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生态诗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盛唐生态诗学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
ISBN:9787301116647
作者:王志清
页数:250页

内容概要

王志清,南通人,1953年出生,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王维研究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江苏分会副秘书长、世界华文诗人协会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等。撰写了《纵横论王维》等5部专著,在30余种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对盛唐诗歌和王维具有独特的研究,日本著名唐诗学者入谷仙介赞其“八宗兼学”;著名学者霍松林认为他的王维研究“探微抉奥,胜义纷呈。视角新颖论析精密,新意迭出”,具有“拓土开疆的意义”。其创作与理论曾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

书籍目录

绪论 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生态阐释  一、“生态思维”的方法论意义  二、“生态思维”的研究思路及特性  三、人性与自然在生态意义上的本质对应性第一章 自然环境的特优性与诗人山水因缘的依赖性  一、特殊优越的自然生态与诗人的因缘依赖  二、自然环境的人文化进程与山水诗群的归依自性  三、山水自然中的静美精神与诗人的归寂之态第二章 城市的迅猛发展与精神家园的执著守望  一、盛唐城市化的形制与特点  二、全新生态与构筑精神家园的意义选择  三、“回家”的生命状态与价值指向第三章 特殊的文化策略与文化的诗学性格  一、盛唐的取士观与特殊文化环境的形成  二、“进士文化”与诗人的特殊生活形态   三、特殊的文化环境与“以士取诗”的阅读期待第四章 时代的接受期待与阅读的接受引领  一、文化政策与接受方向的规范  二、文化的整合与接受趣味的转移  三、唐人选唐诗与接受美学的引导第五章 特殊的诗人群落与“派”的自发生态  一、“物以类聚”的自发生态  二、因缘聚散的“派”的联系   三、独特的“派”的生态要素与特征第六章 盛唐诗人的名士情结与人格范型  一、盛唐诗人的“名士情结”  二、盛唐诗人的人格范型与定位  三、盛唐诗人的人格范型之成因及其比较分析第七章 休闲的风气与别业的创作生态  一、别业的兴盛与新型的生活态度  二、时代的休闲特征乃别业普遍化的生态背景  三、别业题材与闲适主题第八章 宇宙中心主义的自然生态观  一、重要的是对自然的认识  二、心“空”万物的自然态度  三、关键在于与自然山水结成什么样的关系第九章 生态本位的盛唐诗美观  一、“美在自美”的生态审美观  二、 盛唐“美在自美”美学的哲学背景  三、“物皆自得”的山水诗美学形态第十章 自性皈依的精神自觉  一、禅宗的自性皈依与盛唐的人性奋扬  二、禅宗的“自性”理性与山水诗的“境界”形态  三、佛禅文化的流布与语言、思维的失范第十一章 “兴现物象原样”的语言策略  一、名词并置复叠的语言新秩序  二、盛唐语言意识的觉醒与当时的语言水平  三、语言策略所引起的艺术形态及效应第十二章 盛唐山水诗群落的个案研究  一、沈、宋的流贬与盛唐山水诗的开篇  二、“王维模式”的内容特征及其文化意义  三、孟浩然诗的特定意象及特定思想内涵  四、刘长卿山水诗的盛唐面目后记 生态关联的研究视野和价值观念  一、本书讨论的两个内涵之界定  二、本书运用生态思维研究的意义  三、本书的框架及前期研究概况  四、本书作者研究的作风与短长  五、尾声

作者简介

文学和生态学有什么关系?研究唐诗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本书作者另辟蹊径,尝试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王维和盛唐山水诗,力图以生态的系统观和生态的价值观,对盛唐山水诗群落形成的诸要素进行综合考察,旨在揭示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生态背景及其生态关系,解开盛唐出现山水诗高潮的“谜底”,更深刻地涉及了文学发生的许多本质性问题。作者以社会的人文价值为基点,更注重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把思考的理论观点贴近生命本源和生命的存在。

图书封面


 盛唐生态诗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一个时代的士风及士人心态,直接反映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文化面貌,并且反映了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情趣。盛唐士人在吸收魏晋人格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士风范型。盛唐文化脱胎于魏晋南北朝,它吸收了南北文化之长,显示出自成特色的兼容性。而盛唐人对于魏晋名士的生存方式有着深刻的认同感,表现出了对魏晋名士生存方式和风度的企慕。但是在盛唐特定的条件下盛唐士风与魏晋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由于盛唐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盛唐时代精神和文化形态具有了休闲的特点,这样士人的生活内容、生存方式和生命精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盛唐诗人的人格主要有了以下三种范型:一是高洁自足型。诗人王维是代表人物之一。王维具有比较高贵的身份,及时政治上不能得意,但是没有对官场,对世事有太多的愤懑,他沉浸于山水诗中,呈现出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在不知不觉中,不为得失、富贵、生死、穷达的高洁品质自然形成。二是任诞自适型。这种人格以放纵恣意、摆脱束缚为精神主导,它不为世事所羁绊,不为世人的批评所影响。他的代表是诗仙李白。李白是豪饮之人,这以他恣意随任的生活方式有直接联系,在豪饮之后,便产生出那些傲视万物的诗篇。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充斥的诗傲世、放达、执着和热情。三是事功自负型。盛唐不乏耿介孤怪之士,这些人恃才傲物,自我感觉良好,政治功名心极强,期望值极高,他们不会放过任何建功立业的机会。高适身上就体现出这种个性。在他的诗篇中,表现出他是一个极想建功立业之人,他志向远大,但是我们知道高适的一生使不得志的,他做过封丘尉一个小官,他自己也十分感慨。造成高适的一生不得志的原因很多,但是以他自负的意满志得的自我欣赏是离不开关系的。盛唐诗人的个性是张扬的,正是因为这样才产生了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诗篇佳作。
  •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关系之一,是自然界内在关系的最高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对自然界变化不断适应的过程。唐朝300多年历史,极盛唐也有50多年。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朝代和时期的人在处理人与山水、与自然的关系上可以有盛唐人那样和谐,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盛唐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的发展繁荣,客观上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中国古代的诗人对自然的认识经过了自然崇拜、自然占有,转向了自然和谐这个有利于山水诗发展的阶段。随着诗人宇宙中心主义的自然生态观的形成和发展,盛唐山水诗也从产生到鼎盛。盛唐之前,人们对山水认识最为自觉、人与自然最为和谐的时期当数魏晋时期。这个时期人们对山水的认识已经从先秦哲学家的“道”变成了具体的“形色”。而在盛唐时期,诗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汲取了老庄思想和禅意,他们不只满足对自然的索取,更最要的是追求与自然的意义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价值关系。所以呈现出三种不同程度的与自然的关系:一是人出闲静,水流花开。人与自然结成的关系是物我虚静两偕的呼应;二是适性花草,物我同情。这样,诗人将自然友情化,自然即为诗人,而诗人也就是自然,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是心随物往,不知何之。一切跟随自然,顺应变化的规律,达到了忘我,丧我的境地。而这三种不同程度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使得一切都显得那么圆融自在,说明盛唐的诗人已经进入到真正的诗意存在的空间。
  •     盛唐山水诗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文学现象,又是一个很不容易阐释清楚的现象,古往今来的研究所展现出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而这本书以生态思维来讨论也许一个绝佳的途径,给我以及更多的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去看待盛唐文学~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不错,从生态学的角度来鉴赏盛唐诗歌,至少本人觉得很新鲜,学习并吸收其中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课堂了。
  •        一个时代的士风及士人心态,直接反映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文化面貌,并且反映了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情趣。盛唐士人在吸收魏晋人格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士风范型。盛唐文化脱胎于魏晋南北朝,它吸收了南北文化之长,显示出自成特色的兼容性。而盛唐人对于魏晋名士的生存方式有着深刻的认同感,表现出了对魏晋名士生存方式和风度的企慕。但是在盛唐特定的条件下盛唐士风与魏晋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由于盛唐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盛唐时代精神和文化形态具有了休闲的特点,这样士人的生活内容、生存方式和生命精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盛唐诗人的人格主要有了以下三种范型:一是高洁自足型。诗人王维是代表人物之一。王维具有比较高贵的身份,及时政治上不能得意,但是没有对官场,对世事有太多的愤懑,他沉浸于山水诗中,呈现出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在不知不觉中,不为得失、富贵、生死、穷达的高洁品质自然形成。二是任诞自适型。这种人格以放纵恣意、摆脱束缚为精神主导,它不为世事所羁绊,不为世人的批评所影响。他的代表是诗仙李白。李白是豪饮之人,这以他恣意随任的生活方式有直接联系,在豪饮之后,便产生出那些傲视万物的诗篇。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充斥的诗傲世、放达、执着和热情。三是事功自负型。盛唐不乏耿介孤怪之士,这些人恃才傲物,自我感觉良好,政治功名心极强,期望值极高,他们不会放过任何建功立业的机会。高适身上就体现出这种个性。在他的诗篇中,表现出他是一个极想建功立业之人,他志向远大,但是我们知道高适的一生使不得志的,他做过封丘尉一个小官,他自己也十分感慨。造成高适的一生不得志的原因很多,但是以他自负的意满志得的自我欣赏是离不开关系的。盛唐诗人的个性是张扬的,正是因为这样才产生了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诗篇佳作。
  •     还有说,当然有用的书.认真看过,有研究唐诗的参考文献价值.作者尝试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王维和盛唐山水诗,力图以生态的系统观和生态的价值观,对盛唐山水诗群落形成的诸要素进行综合考察,旨在揭示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生态背景及其生态关系,解开盛唐出现山水诗高潮的“谜底”,更深刻地涉及了文学发生的许多本质性问题。作者以社会的人文价值为基点,更注重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把思考的理论观点贴近生命本源和生命的存在。
  •     对非专业的我来说,读起来简直不能再棒!一边读一边想:原来还可以这样看!
  •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     视角新颖~
  •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关系之一,是自然界内在关系的最高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对自然界变化不断适应的过程。唐朝300多年历史,极盛唐也有50多年。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朝代和时期的人在处理人与山水、与自然的关系上可以有盛唐人那样和谐,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盛唐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的发展繁荣,客观上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中国古代的诗人对自然的认识经过了自然崇拜、自然占有,转向了自然和谐这个有利于山水诗发展的阶段。随着诗人宇宙中心主义的自然生态观的形成和发展,盛唐山水诗也从产生到鼎盛。
       盛唐之前,人们对山水认识最为自觉、人与自然最为和谐的时期当数魏晋时期。这个时期人们对山水的认识已经从先秦哲学家的“道”变成了具体的“形色”。而在盛唐时期,诗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汲取了老庄思想和禅意,他们不只满足对自然的索取,更最要的是追求与自然的意义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价值关系。所以呈现出三种不同程度的与自然的关系:一是人出闲静,水流花开。人与自然结成的关系是物我虚静两偕的呼应;二是适性花草,物我同情。这样,诗人将自然友情化,自然即为诗人,而诗人也就是自然,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是心随物往,不知何之。一切跟随自然,顺应变化的规律,达到了忘我,丧我的境地。而这三种不同程度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使得一切都显得那么圆融自在,说明盛唐的诗人已经进入到真正的诗意存在的空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