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定陵》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风雪定陵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
ISBN:9787213021404
作者:杨仕
页数:363页

往事并不如烟——《风雪定陵》读后

这是一本好看的书,如果要加一些修饰语的话,我会说,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曾获台湾《中国时报》十大好书推荐排行榜冠军,美国《世界周刊》畅销书排行榜冠军。不过,当时吸引我购买的最大原因,还在于“定陵”二字,毕竟作为考古发掘的第一座大型帝王墓,本应辉煌的传述,到目前为止,还寥寥无几。该书采用报告文学的体裁,以定陵发掘过程为主线,通过对发掘当事人第一手的采访记录,穿插万历一朝历史的简要描述、点评,记录了从确定到实际开挖定陵、到最后文物清理的整个过程;并首次详细揭露了文革期间,对“地主阶级总代表”万历帝后尸骸以及棺椁的“无情镇压”,真正的做到了“批倒批臭”、“打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以至于现在我们再也无从得见的前因后果。书中引用了很多照片和考古草图,洋洋洒洒六个小时读下来,兴趣昂然,毫不乏味,如饮醇酣。对定陵最初最直接的印象,来源于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定陵地下宫殿发掘记》,片中头戴藤编工人头盔的一个人,高高骑在人字形木梯上,小心翼翼的从“圭”字形金刚墙封口顶端取下第一块砖的镜头,以及用“拐钉钥匙”推动“自来石”打开封门的镜头,给我的震撼是相当大的。那种穿寻在地下,对未知神秘探索的过程,本身就蕴涵了无限的乐趣,直至通明灯光照耀下辉煌的地宫,将这种乐趣推向了顶峰,这与开膛剖肚似的挖掘先秦古墓相比,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只可惜影片的最后,留给我的印象,就似乎只剩下了高旷幽邃的地宫;而作为它主人的明神宗万历、以及合葬的皇后,仍然如同游荡在地宫中的死魂灵,缥缈难定、似有似无。整个儿给人的感觉就是,你看到了定陵、触到了定陵,但又没能真正知道定陵,如同访客进了屋,却没能觅到主人。除了末代皇帝溥仪有幸赶上了影片时代,其他几千年下来的帝王,除了不多的一些留在画册上以外,剩下的均留在传说中了。即便是留在画册上的,也因为国画重写意,或画者为尊者讳的缘故,估计与实际相差颇大,也难以构建具体的形象。况且,就溥仪而言,狭隘点儿说,还算不得是咱们中原之主,岂不闻“夷狄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辛亥革命也同样是吹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号角创建了民国。定陵的发掘,给了一个机会,让我们看看“中国”的帝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骨骼复原成形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只要将万历老儿的尸骸拿过来,一个几十年如一日躲着不见臣子的皇帝、一个将大明帝国巨轮的航向由坦途引向险滩的帝王,想来便可以栩栩如生的立于世人之前。然而,可惜的是,目前我们仍然仅能知道,他是一个体形上部为驼背、左腿长于右腿、骨骼测定头顶到左脚长1.64米、AB型血型的一个男性!!之所以再难有进一步的深入,不得不归功于在那场被称为“十年浩劫”的运动中,万历这个“地主阶级总代表”与他生前视若陌路的皇后,一起被战天斗地的革命小将们锉骨扬灰。即便是皇帝,对未来也是莫可奈何的,万历临死前留下遗嘱,封郑贵妃为皇后,希望能藉此实现生相随、死同穴;然而,他的大臣们背叛了他,确切的说,应该是他的儿子、继任的皇帝明光宗朱常洛背叛了他,使得他百年后,不得不与自己并不喜欢、甚至厌恶的女人同穴而眠。但是,万历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他驾崩347年后的某一天里,会有那么一群对一切旧事物都视若敝履、必欲弃之而心甘的人,会让他成为一条“火龙”,并与那两个称为皇后、自己却不爱的女人,粉齑相混、难舍难分。这真是对皇权莫大的嘲讽,只可惜,我们大部分的历史基本上是以皇权为骨架支撑起来的,在嘲讽皇权的同时,是不是也狠狠的扇了历史一记响亮的耳光呢?!或者说,这是“打碎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所必须招扬的一面旗帜!?帝王陵现在到底要不要挖?——这个问题似乎自建国以来就颇有争论,虽然,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赞成暂时不挖的一派占了上风。可保不准会不会又出现明挖金陵、清烧明陵,或者温韬、黄巢、孙殿英之类的人物,那怕又是一说了!可是不管怎么样,毕竟我们的共和国还是太年轻了,难以承受母体几千年的积甸与沉重,让他再成长一段时间,或许更好。近年来,随着言禁的放开,又涌现出不少书籍,对文革进行反思。与80年代初的伤痕文学关注个人命运、90年代初的报告文学关注运动揭密相比,这次更多的将目光投向了文化这个层面。它既没有太多的责怪某些具体的人物,也没有对运动本身进行批判,而似乎更多的是希望起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的醒惕。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对文化的破坏仍在继续、以及对文化有效传承的担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知识分子”阶层(注意,我不认为读了几年书、或者有多高的文凭,就能恬入“知识分子”这个圈子,可能不过就是书蠹、或者谋生的手段罢了,包括鄙人在内)的重新崛起,如此,“国家幸甚,中华幸甚”!全书最后,原定陵发掘队队长赵其昌以“往事如烟”为名,写了一篇书跋;但是,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这里借用章诒和的书名——《往事并不如烟》,共勉!

可以一看

只去过一次定陵,留下的印象只停留在比较阴冷潮湿。里面好多不知道是汉白玉还是大理石雕砌的东西,没什么色彩了。看了这本书完善了我对定陵的记忆。

不被惊扰,其实很好……

一直觉得古代帝王将相的埋骨之地很值得去身临其境地感觉,感觉那份苍凉萧杀和沉重厚实,定陵开启的收获在我看来远不及它经受的那一场火光冲天的悲剧命运。又回忆起在乾陵的神道上驻足远眺的那一刻,千古帝后至今能独善其身,他们的一切都完整地沉睡于黄土之下未被惊扰,其实很好……

详实的一本书

这是自己看的第一本关于历史考古方面的书,4小时读完,一种深深的感叹和无奈。不愿意去议论考古究竟是挖祖坟还是科学手段,只是对曾经逝去的一些东西感到难过...文化和文明的失落与浩劫,显出了今天存世珍宝的难得可贵~失去的已不再拥有,现有的应该珍惜!我希望,可以还历史一个真相~~

四百年风与血

四年,终于看完了这本书!我决定:下次去北京,一定要去一次定陵。我要看一看那历经三朝的明楼,看一看这个本来应该是宁静寓所,却在四百年前和四百年后牺牲了无数人生命的神秘古墓!(1)四年读一书翻翻《风雪定陵》的扉页,上面写着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日期:2005年8月12日。那是高考过后的暑假,买此书的动机无非有三: 一、从小对考古感兴趣;二、此书为美国《世界日报》畅销书排行榜冠军,对此书十分好奇;三、我去北京数次,在十三陵中只拜谒了朱棣的长陵,却没有时间定陵地宫参观,这让我觉得十分遗憾。可是此书到手(当时是邮购) ,却无比懊悔——我曾经做过多次尝试,无论如何也读不下去。不想,四年过去,当我从一个准本科生变成一个准研究生的时候,这本完全原来提不起我兴趣的书却让我惊叹、久久难以回神。 或许,我跟这本书的缘分就在于,我不是读不懂它,只是时机未到吧!(2)明朝与我清代以来的“贬明之风”在我的童年时期依旧盛行。从《龙门客栈》、《碧血剑》等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里,朝廷也几乎都是以反派出现。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提起明朝,我脑海里总是浮现昏君、暴君、阉臣、东厂、党争这些词语,这些词语大多数被我定义成贬义。高中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看了一些史书和分析,对于明朝的感情依旧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骄傲于朱元璋政权恢复中华的武功,钦佩郑和七下西洋的伟业!但我依旧倾向于把近代的落后归咎于明代中后的内向政策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痛恨明朝中后期的腐败使得江山陷落于白山黑水间崛起的女真民族。于是,对那段“黑暗”历史,我鸵鸟式的选择了回避。可是,喜欢历史的我注定要对明朝产生兴趣,而这种兴趣在大学被激活。两年半前拜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明朝粗狂的历史开始变得细腻起来。而到了大四,一套让我好奇很久的《明朝那些事儿》逗乐了我,也重新打开我对那个“黑暗”朝代的好奇,激励着我读完了被掌掴的那位阎崇年先生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和《袁崇焕传》;再接着,听了人大的明史专家毛佩奇先生的讲座,又看了黄仁宇先生另一本《中国大历史》,让我从宏观和微观上对明朝有了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想起了四年前买的那本《风雪定陵》,决定和它“再续前缘”……(3)一本书与两个朝代一书读完,两个朝代的背影渐渐远去。明代万历朝和当代第一朝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帝王将相与考古工作者都是这本书的主角。不见了两朝的血雨腥风,却留下了书中的文字。万历与吴晗、夏鼐等文化巨擘穿越了四百年时空上演血与泪的对话。一端是十六世纪的万历皇帝,摆脱了张居正、冯保和太后,曾想励精图治的他却在江山与美人的矛盾之中选择了放任与堕落。从一个热血青年到怠政昏君,它的退变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倾覆了大明的巨轮、改变了历史进程。另一端是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们,如何在如此贫瘠的物质条件下,克服迷信的心理障碍,抵抗三十年间一次又一次的浩劫,艰辛的完成开国后第一个主动发掘的考古项目。朱翊钧,这位身高1米64的“长短腿”帝王,终究未能与挚爱终生的红颜知己共眠地下,生前死后都保护不了那个唯一懂他心的女人,却让她被视为“妖孽”被人们世代诟骂。而他自己的尸骨在四百年后也未能幸免,在四十三年前开始的那场惊天浩劫中被愚昧的孩子们焚烧成灰烬。而当代人吴晗的命运也因万历朝去世的一位 “清官”——海瑞——而改变。此中故事,说来又是一段长话,此处不谈。都说以史为鉴,而为何历史的告诫,未来却没有听见?血雨腥风还是一遍又一遍的上演,四百年来似乎从未停过 ……呜呼哀哉!……

还记得初次去定陵的震撼

高中的我,基本上是一个喜欢猎奇的小孩。那时候对所有神秘事物痴迷不已,自然而然去读了这套丛书,从法门寺到定陵。突然觉得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未知之谜,并不比UFO少。基本上,我所有这种刨根问底的基因都来自老爸。我们曾经面红耳赤地争过一个论题:在老祖宗黄帝开始创建父系氏族到大禹的儿子开创夏朝,这中间有长长两千年的跨度。都说华夏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可就我们所有教科书的证明,从夏朝到现在,不过三千年而已。那丢失的两千年,我们的祖先都在干什么?我想,是我们国家考古力量的薄弱,以至于这样的谜团至今甚至都没人提起。曾经疯狂地迷恋西安这个古城,因为听说那不准掘地三尺,三尺以下便都是数不尽地宝藏。法门寺地书我看了一遍又一遍,那使者带着穿骨铁链传教的故事并不比《耶稣受难记》温和多少,而定陵,则更多了些现代人所谓科技的遗憾。尽管我们已经聪明到可以用那么神奇的方式打开老祖宗设下的“自来石”,可当墓门打开的一瞬间,数万件珍贵文物全部氧化,谁能说在那以后的很多年,那些考古学家不认为自己乃千古罪人呢?还记得去北京的那次,很幸运,正好遇到了仅有的那几天定陵开放。当书中那些尊贵的文物展现在我面前,当导游唾沫横飞地告诉我们,这是几万件文物里仅存地几十件,除了遗憾以外,我没有任何别的感觉。尤其是当你看到那个硕大无比却有空空如也的棺材,想到万历皇帝和皇后死了还被挖出来鞭尸,你便对那些堆在空棺材边上让导游如数家珍所谓宫廷美容秘方的璞玉一点兴趣都没有了,心里想的只是,这定陵,真是不挖也罢。中国人的考古,总是带有悲壮的色彩。明朝十三陵,自从挖了定陵以来,数十载过去,也只小心翼翼地开了一个长陵。余秋雨笔下那次王道士的偶然发现,让敦煌成了对外开放的文物超市,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古老的历史才能真正安全,完整地展现在现代人地面前。

灌水,即使是胖大海也有妙处

这是一本灌水的考古散文集。一个定陵考古报告的胖大海,在作者刻意灌下的典籍,史料,传奇,神话,风月,桃色,献宝等等清水之中,发得有滋有味,成就了一本好书,水多却不怕泡沫,滋味淡定却回味悠长。作为一本大众读本,太专业的考古内容会大大影响阅读兴趣,正如哪位高人说书中多一个方程式就能赶走一多半的读者,而这本书巧妙的平衡了细节和线索,用考古发现串起了众多的故事,虽有灌水之嫌,却因为有考古报告这颗胖大海在,保证了全书神气不失。插图本的配图也不错,稍有可惜的是图,特别是一些很精美的文物图片和正文基本上没有联系,若是有简单介绍文物图片就更好了。另外,书本的开本很大,纸张却很轻,还基本上适合床头阅读。

豆瓣上给分太宽容了吧。

这本书作者自己加工演绎的地方太多了,感觉作者其实自己知道和掌握的资料并不多,于是自己又加了些想象凑出了这本书。抱着很大的兴趣去看这本书,以为会是一本严谨的研究定陵发掘的考古书籍,但是没想到是看了一本话本小说。豆瓣上给五星的难道和我看的不是同一本么?

疑问

电视版本介绍和此书有一点区别,我搞不清楚到底谁才是下地宫第一人!这本书和定陵发掘亲历记的非同一人,不是我较之,只是我好奇而已

值得一读的好书

定陵挖掘是幸耶?不幸耶?在那扫除一切的年代,安睡300多年的尸骨被付之一炬、挫骨扬灰,龙凤棺木被劈了做家具。这本书把挖掘进程和300多年前万历朝政治交叉在一起。读起来仿佛时空交错,令人不禁为命运发出一声叹息。同样还可一读有该系列的“万世法门”,记叙陕西法门寺的挖掘。

风雪定陵

在那样的年代里,对于这样一个敏感的皇家陵园,在它的身上必然写满风霜!今天我们回头看那些大师们的回忆,对他们的经历,他们在定陵发掘中所奉献的一切都是充满了无限的敬意。也许今天依旧有很多人在质疑当年的发掘是对还是错,但这些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我们后来人都无从定论,因为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它发生的特定历史时期,当时与当下是永远无法相提并论的!作为一个和旅游相关的工作者这些年差不多去遍了北京所有景点,唯独定陵不曾踏入,倘若没有一个参考去看定陵必然无法感受它所包含的一切,而今天带着风雪定陵走进定陵,感受它那百余年的沧桑。

不堪回首的考古

过往的岁月中,考古曾经是英雄的事业,也曾是寂寞的事业。大多数的考古工作者,很难有辉煌的人生经历。所以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对他们而言,具有难以想象的吸引力。这种情感,可以造就很多奇迹,然而在某些时候,却会特别的造成遗憾。比如对皇陵的挖掘。我们国家,有着很为悠久的大一统历史,而且历来具有厚葬的传统。埋藏于地下的财富,一向都是传奇的好材料。与这个历史同样悠久的,盗墓一直都很兴盛,而且很多时候,都是有组织的国家行为,或者是军阀集团行为。秦始皇陵建好没几年,项羽就派三十万大军去挖坟,东西搬了一个月,末了还放了一把火,地面建筑烧得精光,后来一个放羊的又不小心让羊进了盗洞,这下好,去找羊的时候,连底下也烧了一遍。汉朝的皇陵,在东汉末期基本就被盗掘一空,曹操就曾经下令盗墓以充军资。五代烽烟,朝不知夕,军阀林立,更多的古墓遭了秧。晚唐离乱,皇陵都招了劫。每逢乱世,前朝的死人,就保不住自己的尸体。总算到元代以后,乱世的时间间隔,不再那么长。但是皇陵的运气,仍不大好。元代以蒙古、色目人为高等民族,藏传佛教地位很高,有一段时间,有一个喇嘛担任江南地区的宗教总管,无恶不作,瞄上了宋代皇陵。蒙古人在江南很受了些挫折,对这个喇嘛的所为,遂不管不问,听任他把宋陵挖了个遍。唯有元朝的皇帝聪明,死后都不建巨垒高坟,秘密的埋在某处,然后用骑兵踏平,用另一拨军队,干掉这拨知情的。没有人知道他们埋在哪。朱元璋出身草莽,性情虽然暴戾,但是还有些纯朴的农民气息,不去挖别人的祖坟。明朝对前人的古墓,大都保护得比较好。只有万历皇帝这个糊涂,自己三十年不上朝,把国家搞得摇摇欲坠,努尔哈赤屡屡犯境,他一点办法没有,却想起努尔哈赤建朝“后金”,必定乃金人之后,金代帝陵,原在房山,一向保护得不错,他就打起了人家祖坟的主意,要断人家龙脉,于是派明军去掘坟烧墓,大火几日不灭。不料龙脉未断,后来清军还入了关,实施报复,也烧了十三陵,总算清朝皇帝为了笼络汉人的心,还没有把明陵都挖开,康熙乾隆,还装模做样的对明陵进行了修葺。但是他们自己的命运却不咋的,民国后,慈禧尸骨未寒,孙传芳就挖了这老佛爷的坟,顺带着把乾隆的也干掉了。总而言之,解放以后,留给我们还算完整的皇陵,并没有几个了。怎么样对待它们,这是一个问题。《风雪定陵》,讲的就是十三陵中规模第二的定陵发掘的故事。这不是一幕喜剧,而是一本令人心痛的状纸。定陵的发掘,始于1956年,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上书周总理,要求发掘明陵。吴晗是有名的明史专家,每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个人物,他写的《海瑞罢官》,最终成为文革的导火索,他自己也成了文革的祭旗牺牲。据说,解放以前,他试图去挽留他的老师胡适留在大陆,不欢而散。胡适对他的评价是:可惜,走错了路。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认为吴晗原可以做一个一流的学者,不幸却从了政,终于被当作了枪杆子使。吴晗有一种学者的热情,他在北大的青年时代,就想去发掘明陵。这是每一个考古学家的梦想。然而当时的考古学泰斗夏鼐,却竭力反对在此时发掘明陵。为什么?因为他清醒的知道,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政治走向,都不适宜去发掘一座大的明陵。挖开容易,保护却很难。可是,他没有办法劝阻得了,新中国要在各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能力,考古也是其中之一。轰轰烈烈的定陵考古发掘开始了。一切还尚算顺利,两年时间,很多考古学家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奋斗精神,找到了地宫隧道,打开了金刚墙,进了玄宫大门,瞅见了万历的棺惇和无数珍宝。然而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了,那些稀世珍宝,比如独一无二的明代皇家织锦,没有条件去脱水保存,木俑也没有条件存放在超低温的冷冻室里。更大的伤害是,反右运动开始了,这些考古学家,大部分都被下放。已经打开的皇陵,就那样放了半年,大多数的布料和木料,在地宫里经历几百年的恒温恒湿条件,艳丽如初,现在就处在自然条件下,迅速干枯腐败,都糟践了。定陵博物馆甚至让外行来掌权,把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都给扔到野外,最后让农民劈了当家具(比当柴火好一点)。尔后又是文革,革命小将扫荡定陵,取出万历和他两个皇后的尸骨,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这是世界考古史上都没有出现过的怪事。定陵考古,自打开地宫那一日起,三十年都没有出一份发掘报告。一个香港的学者,这样来信催问:你们这些不肖子孙,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和祖宗留下的基业,将会毁于你们之手……怪谁?不能怪那些考古学家,他们的悲惨经历,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考古学家未曾经受的。只能怪那些当权者,他们为了某种虚荣和业绩,不顾考古学自身的规律以及现实条件,没有条件也要霸王硬上弓,从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劫难。他们,应该钉在耻辱柱上。比如吴晗。原来一直把他看作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读过很多书后,才理解了胡适的那句话,他的确走错了路。当他把学者的热情与政治的热情结合在一起以后,理想就悄悄变色了。尽管他自己最后沦为了牺牲品,然而,确实在定陵考古这件事上,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一个不正确的时间,他促成了一个悲剧的诞生。如果说他不曾料到政治风云的转变,对于定陵,他还只是一个过失,那么,在1965年,他已经亲眼目睹了定陵的一些劫难,还仍然要求周恩来总理批准他发掘其它明陵,这就明知而故犯了。这就是可耻。幸运的是,周恩来以这样一句话回答了他:我对死人不感兴趣。总理的眼光,无疑比他更远大。这句话里面,我听到了谴责的意味。自从定陵考古以后,各地纷纷要求发掘当地的陵墓,都被夏鼐和周总理否决了。这是考古学的大幸。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还有很多的不幸。那些重大的考古成就背后,都有令后人切齿的遗憾。比如随州的曾候乙墓,出土的编钟和青铜器具,都是国宝。但是,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当年随墓葬出土的,除了青铜器具,还有无数根粗壮的战国木料,它们在事后,就露天的堆在那里,听凭它腐烂。什么是考古?考古不是盗墓,只要金银玉器字画,哪管它里面的墓葬结构和其它不值钱的东西。往往,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具有更重要的研究价值。又比如马王堆汉墓,要是晚上几十年发掘,则我们今天所收获的东西,绝非三十年前可以相比。余秋雨被人批得很臭了,但是他有一句话我很赞同,有这一句话,余秋雨在文坛上,就具有一个高高的位置。他说,敦煌的藏经洞,被斯坦因用手段搜刮了,这不是一件坏事。是的,这的确不是坏事,至少,我们现在还可以在大英博物馆恒温的仓库里,找到那些珍品。可是,那些没有被弄走的,它们今天在哪里呢?有些人宁愿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结果饿得前胸贴后背,到了最后,资本主义给他一泡屎,他也当是宝塔蛋糕。这他娘的不是犯贱嘛。宋庆龄参观了定陵,博物馆的人对她说,这是中国人民的遗产。宋女士回答他,这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它更属于全人类。别那么随便对待我们的文化遗产。条件不合适的时候,少做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事情,免得为后人耻笑怒骂。为定陵一哭。这是《风雪定陵》一书的目的所在。君子在世,当有为而有所不为。


 风雪定陵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