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风里·剑河倒影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在春风里·剑河倒影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546102108
作者:陈之藩
页数:177页

章节摘录

  在春风里  几度夕阳红  我左右看一看,只有两个颜色。西边全是红的,那是夕阳;东边全是绿的,那是校园。喷泉处处如金丝银缕,在绣一幅红绿各半的披锦。  车,逐渐涌来,人,一堆一堆的团聚,然而依然很少声音。这是一个繁华、美丽,而也寂寞的黄昏。  今天是毕业典礼的日子。典礼要在黄昏时举行。毕业是学生们的事,而在这样热的天,教授们还得披披挂挂一堆红红绿绿的东西,来尽量渲染这颜色已够灿烂的人间。  屋里太热,而会尚未开。在校园里散步,向东一堆西一堆的学生及家长们打打招呼。  “陈先生,我给你介绍这是我父亲,这是母亲。”杰克如此介绍,我握握他们的手。杰克的父亲一边抚摩他的肚子,一边继续说他对儿子的勉励的话。  “孩子,今天是最后一天,我们已经尽了我们所有的最大努力,以后要看你的了!”  “谢谢,爸爸。”  “孩子,今天是最后一天,我们已尽了我们所有最大的努力,以后要看你的了!”母亲不折不扣的把话重说一遍,只是声音提高了好几倍。她是一边喘,一边擦汗。  杰克说:“妈咪,小些声音,大家全看我们呢!”  “母亲对儿子说话,有什么怕看的呀!”于是她又重新再说一遍,“孩子,今天是最后一天,以后……”显然这句话她是准备了好多日子的。  我一边拍一拍杰克的肩膀,一边将今晚不知重复了多少次的一个词,向杰克说一遍:“恭喜你!”父母给子女的叮咛是不变的,正如礼服的颜色是不变的;教师给学生的赠言是不变的,正如典礼的季节是不变的。而人却像河里的波浪,向前滚;像林问的花朵,向下落;像天上的雨珠,从云彩里来到泥土里去。  我在学生们的影子里,看到我的过去;在家长们的叮咛中,看到我的未来。在时间的长流中,往日的记忆与来日的梦想,似乎同时呈现在这校园的空间里。  我大学毕业那年,喔,已经十年了。十年前,那是多灾多苦的中国;十年后,这是多金多色的美国。而人间的寂寞究竟有什么不同?  十年了,十年前多像这目前。虽然我的大学没有什么典礼,我的家长没有任何人到校,我的校园里没有这样多的绿树;而却比这校园多些东西,是学校外围的城防工事,到处是铁丝网,是堡垒,是弹痕。我的学校如一只船板上的箱子,而那时的都市却如红海里的沉船。我毕业的那天前夕,还听到校墙外,人海浪潮的卷地?舀天与子夜里怆痛的呼声之此起彼伏。然而古今中外人事的荒凉,又有什么不同呢?  十年前,我在传达室里领了个文凭,肩着我的行李,迈过铁丝网,走出校门,四顾茫然。  “我到哪儿去呢?”  可是现在我又知道到哪儿去吗?我的学生又知道到哪儿去吗?  十年前,我默念王国维的词句:  天末彤云暗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  尔安归!  这幅墨色山水似的诗人心境,现在看来却历久而愈新了。  十年了,像一个梦,我现在究否醒来?  “陈教授,修士在请你去呢!”  我随着修士教授们的行列鱼贯入场,坐在高台上,面对着前后左右的人海。观众的掌声呼应着,学生的行列蜿蜒着,神父将学位披肩一个一个为年轻的孩子们披上。祝福的话不会不同的,是“前程如锦!”而它的真义,恐怕是“往事如梦”而已。  我随着人流,带着汗透,走出礼堂。曲终以后,继之是人散。修士们回到他们的修房替众生们祈祷,赎罪求怜!家长们回到他们的住舍替幼孩们做工,喂奶烧饭。学生们走到工厂或商号,将他们父亲的故事,教授的技巧,重新改编上演。  是的,这就是人生。人生的寂寞是不分东西的,人世的荒凉是不分今古的!  我走出校门,右有明月,左有身影,三人手挽手的回到住舍。屋子是一团闷热,这闷热的小屋,颇像我童年时的家。  我记得儿时,在这么热的夏夜是不能入睡的,总是坐在蚊帐里看小说。当然是拣最热闹的小说看——线装绣像《三国演义》。  首页照例不看它,但越不爱看,却越映人眼帘。所以至今还记得那首开场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  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一九五八年六月一日于曼城  迷失的时代  纪念海明威之死  我们中国在清末民初出了两个大诗人,王国维与易实甫。有四句易实甫的诗我最爱念,也最爱引,可是忘了头一句,只记得三句,于是我给它补上个第一句:  但得高歌且高歌,  行乐天其奈我何;  名士一文值钱少,  古人五十盖棺多。  这首诗使我感觉得出来,清末民初时的脉搏。清末民初是我国的迷失了的时代。那个时代真正的诗人,是王国维,是易实甫。他们有一套价值观念,因无从保存了,而感彻底的悲观。悲观之下的诗人,歌喉是凄楚的。强者在高声喊冤,弱者在低声呼痛。而共同的目标,却是不知所之。  民初相当于美国的二十世纪初叶,二十年代左右。美国出了一批诗人,这些诗人是迷失了的时代的代表。我最喜欢的是费兹哲、吴尔夫、海明威。而主要的诗人是艾略特。  费兹哲有一本小说中说:一个富翁,什么东西都有,就是他想爱的爱人不可能得到。  海明威则进一步,在《太阳还是要升起来的》一书中,叙述一个故事,爱人是得到了,但他自己却有了生理上的残疾,不可能快乐。  艾略特更进一步,在他的《荒原》的名诗里,说一对爱人正在快乐,却因忽然进来一狗,给搅了局。  吴尔夫是悲观到家了。人生是爱情与名誉,名誉与爱情都有了,却依旧是茫然。他在《无家可回》中说:永远不变的是街头的无根行客,永远不息的是人世的飞矢时光。迷失了的人群在这迷失了的时代,好像醉汉骑着瞎马,看来若有所之——但何所之?  海明威是在这种气氛中,成长起来。他没有办法来传达他强烈的感情,所以他用的符号与工具,都是极端的。如同打猎、斗牛、战争、死亡,而最强烈的情感自然是死亡。死亡在他的笔下与这种茫然不知所之的情绪比较起来,也显得平平淡淡了。  十九、二十世纪,人类的建设是空前的。到处是峥嵘的楼阁,到处是巍峨的庙堂。然而,人们把楼阁建起来,却将主人赶出去;将庙堂盖好了,却将神像拉塌台。  人们一步一步的走向圣地,一尺一寸的走进庙堂。庙堂中有辉煌的建造,有轮奂的雕饰,有庄严的宫殿,有响亮的钟鼓,而就是没有神。也就不成其为庙了。  朝圣者在震撼惊疑之余,感觉惶恐起来。“我究竟在回哪儿?”“我干什么来了!”迷失的诗人们唱出了这种怅惘,海明威有一支动听的歌喉。  怀德海说:自有人类以来,不知有过多少落日时光,忽然有一天,看着西天的落霞,而“呀”了一声,人类的文明自此开始。换句话说,人类的文明产生于对落日残霞的赞叹。  我们如果仿照怀德海的说法,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以后,不知过了多少年,有过多少庙,进过多少香,忽然有一天,朝圣者登上庙堂,一看神像不见了,而“呀”了一声,人类文明从此结束。换句话说,人类的文明是消灭于对神祗失踪后的茫然。  我们是住在一个没有神的大庙里,借用胡适之先生所说的话:“《长坂坡》里没有赵子龙,《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  因为这是人生,不能改戏,也不能回戏。没有赵子龙,依然要唱《长坂坡》;没有诸葛亮,依然要唱《空城计》;于是越唱越不知所云了。  海明威最著名的短篇《杀人者》,一开始他即描写一个酒店,忽然进来两个职业凶手,让侍者不要动,他们问明某甲何时来此吃饭以后,二人即看了看部位,研究了一下杀某甲的方法。侍者与厨师,全是甲的好朋友,赶快在晚饭以前,去告诉甲,让他快逃。  厨师到了甲家,甲正在屋里床上躺着呢。对厨师送来的紧急音讯,既不感觉吃惊,也没有疑虑,只是翻了一个身再躺下去。厨师追问其故,甲说:“反正也逃不了!”那意思是,唯一的途径是“等死”。小说就此结束。  人生究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有着不知多少动听的解释。有的诗人说在追求完美,有的哲人说在追求平衡;有的人说要做超人,有的人说要进天国。只有到了迷失的时代,他们的论调是凄厉而又平淡的,人生是在等死。  迷失的时代中,人类的思潮,不仅影响到小说家、诗人,像美国的名记者曼钦、名律师丹诺,都是在这种思想下浸淫、陶醉,而终其一生的人。  然而,太阳还是要升起来的!深秋之来,自然是万叶俱落;而阳春之至,也必是万卉齐发。我们还是暂时把海明威一代的作品当做严冬里的风号,只是春天不再遥远的标帜,而不是彻底的死亡。  有一个年轻人问海明威写作方法,海明威答复他说:  “我不能帮你忙,小家伙。你所写的比我十九岁时写的要好得多。问题是你写得太像我。如果太像我,你是哪儿也到不了的。”  这话不应该只是指写作,而更应是指思维。我们如果跟着海明威走,不论走到非洲去打猎,或走到西班牙去斗牛,是不会走到哪儿去的。  我们要有我们自己的路——不是易实甫、王国维的路,不是海明威、吴尔夫的路。  让我们用雪莱的诗来祝祷这个柳暗花明的新村之早日到来。  ——我在枯寂的小径上徜徉。  荒凉的冬日忽现春光——  花草的芬芳,令人沉醉,  流水的声音,如是悠扬。

前言

  在北京的《万象》杂志新主编王君忽发奇想,要把我在台北出版的散文集重新组合,定为新册,也就是发行全新版。我的小学教育是在家乡霸县受的。霸县与北京、天津是等距离。中学在北京念的,大学是在陕西城固古路坝与天津的北洋大学。我当然有许多同学与朋友,他们想知道我这段时光是怎么过的,正如我想知道他们的情况,所以对于王君的提议稍加考虑后就答应下来。这是一年多前的事了。  二○○八年六月,我忽然病倒,住进了医院。一觉醒来,四大本、近千页的校稿已在床边。元方正坐在我身旁,微笑地说:“这是你的大作,北京的新版清样。我校对不止五次了,错字或误植的字大概没有。至于百科全书式的向深处探讨与一般的资料查对,我能做的都已做了,就是吹毛也不易求出疵来。”

媒体关注与评论

  并不是我偏爱他,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在春风中不陶醉的。因为有春风,才有绿杨的摇曳;有春风,才有燕子的回翔。有春风,大地才有诗;有春风,人生才有梦。  ——陈之藩《在春风里》  不知是哪位圣人创出剑桥这种制度,这种制度是无时无地不让你混合。比如教授与学生混合,喝茶与讲道混合,吃饭与聊天混合……至于行与行问的混合,他们以为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搞抽象数学的到实验室做起实验来,女秘书造诣而上成为教授,你就知道这个学校之怪了。  ——陈之藩《剑河倒影》

内容概要

他是科学家,在美国、中国台湾、香港地区育人无数。
他是散文家,他的文章影响了几代台湾和香港人。
陈之藩,1925年生,北洋大学电机系理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理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副研究员,休士顿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波士顿大学研究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荣誉教授。
除了科技领域的一片天,他始终在心里为文学保留着一席之地。著有散文《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蔚蓝的天》《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剑河倒影》《一星如月》《时空之海》《散步》《看云听雨》《思与花开》等。获选英国剑桥大学艾德学院院士、英国电机学会院士及台湾元智大学“桂冠文学家”。
年轻时即是胡适的忘年小友,梁实秋的畅谈伙伴,杨振宁的好朋友,梁文道推崇的对象。台湾的中学生没有人不知道陈之藩的,因为他的《谢天》、《失根的兰花》等多篇散文,长期被收录在台湾地区国文教科书中,早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是多年来启蒙年轻学子对文学世界想象的必读文章。

书籍目录

大陆版序
萧规曹随与房谋杜断
在春风里

寂寞的画廊
几度夕阳红
迷失的时代
纪念海明威之死
愿天早生圣人
科学与诗
永恒之城
方舟与鱼
周末
春联
祝适之先生七十生日
谢天
第二信
纪念适之先生之二
第三信
纪念适之先生之三
儒林外史
纪念适之先生之四
第四信
纪念适之先生之五
丹诺自传
纪念适之先生之六
第五信
纪念适之先生之七
在春风里
纪念适之先生之八

纪念适之先生之九
叩寂寞以求音
剑河倒影
代序 如梦的两年
实用呢,还是好奇呢?
理智呢,还是感情呢?
明善呢,还是察理呢?
一夕与十年
王子的寂寞
自己的路
图画式的与逻辑式的
勇者的声音
古瓶
罗素与伏尔泰
兼答林语堂先生
风雨中谈到深夜
喷烟制度考
不铸大错

作者简介

《在春风里·剑河倒影》讲述了:“陈之藩作品系列”共四册,收录了作者已结集的八本散文集,是一代“科学文学达人”在大陆最完整的作品呈现。作者兼具科学家及文人两种身份,作品风格一方面有科学家不同角度的看法、说理透彻的剖析,另一方面呈现出文人清新淡雅的诗意,别树一帜。作者用独特的、兼具理性与感性的笔,记述他对当代、对科学、对文学的见解。文中处处流露出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却不盲目的人云亦云。他在撰文纪念胡适先生时曾说:“并不是我偏爱他,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在春风中不陶醉的。”读作者的散文,也很难不沉醉在他文字的“春风”里,体会着氤氲在字里行间的深情与智慧。

图书封面


 在春风里·剑河倒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这套书已经在书店里卖了吗?哪天去看看。不记得在哪儿看过陈之藩的《剑河倒影》,很是喜欢,感觉和一般的散文风格不太一样。后来去网上搜了一下,原来是大科学家,难怪他的散文中处处见理性和思辨。想像中,剑桥是传统的,严肃的,静静的,但陈之藩说“剑桥之所以为剑桥,就在各人想各人的,各人干各人的,从无一人过问你的事。找你爱找的朋友,聊你爱聊的天。看看水,看看云,任何事不做也无所谓。”摘抄下来,偶尔看看,顿觉清凉一片。
  •     陈之藩和我爷爷的名字只差一字,爷爷叫王之藩。这是陈之藩文集的第二本,从梁文道的《我读》里知道它,便去借来看。很薄的一本小书,上半部分写和胡适有关的,下半部分写关于剑桥的。梁文道主推前半部分,我却更喜欢后半部分。做比较文学的同学,可以阅读一下,那样开阔的视野,那样放松的写作,真是难得。陈老的专业是机电工程,但是文学素养却如此深厚,不得不让人感念先辈们。民国啊,我---爱你。暂不摘抄了,先睡了,憾分身无术。。。
  •     ——读陈之藩的《在春风里 剑河倒影》  谢泳先生曾经就“职业的读书和业余的读书”对比来谈,以为职业的读书多半是工作的需要,选择和自主受限,有功利色彩;比较来说,业余的读书就容易获得更大的乐趣。我也曾经长久地观察朋友中间那些“职业的”和“爱好的”对书籍甚或绵延到书市的看法之异同。虽然这样两种人对书界的了解程度不同,有时关于“自己和书”这种命题的所谓“了解之同情”就有多有少;但是,也有不少是共同的苦处,比如说读不到自己想读的书。不止一位朋友和我谈到陈之藩先生的书,有职业读书分子,也有纯粹的爱书人。他们和我谈起陈之藩先生在海外早年出版的那些散文,那些牛津出版的单行本,后来又告诉我说出了文集,整合在一起,还说海外版本种种的好,听了叫人徒增艳羡。问题是仍然在海外出版,国内现有的一些选本,读了叫人不解渴。这样看来不言自明,朋友们显然是换了个方式和我说:你真应该读一读陈之藩先生的书。现在这个问题有了归宿,大概是一件喜事吧。  对在大陆重新出版早年的散文著作,而且是“拆散重编”,陈之藩先生有些担心,觉得是“冒险之事”,而出版方赔钱是小,“倒是初出茅庐的新主意,不得一试即烟销火灭,为年轻人最不幸的挫折”。即便如此,“陈之藩作品系列”还是如期出来了,收录了先生八本常见的散文著作。虽然在书中也见到“此处删去……字”这样国内出版常见的劣处,但还是一解很多人的“燃眉之急”。  陈之藩先生之所以如此在意年轻人早期的挫折,或许可以从我收的“陈之藩作品系列”中的这本《在春风里 剑河倒影》中寻找到一些渊源。之所以选择了这一本,是因为原先的两本的单行本,一本有很多和胡适有关的文字,另一本据说最能体现陈之藩先生的文字风格。《在春风里》所辑录的文字从一九五七年十月起,至一九六二年三月止。在这文字写成的时间里,作者去国怀乡,人地两生,确如陈先生所言,“在寂寞的环境里,寂寞地写成”。我们从那些字里行间里很明显地看出一个青年学子的纷乱心绪。早年独自求学海外的记忆之深,不但有这些当年写就的文字为证,由己及人,时时注意体察年轻人的努力和奋斗历程这样一个本能的习惯似乎也保留了下来。  陈之藩的寂寞还有一大出处,即他所尤为崇敬的胡适之先生的逝世。胡适当年的言行确曾影响过一个时代有文化、有思想追求的青年,现下大量的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只要和“胡适之”三个字发生过关系的事迹,大多数都会出现在他们写的回忆录和其他叙旧文章中。但老实说,我仍然没有见过像陈之藩对老胡适寄托如此深厚感情的这样极端的例子。《在春风里》收录了很多篇纪念和回忆胡适的文字。仅在胡适先生谢世后以信的形式写的纪念文章,就有九封之多,这些似信非信的文章从写作的时间来看,多集中在一九六二年三月间,是故作者的怀念和怅惘之情短时间内无法排解,才有了这许多寄托之作。陈之藩在撰文时曾经仿佛无意间这样解释道:“并不是我偏爱他,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在春风中不陶醉的。”(参见本书98页)文章中还收录了胡适当年给作者的回信原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胡适写私信,有他独特的风格,那是一看字就能知道作者的。在陈之藩先生的文章里见到这些当年远涉重洋的胡适之的信,使人有说不出的滋味。  《在春风里》中陈之藩致胡适先生的第九信居然是冥信。在一个传统中国人而言,我们都能了解那种与生俱来的感情含蓄和态度内敛是日常状态,——即便他是一个青年学子,——除非是到浓情完全化不开的时候,才能破天荒地写这样的信。并且在这封信中仍然像一个学生似的报告自己论文发表的情况,并报告说是在这篇论文仍然秉承着胡适先生在“东厂胡同”教他的行文风度:开门见山,水清见底。老实说,我观陈之藩先生并不喜欢“水清见底”的行文方式,这是因为他特别注重文字的意境,直白如白开水的一样的文字,考虑到论文说明问题的需要,可能会出现;而在他自己自主写成的散文这些文体中就不可能出现。但是在这时候,我们看到的陈先生完全是一个性情中人,所有自己的坚持都妥协化作对老师的纪念。此信写毕,这一组连续多天写成的纪念文字终于在很悲伤的调子中煞尾,于是整本书也告一段落。  谈及文字风格,特别是散文创作,陈之藩的文字确实有如很多人所说,有他不二出的特点,没有读过可算是一个遗憾。这个特点在《在春风里》和《剑河倒影》都很显著的表现了出来。就是一旦他开始自由的写作,文字总是要在哲学和科学间徘徊,文字明白晓畅,但不沦落为文化快餐类杂志里的文章,那些杂志的文字总是一再铺垫,最后留下一个确凿无疑的结果性的东西来励志。陈之藩的文字则并不着力于叙事和诉说,你看他的叙事总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把例子和故事讲完,然后留一个空洞一样的思考引信在那里,迂回曲折不大,但是直接到达问题的深处;它们并不指望说明一件事情,也不想说服读者,留下的那些疑惑都横亘在那里,,使人无法回避。文章整篇都是那么清利,但是留下的可咀嚼的东西和它们要表达内容的深度,绝对值得玩味再三。怪不得朋友们个个向我推荐起来苦口婆心。   陈先生在他的时代是一个因超越而奇怪的人,非但从自己本来的电机工程专业跨越到哲学领域,而且还有着独特的审美,总是将科学与诗放在一起说话,并且企图以一个从事技术科学专业的人的身份来消解上个世纪以来直到今天所谓的科学在道德观上的蛮横,书中举了“方舟和鱼”那个美国著名的案例,他说,那是科学的浮躁期,“二十世纪初叶所谓的科学,对宗教、神话、寓言与历史所采取的态度,多是这种有失公平的态度。……有些东西,不是以真伪来定价值的。存在的理由可能是由于想像,可能是由于遗憾;可能是一种工具,可能是一种希望。科学既然管不了价值界的东西,又何必在这些梦境里伸进一只不伦不类的脚!”(参见本书44页)我想这说的是对今天的科学在道德上自居审判者地位的一种批判。陈先生在那样的年代和年龄上对这一点看的如此清晰,实在使人印象深刻。有趣的是,当时他还一厢情愿地认为胡适应该是一个诗人,胡没有留下更多诗作,是因为“一个性情最柔的诗人,受了严酷的考证训练,把一个最配做诗人的胡先生给扼杀了”(参见本书72页)从书中看来,虽然陈先生对老师胡适的感情深厚的可叹,其实胡、陈二人私下交流分歧较多。胡适是从事人文学科研究,他追求的正是人文学科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来保证学术的严谨,即他的考据癖;陈之藩先生是技术科学专业出身,他反而是要在严谨但刻板的科学判断过程中寻找历史、艺术和哲学与科学的相通融融之处,即他文章中诗化和哲学表达,两个人其实都是在寻找着另一方学科的支点。于是两个人之间那种可爱的分歧是躲也躲不掉的。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陈先生是否还这样认为胡适应该是一个抒情诗人。  2009-9-8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本好的小集子,但讨厌里边的删字~~
  •     从自我经验出发,最终走向思考。娓娓谈来,语调朴实,语言清丽。
  •     陈先生的文字有不一样的感染力,从文字中潺潺流出对世界和生活的思索。
  •     关于寂寞 他讲的很对/读着读着就喜欢上陈之藩了 真挚的科学家却有好文学底蕴 和胡适之是好友 不知道是胡适太好太厉害还是我不了解他 之藩把他赞的很好很敬佩他 胡适死后他写了8篇文来纪念他 之藩后来去读剑桥 写在剑桥的点滴 启发 真的好想也去读名校 也去体会 不单多是因为读书 而是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吸引着我
  •     真挚的绝对是感人的 看他读胡适的信那里眼眶湿润
  •     文笔非常好。思考得很大。剑桥是个好地方乎?
  •     书真的是好书,可惜就是有几处“以下删去XX字”
  •     科学家写的散文
  •     和胡适的书信,感觉胡适是个非常好的人,有才,有情。
  •     “唯物论者,把人看成数;人道论者,把人当成人。把人当成人是圣贤的看法,把人救上来是英雄的行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受的考验只有一个,是否在殷忧之后启出了圣贤,是否在多难之后唤起来英雄。退一步讲,即使没有圣贤与英雄,也该有善恶,有是非,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没有是非与善恶的时代。”---《愿天早生圣人》
  •     《在春风里》主要是作者在曼城期间所写的散文,大部分是纪念胡适的书信;《剑河倒影》则是作者在剑桥读博期间的一些所思所感。个人比较喜欢《剑河倒影》中的文章。但《在春风里》让我非常想读一读胡适、史怀泽及克莱伦斯.丹诺的传记。
  •     之藩先生前一段时间离开这个世界了,他与胡适之间的交情和惺惺相惜让我艳羡不已,这些古典的馨香的故事越来越少了。
  •     陈之藩在《剑河倒影》里说:“剑桥之所以为剑桥,就在各人想各人的,各人干各人的,从无一人过问你的事。找你爱找的朋友,聊你爱聊的天。看看水,看看云,任何事不做也无所谓。”
  •     这本合集是在图书馆读完的,今日在豆瓣上看到,再次推荐。陈之藩先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写的文字,朴素平实,真真切切,非常适合一边抄写练字,一边细细品读。现在有些80、90年代的作者,头顶”圣手“的光环,文字中却怎么也搭不起这座可以长久通向读者心灵的桥……
  •     好文!这股韵味儿真是难以招架,心肝儿肺真是服服帖帖的。当代人再难有这样的氛围和沉淀了。
  •     “我们当然对不起锦绣的万里河山,也对不起祖宗的千年魂魄;但我总觉得更对不起的是经千锤,历百炼,有金石声的中国文字。因此,我屡次荒唐的,可笑又可悯地,像堂吉诃德不甘心地提起他的矛,我不甘心地提起我的笔来。”
  •     挺松快而有意蕴的小品文。作者文理皆通,十分羡慕。
  •     谁不爱春风呢?清新的格调如沐春风
  •     当不成诗人的诗人,美国的寂寞和剑桥的闲谈
  •     很好的文字,情理俱至。
  •     专门在香港买了。。。
  •     已經是很多年前讀的了。今天聽到他過世了,在豆瓣搜了一下,竟然沒有發覺太多關於他的東西,畢竟他已經是個隔幾代的人了。
  •      I267/5091 在春风里比剑河倒影精彩
  •     文章不错,对某些无意间流露的立场保留态度。
  •     一半在悼念胡适
  •     既诚恳又可爱
  •     因为这本书,开始喜欢陈先生的文字。
  •     很不错的散文,文字很美,内容也好,读来很轻松。2012.10.19
  •     酒是可以温暖的,在这萧瑟的秋天。
  •     陈之潘是理想主义者,他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对于学校这个象牙塔的膜拜以及他对于清清世界的一种向往,也同时看得出他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意,而只能将一片对美好的向往付诸于笔端。令看者的我。。。不禁唏嘘。。。
  •     在春风里吹得满是寂寞的回音,在剑河中倒映的全是反省的思考。越发爱上陈之藩这支跨越人文与科学的藩篱的巨笔。
  •     这本很不错,一部分回忆胡适,一部分介绍剑桥,都具有让人读完一句停顿下来,仰起头沉静片刻,再读的魅力
  •     民国的人写散文呐真的是如沐春风,又有对时代的洞察和忧愁,比起梁遇春可好了。
  •     几度失神,几度落泪。减一星为了不时出现的对仗排比,让人想起高中生作文,个人喜好问题。
  •     好奇
  •     疑心删减
  •     “我想用自己的血肉痛苦地与寂寞的沙石相磨,蚌的梦想是一团圆润的,回映八荒的珠光。”
  •     语言太大陆气,我更喜欢木心、朱天文和夏宇的文风
  •     又读一遍。喜欢乡愁文字中萦绕不去的抑郁,喜欢对牛剑大学制度的生动描绘,活画出了胡适,可惜总有粉丝般的过头感,以及借与名人交往抬自己的嫌疑。
  •     就那么淡淡的
  •     一点的不矫情的寂寞,我要是有朋友背井离乡了,我就送陈的书。
  •     带着自虐的快感读
  •     大陆买不到原书,我把电子版打印了看的。包括:旅美小简,在春风里,一星如月,时空之后,蔚蓝的天。科学家妙笔生花,把自然科学研究者的思想写成美文,真的令人手不释卷。
  •     我很喜欢“此处删去X字——编者注”。。。
  •     终于见到科学和人文完美结合典范。陈先生的散文确实很好!
  •     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可以培养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可以培养一点点文化。
  •     大一时,陈雪芬老师给我看的书,理想国啊
  •     不错,要收全这个系列。
  •     感人肺腑,情真意切
  •     这本小书 充满了诚恳、责任、寂寞和真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