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510809798
作者:钱穆
页数:144页

读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钱穆先生八十四高龄时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钱先生是新亚书院的创办人之一)作了六场讲堂,集合成册,于是便有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钱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国学,用他的话说就是“中国的旧材料”,虽然他并未在建国后留在大陆,而是去了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后来又被蒋介石说服去了台湾,但是其一辈子著书立学,离不开“中国”二字,一直在为中国传统文化大声疾呼,足以称之为中国人的“招魂师”。《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六讲分别讲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思想总纲、中国人的文化结构,最后是结论,钱先生以他人生之积累,概括性地总结了以上五个方面,虽未铺开陈述,但亦醍醐灌顶,读完不禁耳红面赤。简而言之,中国人的性格为“和合性”,行为是“集团性”,思想总纲为“统之有宗,会之有元”、“通天人、合内外”,文化结构是“偏重道德与艺术,儒家偏道德,道家偏艺术”。这些论断是从几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和哲学中总结而来,虽是钱先生的一家之言,但这个“家”汇聚了历史上的诸子百家,是中国传统的精髓所在,这又可以证明中国人行为的“集团性”。鸦片战争以来(按照传统近现代史的划分),中国社会一直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中国人在意识林立的世界潮流和自我革新的内部斗争中,寻找着社会进步的方向,这里社会的进步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方面面,所谓“社会”范畴内的进步,相对于“自然”而言。从“洋务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再到“马列主义”,最后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躬身实践,或因为外部的强加,或因为内部的徘徊,走过一些弯路,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经济的繁荣。钱穆讲座的时间是一九七八年,正值百废待兴,中国的未来到底会怎么样,他没有说明,只是说对于共产主义而言,先“产”后“共”,就是常说到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积累“产”的过程无疑是艰难的。现在看来,在这一点上,已经逐渐做到了。经济只是社会的一部分,经济上去了,其他的就需要一起上去,不然就跛脚了,跛脚了社会进步的速度就会慢下来。西方的文化结构“偏重科学和宗教”,科学和宗教是向外的,这和中国的“合内外”有大不同。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在功利性的科学追求中,社会发展随之被推动,逐渐形成一套西方文明的社会体制,丘吉尔说:“并不是说民主制度是最好的,而是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制度”,社会的制度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中国和其他文明体的对比有东西方的差异,因世界更向外向型发展,即以经济上的“世界是平的”作为表现,世界性的融合仿佛成为趋势,西方的价值观更是表现强势,那么,其结果呢,中国的事情还是中国的事情,欧洲的事情还是欧洲的事情,中东的事情还是中东的事情,许多国际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些结果。文化的培养离不开滋养的土壤,不能割断历史看问题,不然就会光有外衣没有里子了,最后还得自我革新,从头再来,那又会是另一条艰难的道路了。中国人历来注重“和合性”,即使西方的文化全面袭来,中国人也可将之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像圣诞节这样西方的节日,成为了全民欢乐的借口。如何对待各式各样的“先进”文化,倒是不必过于纠结。是奉行“拿来主义”,照单全收,还是崇尚“返璞归真”,回归传统,这需要在时代中寻找答案,亦还要站在先人已经垒好的秦砖汉瓦上,基础牢靠了,地才不会动,山亦不会摇了。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受到西方的影响,用西方的思维对待传统的中国文化,自然品不出真谛,思想和行为都会有偏差,更有甚者,反其道而行之了。近现代中国的变迁让人应接不暇,虽有有识之士呐喊,但却抵挡不住社会动荡的旋风,该丢下什么,该捡起什么,一时的彷徨后,不该丢的丢了,不该捡起的却捡起了,在钢筋水泥架起来的千篇一律的“盒子”中间,已然难以找到中国古典园林的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了。“通天人,合内外”,通天道和人道,天道为自然,人道为社会,用现代的观念理解,不正是要理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吗?个人呢,以“道德和艺术”修内,于外形成仁、义、礼、智、信“五常”,这样才能共处于世,“天人合一”。以上的道理更是要“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才能贯通,这是完整的中国民族性格及中国文化体系,是放置于四海而皆准的。“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由两千年前的王弼提出, “通天人,合内外”由一千年前的朱熹提出,现在看来,仍然管用。中国应是一脉相承的中国,而不是看时间轴上哪一段的中国。历史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空间里有人和地域,缺一不可。中国的历史就应该是中国人在时间轴上发生在中国的事情,不同的是对应的时代不同。解决中国的矛盾和问题当然就应当用中国人自己的历史积累、思想积累、文化积累,且要符合中国人的行为特征。最后再说“士”。古代“士农工商”四民社会中,“士”排在第一位,可见其地位。现今读书人很多,知识分子很多,所谓的专家也很多,但是能称之为“士”的却很少。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利益至上的当代社会,功利性的短期追求成为主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精神却在羸弱。读书为“士”和读书为“仕”不矛盾,《论语》中也说“学而优则仕”、“不仕无义”,为“仕”应为社会、为民族,而不是为着为着就将“士”丢了,只剩下了“人”,还是自私自利的“人”。钱宾四先生是“士”。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