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日子》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自行车的日子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4
ISBN:9787505945111
作者:王文澜
页数:253页

泱泱自行车国

有点象大杂烩的自行车照片;重复的堆砌总是能产生一些冲击;偏执一般的收集自行车的影响是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王文澜的最重要的兴趣之一吧。照片都是很过硬的,看了也很过瘾。不过一下子那么多,总叫人有些审美疲劳了……倪萍的文字如同她本人讲话一样。那个很好的故事用了中文和英文讲了两遍,窃以为英文的一遍有些画蛇添足了。被王文澜的自行车冲击了一会,居然发现,很多那个时代的纪实照片,没有自行车这个元素,是少之又少的。另外,这部丛书里面,比起其中一本讲腕儿们开什么车的书,要好太多了,后者被香港狗仔队的报纸都不如!

乘风列子,列子乘风

不能不承认,自行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富深情、最难割舍的独特老物什,有多少梦想是从自行车上开始的,有多少愿望是在自行车上实现的。我始终记得父亲那辆风雨无阻的老凤凰,母亲那辆骑起来会吱呀作响的女式单车,以及第一次跨上簇新的永久牌山地车时的兴奋之情。对着说明书不断地比照和尝试,在当时局促的家庭经济条件下,还一直为后来修车师傅弄坏了变速器而耿耿于怀,然而镉镍那样的金属也无法杜绝锈蚀的来临,以及内胎破损漏气的命运。高中时有一次骑着后胎瘪气的车到半路,然后推行到学校后以至于迟到,次日不得已骑上那辆破旧的女式单车,一路上不像往日那般飒飒生风,反倒拘谨地左右顾盼,生怕熟人认出来。那番情景现在想起来依旧其味淳郁。对于这本书来说,来自王文澜、倪萍夫妇二人的合著,封面上“自行车的日子”五个稚拙的字体则是出自其子王倪的手笔。自行车是十分精致的一个载体或视角,融入了他们的个人史、恋爱史、家族史、婚姻史,并传神地折射出整个社会极为动人的一面。身为摄影师的王文澜,使用黑白的影像拍摄自行车坚持数十年,实属不易。各种背景和人物映衬下的主角充盈了血肉和灵魂,有着肢体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里面满是他的心血和热情;身为作者的倪萍,既是生活经历使然,也是爱屋及乌之深切,给予自行车以丰富立体的生命。急与缓,影像与文字,精神与物质,相濡以沫的辩证法通过自行车把二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彼此的依托、信赖与理解,也开始容忍对方的小不适,或刻板,或诙谐,或俏皮。她是这么说的,“自行车是记忆的链条,是缘分的见证……是父辈精神的化身”。所以,自行车背后的生活和记录,市井众生,阡陌百态,甚至边疆异域,风土人情,都是袅娜多姿的人生。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或者读到记忆之印,触动尘封已久的心灵,以至参悟关于生活的真相。尚虚崇玄的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他驶过的地方都枯木返春,生机重现。尽管庄子对此不以为意,以为“犹所待”,但此般的逍遥自得已非常人所及。比之气味熏天的汽车,躁动难捱的火车,轰鸣心悸的飞机,或许仍然是自行车更给予我们一番浅尝辄止的回味,一种类似趋行百里那样迎着风的自由。有这样一个机会去追寻魏晋遗风,哪怕无人送酒,亦可歆享片刻反璞归真的绝世旷达。

同好者

老王喜欢骑单车,喜欢拍照,我也是。慢性子的老王,和急性子的倪萍,两个完全不同性子的人生活在一起,很可爱!那些令人怀念的自行车的日子,我们的城市什么时候可以让自行车回归交通的主流,就是我们好日子到来的时候了。

一口气看完

下午无事,到图书馆闲逛,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王文澜是摄影师,以前在电视采访中见过,本就感兴趣,没想到在这犄角旮旯遇上,自是说不出的开心。一口气读完一点不假。喜欢的题材,耐人寻味的图片,诙谐幽默的文字。不禁羡慕起这一半物质一半精神的两口子,真是矛盾地相当和谐。王文澜的照片都是生活琐事,可就像他说的,照片是给后人看的,在后人眼里,再琐碎的曾经也是那么地新奇,有趣。而对于我们这种赶上了时代交接的人来说,他的照片更是令人百感交集。那无知无觉的小时候,二八大车,爸爸前面带着我,后面带着我妈,穿梭于街头巷尾的记忆碎片,就在这一幅幅陌生而又如此熟悉的面孔中重现了。我喜欢纪实,不做作,不装饰,只是低调地、诙谐地记录着发生的点滴。既然一切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那么记录这些曾经的存在岂不很有趣?

骑着自行车 的日子

昨天晚上花了3个小时看这本书是一本很容易读完的书因为文字不多有很多图片每一张都有认真的看但是毕竟是借来的书在记忆里留下的印记往往没有文字来得深也许是因为不会骑自行车吧对于这本书很喜欢因为是自己不熟悉的世界吧看到那一张张黑白照片自己就会想啊——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呢?骑在这小小的金属物上毕竟它曾经乃至现在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而我却不曾应用够倪萍在里面说只有骑过它才算拥有它而我,应该是不曾拥有吧买过,丢过却没有骑过很可笑啊不仅是自行车里面还有倪萍夫妇的一些生活一个物质,一个精神两个不同的性格一个急,一个慢两种不同的待物方式却是很和谐,很可爱的生活记得倪萍在里面谈过自由因为她丈夫就是个崇尚自由的人“一个人在家里都没有自由,那何况是在外面呢?”我认同因为我也是爱自由的人吧自行车给人的感觉也是自由吧?随风没有束缚……

想起了爸爸的自行车

偶然在图书馆逛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翻开了几页后,便觉得很不错。我把它抱回宿舍不久,就把它给看完了。它的文字不多,但是很生活,很简单,觉得说到我的心里去了。书中的一幅幅黑白照片,就好像一张张幻灯片一样在我眼前滑过。那时候,我就先回到了家乡的街道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上。仔细看过书中的照片,肯定那就是爸爸的那种自行车,不过爸爸的车有车篮、后座有放脚的地方。忘了爸爸那辆自行车是什么时候的了,不过听妈妈说他们之间的粉红色回忆时,好像就已经有了。那辆车的后座,曾经年轻的妈妈做过,我们几姐妹坐过,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它带着我们去公园玩,去上课,去逛街,去上班(爸爸~~)……一直到今天,它还在辛勤地劳作着。爸爸每天天蒙蒙亮,他就骑着它去上班,晚上骑着它回家,而每次回家时,车篮里总会放着时令水果。它承载着我们一家子的美好的回忆,所以,直到现在,我对于自行车还是情有独钟,喜欢、向往着骑着自行车到处乱逛的日子~~

自行车上的视角

自行车的日子城市,请给自行车留条活路。我本身是个非常喜欢自行车的,而我未来的车库中,必然会有两辆自行车,一辆我的,一辆我儿子的。说到我与自行车的故事,得追溯到6岁那年,父亲的二八大杠。当时的我甚至才与杠同高,将一只腿伸入三角钢内,半圈半圈地抡起来,竟也能骑好远。后来胆子肥了,有一次后座上带着弟弟,从坡度近六十度的大下坡划下,摔了一脸泥,险些冲入池塘,也是侥幸。知道后来上了大学,才真正算是拥有了自己的自行车,于是,就越来越黑了。《一个》上收藏了一篇关于自行车的文章,贴吧也收藏了几篇关于自行车的帖子,而我的肚子里,也是堆满了与自行车的故事,以及想说的话想写的字,慢慢来。

态度

对于书中所说的自行车,其实没什么感触,感动的是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幽默、洒脱、自然。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的甜蜜,淡淡的却有一股子深厚久远的味道。也许是单身太久了,有点渴望两个人相处时的嬉笑怒骂,所以书中两人之间的对话,让人忍不住地向往。

王文澜的“自行车” + 倪萍的“日子”

王文澜的“自行车”照片 + 倪萍的“日子”文字,这是两本并行的书。王文澜的拍了几十年的自行车照片,人可以看到这几十年里、全国各地的中国人是怎么样用自行车的。单从这些照片上,看不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多大改变,觉不出有多少深意,同一个物件千百次的重复会让人觉得枯燥。如果没有那些文字,单看那250多页的自行车照片,会晕,会昏。与照片并行的倪萍的文字基本上是与王文澜几十年家庭生活的“日子”式的记载,并不是“自行车照片”的补充,而是一个独立的主线,读着让人觉着温暖。


 自行车的日子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