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唐山大地震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
ISBN:9787801703859
作者:钱钢
页数:237页

曾经是在很年轻的时候读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相当大,以至到了今天我还可以很轻松的想起作者钱钢先生.现在有地震了,再次想起.

好书

非常真实的记录了在那个特殊年代发生的事情,1986年第一次出版时就买了一本,觉得写的好,就将该书介绍给同事和朋友们阅读,结果传丢!非常遗憾!2008年托朋友在网上又终于买到这本书,很高兴.这次一定收藏好!

灾难就是一面镜子

看到个帖子指责本次救灾,说和32年前唐山地震后没有区别,我很不以为然。灾后第六天了,各种问题相继涌现出来。灾民搜救自不必说,灾后的疏散安置、防疫、心理救助等等一系列后续问题都已经按部就班的展开。看看此书,可以做个对比,看看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有何变化,中国人又有何变化。对大多西媒和一部分5美分当来说,只要共产党执政一天,就可以无视这30年来巨大的变化,什么什么都是一样的。只要西方民主不在中国实现,这些自由民主人士就会不遗余力的冷眼旁观、指手画脚下去。西方媒体或许因为不了解中国人民,甚至由于两大阵营和价值观的对立而刻意如此,那些不分时机专拣人民众志成城的时候故作冷静的职业评论家,我能问一句,你们为了什么?从书的角度讲,钱刚的亲身经历加上军艺的科班培训,没得说,希望本次灾后能有一些第一手的记述。

纪实文学的力量

纪实文学不是记录,作者还是在分享他的感情和倾向,语言朴实,却是揪心的。应该庆幸在信息那么不透明的年代,还能保存下这么多翔实的记忆,对照四川地震,才有了更多感叹和感恩的理由。

天不恤人

昨晚加上今天早上,看完钱钢的《唐山大地震》。当然,看的是电子书,应该是1996年的大陆删节版。但即使如此,也已经触目惊心。人以史为鉴。1976年7月28日,与2008年5月12日,有着诸多可比性和不可比性。而我唯一铭记的,则是“我们不应健忘”这一信条。我们经常忘记,甚至忘记在潜意识中的忘记。动物学家说,这是生物的本能,以保护生物免于记忆的伤害。固然是大概的事实。不过,从人的角度而言,记住或者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以示来者,绝后患。——“绝”当然也是一种幻想,但当这种幻想变成一种现实的期待的时候,我相信,犬儒主义和悲观厌世都可以被消灭——即使要花上很大的力气。有感于此次震灾者,更应拿出历史的镜子向后看,以期走出更光明的未来。又,当年胡教授带来一本港台版的《唐山大地震》,除班上少数几个同学借阅之外,大家皆无求知之念。想,那样的灾难,哪辈子能够遇上呢?但想不到,天不恤人,汶川一震,让国人都警醒了。

人是需要内省

以前一直找这本书,孔夫子上面找到的都卖完了,所以2005年一出30周年版就买来看,觉得很实用、很受伤。现在重新翻看,还是说得让人深思!

献爱心不是强迫症

人在极端的环境与情绪之下会有更接近真实的表现或者表演。唐山地震32年了。我看见那些让人心碎的画面,突然感觉我们这样渺小。地球不是生来与我们居住。我们只是这个星球群体最庞大数量最多的高级生物,只能适应无法抱怨。灾难不可逆转,天佑不如自救。关于捐款我看到很多种说法。无论如何这都是自愿的事情,没必要强迫别人高尚指责他人冷血。人与人标准始终不同。献血现在不需要了,今天走到献血车那人家说血库已经满了。天津这里,八里台那里接受捐物,政府批准的。但是东西都要全新的。我今天还看了很多名人对地震的回应。韩寒去了四川,符合他个性。这样谁也没话说了。我希望这样的人都平安回来.石康痛斥有钱不捐者,紧捂着自己的口袋小心翼翼的观察富人榜。文人就是文人。这种态度跟嚷嚷解散地震局一样。没有人有义务,不用这样苛责。真的不关心就别无病呻吟。除了救命现在什么都不需要。蔡康永又感伤的写宿命了。都市放牛在回顾历史,回顾32年前的触目惊心。借着灾难谋利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应该耳光响亮。这不像捐款企业列个排名那样。这是寻人和伤员名单,希望看到的人能起点儿作用吧。伤员名单:http://bbs.cdqss.com/thread-345810-1-1.html512寻人:http://www.512xr.cn/看再多报道始终无法感同身受,那种突然之间的灰飞烟灭,希望他们还来不及痛苦。中国媒体这次受到世界集体大拇指。媒体反应的速度先于政府这是应该的,这次高透明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煽情很成功。煽情不是个坏词,只要出发点是良善,我是这么觉得。英国媒体的评价:“ 在中国,这是一次少有的媒体反应快过行政部门的救灾、调查进度的竞赛。      从北京到边远的贵州,可以看到整个行政体系都在把“及时公开准确信息” 作为稳定民心的关键,电视、网络甚至手机短信,都成为官方信息的发布渠道。     2008年,对于中国,显然是个不能平静的年份。年初的冰雪灾害的影响还未过去,这次影响空前的地震又突然发生。但与几个月前冰雪灾害中的迟钝与封闭相比,中国行政机构此番似乎换了全新面孔,尤其是对公众的信息回应,令观察者印象深刻。     中国网络媒体让不能同步出版的印刷媒体们相形见拙。从昨天下午2时46分第一条新闻在网上出现到今天临晨,中国几家大的门户网站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一些网站还动员在灾区的博客主人记录他们在一线看到的情景。这一情形在西方或许不是新闻,但在中国,或具有里程碑式的不同。中国的互联网再一次证明其主流地位,不是靠行政级别,而是靠强大的信息整合方式及对2亿网民的影响力。 ”   现在情况很不好,天气越来越热,大水时节快到了。除了祈祷和捐款捐物,真希望渺小如我还能做点什么。最最简单的,可以微弱的发短信捐助个把块的。移动会告诉你他们这次做人很到位。红十字救援行动,编辑1或2,发到1069999301。所有手机都可以。

这本书在我家的书柜放了二十年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我家的旧书柜里面。那还是很小的时候,被老妈锁在家里不让出去玩,于是就疯了一样的到处乱翻,想找到老妈藏起来的备用钥匙。很巧的,一不小心就翻到了这本书,结果一直看到忘了本来我是打算要逃出门去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唐山大婶,被埋在废墟里面不吃不喝捱过了十三天,看完了对她的采访我一直很震撼,从此我坚信:人的精神力量可以突破原本被认为不可能突破的极限

记忆中未存的那场灾难

——唐山大地震,总是在本该记起的时候被遗忘,而当它被提起时,又让人不堪记忆。 ——钱刚无论是唐山,或是1976年,都是一个距离我很遥远的名词。是的,我听过,每个人都知道,那一年那个城市发生了一场灭顶的灾害,可终究是未曾经历,犹如历史一样,文字和图片,都只是沉默。然而,谁知道,有生之年,相同的灾难从天而降,所有经历或没经历过的人此刻都被震醒——原来大自然从未停止他的脚步。在汶川的这场灾难中,有太多的悲伤和感动,却也有太多的无助和遗憾,生命从没显得这么意义非凡。第一次报出的受灾人数是8000,第一张看到的图片是被压在废墟下的小学生的尸体,而在这之前,感受到震感的我还处于好奇的兴奋中,丝毫没有意识到地震、7.8级地震会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对这场灾难最有感触地,我猜,一定是唐山人,是那个经历过相同遭遇的城市,那一片曾被夷为平地的灾难之地。然后,我知道了这本书——钱刚的《唐山大地震》。在那里,我试图去了解在1976年7月28日3点45分56秒,在北纬39度38分、东经118度的唐山市发生的那场里氏7.6级、烈度11度、震源12公里的大地震。眼泪,为三十几年前的那场灾难流了又流,那些场景就像在眼前发生,深深震撼着早已平静的内心。有些经历是无法想象的,除非你真的有过,无法重复,不可复制。那年死亡超过24万人,重伤超过16万人,和今天的汶川相比这个数字泰国庞大,让人无法承受。看当时的场景,看那些救援措施,会不自觉地和今天相比,令人欣慰的是从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唐山地震的救援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然而,在当时,每天百架次的飞机起飞降落、手动指挥、10万的救援大军还是让我惊讶了一下——在我的概念里,90年以前的中国是相当的落后的。灾难,一再的重复,一次又一次,唐山大地震,多数人死于倒塌的房屋,汶川大地震,许多学生死于倒塌的教室;唐山大地震,伤员死于援救不及时,汶川大地震,伤员死于错误的营救方式;......很多很多,经验是总结出来的,可是代价却无比巨大!三十多年前的唐山,没有哀悼,只有低声的悲泣今天的汶川,举国为之默哀我们相信,今天会成为历史,但历史却不会被遗忘!

中华书局(香港)版的简介

2003年的「沙士」疫潮,讓21世紀的人類見識了天災的可怖;1976年中國唐山大地震,更是一段自然對人類慘酷屠戮和人類頑強抗爭的歷史。本書作者當年曾參加抗震救災工作,親眼見證了這段歷史。大量真實的史料、大批珍貴的歷史圖片以及作者深沉的反思與追問,使本書成為報告文學的經典之作。本書曾獲中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亦獲香港教育署節選為中學中國語文科的教材,同時是長期獲香港中學選為中學生閱讀報告文學的推介用書的極少數讀物之一。美國康奈爾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都將此書列為中國文學閱讀作品。此次的修訂本,除勘正舊版的錯誤之處外,另增添作者錢鋼在「沙士」之疫後所作的關於人類與災害的講演稿。本書已是多次再版,此次修訂,將全書重新排版,並在行文中增加了多幅照片,相信更方便讀者閱讀與欣賞。

1976.7.28

1976这个年份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无需多说。伟人去世,运动结束,还有唐山地震。我对唐山地震唯一的了解来自我的奶奶,在她老人家还能和人顺畅交流的时候,在我们还住在农村老房子的时候,奶奶说唐山地震那一年,我爸18岁,还在家里上学。夜里,突然地动山摇,于是我那身手矫健的老爸在炕上一跃而起,从炕边的窗户直接跳到了院子里。老爸如今廉颇老矣的样子让我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脑补那个青年奋力一跃的情景了。但是,关于唐山地震,我确实有了很亲近的感觉。原来,我最亲爱的爸比,曾经在地震的一刹那出于人类本能而逃生,当然,必须成功了。然后就是传说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其实冯导对这种大事件还挺有兴趣的,但明显是功力不够,因此这样的类型电影已然是导演的滑铁卢了。1942如此,728亦如此。但是我还是去电影院贡献了票房,还有眼泪。这种电影一定会“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即使电影只是在唐山地震的背景下讲了一个狗血的故事。唐山地震是什么样子的?电影里没有答案,那就求助书本吧。于是有了这本钱刚的《唐山大地震》。第一次看完之后思考了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唐山震后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的描写。最近因为想寻个机会留点眼泪,于是翻开了关于汶川地震的书,进而又重读了一遍《唐山大地震》,在满满的感触还没有被遗忘之前,有必要把它们记录下来。灾难本身其实书里展开并不多,尤其是借由幸存者描述的震感和震后听起来总是特别正能量,特别慷慨激昂,同时也就有点无情。这可能和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需求有关系,对于人这样的个体以及人在地震中的伤痛的关注远远不够。我绝对不相信所有唐山人民都能在震后迅速擦干眼泪并且信心百倍地投入新的战斗。但是我们依然无法知道当年唐山人民的所思所想了,文学作品、媒体都无法帮我们记录并呈现出来了。再说,很多的伤痛恐怕也无法被记录,只能被沉淀,在沉默中沉淀。但是我想说的却是从书中发现的人性的恶,或者说不美。这些没有被忽略掉,而是呈现在了我们面前。精神病人无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本身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他们是病人。这样的病人在地震之后实际上是弱者中的弱者。然而他们得到的却远不是更多的帮助和关怀,他们得到的是轻视和冷漠和嘲笑,没有饭,没有温暖,要花钱买车票,他们是这个伤痕累累的城市的负担和累赘。震后,曾危难之时组织了精神病人自救的“临时领导”各归各位,继续当他们的小人物。井下坚持了15天的矿工们,曾经互相鼓励找生路,也曾经在绝望的时候互相指责。年轻矿工在挖生路筋疲力尽的时候指责年老旷工不干活光指挥,这恐怕不是简单的急红眼,难道不是一种积怨的体现?唐山地震时还有外宾住在宾馆里。因此,在震后如此紧急的情况之下,外事办不惜一切代价组织救援,阻止外宾自发的救援他人。最后又由外交部派专机将外宾接回北京。要知道,当时的机场遍地都是伤员和无助的百姓。灾难面前,本应人人平等,但平等在哪里?!机场以及有数的汽车在震后成了人们求生的希望,于是越来越多的伤员和幸存者拥到了机场,想寻得一丝生机。人们想尽一切办法,争先恐后希望能把受伤的自己或者亲人挤上飞机。没有秩序,没有谦让。唐山地震的巨大损失使得国家地震局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暴怒的人群高呼“疼死他们”“饿死他们”“枪毙他们”。种种残暴,种种辱骂,种种冷言,所有的过错都推到了这一机构身上。然而,地震预报本身就是世界性的难题,科学对于地震这样的天灾仍旧无可奈何。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是灾民的一员啊!70年代的人们还信仰着伟大领袖和主义,相信精神力量战胜一切,又因为海城预报成功而笃信科学。这样的笃信是多么讽刺啊!书中重点记录的张家五姐弟在灾后艰难求生的过程。其中小弟的“娇”是大书特书的。一个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生下三个女儿之后仍旧坚持生育是为了这个男孩;双胞胎姐弟先后来到人间,父亲的大悲大喜是为了这个男孩;家里好吃好喝享受的是这个男孩;地震之后最为软弱仍旧是这个男孩。同样是失去父母的孤儿,这个男孩就是这么“娇”!男女的轻重还是个体家庭的选择,但是国家层面的呢?地震后唐山出现了很多孤儿,这些孤儿被送到了外地由国家抚养。孩子是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家庭的,但是孤儿却可以由国家来选择家庭。农村的孩子更加坚强,送到条件差的邢台;市区的孤儿娇气,送到石家庄睡软枕头。这样的选择就决定了他们以后的道路,谁都知道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壁垒分明,谁又有资格代替父母给孤儿们做这样的分配呢?还有那个传说中的“方舟”。震后一无所有的时候,大家可以同甘苦;但是人不可能永远一穷二白,慢慢的,手边可以掌控的物资多了起来,私有制的烙印必然会在小小的方舟中体现出来,解体也就成了必然。均贫富恐怕只能出现在遥远的原始社会了。这人性的种种绝不是偶然。728发生在中国最为动荡的1976年,因此这场地震的相关报道都注定无法凸显出“人”在灾难中最为细微的悲痛。有人说“废墟上的唐山是无泪的唐山。”唐山人民的眼泪是在9月9号才爆发的政治的眼泪。怕是当时的媒体只能看到也只愿看到这政治的眼泪吧。我们看不到伤者和幸存者照片,看不到救援者的照片,看不到警示后人的断壁残垣,我们只能看到中国人民不需要外援而是人定胜天。幸而我们身处的这个国家总是在进步的,终于到了2003年,关于728灾难新闻报道中对于人的忽视能被提及,虽然无法被纠正,但总能被正视了,这可能就是时代的进步吧。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我一直认为人是不可能战胜天的。很多宗教中有所涉及的对于自然的敬畏真实而必要的。我们的老祖宗曾经说过,“烨烨震电,不令不宁;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对于这样的景象,难道不该敬畏吗?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无法消除悲痛和死亡,那曾经无所不在的“精神”必须也不能。为永远留在1976年的唐山的那24万同胞,为那些虽然活下来却仍旧饱受折磨的灵魂,写下此文,不感慨活着应该惜福,只是悲伤于灾难的无情。

不能被掩盖的事实

这是一本报告文学,这是一本很苦很苦的书。它最吓人的地方在于——它所描述的都是事实。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24万人死亡,数万人流离失所的事实。是有的人被砸出脑浆眼球凸起的事实是有的人在最后就要获救的时候突然死去的事实。是看着废墟下的痛苦挣扎的人却又无能为力的事实。是一个16岁女孩必须肩负起四个弟妹生活的事实。是国家地质人员永远的刺痛与委屈。……面对灾难的人们,善良可以被无限传递,他们可以众志成城,不论他们是官员、军人、普通百姓甚至是外国人和囚犯。面对灾难的人们,恶意可以被无尽放大。有不顾救人只顾敛财的亲戚,亦有发国难财的人。能说什么呢……无论我们接受了多少的正面信息,看到多少孤儿“幸福”地吃着苹果。都不应该忘记灾难带来的痛苦是永远不可以被掩盖或中和的,那些刻苦铭心的伤痛,那些面对灾难表现复杂的人们也常常值得我们深思。

真实的震撼

最震撼的人心的东西,是不经过任何包装以最赤裸裸的状态呈现在你眼前的东西。7月28日,那座真实的伤城,24万人,数字的背后满是血泪。钱钢以他的专业素养真实地还原了那段日子,在这个浅阅读为主的时代,这本书显得弥足珍贵。唯一的美中不足是这本书略显头重脚轻,后半部分多多少少落入了歌功颂德的俗套。

这本书最搞笑的是腰封!!

腰封上署:购买本书每册捐献2元给中国红十字会,用于救助遭受灾害的同胞,高级黑吗,呵呵。。。腰封上署:购买本书每册捐献2元给中国红十字会,用于救助遭受灾害的同胞,高级黑吗,呵呵。。。腰封上署:购买本书每册捐献2元给中国红十字会,用于救助遭受灾害的同胞,高级黑吗,呵呵。。。腰封上署:购买本书每册捐献2元给中国红十字会,用于救助遭受灾害的同胞,高级黑吗,呵呵。。。

铭记历史,感悟现在

很粗糙的看完了,心里面的感觉是震撼!汶川地震发生后,物理老师推荐我们看这本书。老师说很值得一看。我们应该了解这些历史。历史让我们铭记,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成长。从开始看有关汶川的地震情况到看了这本书,掉了很多很多眼泪。不知道是不是称作情感丰富,泪腺发达。但的确是看一遍就哭一次。看那些图片报道,眼泪就会不自觉地落下。应该说可以想象痛苦,却又是无法想象的灾难。那些勇敢活下来,那些尽力救人,那些经历这样一场浩劫的人应该受人们敬重。唐山大地震已成为历史,而汶川大地震仍在救灾之中。从那么多顽强的生命里,看到生命的伟大。任何关注汶川地震的人应该都会记住 乐刘会 这个名字这个女孩,她说,我很高兴我还活着。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来救我。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面前,她是那么渺小,确是那么坚强,那么勇敢。我记得有一个救出来后行少先队队礼的小学生。我记得有一个救出来后吃饭时展现纯洁笑容的小女孩。我记得有两个被困了80个小时被救出来的人。我没有办法记住所有人,但会记住他们所带来的感动和启示。书里那五个过了15天才被救的一直不放弃希望的矿工让我觉得一定要怀着希望生活。……钱钢说,人类永远不要去说我们要去战胜自然,我们只能说,我们跟它和谐相处,我们去理解它、去了解它。在此为灾区的人祈福。虽说写作书评,其实也是一些感触。

没读完

作为一个唐山人,我不喜欢这本书。书中有很大篇幅写了地震后的惨状,我承认,看这些心里不舒服。或许刚开始买这本书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出生的地方,但是却发现书中所写与我的理解相去甚远,和记忆中毫不相关且惨状连连,我拒绝。但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唐山人,在出来上学工作后,一介绍自己的家乡那里,对方总是跟上:哦,地震啊,哦,那时你不在,厉害么?……这时,我总是在心里翻个白眼:知道我不在,“厉害么”这三个字,有意义么?但是,仔细想想,我是可以回答的:不厉害。我没有经历过,但是我的长辈们几乎全部经历过,他们从来没有提过,一句也没有。没有悲伤痛苦,只是一天天过日子,过去的就像流水,谁还记得哪滴水流到了哪块田?但是仍有痕迹。这痕迹是小学的一个男同学的姐姐在地震中被压死了,全村就这一个人。这痕迹是左邻右舍的闲嗑时带出来的哪家奶奶爷爷不是原配而是爷爷在唐山的老婆地震中没了后娶的……别的,没了越是处于风暴中心越是平静,大家只不过一天天过日子而已。中国老百姓不都是这样么,什么都可以接受什么都可以过去,过去就过去了,接下来还继续过日子。但是这本书有数字,想必是经过作者认真考据的。可以参考,但是作为阅读书籍,不必了


 唐山大地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