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笔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知青笔记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1
ISBN:9787536059269
作者:罗丹
页数:218页

章节摘录

  她的泪一流,大伯更憋屈,伤心起来自个出村去。他的身后会有好一阵慌乱,紧张兮兮的伯娘会把刚刚进栏的牛从栏里牵出来,将牛绳交在我手上。她明白,只要这头牛跟在大伯的身后,大伯就走不远。  山里路容易看到头却难走到头,年轻人喜欢往城里转悠,老人往山里转悠,总有人找不着回头路。许久以后,人们想起走失的那个人时就会说,只看见过他的背影。  大伯的背影我看得太多了。队里为抓现金收入,隔三差五就挑东西去县城卖。翻山越岭十多里路,我一直盯着他的背影走,上山时,看不到他的头只能看到他黑汗水流的背,衣褂子当是风扇在扁担头左摇右晃。他的背膀有些畸形,瘦长驼背,一条条骨骼清清楚楚,唯两块三角肌山坡似的高高地隆起着,再宽的扁担都能摆平。  他心烦时,背弯得更厉害,脚也不听使唤,一条直路,走得弯弯曲曲。  我完全进入了一个老人和一头牛的孤寂的世界里。不管是上坡下田、在远离村庄的草地上还是傍黑时分稀薄的夕阳里,我们这一老一小总会和一头牛在一起。大伯像我俩的领头,他伤心时,我俩总会在他的左右。很多时候,他跟着一头牛走,我跟着他的背影走;此刻,一头牛紧跟着他,而我傍着这头牛走。牛比我高出一头,当冷飕飕的风划过田垄,荒草的黑影排浪般地扑来时,我紧靠着它,突然感到身在天之涯的孤寂。  牛明白它此时的责任,不急不慢地跟着。两对牛蹄落实了它全身的重量,沉重而又清晰。在荒野的黑色混沌中突现的一抹血红的晚霞里,撩起了一种巨大的寂寞。  往山口走有一座年久失修的木桥,牛蹄踏在架空溪水上的木头时,那种“蹬蹬蹬蹬”的声音像要把木头踩踏似的,让人心惊肉跳。再往前走,我们三个都有可能掉进一个深渊。  人总需要一个解气的结,大伯走上那座木桥时会清醒一半,转回头走到老牛的身边气就顺些了。他终究犟不过这头牛,他担心牛会掉下桥摔死。  一个村庄的黑夜常在一头牛的惨叫声中惊醒。当太阳将山峦照亮、树木农合照黄、鸡鸭遍布篱旁时,有一家牛栏里多了一头小牛。  就像谁家添了一个壮实的小男孩,村里人多了一分聊天的快乐。大伯扛锄下地,经过村口时有意地放慢脚步,弓着腰竖起耳朵,小牛顺产还是难产,是公牛还是母牛,骨架子大不大,都一一听进心里去。和牛在一起时还说:你看人家多争气。  这头牛已经九岁多了,十岁的牛相当于一个步入黄昏的老人。大伯认定畜牲比女人贱,比女人经得起折磨。问或总要说上一句:你再生个崽,让我笑几声去进泥巴。  牛不以为然。这种时候,它通常是甩几下尾巴,以示抗议。  每天的黄昏,全村的牛羊都在草地上集合了。  那是悬崖峭壁下向小树林倾斜的几亩荒草地,没有石头的地方满是匍地生长的无名草,几股山泉在崖底汇合,丁丁冬冬拦腰穿过。草地上花草繁茂旺盛,淡绿肥实的宽边叶、颈长叶圆的马齿苋、浅紫嫩黄的野菊花、白色的牵牛花比比皆是。就像平时不爱喧哗的人,处在山凹里一弯角落,轻松自在,无拘无束,悄悄的生长繁衍。一年四季不管哪个季节,这片荒草地总是生气勃勃。

前言

  《知青笔记》里的作品,有一些是写知青生活的,还有一些不是写知青生活的。  《知青笔记》的作者罗丹是个老知青。她下放的时间很早。比我们这些人都早。她是1964年下去的。她们那批人中学毕业,还是豆蔻年华,却从省会长沙一竿子插到了偏远的湘南江永山区。江永地属永州,当年柳宗元就是被贬谪到那里以后写出了《捕蛇者说》。那里还是一块没有怎么开发的生土。这些中学生好比种子,被撒在那块土地上,也经了风霜,也吸了雨水,阳光也不谓不多,可是,没有发芽。  也不是完全没有发芽。罗丹就是在经过很多年以后,以她所特有的艺术方式,发作起来的。她开始是画画(她是个很有特点的画家),后来又写散文,一篇接一篇地写,一发而不可收。她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对尘封已久的那段生活的一种怀念,一种追忆,一种怅怨。  我很早就看过罗丹的散文。她的最早的散文发表出来的时候,我就看了。后来只要见到,我都会翻开一读。这里有个原因:我们曾经是同事。我有个习惯,只要是朋友、同事的文章撞到了眼下,都会要浏览一过。读一个人的作品,很能够看到这个人的心性。我这人不善言谈,不大容易跟人交流沟通。读作品.是一种较为便捷的沟通的方式。而且,读朋友、同事的作品,有一种亲切感。我陆续读过罗丹的一些散文,感觉这是位诚朴、善良、传统,而又有点迂执的女子。  忽然罗丹要出版散文集,请我作序。罗丹说这是林贤治先生的郑重推荐。理由是:我也当过知青;叉曾经做过她的领导。  这个理由其实并不充分。这也让我感到了为难。我很少给人写序。我总觉得这种事情应该是七十岁、八十岁以上年纪而又功德圆满的老先生做的。我给人写过的有数的几篇序,都是再三推辞不下,勉强为之。自己感觉十分费力,有的还不一定谈到了点子上,好久还心存惶惑。  可是罗丹还是把厚厚的两大本书稿送到我的桌案上来了。书稿全部按版式重新打印,插图有了(是罗丹自己画的插图),老照片有了,写了后记,也给“序”预留了位置。一切就绪,只等“序”到,我只能慨然从命,应承下来。  书稿在桌案上摆了一段时日,然后,等到了元旦小长假?我这才可以有一段整块的时间,有一份安静的心境,闭门谢客,好好地读罗丹的散文。我读得很慢。怍品中的一些情景,常常让我停顿下来,怃然良久。我下放的地方,和罗丹下放的地方同属湘南,都是山区,风俗人情极其相近。我比罗丹年纪要小,下放的时间也晚几年,但下放的形式差不多,所经历的事情也差不多。我们都是怀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虔诚心愿下到农村去,忘我劳作,力图洗心革面,做一个合格的革命事业接班人。罗丹的散文,挑起了我很多久远的记忆,也触发了对那段生活更多的思索。我暗暗_呋幸,好在当初没有硬推硬辞。我不再觉得这是件苦差事。我觉得我有责任给罗丹的散文集写一篇读后感。  我忽然有点明白林贤治推荐让我写序的意思了。  读罗丹描写乡村生活的那些散文,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个知青之手,感觉就是一个土生土长在农村窝了一辈子的乡土作家。感觉她的指甲缝里长年淤着黑沃的泥土,头发上是沾了碎草的,散发出一种泥腥气。她笔下的乡村生活是古朴的、凝滞的,像百年老屋脚下的土砖坯。开春了,“山谷里有了纷纷扬扬的雨,地里有了水,有了牛的闹春,有了人声吆喝,干冻一冬的山沟沟才算活泛了。”——这是写自然环境。她写去犁田,“赤脚插进田里,一股寒流冲上了心尖。那种刺骨的痛、透心儿的凉,我浑身直打着哆嗦,牙齿止不住嗑嗑嗑地响。看不见的风雪像是在地里储存了一个漫长的冬天,见天之日,冷气冲出来三下五除二,将人的衣服剥得精光。我好比赤裸裸地站在冷轧的风雨中。”——能把人对气候的感受写得这么准确,这么生动,这么到位,非一日之功。又写:“暮归时,只要有一个人招呼一声:回哕——.山坳里即刻回音四起。人在水凼里洗净泥脚,洗净锄头;牛慢悠悠地踏上回村的路,一头紧挨着一头,遇宽敞的路段,自然形成两三头一排,四五头一群,摩肩擦肚,蹄声嘚嘚。”——这是一幅水墨画。自然,朴素,恬静。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的心也会变得柔软,宁静。还有写赶集。赶集在乡村是很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情。“走啊。女人从各自的家门走出来,背着背篓,挎起竹篮,挑起细箩,两三人一组、五六人一行,银手镯丁丁当当地响,大裤脚一撇一捺地摆。”一个银手镯,一个大裤脚,把村姑村妇们的心思都挑明了,写活了。她们从沉重的劳作中暂时解脱出来,到那又熟悉又陌生的墟场上去走一转,心里充满了喜悦,充满了憧憬。这时候她们一定都是非常美丽的。  罗丹集中笔墨写了一组吊脚楼人物。“吊脚楼人家二十多户,摩肩搭背紧紧凑凑,出工时,队长站在樟树下一声喊,声音就落在石板上,落在家家的街基上。后来公路通了,上公路过河渡的人都从此地经过,能干的人家把堂屋改成了铺面,搞起了豆腐店、炒货店、理发店、裁缝铺,河街成了像模像样的小街。街上的人也就比那些交通闭塞地区的农民要活泛得多,古灵精怪得多。”罗丹笔下的这些人物,我下放的那乡下都有,都见识过:但没有罗丹这般熟悉。她好像从小就在那里生活着,成天没有事干,这家出,那家进,看他们做生意,忙时搭一把手,闲时喝碗芝麻豆子茶,说说贴心话,所以才写得那么巴肝巴肉,细致灵动。她在写这些人物的时候,当然有所臧否,怛她把自己的感情掩藏得很深,完全不动声色。她只是把这种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触摸,各凭心得去评判。这是艺术创作的一种高境界。在这里,她用了写小说的方法写散文。  罗丹也有感情很外露的时候。她写牛。她的好几篇文章都是写牛,在另外一些篇章中也多有涉及。她对牛的感情真是很深很深。在湘南农村,牛是农民最勤苦,最忠实的伙伴。罗丹也有着同农民一样的情愫。“在人畜共存的村庄里,牛屋就搭在人屋边上。牛和人一样金贵,或者说,人和牛一样卑贱。人和牛都逃脱不了一种责任,农家兴旺,人畜共同强健共同兴旺才行。”“村子里的牛本来是一大家子,就像几十户人家一脉相承,山里的世界就是两大家族人和牛的世界。”罗丹对牛的了解很细徽,很深入。因为她就住在牛屋边,朝夕相伴。白天,她牵牛上山吃草。“在冬日的暖阳里,牛会慵懒地俯身在草地上,两只前腿向后弯着,我会靠在它身上惬意地打个小吨。”无边的草地上,一个半大的女孩子靠在蜷咽着的牛身上打盹,那情景是很动人的。她很感慨,“没有下过农村未曾见过牛群喜庆情景的人,绝感受不到那些笨牛除了犁地、吃草、沉默、肮脏外,还有着与土地的可以入地几尺的温情的粘连,还有着骨肉相聚的舔颈贴身的依恋的缠绵。”  罗丹刚刚下放到村里的时候,房东大伯问她:“罗罗,你们城里有牛吗?”她说:“没有。”房东大伯张大嘴巴看着她,朝她喊道(是喊啊!):“没有牛的地方有什么好!”她是很久以后才体会到房东大伯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了农民们对牛的那份感情。她和牛的感情,在以后的日积月累中,也越来越浓,以至在后来写到春节杀牛时,会写得那么壮烈,那么沉郁。  她写道:  “老牛是被村里有威望的老农牵至祠堂前的,一路上着实长长地吼了好几声,卸下了它一生的重负。接下来的一幕让我惊呆了:老牛一脸的严肃,面对父老乡亲它前膝着地,慢慢地跪了下来,驯服的头颅稍稍低下,一对哀伤的大眼睛看着众人。我看见它的眼里滚出了白色的牛奶般的泪珠,豆大的一颗,一颗一颗地往下掉,很快又串成了一行行,沿它的腮边刷刷直下,女人背过脸去,老人掉了泪。全场肃穆。鲜血喷溅中,只见一道血光飘飘扬扬地越过人群,消失在云霞之中,那一定是老牛的灵魂吧。”  读到这里,我也流了泪。  这哪是写牛,分明写的是人。  罗丹另外的一些散文,写的是知青生活。这应该是《知青笔记》的主体。

内容概要

《知青笔记》里的作品,有一些是写知青生活的,还有一些不是写知青生活的。《知青笔记》的作者罗丹是个老知青。读罗丹描写乡村生活的那些散文,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个知青之手,感觉就是一个土生土长在农村窝了一辈子的乡土作家。罗丹集中笔墨写了一组吊脚楼人物。罗丹也有感情很外露的时候,她写牛,她的好几篇文章都是写牛,在另外一些篇章中也多有涉及。罗丹另外的一些散文,写的是知青生活。这应该是《知青笔记》的主体。
罗丹,1964年下乡,当过六年知青,二十年工人,后进入一家出版社担任美术编辑。 1994年开始发表散文,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和丛书。2000年出版散文集《缺角的风景》。 编进本书的文章,多是知青生活片断的积累,对六十年代的湘南农村和老一辈知青的坎坷经历有不少真实的记载。知青朋友们提供了很多弥足珍贵的老照片,这本小书因此有了特别的纪念意义。

书籍目录

人和牛的村庄  无雪的山村  寂静,因为一头牛  山里的村庄  老牛  牛,是不会给你让路的  山口纯情岁月  躲雨  火龙  月夜  我在山坡上为你唱歌  菜花开的日子  与月光同在的美丽白水街,1967  吊脚楼  女知青虹和石林疯子  你从彩虹中来——无法发给喻虹的一封信  一个多事之夜  抓进看守所  黑屋断片  女知青的恐慌  1967年长沙六千知青大逃亡始末  “乌托邦”的破灭  知青组最后的日子吊脚楼人物  剃头佬  周老大和七都女  裁缝佬和他的女儿们  聋子爷和孙女小青  火铺佬和女儿灿美  民兵队长何四苟  两个新媳妇回城的日子  一夜流浪  天上人间  城市夜游人  人在天桥  乐闲和闵立宏  重返白水河  寻找一座坟茔  一条河老了

作者简介

《知青笔记》里的作品,有一些是写知青生活的,还有一些不是写知青生活的。《知青笔记》的作者罗丹是个老知青。读罗丹描写乡村生活的那些散文,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个知青之手,感觉就是一个土生土长在农村窝了一辈子的乡土作家。罗丹集中笔墨写了一组吊脚楼人物。罗丹也有感情很外露的时候,她写牛,她的好几篇文章都是写牛,在另外一些篇章中也多有涉及。罗丹另外的一些散文,写的是知青生活。这应该是《知青笔记》的主体。

图书封面


 知青笔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无雪的山村 寂静,因为一头牛 躲雨 我在山坡上为你唱歌 吊脚楼 女知青虹和石林疯子 1967年长沙六千知青大逃亡始末 城市夜游人 一条河老了 《知青笔记》:无雪的山村寂静,因为一头牛躲雨我在山坡上为你唱歌吊脚楼女知青虹和石林疯子1967年长沙六千知青大逃亡始末城市夜游人一条河老了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知青一代,就喜欢看这个年代的故事
  •     在书店看过书后才来当当上买的,不错的书。
    但就个人感觉而言,作家的关注点还是太过狭隘,而且书中所写与现实怕是有不小的出入。
  •     印刷,装订的很好
  •     男有野夫,女有罗丹
  •     很不错
  •     因为黄老师的关系,从这本书的作者老师那里得到了几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问我要。。。
  •     对乡村描写很好,(°_°)…我只能说这些了
  •     我买了挺多书的了,总体来说质量不错,服务也挺好的,以后还在当当买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