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视觉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我的视觉日记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9
ISBN:9787806680674
作者:王小慧
页数:417页

章节摘录

  那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式老房子的顶层,有一个带厨房的客厅和两个不大的房间。由于教授是雕塑家出身的园林建筑师,房间布置非常简洁而有品味:墙上挂着很漂亮的画和草图,人口处还有他早年的雕塑作品:处处显得既随意又充满艺术气息,比许许多多精雕细刻的工艺品式的装饰风格和不自然的有意制造出的“艺术风范”,要让我们喜欢得多。  北德的十二月是很寒冷的:教授叫我们开足暖气并准备了许多木柴。让我们点上壁炉。  那几天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蜜月”,没想到俞霖竟也那么缠绵:也许过去在中国时没有环境和时间。每晚天将黑时,我们会点亮蜡烛,打开音响,几个小时坐在温暖的壁炉边。他会从后面搂住我的身子,一起望着那跳窜的火焰,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或者我们会长久地泡在那大浴缸里,倒上许多带着草药清香的沐浴露,使水面涨满泡沫,然后开着热水龙头不断地往里面加水,整个浴室会充满雾气变得模糊,屋顶上的一个老式罩灯也蒙上了一簇光晕。  那时我俩都属于那种非常单纯的“大孩子”一类,在我们之间总罩着一种兄妹般的纯洁气息,似乎男女之间的欲念并不那么强烈,而绵绵情意更使我们感到满足。我们更喜欢沉浸到自  己营造的那种半幻觉的气氛之中,那本是实实在在的感觉在这里又似乎变得不真实起来……他是个很腼腆的人,用中文说“我爱你”这样的话让他难于启齿,但他常会轻轻地在我耳边用德语说"Ich liebe Dich"(“我爱你”),好像这样比较容易些。他说他没法忍住不告诉我他爱我,其实我早就从他的眼睛里读出这一切,我也像所有女人一样,对这三个字百听不厌。有时他会望着我出神,当我问他在想什么时,他会说这一切真是太美好,他觉得是在做梦。  然后,他又会紧紧抱住我说:"IchliebeDichs。sehr!”(“我真太爱你了!”)  我毛遂自荐,找到了这大商场的人事处。我向处长说明了来意,告诉他我不光学习了建筑学专业,还拿到过室内设计专业的硕士学位,当时这在中国是第一个。同时我做过室内设计及改建的工程,很想参加他们的设计工作。他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当然欢迎这样的人才,可您为什么不为我们做‘香港小姐’呢?”他告诉我“香港小姐”是他们找来一些漂亮的亚裔女孩子,站在大门口问候来宾并发放玫瑰花。我问他为什么我应该做“香港小姐”而不做室内设计,他说那工资可是室内设计师的几倍!因为我没有工作许可,作为学生只能拿到14马克/小时的工资,而“香港小姐”则可拿到45马克/小时,加班费双倍。“为什么?”我不解地问道。她们并不需要什么特殊技能,站在那里只是像花瓶似地摆摆样子而已,是很没意思的工作,其实就是后来在中国也时兴的“礼仪小姐”而已,只要人年轻些就行。“这不太公平”,我很想不通。他说“的确不太公平,可是失业的室内设计师我们有很多,而漂亮的亚洲的脸却寥寥无几,物以稀为贵嘛”。  他还想说服我去做礼仪小姐,因为我的德语比应试的许多人好,可以陪同大老板和贵宾们晚间去一些高级餐厅吃饭,这样每晚几小时双工资的收入是很可观的。  出国前我每月工资是50元,在德国的奖学金扣除了房租及保险金,拿到手的大概800马克。记得刚去德国时电影院刚好在上映陈冲演的电影《大班》,我和老大哥以及另外一个青年教师徘徊在电影院门口,犹豫了半个小时,下不了决心花10马克买一张电影票,我极力怂恿他们去看,我们不是没有这10马克,但他们两位有家有孩子的人无法容许自己那么奢侈,用上相当于中国一个月的工资看一场纯为娱乐性的电影。最后我只好与他们一起悻悻而归。  不能说那每小时90马克的加班费对当时的我不是一种极大的诱惑。于是我决定两份工都做,先是两周的设计,再就是一周的“香港小姐”。  他们为我们准备了全套“行头”,量身订做了大红色缎子旗袍,至今我每到春节还会拿出穿一次,然后从高跟鞋到长筒丝袜,以至胸罩全都为你单独挑选。每天早上商店开门之的,我们要被化妆品部的售货员们细细描画一番,嘴唇和指甲全要涂得鲜红,让我感到太刺眼很不习惯。第一天下来,感到工作很无聊,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一整天站得笔直不能动地方,穿高跟鞋的双脚也很疼,心想这钱并不那么好挣。  第二天我又一次毛遂自荐,建议他们不送玫瑰花而是为一些带小孩的顾客拍“一次成像”的照片,那不是更吸引顾客吗?于是我得到了胶卷和相机,至少可以在这大楼里上上下下地走,有时小孩子们会围住我叫着要再拍一张……工作变得有意思多了。  这次打工经历使我看到有许多女孩子愿靠青春而不靠专业挣钱,但青春是易逝的。小时妈妈给我读过《银手套和金手套》的童话故事,两个学手艺的徒弟都想当个好裁缝,仙女让他们自己挑有魔力的手套,银手套戴上就可做出极好的活计,不用去学;而金手套可以让你学会的本领永世不忘。师兄偷懒要了银手套,师弟要了金的,两人都成了名师。有一天师兄的手套  被老鼠咬破,他的本领也随之而去。妈妈告诫我要好好学本事,要戴“金手套”。  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我面临了去留的问题。照道理我是和一个访问学者团一起来的,应该一起回去。当时国家规定研究生毕业回国后要在本单位服务五年以上,才能再出国,但这时俞霖已经争取到博士奖学金,可以继续留在德国。同济大学领导也很希望他继续深造。所有的朋友和家人都认为我应该与他一起在德国继续读书,俞霖的态度非常明确,如果我回国,他一定会和我一起回去,宁愿放弃读博士。可这种奖学金真是“千里挑一”的人才能得到,虽然回国也有许多事可做,但拖累了他我于心不忍。我很犹豫,希望学校通融,但时间不多了,也不知有多大希望。不管怎样我们还是作了两手打算。  在最后两个月里,我去打听留下来的可能性。据说只有两种方式,即需要有一个学习或工作的位子,或者有人为你做经济担保供你读书,可是这谈何容易?通常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至多被承认两年的“同等学历”,研究生毕业也不一定承认你有毕业设计资格。我虽然在中国名牌大学里前后学习整整八年,但在德国并没有认真上过一天的建筑系课程,也没参加过任何形式的一种考试。用德语来参加他们博士资格考试。用德语来参加他们博士资格考试,难道是短短两个月能胜任的吗?我们的进修任务又很紧张,每天日程排得满满的。    我知道安斯佳喜欢我,但我不能给他爱,这一点我非常明确地告诉了他。我对他说,做个好朋友也很好,因为真正的好朋友也很难得。他似乎也能正视这个现实。  他多次对我讲过他对人生对爱的理解,非常理想主义,比如他们奉为艺术而生、为爱情而死是最崇高的。慢慢地我发现他是一个十分敏感、忧郁、孤独的人,常常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脱离现实的梦幻世界里。  最后一段时间,我更没有时间跟他见面,偶而他会打电话来,有一次他说,我电话里的声音和他回忆的声音不同。我对他说在我的生活中回忆和想象总是比现实更好些,他说对我的回  忆和想象与我的现实同样美好……  他的死是很突然的,但又似乎顺乎情理,特别是在熟悉他的人中间,这点是我在参加他的葬礼之后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的。徐志摩曾经说过:“在爱中,人的心理是最复杂的,说是最不  合理的可以,说是最合理的也可以。”  他曾经对我讲过他最大的遗憾是在年轻时没有演罗密欧,当时导演让他演了第二号男角,即罗密欧的好友帕里斯,但他以为自己能非常好地理解罗密欧,这理解有一般人达不到的深度。后来我和他的导演谈论过这一话题,导演也很后悔没让他演这个角色。说他是极少见的、投入整个身心去创作角色的好演员,而且他的文学修养很深,对剧本的理解独特。当我问导演安斯佳在他那里工作了多久时,他纠正我说:“安斯佳不是在我这里工作,我们是共同创作了十五年。”  他属于那种艺术与现实分不清的人。我想正因为此,他太过于投入,以至于用生命演出了他所理解的罗密欧。他好像就是为艺术而生的。因为过于执著地追求“绝对的完美”,而这实  际上很难达到,所以他失望了。“不是为躲避丑恶而死,就是为追求完美而死”,他离现实生活实在太远。  我想起澳大利亚一本小说《荆棘鸟》里讲到的传说中的这种鸟,从它离开巢穴的那一刻起,就在寻找荆棘树,找到后歇息下来,把身体扎进长长的荆棘刺上,在奄奄一息时,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唱出一生只唱一次的歌。在死亡时它生命的意义才得以实现。  他对我说过,他这一生中只碰到过三个他爱的女人,都曾让他失望,我是他碰到的第四个,我是让他觉得现实与想象同样美好的一个人,这种内在与外在、现实与理想统一的人他没有遇到过。这种感情,在他生命中只出现过一次,虽然他知道我不能给他以回报,但我帮助他实现了这个梦。  我对他说过我决定回中国的事情,他说他也要到中国来。我问他在中国语言不通怎么演戏?但他说,只要能经常见到我,他便满足了,他并不企求更多,因为他尊重我。我想是我的拒绝造成他的死,但我不可能不拒绝他,而且我以为有时候仁慈便是残酷,而残酷便是仁慈。也许我对他太无情了,没给他留下丝毫希望?  最初我不明白,为什么他那么风华正茂,负有盛名,事业蒸蒸日上,崇拜他爱慕他的人那么多,他还会走上这条绝路?但细细回忆他对我说过的一些话后,我慢慢地理解他了。  他曾多次说过关于死亡的话题,比如说:生命终结了,痛苦也终结了。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太少了,但真正极致的美总是给人以悲伤,总有悲剧色彩,因为它和消逝、幻灭总是不可分的。他信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论点:存在的真正根基是虚无,我们被虚无抛出,又被虚无吞没。我们囿于日常生活对存在这种毫无根基视而不见,一旦有所领悟,就会主动走到虚无之中去,这样才能超越日常生活,实现独特的自我……人生有那么多死的可能,病死是种无可奈何,老死未必有意义,而人总有一死,无谓的死天天发生:车祸、凶杀、战争……唯有为爱而死才是最神圣的。只可惜很多人没有这种机会体验一种真正的爱、一种值得为之献身的爱。如果说为爱而死是最值得的死,而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大舞台,舞台只是浓缩了的生活的话,为什么不能在生活的舞台上扮演一次罗密欧呢?只是无人喝彩而已,但这喝彩本是无所谓的事……  ……

内容概要

王小慧,是近年活跃于欧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著名摄影艺术家。1957年出生于天津。1986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后赴德国留学,自此旅居慕尼黑。从1991年起先后在世界多家著名出版社出版过20余种个人摄影集和书籍,其中影响最广泛的为2001年在英、美、德国出版的肖像摄影专集《从眼睛到眼睛》和中文版《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此书获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以及观念摄影系列作品集《花之灵》、《本质之光》。
曾在多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举办过20余次个人摄影展。作品数次获国际奖项,并为许多机构及私人收藏。1998年入选由英、美、德跨国出版公司编撰的《150年大师摄影作品集》。2001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世纪文艺图志·摄影卷》。2002年编入《世界10位女摄影家作品合集》。
2001年被上海同济大学艺术中心及传媒艺术学院、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现代图像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2003年在同济大学建立艺术工作室,并任上海汽车城安亭新镇(德国城)艺术总监。

书籍目录


引子
1 我们可以飞了
2 路伸向何方
3 燃尽的蓝蜡烛
4 走过我自己
5 我的二十四小时
6 远处的光
7 重返布拉格
8 莎乐美舞
9 破碎的月亮
10 万里魂牵
11 我的孩子梦
12 推迟七年的书
13 关于死亡的联想
……
附录一:艺术评论摘要
附录二:艺术活动年表

编辑推荐

  其它版本请见: 《我的视觉日记(珍藏版)》  《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这些对美好瞬息的珍爱,不期而遇的欢愉,还有淡淡的惋惜,构成一种低调的人生诗,一种又苦又美的心境,一种抓住感动了她的事物便牢牢不放而刻骨铭心的气质。这是好的作品,其实也是她自己。艺术的发现都是发现自我,艺术是把自己个性的灵光投射在世间万物上,然后再一点点收回到自己的作品里。

作者简介

旅德摄影艺术家王小慧以文字伴随摄影的形式——视觉日记,完整地记录了自己旅居德国十五年来的亲身经历。书中的17个章节,既有缠绵的爱的誓言和浓烈的亲情,也有超前的艺术实践,更有无私的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关怀……凡此种种,王小慧都用她犀利的目光——照相机镜头永恒固定。

图书封面


 我的视觉日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6条)

  •     书早已不是从头到底看,也不是如获至宝般买,不过王小慧的这本书却叫我如获至宝,并从头到底,再三再四品咂,也嚼出点味:美的实质。它不是一本美学教科书,没有系统,倒有点女性的琐碎,但是,正因为王小慧的切身体验(包括生死大劫),我才从中学到许多何以为美的启示。反观一些美学专著,大多板着脸,说着干瘪瘪的话,看不出起其个性的真理,呜呼,怎不叫人忿忿?
  •     经常有人问我假如可以重新选择,我会要什么样的人生?我说肯定宁愿大起大落,不要平庸。我这样说也许有点居高临下,但我见过很庸常的人生,我觉得加入我那样过日子就对不起这一生,通俗说是白活了。大起大落的人生肯定会有很多潜意识的恐慌,后者说不平凡的人生肯定会有很多辛苦,我同意。他就像是一把梯子,你得自己爬上去,爬梯子不会像走平路那样好走。但是,我从不为此后悔。‐‐‐‐‐‐‐‐‐‐‐‐‐‐‐‐‐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虽然山很远,远得看不到路在哪里,但你照着山的方向走就可以了,走到近处自然会找到一条路。追求自己的梦想,它会成真的,因为当年我想做的事情,后来都做到了。假如有人问我,十年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我讲不出来,我都不知道明年这个时候我会在哪里,但是我觉得我肯定是在做艺术,再做自己很喜欢的事情,而且也会比现在做的更好一些,具体怎样,我不知道,我不喜欢看到老看到死的生活,喜欢永远的新,永远的变化。‐‐‐‐‐‐‐‐‐‐‐‐‐‐‐‐‐他们给我画的漫画是脑袋上顶了一个大闹钟,因为我的时间都是按分钟计算的,拼命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觉得生命太好了,太短暂了,所以只能争朝夕。‐‐‐‐‐‐‐‐‐‐‐‐‐‐‐‐‐我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一个追求理想的人 ‐‐‐‐‐‐‐‐ 做自己想做和爱做的事情一个自由的人 ‐‐‐‐‐‐‐‐ 不做名利的奴隶一个真实的人 ‐‐‐‐‐‐‐‐ 真实地对待自己,真实地对待别人一个轻松的人 ‐‐‐‐‐‐‐‐ 自自然然地生活和处事,随缘自在,随遇而安一个幸福的人 ‐‐‐‐‐‐‐‐ 能够享受今天,享受你所拥有的而不抱怨你没有的。我是独一无二的。
  •     很真实的感觉,无论她的自恋还是对丈夫的怀念还是对摄影的追求……看别人的痛苦和品味自己的痛苦,个中滋味的差别太远,不具有可比性。然而旁观了别人的历程并且使自己相信,生命在于坚持、在于努力,这也算我从本书中得到的收获吧。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非常喜欢,王小慧的文笔似一位亲切的姐姐,讲述她普通却不平凡的经历
  •     不论过了多久,这都是我生命中一本重要的书!
  •     妈妈要我读的书,最后用podcast听了。写得矫情,虎头蛇尾,或是因为只有前几篇有许多共鸣。王小慧的照片还是很打动人的。我不能丢下的也是照相机和日记本,只有这样才不会忘记经过的所有。妈妈的想法,大概是宁愿女儿做艺术家,也不要做科学家吧…然而这两样都要天分,我都没有。
  •     她是个充满生命力的女人
  •     多年前看过的,用今天的话说,有些桥段有些矫情有些作~
  •     看到书评里有人说“情深不寿 慧极必伤”,也许就是对作者的最好注解。但是想起几个月前看的杨绛先生的文章,想来却也未必啊。。。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比喻,就是亮光和哑光的区别,看适合/喜欢哪一种人生了。
  •     这本视觉日记对我启发很大,让我第一次觉得摄影是可以是创意性、抽象派的艺术创作,以及一个摄影师的艺术修养是如何练就的。记得当时是在学校图书馆找到的这本书,我还做了很详细的笔记。
  •     了不起的女人,以及她的丈夫余霖是我读过书中排的上前3的好丈夫优秀的人,很可惜~~
  •     不错!
  •     小时候读的。今天突然想起。
  •     虽然写的一点也不谦虚,但她值得这些荣誉。照片对一些抽象的情感表现的方式很创新,还有就是一些磨难之后的心态……唯一不足就是感觉日记体的看着太长,有时没法引起共鸣。
  •     不仅了解了中国人在国外的生活,而且能从王小惠身上看到/学到很多~
  •     一个人的书房 仿佛沙漠里开出的灿烂红花
  •     虽说作者挺有成就,但本书大部分内容像是用别人的话称赞自己。难道自传就是这样?
  •     文字优美克制 一个艺术家的人生境界 年轻时的学霸 学成后的开拓
  •     很厚重,感觉很好,让我了解了这个人,也了解了一些历史。而且颇有意义。
  •     不好看。
  •     读了三次,每次都给我全新的感悟,做笔记也好好的写了好大一本,对艺术的热爱,事业,爱情,跳出窗台的艺术家,悲剧是生命最高的表现形式……种种场景,到yujingyuling车祸留下的照片,办公室枯萎的植物,一个人德国的旅居,王小慧,家庭时代的产物,一个美丽知性智慧的女性,挣扎孩纸与爱情,现在独立的活着,是真真的活着,谢谢你,让我知道什么是优雅,坚强,执着
  •     很久没这么静下来一口气看完一本纸质书了。车祸那段看哭了,后面就感觉有点变了味。
  •     很久前看过,整理书架翻出,又翻了一遍,有点像三毛,一样的太过自恋。
  •     宁阿姨推荐,7月买至现在没看完,9月3日周末看了不少,自恋自夸借别人夸的地方太多,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幸福是一种使二者平衡的游戏:我们已有的和我们想要的,即愿望和可能性之间的。如果愿望太高而没有可能达到它会使你感到不幸福,相反一切愿望都满足了的人,没有再想要的事,一切都不了,都达到了,可能感到更不幸福。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幸福的人是一个有远大目标同时不忘记自己是生活在现在的人;一个选择对自己的才能和可能性有挑战性的人;一个对自己的成绩和社会承认感到骄傲的人;·个自尊、自爱、自由和自信的人;一个有社会交往也能享受人际关系的人;—个乐于助人并接受帮助的人;一个知道自己能承受痛苦和挫折的人,一个能从日常生活小事上感到乐趣的人,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
  •     摄影师对生活的记忆。
  •     真的很受启迪
  •     大学时看的,还可以,没有很喜欢。
  •     风尘
  •     有两样东西不要节省:邮票和胶卷
  •     无与伦比的你和你的生活
  •     不要辜负生命中的苦难
  •     如果你正在学习摄影,她将会是你的艺术指导。
  •     这本书写的非常好。我在半夜值班的时候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中间没有任何休息,也不觉得累。反而精神抖擞。这个女性艺术感很强,很有天赋,也很有思想。在失去了情投意合的未婚夫以后,她很勇敢的选择了自由职业。她是第一批中国摄影师。
  •     当年在我们大学图书馆读的 我们的荣誉校友啊!
  •     高中时买来读,喜欢的不得了,多半是羡慕她选择了这样的人生,在书中做了很多便签条,假如现在拾起来再读,不见得还会赞成她过于粉饰的人生观点,可能会鄙夷过去的自己。
  •     觉得搞艺术的人太追求极致和完美实在心里不正常。上脱衣舞的课程就是她在蜕变的过程尽量的适应这个文化,所以渐渐拍的照片都是裸体。太追求事业必然会造成情感的缺失,我还是赞成傻人有傻福,太精于计较成功心灵太累。当导演因为学过建筑擅长摄影所以让她在这个行业如鱼得水,这种感觉真棒。原来在各种男人身边穿梭其实也不是那么幸福,还是尽早有自己的家庭为好
  •     双子座摄影师。
  •     有图书馆可以借的同学们实在没必要花这个钱。
  •     内容生动加上图片,很能够理解作者的心境!
  •     很好,推荐
  •     很神奇地被这样一个女摄影家的生活深深吸引了。她从来不说大道理,语言也不浮华,但看她的文字却总是能让我在内心深处找到一股力量,发现一种人生可能。作为一个学建筑出生的艺术家,她对生活的感触极其细腻而且颇有深度,每每遇到不同的人和事,都能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还总能联想到各种电影、书籍或者自己的经历,每每都恰到好处。最让我倾心的还是她的生活态度。那种永远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深刻地了解自己的追求和价值、忙碌充实而又幸福地生活、精神的贵族主义、做一个理想主义傻瓜的生活态度让我羡慕不已。可能因为自己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这些吧。
  •     王小慧给了我很多摄影方面的启发,并且她的才华叫人敬佩;她的经历更添传奇;她的爱情动人;她的行动鼓舞人心;她为艺术与这个世界做出了很多贡献。
  •     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这本书,有讲摄影和艺术的(看这本书的初衷),也有讲生活的,也有提到婚姻观等,挺受益。坚持写日记已经快两个月了,每天记录着所做所感所得,有时候很有成就感,也惊讶自己原来一天里也能做那么多的事,但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去。但就像书末所说,“日子在一天天走过,日记也要一天天写下去......”
  •     中气是一直浮夸空洞的东西
  •     非常棒,超值精彩。
  •     这本书是大学时代看完的,很佩服她的文采以及人生经历。
  •     一个名人的生活日记
  •     读着读着,不觉进入了作者的生活,前两段关于情感的故事很感人。之后有一段不太值得一提的事情对全书有一些影响。总得来说还是很喜欢这本书和书中作者的一些心灵感悟。
  •     大学时候度过,囫囵吞枣,连细节都记混,再次阅读已经是十几年后,倏忽之间,一切都已不同。同一本书不同时间看到,已是全然不同的风景,作者简单的叙述,却让你看到一个女性在十几年间的成长和变化。我们是女性,用时间交付美、爱、自我、天地。
  •     没有国界的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打破了传统观念,她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意义~~
  •     很久很久前
  •     最擅长的是各种自拍吧。。。
  •     一本巨型流水账。全书主要写他人对王老师的喜爱与褒奖,美女果然是一种无国界生物,位于歧视链顶端。个人努力好像没起什么决定性作用,贵人帮助倒是伴随一生,还真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王老师这一生算是足够dramatic了,很有点顶级碧池的意思,不过王老师也真是实在,都一五一十的记录下来了。文中有些翻译实在生硬拗口,若再版还是再修订修订为宜。深深为余霖老师惋惜。
  •     翻开全是美图 很喜欢这位细腻的美女艺术家~~
  •     一个矛盾的人,其实她非自己想象的自然,她是出于对自己的要求。一个人这么清晰的记忆和记录他人和媒体的每个评价,自然吗?这是自由艺术者吗?持保留意见。
  •     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
  •     王小慧是个很有才的女人,很羡慕她的感情生活,虽然他的老公死的早,可是他们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希望我也能有这样一个人陪我走过自己的人生
  •     努力很重要,拐角点的选择更关键。
  •     我的視覺日記:旅德生活十五年
  •     书里确实有点类似自恋的奇怪感觉额。。但是真人访谈超级有魅力和谦虚啊,除此之外是个很好的人,有很多珍贵的品质。世事无常,珍惜生命,去做所爱的。
  •     跟着心走
  •     这本书令人印象深刻,不是那个令人唏嘘的嘎然而止的爱情,而是后来的坚持与对艺术的拷问。
  •     当年一到大学图书馆就去翻这本书,曾经我以为自己有一天也会带着相机“流浪”……遇见所爱,经历人生……
  •     经历苦难,势必会有所得,也许爱人的失去,正是激发了艺术源泉的开端。
  •     因为她喜欢我才买的
  •     很好用的一本书,有小朋友的,大家值得一看!!
  •     挺佩服和羡慕的。
  •     独一无二的女人。
  •     大学时读的,那阵挺喜欢她。拜读了类似传记的这本,也挺向往她的海外生活经历,后来就渐渐淡忘了…
  •     那段关于飞机起飞前阻力的论述,影响了我好多年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