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0
ISBN:9787309033717
作者:李欧梵
页数:255页

内容概要

李欧梵,哈佛大学教授。1939年生于河南,后随家迁台湾。197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专攻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著有中英文著作《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铁屋中的呐喊》、《西潮的彼岸》、《浪漫之余》、《中西文学的徊想》、《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现代性的追求》、《上海摩登》,随笔集《狐狸洞话语》、《世纪末的沉思》等。

书籍目录

自序1 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2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浪漫个人主义3 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4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5 上海与香港:双城记的文化意义6 “批判空间”的开创——从《申报》“自由谈”谈起7 铁屋中的呐喊:“独异个人”和“庸众”8 《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9 徐志摩:伊卡洛斯的欢愉10 张爱玲:沦陷都会的传奇

作者简介

这本书的内容包括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浪漫个人主义,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等。

图书封面


 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读毕此书,掩卷长思。文如其名,李先生在中西间寻找到了一个非常融洽的结合点。随着他优美流畅的文字,晦涩艰深的西方理论以灵动而和蔼的姿态展现在初入文学殿堂的我面前。熟稔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李先生通过对一系列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文本带入性的解读,使我对上述理论有了初步的感知,这种感知不同于以往我对抽象理论概念似是而非的理解,而是一种具体生动的体会。 在开篇的《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一文中,李欧梵通过引入加拿大学者Chrles Taylor“两种现代性”的观点(一种是所谓“科技的传统”---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发展出的一套关于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理论,即人类社会直线演进的历史终结论;另一种是所谓“另类的现代性”---现代性表面看来是从欧洲发展而来的,事实上蕴含着非常复杂的文化内涵,即有西方的现代性,也有非西方的现代性)并且对后一种“另类的现代性”的阐发,继而以梁启超为例,详细地描述了清末民初的中国维新知识分子如何以印刷媒体(报纸、小说)为媒介,通过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一方面为他的读者社群创造出一套关于想象出来的新的民族国家的神话,使得他们在想象的空间中对自己的国家有所认同,一方面开拓了哈贝马斯所称的“公共领域”。梁启超以“新民”为己任,本着“改良群治”的理念,投身于报业和小说创作,难称开化的中国社会在他理想主义情怀的冲击下,开始了现代性的原始积累。可以说,编者(此书乃是季进辑佚李欧梵关于现代性诸多着作中的数篇而成)把此文选为全书开篇是极为高明的,它清晰地显示了李欧梵对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性的基本看法与理路,起到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之后所选的文章无不是围绕李的这个基本性立场补充或展开。 现代性非常重视的是个体的建立,一种体现了对前途乐观的理性。从文学层面考虑,现代主义追求的是作家个人的视野,作家的天赋和情怀,作家的敏锐洞察力,作家通过自己的语言作品影响读者对世界的判断。五四以降的中国作家,所极力标榜和挥舞的是“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这两面大旗,新文学的旗手胡适、周作人、鲁迅无不为之摇旗呐喊。起初,运动带来的狂热和旋风般的急进胜利让他们忽略了隐藏在两者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中国社会的现实很快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身处的是萧瑟凋零的秋夜,距离心向往之生机勃勃的春天,还隔着一个长长的寒冬。最先洞穿这一切的是敏感而观察力惊人的鲁迅,在他那享誉中国的小说集子《呐喊》中,不加掩饰、直入人心的“独异个人”和“庸众”的悲剧性关系,提示我们先驱者、革命者、启蒙者面对经两千年专制洗礼的大众时的无力、尴尬、绝望。这方面的典型是《药》中的夏瑜和他力图拯救的庸众。这个已经完成自我启蒙的猛士,企图唤醒铁屋中其他沉睡的人们,共同来击破黑暗的封锁,可是他换来的只是庸众的嘲笑疏离乃至厌恶,成为一个无助的孤独者;更为不幸的是,这个孤独者只能通过自我牺牲来证明他的价值,而这换来的却是逮捕、牢狱甚至生命以及庸众的进一步冷漠蔑视;最后,当孤独者为庸众奉献出所有之后,庸众还愚昧透顶地用他的鲜血裹上馒头来治病。这个反讽的题目透露着一股难以掩饰的悲凉。觉醒了的老中国儿女们回望乡土中国那一双双麻木的“间或一轮”的眼睛,能作出怎样的抉择?当然,庸众绝非一个牢不可催、团结一致的社群,《阿Q正传》揭示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庸人是如何被其他庸众所排斥唾弃的,这有助于我们给庸众下一个最佳的定义;一群无意识的庸人暂时聚在一起组成一个集体无意识的看客集团。而太阳社首席评论家钱杏邨在那篇奇文《死去了的阿Q的时代》中所放言的“十年来的中国农民是早已不像那时的农村民众的幼稚了”、“现在的中国农民第一是不像阿Q 时代的幼稚,他们大都有了很严密的组织,而且对于政治也有了相当的认识;第二是中国农民的革命性已经充分的表现了出来,他们反抗地主,参加革命,近且表现了原始的 Baudon 的形式,自己实行革起命来,决没有像阿 Q 那样屈服于豪绅的精神;第三是中国的农民知识已不像阿Q 时代农民的单弱,他们不是莫名其妙的阿Q 式的蠢动,他们是有意义的,有目的,不是泄愤的,而是一种政治的斗争了”只能显露中共文艺宣传中为配合其暴力革命不惜自欺欺人、背离真相的丑态。最能体现鲁迅个人主义的内涵的无疑是那朵中国现代文学的奇葩----《野草》,在这个散文诗集里,他以极度私人化的语言和意象营造了一个中国文学亘古未有的光怪陆离的圣殿,其中饱含着他对吾国吾民和世界的终极思考,整个集子弥漫着阴郁沉重荒谬的气氛,却也现出黑暗隧道中的一丝光明,而这部徘徊在希望与失望的绝境之间、理性与感性交织迸发的奇谲之作也让鲁迅作出“并不希望青年人读他的《野草》”的劝告。非常遗憾的是,这个具有罕见创作力和洞察力的作家在1929年投靠共产阵营做了左联盟主之后,把其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搬弄是非、啰啰嗦嗦、谄媚苏联的杂文创作上,我们也因此无缘得见更多的佳作。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鲁迅带着个人主义烙印的怀疑精神仍然贯穿在他后期的杂文写作里。 现代文学中长期被忽略但显然占据重要地位的“海派”文学是另一个与现代性密切相关的话题,李先生花了相当多的笔墨和篇幅对此进行了分析。“海派”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新感觉派”,这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这群文笔出色有着丰富想象力的作家以日本、西欧文学为师,在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大都市里描绘着在中西碰撞间激烈前进的上海和他们对现代化城市化的认知,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浪漫和颓废无疑是一道瑰丽的风景线。“海派”文学另一个不能不提的重镇是被现代文学研究掌门人夏志清发现的张爱玲,在他的旷世之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的一系列作品做了精辟入里的剖析,他指出“荒凉”情结是张创作中的精神内核。李欧梵对夏老的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张爱玲不喜欢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她所着意的是在历史洪流中渺小异常的个人的生命形态和生活状态,在她细致入微的对老上海弄堂生活以及微小空间中男男女女日常生活的描述中,透露着生命个体面对历史巨变的无力和微不足道,这种深切的“荒凉”消解了“革命”的宏大意义,张在中国面临巨变前的反思显示了她是中国文学中少见的具有世纪末情结的作家,而另一个具有这种思维力度的是张所钟爱的曹雪芹。张爱玲成全了当代人对老上海的持续想象,老上海也成就了她,大陆沦陷以后,她也基本停止了小说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以其无与伦比的内涵为后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精彩纷呈、丰富异常的宝库,我们从中挖掘出一个被灰尘蒙蔽的现代中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是如何地被人任意打扮,也可以看到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为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装上文学的翅膀。李欧梵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和精细考察为我们展开了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的一幅绮丽多姿的画卷,也为我们了解现代中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维度。
  •     在《中国文学论丛》一书中,已故钱穆主张文学反映的是文学家的性情,从文学家笔尖流淌出的每一个字符上,都能读出作者独特的人格与个性。但是,如果将文学家投射在作品内的自我称作一个作者的文风的话,那文风的存在定不限于文学作品中。历史学家常说一切古代史都是现代史,借用卡西尔在《人论》中的言辞来说的话,一切古代史都是现代史,同时也是个人史,历史的记述如果缺少了记述者个性的参与,便如同流俗的自然主义文学一般,失去了活力与人的味道。同样的,文风也存在于文学研究者身上,又或者说,只存在于那些卓越的研究者身上。流俗的研究者们天天忙于文献的堆砌和计算注释的数量,早将文学的心丢到只有孙大圣到过的爪哇国去了。李欧梵先生自然也是有文风的。但也许,正是因为李先生独特的文风,将他的文章清晰地分割成了两个部分--十分有趣与极度乏味。李先生早年的博士论文《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所显示的文风,想必是其个性最真实的表现吧。他虽然不是一个文学家,然而在他的记述下,“吾非反情为仇也,顾吾偏狭善忌,一有所爱,至死不易志”的林琴南,“契阔生死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畅已似冰”的苏曼殊,“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的徐志摩,从小崇拜响马的郭沫若与立志当土匪的萧军,无不迸发出也许超越他们本身所应当有的浪漫气息。也许可以说,李先生本身所带有的浪漫体质,与这些作家形虽已灭英魂犹在的浪漫精神发生了穿越时空的共振,并由此诱发了雄浑的浪漫主义巨浪。李先生说,“林纾强调爱的正确性,苏曼殊在爱中漂泊,郁达夫制造了爱的幻象,那么,徐志摩则是把爱的本身用他自己的生命表现了出来”。同样的,他本人也在用一个学者的笔调将内在于自身的爱倾诉了出来吧。然而,正因为他灵魂中这挥之不去的个性,使得李先生在论述诸如鲁迅这般严厉如峻峰,愤怒如暴君般的文人时,原本激情四溢的文字立刻变得沉闷、乏味并致人昏睡。而相对的,当他的笔尖重新回到30年代《现代杂志》系统(上海新感觉派)的文人作品时,往日那个为我所熟悉并喜欢的李欧梵又回到了他应当站立的舞台上。同样的情况也自然也出现在了他对张爱玲的解读上。如果知识份子对于世界的抵抗可以分成两类的话,相对于鲁迅一般直面权势与暴虐,如上古勇士般插枪放箭的作法,那些通过书写惊世骇俗的文字来震撼中产阶级的浪漫主义颓废派风格,更适合李先生来叙述也说不定。
  •     本书主要选取了作者各类著作的一些文章,比如《上海摩登》、《现代性的追求》,以及《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等。因为有很多内容与其他几本书重复,所以我就不详谈了,这本书中只有《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等没有出现在刚才提到的著作中,但估计也会在其他著作中出现。本书的特点在于将作者多年来所关注的领域进行了梳理,选取了这些领域中的代表作品,使得读者能够对作者的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总的来看,李欧梵的作品都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详尽的资料搜集,特别是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在融合海外、台湾以及内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作者的主要关注点是鲁迅研究、现代性研究以及浪漫派的研究等,这在作者的本书里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作者:[美]李欧梵 编者:季进目录:自序1 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2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浪漫个人主义3 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4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5 上海与香港:双城记的文化意义6 “批判空间”的开创——从《申报》“自由谈”谈起7 铁屋中的呐喊:“独异个人”和“庸众”8 《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9 徐志摩:伊卡洛斯的欢愉10 张爱玲:沦陷都会的传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202千字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文风平实,这太难得了,我很看重这点。
  •     推崇张爱玲,对鲁迅晚年作品评价与余相合,其余平平
  •     受益匪浅
  •     不可能只读一遍的书
  •     李欧梵的论文读多了都是一个味儿,有些概念反复在用。
  •     海外学者看中国文学,总是多一份美丽。
  •     集内文章有东拼西凑之嫌,多是由毛尖、尹慧珉等翻译过来的,不过质量尚可
  •     看理论书确实燥
  •     李欧梵乐于把自己视为柏林眼中的“狐狸”,狐狸胜在“博”、输在“专”,然而“博而不专”最适合“讲座”和“通识课程”,常有启蒙功效,短时即可见效、且印象持久深刻。就海外反补大陆的“现代性”研究而言,李欧梵正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     和李欧梵另一本书有重复。
  •     比王德威写的好懂……
  •     铁屋中的呐喊:“独异个人”和“庸众”
  •     最难的是借墙起房。理论的解释力强,又不乏好文采真性情 。
  •     用学理性的分析来解剖感性的语言,一反文学直观浅显的一面。阅读起来也比较吃力缓慢。
  •     晚清-张爱玲-徐志摩
  •     细密
  •     和另一本《未完成的现代性》对照着看的。受益自然颇多,只是干货重复率太高,都是讲座式的文稿,李先生磨嘴皮也有功夫。
  •     讲张爱玲和徐志摩的部分还好。他的语言总是很纠缠,头大。
  •     颓废,世纪末,女性,他者
  •     我是来看早期现代性的,顺便看了最爱的鲁迅和张爱玲~感觉张爱玲还是要周蕾谈啊~
  •     因为写论文需要找来读,有的观点挺有启发性,让人眼前一亮。
  •     離開上海前,買的最後一本書;裝進行李的,第一本書。
  •     2004.3
  •     转让10元
  •     只认真读了其中几篇
  •     李欧梵的文字还比较好懂。个人比较喜欢写晚清思想、鲁迅和张爱玲的那几篇,蛮有启发性。其他的并没留下太深印象。若是要了解现代性之于文学的体现这还能算是个不错的参考。
  •     言简意赅,博大精深。
  •     可读性很强。
  •     很学术也很有启发性,就是有些不太理解,,,感觉叙述有点混乱(莫非是翻译腔的原因····
  •     讲座体,不算深入但有很多启发思考的边角料,社群主义的问题决定好好看看原著。
  •     大学偶读书
  •     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入门读很不错。
  •     匆匆。M 4、7、8、10
  •     比较浅显好懂。
  •     理论视野比女神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我真的很不喜欢李欧梵和王德威。。。
  •     喜欢他的文笔~
  •     喂,人家叫卜立德好不
  •     到后面就真的有点无聊了,文学理论再怎么滴,本身的修辞还是有些过于朦胧了
  •     现代性这个历史的命题怎样在文学文本中得到阐释 说得很清楚
  •     文论课上老谈西方的现代与后现代,其实特别想知道中国文学在现代和后现代的浪潮中走到了哪里。
  •     72是1、2、3、6、8、9的公倍数,期望每天有所得。
  •     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现代性可以一读
  •     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关锦鹏原来是男的并且是gay……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