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阿富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你好,阿富汗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0
ISBN:9787533645229
作者:姜华
页数:223页

内容概要

  姜华,美籍华人,生于北京。1990年赴美国,2002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国外的15年里,在8个国家生活和工作过,足迹遍及20个国家。  1999-2000年,她随美国国际医疗救援组织IMC到阿尔巴尼亚、科索沃和黑山国参加救援工作;2002年随IMC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参加救援工作;2003年,被IMC派回中国,负责该机构在中国的事务。

书籍目录

代序 4月的天空阿富汗人的土地阿富汗的国门喀布尔的街头阿富汗人的土地通向辉煌历史的路巴米扬大佛班丹米尔的蓝神秘的蓝色清真寺阿富汗西部,天尽头的滋味穆斯林的时装布卡里的阿富汗女性食在阿富汗阿富汗的爱情阿富汗的爱情阿富汗的婚礼进行曲莎可亚医生的迟暮青春瓦立医生的爱情鸟帅哥阿赫玛的爱情观安瓦医生的自由恋爱模范丈夫阿富汗的黑衣遭遇拉肚子意外之灾难民营的论所5岁的眼睛50岁的忧愁走近孤儿院喀布尔的黑市美国使馆旁的定时炸弹祝福你,阿富汗我们的使命余绪后记

编辑推荐

  我不知道自己推开的这扇阿富汗之门能否带给读者别样的感受,而我却在那里获得了很多很多——友谊、爱的信心、生命的感悟……  我想把自己体验到的一切告诉每一个人,不管他是否经历了失败、伤痛和迷茫。至于那些千千万万的阿富汗人,我见过的和没见过的,我送给他们最真挚的爱、力量和希望。祝阿富汗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简介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反恐战争之后,在阿富汗200多个日夜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图书封面


 你好,阿富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与阿富汗密切相关的书,也许是充满了好奇,我对那个印象里土黄色的国度非常地期待,书中配有很多照片,有几张关于阿富汗儿童的,有带着微笑的眼角,也有提前枯萎的衰哀,他们的眼神总是提醒我去想象他们是否怀有过梦想,提醒我去想象触摸他们小手温度时的心情。    记者,这是一个从那年开始就没有动摇过的理想,想去阿富汗看看,去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的可贵。
  •     祝福你,阿富汗-----读<你好,阿富汗>后感从2001年的911开始,本拉登也好,塔利班也好,都把阿富汗推向了世界的焦点。那个时候,在我仅有的认知里,阿富汗是一个与中国接壤,贫穷落后又充满了恐怖主义气息的穆斯林国家。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没有办法想象,几百年前的阿富汗,也曾有过的繁荣昌盛;我也无法体会,上个世纪70年代的阿富汗,也曾是个女人们可以穿着短裙上街,开放的穆斯林国家。书的作者是一位美籍华人,赶上了90年代出国的潮流,梦想着“征服世界”。2002年,作者随美国国际医疗救援组织IMC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参加救援。200多个日日夜夜,让她真切地感受到阿富汗的各种模样,也为我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阿富汗。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我和阿富汗之间存在着一种缘分。价值观上的碰撞、阿富汗人如树叶般飘摇的命运、几十年来动荡不安的局势,都让我在千里之外,也为他们揪着心。而真正的冲击,则是在我看了《追风筝的人》之后。时间过去很久,记不清所有的情节,但那种感动却永远不会忘却,“for you, thousands of times”。哈桑,是所有阿富汗人命运的缩影。他永远处在被压迫,被遗忘的边缘,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没有抱怨过任何人。正如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所有阿富汗人一样,他们从没抱怨过自己是阿富汗人,也没有抱怨过没有平静和婚姻自由的生活,他们一直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他们的人生。读《追》的时候,我被一种无法理解的价值观撞击着。我生活在没有信仰、没有敬畏的国度里,我从小学习的就是浩瀚博大的中庸之道,所以我不明白,伊斯兰教的信徒们,为什么这么保守,这么极端。哈桑,或许没有抱怨,可是捧着书的我,留下的每一滴眼泪,都是在替他抱怨着。真正的伊斯兰教宣扬的到底是什么?宗教的存在不就是要使人为善,天下太平的么?可为什么哈桑的命运,所有阿富汗人的命运,却在安拉的名义下,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书中有个在巴基斯坦接受教育的阿富汗新一代解答了我的疑问。他说,塔利班的伊斯兰教不是真正的伊斯兰教,不是被人们信仰的那种。他们把伊斯兰教扭曲了,让全世界以为伊斯兰教就是这样的。真正的伊斯兰教是崇尚爱的。爱生命、爱其他人,而不是仇恨和战争。我仔细思考他的话,他让我摒弃了对伊斯兰教的偏见,或者说,他让我从被塔利班的误导中解脱出来。我祝福他,祝福所有的阿富汗人民,在安拉的名义下,向着爱的方向,拥有更美丽的未来。白沙瓦,在阿富汗被塔利班控制时,那是所有阿富汗人最向往的地方。因为到了那里,就意味着,可以进入巴基斯坦,可以从地狱通向天堂。那个年代,在很多阿富汗人的心中,巴基斯坦或是伊朗,就是他们的天堂,就好像美国,德国之于我们这些人一样。我对阿富汗的怜悯,导致我下意识的觉得,塔利班倒台后,阿富汗人民理所当然地可以欢呼雀跃,可以不再有忧愁。可实际却是,阿富汗的安全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恐怖组织依旧把这里当成是恣意妄为的实验室。一些年纪较大的阿富汗人对作者说:“新的政府也会像过去那些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我无法预言,阿富汗的明天究竟会怎样,推倒了一个塔利班,会不会有更多的塔利班冒出来。政权更迭,环境动荡,给阿富汗人民带来的究竟是多大的不幸,才让他们没有了面多希望的勇气。但我相信没有人可以阻挡历史车轮前进的脚步,也没有人能让时光倒流。阿富汗一定会像前走,也必须向前走。
  •     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早晨,计算机基础书翻了几页就眼睛疲惫,走过一排排书架,看到了几个漂亮的楷体<你好,阿富汗>.我想起了战争,想起瘦骨嶙峋的孩子,想起<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想起穆斯林,想起塔利班….我拿起它,质感不错.呵,回到我那有阳光洒进的位置.翻开…这是一个美籍华人写的,她随美国国际医疗救援组织IMC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参加救援.这本书就是她在那里的见闻.战后修复中的阿富汗…书中有很多照片,让我更深刻了解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阿富汗的首都.也许,这是我唯一的见过的一国之都,能如此..肮脏.颓败.凌乱.这是首都,我想起北京.想起巴黎.想起纽约.它们都那么干净,整洁.漂亮,这就是战争所带来的区别.首都都变成这样了.一个国家,还能怎样呢.阿富汗从来不是个能够幸福平安的国家,战乱,侵略,恐怖组织,是这个国家的脸容日渐衰老.我感觉非常悲哀./<人们>作者在刚到阿富汗时看到两种不同的眼神.”小孩子眼中流露出来的纯真.好奇和渴望让我们久久不能释怀.对他们来说,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神秘,多么的广阔啊”而”成年人却是完全不同的反应.他们那饱经沧桑的面容和浑浊的眼睛里疑问和迷茫.也许,他们见到的”过路人”太多了.有苏联人来侵略他们.有塔利班人来统治他们.如今,还有国际社会来”拯救”他们.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磨难,他们对新的政权或新来的人一次次充满希望.结果总是一次次失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糟,他们没有多少信心了.”读到这里,我伤心,我担忧,那些小小的孩子,长大后,是否会变成他们父母那样.纯净的双眼变得浑浊了/.<景点>看到巴米扬大佛时,我想起了<灿烂千阳>想起那些可怜的阿富汗人们, 巴米扬大佛的炸毁是阿富汗人民再一次受难的标志.那些伤痕累累的石佛见证着阿富汗人民的苦难. 巴米扬大佛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路,经过这里的朝圣者络绎不绝.极端的塔利班就这样无情,野蛮地毁掉了这个屹立了1700年的古代文明象征.但巴米扬还存在着一处安宁的地方.班丹米尔.一个湛蓝湛蓝的湖.如作者说”下午的时候,气风了.平静的湖面开始随风舞动.我在湖边尽情地欣赏着班丹米尔的美.在这个满是战争创伤的国家,也有这样一个角落.有世外桃源一般的宁静和纯洁.”我想, 班丹米尔没被侵害的原因,是安拉留给受苦受难的阿富汗子民的希望吧,他说:”孩子,纵使世界如此混乱,但,仍有一处安宁之地守着你,只要你相信,未来,希望.你的心,将永葆安宁.”赫拉特的蓝色清真寺,让持有信仰的人,一处可告慰的地方/.<卡布下的阿富汗女性 >在阿富汗的大街上,随处都是穿着密密的纱丽和罩着卡布的阿富汗女人.塔利班虽然倒台了,但那保守封建思想仍根深蒂固,她们为了自己的家庭,都不敢脱掉那累赘的衣服和头巾.她们像白衣人或蓝衣人穿梭在大街上,裹在里面的人只有通过开在眼前的一块沙网看到外面的世界.我在想象,眼前的一切都被分成一格一格的,只能看见前方的东西,视线只能限制在那么小小的一块里.那么,在她们的眼中,外面的世界该是多么狭小.我想起监狱里的囚犯望着上方那小小的网格窗子.会是一样的么? 阿富汗女性像囚犯一样被禁锢.何时,她们才能,自在穿着超短裙逛街呢 i hope ./<爱情>阿富汗很少有爱情,只有婚姻.包办婚姻.有一天她(他)放学回来,父母给她看一张男子”(女子)照片,说”这是你要结婚的对象”然后,几个月后,她(他)与一个不相识的男子(女子)结婚.然后.生儿育女,度过一生.这是阿富汗男女的普遍写照.他们不是不渴望爱情,他们也非常喜爱看宝莱坞那些催泪的爱情片,把爱情看得很纯洁,很美好,对爱情充满幻想.但一提到”婚姻”,他们就没有一点”反抗”意识.他们认为,父母不会为他们选不好的人结婚的.他们觉得这样很正常.甚至是”理所当然”.但我不理解,他们为何不选择自己想要的,而接受别人的安排.也许是他们没尝过自由的滋味,一直处于塔利班的封闭统治,只有服从,服从.然而,我又想,像我们这些”自由”的人,整天为爱情而烦恼,为许许多多”选择”而困扰.而他们,没有自由设计自己的人生,却活得舒坦.那我该为他们的人生感到悲哀还是庆幸呢.如此多不同的人生,我无法判断./<还有…>阿富汗由于战乱,没有银行,如果要兑换外币,只能到金融黑市市场,那里什么人都有,像黑帮片子的场景.战争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孤儿和难民.他们生活艰苦.饱受苦难.作者记忆深刻的一个小女孩”5岁的眼睛有50岁的忧愁”.我也看到了,真的,你无法想象,一个5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眼神,也许是生活给她的磨难太多,在她眼中,生活就是饥饿和疾病.<last>其实,这本书,带给我的,不是”认识一个国家”的感受,而是,”一个饱受摧残的国家的子民的生活”然后,我回想起自己的生活.你知道么,在你无病呻吟时,在哀叹生活对你的”残忍”时,在你叫嚷父母对你的管束时.在你臭骂社会的恶劣时.在你遥远的一方,有那么多受苦难的人们,他们缺少自由,缺少食物,缺少和平. 却都在乐观坚强地生活着.而你,能够自由恋爱,能够吃得饱,睡得安稳,没有战争,没有疾病.你还不够,你还不满,你还抱怨,你还咒骂.活的,不快乐.你怎么能够这样呢.我希望你,能够,珍惜,能够,感恩.你所拥有的一切.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了解一下现在的阿富汗
  •     从这本书里面,你了解不了太多阿富汗,大多数只是作者自己在阿富汗生活的点滴罢了
  •     真想去阿富汗冒险
  •       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早晨,计算机基础书翻了几页就眼睛疲惫,走过一排排书架,看到了几个漂亮的楷体<你好,阿富汗>.我想起了战争,想起瘦骨嶙峋的孩子,想起<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想起穆斯林,想起塔利班….我拿起它,质感不错.呵,回到我那有阳光洒进的位置.翻开…
      这是一个美籍华人写的,她随美国国际医疗救援组织IMC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参加救援.这本书就是她在那里的见闻.战后修复中的阿富汗…
      书中有很多照片,让我更深刻了解阿富汗.
      <首都>
      喀布尔,阿富汗的首都.也许,这是我唯一的见过的一国之都,能如此..肮脏.颓败.凌乱.这是首都,我想起北京.想起巴黎.想起纽约.它们都那么干净,整洁.漂亮,这就是战争所带来的区别.首都都变成这样了.一个国家,还能怎样呢.阿富汗从来不是个能够幸福平安的国家,战乱,侵略,恐怖组织,是这个国家的脸容日渐衰老.我感觉非常悲哀./
      <人们>
      作者在刚到阿富汗时看到两种不同的眼神.”小孩子眼中流露出来的纯真.好奇和渴望让我们久久不能释怀.对他们来说,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神秘,多么的广阔啊”
       而”成年人却是完全不同的反应.他们那饱经沧桑的面容和浑浊的眼睛里疑问和迷茫.也许,他们见到的”过路人”太多了.有苏联人来侵略他们.有塔利班人来统治他们.如今,还有国际社会来”拯救”他们.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磨难,他们对新的政权或新来的人一次次充满希望.结果总是一次次失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糟,他们没有多少信心了.”
      读到这里,我伤心,我担忧,那些小小的孩子,长大后,是否会变成他们父母那样.纯净的双眼变得浑浊了/.
      <景点>
      看到巴米扬大佛时,我想起了<灿烂千阳>想起那些可怜的阿富汗人们, 巴米扬大佛的炸毁是阿富汗人民再一次受难的标志.那些伤痕累累的石佛见证着阿富汗人民的苦难. 巴米扬大佛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路,经过这里的朝圣者络绎不绝.极端的塔利班就这样无情,野蛮地毁掉了这个屹立了1700年的古代文明象征.
      但巴米扬还存在着一处安宁的地方.班丹米尔.一个湛蓝湛蓝的湖.如作者说”下午的时候,气风了.平静的湖面开始随风舞动.我在湖边尽情地欣赏着班丹米尔的美.在这个满是战争创伤的国家,也有这样一个角落.有世外桃源一般的宁静和纯洁.”我想, 班丹米尔没被侵害的原因,是安拉留给受苦受难的阿富汗子民的希望吧,他说:”孩子,纵使世界如此混乱,但,仍有一处安宁之地守着你,只要你相信,未来,希望.你的心,将永葆安宁.”
      赫拉特的蓝色清真寺,让持有信仰的人,一处可告慰的地方/.
      <卡布下的阿富汗女性 >
      在阿富汗的大街上,随处都是穿着密密的纱丽和罩着卡布的阿富汗女人.塔利班虽然倒台了,但那保守封建思想仍根深蒂固,她们为了自己的家庭,都不敢脱掉那累赘的衣服和头巾.她们像白衣人或蓝衣人穿梭在大街上,裹在里面的人只有通过开在眼前的一块沙网看到外面的世界.我在想象,眼前的一切都被分成一格一格的,只能看见前方的东西,视线只能限制在那么小小的一块里.那么,在她们的眼中,外面的世界该是多么狭小.我想起监狱里的囚犯望着上方那小小的网格窗子.会是一样的么? 阿富汗女性像囚犯一样被禁锢.何时,她们才能,自在穿着超短裙逛街呢 i hope ./
      <爱情>
      阿富汗很少有爱情,只有婚姻.包办婚姻.有一天她(他)放学回来,父母给她看一张男子”(女子)照片,说”这是你要结婚的对象”然后,几个月后,她(他)与一个不相识的男子(女子)结婚.然后.生儿育女,度过一生.这是阿富汗男女的普遍写照.
      他们不是不渴望爱情,他们也非常喜爱看宝莱坞那些催泪的爱情片,把爱情看得很纯洁,很美好,对爱情充满幻想.但一提到”婚姻”,他们就没有一点”反抗”意识.他们认为,父母不会为他们选不好的人结婚的.他们觉得这样很正常.甚至是”理所当然”.
      但我不理解,他们为何不选择自己想要的,而接受别人的安排.也许是他们没尝过自由的滋味,一直处于塔利班的封闭统治,只有服从,服从.然而,我又想,像我们这些”自由”的人,整天为爱情而烦恼,为许许多多”选择”而困扰.而他们,没有自由设计自己的人生,却活得舒坦.那我该为他们的人生感到悲哀还是庆幸呢.如此多不同的人生,我无法判断./
      <还有…>
      阿富汗由于战乱,没有银行,如果要兑换外币,只能到金融黑市市场,那里什么人都有,像黑帮片子的场景.
      战争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孤儿和难民.他们生活艰苦.饱受苦难.作者记忆深刻的一个小女孩”5岁的眼睛有50岁的忧愁”.我也看到了,真的,你无法想象,一个5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眼神,也许是生活给她的磨难太多,在她眼中,生活就是饥饿和疾病.
      <last>
      其实,这本书,带给我的,不是”认识一个国家”的感受,而是,”一个饱受摧残的国家的子民的生活”然后,我回想起自己的生活.你知道么,在你无病呻吟时,在哀叹生活对你的”残忍”时,在你叫嚷父母对你的管束时.在你臭骂社会的恶劣时.在你遥远的一方,有那么多受苦难的人们,他们缺少自由,缺少食物,缺少和平. 却都在乐观坚强地生活着.而你,能够自由恋爱,能够吃得饱,睡得安稳,没有战争,没有疾病.你还不够,你还不满,你还抱怨,你还咒骂.活的,不快乐.
      你怎么能够这样呢.
      我希望你,能够,珍惜,能够,感恩.你所拥有的一切.
      
      
  •     作者纯粹只是个过客
  •     一扇了解阿富汗的小窗,朴实、真挚,说不上深刻但却真实。
  •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与阿富汗密切相关的书,也许是充满了好奇,我对那个印象里土黄色的国度非常地期待,书中配有很多照片,有几张关于阿富汗儿童的,有带着微笑的眼角,也有提前枯萎的衰哀,他们的眼神总是提醒我去想象他们是否怀有过梦想,提醒我去想象触摸他们小手温度时的心情。
         记者,这是一个从那年开始就没有动摇过的理想,想去阿富汗看看,去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的可贵。
  •     看过《追风筝的人》,需要更多的相关资料。战火纷飞的背后,是什么样的人生与现状。
  •     对于游记类得随笔,没有抵抗力。。。
  •     朋友从首都图书馆借来的一本书。。自己也看完了,最大感觉是:希望世界不会再有战争。。。
  •     文笔一般 但很有意义 为作者的行动赞一个
  •       祝福你,阿富汗
      -----读<你好,阿富汗>后感
      
       从2001年的911开始,本拉登也好,塔利班也好,都把阿富汗推向了世界的焦点。
       那个时候,在我仅有的认知里,阿富汗是一个与中国接壤,贫穷落后又充满了恐怖主义气息的穆斯林国家。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没有办法想象,几百年前的阿富汗,也曾有过的繁荣昌盛;我也无法体会,上个世纪70年代的阿富汗,也曾是个女人们可以穿着短裙上街,开放的穆斯林国家。
       书的作者是一位美籍华人,赶上了90年代出国的潮流,梦想着“征服世界”。2002年,作者随美国国际医疗救援组织IMC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参加救援。200多个日日夜夜,让她真切地感受到阿富汗的各种模样,也为我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阿富汗。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我和阿富汗之间存在着一种缘分。价值观上的碰撞、阿富汗人如树叶般飘摇的命运、几十年来动荡不安的局势,都让我在千里之外,也为他们揪着心。而真正的冲击,则是在我看了《追风筝的人》之后。时间过去很久,记不清所有的情节,但那种感动却永远不会忘却,“for you, thousands of times”。哈桑,是所有阿富汗人命运的缩影。他永远处在被压迫,被遗忘的边缘,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没有抱怨过任何人。正如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所有阿富汗人一样,他们从没抱怨过自己是阿富汗人,也没有抱怨过没有平静和婚姻自由的生活,他们一直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他们的人生。
       读《追》的时候,我被一种无法理解的价值观撞击着。我生活在没有信仰、没有敬畏的国度里,我从小学习的就是浩瀚博大的中庸之道,所以我不明白,伊斯兰教的信徒们,为什么这么保守,这么极端。哈桑,或许没有抱怨,可是捧着书的我,留下的每一滴眼泪,都是在替他抱怨着。
       真正的伊斯兰教宣扬的到底是什么?宗教的存在不就是要使人为善,天下太平的么?可为什么哈桑的命运,所有阿富汗人的命运,却在安拉的名义下,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书中有个在巴基斯坦接受教育的阿富汗新一代解答了我的疑问。他说,塔利班的伊斯兰教不是真正的伊斯兰教,不是被人们信仰的那种。他们把伊斯兰教扭曲了,让全世界以为伊斯兰教就是这样的。真正的伊斯兰教是崇尚爱的。爱生命、爱其他人,而不是仇恨和战争。我仔细思考他的话,他让我摒弃了对伊斯兰教的偏见,或者说,他让我从被塔利班的误导中解脱出来。我祝福他,祝福所有的阿富汗人民,在安拉的名义下,向着爱的方向,拥有更美丽的未来。
      
       白沙瓦,在阿富汗被塔利班控制时,那是所有阿富汗人最向往的地方。因为到了那里,就意味着,可以进入巴基斯坦,可以从地狱通向天堂。那个年代,在很多阿富汗人的心中,巴基斯坦或是伊朗,就是他们的天堂,就好像美国,德国之于我们这些人一样。
       我对阿富汗的怜悯,导致我下意识的觉得,塔利班倒台后,阿富汗人民理所当然地可以欢呼雀跃,可以不再有忧愁。可实际却是,阿富汗的安全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恐怖组织依旧把这里当成是恣意妄为的实验室。一些年纪较大的阿富汗人对作者说:“新的政府也会像过去那些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我无法预言,阿富汗的明天究竟会怎样,推倒了一个塔利班,会不会有更多的塔利班冒出来。政权更迭,环境动荡,给阿富汗人民带来的究竟是多大的不幸,才让他们没有了面多希望的勇气。但我相信没有人可以阻挡历史车轮前进的脚步,也没有人能让时光倒流。阿富汗一定会像前走,也必须向前走。
      
  •     读过的第一本关于阿富汗的书。
  •     感觉不错,图文并茂。故事不浮夸很真实,让人对塔利班倒台后的阿富汗有所了解。
  •     看过追风筝的人之后专门看的,很多细节有点不记得了,有机会再重翻一下。
  •     很久以前读过的,图书馆借来的,自此对阿富汗伊斯兰之类的东西非常好奇。今天突然又想起来了。那时候还把书里面提到的地方写了下来,是期待有一天可以去到吗?
  •     虽然是随笔,不过看完真觉得自己什么收获都没有……基本就是烂书吧……
  •     简单的记录
  •     写的挺真实的
  •     没什么文采 没什么意思
  •     原来地球的一角,有人过着这样一种生活。
  •     Dec1st Book :“无国界医生”现在很hot,但对于不懂医术却也想无国界帮助他人的,这本书介绍了一个很好的组织:IMC,国际性的医疗救援组织。IMC就像是一个小型的联合国,成员们来自世界各地,但都有着同一个目标,帮助他人。就像本书的作者,前往了战后的阿富汗,帮助当地的妇女和儿童。
  •     女人 战争 记者。。。
  •     HELLO ! AFGHANISTAN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