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人生边上》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写在人生边上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5
ISBN:9787205047702
作者:钱锺书
页数:85页

2016/05/02

写在人生边上一大屋子的热闹走后,只有读几行钱钟书的散文能遣怀一下寂寞。一边为其广博的学识倾倒,为其精辟的比喻所应接不暇,另一半又百度着他人的赏析,了解背景知识。读赏析是及其省力的事情,但是又有一种窃取了别人思想的羞恼,甚而怕如此吃辅食的举动会使自己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拼了命地去过度解读ˊ_>ˋ《魔鬼》《窗》《快乐》你要永远,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苦中作乐,不是圣人,就是傻子。真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说笑》(推荐孔庆东北大中文系的解说)仿佛正是说给周立波或者奇葩说…美国的马克吐温,中国的林语堂,一直是教育历程中的幽默大师代表人物。如果以后我有孩子,会把这篇列为马克吐温的背景阅读…《吃饭》看完最后一句,满脑子23333癞象和羹调鼎鸣鸠呼妇天笑即闪电反躬自笑骨董银笑:笑声清扬愧怍脱误禄版忻幸打醮为什么有人说我妙津丑?明明妙津是长得最接近钱钟书的人啊!

写在人生边上

钱钟书老先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学者,几年前看过他的《围城》,看过零零散散的关于他的一些东西。但是没有系统看过他的东西。当然看这本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为仅仅是几篇文章而已内容并不是很多。看这本书的感觉是见识到钱老的博学,文章风格自成一脉。至于其他的表现的内涵,因为过于推崇和钱老的作品很多几篇文章不能窥得全貌,所以暂时不做评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 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 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想起《红楼梦》“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就是独处一室,无与酬答的时候,他可以开留声机,听无线电,甚至睡眠时还发出似雷的鼻息。语言当然不就是声音,但是在不中听,不愿听,或者隔着墙壁和距离听不真的语言里,文字都丧失了圭角和轮廓,变成一团忽涨忽缩的喧闹,跟鸡明犬吠同样缺乏意义。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  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人的声音胜过一切。聚合了大自然的万千喉舌,抵不上两个人同时说话的喧哗,至少从第三者的耳朵听来。唐子西的《醉眠》诗的名句"山静如太古",大概指着人类尚未出现的上古时代,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每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乾净。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在更阑身倦,或苦思冥想时,忽闻人籁噪杂,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也许有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以博耳根清静。”《一个偏见》是高中时候就喜欢的文章。第一句是偏见是思维的放假。

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谈教训“秽洁之分结果变成了人我之分世界上是非善恶邪正等等分别,有时候也如秽洁一样是人我之分并无道德而教人道德根据康德来说是属道德,并不需要圣人之言来规范自己,做自己真货色从假货做起”一个偏见“活得爽性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读完了《围城》再读的这本散文集,也许是对这本散文集期待太高,读完却只觉得《谈教训》《读<伊索寓言>》和《一个偏见》写得不错。其他的,我感觉就是文学常识暴发户装逼文,当然这只是我一面之辞。——写在人生边上http://jessfree.diandian.com/post/2012-03-31/14744692

写在人生边上的缝隙中

什么是好书?或是如《局外人》一般,读罢后让沉浸在无限悲凉之中,无法自拔;或是如《白夜行》一般,随着故事的推进感同身受,经历他的人生;或是如《傲慢与偏见》一般,只言片语便有醍醐灌顶之感。《写在人生边上》属于第三种。钱老说:“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在屋子里,我们仿佛与世隔绝,开辟一片桃花源地,可我们失去的是春去秋来。至此,窗便应运而生,它是和事佬,“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由此类比,碎片化阅读的出现也变得顺理成章了。我们知道想要大好风光秀美风景,需打开门走出去才可体验,但我们仍期待透过窗窥视一隅美景。我们知道想要入木三分的感悟需精读长篇大论,但我们仍渴望从碎片化的文字里生的些许感悟。不计其数的书是门,翻开它需要时间需要精力,而碎片化的文字便是窗。需要门,为我们展出光明大道,也需要窗,允我们窥得一隅风景。钱老说:“相人莫良于眸子”通俗的说,便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常言道:画龙点睛,唯有有了眼睛,才可称作有灵气。我们评判一个演员的演技如何,往往在于他眼里是否有情是否有内容是否有故事。过分喜爱,爱意会从眼神中溢出;过分仇恨,眼神中亦是杀气腾腾;过分悲伤,眼睛便空洞无神了。,一眼便能看到底,或是简单纯粹,或是俗不可耐;有人的眸子,一眼望去似钻进无底洞,或是见过沧海桑田后的复杂,或是品过酸甜苦辣后的无奈。所以后来,人们爱上了墨镜,使得这条直达心田的小道一片漆黑。钱老说:“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爱因斯坦也曾说: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一日如一分;和讨厌的人在一起,一分如一日。充满人生哲思的两句大白话,谁人未曾感同身受呢?然而,喜欢和讨厌,都只是相对的,同样,快乐和悲伤也只是相对的。曾觉得喜欢的被岁月碾过后也破旧不堪,曾经讨厌的也被年华镀了层金。快乐终将成为回忆,在回忆中再次发酵。这似乎也可以解释盖茨比为何如此孜孜不倦的追求着黛西,为什么再度牵手之时反而暗涌落寞之情。他想着年少时的快乐,那份很快的快乐在他心底野蛮生长。钱老说:“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的偷渡过去…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慢去死。”因此,盖茨比披荆斩棘,无论此中何种痛苦,都无怨无悔。其实那份快乐,早已变成了情思编制的幻梦,而他向往着快乐如故。正如孔夫子永远祈祷着回到西周那般礼乐妥帖的社会,可回到过去本就是不可能之事。这美好的幻想,这天真的希冀,是一记麻药,麻痹了我们的痛感,不知不觉过了一生。好吗?不好。其实盖茨比不过是个偏证,他追求的是回到过去的快乐,一头扎进回忆的泥泞里不肯脱身。而我们更多的追求的是未来的快乐,我们追求的未来也绝非过去的复制品。它不似回忆的快乐那般轮廓清晰,所以对我们要求也是更高,唯有认识到自己,看清了自己,明白自己要什么,这才会快乐,才会得到未来的快乐,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在追求此种快乐之时,纵使行路坎坷满是荆棘,纵使未至快活彼岸便驾鹤西去,也无怨无悔。好吗?好。钱老说:“义正辞严的叫喊,有时是文学创造力衰退的掩饰,有时是对人生绝望的恼怒,有时是改变职业是试探,有时是中年人看见旁人还是少年忌妒”这或许正解释了网上为何如此多愤青的出现,他们没有文采学识,便开始批判他人江郎才尽;他们碌碌无为,便开始嘲弄他人活得苟且;他们正值倾覆,便开始授人教训以求退路。殊途同归,都不过是消费他人,赚得些许影响力。以此看来,“人红是非多”也不无此道理。引得人关注的同时,也引得被消费,走的太快,不免为后人暗箭所伤,不免成为众矢之的。王小波说得好呀,“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有的人啊,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却又因此满腔愤恨,于是便开始教训别人。钱老说:“我更奇怪,有许多人教训人类,何以人类并未改善。…不过医生虽然治病,同时也希望人害病。”正如前文所说,有太多的人所谓的教训,不过是在发泄自己或是逐利之举,即便是真有一丝利他之心,更多的期许仍寄于得利之上。为什么那么多人读了成功学的书还是没有成功?为什么听了很多大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那么多站在巨人肩上之人,却愈发的渺小呢?抛去自身因素不说,作成功学之人告诉了你99%的汗水,可他断然不会告诉你最具决定性意义的1%的天赋。而所谓的大道理,也不过是空洞的话语,甚至是为了教训而教训,放在任何人任何时代都使用的言语,又怎能期望它具有现实效果呢?正如《看见》之言:“要通过行为来学习,不是说话,说话是抽象的,不侵入他们的感受,但用行为去学习,更直接。”寄希望于他人的教训,不如自己撞到南墙后,冲破它。钱老说:“叔本华《哲学小品》中说,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或许,我们会因为受人之恩而对其偏爱;或许,我们会因为一朝被蛇咬而对其仇恨;或许,我们会因为无心之说而产生有意之见。似乎,我们真的应该“耳聋”。然而,我们之所以产生上述那些情况,并非因为我们听闻了过多的杂声而无法保持冷静,而是由于我们未能耳听六路,只为一家之言所蔽惑。耳聋者的思想,并非思想,而是臆想,脱离了现实的天马行空都只是幻想,更何况,没有人是独存于世,我们永远无法切断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柴静在《看见》中说,记者表现出来的东西不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判断,应是全方位调查了解,呈现给大家事实的原本模样,观众自会有所评判。我们是世事的观众,也是这个世界的观众,我们更应全面了解知晓其原本面目,从而更为冷静的思考,产生更为公平的想法。如是乎,我们何不海乃百川,广听八方之音?钱老行文幽默,随笔中更是少不了自嘲。《谈教训》一文末,笔锋一转,自嘲自己也是在教训啊。在《一个偏见》之中也不忘拿自己开刀,认为“人生边上的随笔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其实,多数人对一些事一些书一些人发表感想,无非是自认为有所看法,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教训。以己之见,略带教训的文学创作才可称为有思想的作品,而为了教训而教训的作品,才是悲剧。他所说的偏见也更倾向于个人观点,并非平常认为的负面之见,也正如他所说“偏见是思想的放假,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我们作文总会陷入一段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以堆砌风花雪月的辞藻为傲的时期,那时的我们,思想内涵是贫瘠的。正如周杰伦所唱“为赋新词装忧郁,雾满楼春雨添瓦绿。白话一点也可以,我心里满满都是你。”王勃少年所作的《滕王阁序》无比华丽,将典故运用自如,久而久之,却会发觉此文之中他个人之思却屈指可数。而钱老的《写在人生边上》没有舞文弄墨没有过分雕饰没有那般流光溢彩,虽也旁征博引,却将更多笔墨用于描绘脑海中的世界。钱老此作绝非镣铐之舞,他不似绅士般中规中矩作文,何事都有个框框架架,不得僭越。虽然此作不比周树人般慷慨激昂,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之势,但其里中思想也不容小觑。此作突破了众多国人的自以为是,《伊索寓言》一育儿良本,他却由动物及人,体悟出不一样的道理。此作记录的是钱老泛若不系之舟的思绪,闲情逸致的遐想,想到哪便是哪,没有目的的出发,才能到达最想去的地方。其发散性思维,由一及百,每个思维点的递进,毫不生硬,引领读者于不知觉之中,游历了他思维的苍穹。此书读罢,不会似千斤铁坠入胸腔般压抑沉重,不会似火柴耗尽了最后一点氧气般空落落,也不会似水滴落在柏油地上,蒸发后不留下一丝痕迹。心中之感,无以言会,只叹钱老不时自我嘲讽的幽默行文之风,和着浓厚的哲思之气,可谓是坦坦荡荡真君子啊。

断断续续地想

本来放假可以到处走走的,可儿子的手被缝了7针,使我哪里也不敢去,只能把自己关在家里,静听消息。翻开以前收藏的网络书,乱看,看看就觉得好笑,那些书都是我有的,可还是喜欢在网上看,想想,大概一是习惯电脑阅读了;二也是上班时间可以抽空读读,不用捧着一本厚书,让他们笑话;三也是我的洁癖,怕他们喜欢要借,那时侯不借显得小气,借我就不能再看了……当我重新看到 钱老钟书先生在 《写在人生边上》(点这里看) 的序里,说得那段话,我笑了,会心地笑,正好被走来的老公窥到,拍拍我的头问,“老婆,傻笑什么呢?”我就读给他听:“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读罢,我感叹,钱老的话简单而泛阔,早在几年前,还没读懂其中的深意,现在明白了其中的内涵有多大,生活边上,看似随意,其实却是很多普通人的全部。钱老关于窗的随想,原来看的时候,只有一种好奇,感悟只是先生的知识浩瀚,思绪繁复,而今,突然明白了,窗外如果太喧嚣,可关上窗。通过窗看世界,世界跟我们走出去看,就不同。此刻,我透过窗,看,虽然天有些忧郁,可丁香灿烂的香,仿佛直扑而来,绿草荫荫,可我知道,还有很多草没长出来,那是因为我昨天走出门去看了。如果我没走出去,我能知道看似绿殷殷的样儿,其实还有很多枯黄的草杂于其中吗?我不能回答。不过,窗和门的象征,不就好比我们站在不同角度看事物,然后用大脑思考、比较,而得的结论嘛。春风是同样的春风,但给每个人的感觉却不同,即使是一个人,他所处的时间、空间、场景不同的时候,他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就如刚刚赵本山在CCTV10的人物专访里说的,痛苦是要有参照物的。本山老兄确实是一个人物,不管怎么说,我钦佩他,喜欢看他演的小品和二人转,我一点都不回避。有朋友知道我喜欢本山的东西,很惊愕,觉得他那是很俗的东西,我这样一个雅人怎么会喜欢,我当时只是笑,现在想用本山的一句话回答她,“他们那叫不懂的艺术。”是的,艺术是民间的,大俗即大雅。上朔5000年,女娲造人开始,黄炎帝,大禹,周文武王,一直排下去,秦皇汉武,到现在,生活在人生边上的人们,他们所喜爱的,是世俗的,但当他们走向贵族王公的府邸时,他们也是被当时看作艺术了,比如京剧,比如养宠物。那个“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东坡居士,谁可以说他不是雅士呢?此刻,我信马尤鞭,仿若收笔不能,可窗外夜幕四阖,一点星星也没有,只有偶尔出现的月亮,眨下眼睛就藏起来了。我还有什么好说呢?什么都被前人说了,我只有想的份,还是洗洗睡吧,明天接着想……

近代史是年轻人,古代史是小孩子

昨天晚上把钱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看完了,当时已经12点了,昏昏欲睡的时候看到了这段论述: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把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他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这让我着实兴奋了一下。之前虽然看到过这段文字,却只有前一半。断章取义,拿不到真正的想法。这一看,才发现自己竟与钱先生所见略同。关于历史,我一直有种观点。越久远的历史越容易得到人们的原谅,对于发生不久的却相当的苛刻。因为自己曾经自诩为“愤青”,对于那些“反动”的观点比较热衷。反不反动现在谁也不好说,大家心里都明白的。网上论坛里有时也会悄悄的讨论一下,对于CPC的发家史,一般情况下都是你懂的。建国后做的某些事情不是靠修改历史就可以抹杀的。象邓小平说的那样:“ 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及功过的评价,是受到当时党内、社会上形势的局限的,部分历史是不实的。不少同志是违心地接受的。历史是我们走过来的,不能颠倒,不能改变。对毛泽东一生功过评价,一直是有争论的。我对彭(真)、(谭)震林、(陆)定一说了:你们的意见是对的,但要放一放,多考虑下局面,可以放到下世纪初,让下一代作出全面评价嘛!毛泽东的功过是摆着的,搬不掉,改不了。有人担心对毛泽东全面评价,会导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被否定,会损害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我看,不必担心。我建议,对毛泽东一生的评价,可以在我们这一代走后,作全面评价。到那时,政治环境会更有利,执着意见会少些。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对过去的错误、过失和违心、不完整的决议作出纠正,是共产党自信、有力量的表现,要相信绝大多数党员,相信人民会理解、会支持的。”----邓小平 1993年1月15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看到网上还有海外异见人士的批评,谴责,我也会对那个时代义愤填膺。但有时候也会觉得有趣。那个时代确实挺黑暗的,也害死了相当的人。可是对比更往前时代,态度差异就很大了,越往前越宽容了。清朝的文字狱·屠城,明朝的闭关锁国使人们愤怒。元朝时华夏民族被外族统治,多少人死于蒙古人马下;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却又不少人以成吉思汗和曹操为偶像。春秋战国的乱世死的人不可谓不多,现在却只是当成故事来看了。我是这样理解的,越久远的时代,对当前的生活造成的影响越小。就像钱先生说的小孩,不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威胁,就算做了什么错事也是很可爱的,可以原谅的。近代史则就大大的不同了。会有各种YY,假如没有明朝的闭关锁国,假如没有清朝自以为地大物博,假如当年的内战是另一个结局,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会更幸福一些。又或者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对刚过去不久的历史警惕,也是对未来负责。当年错误的选择导致老大哥出现,如果我们现在对那段历史多一点批判,对当下的权利更多的争取。状况也许就会改善。 就像对比自己小不很多的年轻人,他对自己的不尊敬,甚至做了对自己不好的事情。自己却又没法倚老卖老,只能对他苛刻些。让他明白自己不是好惹的。

在知识上颓废

我很纳闷历来评价这本书都是从内容着手,然后落脚在作者国有工厂仓库一般的学识储备。这真是本末倒置。颓废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是指对细节的过度关注。《写在人生边上》充斥着这种颓废美。无论从颓废这一美学意义上讲,还是从琐碎化这一技巧上讲,这本书都可以和周作人的文章对比读起来,可谓异曲同工。钱钟书正式以抱石自沉的方式堕落在知识中,从而超越知识,抵达真实;亦如周作人超越日常琐碎抵达真实的方式一样。知识是无机的,非人的。但钱钟书将其发酵,生生沤出人气儿来。我所谓的真实,就是指自然,指这人气儿。读完这本书然后大谈哲理与人生的,都是蠢物。可谈的也许只有作品颓废的形式与技巧。

人生是本大书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窗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论快乐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论快乐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论快乐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论快乐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说笑怒则狮吼,悲则猿啼,争则蛙噪,遇冤家则如犬之吠影,见爱人则如鸠之呼说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读伊索寓言。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读伊索寓言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麽旁的东西?读伊索寓言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谈教训所以,假使自己要充好人,总先把世界上人说得都是坏蛋;自己要充道学,先正颜厉色,说旁人如何不道学或假道学谈教训上帝要惩罚人类,有时来一个荒年,有时来一次瘟疫或战争,有时产生一个道德家,抱有高尚得一般人实现不了的理想,伴随着和他的理想成正比例的自信心和煽动力,融合成不自觉的骄傲。谈教训调情可成恋爱,模仿引进创造,附庸风雅会养成内行的鉴赏,世界上不少真货色都是从冒牌起的一个偏见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一个偏见常将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悔辱了。一个偏见寂静可以说是听觉方面的透明状态,正好像空明可以说是视觉方面的寂穆。寂穆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Still small voice),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唯其人类如此善闹,所以人类相聚而寂不作声,反欠自然。释文盲有一种人,不知好坏,不辨善恶,仿佛色盲者的不分青红皂白,可以说是害着价值盲的病(Wertblindheit)。释文盲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的胸襟,苍蝇倒是具有的。它能够在一堆肉骨头里发现了金银岛,从一撮垃圾飞到别一撮垃圾时,领略到欧亚长途航空的愉快。只要它不认为肉骨头之外无乐土,垃圾之外无五洲,我们尽管让这个小东西嗡嗡的自鸣得意。释文盲他了解该做的事未必就是爱做的事。这种自我的分裂、知行的歧出,紧张时产出了悲剧,松散时变成了讽刺。释文盲"与以足者去其角,付之翼者夺其齿";对于造物的公平,我们只有无休息的颂赞。论文人至于一般文人,老实说,对于文学并不爱好,并无擅长。他们弄文学,仿佛旧小说里的良家女子做娼妓,据说是出于不甚得已,无可奈何。只要有机会让他们跳出火坑,此等可造之才无不废书投笔,改行从良。论文人说不是军士,未到前线,怎能坐在书房里呐喊做战歌

一些偏见

短小精悍说的就是这本书,有智慧也有生活闲趣。虽全书有些观点不怎么认同,说实话这老爷子看人性的眼光太刻薄太刁钻,多一分是妆,少一分是假,寻常人在他面前,不得不说感叹一句做人真难,顺带面壁自省。当然也正是这点得佩服先生的阅历和智慧。最敬佩的就是他将自己的这些“闲来议论”称为在人生边上的注笔,随时批识。人生那么大,谁又能有负有指导教训读者的能力呢。最后提一句,那篇《读<伊索寓言>》真正是毁童年啊。

有点深

钱老的书总是充满哲理,尤其是哲学散文的《写在人生边上》,通过一个个小故事,阐述一些深层次的道理。有点难懂,更要求细细琢磨……

喜欢这句话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写在人生边上的N次方

记得高中时读过薄薄的一本《写在人生边上》,现在读来自是不同的感受和滋味。   1、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文中的钱钟书先生憨厚老实,尖锐得近乎刻薄但又有理的“魔鬼”是谁,你当然知道。自传即别传、接受恭维的债主和上司、对牛弹琴论、人类无灵魂、坏都坏得没性灵......末了还来一句;“在这个年头儿,不愁没有人请你吃饭,只是人不让你用本领换饭吃”。他在说什么你应该知道。   为人宽厚是一回事,知道不知道又是另一回事。若宽厚到不知道人事之真相未免傻气了些。   2、窗   给窗户“上纲上线”,经他这一说,窗就有粘上了灵魂的味道。   有些文字适合于午后,没有正事赶脚儿地追着你,一个人静静地看。而且不能知道作者何许人,特别是作者的祖宗八代、老婆孩子。文章的作用全在于会心一笑。      3、论快乐   你没有时间过得飞快的感觉了?!那肯定是你的精神出了问题,要么是不够有活力,要么是太不擅于自欺。      4、说笑   说笑其实是说幽默。幽默是灵动、是脾气、是水、是智者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它提倡不得、制造不得、职业化不得。幽默是灵性之神吹着玩的一个小泡泡。叭,爆了,笑了。      5、吃饭   吃饭不为吃饭,而是不吃菜。吃饭吃出人生观、吃出音乐、烹调、请客、治国。古今中外信口漫谈,典故引据随手拈来。什么叫文化呢?就是慢慢地化开去、化开去.......      6、读《伊索寓言》   没有真的内容可追求时,我们开始追求形式的复杂,以获得乐趣或安慰。      7、谈教训   钱才子真是太过尖锐了。在我看来,公开的说教不是真教训、背着人的评论不是真教训。这世上的真教训除了父母给的,可谓难得,能得可是福气呢。      8、一个偏见   也许是中国人实在太多了,才致钱才子厌人籁如此。终须修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功力,才能免得给喧闹损伤了纤细的灵魂。哇,一不留神就应了《谈教训》的说法。      9、释文盲   此文讲的是文艺欣赏和评论的事。作者称在文艺欣赏、评论中没有价值观、不懂美丑高下、全凭一己利害、爱憎者为“捏造、摸象派”的文盲。这里有一个问题:文艺欣赏和评论肯定应该有评判美丑高下的价值观。但是这个价值观哪里来呢?如果这个价值观来自于欣赏评论者个人,那么怎能和一己之利害、爱憎撇得清关系呢?!如果这个价值观有集体的标准,那么个人的文艺欣赏和评论又关作者何事呢?!      10、论文人   何事何人惹恼了你,竟自贱泄愤如此。古今中外的书全在你脑袋里、全帮着你说话,你要论证“看官是猪”又有何难呢?!      《人生边上的边上》   1、论俗气   读:某人批评一桩东西俗气包含着两个意思:一、他认为这桩东西组织中某成分的量超过他心目中的以为适当的量。二、他认为这桩东西能感动的人数超过他自以为隶属着的阶段的人数。   品:其一,我认为作者在本书中某些篇章中机智的嘲讽、博学的引用实在是太多了,但我并不觉得这些篇章“俗气”,只是觉得少一些反而更真诚、平实些。其二,一个人觉得某桩东西“俗气”,怎么会想到其隶属着的阶段的人数呢。倒可以说,他认为这桩东西是被欣赏水平、精神层次不高的大多数所喜欢的,便认之为“俗气”了。所以,“俗气”包含着两个因素:“精神内涵”和“接受的人数”。比如电视、电游、肥皂剧、麻将、拉关系......      2、论交友   深以为然。      3、说“回家”   探讨真理......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经过百折千回,最终是为了“回家”。据说这“家”本来就存在于潜意识中,还有心理学的依据。但千辛万苦地从终点回到起点,这苦也不是白吃的,丰富了内容,增添了观念,最重要的是终于确信找到了。于是心灵就平静了,不再折腾了。  当然,这只是个理论假设。      4、小说琐征   原来还有这等事,真有点八卦味。不过作者却是言之凿凿的。      5、小说偶忆   不明白作者为何要写这种类似于“查重”的文章。      6、中国文学小史序论   读:(1)文学无定义,虽有定指,也是仁智各见。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体制悬殊。一主事实而一重鉴赏。批评关乎个人之性识,史则须重社会之实事。吾国文学,体制繁多,界律精严,各自为政。横则严分体制,纵则细别品类。体制定其得失,品类辨其尊卑。如诗词为不同体,不能相杂,分之双美、合之两伤。一体之中,亦分品焉。同一传也,老子为正史,其品尊,毛颖为小说,其品卑。总之,体之得失,视乎形式;品之尊卑,关乎内容。   (2)文学史可做分期断代之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之宗风习尚,相革相承,潜移默化,由渐而著,文学兴衰又与朝代之鼎革有关。故分期断代并非仅指时代,亦所以论其格调耳。   (3)有人认为历史现象无因果关系,此为笼统之论。历史现象有因果,只是不可隔离实验、不可重复检验,用于分析因果关系的方法在历史现象面前束手无策。而且历史现象的因果或隐或显,相克相生,互为函数。因此,不如以文学之风格、思想之形式,与政治制度、社会状态、皆视为某种时代精神之表现。更进一步说,时势身世可以解释何有某种作品的出现,但作品好坏却由作者之才力决定,而非时势和身世。   (4)自来论六朝文艺批评者,多以萧统《文选序》与刘勰《文心雕龙》并举,而不知二者之异。作者认为,萧统《文选序》进退失据,于理大乖。刘勰《文心雕龙》则有独到之处。盖为文者非一整个事物,乃事物之一方面。文学之题材因视角、因人而异。文章要旨,不在其题材为抒作者之情,而在效用能感读者之情。感动读者又有两个不同的进路,即一则题材本为抒感言情而能引起读者之同情与美感者;二则题材不事抒感言情而能引起读者之同情与美感者。谈艺者徒知载道说理之陈腐俗套,而不识抒情言志亦有窠臼。所谓“无病呻吟袭杜意”。盖理道贞固不易,自难变化而见奇,而情感流动不居,复易沾染而成习。   (5)吾国评者,夙囿于题材或内容之说,如载道、言志、抒情、言之有物等。究其所失,均由于谈艺时,以题材和内容之分,乃文艺最粗浅之迹,聊以辨别门类,而与文艺鉴赏无关。文艺无涉虚实、难谈真妄。王充《论衡.自纪篇》认为,“不为无病呻吟”者即“修词立诚”。作者认为,文艺之不足以取信于人者,非必作者之无病者,实由其不善于呻吟。此关才小,非关情薄。作者认为,才大,不诚也可感人;才小,情诚亦不能感人。“物”乃是思想评论的范畴与文艺鉴赏无关,在文艺鉴赏中,言即是物,表即是里,舍言求物,物非故物。(问题:作者所说的文艺鉴赏的内涵是什么?)   (6)吾国文学分雅言和俗语二体。宋代之前独有雅言,宋代之后又有俗语。旧文学中曲与小说文体之演展,大致适相反背。曲至明清雅言越来越多,小说则俗语越来越盛。夫文学固非尽为雅言,而俗语未必尽为文学,窃谓至精之艺、至高之美,不论文体雅俗,非好学深思者勿克心领神会。a、文学非政治选举,岂以感人之多寡为断,亦视能感之度、所感之人。即使以感人而言,亦有讲究辨别。作者认为,文学之佳品能呼起读者之嗜欲情感而复能满足之者;能摇荡读者之精神魂魄,而复能抚之使静,安之使定者。劣作则不然,放而不能收,动而不能止,读者心烦意乱,必于书外求安心定意之方,甚至见诸行动。(如此诲淫诲盗和教忠教孝之书胥归劣作)。b、文学之感人亦要视时事之影响。盖时事切近,则易于感人,无关作品真价。c、文学鉴赏更不能以读者多寡定优劣。      7、论不隔   “不隔”是纯粹地属于艺术外表或技巧方面的。在翻译上是“达”,在美学上所谓“传达”,即作者把所感受的经验,所认识的价值,用语言文字,或其他的媒介物来传达给读者。      艺术上的“不隔”得假设一个类似于翻译原文的东西。这个东西便是作者所想传达给读者的情感、境界或事物。于是,“隔”或“不隔”是要凭借读者的经验来感知、对照并加以评判的。如王氏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如“实获我心”、“历历如睹”、“如吾心之所欲言”,都算得“不隔”,只要作者的描写能跟我们亲身的观察、经验、想像相吻合、相调合,有同样的清楚或生动,像我们自己亲身经历过一般,便是“不隔”。      “不隔”不是一桩事物,也不是一个境界,而是一种状态,一种透明洞澈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作者所写的事物和境界得以无遮隐地暴露在读者面前。“不隔”并不是把深沉的东西写浅显,而是原来浅显的写来依然浅显,原来深沉的写到让读者看出它的深沉,甚至原来糊涂的也能写得让读者看清楚它的糊涂。      至于王氏认为,做到“不隔”需不用空泛之词,忌用替代字,作者持不同观点。作者认为,词头、套语或典故,在原则上无可非议。因为它们的性质跟一般譬喻和象征相同,都是根据类比推理来的。      (论不隔写得很不隔啊!)      8、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   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特点只有一个: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这个特点易懂易记,但作者对“中国的特点”的论述确是精辟极了。      “这种近似东西文化特点的问题,给学者们弄得烂污了。我们常听说,某东西代表道地的东方化。某东西代表真正的西方化,其实那个东西,往往名符其实,亦东亦西”--真正东方化或西方化的特征真不多。有好多东西,在东西方只是程度差异的问题。      称得上东方特点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它是这样的普遍,以致于我们习见而相忘。2、在西方找不到它的匹偶。3、却又并非由于语言文字特殊构造的结果。4、这个特点在现象上虽是中国特有,而在应用上能具普遍性和世界性。      为什么人化文评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固有特点?   第一、西方文评虽也有以文比人,但其人与文是二无的,以人喻文;中国的文评则是人文无分,混同一气。   第二、除比喻是二元的,在西方文评中思想或内容与文笔或外表也是二元的。中国文评则混然一体。   第三、西方文评只有体貌骨肉,没有神韵气魄。   第四、中国文评的“气息”,西方文评的“力”都有不同涵义。西方文评稍有人化趋向,且偏重外察而忽视内省。      人化文评是艺术鉴赏的移情作用。人化文评的好处是表里心物最凑拍的和谐,一种精神的具体化。      论“文以载道”:诗文的媒介是文字,但文字本身并不说明什么,主要是文字的意义。所以,文以载道,并非为道,还是为文章,并非为内容,还是为内容的外表。(文字的意义也只是一部分,还有意境、情致)      论研究方法:人类最初把自己沁透了世界,把心钻进了物,建设了范畴概念;这许多概念慢慢地变硬变定,失掉本来的人性,仿佛鱼化了石。到自然科学发达,思想家把初民的认识方法翻了过来,把物来统制心,把鱼化石的科学概念来压塞养鱼的活水。从我们研究思想史的人看来,移情作用跟泛客观,行为主义跟唯心论,只是一个波浪的起伏,一个原则的变化。(感觉这没有像钱氏论述的那么简单,为什么思想家把初民的认识方法翻了过来?)      8、小说识小   9、小说识小续   “小”而妙趣横生。      10、谈中国诗   作者对中国诗的观点:a、中国诗是早熟。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就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b、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c、西洋标点给予诗文的是一种卑鄙贫薄的清楚,给予朦胧萌拆的一团以矫揉造作的肯定和鲜明,剥夺了读者们玩索想像的奢侈。d、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与西洋诗比恰如芦管之于乐队合奏。e、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内容无甚差异。      评:也说中国诗的富于暗示。   中国诗的暗示绝不止于作者所例举的问而不答。“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种明知故问式的暗示没什么艺术感染力。诗的暗示可以是意境、声律,一物、一词......无一不可。暗示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必须如此。作者感觉到此中真意,无言以表、亦无以言尽。于是在这关键处用一线索、一意象来表征,期待读者来体会。读者的心思越细密、情感越真挚、思想越深远,就越能体会、甚至超越作者所感到的此中真意。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与读者通过共同的创作而体会沟通的喜悦。这种表达方式是中国诗在沟通深度上达到的极致。      11、杂言--关于著作的   a、有自尊心的人应当对不虞之誉跟求全之毁同样的不屑理会--不过人的虚荣心总胜于他的骄傲。   评:“不虞之誉”恰如别人随手送你一件华袍,但根本不合你的身。你能够感觉出赠袍人对你(或你的作品)事实上并不关心。你不能将华袍掷回去,所能做的也就是不屑理会了。若是将那不合身的华袍披在了身上,在内行人眼里就成小丑了。      钱式讽刺四则:      b、许多言之有物(物之定义为只有面积体积而绝无思想)的伟大读物都证明了物之定义的正确。      c、“先把论文哄过自己的先生,然后把讲义哄过自己的学生”;“先把图书馆的参考书放入自己写的书里,然后把自己写的书列入图书馆的参考书里”。      d、专门研究某家作品或某一时期作品的人,有从一而终的贞节,死心塌地的忠实,但他们说不上文艺鉴赏,正像沙龙的女主人爱好的是艺术家,而不是艺术。      e、许多人作起文来,一定要装点些文艺辞藻,扭捏出文艺姿态,说不尽的搔首弄姿。这不能说“文如其人”,而该说“文如其女人”(还是文如其人比较恰当)      12、意中文学的互相照明:一个大题目,几个小例子   这是参加会议的应景文吧?      13、中国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捧场文章还是在场文章,连钱式讽刺也不见了。      14、美国学者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简况   这个介绍在1979年对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15、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的文学情况   谈伤痕文学、谈百花齐放。言语平实了很多。毕竟七十了。      16、十五天后能和平吗   ......近来所见所闻使我们对自己的情感也得使用权术。我们失望得够痛苦了。我们不敢坦白地愿望,我们教自己不存愿望;这样也许来一个望外的喜事,像半天里吊下来的,像好风吹来的。假如结果并不如意呢,我们至少可以自慰说,本来没有抱什么奢望。      17、在中美双边比较文学讨论会上的发言   ……索者尔说“观点创造事实”。(观点可能创造事实,观点也可能不创造事实,其中缘由需在实践和理论上细细体会。)      18、年鉴寄语   在某一意义上,一切事物都是可以引合而相与比较的;在另一意义上,每一个事物都是个别而无可比拟的。(因此,在做比较研究时,选择什么事物比较,关键要看比较的目的和比较的视角)      19、“鲁迅与中外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no conference without diffrence.      20、报纸的开放是大趋势   论官话、论报纸的透明度(很多时候,话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关键是说话者的立场)     .......         《美的生理学》   人对于语言文字有"conditioned response",文艺欣赏不过是“conditioned reflex“。至于这种reflex比照狗的条件反射是否恰当?没看过西惠尔的书,不可置喙。然"conditioned response"一词倒可解释近期读《源氏物语》的疑问。《源氏物语》就其前20%的情节而言,实无太大可读性,但读起来感觉非常舒适、愉悦。想来可以用"conditioned response"来解释。文字所描述的condition精美得很。      鬼话连篇   “不朽” 应当是无心而成;“不灭”则是坚信如此。“不朽” 大家说了算,“大家”是最最烦人的。“不灭”是我心中的一点火星,照亮、温暖我的人生。      约德的自传   一个书评能写得这么机智、幽默而有用,不得不服。机智、幽默全凭对所评之作和所论之人的了解。约德算不得大家,可见作者读书之广。写此文时,作者该是二十方出头小年青,文意盎然,兴会勃发。虽是小机智,但终是难得。  旁观者  加赛德教授《现论论衡》一书的书评。historicism:要谈“时代精神”,不得不讲“史观”,就不容易忽视史迹的演化;讲到演化,那么,形成现代的因子,早就潜伏在过去的时代中。......  讲史观的人不革命,但是他也不反革命,因为他知道革命也是事实,也有它的来源和造因,他得接受。......真讲史观的人总是胸襟最宽大的人,最有容量,最有亚历山大教授《空时与神性》一书中所谓有“安琪儿态度”的人。  加赛德教授 以为一个时代是最根本的是它的心理状态(ideology),政治状况和社会状况不过是这种心里状态的表现。政治、社会、文学 、哲学 至多不过是平等着的各方面,共同表现出一种心理状态。  我们不仅把将来理想化了来满足现在的需要,我们也把过去理想化来满足现在的需要。同一件过去的事实,因为现在的不同,发生不同的意义。历史事实的分类:野蛮的事实和史家的事实。  作者五人  介绍哲学家中文笔优越者五人。穆尔(干净、斩截、清晰、严谨,只是说得太透了,仿佛要把理解力灌输给读者)、朴赖雷德(精警简约、敛抑)、罗素(自然、流动而不呆板)、詹美士(速度快、不流利,但勇往直前)、山潭野衲(阴沉、细腻,多才艺)

相逢很晚

人生很短,道路很长。被俗事所困,头脑一片混沌。闲来翻看以前的文字,很是惊恐。恰如魔鬼在耻笑我的灵魂。其实,hermione是有话想说的,只是张嘴无声。文字的力量是那样苍白!“但我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笙箫……”既不能放歌,那末只好喝酒!下午,感觉上又发烧了。如火如荼的热度直往头顶上冲,目不能视物。然而工作繁重无法抽身。咖啡失去效应,喃喃自语:“要是有酒就好了。”旁边的工程师积极响应:“跟我来!”于是同去。却原来在隔壁的衣帽间有满满一大箱纯生啤酒。哈哈。他对我眨眨眼,我大喜过望,不着痕迹地一趟趟运回办公室。心满意足地大喝一口,神清气爽。晚上有两个饭局。媛大宴宾客;领导答谢我的工作。6点半,突然觉得很没意思,哪都不肯去。于是去了“乐购”。超市就是为我这等人设计的。弄了只鸡,挑了一堆黑啤回到蜗居。惬意,然而不象女子的生活。钱钟书是我最喜欢的老头。因为出品有限,读书的时候十分珍爱,不敢漏过一字。此人刻薄有趣,文字精练,实在妙到毫颠。近来繁忙,每日只能看他一篇文章,反到是成全了细读的趣味。书是家里哥们儿买的,是《人.兽.鬼》与《写在人生边上》的合集子。扉页上是哥们儿的留言:“换.....版于此,使吾竟能在有生之年与君同梦。真是幸甚至哉了。”留言用一种怪怪地字体写成。问他是什么字,他也忘了。九二年买的,年代久远。《写在人生边上》共收集了十篇散文。最爱的是《魔鬼夜访钱钟书》和《谈教训》。其中又以前者为佳。魔鬼栩栩如生、可爱可怜、形象十分生动。恰如钱钟书向善的灵魂。魔鬼见闻广博,以谦逊饰骄傲。败走天堂,做着贩卖灵魂的生意,性子和平而凄凉。短短三页小文,精致可口。现摘抄部分如下:“承教得很!不料你老人家对于文学写作也是这样的内行。你刚才提起《魔女记》已使我惊佩了。”他半带怜悯的回答:“怪不得旁人说你跳不出你的阶级意识,难道我就不配看书?我虽属于地狱,在社会的最下层,而从小就有向上的志趣。对于书本也曾用过工夫,尤其是流行的杂志小册子之类。因此歌德称赞我有进步的精神。……”“你知道,我是做灵魂生意的。人类的灵魂一部分由上帝挑去,此外全归我。谁料这几十年来,生意清淡得只好和阴风。一向人类的灵魂有好坏之分。好的归上帝收存,坏的由我买卖。……”“当然,应酬还是有的,象我这样有声望的人,不会没有应酬,今天就是吃了饭来。在这个年头儿,不愁没有人请你吃饭,只是人不让你用本领来换饭吃。这是一种苦闷。……”他忽然站起来,说不再坐了,祝我“晚安”,还说也许有机会再相见。我开门相送。无边际的夜色再静等着他。他走出了门,消溶而吞并再夜色之中,仿佛一滴雨归于大海。……好干净纯美的文字!我心中只有敬佩。近来常觉时间不够用,对好书好电影十分贪婪。现在才读到如此好文,实属惭愧。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2年3版3次印刷 定价 2.65元 (不是上面这本)2006年7月21日

写在书边上

既然是写在“人生边上”那要何必计较太多斟酌太多呢?钱先生在《论文人》里各种吐槽做文人的不好,但是他作为一名“文人”是自得其乐的,这也许跟他的想东西能另辟蹊径有莫大关系。就算时隔这么多年也会被这位老先生的不囿于世俗的想法所震撼到,这也是我对这本小书评价如此之高的原因。若要问,为什么读书,那大概是为了跟大师隔时空的对话交流了。

《写在人生边上》读书笔记

《简介》钱先生曾谦虚地说他的这几篇散文不过是如同中国旧书上的眉批,补的是人生这部大书的空白。《序》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的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一九三九年二月十八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我通身热度都被寒气逼入心里,变成一个热中冷血的角色。我曾在火炕上坐了三天三夜,屁股还是像窗外的冬夜,深黑地冷……”因此歌德称赞我有进步的精神,能隋着报纸上所谓”时代的巨轮“一同滚向前去。像拜伦、雪莱等写诗就受到我的启示。又如现在报章杂志上常常鬼话连篇,这也是受我的感化。”好的归上帝收存,坏的由我买卖。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忽然来了个大变动,除了极少数外,人类几乎全无灵魂。有点灵魂的又都是好人,该归上帝掌管。近代当然也有坏人,但是他们坏得没有性灵,没有人格,不动声色像无机体,富有效率像机械。就是诗人之类,也很使我失望;他们常说表现灵魂,把灵魂全部表现完了,更不留一点儿给我。《窗》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缪塞(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A Quoi r vent les jeunes filles)那首诗剧里,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mat riel poux),但是理想的爱人(id al),总是从窗子出进的。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论快乐》他说,在法语里,喜乐(bonheur)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彷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光芒。我们不能扣留住闪电来代替高悬普照的太阳和月亮,所以我们也不能把笑变为一个固定的、集体的表情。《吃饭》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辩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请客上馆子去吃菜,还顶着吃饭的名义,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籍口,我们通常把饥饿看得太低了,只说它产生了乞丐,盗贼,娼妓一类的东西,忘记了它也启发过思想、技巧,我们通常把饥饿看得太低了,只说它产生了乞丐,盗贼,娼妓一类的东西,忘记了它也启发过思想、技巧,还有“有饭大家吃”的政治和经济理论。德国古诗人白洛柯斯(只有为他弄了饭来给他吃的人,才支配着我们的行动。譬如一家之主,并不是挣钱养家的父亲,倒是那些乳臭未干、安坐着吃饭的孩子;这一点,当然做孩子时不会悟到,而父亲们也决不甘承认的。不过,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彷佛一只乐曲,《读伊索寓言》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只向高处看,不顾脚下的结果,有时是下井,有时是下野或下台。不过,下去以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属的调查和工作。譬如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藉口:坐井观天。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Primitivist),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到:“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谈教训》老实说,世界上是非善恶邪正等等分别,有时候也不过是人我的差异,正和身体上的秽洁一样。道德教训的产生也许正是文学创作的死亡。这里我全没有褒贬轻重之意,因为教训和创作的价值高低,全看人来定。有人的文学创作根本就是戴了面具的说教,倒不如干脆去谈道学;反过来说,有人的道学,能以无为有,将假充真,大可以和诗歌、小说、谣言、谎话同样算得创作。拉罗斯福哥(La Rochefoucauld)《删去的格言》(Maximes Supprimees)第五八九条里说:“道学家像赛纳卡(S n que)之流,并未能把教训来减少人类的罪恶;只是由教训他人而增加自己的骄傲。”你觉得旁人不好,需要你的教训,你不由自主地摆起架子来,最初你说旁人欠缺理想,慢慢地你觉得自己就是理想的人物,强迫旁人来学你。《一个偏见》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语言当然不就是声音,但是在不中听,不愿听,或者隔着墙壁和距离听不真的语言里,文字都丧失了圭角和轮廓,变成一团忽涨忽缩的喧闹,跟鸡明犬吠同样缺乏意义。语言当然不就是声音,但是在不中听,不愿听,或者隔着墙壁和距离听不真的语言里,文字都丧失了圭角和轮廓,变成一团忽涨忽缩的喧闹,跟鸡明犬吠同样缺乏意义。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禽兽风涛等一切天籁能和寂静相安相得,善于体物的古诗人早已悟到。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释文盲》价值盲的一种象征是欠缺美感;对于文艺作品,全无欣赏能力。这种病症,我们依照色盲的例子,无妨唤作文盲。文艺鉴赏当然离不开印象,但是印象何以就是自我表现,我们想不明白。若照常识讲,印象只能说是被鉴赏的作品的表现,不能说是鉴赏者自我的表现,只能算是作品的给予,不能算是鉴赏者的创造。《论文学》文学必须毁灭,而文人却不妨奖励——奖励他们不要作文人。因此,我们看见一个特殊现象:一切学者无不威风凛凛,神气活现,对于自己所学科目,带吹带唱,具有十二分信念;只有文人们怀着鬼胎,赔了笑脸,抱愧无穷,即使偶尔吹牛,谈谈“国难文学”、“宣传武器”等等,也好像水浸湿的皮鼓,敲擂不响。

写在书的边缘上

錢鍾書先生對凡事均有其獨特的見解﹐推翻了慣例的觀點。一切﹐需要時間来慢慢消化。倉促之下,只能写点浅白的见解,仅算是写在此书的边缘上,连写过的边上也留有许多空白处。首先,是《論快樂》。快乐,应当是轻松地谈,而非“论”,可见本文其实并不快乐。文章中讽刺人類追求快樂﹐卻無奈留不住快樂的矛盾之處。快樂﹐如同字面的意思,表现人生一切樂事的難以保留﹐逝去之快。作者指出 “永遠快樂”的说法 ﹐如同 “四方的圓形”一般荒謬。快樂在人生中﹐是一種騙取人们生活下去的東西﹐為了短暂的快樂﹐我们承受了太多的痛苦。与此同时,作者则認為﹐“人生虽不快樂﹐而仍能樂觀” ,因为快樂是屬于精神方面的。这岂不是充满了矛盾吗?但细想之下,并无矛盾。两种快乐,并非同一种快乐——前者短暂的快乐,属于人的情绪;后者长久的快乐,则更应说是心中的安定感。既然两者性质并不一样,又如何相提并论?更不应谈及矛盾了。快乐以外,也不能不谈人性的黑暗之面——《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作者透过与魔鬼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中人们阿臾奉承的厌恶感。对话中,魔鬼多次谈到了繁复的应酬,并讽刺一味伪装客气的文人学者,这难道不是作者发自肺腑之言吗?魔鬼亦谈到他的处世之道,便是於不同的人面前,谈论不同的话题,以示自己的见闻广博---这不正正在讽刺社会中人类虚假的表面功夫!谈到虚假,魔鬼亦提到世人为别人写传记,也要加入自己的主见,正是藉着别人的名字来表现自我,实属虚伪。作者透过魔鬼的言语,表现自己对社会上虚假的人,感到愤怒、厌恶——魔鬼的言语,不正是作者的想法吗?魔鬼是做灵魂交易的,以诱惑代替斗争。人世间一切战争,虽是因诱惑而起,但其中的残忍与暴力,却均为人类所为。在魔鬼与作者的谈话中,魔鬼是直率的,但作者却仍然逃不出人类一贯的伪装,一时“恭恭维维“,一时“敷衍几句”。这样一来,人类与魔鬼的角色似乎变得模糊了——作者是否才是魔鬼?而魔鬼是否才是受害人? “无边际的夜色在静等着他。他走出了门,消溶而吞并在夜色之中,仿佛一滴雨归于大海。”魔鬼最后离开时凄凉的情景,不正是作者面对现实时无奈的感受吗?此时,更分不清谁才是魔鬼了。最后一则,是《一个偏见》。“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许多人认为,事事必须客观公平,正经严肃,而这正是每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相反地,作者则认为,这就“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如此不自然。正道公理其实也只是一种偏见。世界上最扰人的,是人籁。天籁是能与寂静融合的,造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但只要有人籁,思想便无法在保持冷静客观,此时,也只能由偏见来代替了。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在阅读此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过程中,随意在空白处记下一点随想,尽管只是一个偏见,尽管前后矛盾,又何必如此在意呢?这本书,并不容易读懂。何必要让自己费力肩负上“教育家伟大的使命”,而不轻松地享受人生呢?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锺书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读者透过思考来理解他的思想。《写在人生边上》,这个名字,确实也取得巧妙。作者将人生比喻为一本书,将一部分人比喻作书评家或批评家,而另一些人则为消遣者。这样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贴切。在《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中,魔鬼说:“你受我引诱时,你只知道我是可爱的女人﹑可亲信的朋友,甚至是可追求的理想,你没有看出是我。”提及魔鬼,通常会联想到战争﹑死亡或暴力,但又何尝想到真正的魔鬼,其实是这些美好事物的引诱,一直藏在我们心中?《窗》,则更有趣味。作者巧妙地以窗子与门来作借喻,以窗比喻人内心中真实的想法,而以门来比喻在现实中无可奈何之下所作的虚伪之行为。“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是讽刺社会上人人都懂得虚假的表面功夫,却有许多人已经失去了灵魂。作者能透过细心地观察门与窗的分别,而联想到这一切,实在不得不佩服。此外,《吃饭》将人生百态比喻为做菜,而将人生观分为“吃饭”与“吃菜”的,并以后者讽刺社会中各种虚伪的应酬。《伊索寓言》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但作者却认为,寓言将孩子教得更简单,灌输美好社会的假象,可事实上成人的世界中,却并非如此黑白分明,进而批评社会中的虚伪行为。《译文盲》中,作者又幽默地将不懂得欣赏文学作品的人,与色盲作类比,成为“文盲”。这“文盲”,并不代表看不懂文字的人,反而是文字方面的专家,常常畅谈文学,表面上做许多花花绿绿的装饰,但事实上内心中却没有文学的美感。这一切,均可见作者与众不同的观点,极度深入的观察力,并且令人异想不到的各种联想。钱锺书先生,拥有大智慧,反而愿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有谁能说人生不是一本大书呢?

待我看完用典所提及之书,再读

对于这样一本近似完美的天才书,有什么好说的呢?作者用典已出神入化,丝毫无掉书袋之感。文中幽默戏谑的语调,似乎被骂也成了一件难堪的事。待我看完用典所提及之书,再读一遍。待我看完用典所提及之书,再读一遍。待我看完用典所提及之书,再读一遍。待我看完用典所提及之书,再读一遍。

写在豆瓣边上

想起钱老让我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大意是 : 我们曾经把创作的激情当做了创作的冲动……于是,我现在不是个文学青年了。人生的智慧莫过于此也许真的像罗素老爷子说的一样幸福的秘诀就是,承认这个世界糟透了。承认,并且掌握佛家的智慧,达到“破执”也许真的就仁者无敌了呢。

人生的留白-读后杂感

《论快乐》真正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所以,做神仙并不值得,在凡间已经三十年做了一世的人,在天上还是个未满月的小孩。---如果说,人生是一个享受(enjoy)和体验(experience)的旅途,那么快乐相对于短短的一生是无止境的。这个世界为我们准备了足够的多样性,足够可以折腾的空间。你可以走进各行各业,高矮胖瘦,贫富愚智,刻板幽默的人的生活中,从而开启一扇新的窗。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都蕴含着无穷的快乐,只需一颗豁达随性的心,就可以体会其中的欢愉和幸福。钱老爷子说的神仙不好是说时间上,但是神仙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生老病死,不会像凡人一样在享受过程中,受到肌体的牵绊。修仙得道看来是不太可能,好在还有现在的科技可以帮我们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享受快活直到生命终结。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一方面说自身的心态决定了对周遭的感知,另一方面更应强调,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内在。《说笑》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举止化作机械式。所以,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于,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幽默是对单调平庸的反抗,有时表达直接,有时用反讽,有时需要听众,有时自己就可。我有时走着路,看到景,或者想到事,也会笑出来,旁人看来觉得奇观,只有自己才知道缘由,这种感觉挺好的。美国社会中,自嘲非常重要,而且尺度往往很大,这其实能突显美国人乐观和思想自由的一面。《谈教训》世界上的大罪恶,大残忍-没有比残忍更大的罪恶了-大多是真有道德理想的人干的。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从希特勒到日本的战犯,再到当初美国南方农场主对奴隶的态度,这种思想普遍弥漫着。作恶对一个普通人的内心是会有负担的,而当这些人被灌输了一种道德的念头时,罪恶感会大大减少,就像日本军阀杀害中国贫民时会认为他们杀害的不是人,他们做的是为日本天皇。而两三百年前的美国人认为黑奴和印第安人是劣等人,非文明人,他们这么做是为了文明的进步,因此杀起来或者用起来也格外顺手。他们已经由徘徊在对错两边,到坚定站到“对的那边”,因此也就不再去思考看。因此把任何一种道德体系认为是真理,并排斥其他想法都是一种异常危险的抹杀人性的做法。我更愿一种多元交融,在摩擦中进步的社会体系,没有绝对的真理和权威。《一个偏见》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钱老这是明知这是偏见,然后来思考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的,希望其他人来反驳,因为自己已经有备而来,并且对对错也不是关心。但很多人是不知自己坚持的是偏见,而且认死理,这就不是娱乐,而是揪心了。《释文盲》色盲绝不学绘画,文盲却有时谈文学,而且谈得还特别起劲。---现在很多人都是后者。有一位时髦贵妇对大画家Whistler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我只知道我喜欢什么东西。Whistler鞠躬敬答:亲爱的太太,在这一点上太太所见和禽兽相同。文明人类跟野蛮兽类的区别,就在人类有个超自我的观点。因此,它能够把是非真伪跟一己的厉害分开,把善恶好丑跟一己得爱憎分开。生来是个人,终免不得做几桩傻事错事,吃不该吃的果子,爱不值得爱的东西;但心上自有权衡,不肯颠倒是非,抹杀好坏来为自己辩护。他了解该做的事未必就是爱做的事。只有禽兽是天生就知行合一的,因为它们不知道有比一己奢欲更高的理想。好容易千辛万苦,从猴子进化到人类,还要把嗜好跟价值浑而为一,变作人面兽心,真有点对不住达尔文。---不好说理性和感性在什么事情上是该有的,是对的。可能这跟事情本身和做事的人都很有关系,如果事本身很重要,人也是一个严肃负责的态度,那么却是需要超我来抉择,不能太随性。但如果是决定今天吃番茄找鸡蛋,还是西红柿拌鸡蛋,其实心中权衡更省事。《论文人》少数文人在善造英雄的时事底下,能谈战略,能做政论,能上条陈,再不然能自认导师,劝告民众。这样多才多艺的人,是不该在文学里埋没的。只要有机会让他们变换,他们可以立刻抛弃文艺,别干营生。---文字传达思想,电影V字仇杀队中提到“我们被教导要记住思想,不是人,因为人可能失败,他可能会被捕,会被杀死、被遗忘,但400年后,思想仍可改变世界.”一些文人对时事发表看法,如果还能加一些勇气,他们往往就会变成改革者,思想先锋,引领社会进步。

小本子,大内涵

在书店里看到这么薄的一本书,看上去就是年代已久,就拿起来看了,看了以后就再也放不下,一个小时后看完再合上了它,心中若有所悟。这么小的一本书,承载了很厚的思想。读的时候是一个思想不断碰撞,激发的过程,努力去明白钱钟书所要讲的意思,努力去跟上他的思维。本来以为这些老作家的书,都是很中规中矩的文学的。哪知说教就是作者要反对的,突破传统才是他所要表现的。一次次为书中作者所呈现的独特的思考角度叫绝,想着,为什么我就不能这么想呢。在这个深度普遍缺失,厚度普遍增加的出版年代,这本书寥寥几页,有着太多内涵了,没有多说一句话,读来很是痛快

共鸣

-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一个失眠的晚上,一个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有一种人的理财学不过是借债不还,所以有一种人的道学,只是教训旁人,并非自己有什么道德。-生来是个人,终免不得做几椿傻事错事,吃不该吃的果子,爱不值得爱的东西;但是心上自有权衡,不肯颠倒是非,抹杀好坏来为自己辩护。他了解,该做的事未必就是爱做的事。这种自我的分裂、知行的歧出,紧张时产出了悲剧,松散时变成了讽刺。只有禽兽是天生就知行合一的,因为它们不知道有比一己奢欲更高的理想。好容易千辛万苦,从猴子进化到人类,还要把嗜好跟价值混而为一,变作人面兽心,真有点对不住达尔文。

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再读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再读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这本小册子,文章虽短,但是大概因为没有到人生边上,还在边上的边上吧,很多感慨想发却发不出来,总觉得好像有灵魂在引诱我。“我是魔鬼,你曾经受我的引诱和试探。”这是这本小册子的第一篇《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里的一句话。从魔鬼的引诱与试探中,不断的看清自己。平淡的文字,行云流水叙述中,透着睿智,真的如先生所说:“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还留下好多空白。”还残留着些寒冷的春天,尤其适合读这样的文字,打开窗让冷空气清醒着头脑,抱一个热水袋蜷缩在沙发一角,一遍一遍的读着像《窗》这样的文字,“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子外进来”,大学的假期一个一个的过,在家里,越来越不喜欢从门里走出去,越来越喜欢坐在自己窗台上看着外面的天空,变得安静了,喜欢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嘴就慢慢闲了下来。在学校,除了偶尔在寸金公园跑步的时候,能找到片刻的宁静以外,总还是浮躁的,在家则整一天,整一天的都很宁静,就好像真的在人生边上的边上,躲避着纷扰的世界和自己常常浮躁的心情,这个地方真正的属于我,窗子里的是归属感,窗子外是安静的天空和春天的色彩。这个时候,快乐来引诱了,“‘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但是快乐,还是很多,就像先生所说:“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在人生边上的边上,一个浅尝着快乐是何等幸福的一件事情。想想那些曾经,那些曾经的曾经,翻翻过往的日记,上面写着,“今天很开心”抑或是“今天很不开心”,那些令我开心与不开心的事情都记不住了,但是此刻看到,是快乐的,那些可爱的独白引发笑声,其实快乐就是那么唾手可得。快乐的引诱着年少的记忆,或者快乐的憧憬着未来,人生都需要一些这样走在边上的边上的时光,就好像人需要吃饭一样自然,猪八戒说“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在人生边上的边上,过往师长教训的话语,好像早就没有了逆反,变作也人生观的一部分,曾经对某某的偏见和憎恶,也好像先生说的,变成了“思想的放假”有添了一种无关痛痒的新偏见,在人生边上的边上注上了一笔。想想现在的境地,大约在半个文盲和半个文人之间徘徊,先生说:“认识字的人未必不是文盲”,“文盲有时候谈文学,还谈的特别起劲”,“‘灵感’呀,‘纯粹’呀,‘真理’呀,‘人生’呀,种种名词,尽他滥用”如果照这样说,此刻的我,大概应该是半个文盲在学做文人。“文人是可以嘉奖的,因为他虚心,知道上进,并不拿身份,并不安本分,真的,文人对于自己,比旁人对于他还看得轻贱”照这么说,我大约也可以算作半个文人,在人生边上的边上,其实能做一个纯粹的人就好了,管他什么文盲还是文人的。钱钟书先生的这本小册子,写在了人生边上,让我读到了人生边上的边上,想写点什么吧,好像还真变成“文盲”了,没看得几页书,牢骚发了一大堆,罪过罪过!人生这部大书,还是慢慢读吧,争取早日从人生边上的边上,到人生边上,嘿,这口号,有点像绕口令了!

聪明人写小书

大家小书。最爱读。初始钱钟书,自然是《围城》,行文真是“弹眼落睛”,八宝楼台,句句惊艳。现在想来,非要鸡蛋里挑骨头,《围城》还是有点“流丽”过了头了。聪明,机敏,谈吐不凡,一开口一脱笔砚,满园春光,桃花灼灼,与我都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何况钱钟书还委实如此“渊博”——《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真是提着一掉书袋来作客的。啧啧。我非常喜欢那篇《论快乐》,作为题目,很老旧了。写得也无华彩之处。偏偏就很得人心。“永远快乐是不能实现的,你要永久,你要像痛苦里去找。”“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这些都是朴素的话。谁都知道“天上一日,下界一年”,于是祈愿“快活似神仙”,但是钱老比出《酉阳杂俎》中“鬼言三年,人间三日”。看得果然红尘众人,分外平衡。据说钱钟书,是当年全清华借书最多的人。可见,那些拽文的书袋不是google百度而来的。我不知道现在全清华,哪个才子才女借书最多——但是现在,老是捧着书读的,未免有点失落。我又再想,一个水木,埋没了多少个钱钟书呢?但也不见清华能出一个比尔·盖子。没有读过《管锥篇》,不敢评“大家”,只能就着“边上”,就小论小,扯到本书的边缘了。

走在人生边上的撩妹大师

今年五月,杨绛先生去世。 百年人生,跌宕起伏,她温婉机智却淡泊名利,九十岁高龄写了《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我一直压着箱底,不敢读。一个百岁高龄的聪明人感叹人生之苦,此间悲情,个中滋味,少年岂能懂?而钱钟书的姊妹篇《写在人生边上》,却以一个人生局外人看待柴米油盐,达观大气,旁征博引,颓废中不失风趣,让人爱不释手。一直觉得姓“钱”的人是好命的,似乎命格注定这辈子不愁钱花,不愁才情。钱学森有蒋英,钱钟书有杨绛,都是学贯中西,才子佳人的典范。文化人是很奢侈的,没体验过茄羹的繁复,哪有红楼一梦?没有遍历欧罗巴,哪有围城的视角境界?所以,好命的人,才能做文化人吧。钱钟书,年轻时想必是个很雅痞的小鲜肉。他很懂得如何去交流,如何去取悦女孩。他说,对科学家谈政治,对考古家论文艺,想必极好,因为他们不甚了解,对牛弹的琴根本不用挑选什么好曲子。他埋怨没完没了的应酬,感叹这年头,出了名不愁没人请客吃饭,但苦闷,人不能靠本事换饭吃。除了这些人生琐事,钟书先生想必也是个爱走神的呆萌。可以想象,有一天伏案太累,他倚窗寄傲,思考门与窗的区别:据说女孩理想的情人走的是窗户,而父母钟情的女婿却从前门进进出出。我合书遥想,当年这个书痞,是如何博得杨绛的芳心,是罗密欧朱丽叶的窗台翻版,还是上门提亲的明媚正娶。这份让人羡慕的爱情,想必肯定也有个流氓吧。有时候,我害怕钱钟书的旁征博引,一方面感觉暴露了自己的浅薄无知,另一方面害怕通读过后,很难抓住作者真心流露的情感。 经历一些人情世故,不免察言观色斟酌起一词一句来,看样子我也是他笔下那个“于内窥外”的聪明人。钱先生,仰慕者众多,但他却不是个快乐至上的人。他说“快乐有个快字,人生一切乐事大概飘瞥难留”,“欢娱嫌夜短”。永远快乐,不切实际,但快乐如同诱饵,用几分钟或几天的欢愉,欺骗我们为之活了一世,忍受许多痛苦。活一世不过是一时岁月的殉葬品,想到这,大师不免也戚戚然了。但他又感叹人类强大的超我乐观:因为我们还自欺欺人,便是死后可以进入天堂。世人对快乐的执念,如同冰冻三尺啊。钱老,无疑是幽默的。哪天他端起一碗饭来,都能给你说一大堆道理。吃饭有时候就像结婚,名义上重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因为追求口感,做饭也显得非常有学问。 古人往往也是吃货,不然怎么会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情怀。最近,一周推荐一本书,不免觉得吃力,正印证了钱老那句话,“二流的文人作文学,感叹他们入行好比古时良家妇女做娼妓,实属情非得已,无可奈何。” 读《写在人生边上》,每每遇到金句良言,总会在心底,一石激起千层浪来。 钱老,你毒舌起来,还让不让人活?不管是他腹黑解释伊索寓言也好,还是感叹文人不讨巧也罢,三言两语,信誓旦旦,便有了一些段子手的风采。听聪明人谈话,总会五体投地;听可爱的人说话,不知不觉就成了迷弟迷妹。所以默默问一句,你走在人生边上,为何要撩行走人生大道上的我?

有一个毛病,叫“好为人师”

最近又有一个毛病抬头了,叫“好为人师”,挥之不去,很多年。钱锺书说,人一到中年就爱教训别人,尤其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本来我觉得自己是愤世嫉俗,现在看他这么一说,倒怀疑是不是未老先衰了。愤世嫉俗属于二十多岁,就是一顿乱骂,也不知道该怎么样才算好,狂是狂,不过实在。“教训人”就不一样,除了说别人“你不能如何如何”,还会不自觉地加上“你应该如何如何”,看上去义正辞严,其实仔细一看,这个标准不就是往自己身上靠嘛,当然是比较隐蔽了。还是钱锺书说的精辟,“你觉得旁人不好,需要你的教训,你会不由自主的摆起架子来,最初你说旁人欠缺理想,慢慢地你觉得自己就是理想的人物,强迫旁人来学你。”“上帝要惩罚人类,有时来一个荒年,有时来一次瘟疫或战争,有时产生一个道德家,抱有高尚得一般人实现不了的理想,伴随着和他的理想成正比例的自信心和煽动力,融合成不自觉的骄傲。”钱锺书这一杆子,不知道打了当时多少文人,而且一直能打到现在,甚至包括所有人,当然也少不了他自己。“这篇文章不恰恰也在教训人么?”,这就是教训的境界了,自己也不放过。不过,似乎他并不希望读者太当回事,“假如人生是一部大书”,这不过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要是把他当成正文来看就不好玩儿了。我深刻反省,谨遵教诲,努力克服“爱教训”这个毛病,可是这样一来,他就成了教训我的,这岂不是陷他于不义?我还是忍不住想再学他一句:“扯个淡收场吧”。

《写在人生边上》

看这书居于两个原因:一,久仰钱钟书老先生的大名,但是除了《围城》,就没看过他的其他著作,二,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写在人生边上 》正如书序中写道: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测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我自己老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看书就好似为了那一份随便和从容。而且我也没格去指导别人,教训作者之类的! 还有那句: 假如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这句话乍看,这的是一点都摸不着头脑,但一想,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这一辈人,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书中一片《快乐论》这样说道!因此我们在平平淡淡里“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   “有种人神气活见,你对他恭维,他不推却地接受,好像你还他的债,他只恨你没有附缴利钱。另外一种假作谦虚,人家赞美,他满口说惭愧不敢当,好象上司纳贿,嫌数量太少,原壁退还,好等下属加倍再送。”这一句虽说是钱钟书先生写于60多年前,可是现在很多的人一样是这样的,带着一个空虚的躯壳,行走于漫长的人生边上! 相对于这些人,平庸的我们,人生路漫漫,钱先生还能在人生的边上著作, 我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 所以我们只是遥望《写在人生的边上 》,不凡有人悲观的看人生, 而我们却要乐观的看人生,就是那空白处没有添上几笔也无所谓了。。。。。

似懂非懂的文字

大一时,已经开始流行各种手机、电话。而我跟高中一个朋友偏舍弃这些用书信来往。朋友学中文的,很富有文人气质。在她的信里面,最多诉说的是她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人生的理解。有一次她在信里面给我描述了一件事情之后,写下来这么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以为自己懂得了一些道理,可事实却一再证明其实我一点都不懂。她的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共鸣。这句话最能说明那种似是而非的状态,似乎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其实不然。你觉得你看到了目的地,好像就在你的下一个路口,其实它还要翻过几座山越过几条河。这本书讲吃饭、讲快乐、讲文盲、讲偏见,所有这些东西都预示着我们平时需要多多思考。在我看来,没有思考的人生是没有意思的。而如何去思考,则需要不同的人寻找不同的方式。还是那句说烂的话——生活从来不缺乏美,而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人生如何,需要去思考。(这大概是我写的最短的一篇读后小感了,因为看完我真的是似懂非懂啊~希望自己的生活不要似懂非懂才好。)

几个好句子

假使爱女人,应当爱及女人的狗,那末,真心结交朋友,应当忘掉朋友的过失。对于人类应负全责的上帝,也只能捏造——捏了泥土创造,并不能改造,使世界上坏人变好;偏是凡夫俗子倒常想改造朋友的品性,真是岂有此理。一切罪过,多事一点未凿的天真,一角销毁不尽的个性,一条按压不住的原始的冲动,脱离了人为的规律,归宁到大自然的老家。抽象地想着了罪恶,我们也许会厌恨;但是罪恶具体地在朋友的性格里衬托出来,我们只觉得他的品性产生了一种新的和谐,或者竟说是一种动人怜惜的缺陷,像古瓷上一条淡淡的裂缝,奇书里一角缺页,使你心窝里涌出加倍的爱惜。人类文明跟野兽的区别,就在人类有一个超自我的观点。因此,他能够把是非真伪跟一己的利害分开,把善恶好丑跟一己的爱憎分开。他并不和日常生命混合得难分难解,而尽量企图跳出自己的凡躯俗骨来批判自己。所以,他在实用应付以外,还知道有真理;在教书投稿以外,还知道有学问;在看电影明星照片以外,还知道有美术;虽然爱惜生命,也明白殉国殉道的可贵。生来是个人,总免不了做几桩傻事错事,吃不该吃的果子,爱不值得爱的东西;但是心上自有权衡,不肯颠倒是非,抹杀好坏来为自己辩护。他了解该做的事未必就是爱做的事。这种自我的分裂、知行的歧出,紧张时产出了悲剧,松散时变成了讽刺。拉维斯福哥《删去的格言》第五八九条里说:“道学家像塞纳卡之流,并未能把教训来减少人类的罪恶;只是由教训他人而增加自己的骄傲。”你觉得旁人不好,需要你的教训,你不由自主地摆起架子来,最初你说旁人欠缺理想,慢慢地你觉得自己就是理想人物,强迫旁人来学你。以才学骄人,你并不以骄傲而丧失才学,以贫贱骄人,你并不以骄傲而变成富贵,但是,道德跟骄傲是不能并立的。世界上的大罪恶,大残忍——没有比残忍更大的罪恶了——大多是真有道德理想的人干的。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居的弄成刻板的。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是可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真有幽默的人能效,我们跟着他笑;假充幽默的小花脸可笑,我们对着他笑。小花脸使我们笑,并非因为他有幽默感,正因为我们自己有幽默感。幽默减少人生的严重性,决不把自己看得严重。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提倡幽默作为一个口号、一种标准,证实缺乏幽默的举动;这不是幽默,这是一本正经的宣传幽默,板了面孔的劝笑。大凡假充一桩事物,总有两个动机。或出于尊敬,例如俗物尊敬艺术,就收集古董,附庸风雅。或出于利用,例如坏蛋有所企图,就利用宗教道德,假充正人君子。幽默被假借,想来不出这两个缘故。“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绝不会永久;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加添了速度,增进了油滑。你要永久 ,你应该向痛苦里去找。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是的,这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笔记:好比真理的一些文摘

因为作者的渊博学识吧,能把世间事物和与其看似不相干的东西联系起来,好多好的“好比、、、”,比得合情合理又妙不可言,几处看完会笑出声来的句子确实是智慧结出的开心果,回味再回味。其实我才第一次看,这里摘抄几句,有疑问、有惊叹、有临时感言以及一些还不太明白的地方(望某过路大侠指点12),今后再看又是另一番景象吧?还是赶紧贴下来写在豆瓣的边上,兼供分享。(文摘为倒序)-------------与以足者去其角,付之翼者夺其齿;;对于造物的公平,我们只有无休息的颂赞。(——公平 平和 所有即所用)只有禽兽是天生就知行合一的,因为它们不知道有比一己奢欲更高的理想。好容易千辛万苦,从猴子进化到人类,还要把嗜好跟价值浑而为一,变作人面兽心,真有点对不住达尔文。生来是个人,终免不得做几椿傻事错事,吃不该吃的果子,爱不值得爱的东西;但是心上自有权衡,不肯颠倒是非,抹杀好坏来为自己辩护。他了解该做的事未必就是爱做的事。这种自我的分裂、知行的歧出,紧张时产出了悲剧,松散时变成了讽刺。文明人类跟野蛮兽类的区别,就在人类有一个超自我(Trans subjective)的观点。有一位时髦贵妇对大画家威斯娄(Whistler)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我只知道我喜欢什么东西。"威斯娄鞠躬敬答:"亲爱的太太,在这一点上太太所见和野兽相同。""创造的"改为"捏造的",取"捏"鼻头做梦和向壁虚"造"之意,至于"印象派"呢,我们当然还记得四个瞎子摸白象的故事,改为"摸象派",你说怎样?这跟文盲更拍合了。滥用大名词,好像不惜小钱,都表示出作风的豪爽。训诂gu3音韵是顶有用、顶有趣的学问,就只怕学者们的头脑还是清朝朴学时期的遗物,以为此外更无学问……圣佩韦(Sainte Beuve)在《月曜yao4论文新编》(Nouveaux Lundis)第六册里说,学会了语言,不能欣赏文学,而专做文...拜聆之下,不禁想到格利佛(Gulliver)在大人国瞻仰皇后玉胸,只见汗毛孔不见皮肤的故事。假如苍蝇认得字--我想它是识字的,有《晋书.苻坚载记》为证--假如苍蝇认得字,我说,它对文学和那位语言学家相同。眼孔生得小,视界想来不会远大,看诗文...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恰等于帝皇时代,看守后宫,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偏偏是个太监,虽有机会,确无能力!无错不成话,非冤家不聚头,不如此怎会有人生的笑剧?东坡领贡举而李方叔考试落第,东坡赋诗相送云:"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平时漫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你看,他早把不识文章比作不别颜色了。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寂穆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Still small voice),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原来如比)"假使这个海是人海,诗人非耳聋头痛不可。所以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常将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悔辱了。《诗经》:"萧萧马鸣,悠悠旆旌"——pei4jing1每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爱面子而不要脸(God has given thou one face, but you make yourself another)不过,假也好,真也好,行善必有善报。真道学死后也许可以升天堂,假道学生前就上讲堂。这是多麽令人欣慰的事!调情可成恋爱,模仿引进创造,附庸风雅会养成内行的鉴赏,世界上不少真货色都是从冒牌起的。所以假道学可以说是真道学的学习时期。中年::《论语季氏章》记人生三戒,只说少年好色,壮年好打架,老年好利,忘了说中年好教训。当然也有人从小就喜欢说教传道的,这不过表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中年,活到六十岁应当庆九十或一百岁纯正的目的不妨有复杂的动机。义正词严的叫喊,有时是文学创造力衰退的掩饰,有时是对人生绝望的恼怒,有时是改变职业的试探,有时是中年人看见旁人还是少年的忌妒当然,除非肯把情人出让的人,也决不甘以手巾牙刷公诸朋友。(-没看懂呢)驴子跟狼的故事: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到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老婆子和母(又鸟)的故事:老婆子养只母(又鸟),每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又鸟)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是我看错了吗?不会相安无事……趣味洋溢的《老饕年鉴》(Almanachdes Courmands)里有一节妙文,曾讨论到请饭的问题。大意说:我们吃了人家的饭该有多少天不在背后说主人的坏话,时间的长短按照饭菜的质量而定;所以做人应当多多请客吃饭,并且吃好饭,以增进朋友的感...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这便是慈善救济,...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国如烹小鲜"。孟子曾赞伊尹为"圣之任者",柳下惠为"圣之和者",这里的文字也许有些错简。古罗马诗人波西蔼斯(Persius)曾慨叹说,肚子发展了人的天才,传授人以技术(Magister artisingeni que largitor venter)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拘的弄成刻板的。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可笑。幽默不能提倡,也是为此。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拘的弄成刻板的。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可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笑可笑 非常笑柏格森《笑论》(Le Rire)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Lem canique plaque sur Le vivant)所以,一般人并非因有幽默而笑,是会笑而借笑来掩饰他们的没有幽默。笑的本意,逐渐丧失;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地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于是你看见傻子的呆笑,瞎子的趁淘笑--还有风行一时的幽默文学。(——所心-最后一句,终于说到点子上了)禽兽的鸣叫,尽够来表达一般人的情感,怒则狮吼,悲则猿啼,争则蛙噪,遇冤家则如犬之吠影,见爱人则如鸠之呼妇(cooing)。(——笑呢?幽默呢?)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YES!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谁知道呢!)都是一个样: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快乐是方糖,是电兔子,是鱼饵: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刺。LINK-先把自己的本子斟满)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当然应酬还是有的,像我这样有声望的人,不会没有应酬,今天就是吃了饭来。在这个年头儿,不愁没有人请你吃饭,只是人不让你用本事来换饭吃。这是一种苦闷。"(不用本事换饭吃,真苦闷!)另外一种假作谦虚,人家赞美,他满口说惭愧不敢当,好象上司纳贿,嫌数量太少,原壁退还,好等下属加倍再送。世人好吹牛,而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所以我的牛形正是谦逊的表现。"我的腿是不大方便的,这象征着我的谦虚,表示我蹩脚。我于是发明了缠小脚和高跟鞋,因为我的残疾有时也需要掩饰,尤其碰到我变为女人的时候。"(原来女人的脚的鞋的,是残疾…)财主有布袋似的大肚子,表示囊中充实;思想家垂头弯背,形状像标点里的问号,表示对一切发生疑问;并且,看你的书还嫌人生太短,哪有工夫看甚麽典籍?所以,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我通身热度都被寒气逼入心里,变成一个热中冷血的角色。我曾在火炕上坐了三天三夜,屁股还是像窗外的冬夜,深黑地冷......承你老人家半夜暗临,蓬蔽生黑,十分荣幸!今天呢,我们也算有缘。有人家做斋事,打醮祭鬼,请我去坐首席,应酬了半个晚上,多喝了几杯酒,醉眼迷离,想回到我的黑暗的寓处,不料错走进了你的屋子。内地的电灯实在太糟了!你房里竟黑洞洞跟敝处地狱一样!不过还比我那儿冷;我那儿一天到晚生着硫磺火,...我们在创作中,想象力常常贫薄可怜,而一到回忆时,不论是几天还是几十年前、是自己还是旁人的事,想象力忽然丰富得可惊可喜以致可怕。它们多少已演变为历史性的资料了,不容许我痛删畅添或压根儿改写。但它们总算属于我的名下,我还保存一点主权,不妨零星枝节地削补。被发掘的喜悦使我们这些人忽视了被暴露的危险,不想到作品的埋没往往保全了作者的虚名。

钱老的致境

钱老的风格,恐怕能有相似的也很难了。他的独树一帜和睿智让人折服。韩寒说,他曾试图走钱老的讽刺风格。如果说韩寒的讽刺是现代的直白讽刺,那么钱老无疑是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般带着时代文化色彩的讽刺。韩寒讽刺起来面带讥笑,钱老讽刺起来一本正经,不带表情,就像听一个迂腐夫子在现代教书,让人心里舒坦同时忍俊不禁。这就是文雅的至高之境吧?

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

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 ia。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谁有能力和耐心作那些事呢?

看《写在人生的边上》

看这书居于两个原因:一,久仰钱钟书老先生的大名,但是除了《围城》,就没看过他的其他著作,二,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写在人生边上 》 真如书序中写道: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测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我自己老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看书就好似为了那一份随便和从容。而且我也没格去指导别人,教训作者之类的! 还有那句: 假如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这句话乍看,这的是一点都摸不着头脑,但一想,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这一辈人,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书中一片《快乐论》这样说道!因此我们在平平淡淡里“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  “有种人神气活见,你对他恭维,他不推却地接受,好像你还他的债,他只恨你没有附缴利钱。另外一种假作谦虚,人家赞美,他满口说惭愧不敢当,好象上司纳贿,嫌数量太少,原壁退还,好等下属加倍再送。”这一句虽说是钱钟书先生写于60多年前,可是现在很多的人一样是这样的,带着一个空虚的躯壳,行走于漫长的人生边上!相对于这些人,平庸的我们,人生路漫漫,钱先生还能在人生的边上著作, 我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 所以我们这能是遥望《写在人生的边上 》,在有人悲观的看人生时, 而我们却要乐观的看人生,就是那空白处没有添上几笔也无所谓了。。。。。 看这书居于两个原因:一,久仰钱钟书老先生的大名,但是除了《围城》,就没看过他的其他著作,二,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写在人生边上 》真如书序中写道: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测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我自己老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看书就好似为了那一份随便和从容。而且我也没格去指导别人,教训作者之类的!还有那句: 假如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这句话乍看,这的是一点都摸不着头脑,但一想,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这一辈人,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书中一片《快乐论》这样说道!因此我们在平平淡淡里“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 “有种人神气活见,你对他恭维,他不推却地接受,好像你还他的债,他只恨你没有附缴利钱。另外一种假作谦虚,人家赞美,他满口说惭愧不敢当,好象上司纳贿,嫌数量太少,原壁退还,好等下属加倍再送。”这一句虽说是钱钟书先生写于60多年前,可是现在很多的人一样是这样的,带着一个空虚的躯壳,行走于漫长的人生边上!相对于这些人,平庸的我们,人生路漫漫,钱先生还能在人生的边上著作, 我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所以我们这能是遥望《写在人生的边上 》,在有人悲观的看人生时, 而我们却要乐观的看人生,就是那空白处没有添上几笔也无所谓了。。。。。

《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

喜欢读钱先生的书,因为在他的风趣与幽默之间,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昂然,还有生活的哲理。从这书名就觉得深邃和诗意,然后是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大家小书,这是我喜欢的文章,没那么多向你炫耀文笔的比比画画,只那么简单的几个字足够让你回味和思考的了。说实话,这书是读得仓促了,昨天看完那个人博客,然后就觉得是有好久没看书了,高三快高考那几天是有点“不分轻重”了,那些天几乎没怎么复习,多半都是捧着本小说要不就是什么集子,那段时间是读了好多的好书,再后来也都读过几本,不过只那么几本能有点想法。这书是半夜的时候开始读的,从零点读了三个多小时。需要慢慢消化。

写在「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写在人生的边上 by钱钟书窗 - 13-05-04 10:16 (笔记)原文: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笔记: 因为窗外世界遍布阳光就称其贱吗?并且后文又指出其使得环境懒洋洋。拥有"贱"特性的阳光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难以想像。不过"春日是要配在窗框中观赏的",十分赞同。论快乐 - 13-05-04 10:31 (笔记)原文: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笔记: 专注很重要。随着年龄增长,精气神要顾及太多琐事而嫌不够用,稍不小心就心浮气躁,顾此失彼,随后恶性循环。逢这种时候,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我是串行生物,事要一件一件做,饭要一口一口咽。论快乐 - 13-05-04 12:06 (笔记)原文: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笔记: 所以作为一个中庸的人,看到天使和撒坦同样心颤。论快乐 - 13-05-04 12:08 (笔记)原文: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笔记: 偶尔出点小岔子,未尝不是件好事。心态比较重要。论快乐 - 13-05-04 12:14 (笔记)原文:所以,一般人并非因有幽默而笑,是会笑而借笑来掩饰他们的没有幽默。笑的本意,逐渐丧失;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地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笔记: 偏激。婴儿就很爱笑,他们不见得智力达到有幽默感的水平,更不是掩饰自己啥的。想太多了。论快乐 - 13-05-04 12:17 (笔记)原文:假如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嗓子,约齐了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大会串。笔记: 幽默是小众?郭德纲中枪倒地。论快乐 - 13-05-04 12:19 (笔记)原文: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决不能标为主张,更不能当作职业。笔记: 再次倒地。吃饭 - 13-05-04 12:40 (笔记)原文: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笔记: 无用的东西在食物链上层呐。吃饭 - 13-05-04 12:48 (笔记)原文:"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笔记: 八戒好萌。读伊索寓言 - 13-05-04 14:16 (笔记)原文:把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他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笔记: 较实用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技能会被保留甚至提升,而较好的有利于精神层面享受的非物质类存在可能就遭到无情抛弃了。所以,物质生活一定是在进步,精神生活就不好说了。读伊索寓言 - 13-05-04 15:02 (笔记)原文: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笔记: 悲观主义者就是在这点上钻了牛角尖。读伊索寓言 - 13-05-04 15:05 (笔记)原文: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麽一个世界、什麽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笔记: 每个个体都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个体与群体存在相互作用。谈教训 - 13-05-04 15:13 (笔记)原文:上帝要惩罚人类,有时来一个荒年,有时来一次瘟疫或战争,有时产生一个道德家,抱有高尚得一般人实现不了的理想,伴随着和他的理想成正比例的自信心和煽动力,融合成不自觉的骄傲。笔记: 天灾人祸是上帝控制人口数量的工具。那么希特勒在这个意义上也算是个天使。一个偏见 - 13-05-04 15:37 (笔记)原文: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乾净。笔记: 没得说,梦幻一般的画面感。释文盲 - 13-05-04 16:07 (笔记)原文:假如苍蝇认得字——我想它是识字的,有《晋书。苻坚载记》为证——假如苍蝇认得字,我说,它对文学和那位语言学家相同。眼孔生得小,视界想来不会远大,看诗文只见一个个字,看人物只见一个个汗毛孔。笔记: 这是要谨记的。经常在深入研究某一领域后,不知不觉视野狭小,最后竟迷失方向。就像啮噬类动物打地洞般,当然它们是专业的不会像我这么弱。释文盲 - 13-05-04 16:21 (笔记)原文:有一位时髦贵妇对大画家威斯娄(Whistler)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我只知道我喜欢什么东西。”威斯娄鞠躬敬答:“亲爱的太太,在这一点上太太所见和野兽相同。”真的,文明人类跟野蛮兽类的区别,就在人类有一个超自我(Trans subjective)的观点。因此,他能够把是非真伪跟一己的利害分开,把善恶好丑跟一己的爱憎分开。他并不和日常生命粘合得难分难解,而尽量企图跳出自己的凡躯俗骨来批判自己。所以,他在实用应付以外,还知道有真理;在教书投稿以外,还知道有学问;在看电影明星照片以外,还知道有崇高的美术;虽然爱惜身命,也明白殉国殉道的可贵。生来是个人,终免不得做几椿傻事错事,吃不该吃的果子,爱不值得爱的东西;但是心上自有权衡,不肯颠倒是非,抹杀好坏来为自己辩护。他了解该做的事未必就是爱做的事。这种自我的分裂、知行的歧出,紧张时产出了悲剧,松散时变成了讽刺。只有禽兽是天生就知行合一的,因为它们不知道有比一己奢欲更高的理想。好容易千辛万苦,从猴子进化到人类,还要把嗜好跟价值浑而为一,变作人面兽心,真有点对不住达尔文。笔记:偶尔难免禽兽一回。达尔文我错了。

很多独特的见解

好久没有看短文,这次在豆瓣上看到了这本。在火车上看完一遍之后,后来又看了一遍。好多短文里面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就如门与窗:“门代表的是欲望。门让人可以走出去,窗让人不必走出去。”又如寓言:小朋友要不要读寓言要看大人给他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岁月的记忆

看《写在人生边上》还是高中时候的事情,记得那时侯语文老师让我们被作文,自己竟鬼使神差的背了这书里的一篇,长的要命但是竟然一字不差的摸出来了,今天向来尤其佩服自己的记忆力。  其实自己读钱钟书的书看来很多其实读明白的就这本和《围城》,喜欢他的书是因为人家把很复杂的事情问题什么的举重若轻的说了出来而且混不在意,当然也对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深刻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举重若轻的淡然很是让那时的我为之着迷,直到多年以后才明白这份功力不是自己这个小高中生背几篇文章就能达到的。何况自己没有天分也并不勤奋,现在也不做那种痴想了。  很多事情我们能明白但是未必做的到,比如读老钱的书。后来控制不住还是很买了几本专业书,但是都被自己束之高阁,想必现在已经蒙了灰尘。与老钱类似的还有陈寅恪,其实对于人家写得什么不是很明白只是模糊的有些懂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来。心底对数有种模糊的想读的意识,近似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状态。这本书还是写得很简单易解的没有高深的晦涩的专业知识和偏僻的东西,个人感觉这是诙谐的短文,真知灼见和信手拈来的幽默随处可见,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深奥比起《七缀集》和《谈艺录》浅显的多。看完之后除了觉得人家学识够深和轻松惬意之外,似乎没有其他的感觉和认识。原来大师不光是高高在上的,原来他们也可以接近的。  这本小书是自己对于那种过客般的高三生活的唯一清楚的记忆,回过头来看似乎太是虚妄,整整一年都没有好好读书。顾及太多心不得宁静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智慧超脱永远是自己的宿命吧,感受到这种折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与世隔绝的洞明

这本书是杨绛女士在上海收拾、挑选、编定的,成为一集,共十篇散文。语言幽默,见解独到,旁征博引,又一气呵成。其所写的散文,引述颇多,为常人多不能,且丝毫没有雕凿之感,内中幽默,难以企及。作者在序中还谦称:“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钱钟书遍览群书,且记忆力极佳,可谓大聪明者,然绝非大智慧者,其行文冷峻,看待世事也多尖刻,盖因洞察世事,故对这世界有着独特的一丝隔离,仿佛天外的智者,俯瞰着这个庸碌可笑的世界。心中却缺少一种温暖,让人对世事不免悲观,余杰也曾探讨过这一点,还包括王朔等多位作家,他将之归结为中国文人的一种通病,虽极是聪明,却拘泥于方寸之间了。

人生边上的随笔

读钱先生的作品很费脑神经,不下苦功夫不行,奇怪的是,有时候你很认真去阅读,却发现作者不知所云,不是人家的功夫不到家,而是自己的天资太差,正如他的夫人杨绛先生所说的,钱先生的作品有些很晦涩,读者很少,有些通俗一些,但是仍然不是畅销作品。乍一听,觉得似乎有些在故弄玄虚,再思考一下,正是钱先生和杨先生两位大家的高贵之处。糊里糊涂的读完了钱先生的《围城》,倒是什么没读懂,只是记住了傲慢的苏小姐,有些痴气的方鸿渐,精明的孙柔嘉。有些人说《围城》是钱先生的自传,在我看来那个人真的错了,第一流的作家是不屑写自己的,只有那些不高明的作家一开头才写自己的故事。虽然《围城》是钱先生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但是他却跳出了自己的围拢,转而人生的深刻思考,韵味之悠长,令人咋舌。最近家中多变故。一次变故的出现以为着一种安逸生活的结束。我不得不仓皇结束从前的生活,开始别的生活,再去适应,由胆怯变为安逸,然后一场变故接踵而至。夜晚躺在床上,暗暗觉得人生的虚无,人生的徒劳。钱先生的《论快乐》之中一段非常精辟的文字吸引了我,看看上面还有第一次阅读时候留下的横批,署曰:真是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士为知己者死。不禁暗笑自己有了钱先生所谓的“痴气”。

一个半文盲对大师一知半解的品读

最近发现,人们对于文盲二字的理解与定义,其实并不相同。普通大众以为,会读书读报,便是脱离了文盲。而这种说法在知识精英眼里,又显然是贻笑大方,其中就包括钱锺书,他将一些死扣字眼的语言学家与文字学家都讥讽为如苍蝇般眼界狭小的文盲。此“文盲”显然非彼“文盲”,因为标准不同。我个人为了方便,试图将它们统一,不识字的是文盲;识得字却不会做学问、不会写文章的是半文盲;真正有好学问、作得一手好文章的,才是脱离了文盲。如此看来,我显然就属于半文盲。不过,就如同不会烧菜的未必不能品评厨师的手艺一样,半文盲也未必不能谈谈大师的作品,况且,好菜吃了满足口腹之欲,经典读了提升个人修养,若是再加以记录感想,则相当于再回味一遍,于己也多少有些裨益。只不过,自己的斤两还是要掂掂清,半文盲写的充其量,也只是个人愚见。钱锺书的《写在人生边上》,是本散文小书,作者写作是为了消遣,读者也可以抱着消遣的心态去翻阅,起码介绍是这么说的。只可惜说来惭愧,我在地铁上拿着kindle翻阅时,看着看着,就进行不下去了。一般注释多、引用多的书,需要静下心去看。我后来换了心境与地点再重读,终于没有半途而废。细读之下,钱先生的文字还是很精彩的。学贯中西,博闻强识此书给人的第一深刻印象,就是作者如同活图书馆一般的渊博学识:第一篇《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写魔鬼的诸多状态、性情,皆有所注,三千余字的散文,注释十条。第三篇《论快乐》所引的,既有中方的《西游记》、《酉阳杂俎》,又有西方的《动物学》、《追忆录》。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妙笔生花,言辞犀利这点在第五篇《读伊索寓言》尤为明显,读起来畅快淋漓。有讽刺不自知者的: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到旁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麽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有讽刺为官者的: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里,大叫“救命”;他的邻居听见了,叹气说:“谁叫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呢!”只向高处看,不顾脚下的结果,有时是下井,有时是下野或下台。不过,下去以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属的调查和工作。譬如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藉口:坐井观天。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有谈缺陷的: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独树一帜,见解独到第二篇《窗》谈门与窗的不同意义。浅层的有“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而更深层次的则有“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第六篇《谈教训》开篇就说不愿借用旁人浴具者,并非爱洁,不过是自爱。从而引申到“世界上是非善恶邪正等等分别,有时候也不过是人我的差异,正和身体上的秽洁一样。”再从医生对患者的态度既是治病救人,同时也是借此赚钱,故而亦希望有人生病,引申到“有一种人的道学,只是教训旁人,并非自己有什麽道德。”不过,作者好似并未对“没有道德而也能以道德教人”的人作批判,因为他的重点在后面:“世界上的大罪恶,大残忍——没有比残忍更大的罪恶了——大多是真有道德理想的人干的。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这样的观点,我一直深以为然,一些滔天大罪,往往就是那些出于善意,自以为是正义化身的人所犯下的。残害犹太人者,自认为是捍卫自己民族的利益,而并不觉得屠杀是罪恶;恐怖分子自杀式袭击,为的是他们心中所谓的信仰;狂热的爱国分子,打砸日系车辆、店铺,并不内疚,因为他们是为了抵制日货。幽默自嘲,趣味横生第一篇《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在魔鬼来访时这样说:“承你老人家半夜暗临,蓬蔽生黑,十分荣幸!只恨独身作客,没有预备欢迎,抱歉得很!老人家觉得冷么?失陪一会,让我去叫醒佣人来沏壶茶,添些碳。”一个“蓬蔽生黑”,幽默地反映出作者当时居住条件的不易。第四篇《吃饭》将吃饭与结婚两件看似不相及的事作了对比:“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样的比喻,全书比比皆是,给文章平添了许多趣味。末尾又分析道:“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令读者不禁会心一笑。第六篇《谈教训》末尾写道:“写到这里,我忽然心血来潮。这篇文章不恰恰也在教训麽?难道我自己也人到中年,走到生命的半路了!白纸上黑字是收不回来的,扯个淡收场罢。”是自省,亦是自嘲。寓意深远,自然流淌钱先生的文字引用极多、富有哲理,可读起来,却不晦涩。他将引用串联得行云流水,在教人感叹他的学识的同时,敬畏信服。妙趣横生的文字,读罢又让人陷入沉思。第三篇《论快乐》就是典型。“‘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是啊,“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快乐总是短暂的,可为了短暂的快乐,人们却愿意奋斗一生,靠的,是精神的力量。第七篇《一个偏见》的“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引发了人对于偏见的辩证思考。要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时候需要独立思考,因为“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以上,就是我这个半文盲的个人愚见,浅陋而不全面。

聪明人写小书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许多人认为,事事必须客观公平,正经严肃,而这正是每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相反地,作者则认为,这就“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如此不自然。正道公理其实也只是一种偏见。世界上最扰人的,是人籁。天籁是能与寂静融合的,造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但只要有人籁,思想便无法在保持冷静客观,此时,也只能由偏见来代替了。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在阅读此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过程中,随意在空白处记下一点随想,尽管只是一个偏见,尽管前后矛盾,又何必如此在意呢?这本书,并不容易读懂。何必要让自己费力肩负上“教育家伟大的使命”,而不轻松地享受人生呢?  钱锺书先生,拥有大智慧,反而愿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有谁能说人生不是一本大书呢?

【写在人生边上】摘记

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默家,只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脸。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上帝要惩罚人类,有时来一个荒年,有时来一次瘟疫或战争,有时产生一个道德家,抱有高尚得一般人实现不了的理想,伴随着和他的理想成正比例的自信心和煽动力,融合成不自觉的骄傲。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寂穆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Still small voice),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价值盲的一种象征是欠缺美感;对于文艺作品,全无欣赏能力。真的,文明人类跟野蛮兽类的区别,就在人类有一个超自我(Trans subjective)的观点。因此,他能够把是非真伪跟一己的利害分开,把善恶好丑跟一己的爱憎分开。他并不和日常生命粘合得难分难解,而尽量企图跳出自己的凡躯俗骨来批判自己。所以,他在实用应付以外,还知道有真理;在教书投稿以外,还知道有学问;在看电影明星照片以外,还知道有崇高的美术;虽然爱惜身命,也明白殉国殉道的可贵。生来是个人,终免不得做几椿傻事错事,吃不该吃的果子,爱不值得爱的东西;但是心上自有权衡,不肯颠倒是非,抹杀好坏来为自己辩护。他了解该做的事未必就是爱做的事。这种自我的分裂、知行的歧出,紧张时产出了悲剧,松散时变成了讽刺。只有禽兽是天生就知行合一的,因为它们不知道有比一己奢欲更高的理想。

睿智的人生

钱钟书这本《写在人生边上》读来让人感慨颇多。人生有如一本大书,每有启发与会意,在旁白处作以补记,这即是书名的涵义。生活是艰辛的,悲观的人,总被凄苦与迷惘困扰;乐观的人,从艰辛中总能找到乐趣和幽默。钱先生对待生活的这份乐观与豁达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但我们总能从其所言、所书中受到感染,从凄苦中得到暂时的解脱。善良人的恶毒、待嫁的大姑娘...对百态的调侃,幽默而辛辣,对生活中的种种都有精辟的提炼、贴切而形象的比喻,同时使人对生活的认识更加深刻,时不时发出会意的苦笑。我们不可能超脱出生活的艰辛,但我们可以偶尔太起头,漠视或调侃一番。这可能就是钱先生送给我们的礼物。

人生如书

人生如书, 书的边上多留点空白, 好写点什么. 钱先生写了几篇, 供大家来读. 非常好.其实书不仅有边,而且还有一些隐蔽的地方.就象人生,可能有有些深埋心底的情感.我大学的时候,曾经送过一本这个书,给我喜欢的姑娘. 在书的隐蔽的空白处, 偷偷的写着"我还是爱你的".不知道她有没有看到.唉,我那青葱岁月.


 写在人生边上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