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的心去草原》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跟我的心去草原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2
ISBN:9787513007160
作者:舒泥
页数:388页

听,你的心在唱歌

对一个地方的向往不需要理由。你喜欢巴黎,并不一定是对香榭丽舍大道的华丽、对塞纳河畔的宁静魂牵梦绕,也许你只想看看装扮得像花房一般的杂货铺;他喜欢美国,并不一定是对曼哈顿大街的商品琳琅、对自由民主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心之所向,也许他只想在美国西部的酒吧里看一看牛仔很忙;正如舒泥一样,她喜欢内蒙,并不一定是对辽阔草原的广褒、对淳朴牧民的原生态生活充满好奇,也许她只是跟随心的指引,不知不觉中来到这里,在与草原的相知、相恋、相识、相守中,愈发离不开这位豪放、朴实、大气的恋人。在《跟我的心去草原》中,舒泥以文化学者的视角,热情洋溢却又冷静客观的审视这位草原恋人。舒泥和草原的关系,就像热恋中的人一样,情人眼里出西施,无论如何,我就是喜欢你,因为你的快乐而快乐,因为你的悲伤而悲伤。 在舒泥的带领下,我第一次走进草原,走进那片神秘悠远的土地,走进那些质朴单纯的生活。一幅幅画面,犹如油画般带着草尖上露水的气息,向我铺面袭来:草原上的白色蒙古包,像点缀在绿毛毯上的珍珠;袅袅升起的炊烟,宛若不经意的留白划过丹青;奔腾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在演绎着生态的共融发展。听,从你心底穿来的呼麦,神秘莫测引人遐想;听,从你心底传来的长调,旷远悠长婉转低回;听,从你心里传来的呼唤,唱着一首关于草原的歌谣。不要犹豫了,让我们跟着舒泥,一起去草原吧。

写给舒泥姐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总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站在着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啊,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虽然已经不能用母语来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一首由我极其爱戴的作家慕容额吉写的歌,在无数个时刻,德德玛额吉悠远的歌声总会在我的耳畔回响。远离故土几十载,对蒙古高原的追寻却从未停息,每当阅读慕容额吉的《追寻梦土》,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而德德玛额吉,女神一般坚强地用歌声诠释着对蒙古高原的热爱。是啊,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最幸福的事,是做了高原的孩子;最痛苦的事,是不合格的高原孩子。最大的心愿,是蒙古高原能够永葆生机。如果不恰当地把爱恋蒙古比作是一种疾病的话,那我绝对算得上是重症患者了。不听蒙古歌谣就不能安然入睡,听了却总热泪盈眶;空间、微博等所有内容都与蒙古相关,提笔行文却只想也只能写草原······我不知道该怎样述说那种爱恋。每时每刻,血脉里都奔腾对蒙古强烈地呼唤。不管是何时何地,听到诸如“蒙古”、“草原”这样的字眼,总会惊然追寻。在微博上看到《跟我的心去草原》一书已出版的消息,激动之余曲曲折折地购买并阅读。从第一页小心翼翼地翻阅到最后一页,欣喜与泪水交织着。原来,真有和蒙古谈恋爱的女孩,真有如此痴迷草原的女孩······原来,钟爱蒙古不是一种疾病,呵呵。还要谢谢姐姐的是,我看到了那么多深深爱戴的人的故事:嘎青巴特尔先生,哈琳姐,黑骏马组合,吉祥一家······爱他们的才华,更爱他们圣洁的蒙古心。姐姐,我真的很羡慕您,羡慕您有那么多蒙古朋友,认识那么多我爱戴(原谅我一遍遍使用这个词,我想只有这个词能表我心意)的人,羡慕您去了那么多我心驰神往的地方,羡慕您能够把一路心情转化为优美的文字,分享给大家。因为,这也是我的梦想啊。我多想走遍蒙古高原,用文字、用图片,竭尽所能将她呈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爱蒙古、爱草原,保护环境、传承文化。我多想,读遍关乎高原的一切。我多想,有一天,我能够作一个无愧的蒙古人。因为现在,我有太多的愧疚,我只会写些简单的蒙古文字;我不能很流利地讲蒙古语;我不会骑马、牧羊;我既不能歌也不善舞;对于民族历史文化,了解得只是沧海一粟;我的草原生活,更是极其短暂······我所拥有的,只是一颗炽热的心和点点滴滴的努力:阅读蒙元史书,创办蒙古语社团,学习蒙古文字、蒙古诗歌、马头琴,写下眷恋草原的文章、歌词,去看那一片片草原,去拜访那一位位前辈,唠叨着每一位汉化的同学去了解自己的民族,用各种途径呼吁人们爱护家乡······我并不认同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只是那么真切地希望,草原能够永葆宽广、鲜绿,牛羊马能够在草地上肆意奔跑,优秀的蒙古文化能够永远流传。我也那么真切地盼望,自己能够成为合格的高原孩子,成为草原骄傲的孩子。希望当我一生尽全力回报草原母亲之后,当我年老蹒跚、甚至将别人间之时,会有无数个人伏在我的耳畔,轻轻地对我说:“你是真正的蒙古人!”彼刻,我定会含笑离去。姐姐,我还是一个愚拙的孩子,谢谢您在百忙中读我的信。文笔甚差,但都是真情。愿您幸福安康,在梦想的道路上越行越精彩。也祝福我们共同热爱的蒙古!

《跟我的心去草原》导读

相识:主题词:寻找天堂图片:草原地区的各种风景照。推荐内容:《马兰花开的季节》,理由:从时间上认识草原文化现状《草原,寻访传说》,理由:从空间上认识草原的概况文字分享:《草原,寻访传说》之《巴音布鲁克——梦结束的地方》汽车在那拉提的高山深谷间穿行,10月,牧民正在转场,可以看到正在收起的毡房,五边形的木栏杆组成的羊圈静静地立在层林尽染的山坡山,除此之外再无丝毫人工痕迹,古老的游牧生活和大自然如此和谐。由于政策原因,新疆的游牧生产方式比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保存得好。当车子穿过一道山梁,草原忽然像低昂的蒙古长调一样舒缓地展开,一瞬间丰富的色彩都消失了,只有纯金色的草原。前方的山岗上,一座敖包静静地矗立着,披着金色的斜阳,山下是一座小镇,典型的蒙古人的土地。进入巴音布鲁克小镇,开始有马匹出现在我们周围,既不是高大的伊犁马,也不是粗壮的蒙古马,马不高,但身材秀丽,马蹄抬起和踏地的动作很有韵律,像跳盛装舞步。穿过小镇即有羊群,黑色的身体结实的绵羊聚在一起,像一副英国油画。到天鹅湖边上,我们的车子停下来,那有一个蒙古包,一只黑色的卷毛大狗很乖地走到我身边,我伸手在它的长毛里摸了摸。这种感觉很震撼,这些欧洲品种的狗和牲畜,是被土尔扈特人万里迢迢带到巴音布鲁克的。这个世界上竟然有人愿意抛弃先进的欧洲,回到古老落后的亚洲来?……我骑上马,朝天鹅湖的方向走过去,天鹅已经被游客惊走了,草原静悄悄的,湖水里立着红色的芦苇,远处是雪山。开都河静静流淌,四周的山脚下,碎镜子一样的小水面映着艳蓝的天,巴音布鲁克,就是泉水丰盈的意思。在我到达过的草原里,只有这里还有野狼在夜色中悄然前行。土尔扈特人属于西方的卫拉特,和东方的蒙古人不一样,他们从不曾匍匐在大汗脚下,没有做过忠实的奴仆;也不曾主宰庞大帝国,滋生出征服者那样宽宏和悲悯的性格;巴音布鲁克封闭的地域保护了传统文化,土尔扈特人身上于是有令各地的蒙古人称道和艳羡的那种古典气质。毡房边上有两个瘦高的蒙古小伙子在夕阳下拴马。毡房的门口正在晒奶疙瘩,我蹲下来,捡起来偿偿,还没晒干,软软的有点酸。一位老阿妈微笑着从毡房里走出来。这就是渥巴锡为子孙后代追求来的生活,我忽然领悟到他心中的那份高贵—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觉得现代的生活比古朴的生活更好,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有几个真的感觉幸福?可这世界上却总是有“文明人”热衷于改变别人的生活。今天的巴音布鲁克时常有令人不安的消息传出,有人说开都河上要修水电站,淹没大片的草原,有人说天鹅湖要承包给旅游公司,到时牧民都要牵走。草原深处升起袅袅炊烟,白色的蒙古包星罗棋布,古朴的唯一缺陷是它阻止不了现代文明的渗透,就像那些被游客惊走的天鹅。一句话总结:“蓝蓝的天空,青青的湖水,绿绿的草原,那是我的家⋯⋯”腾格尔的“天堂”是如此简单的二十个字,它却如此难以寻觅。(见《巴尔虎秘境》一文)相恋:主题词:文化震撼图片内容:草原人形象——年轻人、老人、孩子推荐阅读:《没有草籽的秋天》,理由:作者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文字分享:《真爱无限——写给蒙古民歌》有一天,我去一位朋友家里作客,他是个福建人,那种瘦小,白皙,精明的闽南商人。我们坐在客厅里聊天,保姆抱着他4个月大的小女儿在客厅里轻轻踱步,哼唱着眠歌,这个旋律很熟悉,我情不自禁跟着哼唱,忽然间,我发现我在哼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然后我抬起头,才意识到保姆正在用这首歌哄着孩子入眠。我很惊讶,这是首著名的蒙古民歌,虽然是创作歌曲,但是根据民族音乐创作的。其实努力区分民歌和创作歌曲这件事除了一些版权问题,对音乐本身并没有什么必要。我听过这首歌无数次了,在那些大型的晚会上,灯光雪亮,扩音器音量都推到极致,穿得花花绿绿的人在旁边跳舞,我怎么听都没有什么感觉,直到有一次,我忽然间被感动了。那天,我和几个朋友坐车去西乌珠穆沁参加那达慕,车出了赤峰向北,农田越来越少,细密的青草顺着柔和的山势铺展开来,暮色下大地的肌肤变得越来越完整和细腻。同车的小伙子望着窗外,用蒙古语轻声哼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当时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那首晚会上唱滥了的歌,而有一种“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觉。这就是蒙古民歌,不需要装点打扮,不用伴奏,不用伴舞,不用灯光,不用音响,只要有爱—暮色下一个小伙子对家乡的爱,辽远的大地给予她的子孙的无限温暖、宽容、安宁和热爱。我经常会觉得蒙古族小伙子的眼睛里有很动人的目光,那种目光就是爱,那爱会在目光中闪烁,也会在歌唱时随着音乐随着歌声向外流淌。生活对蒙古人来说是艰难而动荡的,任何短暂的幸福都值得珍惜和拥有。……这位战神绝大多数时候会静静地微笑着,看着飞鸟飞过头顶,看着羊羔跳过小河,看着快乐的孩子从眼前跑过,看着年迈的母亲步履蹒跚。苍天和大地都值得爱,生灵万物都值得爱,苍鹰值得爱,小鼠也值得爱,野狼值得爱,羔羊也值得爱,一朵花值得爱,一棵草也值得爱。因为有爱,才有宽容、理解、尊重和尊严。每一个会歌唱的蒙古人心中都有饱涨的热爱。就这样热爱着,一代一代的英雄可以不在乎建功立业,宁愿悄然老去。蒙古民歌真正的魅力不在于它是长调还是短调,是呼麦还是说唱,也不在于是用马头琴伴奏,还是用小提琴伴奏,真正的魅力在于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可以让七尺男儿热泪盈眶,也可以让襁褓中的婴孩安然入眠。一句话总结:我迷恋这片土地,但他并不在乎我。(见《和一个民族恋爱》一文)相知:主题词:理解和深入图片内容:蒙古人的五畜:马、牛、山羊、绵羊、骆驼推荐阅读:《游牧人归来》,理由:本文曾获美国国家地理最佳专题报道奖。文字分享:《艰辛中的幸福》(图雅的婚事影评)这部片子的独到之处是非常明显的,人们虽然生活在那样艰苦贫困的地区,但是幸福的来临往往是反物质的。森格买了卡车,说他不想当牧民了,图雅的孩子加雅跳到卡车上大声欢呼,森格和图雅坐在驾驶楼,对着夕阳,有无限的惆怅,也有一点点友谊和浪漫。卡车给森格带来什么呢?他一心一意挣钱,为了把老婆留住,森格说买一辆卡车老婆就会跟他过,他就真的买一辆,但是他要把喜讯告诉图雅,并且告诉图雅以后给她家拉东西免去所有的运输费,请图雅记住他这个朋友—他对牧民的生活和图雅的质朴坚强的留恋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个对比并不很明显,影片对森格的选择保持着沉默,没有批判也没有鼓励,因为这就是生活。另一个关于物质和幸福的对比更为明显。石油大王宝力尔的奔驰车载着图雅一家向城市走去,这时候,幸福的远走还只是一种担忧,但是当一家人又坐着大卡车返回牧场的时候,那种幸福回归的喜悦感染着每一个人。一句话总结:满山野果随你采,只求不要改变我的杭盖。(见《杭盖》一文)相守:主题词:淡定、容忍、坚持图片内容:牧民生产劳动场景:赶马、冬天给牛羊补饲草料、暴风雪、沙尘暴推荐阅读:《真实的传说——三代牧马人和马》,理由:保护铁蹄马的牧民一家几代牧马故事,展示蒙古马文化变迁和生产劳动形态的变形。文字分享:《骑骆驼的人离长生天近》毕力格图家住在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这个旗和正蓝旗连着,浑善达克沙地的东部归这个旗管。他家有100多峰骆驼,是当地骆驼最多的人家,其他很多家的骆驼加起来只有40多峰。如今,毕力格图养骆驼不断遇到一个麻烦,就是被人罚款,骆驼活动范围大,经常跑进别人的网围栏,要是本嘎查(村)的邻居,大家也就不跟他计较,要是跑进了别的嘎查,有时就会被围起来,找毕力格图罚钱。毕力格图家每年都要为此付出几万块钱。骆驼的活动范围非常大,秋天我去访问毕力格图时,和我同行的广东爱相守骑骆驼的人离长生天近心人士梁云峰试图打听有多少土地骆驼就可以自由走动,似有帮毕力格图买一片或租一片地养骆驼的意思。毕力格图想了想说:“这可不好说了,骆驼去得可远了⋯⋯咋也得二三十万亩。”梁云峰一听吐了一下舌头,骆驼是半野生的动物,不大可能靠私人牧场的方式养活的。草原上过去五畜共生没有网围栏,骆驼、马的走动面积大,牛小一些,山羊和绵羊更小,骆驼和马自由走动,并不影响牛羊,现在分了,拉上网围栏,骆驼的生存条件就差得很多了。克什克腾旗是地质丰富的地区,毕力格图家附近就有沙地、草原、碱滩、湖岸湿地、河滩地很多种。毕力格图家分草场时分到2 000亩,1 000亩沙地、100亩湖岸、400亩草原还有其他几块别的种类的地。地和地之间相距很远,中间隔着别人家的地。毕力格图说,牲口吃一种草就会生病,就会缺营养,现在牛铁钉子、砖头都吃,就是因为分了草场只能吃一种草,缺营养了。另外,牛圈在网围栏里,不能四处走动,它们就会不舒服,老觉得没吃饱,老想吃,想走动,这样反而破坏草场。尽管这样,养骆驼还是受到很多争议。现在草场分了,大家拉起了网围栏,骆驼进了别人的网子,别人总是不高兴。毕力格图一直努力改变这个局面,他自己出钱举办了两届骆驼那达慕,今年,苏木(内蒙古的乡级行政单位)下了文件,要求本苏木的牧民不管骆驼进了谁家不许罚款,毕力格图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但是周围的邻居、别的嘎查的牧民还是有有意见的,以前牧民并不在意自己的区域内有别人的牲畜,但是现在地分了,人心也分了。毕力格图是个简单而真诚的人,他看人的时候眼睛大大的,目光直直的,很兴奋地讲骆驼的故事,养骆驼实际是一件非常挠头的事情,因为骆驼到今天实在是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骆驼作为大畜一般有单独的驼倌专门养,但是草场和牲畜分了以后这个条件就没有了,骆驼被分到各家各户,搞得它们妻离子散。当年分骆驼的时候,全生产队的骆驼每家分1头,毕力格图的父亲抽到1头公的,因为公骆驼不能产羔,开始大家都有点不高兴,后来他们用牛羊换了3头母的,给它们建立了一个家庭,开始繁育。逐渐的,生了小驼,再去换没有血缘关系的公驼回来,逐渐逐渐养。毕力格图的父亲临终前嘱咐儿子,骆驼是蒙古人的五畜中最大的,现在人们都不骑它了,以后养得人肯定越来越少,你们一定好好养着它,不能让它没了!毕力格图就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养骆驼继承下来。这个故事我第一次听说的时候,反复追问,我不能相信:今天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为钱奔走,居然有人仅仅为了守护父亲的嘱托就做一件事。他父亲也真是!明明自己已经看到骆驼前景黯淡,还把儿子搭进去!不嘱咐儿子做点能使家业兴隆的事情!毕力格图没有我这么多疑问,他觉得天经地义,而且他自己真心实意地喜欢骆驼。但是毕力格图养骆驼的条件越来越坏,因为经过30年承包,牧民的土地观念被培养起来,网围栏纵横交错,骆驼的家园变了。毕力格图说,以前蒙古的历史上记着个地方叫“骆驼野”,有很多骆驼生活在骆驼野,这个地方是在弘吉剌特部的封地上,而克什克腾旗成吉思汗时代就是弘吉剌特部的封地,所以毕力格图觉得他们这就是骆驼野。他说,以前没有网围栏的时候,正蓝旗的骆驼、甚至几百里外的苏尼特的骆驼都会聚集到他们这里过夏天。浑善达克沙地沙地草木丛生,红柳、黄柳、榆树都有,骆驼喜欢吃叶子干硬的植物,正适合这里的生活。毕力格图养骆驼从前当地政府也说他破坏环境,但是他自己发现骆驼是榆树的修剪工,对榆树有好处。他几次带着当地管这事的人到沙窝子里去,看到被骆驼吃过的榆树多少年都长得好好的,没有骆驼的地方,榆树因为叶子太厚,第一场雪下来,就压垮了,只要下雪早的年份都会死掉一部分。……骆驼的生活很野,很自然,但是也很通人性。骆驼知道谁是它的主人,它自己是谁家的。为了防止近亲繁殖,每隔几年毕力格图就会和附近有骆驼的人家换小公驼,主要也是去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里有骆驼的人家换,小公驼换走后,它有时自己跑回来,回来就不愿意走,但是如果它的新主人来找,它就知道了,就乖乖地跟着走。尽管如此,我还是很难理解毕力格图养这么多骆驼到底是为什么?现在没有人雇驼队了,也没人用骆驼搬家迁场了,毕力格图也舍不得买自己的骆驼,怕人杀了吃肉。每年还罚钱,到底为什么?毕力格图说:“现在连蒙古国也要保护双峰驼了,那边的双峰驼从50万减少到20万了,中国只剩10万了,双峰驼只有蒙古高原到新疆那边有,到了阿拉伯就是单峰驼了!”我还是不太死心,问他是不是能经营一些驼绒和驼奶,让经济循环起来。驼奶的商业价值很高,阿联酋向英国出口驼奶,比牛奶还贵。驼绒是重要的户外保暖装备,驼绒袜在登山者中间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在冬季严寒的内蒙古也有一定的市场。毕力格图说:“我知道这个事,我们蒙文的书上都写着呢,驼奶能治很多种病,对身体特别好,如果有个地方能把驼羔拴住,母骆驼就会每天回来,这样就可以挤驼奶,但现在就是没有地方。”“驼绒可以织袜子,也可以做被子,我们去年试了一下,剪了一个骆驼的毛,附近的人分了分,也没卖。驼奶去年也挤了一个骆驼的,多了没人要。这个事还是要慢慢来。剪毛、挤奶总也得五六个人。骆驼个大,不像牛羊,一个人管不住它。到时候也能叫几个人来帮忙,但是现在一家一户了,不容易。”毕力格图的弟弟新吉乐图这样告诉我。蒙古人游牧时代有各种各样的合作方式,住得近的家庭经常协作劳动,但是现在随着草畜承包到户,这种协作传统也渐渐消散。而我担心的还不仅这些,100多峰骆驼听着很多,它们的驼绒进了工厂,恐怕都不够开一天工的,如果制作手工艺品,那么就需要动员和组织当地妇女,而产品也没有力量打到外面的市场上去,当地的市场却又会迅速饱和,这条路走起来是非常难的。毕力格图挠着满头乱发,看着我,好像问我:“我非这样做不可吗?”他爱骆驼的方式很单纯,没我们那么多想法,他和骆驼一样困惑:我的家怎么变样了?蒙古人有一句古老的谚语:“骑骆驼的人离长生天近”,和毕力格图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这样觉得。一句话总结:《父亲》是一首怀念去世的父亲的歌曲,最动人的一句是:母亲烧着奶茶,跟儿子说:“你长大了会像他”。(见《用心有力量》一文)除了写草原环境的文章,本书还有很多当代蒙古音乐人的故事包括:傲慢的粉丝京城的“蒙古音乐部落”听琴谢幕吉祥的一家布仁巴雅尔的乡愁八百击夜莺之歌我爱“黑骏马”给黑骏马组合的一封感谢信有一个美丽的姑娘现在还有这种事?一个朋友的一张碟用心有力量呼麦,蒙古的声音建议有志于从事草原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朋友阅读:《两个“和亲”,四个不一样的故事》对理解文化差异略有帮助《和一个民族恋爱》帮助理解自己的需求和对方的感受之间的落差,草原不是纯粹的天堂,是个有血有肉有毛病的普通人《布仁巴雅尔的乡愁》之《观察与评价》了解牧民看待外来人的视角《现在还有这种事》防止自己出现“道德优越感”,为那片土地工作,我们得到的,要比付出的多。


 跟我的心去草原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