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食事》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四方食事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505963566
作者:汪曾祺
页数:196页

不但美食,更是文化。

一直很喜欢汪曾祺写的文字,平平淡淡的,极细腻,又毫无雕琢痕迹。就是一个老人平静地说着,不会乏味,亦不激昂,算不上大气却仿佛牙雕般精致,时代的痕迹很明显,似乎一打开书就走进了一段时光,字里行间的文化气息和温馨感让我很是留恋。看汪老写的饮食书真是一种享受,从中学时高邮的鸭蛋开始就喜欢上了这种风格,美食在笔下成了一种艺术品,其实都算不上美食,每一种都是极具风情的小吃,简单,而入味,让人愿意一遍一遍的读,文化的气息从文字间自然而然地倾泻而出,小日子的味道让人心生喜欢。平时躲在宿舍里懒得出去吃饭的日子里,裹上一床被子,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不知读了多少遍的书,随便翻翻,任意咀嚼,竟然能像画饼充饥一般满足自在。唯一让我不大喜欢的地方是,汪老先生似乎对南方过于偏爱,语言当中不时流露出对北方人的偏见,这让我稍稍有点不爽,其他,完美。

汪曾祺的食事

年前读过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当时感觉有纯朴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正如抚摸着书页的那种令人沉静的质感。读四方食事也是这种感觉,在喧嚣浮躁的当下,可说是难得的好书了。定价18块,每页不到1毛钱,比绝大多数(应该是所有吧,不过我是工科男)畅销书都便宜。除此之外,四方食事中有很多旧时的小人物的,在过往的惊涛骇浪中,也不能忘却这些在细微的溪流中被打磨,抑或说流放在边陲被折磨的小人物的生与死。龙X台的River and Sea虽然说小人物,立意却在大处,因为她是一个政治文人。真正关心小人物的,可以读一读这本书。泡上一壶廉价的含添加剂绿茶,就着不便宜的电价,在节能灯下慢慢翻阅吧。犹如长者将他的往事娓娓道来,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惊心动魄。人与草木,不过也就一回事。人之一生,无非吃吃喝喝。平复一下你的雄心壮志,抚慰一下你的loser心态。肉食者鄙。小人物也应该自己关心一下小人物。//文字审查很麻烦,自己解码。

也算解馋

关于汪曾祺,之前我知道两点,都是来自课本。一是,他写的《金岳霖先生》曾经出现在高中语文书上。我们这代人,许多只对林徽因这个才女印象深刻,所以总是就金先生的痴情嗟叹又嗟叹,反而忽略了他本身是位著名的哲学家。二是,高中语文课外读物上还收录过汪曾祺的另一篇文章,《故乡的食物》,这本书上也有这篇文章。汪曾祺出生于1920年,逝世于1997年,这位西南联大的旧人,一生也算历经坎坷。然而福祸相依,汪老的丰富阅历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各地食物,不一定是美食,却大多别有风味。1930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西南联大当时在昆明,所以他享受了很多昆明的食物。这本书收录的一些文章中,不少提到他自己对昆明美食的情有独钟。1958年被划为右派,被下放到了张家口,又接触了北方黄河附近的许多食物。1962年,汪曾祺被调到北京剧团,跟着剧团又走了很多地方,书中的许多文章都有提到。虽然走了很多地方,汪曾祺应该算定居于北京,所以对北京的一些小吃也了解。而他出生地则是在江苏高邮,所以说起江浙沪一带的美食又是如数家珍。这样一个爱吃,会吃的人,才写的出那么多关于食物的文章。东南西北,酸甜苦辣咸,都尝遍了,实在喜欢的,还要知道做法。第一篇《泡茶馆》就让我倾心不已。西南联大附近各色各样的茶馆,泡出了多少人才和故事。如今的大学附近是见不到这样的茶馆了。毕竟,在一堆饭馆、美发店、服装店,一堆油烟和喧闹中开一家安静的茶馆实在有些不搭调。而大学的图书馆又往往建的那么雄伟和漂亮,一个又一个阅览室自修室,实在没必要跑校外泡茶馆。可是还是惋惜,茶馆文化没有传承。西南联大的那堆旧人,令人怀念。室友其中一位是云南曲靖来的。一次和我们批判学校食堂的饭菜。又感慨说我们这些人必然没吃过真正的菌子。起先不以为然,倒觉得她过于讲究。这次看了汪老的文章,看他说云南美食,谈到鸡枞,牛肉,汽锅鸡,宣威火腿等等,还真开始对那个遥远的省份产生向往。吃也是一种文化,也需要传承。汪曾祺写这些关于“吃”的文章,也是传承方式之一。可惜,里面提到的一些食物,我们这些90后许多已经不吃,甚至不知道了。比如云南曲靖的韭菜花,我问那位曲靖来的室友,她说很难吃,称其为“老人食品”,说老人很喜欢。也是,汪曾祺对于我们可不是老人。还有“豆汁儿”,“没喝过豆汁儿就不算到过北京。”这种频繁出现在小说中的食物,对于我这个南方人却特别陌生。问一位北京来的同学味道如何。他说喜欢吃的人不多,有一股酸味儿。还跟我讲了个故事,说是两个人打架,其中一个人怒说:“给你喝豆汁儿!”另一个一愣,随即回到:“有焦圈儿么?”焦圈是就着豆汁儿吃的一样食物。许多地方没到过,很多美食没尝过,看看汪老写的这些文章,也算解馋。

谈吃话家常

《四方食事》这部讲饮食的随笔集,为后人所编辑,有些地方多有重复,不免有些乏味。单看汪老的文字,却是朴素中生得趣味。看汪老谈吃,能看出三点:其一,汪先生游历过多方,说走南闯北不为过,谈及许多吃食时,都会提及不同地方的口味。比如写到韭菜花,“北京的韭菜花是腌了后磨碎了的,带汁…熬一锅虾米皮大白菜,佐以一碟韭菜花,或臭豆腐,或卤虾酱,就着窝头、贴饼子,在北京的小家户,就是一顿不错的饭食。”“云南的韭菜花和北方的不一样。昆明韭菜花和曲靖韭菜花不同。昆明韭菜花是用酱腌的,加了很多辣子。曲靖韭菜花是白色的,乃以韭花和切得极细的、风干了的苤蓝丝同腌成,很香,味道不很咸而有一股说不出来淡淡的甜味。”其二,汪先生对吃着实是有些研究的,一种食物常常会说起三四种做法。比如普通的炒鸡蛋,“昆明的炒鸡蛋特泡。一颠翻面,两颠出锅,动锅不动铲。”“番茄炒鸡蛋,番茄炒至断生,仍有清香,不疲软,鸡蛋成大块,不发死。番茄与鸡蛋相杂,颜色仍分明,不像北方的西红柿炒鸡蛋,炒的‘一塌糊涂‘。””映时春有雪花蛋,乃以鸡蛋清、温熟猪油于小火上,不住地搅拌,猪油与蛋清相入,油蛋交融。嫩如鱼脑,洁白而有亮光…另有桂花蛋,则以蛋黄以同法制成。“其三,文字朴实,相当接地气,读来妙趣横生。你看他写昆明的胡萝卜,”联大的女同学吃胡萝卜成风。昆明的胡萝卜是浅黄色的,长至一尺以上,脆嫩多汁而有甜味,胡萝卜味儿也不是很重…不知道是谁提出,胡萝卜还含有微量的砒,吃了可以驻颜。这一来,女同学吃胡萝卜的就更多了。她们常常一把一把地买来吃。一把有十多根。她们一边谈着克里斯丁娜.罗塞蒂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羊肉写的甚妙,尤其说到煮全羊那段,鲜活的很。”在达茂旗吃过一次羊贝子,即煮全羊。整羊,剁去四蹄,趴在一个大铜盘里。羊头已经切下来,但仍放在脖子后面的腔子上,上桌后再搬走。吃羊贝子有规矩,先由主客下刀,切下两条脖子后面的肉,交叉斜搭在肩背上,然后其他客人才动刀,各自选取自己爱吃的部分。“”羊贝子真是够嫩的,一刀切下去,会有血水滋出来。同去的编剧、导演望而生畏,有的浅尝即止,鄙人则吃了个不亦乐乎。羊肉越嫩越好。蒙古人认为久煮了的羊肉不好消化,诚然诚然。我吃了一肚子半生的羊肉,太平无事。“汪老认为写作者应当杂食一些,口味宽广一点,深以为然。

汪老的四方食事

汪老曾戏称自己是“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有人评说他的散文,就如一长者拉家常似的叙述,却娓娓道来。而读完此书的感觉,甚是如此,天南海北的听汪老聊四方的美食、风情,长了知识,也长了性情,恍如感觉自己还是那个扎个仰天小辫,搬个小板凳坐在夏日树荫下,支着下巴听爷爷讲故事的小女孩。那些文字,温暖、清新、亲切又沁人心脾,是甘泉般的滋养,而你聆听时的眼神里则是充满着敬爱及敬仰之情。

食事

记点跟吃有关的吧。来昆明快两年了,那次读汪曾祺的「四方食事」,垂涎于汪老笔下那些昆明美食的同时又为自己竟对这些美食陌生得俨如初识而感到愧怍,亏自己还自诩为吃货。米线倒是常吃,只是味道跟别处吃的也无不同,照例的鸡架子猪筒骨煮成的汤底,米线滚水汋熟,几块鸡肉、一对鹌鹑、零星葱花,再随喜好添些盐醋酱料,一碗米线也就告成了。简单得味道也跟着简单。许是学校食堂做得将就,但有一回在大理吃过一家号称正宗得不能再正宗的过桥米线,也没吃出喜欢来。饵丝饵块也实在喜欢不起来,无论汤煮、烤、炸,味道都一般,近似的,老家福建的粉泥,原料是番薯,也是切成薄块状,段葱、大白菜混合炒成,那味道,啧啧,光想着,就不争气地垂涎了。豌豆粉在昆明和大理都喝过,味道俗得让人喜欢。清晨从旅店起来,到附近食肆,就着烤油条,呼哧呼哧地喝下一两碗热豌豆粉——这情景,是至今每想起大理都首先浮现眼前的。不能不说云南的野生菌,汪老也一再提到,鸡枞、牛肝、松茸…可惜没能一一尝遍。野生菌做成汤味道鲜美,阿城曾赞鸡枞菌为天下最「鲜」,用它做汤极危险,因为你会贪鲜,喝到胀死,这话诚然不假。河豚不敢吃、没机会吃,鸡枞倒是要尝的。有一回舍友从家里带来自制的油淋鸡枞,极不同的做法和味道,但依然美味得让人恨不得把舌头也吃掉。不知云南的和尚吃菌不吃,倘若吃,我觉得也该算是破了荤戒的。土豆在昆明好像无处不在,昆明人管土豆叫洋芋,炸洋芋、烤洋芋,算是特色零食,车站旁、巷弄口、小吃街,但凡人多的地方就有卖洋芋的。昆明人吃起洋芋很过瘾,我这种小外省实在不解其中味啊。


 四方食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