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忏悔录》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托尔斯泰忏悔录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7-1
ISBN:9787507514780
作者:托尔斯泰
页数:286页

托尔斯泰是个很有趣的人

这本书是托尔斯泰对哲学问题自我探索的一个过程,跟着它思考,读者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得很沉重。好在读者我有critical thinking, 对大智大慧者说的话提出疑问,才跳得出来。跳出来看,觉得毛姆看托尔斯泰比托尔斯泰看自己就看得清楚多了。如果毛姆没有专门研究过心理学的话,那就是非凡的洞察力使他对人的行为、心理有相当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所谓“准确”,是指毛姆的判断和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成果很多地方不谋而合。^_^)来看看毛姆对托尔斯泰的分析吧:“导致人们门采取行为的真实原因往往是深藏在他们的下意识里的,就托尔斯泰的情况而言,我认为他之所以没有象他的朋友和他的良心所要求的那样去做,其真实原因就是他下意识里并不十分想那样做。作家往往有一种心理特点,这种心理特点虽然对每个研究作家生平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我至今还没有听人正式谈起过,那就是:凡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内心因某种原因而遭压制的本能、欲望、白日梦的升华,而当他们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这些东西之后,他们既然已经摆脱自己的内心压力,往往也就不会再进一步采取实际行动了......托尔斯泰作为作家还没能通过写作发泄掉内心的全部欲望,因此还想以其他形式表现自己,而这种无意识的自我表现,却在他的意识中被真诚地认为自己正在作者正确的事情。”总而言之,“托尔斯泰被自己的学说禁锢住了。”我想到托尔斯泰的困扰部分可能由于他的骄傲(pride),一个人随着年纪增大、日益衰老,意识到死亡,自己并不是一个例外时,骄傲之心会让一个人倍觉痛苦吧。《托尔斯泰忏悔录》写于托尔斯泰本该知天命的年纪。“知天命”这三个字,对于不同的人,含义是不一样的吧?我将这本《托尔斯泰忏悔录》和托尔斯泰的一本随笔集(中文翻译成《生活即幸福》)一起看,觉得托尔斯泰本人可以作为哲学研究的一个对象了。更加的有趣的是,各个托尔斯泰传的作者对托尔斯泰都有自己的一番分析;托尔斯泰真的是个很有趣的人(not funny, but great, 使人感生兴趣^_^)。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心情非常激动,因为作者在书中描写的那些对于人生的困惑和悲观绝望的心情是我现在经常能体会到的,所以我迫切地读完了这本书,想在书中找到使自己得到解脱和救赎的答案。但是很遗憾,作者最后选择的“投身宗教”、“不向下看”的方法是不适合我的,起码现在不适合。所以我得继续在艰难痛苦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

忏悔

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大学里心情最低落的时候,那个时候自己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没有动力。看是觉得自己活着依然没有意义。无意中在图书馆看到了忏悔录,看前半段觉得还不错,后半段没有认识读。

自觉的灵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求索

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受完全相同。              我走到森林中一块空地上,爬上树顶,清楚地看到一片茫茫的林海,渺无人烟,也不可能有人烟,我走向密林深处,进入黑暗中,只看到一片漆黑,同样没有人家。              于是我在人类知识之林中,在数学和实验科学的光照间,在思辨科学的昏暗中徬徨徘徊。数学和实验科学在我眼前展现了清晰的地平线,但按其方向不可能找到人家;我在思辨科学领域走得越远,陷入黑暗便越深,结果我深信,出路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当我醉心于知识的光明面的时候,我知道,我不过是回避问题罢了。不管呈现在我面前的地平线多么有吸引力,多么清晰,不管沉浸在这些高深莫测的知识中是多么诱人,我已经明白,它们,这些知识,越明确对我就越无用,越不能回答问题。             我常对自己说,就算我了解科学顽强地希望了解的一切,但在这条道路上对于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的。我知道,在思辨科学领域内,虽然,或者说正因为知识的目的是直接回答我的问题,除了我给自己提出的答案以外,不可能有别的答案,即,问:"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答:"毫无意义。"或者,问:"我的生命会有什么结果?"答:"毫无结果。"或者,问:"为什么存在着的一切要存在,我又为什么存在?"答:"就是为了存在。"              求教于人类知识的某一个方面的时候,我获得非我所问的无数准确的答案,如关于星球的化学成分,太阳向武仙星座的运动,物种和人的起源,无限小的原子的形式,无限小的、没有重量的以太粒子的震动;但在这些知识领域中,对于我的问题:"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回答只有一个:"你是你称之为你的生命的东西,你是许多粒子暂时的、偶然的聚合。这些粒子的相互作用、变化就构成你称之为你的生命的一切。这种聚合延续一段时间,然后这些粒子的相互作用便停止,你称之为生命的东西也就停下来,你的全部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你是偶然塑成的一块东西,它在霉烂。这块东西把霉烂称作它的生命。它粉碎以后,霉烂的过程和一切问题便告结束。"知识明确的一面就是这样回答问题的,只要它严格地遵循自己的原则,它就不可能说出别的答案来。             看来,这样的答案是答非所问。我需要知道的是我的生命的意义,而生命是无限的一颗粒子,不仅不赋予生命以意义,而且排除了任何可能的意义。              精确的实验科学中带有抽象议论的那一部分做出了同样含糊不清的结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发展和促进这种发展。由于不精确和含糊,这是不能算作回答的。              知识的另一面,思辨方面,当它坚持自己的原则,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的时候,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提出的答案总是千篇一律:世界是一种无限的、不可思议的东西,人的生命是不可知的"一切"的不可知的部分。我重又排除了处于思辨和实验科学之间的、构成所谓法律、政治、历史等半科学的基础的那些结论。在这些科学中,同样不正确地引进了发展、完善的概念,差别在于那里讲的是一切发展,而这里讲的是人的生命的发展。二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在无限的发展和完善既无目的,也无方向,而对于我的题什么答案也不能提供。              ……              "虚空的虚空,"所罗门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甚么益处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那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上帝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译注:《圣经·旧约·传道书》第一章。)              ……              所罗门,或者写了这些话的人,是这样说的。              印度的哲理讲出了如下的一番道理:              释迦牟尼是一位年轻、幸福的王子,他对病痛、衰老、死亡一无所知。有一次他乘车出游,看到一个可怕的老人,牙齿全部脱落,流着口涎。在此之前对衰老一无所知的王子感到惊讶,问车夫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这个人落到如此可怜、讨厌和不成体统的地步?当他了解到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命运,他,年轻的王子,也逃不脱这样的命运,他便无心乘车漫游了,命令转回去,要好好思索这个问题。他一个人闭门思索。后来大概找到了某种慰藉,因为他又兴高采烈和幸福地乘车出游了。这一次他碰到一个病人。他看到一个四肢无力、脸色发青、全身颤抖眼光浑浊的人。对疾病一无所知的王子停下来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当他了解到这是疾病,所有的人都会得病,他自己,一个健康的和幸福的王子,明天也能病成那样,他又无心玩乐了,命令转回去,重新寻求安慰,后来大概找到了,因为他第三次出去游乐。第三次,他又看到了新的景象。他看到人们抬着一件东西。"这是什么?"——"一个死人。"——"什么叫死人呢?"王子问。人家对他说,所谓死人,就是象那个人一样。王子走到死人跟前,打开来端详。"那么他以后会怎样呢?"——王子问。人们对他说,以后就把他埋进土里。"为什么呢?"——"因为他大概永远也不会再活过来了,从他身上只会生出恶臭和蛆虫。"——"这是一切人的命运吗?我也会这样?被埋在地下,发出恶臭,被蛆虫吞噬?"——"是的。"——"回去!我不游玩了,永远不再出游。"              释迦牟尼在生活中找不到安慰,他认定生命是最大的恶,把全部精神用来超脱尘世和普度众生,而且要达到这样的境地,使生命在人死后也不能复苏,从根本上彻底地消灭生命。这便是整个印度哲理的观点。             人类智慧在解决生命问题的时候所给的直接答案便是这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095880100lkue.html

生命的意义

所谓生命的意义, 没有信仰无法生活活着为了什么的问题,真是难四种活法:1. 抗争的活着2. 及时行乐3. 结束空无的生命4. 无所作为的活着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吗?生命是理性的,但不是人类的理性所能够理解的信仰是非理性的,而有限乃是无限的同义词吗?一切都是虚空,至少人死后,一切都虚空

托尔斯泰忏悔录

第一章我接受了东正教的洗礼和教育。从童年开始,连同整个青少年时期,人们一直以这种教义对我进行教育。可是当我十八岁,念完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对教给我的一切都不相信了。现在回忆起来,我从来也没有真正相信过,只不过对教给我的一切和成人在我面前的说教有一种信任的态度而已,但这种信任是很不牢固的。我记得,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一个孩子(他早已去世),叫沃洛坚卡•M,是个中学生,星期日到我们家来,把学校里的新发现作为一件特大新闻向我们宣传。这新发现就是:上帝是没有的,教给我们的全是无稽之谈(这发生在1838年)。我记得,几个哥哥对这件新闻很感兴趣,他们也叫我一起议论。我记得,我们大家非常兴奋,把它当作一件十分有趣和完全可能的事。我还记得,我哥哥德米特里在念大学的时候,突然以其性格中特有的激情,一心一意信起教来,并开始参加一切礼拜,吃斋,过着清白而高尚的生活。于是我们大家,甚至年长的人,都不断地嘲笑他,而且不知为什么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诺亚。我记得,那时的喀山大学督学穆辛——普希金经常邀请我们到他家参加舞会,他曾多次用大卫在方舟前面也跳过舞来劝说拒绝参加舞会的哥哥。当时我对年长的人开的这种玩笑是支持的,还由此得出结论:教义要背,教堂也应该去,但把这一切看得太认真则大可不必。我还记得,我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伏尔泰的作品,他的冷嘲热讽不仅没有使我愤怒,反而使我非常高兴。我脱离了宗教,受过我们这类教育的人过去和现在都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多数情况是这样的:他们和大家一样生活着,而大家的生活原则不仅与教义毫无共同之处,相反,多半与之对立。教义不参与生活,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永远不会与它发生关系,在私人生活中也从来不按教义行事。这种教义在某个远离生活、独立于生活之外的地方被信奉着,如果与它有一点关系的话,那也不过是把它当作一种表面的、与生活没有联系的现象。根据一个人的生活,他的事业,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前,都不能断定他是否信教。如果说,公开信奉正教与不信教的人还有所不同的话,那也并不对前者有利。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前,公开推崇和信奉正教的大都是一些愚蠢而残酷,既无道德又自以为了不起的人。自称不信教的倒大多是一些聪明、诚实、坦率、善良、高尚的人。小学讲授教义问答,并且让学生上教堂。官吏得交出圣餐的证明。但现在(过去则更多),我们这类人,由于不再学习,又不出任公职,可以生活几十年而从来也想不到自己生活在基督徒中间,还自称是正教信徒。因此,无论现在或过去,由于信赖而被接受并由外部压力支持着的教义,在与其对立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逐渐消失,可是一个人往往活得很久,自以为还保持着童年时代接受的教义,实际上它早就踪影全无了。C聪明而又真诚,他告诉我他怎么会不信教的。他大约已经二十六岁,有一次狩猎宿夜,按照自小养成的习惯开始做晚祷。和他一起去打猎的哥哥躺在草地上看着他。当C做完了晚祷,准备睡觉的时候,他的哥哥对他说:"你还一直这样做吗?"后来他们俩也没有再谈下去。从此以后,C他就不做祷告和上教堂了。他就这样三十年不做祷告,不领圣餐,而且也不上教堂。并非因为他知道了哥哥的信念,同意他的观点,也不是因为他心里已经做出某种决定,只是因为哥哥讲的这句话好像一个指头向一堵由于本身的重压快要倒塌的墙上戳了一下,它指明了他原来以为被信仰占据的地方已经一无所有,因而他做祷告时的祷词、画十字、行礼膜拜等等完全是毫无意义的举动。他一旦了解这一点之后,便不会再这样做了。我想,过去和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我指的是具有我们这种修养的人,指表里如一的人,而不是指把信仰的对象当作猎取眼前利益的手段的那些人(那些人最不相信宗教,因为既然宗教对他们来说是满足某种生活需要的手段,那么这就已经不是宗教了)。具有我们这种教养的这些人的处境,就像一幢虚假的大楼在知识和生活的阳光照耀下溶化了一样,他们有的已经发觉这一点,并把它清除掉了,有的还没有看到这一点。和其他人一样,童年时代教给我们的教义在我头脑中消失了,只有一点差别:由于我很早就开始大量阅读和思考问题,我对教义的否定早就是自觉的。我从十六岁开始不作祷告,自己主动不上教堂,不做斋戒祈祷。我不再相信小时候教给我的一切,但我总还有某种信仰。究竟我信仰什么,那我是怎么也讲不清楚的。我也相信上帝,或者更确切些说,我不否认上帝,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上帝,我也讲不清楚。我也不否定基督和他的学说,而这些学说的实质是什么,我同样讲不清楚。现在,回忆那段时间,我看得很清楚,我的信仰,即除了动物本能之外推动我生活的力量,也即那时我的唯一的信仰,是信仰完善。但是完善的本质,它的目的,我讲不清楚。我努力在智力方面完善自己,我什么都学,只要我力所能及,只要生活促使我这样做。我努力完善自己的意志——制定我努力遵守的准则,体力上完善自己,做各式各样的体操,锻炼体力和灵活性,通过艰难困苦来培养自己的韧性和耐力。我认为这一切都属于完善。最根本的当然是道德的完善,但不久它就被一般的完善所代替,即不是希望在自己或上帝面前,而是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更好些,而且很快这种愿望又被想比别人强些的愿望所代替,即要比别人更有名,更重要,更富有。(冯增义译)

洗涤心灵的读物

这是最近犯混的时候看得一本书。提笔很沉重,刚开始看就已经被作者带进去了,那时代,那信仰。从一个人生低谷到另一个低谷,前有豺狼后有虎。没有信仰,没有稻草,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曾经思考过的人生意义,现在已经世道变了,自己也变了。还没看这本书之前,生活压力大,事情多,真的很想放空自己,加上清明前后的压抑氛围,许多事情不断涌现••••翻看到作者寻求宗教、人生意义的时候,自己也思考了一下,摩羯座的还是会比较理性,不会想要去自杀,相比较那种走不出去的困境,突然发现自己的压力好像根本不算什么。豁然开朗之后,开始解决困扰自己的一系列问题。实际上,周围的人对事情要求并不高,是自己太想把事情做好,徒然给自己增加压力。人生不过潇洒走一遭,结果都是一样的,只是方式有很多种,活着就必须认真一点。


 托尔斯泰忏悔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