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研究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
ISBN:9787208080966
作者:施晔
页数:654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同性恋:一种亘古已有的社会文化现象  同性恋在中国萌生于何时,恐怕无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清人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及“杂说称娈童始黄帝”,不过这仅是“殆出依托”,尚缺乏确凿证据。但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我们已发现了远古男子同性恋的记载。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在《会饮篇》中称人类的远祖本来有“双重男性”(Doppelmann)、“双重女性”(Doppelweib)及“男女兼性”(Mannweib)三种性别,即男男同体、女女同体及男女同体,这样的人孔武强悍,为所欲为,他们的无法无天触怒了造物主宙斯,宙斯便将人们全部剖成两半,命太阳神阿波罗将他们的头拧向被分割的胸腹方向,让人永远铭记自己的原罪。被分成两半的人互相焦虑地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于是“双重男性”及“双重女性”的人永远只倾心于和自己同性的人,同性恋由此而来。从性学及心理学的角度推测,同性恋应该在人类诞生之初就出现,正如潘光旦先生所云:“同性恋的现象在动物生活史里就有它的地位。它和人类的历史是同样的悠久。”因此,同性恋是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人种、任何宗教中的一种和异性恋同样久远的性现象。  第一节 先秦典籍中的同性恋记载  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同性恋记载是《商书?伊训》中的“比顽童”之说,“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

内容概要

施晔,祖籍江苏海门,1965年出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文学评论》、《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同性恋:一种亘古已有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一节 先秦典籍中的同性恋记载
第二节 《史记》、《汉书》中的大汉男风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史籍中的男宠、优童
第四节 隋唐五代及宋金元史中的嬖臣、男色
第二章 中国古代同性恋文学书写的滥觞与发展
第一节 《诗经》、楚辞、汉乐府中朦胧的同性爱情愫
一、《诗经》、楚辞中朦胧的同性爱情愫
二、《越人歌》及汉乐府中的男子同性爱情歌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柔靡男色
一、《世说新语》中的美男及人物品藻、容止评议
二、《玉台新咏》中的男色艳情诗
第三节 隋唐五代及宋元文学中的同性恋
一、唐人诗文笔记中的同性行乐图及《艺文类聚》中的历代宠幸
二、《太平广记》及宋元文学中的同性恋逸闻
第三章 同性恋文学书写在明代的勃兴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的哲学思潮、社会环境及士风变迁
一、中晚明哲学思潮
二、中晚明社会环境
三、中晚明士风变迁
四、市民文学的崛起
第二节 男风的普泛及同性恋文学书写的兴盛
一、明中后期男风的普泛
二、晚明同性恋文学书写的兴盛
第三节 晚明男色小说《龙阳逸史》、《宜春香质》、《弁而钗》专论
一、男色小说及其共性
二、男色书写的差异
三、男色小说的文化价值
第四节 冯梦龙及晚明江南文人群体的同性恋俗文学创作研究
一、异性恋者冯梦龙对同性恋现象的关注
二、冯梦龙的同性恋情爱观
三、晚明江南文人群体的同性恋俗文学创作
第四章 同性恋文学书写在清代的嬗变(上)
第一节 清代同性恋风气及同性恋文学书写概述
一、清代同性恋风气述略
二、清代同性恋文学书写概述
第二节 清代文人咏伶诗及士优男风文化管窥——以《王郎曲》、《徐郎曲》及《李郎曲》为主要考察对象
一、咏伶三曲述略
二、士优男风的文化内涵
第三节 狐怪世界中的同性爱——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
一、奇幻诡诞的狐怪同性恋小说
二、蒲松龄、纪昀对男风的态度
三、蒲松龄、纪昀同性恋书写比较
第四节 性灵派诗人袁枚的同性恋经历及创作
一、袁枚的男风韵事
二、袁枚眼中的男风
三、袁枚心中的男风
第五章 同性恋文学书写在清代的嬗变(下)
第一节 李渔的同性恋俗文学创作
一、传奇《怜香伴》: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女同性爱赞歌
二、男风小说《男孟母教合三迁》及《萃雅楼》
三、李渔同性恋书写的对立统一现象
第二节 《闽都别记》的同性恋书写与古闽男风
一、《闽都别记》同性恋故事类型
二、《闽都别记》同性恋书写的特色
三、对古闽同性恋现象的文化透视
第三节 晚清小说《品花宝鉴》同性恋书写专论
一、《品花宝鉴》对京师梨园盛况及狎优风气的描绘
二、《品花宝鉴》同性恋情爱观及其悖论
三、《品花宝鉴》描写同性恋的艺术手法
第六章 同性恋文学书写的文化解读
第一节 明清同性恋小说的男风特质及文化蕴涵
一、男风特质及其成因
二、男风特质的内在共性
三、男风特质的文化蕴涵
第二节 中国古代同性恋隐讳语及其文化诠释
一、泛指同性恋现象的隐讳语及其文化特质
二、指称同性恋双方的隐讳语及其权力地位标识
三、指称同性性事和男妓院的隐讳语及男色消费文化
第三节 男王后:从历史叙事到文学叙事——同性恋故事演变研究
一、男王后故事的缘起
二、男王后故事的发展
三、男王后故事的定型
四、男王后故事由历史叙事向文学叙事的嬗变
第七章 同性恋文学书写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俗与雅的分野:《姑妄言》与《红楼梦》同性恋书写比较
一、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单一与多元
二、描写同性恋的不同目的:宣扬报应与“大旨谈情”
三、描写同性恋的不同笔法:显与隐,直与曲
第二节 罪与罚:现代小说《孽子》与明代小说《龙阳逸史》比较
一、失语与得语
二、欲的宣泄与情的诉求
三、冷漠的白描与激烈的抗争
第三节 东西方少年爱: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陈维崧咏情词比较
一、东西方诗人的少年爱
二、东西方同性恋文学的传播
三、东西方同性恋文化的差异
结语
引用书目与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常见同性恋隐讳语表列
附录2 明清涉及同性恋描写的部分文言小说目录
附录3 明清涉及同性恋描写的部分通俗小说目录
附录4 清代小说《断袖篇》作者俞雯考
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研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使研究建立在比较扎实的实证基础之上,笔者较为重视文史互证、文献学及表格统计等方法,意在为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明清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并为中国古代同性恋文化的研究开辟一个新渠道。

作者简介

本书在综述明清同性恋历史及同性恋书写的基础上,将明清同性恋书写置于商品经济发展、启蒙思潮高涨及新旧朝代更替的社会大背景下予以考量,大致勾勒初中国古代文学中同性恋书写的历史轨迹,以作家、作品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不同文本不同的表现方式、审美情趣及文化意义。

图书封面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研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这本书其实谈不上是本书,一篇博士论文。很多东西,譬如诗经部分的引用,看起来都莫名带了点YY的成分,也许我这个伪腐女三观太正了。因为是一篇学术性的论文,此书充分体现了做学问的繁冗过程,把整个同性恋的源远流长展示给了大家看,但是不知道为毛我就是看不下去这个冗长的过程。。。。这本书想要表达的古代攻受形式也基本是人人得知,在我这里唯一的亮点就是明清时期作品的介绍了,看看有哪些人哪些作品而已。
  •     题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研究》,但作者专业方向为明清文学,故明清之前的文学作品中的同志书写涉及较少,而明清时期的材料的确是详尽备至无出其右。对明清之前的文学作品中的同志书写仅仅是点到为止,把那些最明显的一提,虽然由于材料的不全及年代久远而难以辨识,但有些甚至都是揣测和附会了(明显的如对《诗经》的分析,其实《诗经》中有几篇还是极似同志感情的,但作者未提到,这里暂不多说,待后专文分析)。后面的比较研究也是敷衍凑数。本书即作者的博士论文。题为书写研究,实则研究较少,材料罗列为主。其实博士论文看的就是材料的丰富。文本的丰富没的说,但对其的分析既不甚中肯也不够深入,比较可惜。作者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看,而非社会学或其他角度去看。窃以为同志的研究还是应该同志来做,外人总是雾里看花。
  •     本书似乎是作者相关研究论文的扩充与深化。结构相当明晰:梳理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同性恋现象,允称中国古代涉同文学史,占了本书的一半强,这也是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下面就“涉同文学史”的部分作一些简短议论。涉同文学史部分为我们揭示了若干历史真相,但也对某些问题避而不谈,总的来说,真相与迷雾并存。1. 中国古代同性恋的若干特点大致的变化趋势是:形象从中立到负面;记载数量从少到多;涉及人物社会地位从高到低,直到清朝出现大量男娼,地位等同妓女。2. 那些著名的酷好男风的人物:除了先秦两汉时代的“龙阳”“分桃”“断袖”典故中的人物,明清名士酷好男风者,大有人在,譬如:袁宏道、毕沅、孙星衍、洪亮吉、严长明、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庄培因、袁枚、陈维崧、赵翼、郑燮……但是这一长串名单中,他们只是好男风,严格地说是双性恋,归于同性恋之列实在勉强。此见明清以来,男风非但为帝王或市井人物之好,更为士人所青睐。甚至于到了清末,妓业因为男娼的兴隆而大受打击。名士们酷好男风,未必是因为有同性恋心态,而是一种享乐和玩世不恭的心态——真乐有五,不可不知。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谈,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女交舄,烛气熏天,珠翠委地,金钱不足,继以田土,二快活也。箧中藏万卷书,书皆珍异。斋畔置一馆,馆中约真正同心友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人,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将至,四快活也。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地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士有此一者,生可无愧,死可不朽矣。(《袁宏道集•锦帆集•龚惟长先生》)3.黄帝与屈原问题不过作者对历史上的两个著名人物的同性恋行为未作介绍。一个是黄帝,“娈童始黄帝”,杂说虽鄙,加以黄帝不可确认,但若以商代警戒“比顽童”之风的情况来看,设若真有其人,或真有其事。另一个是屈原。孙次舟于1944年发表《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一文,引起轩然大波,屈原研究学者纷纷提出质疑,后孙次舟又写《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得到朱自清的同情,又其文中表示闻一多先生会支持他的观点,次年闻一多不得不亲自出面,撰《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还是承认了这回事儿,但是结论落脚点很不同,说:“没有弄臣的屈原,那有文学家的屈原?”总的来说,解放前楚辞界有关屈原是“文学弄臣”的争论也就此尘埃落定。不过解放后楚辞界对此基本避而不谈,很多专家开始极力否认这一事实。本书的怀疑态度其实也是鸵鸟心态而已。3. 有关“攻受”从历史记载来看,地位高的往往是“攻”,比如王宫诸侯贵族等等,地位稍低的往往是“受”,比如男宠优伶书童等等。不过见诸文献的唯一例外是齐景公——景公盖姣。有羽人视景公僭者。公谓左右曰:“问之,何视寡人之僭也!”羽人对曰:“言亦死,而不言亦死。窃姣公也。”公曰:“合色寡人也?杀之!”晏子不时而入见曰:“盖闻君有所怒羽人?”公曰:“然!色寡人,故将杀之。”晏子对曰:“婴闻拒欲不道,恶爱不祥。虽使色君,于法不宜杀也。”公曰:“恶!然乎!若使沐浴。寡人将使抱背。"(《晏子春秋》外篇第八第十二景公欲诛羽人晏子以为法不宜杀篇)在回顾了中国涉同文学史后,作者作出了很中肯的结论:本质上是男权社会产物——“中国古代男风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将男色想象、戏拟成女色加以亵玩或爱恋的风气。促成这种风气的深层原因是中国几千年的男性霸权体制,不仅使女性一直处于次要、服从的第二性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男性内部。强权男性将一部分年少貌美、性格温顺的男童戏拟成女性,对他们的性别作故意的、暂时的误认同……”但是,作者有关中国古代所记的同性恋“绝大部分人都属于双性恋”的结论,并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绝对的同性恋,只是没有相关的大量记载罢了,李渔《男孟母教合三迁》中确乎有这样的恐女的表达——涂脂抹粉,以假为真,一可厌也;缠脚钻耳,矫揉造作,二可厌也;乳峰突起,赘若悬瘤,三可厌也;出门不得,系若匏瓜,四可厌也;儿缠女缚,不得自由,五可厌也;月经来后,濡席沾裳,六可厌也;生育之余,茫无畔岸,七可厌也。怎如美男的姿色,有一分就是一分,有十分就是十分,全无一毫假借,从头至脚,一味自然。任我东南西北,带了随身,既少嫌疑,又无挂碍,做一对洁净夫妻,何等不妙?总之,作者将中国古代涉同文学进行了梳理,发现了“多数是双性恋”的现象,但这样的结论仅局限于历史记载,这是一个真相,也造成了一团迷雾,真正的、绝对的同性恋似乎并不存在——这是不合史实的,也是诸位读者应该避开的思维误区。(2011.5.17)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本书似乎是作者相关研究论文的扩充与深化。结构相当明晰:梳理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同性恋现象,允称中国古代涉同文学史,占了本书的一半强,这也是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下面就“涉同文学史”的部分作一些简短议论。
      
      涉同文学史部分为我们揭示了若干历史真相,但也对某些问题避而不谈,总的来说,真相与迷雾并存。
      
      1. 中国古代同性恋的若干特点
      大致的变化趋势是:形象从中立到负面;记载数量从少到多;涉及人物社会地位从高到低,直到清朝出现大量男娼,地位等同妓女。
      
      2. 那些著名的酷好男风的人物:
      除了先秦两汉时代的“龙阳”“分桃”“断袖”典故中的人物,明清名士酷好男风者,大有人在,譬如:袁宏道、毕沅、孙星衍、洪亮吉、严长明、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庄培因、袁枚、陈维崧、赵翼、郑燮……但是这一长串名单中,他们只是好男风,严格地说是双性恋,归于同性恋之列实在勉强。此见明清以来,男风非但为帝王或市井人物之好,更为士人所青睐。甚至于到了清末,妓业因为男娼的兴隆而大受打击。名士们酷好男风,未必是因为有同性恋心态,而是一种享乐和玩世不恭的心态——
      
      真乐有五,不可不知。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谈,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女交舄,烛气熏天,珠翠委地,金钱不足,继以田土,二快活也。箧中藏万卷书,书皆珍异。斋畔置一馆,馆中约真正同心友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人,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将至,四快活也。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地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士有此一者,生可无愧,死可不朽矣。(《袁宏道集•锦帆集•龚惟长先生》)
      
      3.黄帝与屈原问题
      不过作者对历史上的两个著名人物的同性恋行为未作介绍。一个是黄帝,“娈童始黄帝”,杂说虽鄙,加以黄帝不可确认,但若以商代警戒“比顽童”之风的情况来看,设若真有其人,或真有其事。另一个是屈原。孙次舟于1944年发表《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一文,引起轩然大波,屈原研究学者纷纷提出质疑,后孙次舟又写《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得到朱自清的同情,又其文中表示闻一多先生会支持他的观点,次年闻一多不得不亲自出面,撰《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还是承认了这回事儿,但是结论落脚点很不同,说:“没有弄臣的屈原,那有文学家的屈原?”总的来说,解放前楚辞界有关屈原是“文学弄臣”的争论也就此尘埃落定。不过解放后楚辞界对此基本避而不谈,很多专家开始极力否认这一事实。本书的怀疑态度其实也是鸵鸟心态而已。
      
      3. 有关“攻受”
      从历史记载来看,地位高的往往是“攻”,比如王宫诸侯贵族等等,地位稍低的往往是“受”,比如男宠优伶书童等等。不过见诸文献的唯一例外是齐景公——
      
      景公盖姣。有羽人视景公僭者。公谓左右曰:“问之,何视寡人之僭也!”羽人对曰:“言亦死,而不言亦死。窃姣公也。”公曰:“合色寡人也?杀之!”晏子不时而入见曰:“盖闻君有所怒羽人?”公曰:“然!色寡人,故将杀之。”晏子对曰:“婴闻拒欲不道,恶爱不祥。虽使色君,于法不宜杀也。”公曰:“恶!然乎!若使沐浴。寡人将使抱背。"(《晏子春秋》外篇第八第十二景公欲诛羽人晏子以为法不宜杀篇)
      
      在回顾了中国涉同文学史后,作者作出了很中肯的结论:本质上是男权社会产物——
      
      “中国古代男风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将男色想象、戏拟成女色加以亵玩或爱恋的风气。促成这种风气的深层原因是中国几千年的男性霸权体制,不仅使女性一直处于次要、服从的第二性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男性内部。强权男性将一部分年少貌美、性格温顺的男童戏拟成女性,对他们的性别作故意的、暂时的误认同……”
      
      但是,作者有关中国古代所记的同性恋“绝大部分人都属于双性恋”的结论,并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绝对的同性恋,只是没有相关的大量记载罢了,李渔《男孟母教合三迁》中确乎有这样的恐女的表达——
      
      涂脂抹粉,以假为真,一可厌也;缠脚钻耳,矫揉造作,二可厌也;乳峰突起,赘若悬瘤,三可厌也;出门不得,系若匏瓜,四可厌也;儿缠女缚,不得自由,五可厌也;月经来后,濡席沾裳,六可厌也;生育之余,茫无畔岸,七可厌也。怎如美男的姿色,有一分就是一分,有十分就是十分,全无一毫假借,从头至脚,一味自然。任我东南西北,带了随身,既少嫌疑,又无挂碍,做一对洁净夫妻,何等不妙?
      
      
      总之,作者将中国古代涉同文学进行了梳理,发现了“多数是双性恋”的现象,但这样的结论仅局限于历史记载,这是一个真相,也造成了一团迷雾,真正的、绝对的同性恋似乎并不存在——这是不合史实的,也是诸位读者应该避开的思维误区。
      
      
       (2011.5.17)
      
      
      
      
      
  •     看了下目录,感觉梳理的还是很全面的。从同性恋的视角透视古代中国古代文学,这选题算是创新呢还是吸引眼球呢?(好吧,真是吸引了我的眼球……)如果真是博士论文,我就想看看此研究的研究价值与意义部分。
  •     本科时候在图书馆撞见这个题目,再厚也是要看的。明清那块真是扎实。附录整理不易。
  •     资料丰富。
  •     先秦文献材料部分多属臆测,文献如此也难以苛责作者了。。。
  •     这个真的太长见识!!
  •     这本书不管是想要了解古代同性恋文化,还是古代同性恋文学都很有帮助啊!
  •     材料很丰富。
  •     亚异性恋研究。。
  •     每次翻都发现新的东西 一下子就掉进那边的世界了
  •     抛弃那家某小说网站上铺天盖地的基友观,以专业角度解读为何会有这种一群人,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感情和性别无关。
  •       这本书其实谈不上是本书,一篇博士论文。很多东西,譬如诗经部分的引用,看起来都莫名带了点YY的成分,也许我这个伪腐女三观太正了。
      
      因为是一篇学术性的论文,此书充分体现了做学问的繁冗过程,把整个同性恋的源远流长展示给了大家看,但是不知道为毛我就是看不下去这个冗长的过程。。。。
      
      这本书想要表达的古代攻受形式也基本是人人得知,在我这里唯一的亮点就是明清时期作品的介绍了,看看有哪些人哪些作品而已。
  •     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同性恋书写,做了一个全面而细致的梳理,尤其是明清文本的解读,受益匪浅。
  •     图书馆借来看的很可爱的书
  •     资料很全,只是让我以后再怎么直视有些文章o(╯□╰)o,还有作者作为一个博士书中有些表达实在是有些欠妥,自相矛盾之处还是应该再斟酌一下。
  •       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书写清初伶人之间的同性恋,而且分析得非常透彻。第一个理由是伶人由于长期反串角色,自己身置性别倒错的漩涡中,久而久之便假凤虚凰起来。第二个理由是时代捧角成风,达官显贵均以豢养一个或多个小官来彰显地位,故而形成一种“演戏只为富人妾”的社会风潮,这个妾是男妾的妾。
  •     一篇毕业论文是要下多大的功夫…更加坚定了我不读博的信念(完全跑偏
  •     结尾是凑数吧。
  •     读罢大半 没趣味 资料倒是全备 感觉只是逐篇叙述下概要 不太懂 文学研究就是这回事么?
  •     常用标签里没个“男风”么..
  •     终于发现像我一样爱读古代小黄书的人了!
  •       题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研究》,但作者专业方向为明清文学,故明清之前的文学作品中的同志书写涉及较少,而明清时期的材料的确是详尽备至无出其右。对明清之前的文学作品中的同志书写仅仅是点到为止,把那些最明显的一提,虽然由于材料的不全及年代久远而难以辨识,但有些甚至都是揣测和附会了(明显的如对《诗经》的分析,其实《诗经》中有几篇还是极似同志感情的,但作者未提到,这里暂不多说,待后专文分析)。后面的比较研究也是敷衍凑数。本书即作者的博士论文。题为书写研究,实则研究较少,材料罗列为主。其实博士论文看的就是材料的丰富。文本的丰富没的说,但对其的分析既不甚中肯也不够深入,比较可惜。作者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看,而非社会学或其他角度去看。窃以为同志的研究还是应该同志来做,外人总是雾里看花。
  •     翻看附录中对于同性文学材料的书单以及相关多的名词解释和举例,我觉得一个学者能把这么敏感的题材用学术的方法做得这么细致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基本上对古代文学中一切涉及到同性恋的内容都提到了,可见搜罗文献功底之强,而且更关键的是这样的学术书籍配合这么一个稍显羞涩的话题尽然没有半点情色的味道,实属难得。
  •     大三看的。。。没印象了。。过阵子继续
  •     专题资料大集锦
  •     懂了好多东西!!!
  •     反正半懂不懂当八卦看←_←看着貌似很学术,但是很好玩很刷三观!
  •     特别全啊!主要是说明清吧。袁枚学术特别有趣的~
  •     这本书有讲到黄帝和屈原。黄帝因为不可考所以一笔带过。屈原作者有引用lz说的那两篇文章。
    关于最后一个问题,作者仅仅是从文本分析罢了,不加自己观点,从他们的婚姻状况什么的提出双性恋的观点而已,但包括lz提到的《男孟母教合三迁》的那段,原书就有,
  •     资料丰富
  •     作者有点乱搞哦,名字里有西湖就是杭州那边人么
  •     哈哈,在寝室开玩笑说写有同性恋倾向的词人的研究,原来已经有抢先一步的了。。一定要好好看看这本书
  •     很有意思又比较少见的同性恋文学历史
  •     因为主要是研究文学作品里的基佬,或多或少有些捕风捉影的倾向吧……不过从科普中国古代基佬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还挺全的,从诗经到明清小说应有尽有,天雷滚滚之中时不时还能看到点萌段子(……)
  •     对于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写得颇为有趣,也很有道理。原来这种喜好这么广泛呀~不过写得情真意切,有些很不错。甲午年十月初,第三遍读完,发现一些错误。
  •     好像是这本,没有耐心看完,挑了几篇猎奇而已
  •     三观震裂……
  •     写得太好了吧。必须五星。内容扎实详实,逻辑强,简直是人生新偶像啊。写金瓶梅论文刷的书,重点看了明代的同性恋书写那个部分。
  •     看到有评价说,女人再苏,不会比明末一些文人更苏...哈哈哈,太同意了,明末好多苏文。
  •     涨姿势了。。。。从此再也无法直视越人歌 @Miss师太 这书还是我们学院的一教授写的
  •     什么狗屁学者
  •       我最初看这本书只是怀着猎奇的目的,然而在看过施晔的浅述之后,我觉得这种观念是一种肤浅的、可悲的心理。
      
      中国的同性恋发展史并不像欧洲那般充满激烈的斗争,而是一种畸形的社会意识。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但留存下的文字却给我们以无限遐思,那些绮艳描绘下的同性性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对人权的践踏。
      
      阶级性质已经决定了一切,古代那些文人一边沉溺于男色,一边又极端鄙视男色从业者,这种虚伪的面貌正是来源于封建儒家理学的精神压抑。
      
      我最喜欢的篇目是最后部分的拿《龙阳逸史》与《孽子》比较的段落,我从中感觉到的或许带有我的个人偏见,但对黑暗社会的谴责以及对人性解放的呼唤,一直深深隐藏在这本书中。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尽管它还不够开放,但我们已经有了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我想我们的社会能够多一些明媚阳光,少一些阴暗晦涩。
  •     本来只是为了写论文,后来发现人真的很奇妙。
  •     作为论文整体四星。其中的书目对于研究同性恋文学还是很有用的,中不乏许多萌段子。
  •     是做学问。
  •     作者研究的功底实在是太厉害了,基本上算是把一切和同性恋相关的材料都网罗尽了,研究方法也可圈可点,比较文学、文献学、语言学,实在厉害。只是难以想象,如果施晔本身不是gay的话,他是如何在翻看这么多资料时,把持住一颗骚的心?!很值得一看。顺道提一下,原来郭沫若也不是直男,真心值了!
  •     脱胎于明清男风文学研究博士论文,多少美辞佳篇,从此无法“直”视。相较张在舟专著,文学鉴赏的专业性更强,品味更高,文辞更胜,对袁枚李渔板桥陈维崧等分析更细。社会史面向爬梳不如。对于闽风和女同的探究分量相当。另有白先勇、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专论
  •     学术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典范,很多古代作品的节选和分析~
  •     作者專業態度不夠嚴謹啊,特別是在措辭方面。
  •     与西方禁忌和反抗不同,中国古代的同性恋往往以正常家庭生活补充的暧昧形式隐秘地存在~这书很有意思,史料很足,但是分析不够,而且严重偏男风
  •     不好看
  •     MLGB的,终于看完了!
  •     主流之外的研究,特别喜欢后面几部作品对比的部分,古今之人追求情和欲的呈现方式
  •     此书是从朋友处借阅,兹按回忆回复一楼如下:
    1.我说本书对黄帝和屈原的同性恋行为“未作介绍”,并非指责作者没有提及。紧接着的文字已经说明一切了——作者虽然提到,但对二人,尤其屈原持回避态度,按,屈原的“文学弄臣”身份是不难判定的,没必要回避或否认。
    2.李渔《男孟母教合三迁》中引文本从此书摘录而来,不知一楼是如何得出我掠美的结论的。作者“多数是双性恋”的结论,仅限于作者自己据有的资料分析罢了,我是说,很多史无记载的“完全同性恋”则是被淹没了,没有进入作者分析视野,很可能会误导一些人认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同性恋即完全代表了古代同性恋的普遍现状,这应当是不合史实的。
    以上。
  •     明清一段太过简陋,或许说,写法本身存在诸多问题。既非思想,亦非史。
  •     其实论据略显扯淡= =
  •     有些是硬凑的吧头痛
  •     抱着八卦的心情看完后沉重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