄魂的风骨。正如游人的江南,在老去时的回味,有着低调的从容。

漱石枕流

读韦庄词,最宜在清风明月之夜,或朝阳初起之时,携卷行走于远山近水之际,拂风杨柳之间,或垂首低咏,或迎风轻唱,整个身心沉浸其间,会生发出无限感慨。“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那些五陵年少的青春记忆,那些飘摇曲折的爱情故事,即使在那些当事人内心深处曾经掀起过狂飚巨澜,即使那些或美好或凄恻的恋情记忆曾经刻骨铭心欲仙欲死,但在岁月的延宕中也会逐渐随风消逝,像星月般沉入永恒黑暗的山谷海底,在时间之海的最深处消失。值得称幸的是,如今它们却都以一种美丽而浪漫的方式存在于诗词的韵律之中。哪怕仅仅是一些碎片,一点星光,一缕梦中的影像。韦庄的词正是这样的爱情碎片,正是这样的青春影像。它们并不是那种虚幻和僵死的文字,不是那种没有生命和灵魂的枯燥符号。那些穿越了千年的文字,那些流漾在长短句间的劲直之气,清朗之风,依然流淌着生命与青春温热的气息和冰雪般的灵性。它们静静地躺在那竖排线装的《花间集》里快两千年了。只要这《花间集》被翻开,就会在二十一世纪的年轻眼睛和心灵中闪电般复活。它们就象一个能够穿越时空的精灵,永远不会衰老,永远有着征服青春心灵的活力和灵性。这其实是一种青春激情的力量,是爱情的力量,一种人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永远不会过时,是穿越时空的。即使在纯粹的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韦庄词也因为它们的清新质朴,它们所反映的健康人性和活泼心灵,它们对人类情感世界的准确把握和书写,在词史、在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看看那些学者们的评价吧:“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见风度。”(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熏香掬艳,眩目醉心,尤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花间群贤,殆鲜其匹。”(况周颐:《历代词人考略》卷五)清人陈廷焯评论韦词的写法、情感说,“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白雨斋词话》卷一)。“‘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韦端己之词,骨秀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夏承焘先生在《唐宋词欣赏》中认为韦庄“在五代文人词的内容走向空虚堕落途径的时候,重新领它回到民间抒情词的道路上来”,并说,我们若认为李煜、苏、辛一派的抒情词是唐宋词的主流,那么,在这个主流的源头上,韦庄是应该值得重视的一位作家。事实上,韦庄与被称为“花间鼻祖”、“花间之冠”的温庭筠都是花间派齐名的代表人物。但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创作目的也不同,温词重在倚声填词,歌宴咏唱;而韦词则重在抒情,以畅其怀。韦庄词被称为“花间别调”,以其清淡疏朗、抒情热烈而真挚,与温庭筠词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各自影响了两宋婉约词的发展。这里,笔者并不想纯以一位词人,或仅仅是词的角度来看待韦庄的这些佳作妙品。从他的笔下,我们其实读到是一个时代的风景,一段特殊时代的人生轨迹,是晚唐五代的青春与爱情记忆,是那个风流岁月的梦影星尘。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思帝乡这是被王国维先生称为“骨秀”的花间词人韦庄的《思帝乡》词。就个人感觉而言,这首词是花间词中最光彩夺目的少数篇章之一。它静静地躺在那竖排线装的《花间集》里快两千年了。可是,只要这《花间集》被翻开,首先在二十一世纪的年轻眼睛和心灵中闪电般复活的,应该就是这首词。它就象一个能够穿越时空的精灵,永远不会衰老,永远有着征服青春心灵的活力和灵性。这其实是一种青春激情的力量,是爱情的力量,一种人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永远不会过时,是穿越时空的。那么,让我们来读一读它吧,让年轻的心充满对爱的憧憬,让不年轻的心再重温昔日初恋般的青春激情。“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风和日丽,万木萌发,真是酝酿情感、发生故事的一个绝妙时间点。想想看吧,暮春三月,草木勃发,昆虫起蛰,正是“杏花枝头春意闹”的时节,一切生命都表现出一种与往时不同的律动。根据“天人合一”的中国古老哲学,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在这样的季节里,身与心也呈现与其他时节不同的状态,一种体内阳气的力量与心灵激情日渐生发、饱满的状态。正所谓“一阳来复,万象清明。”在这样美好的春天里,和风吹送,春阳暖照,满树杏花把这春意闹得一派生机盎然,那飘落的片片花瓣随风吹到了人的头上、脸上,痒乎乎的,让人感觉春天是这样亲切和美好,与人简直是肌肤相亲!这树树繁花,满头花瓣!让心里洋溢的那种春情浓得化不开。这样诗意的春天里,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象那位春日游的少女,衣饰是怎样鲜艳,容貌是怎样的美丽,情怀是怎样的旖旎,在春天的阳光下,那少女的身姿也是怎样的风情万种。这样落英缤纷,花雨飘洒的环境,对于一个正当年华的少女而言,也正是催生浪漫春情和遐想之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少女蓦然看见了“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陌上”一词颇牵人神思:“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当年,吴越王妃走在春日“陌上”的风景里,而善解人意的吴越王钱镠会专门派人带信,叮嘱她尽情游赏:“可缓缓归矣”。可见,那是怎样一个美丽如仙境的春之“陌上”!这样花开遍野的春日“陌上”居然出现了一位翩翩少年郎:那位陌上年少,风神俊朗,仪态潇洒,“年方少”而且“美姿容”构成了致命的魅惑。这样的少年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地点,就象厚厚积雨云层里出现了一道闪电,瞬间耀花了少女的眼睛。那一刻,也许她激动得脸现红晕,胸中“冬冬”心跳如撞小鹿。那种“惊艳”的情形好有一比,就象现在的明星王子闪亮登上舞台时,台下疯狂少女们齐声发出了尖叫!但是,我们唐代的美女是很有范儿的,不会象现代追星族那样没品。尽管如此,她仍然很激动地赞叹一声:“足风流!”一个“足”字透露了那位唐代少女心中的爱情理想:她心中喜欢的正是这样的少年郎,也透露了那位风流年少的魅力之大。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对少女有着足够的“杀伤力”。而一句“足风流”更是道出了女孩对那“陌上年少”的一见钟情,对一个风流倜傥的男子的向往和思慕,少女的春情尽在其中。这正象一个男人赞美一位姑娘:“你真漂亮!”其实潜台词就是“我很喜欢你!”但是,赞叹归赞叹,表面看也是只道出一个事实而已。接下来,一个更大胆的念头闪入少女的心灵,说出“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的心里话:我如嫁给他,这辈子都心满意足了。显然,少女的爱意从幕后走上前台,以饱满的激情赤裸裸地对意中人发出了爱情宣言。这就已经是非常大胆和直白的求爱了。在温庭筠的《南歌子》里,那位少女也是如此直抒胸臆:“不如从嫁与,作鸳鸯!”然而,本能的谨慎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少女也许自问:如果对方是个薄情的浪子呢?但这时她已顾不得许多了。韦庄笔下这个游春女孩儿更进一步坦露心扉:“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就这样了,哪怕这段感情没有结果,最后被无情抛弃,我也决不后悔。这句话热得发烫,有一种从内心深处直接冲口而出的饱满而强烈的爆发力,有种义无返顾、无怨无悔的果决。这样的痴情话语、这样表达爱情的声音在那个时代绝对是空前的。也许,这样的爱情就是一种冒险,就是不计成败、不计回报的。 什么良媒啊,什么婚聘啊,甚至父母之命啊,都不必考虑。未来,可能会被爱情的刀锋伤得血泪斑斑,但爱情本身就是非理性的。显然,这种爱情不属于温馨淡定的“夕阳黄昏恋”,也不属于理性平和的中年人爱情;而只可能属于年轻人,甚至是青涩而蒙昧的激情初恋,具有一种饱满的原生态激情。这样的爱情,也许人的一生可能只拥有一次。这首小词,让人感受到古代汉乐府诗《上邪》那种飓风般的爱的激情:“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种爱情是何等的充沛、奔放和炽烈!也许,在当时以婉约含蓄为正宗的审美观里,韦庄的这首《思帝乡》显得非常“另类”。但它对人们心灵和情感的冲击力却更加饱满、锐利;比起许多精雕细刻的华丽诗词,它同人们心灵的对话更加直接,更显出一种爱情的原生形态,也更加牵动人们对初恋激情的遥远回味。雕饰精细的《花间集》因为有了这首词,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少女,而闪现出了一种人性的本真力量。这些“劲直”的文字同人们心灵的对话是坦率无碍、酣畅淋漓的。哪怕有千年时空的屏障与阻隔,仍然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这首词还有一种解读法。在那个温暖的春日里,那个杏花吹满头的季节里,少女游于花间陌上。春风和熙,花开遍野,清旷无际的蓝天,自由飘荡的白云,营造出一种美好的、适宜于萌生幻想和憧憬的氛围和环境。而正当年华的少女最愿意也最喜欢做的梦是什么呢?当然是玫瑰色的梦,是关于青春和爱情的梦,关于白马王子的爱情童话。在唐朝的女孩子梦里的就应该是那种风流才子、五陵年少式的翩翩少年郎。所以,另一种解读就是词中“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并非实景,而少女游春时产生的愿景和想象。经过一个漫长冬季的蛰伏与等待,人们的心情是单调和闭塞的。当春日来临,万物复苏的时候,人的主体意识与跟客观现象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新的心理感受与反馈,而这种心理意识活动是带有一种或明确或模糊的指向:它们正无限地接近于客观现象的本真状态,同时也更接近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欲求。通俗地说来,正是在我们由内向外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探求更符合其真实面目,另一方面我们内心的主观愿望和诉求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变得清晰而明确。显然,当词的开头“春日游”一出现,这个“游”的过程就是词中少女的主观感受同春日里各种环境与现象发生联系的过程。少女的春日游当然不止于只看到杏花,“春日”这个词里含意非常丰富,与一系列同春天有关的美好意象发生联系,而“杏花吹满头”只是在这个众多景象和潜意识里浮起的冰山一角,语句很简洁精炼,但它们“能指”所调动的却是人们头脑中一切与春天和杏花有关的意象和感受。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大漠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等, “杏花”在这里是一切春天景物的具体象征,是浓缩了传统文化中关于春的一切价值意义的符号。春,又直接与人的情感发生联系,这种联系往往又更多地与男女爱情有关:怀春、思春、春心、春情等等,“杏花”也有“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等朦胧意象,还有《西洲曲》里“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的杏红色衣衫的采莲女,与人们的爱情心理有着密切联系。 所以,当“杏花吹满头”时,人的心理就会有着微妙的波动:满树繁花,一阵风过,那杏花飞舞下来吹得满头都是。如果是落花缤纷的话,当然不会只是落在头上,也许身上到处都会有。而花的芬芳,花的色彩,花的形状,花的柔软,对人的视觉触觉嗅觉都会产生一种“磁场”效应,总之这是一种人的身与心同春天景物直接发生了接触,人被春天撞了下腰,有了肌肤之亲,有了贴身的体验。于是,人的心理甚至生理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都是有明确或朦胧指向的,在发展过程中,它们都随着人的心理流程都指向了人深藏于内心的最大愿望。对于花季的游春少女而言,这种指向人内心深处最隐秘又最强烈的愿望无疑将是玫瑰色的爱情。大自然对于人的这种影响是微妙的,又是深刻的。天人合一,往往体现在这种相互交融影响的过程之中。古人常说“盅惑”二字,这种“盅”,据说是古时一种能迷惑人心志的小虫子。其实这些神秘的东西有时只是一种微妙的心理影响,一种潜意识的深刻调理。“杏花吹满头”,勿宁说就是大自然对游春少女的一种“盅惑”,对少女的心灵产生了魔术般的神奇效果。而陌上年少的“足风流”也是一种“盅惑”,令她心头的春情蓬勃地复苏了。由此,你也许会相信,藏传佛教里的“摸顶”、“灌顶”也许不无道理;那些宗教仪式中的焚香、击法鼓、撞钟、敲木鱼、梵唱也都不无道理。它们都能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它们都是一种符号,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深刻而微妙的影响。正是一系列自然界的、人文的、生理的、心理的多重现象效应,“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才显得笔力格外饱满酣畅,既表现了词中主人公赏花游春时内心感情的蓬勃萌发,也对读词的人也产生了一种“磁场”效应,一种无形的“熏染”,从而为下面的情感生发埋下伏笔。于是,游春踏青的少女在这样花落满头、花香满衣的氛围里,在这样感受着万物蛰醒萌发的情境下,内心产生了一种萌动和遐想:“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她的心开始怦怦地跳了,那种指向逐渐清晰,开始产生了一种明确的愿望,一种清晰的向往,并开始借助眼前的现实景象为自己编织一个美丽的白日梦:在这花开时节,在这游春赏花的人群中,有没有一个风神俊朗、仪态潇洒,“年方少”而且“美姿容”的年轻男子呢?如果这样一个符合她对男性全部美好幻想的、让她能够对爱情对人生产生某种强烈激情、值得许身的人出现了,她就要将身嫁与,把自己整个的一生都交付与他!“纵被无情弃”,她也不后悔!多么饱满的笔力,多么蓬勃的内心感情。最后的两句话说得多么决绝,多么有精气神!


 宛在云端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