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传统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伟大的传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2
ISBN:9787108031402
作者:F.R.利维斯
页数:353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伟大的传统  “……审慎而非武断地……”  ——约翰逊:《莎士比亚戏剧集·前言》  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亨利·詹姆斯、约瑟夫·康拉德——我们且在比较有把握的历史阶段打住——都是英国小说家里堪称大家之人。奥斯丁的情况特异,需颇费笔墨详加研讨,因而《伟大的传统》所沦将只限后三人。批评家们已经说我褊狭了,而且我敢肯定,如是一番开场白之后,无论我如何阐发申说,都会被用来加强他们的苛责。虽然有白纸黑字为凭,但人们却都煞有介事地风传,说我小觑了密尔顿,鄙弃“浪漫派”;说我认定邓恩之后,除霍普金斯和艾略特外,再无需要我们关注的诗人。我想,所谓英国小说家里,除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詹姆士和康拉德外无人值得一读的观点,也会被人信心十足地归在我的名下了。  要避免为人误解误传,只有一途——拒不表达任何能有影响的批评判断,即什么也不说。然而我还是以为,要促进富有成效的探讨,最好则是自己先尽量弄清所断为何,所见何物,努力在所关注的领域里建立起基本的甄别准则,并尽力明晰出之(如有必要,与人明白论争)。在我看来,虚构领域就亟需若干促人深思的甄别性准则。这个领域阔大深远,每每于不知不觉间,便诱使人走上了昏判糊断之途,陷入在批评的慵懒怠惰之中。我这里说的是隶属于文学范畴的小说领域,尤其是指维多利亚时代在当下的风行。特罗洛普、夏洛蒂·永格、盖斯凯尔夫人、威尔基·柯林斯、查尔斯·里德、查尔斯·金斯利和亨利·金斯利、马里亚特还有肖特豪斯——那个时代的次等小说家们,一个接一个地被推荐给我们,被人撰文颂扬,被无线电传播,而且透出一个显著的倾向,即是说这些作家不仅兴趣关怀五彩缤纷,而且他们就是当世的经典文豪。(他们不是都已进入文学史了吗?)举凡简·奥斯丁、盖斯凯尔夫人、司各特、“勃朗特姐妹”、狄更斯、萨克雷、乔治·艾略特、特罗洛普等等等等——人们可以推断,无一不是经典小说家了。  如此一来,坚持要做重大的甄别区分,认定文学史里的名字远非都真正属于那个意义重大的创造性成就的王国,便也势在必行了。我们不妨从中挑出为数不多的几位真正大家着手,以唤醒一种正确得当的差别意识。所谓小说大家,乃是指那些堪与大诗人相比相埒的重要小说家——他们不仅为同行和读者改变了艺术的潜能,而且就其所促发的人性意识——对于生活潜能的意识而言,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如此这般强调为数不多的几个出类拔萃者,并不是要漠视传统;相反,理解传统之义正该由此入手。当然,“传统”一词含义多多,却也常常空无一物。如今人们就有个习惯,爱说“英国小说”有个传统;说这传统的全部特征就在于你要“英国小说”是什么,它便就是什么。而本着我在这里提倡的精神去找出小说大家,则意味着树立一个更加有用的传统观(并且承认关于英国小说历史的那个约定俗成的观点须作重大修改了)。传统所以能有一点真正的意义,正是就主要的小说家们——那些如我们前面所说那样意义重大的小说家们——而言的。  当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之人并不一定就在这少数大家之列。菲尔丁对文学史里赋予他的重要地位自是当之无愧,但他却并不具备人们也要我们赋予他的那种经典殊荣。他之所以重要,并非缘于因他而有了J.B.普里斯特利先生,而是在于因他而有了简·奥斯丁;而领会了奥斯丁的特异卓绝,便会体会到人生苦短,不再容你沉湎于菲尔丁或对普里斯特利先生哪怕投去一瞥了。菲尔丁开创了英国小说的大传统,简·奥斯丁便循此而来。实际上,说英国小说自他发端诸如此类的话,从来都是合情合理的。菲尔丁完成了由《闲谈者》和《旁观者》所开启的事业,在这两份报纸的版面问,我们看到了戏剧向小说演变的过程——这种发展竟是取道新闻业而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菲尔丁在那所学校里学会了描写人物和风俗的技巧——成为小说家之前,他既是剧作家,又是报刊文章家,然后又糅之以一种叙述风格,其特征还是他自己的说法最为到位,即“散文体的喜剧史诗”。18世纪的人本没有多少好看的书可供挑选,但他们却有的是闲暇时间,《汤姆·琼斯》能让他们感到振奋自是在意料之中;而司各特和柯尔律治居然可以对之推崇备至,原也不足为怪。有比较才有标准,可那个时代的人有何可比之物?虽说如此,沿袭相传的所谓《汤姆·琼斯》具有“完美结构”一说却纯属谬论(已故的休·沃波尔曾得意洋洋地首创此说,于是在有关“英国小说”的各式讲座上,你几乎都可耳闻)。只有要组织的素材比菲尔丁手里的更丰富,兴味关怀比他的更细腻,才可能有结构的精湛来。人们往往称赞他是笔底包罗万象;诚然,那里有乡村,有城镇,有教堂墓地,也有小店客栈,还有通衢大道,还有卧室内景——一幕幕不一而足;然而,我们不必把《汤姆·琼斯》读上大半即可发现,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根本意趣关怀实在有限得很。菲尔丁的见解,还有他对于人性的关怀,可谓简简单单;而简单如是者却以一种“散文史诗”的篇幅铺展开来,这对不满足于外在情节的人来说,只能产生单调的感觉。最能淋漓尽致表现他能耐的倒是《约瑟夫·安德鲁斯》。《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固然有出色的反讽之笔,但在我看来,却不过是毛头小子的笨拙之作(虽然人们对他戳穿奸雄的决心鼓掌欢呼)。等到写《阿米丽亚》的时候,菲尔丁已经疲软了。  我们都知道,若要一种更加内向的兴味关怀,就该去找理查逊。约翰逊曾厚此薄彼,扬理查逊而抑菲尔丁,落语斩钉截铁,个中意味实较公众所想要来得更加深长。不管怎么说,理查逊在分析情感和道德状态上所展之长已获普遍认可;而《克拉丽莎》亦实在令人难忘。然而,妄称理查逊可以经典作家之身再成时尚,却纯属徒劳。他固然也不乏意趣可以示人,但那意趣本身却狭隘至极,内容甚少翻新;读者欲窥其妙,相应——不,绝对——必备无尽闲暇,结果是普遍望而却步(不过,很难说我不会宁读两遍《克拉丽莎》也不看一遍《追忆逝水年华》呢)。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的声名和影响何以竟会横贯了整个欧洲;而且他的重要历史地位具有直接的相关性,这一点是明摆着的:他也是构成简·奥斯丁身后背景的一个要员。  然而,两人之间社会差别太大,理查逊的作品尚不能为奥斯丁直接利用:前者越是要写淑女绅士,便越发卑俗难抑。要待范妮·伯尼把他化入有教养的生活,简·奥斯丁才能汲取他的教诲。这里,我们便看到了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条重大脉络:理查逊一范妮·伯尼一简·奥斯丁。说其重大乃是因为简·奥斯丁在真正大家之列,自身亦是其他大作家身后背景里的要员。这并不是说,范妮·伯尼是另一个惟一对奥斯丁的成长起重要作用的小说家;奥斯丁本是博览群书之人,举凡有益,便吸纳不拒——这其间也并非全是向人学习呢。实际上,就师承他人而言,简·奥斯丁提供了一个揭示原创性本质的极富启发意义的研究对象,而且她本身就是“个人才能”与传统关系的绝佳典范。假使她所师承的影响没有包含某种可以担当传统之名的东西,她便不可能发现自己,找到真正的方向;但她与传统的关系却是创造性的。她不单为后来者创立了传统,她的成就,对我们而言,还有一个追溯的效用:自她回追上溯,我们在先前过去里看见,且因为她才看见了,其间蕴藏着怎样的潜能和意味,历历昭彰,以至在我们眼里,正是她创立了我们看见传承至她的那个传统。她的作品,一如所有创作大家所为,让过去有了意义。  在批阅试卷和本科生的论文作业时,我屡次三番地碰到“乔治·艾略特是第一位现代小说家”的提法。经过一番查考,终于发现此说出自戴维·塞西尔勋爵的《早期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塞西尔勋爵对此的解释驳杂不一,勉力梳理一番,大致是这么个头绪,即乔治·艾略特不是以“娱人为本”,而是要探讨一个重大主题,-个对“成熟生活里的严肃问题和关怀之事”具有重大影响的主题(第291页)。故而,她摒弃了“此前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一直是英国小说结构框架的那些基本惯例旧规”(第288页)。如果这样,那么,对于简·奥斯丁又该作何交代呢?显然,是那个看上去最为普遍的观点:她创造了令人开怀的人物(一道常出的考题就是:“试比较简·奥斯丁与司各特在人物刻画上之异同”),并让我们在观看高度文明生活的喜剧过程中,把我们的忧虑和道德激情统统抛诸脑后。这里援引的“文明”观似乎与克莱武·贝尔先生所阐发的概念是密切相关的。  事实上,戴维.塞西尔勋爵就把乔治·艾略特与简·奥斯丁做了个比较。那-段文字暗含着对形式(“谋篇布局[composition]”)和道德关怀的残缺理解(即对与小说家相关的“艺术”与“生活”之关系的理解),表述得很有代表性,值得在此援引出来。(这段文字与他在同一篇文章中早先就乔治·艾略特所说的话并没有明显的一致性,不过等读者看到这里,已不对此感觉不安了。)她的形式不像简·奥斯丁的那样令我们满意,个中缘由也不难想见。生活纷繁混乱,而艺术则井井有条。小说家的难处就在于要勾勒出一部条理分明的作品,同时却也是一幅令人信服的生活画面。简·奥斯丁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充分满足了生活和艺术两个方面的对立要求,这是她的巨大成就。乔治‘艾略特则没有。她是舍“生”就“艺”。她的情节太过整洁匀称,以至失真。我们觉得它们不是像花那样,从环境中自然生出,而是像一幢建筑,是被精心刻意地垒出来的。  ……

前言

  近代中国人之移译西学典籍,如果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算起,已逾一百二十余年。其间规模较大者,解放前有商务印书馆、国立编译馆及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等的工作,解放后则先有50年代中拟定的编译出版世界名著十二年规划,至“文革”后而有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所有这些,对于造就中国的现代学术人材、促进中国学术文化乃至中国社会历史的进步,都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丛书”编委会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支持下,创办“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意在继承前人的工作,扩大文化的积累,使我国学术译著更具规模、更见系统。文库所选,以今已公认的现代名著及影响较广的当世重要著作为主,旨在拓展中国学术思想的资源。  梁启超曾言:“今日之中国欲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第一事”。此语今日或仍未过时。但我们深信,随着中国学人对世界学术文化进展的了解日益深入,当代中国学术文化的创造性大发展当不会为期太远了。是所望焉。谨序。

书籍目录

序 弗·雷·利维斯和《伟大的传统》 (陆建德)
第一章 伟大的传统
第二章 乔治·艾略特
早期
从《罗慕拉》到《米德尔马契》
《丹尼尔·狄隆达》与《一位女士的画像》
第三章 亨利·詹姆斯
早期至《一位女士的画像》
晚期的詹姆斯
第四章 约瑟夫·康拉德
次要作品和《诺斯特罗莫》
《胜利》、《特务》、《在西方的眼睛下》和《机缘》
第五章 《艰难时世》
分析笔记
附录《(丹尼尔·狄隆达):一场谈话》 (亨利·詹姆斯)
译者附言
译注参照

作者简介

《伟大的传统》从英国小说史上“几位直正大家”着手,梳理和阐明了英国小说传之伟大所在,以“唤醒一种正确得当的差别意识”。所谓小说大家,“乃是指那些堪与在诗人相比相埒的重要小说家——他们不仅为同行和读者改变了艺术的潜能,而且就其所促发的人性意识——对于生活潜能的意识而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亦即他们不仅是形式、手法和技巧上的创造性天才,更对道德关系和人性意识有着严肃抄件味关怀。

图书封面


 伟大的传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都说纳博科夫为人苛刻,把同行狠扁一通。最著名的是把堂吉诃德当众烧掉,但他给出的理由并不是这书太差,而是塞万提斯太残忍、对堂吉诃德先生同情不够,这一出文学的行为艺术,让人大跌眼镜。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贬损之列,因为他的语言夸张失实,确实也算有的发矢。另外使人津津乐道的是:福克纳是玉米棒编年史,海明威、加缪充满低级情绪,是为小子们写的幼稚之作。但他毕竟对托尔斯泰、契诃夫、福楼拜、卡夫卡、普鲁斯特等一干大师五体投地,甚至对威尔斯、格里耶这等小作家,也颇有颂词。与本书的作者相比,老纳这等刻薄人倒显得宽厚可人了,只不过是为人怪诞,为搏眼球好作惊人之语。其评判标准细究起来并不那么严苛,倒颇有胡闹的可爱。如果有谁觉得纳博科夫是个苛刻的评判者,那么再看看利维斯吧,准叫你隐形眼镜都跌出来。作者钦定的英国文学四大家: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亨利詹姆斯、康拉德。而现当代五十年来,则只有劳伦斯能入法眼。这四位大师里,作者最用心于乔治·艾略特。简奥斯汀固然艺术完美、聪慧过人,毕竟时代尚早,学力不深,与艾略特比缺乏大智大慧;詹姆斯后期作品陷入蜘蛛网笔法,患有肥大增生的毛病,唯有早中期几部小说艺术上较为平衡;康拉德是完美的艺术家,思想和艺术浑然一体;艾略特有时道德太严肃,但整体上是更牛逼的大师,因为艺术是有条件的,不能置身于道德之外。这一点也是本书论述的核心。评判一部作品是否伟大,并不仅是其形式上是否完美,而更在于其道德关怀及人性的深广。但何为道德和人性呢,具体表现何在?作者并没明白端出,从书中零星议论揣测,大概是在一种特定文化中的人物如何面对人生困境。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作者推崇詹姆斯才有立足点,因为他写的都是上流社会(上流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抉择。而福楼拜小说中的文化背景并不强,被贬损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是我不清楚,作者会如何看待卡夫卡呢?想来也不会有什么好话,不知也罢。但我并非说因此就把本书的价值低看了一个头,虽然作者充满大英帝国高级文人的偏见,但其文笔流畅雅正,典型英伦博学之士的风范;对道德性的广泛论述,也是一种解读文学的切入点。除了以上五个位列仙班的大师巨匠,数百年来的其他英国作家都进不了这个“伟大”的传统,狄更斯影响广大,后人受惠无穷,许多名家从中采矿,可算是经典作家无疑。但他只是个“娱乐高手”,艺术上远称不上妥帖平衡,作品缺乏前后贯穿的重要主题,只有《艰难时世》才有一种统摄全局的意蕴,可惜不被人重视。萨克雷虽然和狄更斯齐名,但对人性的关注点更狭隘。这两人一个是葡萄一个是草莓,口味虽然差不远,草莓也自有其甜蜜口感,毕竟酿不来葡萄酒。所以不敢望狄更斯的项背,何况堂堂四大家。哈代尚且过得去,却像个未见世面的乡巴佬,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就如亨利詹姆斯说,善良的小哈代,书中虽然满是谬误和虚妄,却也另有一种魅力。《无名的裘德》算是较能支撑其雄心抱负之作,但手法笨拙,缺乏大小说家把握深刻主题的那种恰当得体,在20年代居然被人认为有“现代意识”,殊为滑稽。梅瑞狄斯则有EM福斯特批评在前,无需再对之饶舌。他在乔治艾略特面前就像个好出风头的浅薄之人。乔伊斯技法纷繁、结构复杂,但缺乏道德关怀力度;尤利西斯自是有其非凡之处,然而那里完全没有什么可以把这些东西限定起来、贯穿其间并将其导入一个充满生机之整体的有机原则存在。只是一堆琳琅满目的稀奇玩意。因而,不是什么小说新开端,只能是文学的死胡同。亨利米勒等,虽然颇为TS艾略特等评家赞赏,却只有一股要对生活“泼脏水”的欲望。至于英国文学早期大家菲尔丁,则长篇累牍不忍卒读。只是因为当时读者缺乏比较、无书可读,才能忍受并对他赞赏有加,实际上他的文体臃肿,远称不上艺术品,且对人性关怀也不够宽广。大伟人江奈生威尔德传虽然讽刺有力,但像个毛头小子写的幼稚之作。勃朗特姐妹有点才华,但在伟大传统里没有名分,只是庶出养女,轮不到继承伟业。夏洛蒂甚至不知道简奥斯汀有什么价值,可见眼光太差。艾米丽当然是个天才,《呼啸山庄》自是惊人之作,不过像一出游戏。算是开了一个小传统。顺便,作者也把法国大家拉几个下马,福楼拜则艺术虽然完美,但对人性充满厌倦,缺乏生活的兴味,显示出道德和人性方面的贫瘠,康拉德虽然从他那里偷师不少却是比他更伟大的作家。虽然《克拉丽莎》不是什么英语经典,但他宁愿读两遍这本书也不看一遍《追忆似水年华》。幸亏,他还没把世上小说家一网打尽,就像布鲁姆独尊莎士比亚一样独尊乔治艾略特,对于托尔斯泰,他还是讲了一句公道话,认为他在抓住“生活本身的灵魂”方面造诣极高,甚至乔治艾略特也不如他伟大得那么卓绝盖世。虽然,她的伟大之处与之相同,其最好的作品里有一种托尔斯泰式的深刻和真实在。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非常经典的一本书噢!很值得一看!
  •     真正的批评大家。via 维舟
  •     第一本说教意味很浓但并不讨厌的书。英国小说传统。道德关怀。分析了乔治爱略特、亨利詹姆斯、康拉德、《艰难时世》。为劳伦斯正名。果然跟我们唯美派是互相看不起的啊哈哈。
  •     不错,相当喜欢,朋友推荐
  •     在利维斯的眼中,经典和传统是两回事。传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经典是伟大的作品。哈代只是经典但不属于传统,利维斯看得起的作家只有四个: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亨利·詹姆斯、康拉德。这一点我并不苟同。
  •     利维斯的书 很好 好文学批评文章不多
  •     看的第一本文学批评的专业书籍就这么给力
  •     首先,翻译不顺;其次,作者评论眼光过于个人化。
  •     为什么这么好的书,在大陆读者寥寥呢?庸俗的学术腔在这本书里几乎无容身之地,利维斯的文风与自信,使此书具有一种使人无法抗拒的沁人心脾的动人力量。袁伟的译文也堪称上佳。
  •     值得一读的几个点之作
  •     写论文时常常用到 不错
  •     學術性的書,適合想磚研的人看。一般人看了會覺得跟無趣。
  •     等待多时,终于读到利维斯了……
  •     很多表述并不是很清楚,读起来不太顺畅,但整体而言内容还是不错的,着重看的是关于詹姆斯的部分。
  •     这是本经典著作,虽然还没看
  •     一本自成一体却又奇怪得难与沟通的小说论著。作者的姿态颐指气使,其矜持圆滑打断了一切可能的怀疑的触角,于是也注定使其成为一本烂书。相形之下,写出《果戈里》的纳博科夫的智慧才真正令人叹为观止,好吧,我又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不是。可见,利维斯实多,而纳长老难寻啊~
  •     本科毕业论文灵感的来源。回归伟大传统,可惜续上意识形态斗争了。可惜了可惜了。
  •     两年夙愿不完全了断,初读艾略特詹姆斯时的岀离感就此缠绕入网。“伟大”之名震撼如初不绝若缕,可惜康拉德音容笑貌依旧苍白;“传统”洪荒缞鬓不改面目褶皱,唯余英式园林自然风骨依稀可辨。一年前喜欢的Mr. Beveridge's Maggot和两年前爱唱Jerysalem交相辉映,可中二的结论却是:赶快放弃治疗,我已经不再是那么喜欢读英国小说的我了。
  •     从头到尾从尾到头
  •     利维斯的影响
  •     这个是文学批评必读书
  •     书不错,送货也及时,但是送来时封面很脏呀,擦了好久,
  •     对于我这样一位非常挑剔的读者来说,该书的译文还真是非常棒的,再加上陆建德的前言,此书堪称完美!
  •     评论了一些大作家和名作。以后慢慢看。
  •     2011-1-17 购于单向街书店
  •     即负载道德教化崇高的意义
  •     不错的一本书书!
  •     读起来并不像那些文学理论书那样晦涩难懂,作为基础读物比较清晰
  •     看到艾略特就笑了。“传统”真是文学批评人爱八卦爱追根溯源爱找承继的一大特色。
  •     谢谢利维斯那么看重奥斯汀……但是不得不说,利维斯好闷啊……
  •     本书从英国小说史上“几位直正大家”着手,梳理和阐明了英国小说传之伟大所在,以“唤醒一种正确得当的差别意识”。所谓小说大家,“乃是指那些堪与在诗人相比相埒的重要小说家——他们不仅为同行和读者改变了艺术的潜能,而且就其所促发的人性意识——对于生活潜能的意识而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亦即他们不仅是形式、手法和技巧上的创造性天才,更对道德关系和人性意识有着严肃抄件味关怀。有幸忝列利维斯名单的小说大家有: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享利·詹姆斯、约瑟夫·康拉德和D.H.劳伦斯;梅瑞狄斯、哈代等著名人物则被认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而对狄更斯,作者一方面承认其伟大,另一方面又说:“成熟头在狄更斯那里,找不到要求人经久保持一种非同寻常之严肃性的东西”,因此只在末章分析了他的《艰难时世》。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亨利·詹姆斯、约瑟夫·康拉德——我们且在比较有把握的历史阶段打住——都是英国小说家里堪称大家之人。奥斯丁的情况特异,需颇费笔墨详加研讨,因而本书所沦将只限后三人。批评家们已经说我褊狭了,而且我敢肯定,如是一番开场白之后,无论我如何阐发申说,都会被用来加强他们的苛责。虽然有白纸黑字为凭,但人们却都煞有介事地风传,说我小觑了密尔顿,鄙弃“浪漫派”;说我认定邓恩之后,除霍普金斯和艾略特外,再无需要我们关注的诗人。我想,所谓英国小说家里,除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詹姆士和康拉德外无人值得一读的观点,也会被人信心十足地归在我的名下了。
      要避免为人误解误传,只有一途——拒不表达任何能有影响的批评判断,即什么也不说。然而我还是以为,要促进富有成效的探讨,最好则是自己先尽量弄清所断为何,所见何物,努力在所关注的领域里建立起基本的甄别准则,并尽力明晰出之(如有必要,与人明白论争)。在我看来,虚构领域就亟需若干促人深思的甄别性准则。这个领域阔大深远,每每于不知不觉间,便诱使人走上了昏判糊断之途,陷入在批评的慵懒怠惰之中。我这里说的是隶属于文学范畴的小说领域,尤其是指维多利亚时代在当下的风行。特罗洛普、夏洛蒂·永格、盖斯凯尔夫人、威尔基·柯林斯、查尔斯·里德、查尔斯·金斯利和亨利·金斯利、马里亚特还有肖特豪斯——那个时代的次等小说家们,一个接一个地被推荐给我们,被人撰文颂扬,被无线电传播,而且透出一个显著的倾向,即是说这些作家不仅兴趣关怀五彩缤纷,而且他们就是当世的经典文豪。(他们不是都已进入文学史了吗?)举凡简·奥斯丁、盖斯凯尔夫人、司各特、“勃朗特姐妹”、狄更斯、萨克雷、乔治·艾略特、特罗洛普等等等等——人们可以推断,无一不是经典小说家了。
      如此一来,坚持要做重大的甄别区分,认定文学史里的名字远非都真正属于那个意义重大的创造性成就的王国,便也势在必行了。我们不妨从中挑出为数不多的几位真正大家着手,以唤醒一种正确得当的差别意识。所谓小说大家,乃是指那些堪与大诗人相比相埒的重要小说家——他们不仅为同行和读者改变了艺术的潜能,而且就其所促发的人性意识——对于生活潜能的意识而言,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如此这般强调为数不多的几个出类拔萃者,并不是要漠视传统;相反,理解传统之义正该由此入手。当然,“传统”一词含义多多,却也常常空无一物。如今人们就有个习惯,爱说“英国小说”有个传统;说这传统的全部特征就在于你要“英国小说”是什么,它便就是什么。而本着我在这里提倡的精神去找出小说大家,则意味着树立一个更加有用的传统观(并且承认关于英国小说历史的那个约定俗成的观点须作重大修改了)。传统所以能有一点真正的意义,正是就主要的小说家们——那些如我们前面所说那样意义重大的小说家们——而言的。
  •     是关于一些西方作家的评述性作品,不过也是没来得及读。书捧来感觉很好的。
  •     这本书主要是运用了文本细读法来展开论点,不是很难,理论性不是特别强,适合专业研究的同学和研究者读
  •     不是批评,讲的还是信仰和情怀(非贬义,挺好的,有点怀念)
  •     感情上很想给这本书一星,因为我从字里行间只读出了道统论的贫困。但不得不承认,这类理论套用在英国小说上面,或许是完全正确的;不过,若要移植过来、评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就难免失之千里了。所以我希望这本书在中国尽可能不要有影响。当然,它也的确不会有。
  •     又细读了一遍。虽然利维斯的批评手法在当今尤其是布鲁姆所说的school of resentment们看来早就过时,过度强调“道德关怀”有时迂腐,但贯穿全书的“一种正确得当的差别意识”,和在帮助普通读者获得一种价值判断和经典甄别上,影响恐怕至今无人能及。“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亨利詹姆斯、康拉德---都是英国小说家里堪称大家之人“,此番开场论断,我从十年前第一次读到以后就再无动摇。
  •     单纯的道德主义批评实在令人气馁。福楼拜和乔伊斯居然因为缺乏道德人生关注登不上伟大传统之列。和布罗姆的《莎士比亚的政治》相比,利维斯的缺陷和狭隘太明显了
  •     看来以前对利维斯(包括大家)的刻板印象真是太深了。虽然很多地方非常刻薄,但真的是杰作。任何时候利维斯都不应该被简单贴上“道德主义者”的粗暴标签。
  •     经典之作,不过得补上那些没有读过的作品哦
  •     利维斯始终是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绕不过的人物。
  •     论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在用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的第二章证明了詹姆斯相比艾略特就是个渣之后,谁还能看得下去第三章?反正我总是想起前面对他的百般挑剔,十分出戏。
  •     三联的书,质量很好,拿回来都很开心。
  •     关注作品的作品
  •     《伟大的传统》作者里维斯是英国著名的文化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的老师,里维斯主义的开创者。也是英国两位Dr(博士)之一(另一位是约翰逊博士)。《伟大的传统》可谓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思想界对自身的集大成的总结。研究雷蒙德·威廉斯文化批评理论的人一定要看这本三联的书。
  •     一直很钟爱三联的书,虽然是平装但是很有质感,爱不释手。这本书对于非一般意义的名著作出评点,中肯到位
  •     夏志清老先生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得此书之助甚多。
  •     虽然利维斯在国内比较冷,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     类似于一种新标准下的自我文学排行榜
  •     老头絮絮叨叨几句话干掉了狄更斯和福楼拜= =
  •     书的翻译实在很坏,就算译书要秉着忠实原文的原则,但是汉语和英语显然是两个语种,汉语的语序很重要,总是否定否定还反问的这种句法,我都读哭了!翻译者碰到这种情况就不能帮忙理清一下吗? 读一段就要做一次逻辑推理的头脑风暴,我这读的真是文学批评吗?本来想给三分,加一分是送给为翻译者作序的先生,亏了你把序写得那么花枝招展,读完前两章,我已经对于F.R.里维斯的主观出离愤怒了。
  •     一直很想读的书,现在才下手。送来的这本书,品相挺好的
  •     评说比较详细,而且态度比较诚恳。不过有些他所说的妙处表示体会不出啊,果然玩鉴赏又是看祖师爷心情的一份工吗?说到道德关怀,忍不住问谁的道德标准?
  •     作为英国文学评论的祖师爷级人物,利维斯分析的犀利透彻,角度也很特别。很好很学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