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与流言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呐喊与流言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
ISBN:9787532126989
作者:许子东
页数:336页

内容概要

  许子东,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美国加洲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东亚系文学硕士、香港大学中文系哲学系博士。曾任华东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及香港大学、芝加哥大学客座研究员。现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主要论著有《郁达夫新论》、《当代文学印象》、《当代小说阅读笔记》、《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当代小说与集体记忆:叙述文革》编(或与人合编)有《香港短篇小说选1994—1995》、《香港短篇小说选1996—1997》、《香港短篇小说1998—1999》、《香港短篇小说选2000—2001》、《输水管森林》、《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再读张爱玲》等。

书籍目录

前言:呐喊与流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若干线索
张爱玲与20世纪中文文学
物化苍凉
――张爱玲小说的意象技巧
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
重读“文革”(思考笔记)
海外华文小说中的“文革想象”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青年文化心态”
――以长篇小说《血色黄昏》为例
为大众解脱犯罪感
――简化版“文革”《芙蓉镇》
张贤亮笔下的“畸形屈辱感”
红卫兵梁晓声的自白
对“文革”的两种抗议姿态
见证的危机
革命・历史・小说
选本的权利与责任
《浮躁》:当今中国的时代情绪
莫言的两个语汇系统
追赶时代的《钟鼓楼》
韩少功《诱惑》的诱惑
重读《活动变人形》
众人争说《我的文学观》
百年一觉文坛梦
――读《施蛰存散文选集》
幸福的“围城”
――读杨绛《我们仨》
“上海文学”与香港文学
――兼谈“三城记小说系列”的缘起
此地是他乡?
1997年的香港短篇小说
“后殖民小说”与“香港意识”
“无爱”的新世纪?
2000年香港文学一瞥
简评李碧华的长篇《烟花三月》
也读董桥
白先勇的两种文字
西西选大陆小说
香港的纯文学与流行文学
附录一 新时期的三种文学
附录二 现代文学中的上海、北京与香港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世纪大讲堂”第94期 2002年11月9日
后记

作者简介

《呐喊与流言》收录论文、书评及讲稿共35篇,大部分是作者近年新作,也有一些十几前的旧文。以论题分类,大致可分“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重读文革”及“阅读香港小说”三个部分。“呐喊与流言”不仅是我对自己专业(现代中文文学)重新思考的关键词,也可以勉强用来交代我自己近年来的工作。《呐喊与流言》中第二部分从《重读“文革”(思考笔记)》到《革命·历史·小说》的八九篇文章,都是拙著《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三联·哈佛学术丛书,2000)的补充和发展。啰里啰嗦不厌其烦地讨论“文革故事”如何在当代中文文学中被叙述,也算是我的“呐喊”吧(虽然声音不大喉咙沙哑也没什么人要听)。《呐喊与流言》最后部分有十来篇讨论香港小说的文章,则可以显示我对流言形态市民文学的浓厚兴趣。在西西、黄碧云、李碧华、王良和、昆南、也斯等人笔下的食色“流言”之中,我看到了另一种形态的“呐喊”。当然,我自己还有另外一些讨论乃至散布“流言”的方式,虽不在《呐喊与流言》范围之内,但对待“呐喊与流言”的态度却是一致的,集末附录的讲演稿算是一个注解。

图书封面


 呐喊与流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呐喊与流言》提到很多反映文革时代的小说,有很多我没有看过的,我想我应该恶补完教授提到的那些小说,然后再重看这书。《芙蓉镇》《血色黄昏》《伊县长》《绿化树》《人啊,人》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锵锵三人行看多了,觉得许子东这个人也蛮好玩儿的。对世事的评论既有学院派的严谨立场,亦不乏对社会民众情感宣泄的理解。长相也是斯斯文文的,文人气质浓郁。在图书馆随手翻,就看到了这本书。一看标题大题了解了一二,对现代文学发展的思考。坐标式人物的作品作为标题,两位恰恰都是我喜欢的。外加文章还有集结了一些文革作品的引介与评析,权作了解。午后晚睡前来一篇,断断续续就看完了。对写文章有了那么丁点儿启示,文本分析可以成为文章表达的重要形式。整体感觉还不错。
  •     挑了一些 没来得及读完
  •     没有全看,发现自己实在不喜欢许子东的文风。
  •     原来从文学统计中可以发现那些特别时期人们的通性。
  •     ……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大家的评价这么低,读完了发现,这个东西实在像是读书笔记……可能因为收录的内容太早了吧……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     喜欢文学的人可以当文学论文指导来看~
  •     如果我把大学时间花在做现当代文学研究,大抵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
  •     呐喊与流言
  •     我倒是很喜欢他讲张爱玲。
  •     与早先就读过的《许子东讲稿》第二卷相差不大
  •     虽然有多篇是1980年代的成果,但许子东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依然值得我学习。启发最大的莫过于解读文革小说的31篇短札,都是从大量文本中发现写作背后或许可归因为“集体无意识”的规律,以此把握一个时期作家们的心理状态、思想认识乃至读者群体的认知状况等。
  •     分别以鲁迅与张爱玲的文集名字为题而高度浓缩的“呐喊与流言”对比意趣十足:“一个离开乡土的以西方小说格式感时忧国的高调知识分子的男性叙事神话,一个迷恋都市的混合现代主义技巧与红楼梦语言的市民趣味的女性感官传奇”(许子东)
  •     一盏小橘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