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云》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昨天的云章节试读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108042200
作者:王鼎钧
页数:224页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119页 - 第九章 折腰大地

表哥我颇为欣赏。一个众口相传或者某些名人(作家哲学家思想家)说的话,不代表是正确的。常常对这些抱有怀疑态度,更好一些。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35页 - 我读小学的时候

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洞察他自己的历史,每个人都依靠别人做他的史官,那人一定是他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关心他的人。慈母贤妻良师益友,也不过都是尽责称职的史官罢了。人生得一史官,可以无恨。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2页

竞逐名利是向前后,恋念情义是向后看。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80页 - 血和火的洗礼

我在南桥住到那贫血的柳枝柔柔软软的好像能滴下翠来,一面吐叶一面抽长,开出淡紫的花穗。树是那么高大,柳条却那么细密,细叶小花像编辫子一样一路到底,旷放和纤巧都有了。凭你怎么看,百看不厌。
奇怪的是柳枝弯成穹顶,四周越垂越低,对大地流水一副情有独钟的样子,使你看了不知怎样感谢当初种树的人才好。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38页

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洞察他自己的历史,每个人都依靠别人做他的史官,那人一定是他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关心他的人。慈母贤妻良师益友,也不过都是尽责称职的史官罢了。人生得一史官,也可无恨。
小时候,望着天上的白云,只幻想自己的未来,不考证自己的过去。
就这样,飞奔而前,把历史,把史官,都拋在身后脑后,无暇兼顾了。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70页 - 第五章 血和火的洗礼

看了这段,一直不懂。为何继祖母要“鄙视而又憎恶的瞧我一眼”?
又为何作者认为“她老人家临去时没有看我一眼,那该多好,那该多好!”?
这一眼究竟有何深意?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89页

虽然是漫天烽火,窑湾依然很安静,各人慢吞吞地过日子。所有的复杂来到这里都简化了,没人准备逃难。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49页 - 荆石老师千古

单看名字可以猜出这是一个不同流俗的家庭,依取名的习惯,"思"字下面这个字该是精致华贵堂皇之物,他们三兄弟不然,一个想的是"璞",璞,原始石头也;一个想的是"玷",玷,玉石上的缺点也;一个想的是"瑕",瑕,玉石上的斑痕也。他们想的是真诚的品德和行为上的过失。兰陵千门万户,如此取名字的仅此一家。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21页

衡量中产之家的境况,要看他有没有“天棚石榴树,肥狗胖丫头”。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82页

走着走着,满地黑压压的颜色变淡了,不唯天光渐亮,人也越走越稀。各人有各人的判断,各人投奔各人的亲友,大地真大,悄悄地吸纳了这多出来的人口,不露声色。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78页

成了難民,仍然要有幽默感。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66页

那时我尚未了解,从灾难中走过来的人会对很多东西丧失品鉴欣赏的能力。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4页 - 我少年时期的偶像——二疏

疏广遇上了好皇帝,宦途顺利。可是疏老先生对他的侄子说,“知足不辱,知耻不殆”,咱们提前退休吧。
叔侄二人称病告归,皇帝赐给他俩许多黄金。二疏回到家乡,把黄金分给亲族故旧宾客。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留给子孙,疏广说,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57页 - 荆石老师千古

他说,文笔一定要简洁。
国文课本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敌人占据了我们的城池,我军准备反攻,派一个爱国的少年侦查敌情。这少年在午夜时分爬上城头,“看见月色非常皎洁”。
看见月色非常皎洁!全课课文只有这一句写景。大老师称赞这一句写的恰到好处,为什么到了城头才发现月色皎洁?因为这时他需要月色照明,好看清楚城里敌人的动向,他说,倘若由俗手来写,恐怕又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一大串拖泥带水的文字。
......
有一次,我在作文簿上写到: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叫做清明的一站。
大老师......淡淡地对我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的说清明到了。
又有一次,我写的是:
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
他老人家毫不留情地画上了红杠子,在旁边改成“今年八月”。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16页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15页 - 吾家

那时,有一个人出外求职,忘了曾祖父的名字,情势断不容许回家查问,就临时替曾祖父取名“曾杰”,意思是,我的曾祖父是位人杰。管人事的跟他有点交往,好心提醒他:“名字哪有用破音的?”他急忙在“曾”字旁边添了个土字旁,成为“增杰”。
他得到这个职位。后来查出曾祖父的本名,他请管人事的喝酒,要求恰恰地把记录更正过来。管人事的想起破音字加土字旁的往事,就笑而言曰:“他老人家已经入土为安啦,你也别再轻举妄动啦!”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61页 - 第四章 荆石老师千古

大老师接受社会主义,他并非从阶级观点出发,他是从孔孟的仁爱和释迦的悲悯出发,他老人家认为儒家释家都空有理想,只有共产党能够付诸实行。所以,就让共产党来干吧。
我以为,中共不仅如它自己所说的那样来自于“群众”,其实也是来自于“历史”。正如大老师的回答,“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这也是后来中共特别看重其历史理论的原因吧。固然每一代朝廷都要修史,可是都不像中共一样,背负着那样沉痛的来时的记忆。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15页

我们小时候受过几项严格的训练,其中一项就是牢牢记住谁是你的三代尊长。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110页 - 战争的教训

“那死亡经过平淡无奇的,在死者家属吞声时就湮灭无闻了,能够传到教堂院子里来的,都有些曲折耸动。然后,再经过众人过滤,百中取一,进入街谈巷议,然后,千中取一,进入渔樵闲话。最后成为故事。”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71页 - 第五章 血与火的洗礼

少年爱上一个女孩,那女孩的智慧比少年高,高出很多。智力悬赏的人是难以相爱的。可是聪明的女孩想,得到一个男孩的崇拜迷恋也不坏,她给他希望也给他失望,总是不让他绝望。他迷惑了,他觉得她太难于理解了。。。女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84页

还有这一溪桃花,一种太平岁月温柔旖旎的花,落下一瓣两瓣来贴在你手背上,悄悄呼唤你。少年气盛嫉妒心极重的花,自成千红,排斥万紫。从没听见有人把遍野桃花和漫天烽火联系起来。
五月将近,想起家里遍野桃花了。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61页 - 荆石老师千古

谈文学 1
上医,医治文艺流行病
那是我们爱写抒情的散文,所抒之情,为一种没有来由的愁苦惆怅,不免时时坠入伤春悲秋的滥调。那是当时的文艺流行病,我们都受到感染,而我的“病情”最严重。
那时,我已经觉察国家危难,家境衰落,青年没有出路,时时“悲从中来”,所以不能免疫。
“愁苦之词易工”,我那时偶有佳作,受人称道,只有大老师告诉我们,这样写永远写不出好文章。
他老人家说,文章不是坐在屋子里挖空心思产生的,要走出去看,走出去听,从天地间找文章,
天下这么多人你不看,这么多声音你不听,一个人穷思冥索,想来想去都是别人的文章,只能拼凑别人的文句成为自己的文章,这是下乘。
。。。
依他老人家的看法,学文言文和学白话文,方法大有分别。学文言是学另外一套语言,那语言只存在于书本里,在别人的文章里。你必须熟读那些文章,背诵那些文章,才可以掌握那一套语言。你写文言文的时候,先要想一想你能够背诵的那些句子,把它从别人的文章里搬过来使用。你写的文言文是用古人的句子编联而成,颇似旧诗的集句。
那是去古未远,大家对学习文言的过程记忆犹新,自然拿来用它学习白话文学。可是大老师认为这是歧途,白话文学的根本不在书本里,在生活里,在你每天说的话里,不仅如此,在大众的生活里,在大众每天说的话里。
回想起来,大老师这番教导出于正统的写实主义,是堂堂正正的作家之路,对我们期望殷切,溢于言表。可是,那时候,我并没有完全了解他的意思,我相信,别的同学也没有听懂。
现在的流行文风依然是这样。
贴个南方日报的采访,不一样的观点:
南方日报:你讲的陆游,李清照,纳兰性德,他们三个人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的婚姻生活最终都不是很美满,大概因为这个缘故,造成了他们的作品里面有很多关于人生的感叹,对世事变化的体认。你自己比较偏爱这种悲情之美吗?
杨雨:不是我想,自古以来思想界都有一个经典的评价,其实悲剧的力量是最震撼人的力量,它可能比喜剧来得更强烈。其次,我相信人生本质上是一种悲剧性的存在,所以,当我们读一些悲剧性作品的时候,会尤其感到深有体会。而且,以我个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了解,当你很快乐的时候,你不会想到要去写东西。当你特别有悲剧体验和悲剧的情感的时候,你很想通过你的文字把它流露出来。所以我相信,当你去抒发悲情的时候,真情投入是更丰厚的,它因此也会具有最打动人的力量。
为什么文学作品很适合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去读?因为这个时候你的情感沉淀下来,你就能够跟这些前代一流的文人去达到一种情感的共鸣,这是我选择他们的一个原因所在。而且我觉得,中国一流的诗词主流都是悲情的——“愁苦之词易工,欢娱之词难工”,愁苦之词往往容易写得很好,因为它真情的力量特别丰盈。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3页 - 小序

「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
人间事千变万化,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挡刀剑的办法抵挡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79页

日本军队还没来到,居民闻风先逃光了,尤其是壮汉和年轻妇女,走的最早。往往只剩下老年的妇女。她们体力不济,难以远行。她们穷苦,穷人胆子大。她们可能还有一个想法,你们家境比较好的人不是逃走了吗,你们家现在的门洞开,任人出入,你们只能带走必需的用品和一些细软,那剩下的家当只有任凭我挑肥拣瘦了。这勾当,叫做“拾二水”。日本兵来了,“拾二水”的老太太自是首当其冲。也许,报纸顾到穷苦妇女的尊严,把这一段删去了。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93页 - 第六章 战神指路

回想起来,当时的情势真危险,一个在天地间无以自存的家庭,几枚在覆巢之下滚动不停的卵。
比喻何其恰当。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56页

文章不是坐在屋子里挖空心思产生,要走出去看,走出去听,从天地间找文章天下这么多人你不看,这么多声音你不听,一个人穷思冥索,想来想去都是别人的文章,只能拼凑别人的文句成为自己的文章,这是下乘。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33页

每個人都依靠別人做他的史官原來如此。看別人的回憶錄,許多從前的疑惑都解開了。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66页 - 第四章 荆石老师千古

《小说月报》是当年小说作者的龙门,茅盾先生以小说祭酒之尊来此掌门
今人对“鲁巴茅郭老曹”的侮辱实在太过分了,毕竟现代文学是由他们开创的,何必揪着他们晚年甚至身后的事情不放呢。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91页 - 战神指路(二)

作者在逃难之路上想同顾娘一样出去讨饭,因为在他的印象里乞丐的天地是明媚、快乐的,并且”那年代,人心也还柔软,老太太们还有一星半点从儿子身上剩余的慈爱”。“每逢过年,母亲必定特别蒸一笼特别的馒头,用它打发乞丐。这种馒头用白面做成,外面包一层高粱面,看来粗糙,可是一口要下去便不同。千真万确,长辈们对乞丐的脸色比对我们的脸色要好看一些”。
我无意说民国时期有多好,只是觉得到那个时代为止,祖上传下来的为人的情义之味还算浓,不必像今天这样,有情有义之人成为媒体宣传报道的典型,而这样的宣传报道只能让我觉得本该有的已经消失得差不多了,因为稀少而备受重视。
在这本回忆录里有太多细节可以成为今天的舆论感动的内容,不离不弃,雪中送炭、患难真情、恪尽职守、惠及乡邻等等,而在那时以及之前,这是最常见的的,是习惯。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118页 - 战争中的教训

这次宿迁炸死许多人。那死亡经过平淡无奇的,在死者家属吞声时就湮灭无闻了,能够传到教堂院子里来的,,都有些曲折耸动。然后,再经过众人过滤,百中取一,进入街谈巷议,然后,千中取一,进入渔樵闲话。最后成为故事。
故事的存在和流传,已不是根据受难者的需要,甚至也不是抗战的需要,而是根据听众的兴会。不能仔细想,仔细想就会发现残酷。我在这里很残酷地记下几则故事,可以在茶余酒后流传的故事,而遗漏了千千万万摧心裂肝的家庭。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1页

从前乾隆皇帝站在黄鹤楼上,望着江心帆船往来,问左右“船上是什么东西”,一臣子回奏:“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名,一样是利。”这个有名的答案并不周全,船上载运的东西乃是四种,除了名利以外,还有一样是情,一样是义。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20页

乡人常说,世间有三样声音最难听:锉锯刮锅黑驴叫。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15页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66页 - 血和火的洗礼


从灾难中走过来的人会对很多东西丧失品鉴欣赏的能力。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1页

我听说作家的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91页 - 战神指路(二)

那时不知有多少篇小说描写青年是如何苦闷,左冲右突之后终于一走了之。这些小说即使写得不好,最后一走总是教人悠然神往,他走了,八成是做乞丐去了!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1页

书印刷的真好,开始就说了,自传和回忆录,如果是真实地记载逝去的那段岁月,该是多么的珍贵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1页

我听说作家的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90页 - 战神指路(二)

那年代,人心也还柔软,老太太们还有一星半点从儿子身上剩余的慈爱。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33页 - 我读小学的时候

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洞察他自己的历史,每个人都依靠别人做他的史官,那人一定是他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关心他的人。慈母贤妻良师益友,也不过都是尽责称职的史官罢了。人生得一史官,可以无恨。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69页 - 血和火的洗礼

建造这样的豪宅好像只是为了制造一片阴影,让自己在阴影中苍白地枯萎下去。
……
而这时,来了云雀般的二姐。
一切马上不同了,每一间屋子都苏醒了,都恢复了对人世的感应,都有一组复杂的神经,而神经中枢就是二姐的卧房。
回想起来,年轻的生命对一个家庭是何等重要。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76页 - 第五章 血和火的洗礼

而这时,来了云雀般的二姐。
一切马上不同了,好像这家宅凝固成坚厚的城堡。从窗外看,只要二姐站在窗里,那窗口就不再是一个黑洞,满窗亮着柔和的光。
每一间屋子都苏醒了,都恢复了对人世的感应,都有一组复杂的神经,而神经中枢就是二姐的卧房。
随着这神经一同悸动的,首先是风,后来是鸽子,满院鸽子从伤古悼今的凄怆中解脱出来,华为蓝天下的片片白云。
看当时人的初恋!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58页 - 第四章 荆石老师千古

有一次,我在作文簿上写道: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叫做清明的一站。
大老师对这段文字未加改动,也未加圈点,他在发还作文簿的时候淡淡地对我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地说清明到了。”
又有一次,我写的是:
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
他老人家毫不留情地划上了红杠子,在旁边改成“今年八月”。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109页

棋迷這段是命運的暈眩,絕好的浪漫悲劇,甚至可以入畫吧。是悲劇也不是。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33页

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洞察他自己的历史,每个人都依靠别人做他的史官,那人一定是他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关心他的人。慈母贤妻良师益友,也下过都是尽责称职的史官罢了。人生得一史官,可以无恨。
这儿仿佛是有个错字,“下过”应为“不过”才是吧。
小时候,望着天上的白云,只幻想自己的未来,不“考证”自己的过去。就这样飞奔而前,把历史,把史官,都抛在身后脑后,无暇兼顾。
情感相通,仿佛整个青年时期都在策划怎样成为一个大人,却独独忘了那时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平淡文字,钝痛如斯。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3页 - 小序

“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21页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111页

“感天动地窦娥冤”的故事产地 现在的山东郯县。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44页 - 我读小学的时候

“那手那脸任你擦,任你洗,原来闭着的眼睛睁开,表示他知道。母亲用湿手巾像画一样像塑一样使那张脸的轮廓清清楚楚地显示出来,才发现那是一张孩子的脸。母亲流下眼泪,很多母亲都流下眼泪。”

《昨天的云》的笔记-第65页

《圣经》提到末日灾难时说过:“怀孕的人有祸了。”


 昨天的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