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理论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8
ISBN:9787534367519
作者:[美] 勒内·韦勒克,[美] 奥斯汀·沃伦
页数:398页

章节摘录

到斯宾塞和达尔文,进化的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但它在本质上仍然是老的有机进化论的进一步发展。其中重要的两点是物种(同时运用于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在对上述三种进化观做了详尽的探讨之后,韦勒克进一步对这三种进化观在德、英、美、法、意、俄等国中的具体体现做了进一步的考察。德国学者把这三种进化观交织混杂在一起,施泰因塔尔和拉扎鲁斯写的论“民族心理学”、狄尔泰和舍勒写的论德国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著述是其代表。英美学者采用多是达尔文和斯宾塞式的进化观。《诗的起源》、《文学的进化》正是体现这类观念的代表作。英国学者西蒙兹在其《莎士比亚以前的英国戏剧》的序言中明确宣称要把这种“进化论的原则运用到文学艺术中”;在新西兰的英国传教士波斯奈特在其所著的《比较文学》一书中充分运用斯宾塞的进化观,把文学的发展看作是一个由氏族文学到城邦文学再到民族(国别)文学最后到世界文学的演变过程。法国学者泰纳提出著名的文学发展“三要素”说,基本上是黑格尔式的。他认为文学的进化是总的有机的历史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部分。文学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原因,即时代、种族、环境的因素。文学发展演化与社会历史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布吕纳季耶认为文学进化中时代因素比环境和种族的因素更重要,真正推动文学前进的是内在的因果关系,其中最关键的是作品对作品的影响。创新是改变文学发展方向的标准,而文学史则要标定这些变化点。他还认为,文学类型的演变类似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这样他就把黑格尔和达尔文的两种进化观结合起来了。到20世纪初,法国理论家柏格森和意大利理论家克罗齐不赞成布吕纳季耶的观点。

前言

西方的文学理论,是一项专门的学问,甚至有人认为: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文本”,应该精读。然而中国学界近年来对于这门学问却是一知半解,有的人往往从译文中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自作主张“演义”一番,因此错误百出,贻笑大方。这个“乱成一团”的现象,必须由行家和有识之士一起来补救。我并非西方文学理论的专家,只能把个人经验诚实道出,公诸同行。记得多年前初人此道时,也的确痛苦不堪,买了大堆理论书回来,却不知如何着手。我本来学的是历史,后来改行教文学,时当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学界刚开始吹“法国风”——福柯和德里达的著作逐渐被译成英文出版,而“解构”(Deconstruction)这个字眼也开始风行。不久又听到有所谓“耶鲁四人帮”的说法,其中除希利斯·米勒和哈特曼等人外,尚有一位怪杰保罗·德·曼(Paul de Man),他的那本反思理论的名著《不察与洞见》(Blindness and Inslght)几乎人文学者人手一册。我买来一本看,也不甚了了,只是觉得美国人文学界已经开始了另一个“转向”(paradigmshift)——从“结构”到“解构”,从人类学到语言学。然而这个“转向”背后的历史是什么?是否也有一个“谱系”(genealogy)可寻?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论著蕴涵了海量的信息,繁杂的材料被型有效地组合,行文简洁兼之针对性极强的分析,与传统的此类著作迥然不同,此书值得每一个学术图书馆收藏。  ——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

后记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籍的修订大抵类似整容美容之类的事。从“整”的层面看,不外是纠偏矫枉,去冗补缺一类;从“美”的层面看,则多是增光添彩,整旧如新,变平凡为艳丽一类。当然,整容美容重在外表,而书籍的修订则以内涵为主。但即使修订内容,依然离不开“整”与“美”这两条路径。本书的修订是以20年前三联书店出的第一版为基础的。修订工作既有“整”的一面也有“美”的一面。我们首先订正了原版本中的误植、误印、错译、漏译等处,可算纠偏矫枉;我们还进一步统一了译名、增加了译注、将索引的页码由原书页码改为译本页码、把书末的原注变为页脚注,同时还撰写了一篇较长的导读性文字代替已过时的原译序,并在封面设计、装帧版式等外观方面做了改进,这些应该算是增光添彩。现在修订工作已经完成了,然而,究竟“整”得如何,“美”得如何,那就得请读者大众来评判了。本书的译者还是原来的四位。第一版分工的情况是:刘象愚负责序言、第十章至第十五章及其原注,邢培明负责第十六章至第十九章及其原注和索引,陈圣生负责第一章至第六章和第一章至第九章原注,李哲明负责第七章至第九章。由刘象愚统一校订并做译注。这次修订由刘象愚承担。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席云舒先生和杨兆鑫女士为本书的修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此说明。

内容概要

勒内·韦勒克 (Rene
Wellek,1903~1995)生前任耶鲁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曾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衣阿华大学、布拉格大学和伦敦大学。著有八卷本《现代文学批评史》等。
奥斯汀·沃伦 (Austln
Warren,1899~1986)生前任密歇根大学英语教授,在多所美国大学执教过,出版过著作多种,如《新英格兰良知》等。

书籍目录

1 韦勒克与他的文学理论(代译序)/刘象愚
1 第一版序
1 第二版序
1 第三版序
第一部分 定义和区分
3 第一章 文学和文学研究
9 第二章 文学的本质
19 第三章 文学的作用
31 第四章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40 第五章 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
第二部 初步工作
53 第六章 论据的编排与确定
第三部 文学的外部研究
73 引言
75 第七章 文学和传记
83 第八章 文学和心理学
100 第九章 文学和社会
122第十章 文学和思想
140 第十一章 文学和其他艺术
第四部分 文学的内部研究、
155 引言
158 第十二章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175 第十三章 谐音、节奏和格律
195 第十四章 文体和文体学
210 第十五章 意象、隐喻、象征、神话
247 第十六章 叙述性小说的性质和模式
266 第十七章 文学的类型
283 第十八章 文学的评价
302 第十九章 文学史
325 参考书目
379 索引
399 修订版后记

编辑推荐

《文学理论(修订版)》:教育部高教司推荐全国中文专业大学生必读书

作者简介

《文学理论(修订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全国中文专业大学生必读的100本著作之一,被全国许多高校指定为中文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读参考书。这是一本有关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及内容的经典理论著作,作者以“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构筑其理论体系,超越了多年以来文学理论架构的传统模式。《文学理论(修订版)》是在文学研究方面最富条理、范围最广、最有针对性的尝试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文学理论(修订版)》出版以来,即作为最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受到全球范围内专家、教授以及广大学生的欢迎。

图书封面


 文学理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韦氏此书写于“新批评派”极盛之时,此书写作的几年间也正其与“新批评派”主将密切交往的几年。此书观点鲜明,批评中肯,对欧美各国文学往往能信手拈来,多次再版都不曾对其中观点进行修改,且与其历时近40年写作的大部头《现代文学批评史》互相阐发,可见此书字字珠玑。此书的内容概要在刘象愚译序中已经讲得很好,不做重复摘抄。仅就对我本人学习文学理论的助益说几句吧。毕竟是针对欧美文学(尤其是英国文学)的文学理论,又经由翻译,加上理论书思辨色彩浓,读起来真的很费劲。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学都有它自己的传统,且文学批评也有其传统,此书对具体文学的批评、文学批评术语可以说是本书给中文读者的障碍之一。首先当然是多次重复阅读,直到‘似乎’弄懂了作者的大意为止,一开始对细枝末节不可太较真(对有些明显与中国文学传统无关的可以略看,如内部研究第十三章对诗的音律的分析)。把此书当成穿针引线的总纲来看。此书形式主义文论的鲜明态度,可以驳斥了大行其肆的文学工具论、以及藐视现在很多文学理论书(尤其是国内)一盘散沙似的拼凑。本书的总论和外部研究部分对中文读者来说障碍不太,国内很多文学理论书多停留于总论和外部研究,鲜有对作品内部的分析理论,故可相互参照,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倾向。对于内部研究,如本书第十六章对叙事性小说的分析,在与胡敏《叙事学》互参过程中,《叙事学》一书太重细节,我发现韦氏真是高屋建瓴的,很多问题一点就透了。第十三章对诗的音律的分析,因为是针对欧美文学,只需重视其方法论部分,细节部分可以参考刘若愚《中国诗学》一书。不过凤凰出版的装帧真的不敢恭维,我的书已经从书脊中间断裂了。
  •     1、谈完了“文学的外部研究”,韦勒克开始将笔锋转至“内部研究”。不过,在“内部研究”真正开始之前,韦勒克认为必须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为其后的“内部研究”开辟道路,解决了这个问题,“内部研究”也才可以更好地进行。这个问题就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文学作品是什么?文学作品在哪里?文学作品是怎样存在的?2、同所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一样,面对一个问题、欲图解决一个问题,韦勒克首先不得不面对已经存在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他必须先了解已经存在哪些回答,这些回答具体是怎样的,它们是否是正确,它们都有什么不足,又有什么可取之处;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阐说自己的解答。在《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这一章里,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这个问题之后,韦勒克开始述、评已经存在的几种解答:2-1、第一种解答把文学作品当作一种“人工制品”(artefact),看到了文学作品是“人作的”这样一个事实,但认为文学作品具有一件雕刻或一幅画一样的性质,和它们、甚或所有“人工制品”一样是一个客体,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等同于一张白纸或羊皮纸上留下的黑墨水线条,或者泥板上的刻槽(古代苏美尔人将文字刻在泥板上)。 ※韦勒克批驳了这种解答,其主要的反驳有以下几条:1)有大量的口头文学作品存在;许多文学作品没有以固定的形式写下来,但它们仍然继续存在,因此“文学作品是白纸上的线条”这种观点无法统筹这种情况;除了正面论述这一否驳依据,韦勒克还进行了反面阐述,概括来说便是,我们可以毁掉那些写有黑墨水线条的白纸羊皮纸,但即便这样,我们不一定已经毁掉了文学作品,因为它还可以在口头存在,在记忆存在。2)假若接受“文学作品是人工制品”这种观点,那就必须接受“每一本书,或一本书的每一个版本都是一部不同的文学作品”这样一种推断,但这个推断是显然不成立的。 ※在指出这种观点的不足甚至谬误的同时,韦勒克也认为不应对其全盘否定,因为对许多文学作品来说,声音通常无法全部展现其魅力,其精妙的展现,反而依靠诸如图形式的排列、不同颜色的印刷、不同寻常的篇章安排等。2-2、第二种答案认为文学作品的本质存在于讲述者或者诗歌读者发出的声音序列中,此观点尤为诗歌朗诵者欢迎。 ※韦勒克提出了三点批驳意见:1)每一次的大声朗诵或背诵只是一次对诗(文学作品)的表演,而非诗(文学作品)本身,与每一次的演奏只是对音乐作品的表演而非音乐作品本身一样。2)存在大量根本不可能诉诸声音的文学或文学要素,譬如前文提到的依靠图形式的排列或不同颜色的印刷来展现文学魅力的文学作品。3)第三点批驳以反证来进行:假若诗(文学作品)存在于声音序列中,则有两个由此而出的推断,一是“如不诵读,一部文学作品就不存在”,一是“每诵读一次,这部文学作品就获得了一次再创造,成为了另一件作品”,这两个推断也是显然不能成立的。 ※但是,韦勒克也没有绝对地否定这种观点,同样指出了这种观点的一些可取之处: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声音是其总体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譬如韵律、节奏、谐音等。2-3、第三种较为常见的解答是:诗(文学作品)是读者的体验,这种观点认为,在每个读者的心理活动之外,诗(文学作品)就不存在,因此也就将诗(文学作品)等同于我们读它时或者听别人读它时体验的心理状态和过程。 ※韦勒克认为,一件文学作品确实只能通过人的体验去认识,但并不等同于“文学作品就是读者的体验”,不同的人对同一文学作品的理解会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读同一文学作品也会有不同体验。假若承认“文学作品是读者的体验”的观点,那就不得不承认:1)文学作品非体验便不存在;2)每次阅读与体验都是对原作的一次再创造,经体验之后的文学作品就是异于体验之前的另一个文学作品了。对于1,文学接受确实非常重要,但文学作品的存在不依赖于文学接受,文学作品的存在是一个先于文学接受的客观事实;对于2,以《神曲》为例,若接受前述观点,就会造成有多种“神曲”的混乱。2-4、第四种解答与第三种非常相像,第三种主张文学作品是读者的体验,第四种则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的经验。那么到底什么是“作者的经验”?1)若从时间角度而言,它可以是作者创作时的经验,也可以是作者创作后的经验;韦勒克指出,若“文学作品是作者的经验”的含义是“作者创作后的经验”,那么可以借助批驳第三种解答即“文学作品是读者的体验”的论述来批驳,因为当作者创作完成后,任何时刻重读自己作品时他便是自己作品的读者了,会像其他任何别的读者一样误解作品,从我们大家都有过“误解或不能完全理解自己以前写过的东西”的经历便能知晓;韦勒克继而指出,若从时间角度而言,那“作者的经验”只能是创作时的经验。2)韦勒克于是继续深入分析了“作者的经验是创作时的经验”,他指出“作者创作时的经验”可以有两个不同含义,一是有自觉意识的经验、意图,是作者要在作品中体现的(此含义可继续推断出,文学作品存在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一是存在于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包括有意识与无意识两方面的整个经验。 ※ 1)对于“文学作品是作者的经验,而作者的经验是创作时有自觉意识的经验、意图”,韦勒克认为,首先对大多数作品而言,我们没有证据弄清楚作者的意图;其次创作意图与创作实践通常并不是对应的,创作实践可能低于、偏离、高于创作意图,因此如果创作意图可以弄清楚,也不能依靠创作意图来理解与研究文学作品。2)对于“文学作品是作者的经验,而作者的经验是指创作时有意识与无意识两方面的整个经验”,韦勒克指出,首先这种观点是在提出一个纯系假设的、根本无法接近和求解的未知数;其次这种观点将文学作品的存在完全置于过去的主观经验之中,因为既然“文学作品是作者创作时的整个经验”,而作者创作时的经验在作品一开始存在的刹那就停止了,如果文学作品真是这样存在的,毫无疑问我们不可能直接接触其本身,并且若要理解,就需要不断去假定读此文学作品时的体验怎样才能与作者很久以前的经验相吻合,继而被引向对作者心理状态延续的准确时间及其准确内容甚至可能包括创作时发生的一次牙痛之类的事的不着边际的推测。基于上述,韦勒克仍不赞同第四种解答。2-5、既然已经相继否定了文学作品是读者的体验、作者的经验,那么从社会的经验与集体的经验来界定是否可行呢?第五种解答就主张从社会的经验与集体的经验来界定文学作品。 ※韦勒克认为这样一种解答会导致引出两个我们不能苟同的可能,一种可能是认为文学作品是其过去的以及可能存在的一切经验的总和,一种可能是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是这部文学作品所有的经验中共同的经验。第一种可能留给我们一个无穷数,并且这个无穷数包括不相关的、拙劣的、虚假的、歪曲的经验;第二种可能将文学作品降格为一切经验的公分母,并且是最小公分母,即所有接触过此作品的主体当中最肤浅的主体的最肤浅的经验,文学作品的价值被极度贬值。故而韦勒克也不能赞同这第五种解答。3、述、评已有观点终究是为了在此基础上阐说自己观点,介绍并批驳了五种已有的关于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观点之后,韦勒克开始抛出自己的解答。他并没有首先给出一个自己观点的笼统概说、然后依据这个概说作阐释工作,而是选择循序、逐步深入地介绍自己的要点,在要点全部阐释清楚后作了综上所述性的提炼与概括。3-1、韦勒克首先提出了“标准”。因为从前述第三、四、五种解答可知,从心理状态(不管是读者的体验、作者的经验还是社会集体的经验)来解释文学作品的存在都站不住,而之所以站不住,是因为它们不能把真正的文学作品的标准特性阐释清楚,不能对文学作品的经验为什么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作清楚的解释。基于此,韦勒克提出了“标准”,指出真正的文学作品是由一些“标准”组成的一种结构,是一个包含“标准”的体系。3-2、那么,这些“标准”在哪里?它们又是怎样存在的?韦勒克又提出了“层面”,他引述了波兰哲学家英伽登在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所作的对层面的区分,即一部文学作品有以下五个层面:声音的层面、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表现的事物的层面、“世界”的层面、“形而上性质”的层面,不过,韦勒克认为后面两个层面实际可归入“表现的事物的层面”,实际上也就认为文学是三个层面构成的体系。“标准”,加上“层面”,至此,文学作品在韦勒克眼中是:含有不同标准的若干层面的体系。3-3、但是,“含有不同标准的若干层面的体系”并非韦勒克关于“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最终答案,他在文中明确说“把文学作品看作含有不同标准的若干层面的体系这样一个论点仍然不能确定这一体系的实际存在方式”,认为还需要避开极端的柏拉图主义与极端的唯名论。 ※所谓极端的柏拉图主义,就是宣称理念形式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实在、而世界中实在的现象是不完美的和暂时的反映,韦勒克的“避开极端的柏拉图主义”,是指不把文学作品当成一种对一个永久的本质范畴起制约作用的原型观念;所谓唯名论,就是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才是真实的存在,而韦勒克的“避开极端的唯名论”,就是指不把文学作品这个含有不同标准的体系具体化、实体化。3-4、基于对已有五种解答的批驳,也基于批驳之后自身观点的逐步阐述,韦勒克在本章的最后给出了自己对于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最终认识:文学作品既不是实在的(即不说物理的,否定之前的“人工制品”说以及“声音序列”说),也不是精神的(即非心理上的,否定之前的“读者体验”说、“作者”经验说已经社会集体经验说),也不是理想的(否定极端的柏拉图主义);而是一套存在于各种主观之间的理想观念的标准的体系,并且这套标准的体系具有以下几个性质:1)存在于集体的意识之中,并随着它而变化;2)只有通过个人的心理经验方能理解;3)建立在许多句子的声音结构的基础上。4、解决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韦勒克便开始了其“内部研究”之路......
  •     读书要读经典,这是我们的共识。但究竟什么书算得上是经典,恐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平时阅读量较少的人来说,请别人推荐经典书目来供我们阅读,这无疑是一种非常节约时间的做法,但是推荐书单也有很大的缺陷。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不同,阅读经验和理解能力各异,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适合阅读的经典和不适合阅读的经典,比如一个从未学习过西方哲学史,不懂基本的哲学概念的人,恐怕《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样的经典就不适合他;同样的,一个系统的学习了中国文学史,对文学作品具有较高鉴赏能力的人,再给他推荐《唐诗三百首》这样的经典恐怕无异于大炮打苍蝇,有些屈才了。这就是说,人的阅读能力是分层级的,经典书目也是分层级的,每一个层级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应着该层级应当阅读的经典书籍,一个小学生就应当读唐诗三百首,白话本西游记;一个中文系本科生就应当读《唐诗百话》《唐诗杂论》,读《西方美学史》,读《人间词话》;一个经验丰富的硕士生就应该读康德的三大批判,这样的阅读观念才符合一个人的思维和智力发展规律。一句话,当我们读书时,不要碰到经典书就去阅读,不要抱着即使看不懂也要硬啃下来的观念,拥有这种硬啃读书观的人应当认识到,这无异于一个幼儿只能消化汤汤水水的稀饭而你硬要逼她吃大米饭,即使大米饭对成年人来说再有营养,恐怕对幼儿来说也是毫无益处的,读书也是这样,我们应当从别人口中的千千万万本经典中,挑出那些适合自己当下阅读水平的书来阅读,偶尔挑战一下超出自己水平的书也未尝不可,但不可经常如此,一个幼儿在喝惯了稀粥之后偶尔吃点鸡蛋羹也未尝不可,但常吃恐怕是要出问题的。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们的大学老师普遍热衷于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当然这本是无可厚非的,老师们作为启蒙者和引路人,向自己的学生推荐各自领域内的经典这本是分内之事,但问题在于,我们有很多老师在推荐书目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阅读经验和接受能力,而是凭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水平开列书单,大一给本科生就推荐康德的三大批判;一出口就是《梦的解析》,《利维坦》,《精神现象学》等大部头著作,我认为这样的书单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害的。客观来说,本科生们刚刚结束高中阶段的灌输式学习,面对大学里自己的专业,实在是一个十足的门外汉和初学者,对于初学者来说,打基础,入门恐怕是最重要的,这比他恍恍惚惚的抱着该领域的大部头经典著作硬啃要更有意义,这就好比一个人如果没有学习初等集合,不知道函数、数列、导数,上来就抱着微积分,线性代数啃,还美其名曰我在读数学经典,这样的阅读有意义吗?在我看来,阅读具有阶段性,经典书籍的总体仿佛是一个金子塔,塔基底座处数量众多,但都是各个领域内的入门基础著作,我们再往上知识性和理论性逐渐增强,书的数量越来越少,适合读的人也越来越少,偶尔越过塔基去读塔尖的书无伤大雅,但如果所有人都在众人集体无意识的这种越级阅读中盲目的崇拜高深莫测的经典和巨著,这样的阅读观将遗骸无穷。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大一的时候老师就推荐了,可是由于一大堆原因没看,现在西方文论老师又推荐给我们,就果断买了。买的时候还担心书的质量不好,到货了才知道特好的。还没来得及阅读,但是知道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 当当网很给力,书质量好、免邮、安全、发货及时。 呃,还有什么?这本书,文学专业的朋友值得拥有!
  •     韦勒克的这本文学理论很有深度!
  •     这是最经典的文学理论,正在看
  •     要常读常新呀~
  •     论述:文学就是文学本身
  •     框架认知都不错,会帮助开拓视野,但如果论及技巧显然不是作者想表达的
  •     经典教材,值得拥有。
  •     把文学当做一件极其正经的事情来讲,严肃得想哭
  •     经典,可惜没有再版过
  •     所有老师推荐的必读科目,难啃。
  •     晕
  •     累死了,不好看不喜欢
  •     算是我看的第一部文学理论,也对“文本细读”这项有趣的事业有了个大致的了解。回想确定研究领域的这一年来,收获实在是颇丰,以前从来都内有考虑过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跳进了我脑子里;与此同时,也应运而生了更多的问题,值得我花一辈子去好好思考。此时此刻,最直白的两个感想:有幸选择了文学,这个在我看来有正确答案的领域;我的优秀命中注定。
  •     你看国内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引用谁的最多,就知道什么是经典了。
  •     叫《新批评的文学理论》也许更合适。入门书,但是好多地方都可以深挖。虽然新批评没落了,但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     只能当补充材料……这整本教材才是陌生化好么!第一眼看到这个简直要放弃文学理论了,后来懂了再看发现实在只是一家之言,内容已经被其他教材总结好了。
  •     纸质很好,所以看的时候心情也好
  •     经典之作
  •     中国文学理论太弱,和国外的不是一个数量级。最恶心人的一点,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唯一形态,而外国则形形色色,开阔视野得多。
  •     想读这书真不容易。。绝版又抢手,图书馆等了半年。
  •     書質量很好內容比課本好讀多了沒那麼抽象。
  •     如果可以在每一讲加一些子标题并讲更细一点就好了。书更多的局限在英语文学里,需要一些哲学基础和大量的阅读基础才能跟得上对范例的剖析。总的来说不错,对这个时期的自己颇有帮助。
  •     要重读。
  •     书中第一章和第三章可以重点读,第二章是讲学术研究的理论准备,第四章文学的内部研究分析西方文学的格律、意象、风格等纯文学因素,估计本科生读就非常吃力了,因为缺乏原典阅读经历和扎实的西方文学批评史基础,第四章里面讲的内容我几乎不知所云,但是总体上读完至少扫过一还是有收获的。
  •     书质量不错,应该是正版书
  •     我很喜欢这本书,很给力!
  •     体系好清楚,
  •     等了好几天,终于拿到书了。质量挺好的~
  •     文学理论需要看的一本书,经典之作
  •     名声很大的理论书,很不错
  •     喜欢文学的朋友值得一读!
  •     有点吃力 读了两遍 大概理解了百分之九十吧 作者的学识真是渊博
  •     架子很大,但圈到的东西并不多。 是从基础建立的“新批评”式理论,但又过于温和。 但看得很透,厉害。
  •     可以读十遍
  •     很实用,考研用到!
  •     有一种书,你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强迫自己读下去,你也看不懂,但觉得很厉害。
  •     书很好 很喜欢
  •     书很好,内容很丰富,慢慢看,慢慢提高。
  •     畅销半个世纪 和台湾王梦鸥的翻译比起来 更趋严谨
  •     最大的启发是要重视文学的内部研究,而我们这些初级研究者往往只着眼于外部研究,如采用传记式研究法。内部研究一块看得不太懂,举的多为18-19世纪文学的例子,吃不透。
  •     老师推荐的专业书..学中文的不妨看看..
  •     这本书是永恒的经典,颠扑不破的真理。印刷得也不错,不过封面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端庄”……
  •     好书,学近代文学理论必看~
  •     很好的考研用书
  •     部分章节深具启发性
  •     文学理论课老师一直强烈推荐这本书,看了一下,确实挺不错,具体的还没看,不过书的质量挺好的,摸着很舒服
  •     老师上课要用的教材,真是很高深的一本书。
  •     很好,纸质也不错哦。
  •     大一的时候花了一个月左右精读这本书,它是对我的文学观念产生奠基性影响的著作,和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瓦特的《小说的兴起》、奥尔巴赫的《摹仿论》几本书一道,让我对文学是什么、怎么去认识这一学科,怎么进行内部思辨,产生了非常大的启迪。很可惜的是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学传统和历史传统的了解(外文不够好),我对这几部书的阅读花费了很多时间(每部书都在60给小时以上),仍然是雾里看花。所以后来逐渐把阅读的重点转变到作者看法、思维和评判标准的把握上去,学会这些经典中把握如何认识和批评当下的一些纠结现象或许是接下来应该努力的方向。
  •     门外汉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这本书,需反复回读。下一册《批评的诸种概念》。
  •     读了好几遍,才读懂了。很天才的一个作家,他颠来倒去还循循善诱,他独断自负还和蔼温和。
  •     框架完整,观点中庸。
  •     很经典的书,但是送来后特别脏,一天就到的快递不错
  •     一直想入手,最终终于入手,但是我的毛病是书买了就放在书柜上了
  •     必看之属。
  •     看得快把眼泪都给忘记了
  •     大约读了一个多月:这本书有破有立,自成一体。它告诉人们,在文学的世界里也有对与错,并非“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感受都是同样的正确。作者在最后一章结尾似乎也亮明了自己的观点:自己过于“纯粹”的文学观是对“扩张主义”的修正,好让人们关注的是文学本身,而不是文学以外的什么东西。
  •     很温和,很谦虚
  •     初读欲哭,再读才懂其好。
  •     需要反复读的教材~~
  •     书的质量不错,纸质比较好,确实是经典之作
  •     又是一本庆幸大一读了的书。
  •     故意买的这本贵的 装帧果然还不赖 内容方面还没看 但是作为经典书目 相信还是会有所受益的
  •     纸质看起来很舒服 摸起来也不错 不知道内容怎么样 总体满意哈
  •     必读书目 打基础
  •     这本书是专业要求的,确实很深奥,但是不得不看,不然中文就白读了。
  •     新版纸张非常好,400页的纸,差不多800页那么厚。内容不多说,绝对入门经典。
  •     第一次幫同學買~這一次是幫自己買的~~~深入淺出!!!!!!
  •     关于文学内部研究看得一知半解,英文原版比较好,虽然还是看得一知半解。入门书我都这样了,还要不要入门啊
  •     书是好书,纸质不是很好。有些小小的失望。
  •     文学理论方面的权威教材
  •     2013.3.19
  •     内部研究,一个牛逼且扯淡的概念
  •     在老师的推荐下买了这本书,现在已经看了一部分。说实话对我来说这种理论书籍有一点枯燥,有点看不下去。但是这本书的内容的确很棒,讲的很深,对于文学的理解很透彻。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还是要看完的,而且是值得看的。
  •     相当好的书,虽然有些贵
  •     难读懂…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以及各种视频资源以及童庆炳先生的帮助,还是很勉强…
  •     赞一个、、
  •     要写论文,再读一遍,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分野确是韦勒克的极大贡献,并且观点明显,重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内部研究。接下来要认真读完《近代文学批评史》。
  •     考研打卡。
  •     考研指定读物 写得好
  •     字迹清晰,纸张也不错1
  •     很好,有思想有深度
  •     中文系必读,赶快抢一本吧,我打折时买的,真好~~~
  •     有意思的是,文学的外部研究是为了更了解文学作品本身,而文学的内部研究则更多为了了解文学以外的(人性,生命)东西。
  •     考试用得着的书,不错
  •     第一本完整看完的理论著作,实在值得纪念!逻辑非常清晰,条理分明,角度其实很简单,但见解深入,整个的文学观很全面客观。从中认识到很多我忽略的问题,也体会到了很多可以思考研究的点。并且我懵懂感受到了学习理论的兴趣,十分感谢~~~
  •     透彻与广。适合提升为“全面”而读。浅尝辄止,丰富,不乏深刻。是一本“线索书”,可以按图索骥,走向别的。
  •     第四部分文学的内部研究,没完全看懂,but 不明觉厉。
  •     这本书是专业学生必不可收的收藏书。感觉质量不错,内容也很清楚。
  •     作为一本原典,阅读你,颇费一番心力。
  •     怎么还没货啊,老说有
  •     在读。2017年2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了新修订版。立刻购入。可购入的时候,还是1月。书背后写着是2月初版。已经有这部书的网购而得的复印本。相信这是很多考研学生曾经用过的经典教材。我却是第一次好好接触。最早应该是在大学的文学理论课上听到它的大名。之后同学里报考复旦古籍所硕士生的,据说用此书。这么多年过去了。最近这些年研读比较文学理论,才决定接触韦勒克。
  •     这是诸多文学理论的书籍中讲解地较好的一个版本,可以买来收藏,时常翻翻。
  •     老师推荐的书目,读来比国内学者写的更有深度,值得一看。考研也会很有帮助的!
  •     新批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     有种与大师约定的感觉。
  •     以为是硬壳的书皮,没想到只是牛皮色的书皮而已,但在乎的是里面的内容,所以也就没关系了,看着还行!表面有点脏。
  •     比较好的一点是这本书有着一种对话机制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同思想之间的厮磨 挺有趣的 脉络一旦看清晰 会越来越有意思
  •     感觉无法评价。。太老了,对考试完全没用处,适合作参考文献
  •     专业课书目就不评星了。。还是有一点成就感的哈哈
  •     这本书跟以前的那本理论方面的书比起来,语言比较通俗,看起来很容易!还没细细的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