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有关》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与中国有关章节试读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108034199
作者:《domus 国际中文版》编辑部,一石文化
页数:420页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212页

人们不知道媒体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媒体制造了民主,制造了政治,制造了金钱,制造了商业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43页 - 恢复想像的中国建筑教育传统

...我所指的传统,并不是我们一般说的中华五千年的那个传统,这个传统就在你的面前,就是你正身处的现实。我印象很深的是福柯的一个说法,说有一个荒蛮的前思想的领域,在我们所说的哲学、文学、美学思想之前,在这个社会上你可以看到比如统计的报表、工作的程序,这些东西我们一般都不认为是思想的内容;而这些大家平常很少讨论的前提,恰恰是把你困住的那个“传统”的核心内容。前思想比思想更厉害,这个东西我比较早就有所觉悟。...如果你接触过类似的后现代主义,自然就会有这种反应——文体比文章还重要。如何自觉运用语言,是最基本的。我们谈论所有的思想,做所有学术的讨论,在运用语言之前,如何面对你非常熟悉的语言?我记得当时我跟导师讨论,他说你可以把文章写得更清楚一点,把要说得意思说明白了就是好文章。我的回答是,我认为文章怎么写对我来说是同样重要的。我面对什么样的问题,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跟我勾画城市或者做建筑完全一样,我写文章基本上和我做设计是平行的,对文体我非常在意。
architectural atlas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313页

城市的问题在于秩序、品质和逻辑,应该试着让城市里的人们生活的快乐,而不是给他们压力和紧张。这并不是很困难的,但当有太多金钱、利益、腐败、愚蠢的时候,就成为问题。
P324北京就成为一个鼓捣城市,即城市空间与城市历史、性格、文化割裂,成为一个个漂浮与急速蔓延城市空间之上的孤岛,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孤岛就是一个城市……快速形成的城市空间是均质的……
大部分孤岛都是有围墙围起来,每一个孤岛都是城市性格的叠加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刘家琨访谈 - 刘家琨访谈

直面现实,因地制宜,用最合适的技术,最好地利用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那其实是一个跟形态、跟风格无关的方法论。但是挺难的,你要处理现实,现实可能会处理了你。
对于“低技策略”,我自己的概括,其实就是在不发达但是文化深厚的地方,更多地用设计智慧和文化含量等等软东西来提升品质。即使经济不那么发达,你还可以得到有品质的东西,所以它是一个策略。
“修辞学”对我不大重要。写作的时候怎么样把意义精确地表达出来,那个是第一位的,即使错用又有什么关系呢?P120
我的基本态度,是活在当下。在建筑中我不用所谓的传统材料,是因为我觉得跟我没太大关系,那是借用了一个成语,它可能表达情感,但不一定是精确表达当前的情感。我本能地不用所谓传统的材料,我就用当下的、此刻的,我觉得这是一代人的任务,跟“历史记忆”这个词有关,记忆才能真正对我发生作用⋯⋯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73页

在过去的十年里,最有创造力的人时商人,他们创造了财富、动力和可能性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48页 - 恢复想像的中国建筑教育传统

...没有城市和乡村差别的一种特殊的城市化形态。所以中国其实很早就开始适应高密度的人口聚居,这是中国的基本特点。城市的发生都是以高密度人口聚居作为基础发生的,而一个民族长期在这样高密度人口聚居的课题上面反复地实践,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基础。它与我们今天讨论的受到西方城市化影响之后中国城市所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受列维-斯特劳斯的影响是很大的。当他考察了南美的印地安人部落之后,认为那个原始的文化系统仍然潜藏在部落里头,它是欧洲文化的基础,那并不是几千年以前的文化遗存,而是指直到现代文明,它仍是最基层的文化根系。他研究印地安人部落,是以当下的状态来研究印地安人的生活,这个生活最基本的东西可以作为欧洲的基础,而不只是一个遥远的地方。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

有关于中国 有关乎世界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68页

到了资本主义盛期之后,也就是到了196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另外一种传统的建筑师,就是属于学术型的建筑师,他们对于资本主义基本上是一方面恨得不得了,一方面又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文人是很可怕的,既脱离不了资本主义,又要保持一个距离去批判它,所以这就形成了批判性实践,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盛期的一种独特的丑恶现象。要不然你就别做这件事,要不然你就完全做支持你的这个体系所要你做的事。
批判性实践永远是这样冷嘲热讽,这些人基本上是躲在学校里的神经质的病人。就是说其实他并不烦这个社会,他只是批评这个社会的时候,现实他是比这个社会里按这个社会规则运行的人高明一些而已。他只要这个地位,他不要革命,不要拒绝,也不要完全支持。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48页

人的生活形态,是没有城市和乡村差别的一种特殊的城市化形态。
所以中国其实很早就开始适应高密度的人口聚居,这是中国的基本特点。城市的发生都是以高密度人口聚集作为基础的,而一个民族长期在这样高密度人口聚居的课题上反复地实践,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基础。
它与我们今天讨论的收到西方城市化影响之后中国城市所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49页 - 恢复想像的中国建筑教育传统

...而你去看一个工匠,他只能用手边最熟悉的材料,我们一般叫“因地制宜”...列维-斯特劳斯说过:所有的东西都有用。而这个东西往往就在你的身边。“业余”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必需自己亲自动手去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业余”的状态。我在思考“业余”这个词的时候,往往会想起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我记得有一本评论罗兰.巴特的小册子,里面就提到了罗兰.巴特的业余性。英文里“业余”(amateur)这个词的另外一个意思是多才多艺的人,就是说无法限定这个人的角色。它是思想家、哲学家,是一个诗人......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47页

它代表了四种可能性
第一种是关于像迷宫一样的城市的可能性
第二种是关于漫无目的的城市的可能性,主要是指人在城市当中漫无目的的寻找这样一种状态,或者说是一个没有地图的城市的可能性
第三种是关于时间停滞的城市的可能性
第四种是关于反建筑的城市的可能性,主要是指大量非常作品化的个人建筑师,那类反建筑的城市的可能性。
……
整体 多样 差异 解放 破坏 游戏 到最后都集中到虚构……
这个时代的核心实际上是虚空,而你有以虚空为核心的建构能力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崔愷访谈 - 崔愷访谈

参加建筑展,我们是现有的工程去再现,再现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像汇报展一样,一定要把自己的概念展示出来,这反过来对我们也是促进。在做展示设计的时候,反思这个东西背后有没有可以讲的故事,或者有意思的事,作为可以展览或者交流的线索,实际上也是对建筑在满足一般建筑功能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所以思路一定要清晰,表达也要更清楚,才能做展览。
真正的展览,有主题、有理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191页

每个城市最火的地方就是那些夜市,有很多摊贩----是过去,也是欧美、日本都没有的。政府为什么不取缔呢?因为这些事隐藏的失业人口,真严格取缔了,就会出产生社会问题了。从都市计划,建筑的角度,常认为是脏乱差。这太细枝末节了。小摊贩对社会稳定、商品流通提供消费服务都有极大的好处,台湾社会也会富足
所以清明上河图容易引发共鸣,因为里面都是摊贩,连桥上也是,商品经济无处不在,非正式经济无孔不入,非常像台湾城市。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30页

张永和:
整个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的发展,所有的东西都变成风格化了。所以中国是最没有前卫的,并不是它真的没有东西跟主流不一样,而是主流的消费能力太强了,任何的支流都能够被纳入主流给消费掉,所以才没有先锋。连艾未未都给消费了,他想反叛,可是谁也避免不了,现在中国是这么一种文化氛围。在美国,无法想象一个搞设计的人标榜自己是前卫。可是有多少中国设计师,像做平面的等等,都在说自己是“前卫设计师”,但实际做的工作一点都不前卫。“前卫”无非是另外一种产品,跟所谓“中式”、“西洋古典”全都是平等的,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民主”的。现在“好趣味”也是一种消费品。消费“好趣味”的人,同时也在消费“坏趣味”,不过是换个口味,所以意义就不同了。“好趣味”已经无法形成对工作的进一步推动,但一些年轻建筑师还把这个当做原则性的问题在坚守,也就是陷在形式问题里。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73页

我认为地域主义就是经济,不能当做风格。如果按照弗兰姆普敦的理论,停在critical regionalism,只是对现代主义进行文化批评,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
地域主义形成地域经济,必须形成一个经济机器,如果不形成经济机器,地域主义迟早要消失,你写再多文章也得消失。因为如果掌握地域的技术和才能的话,这个东西的成本是最低的,有同样的经济目标,可以达到更大的经济收益,达到更大的经济收益之后,这种投资再回来,就可以做更大范围的地域主义。这就是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用资本主义的原则应对它的一切力量,才能胜利,否则最后完全没有意义。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52页 - 恢复想像的中国建筑教育传统

...罗兰.巴特......曾经提到过类似这种超时间、超历史的某种循环复活的可能性;列维-斯特劳斯提到过某种舞台布景观念,曾经死去的人会复活,实际上指印地安人的宗教仪式,形成了一个场所氛围之后,大家会认为有很多过去的事情,活生生地又出现了。我也曾经用另外一个方式表述过。......曾经描述过在一个桌子只有三个人坐在那里,但是我认为还有第四个人,尽管凳子是空的,但他还是坐在那里的,而那个人就是我设计的真正对象。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5页

这是一个超速城市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影响和言语泛滥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不再缺少表演性和轰动效应,确实的是深度和真实,甚至连最基本的现实,也变得模糊不清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30页

对中国自身文化的一个认识:一个是中国的雅趣味,一个是俗趣味
俗趣味并不是恶俗,红花绿叶的,是民俗,是原始的。那另一个呢?就是相对应的文人趣味,如水墨、书法、讲活泛,不能匠气等等……
所以中国是最没有前卫的,并不是它真的没有东西跟主流不一样,而是主流的消费能力太强;饿,任何的直流都能够被纳入主流给消费掉,所以才没有先锋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1页

### 张永和
现在做建筑评论工作的有朱剑飞,年轻点的有李翔宁;还有建筑师互相写的,像柳团亦春、刘家琨;有的不是专门做评论,可是有时候评,或者有可能评,包括冯仕达,他的意见我比较赞同―可能是骂我们骂得不厉害吧
在荷兰,体系下官方常常代表着公众,民间则代表个人。很多事情,如发展建筑文化,是由官方推动的。年轻建筑师的成长一定程度上依赖政府的支持,开创事务所、参加国际竞赛、做研究等等,政府都会出资赞助,但有些建筑师仍然不满足。
对展览制度有了一些认识。第一个问题,双年展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什么?双年展一般是跟一个城市挂钩,是整个城市经济环节里的一部分即作为创城市品牌这个策略的一部分所以我觉得,要认清这一点,否则的话,容易产生“做一个双年展就能起到促动城市经济、打造城市品牌作用”的误解,同时双年展也会没有持续性。在目前中国经济依然火爆的状况下以上问题暂时得不到凸显,而且中国的双年展、三年展现在都是在主要城市中做。
首先是我对于中国自身文化的一个认识:一个是中国的“雅趣味”,一个是“俗趣味”。俗趣味”并不是恶俗,红花绿叶的,是民俗, 原始的那另—个呢?就是相对应的文人趣味如水墨、书法,讲活泛,不能匠气等等。由于当初的“左”倾意识形态里面包含着反文人反知识的倾向,所以一度形成对雅文化的压制。一直到后来,商业主义抬头,更加深了对雅文化的怀疑,致使“俗”变成了“恶俗。在美术界,这一类“俗趣味”的作品被戴上了理论的帽子,实际上政治波普:已经是艳俗的,后面又跟着一个更艳俗的艳俗,都是比较强调感官刺激。重新出现的文人高雅趣味,一开始是种很有针对性和批判性的文化策略。
美国建筑师,除了极个别的理查德·迈耶[ Richard Meier ]大概是个例外)一般他越是被认为在建筑学上不成就,他参与商业项目的可能性就越小。估计不太会有人找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en )设计市场住宅。建筑完全是小众化,当然这个跟社会体制有关。欧洲总的来说好一点,在德国、奥地利就好得多,许多出色的建筑师都被邀请参与公共住宅的设计本来荷兰也是,但自1989年以后,荷兰公共住宅体制基本停下来了变成房地产市场操作之后,等于往美国的路上走。
现在有人说是埃森曼起的头,还有弗兰姆普顿(Kenneth Frampton )也起了很大作用,就是提出“自治建筑”的概念“自治建筑的概念,非常朴素地说,就是一个年轻建筑师,如果没有人找他盖房子没关系,你不找我盖房子我自己做一件家具,这个我能控制,用很少的钱我能做出来,也许我还能卖出去,那跟商业、跟社会就有一个接触点。再不行,我把画图、做模型当建造。这在二三十年前是非常积极的。但到今天,完全变成了消极的,变成你不需要我我也用不着你,我自治,变成有意识的分离了不去努力争取参与社会了建筑师还要更主动才行。像我们深圳展览里台湾建筑师谢英俊、黄声远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建筑”,他们的作品是很好的例子现在在中国,恰恰是建筑师有可能跟社会,跟商业有一个积极的关系,而且是真正积极的。
像阿巴斯(刘索拉的爱人)他就较有意思,他就是搞比较文学出身的,他的产品还是―篇篇学术论文,就是文本,可是他关注的是电视、电影、建筑、服装设计等等视觉的东西,这些领域才是他的语境,也就是说城市文化是他的语境,也是他研究的对象。
因为中国现在处于市场经济早期,目前的大学体系让教育完全或是部分地导入市场机制,好像有些被动。反过来美国的高等教育,包括私立大学,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角落,它不完全是按照市场的逻辑来思考问题的。这个特别不一样第二个不一样,就是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很新很小,所以想做的事情就做了像一年级的所谓的自治的建筑,学生动手盖房子;像第二年的城市研究,又完全脱离建筑的物质
### 王澍
史建:刘家琨评论你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概括了你的三个特点,就是知识背景、民间业余状态和江南烟雨气质。他同时指出你是极力摆脱同时又受其强力影响;民间业余状态是有意为之;江南烟雨气质是下意识的。我一直觉得这是对你最准确的概括。
结构主义这块内容,我自己开始接触应该是在1985年前后,那个时候正好是大学本科毕业,我在南京市图书馆找到了一本布洛克曼(JM.Bmekman1)的《结构主义:莫斯科一布拉格―巴黎》那本小册子我觉得写得特别好,尽管很短。我自己统计过,前后读过十六遍,基本上每个字都嚼过。当时对这些东西非常有兴趣,和我自己的知识背景特别有关系。
我这两年做的东西,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宁波美术馆、杭州的垂直院宅,包括新做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都有个基本特征。如果以我对整个城市的理解为基础的话,这些建筑都可以非常容易地直接插入某个城市,它预留了大量这种可能性,它非常容易契合到城市结构中去。这些建筑尽管都是单体公共建筑,但是它们都是城市性的,它本身具有发生于一个城市的、就像是原始胚胎一样的可能性。这四个建筑放在一起都没有问题,立刻就可以形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城市化状态。
另外,我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激进的表述,就是我认为园林是中国建筑史上,如果是讲个人性建筑的话,曾经是最先锋、最前卫的,和其他的建筑是不一样的。它是像人和人面谈一样,是以山水诗意的心灵沟通为基础的建筑活动。
### ?
这其实源于吉奥·庞蒂(Gio Ponti)关于意大利艺术的想法,他谈论有关准备餐桌的方式、制作精美食物的方式、在起居室活动的方式、维护老城场所和街道的方式这是一开始的想法,但是它现在已经改变,无论是在家里、在外面、在酒吧、在老城中,生活方式已经改变,domus 也是如此。
原来我们说符号语言,实际上都是从传统的建筑中学习。我们今天的建筑应该怎么做?我们今天学习现代建筑的时候,常常追寻时髦,把国外杂志上的建筑用到我们自己的建筑上,这都是在建筑自身的系统里面,比较贫乏。其实国际上有些建筑师很有意思,他们完全在艺术圈子里,法国的让·努维尔(JeanNoWD,他办公室里基本没有建筑杂志,全都是与艺术相关的。赫尔佐格和德默隆办公室很有意思我们在合作国家博物馆设计时在他们办公室工作了十多天,加了几次方案讨论会在一个车库改造的会议室里讨论,墙上贴满了图纸和资料。
### ?&?
巴塞罗那经验是指再生城市中衰落街区的方式即激活的点的选择,比如说复兴或者旧的道路肌理的整修,使城市重现生机安东尼奥·索萨巴塞罗那这样一种激活或者修复的工程是很长时间形成的,它很聪明地融合了三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市民的梦想一个是私人的能量再有就是较低的公共开销。政府在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协调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工程花的时间要比跟市民、街区邻里商谈过程短得多
施工方也非常聪明,花费很低,因为修建的点选得非常好,而这些点之间又形成张力,像磁场一样,使之能够覆盖到周边,这里一个广场,那里一个博物馆,两点之间有道路相连,人们又会在区域中间建筑新的东西,让这一带都被激活了点之间会形成个场,覆盖整个区域像棋盘一样,是非常明智的结构。这是一种战略性的布局就像中国的针灸,它选取一些点来做,而不是建一条公路把城市割裂,
### 矶崎新-日本
伊势神宫设计的时候,日本与朝鲜半岛之间有密切关系。唐朝的时候,也就是六七世纪的时候,中国基本上把朝鲜半岛给占领了因为日本跟百济国有亲戚关系,所以肯定是要帮助它;知道定是会输的,但是也得去帮,结果战败了(白村江海战,66年。退却回日本后,觉悟到根本没有能力去帮它,必须要纵它的亲戚关系里独立出来。这就要有自己的东西,就把那个时候受朝鲜半岛影响的一些建筑比如佛教寺院,改变风格成为自己的设计那就是伊势神宫。伊势神宫是与从中国移入的文化对抗的形式,有意识地采用土著元素,非常简洁。日本以往的建筑形式是经由韩国模仿中国,可以看到技术方面规格也很高。
在宋代的时候,日本非常重要建筑,奈良东大寺里面的大佛殿(金堂重建8世纪初建成的建筑物因战乱被烧毁了 本的佛教建筑也有很多屋顶也有反翘果按照7世纪的日本风格,也是应该翘 来的但是新建的东大寺系阿弥陀堂日如起的净土寺净土堂”,它的屋顶都是单纯的醱: 也就是说跟以往日本的样式完全不样。这不是“日本性”的东西,应该是另外一种形式这是日本对中国宋代建筑吸收过程中的一种:例子如果从日本的角度来看这个建筑的话,就会觉得完全不是日本的样式,而是一个非常粗野的设计,因此被当时正在追求高贵洗练的日本贵族阶层认为是不好的建筑,也因为这是武士阶级的喜好,
建筑文化影响了日本,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种影响主要是在唐代,唐代的建筑风对日本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到了唐代以后,就终结了,日本开始拒绝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唐代的基础上,生成了日本的东西。其实宋代也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只是建筑上少―点,但是艺术上的影响是不得了的。尤其是绘画,清淡高远的宋代水墨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唐的东西比较优雅,又豪华炸,这当然是日本人常羡慕的所以这个是几乎整个照搬到日本去的现在在奈良看到留存的建筑,完全是照搬照抄五台山的那些寺庙的。到了宋代,日本人开始重新从技法上理解中国的东西。宋代《营造法式》编纂出来了中国的建筑过渡到以考虑结构为主的简洁派的阶段。但是日本人不能马上理解,所以在中国转变之后,日本没有跟着变。刚才谈到的中世纪的东大寺重建像昙花一现,是在历史瞬间突然发生的。但是日本认为这种样式是不漂亮的,总之是不能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就变成了日本式,变成了和式。
但是这个和式也是受12世纪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是宋代末期的影响但这并非是受宋代建筑的影响而是受禅宗文化的影响;禅宗是在12世纪与佛教建筑同时引入日本的。禅宗文化与宋代的宫殿建筑等等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它的细节还是蛮多的,比较柔软―点,不像宋的建筑,线条是那么清晰有力。12世纪的时候,日本内部有一次革命,变成了武士治国,所以是武士把禅宗引进来的。到了15世纪,日本受宋代文化影响非常深,主要是从茶道开始的。都是那些茶人,把宋代的文化引进来的。但是北宋的东西学不到北宋太难了所以学的是南宋的,南画当时非常流行北派的更简洁而且东西更有深度;但是当时日本人认为过于完美日本的水墨大家雪舟等人都是学南画的。
日本开国,中国锁国。所以在某些范围的文化上,西方理解中国的时候,是经过日本来理解的。同样的,中国了解西方时候有部分也是经过日本去看西方日本在中间起了这样的一个传递作用。因此近代特有的、民族主义方面的东西分别在这两个国家萌动。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误解。也会有矛盾,有趣的现象也会出现。日本为什绅止了遣唐使,也是认为此前的接纳太轻易了之后国风文化(日本性)的产生是因为交流被中断了但是到了宋代末期开始了民间的交流,中国的先进文化传入,这是中世纪日本禅文化兴盛的原因。
项目:林家铺生态学中心;UCA 亚细亚大学
### 承孝相-韩国
中西思潮:我觉得日本接受得比较顺利,它经历了所谓日本本土的现代主义,引进思潮应该是自发性的。我们应该思考:不是自发引起的“思潮”,是不是真正的“思潮”韩国跟中国一样,经历的中世纪和近代的过程,跟西方是完全不一样的。韩国开放自己的国家,依靠的是外国的力量,开放之后又受到了日本的殖民统治。过去其实大部分的文化传递,都是从中国经过韩国之后又到了日本;突然变成日本的文化直接移植到韩国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很奇怪的逆流。
金重业是勒·柯布西耶的弟子,金寿根是日本建筑师吉村顺三的弟子勒·柯布西耶当然是建筑巨匠,吉村顺三归根结底也是像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一样的建筑师。一丹下健三和吉村顺三的老师是安东尼·雷蒙德,雷蒙德又是赖特的弟子。
当然之前作为日本殖民地的时候,也有些人受过日本建筑师的教诲,这些人般被称为“一世代”。但是从现代主义的真正含义上看,我觉得他们不是“一世代”,因为他们还有殖民地的属性。现代主义是克服自我、发现自己的过程,所以日本统治时代的建筑师,他们只是殖民地的建筑师,并不是现代主义建筑师。金重业和金寿根老师,他们才是发现自我、克服自己的人,他们克服了日本殖民地和美国的影响,所以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建筑师。
直到遇到了阿道路斯的建筑之后我的想法完全转变。当时明确地知道了世上并不只有金寿根建筑拼建筑的真正的含义不只是画图盖房子而而是在错误的时代成为有对抗精神的人;这样的知识分子才是真正的建筑师:通过建筑,可以革命。
我不觉得“中国”这个概念是存在的。不久前我看了一个统计说汉族在中国占百分之九十多,但是有没有真正的汉语民族?几乎没有,只不过是相信自己是汉族而已不管是哪国哪个民族,只要占领中原就是中国;蒙古族占领中原的话就是元朝,女真族来占领中原的话就是金朝。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国”是形而上学的国家,存在但其实并不存在的国家,就是“中国”。
从场所的特征来考虑的话当然有各自的样式这些场所,就已经决定队只能这样生活。比如中国人做—个庭院,会把宇宙的因素都带进来造—个园林或者庭院,韩国的庭院,是很自然的、原始的、没有动 过的;日本的样式是把非常小的部分放在那 儿,不让人碰。好像也不汽候的特征,或者说贴门窗纸的时候,韩国贴在室内,日本贴 在外面中国好像贴里贴外都有这也跟气 候有关系,也就是说,场所婉人们的意识当然除了场所性之外还有人为的、意识 性的、宗教性的思想性的样式。但是中国这种样式经常一传到韩国来,就会受到当地 的景响,变成种样式。云能中国人看韩国 的样式,觉得这是中国样式的一部分但这也可以解释为韩国的样式,中国没有样式!
经济开发的结果是,国家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富裕起来的情况下已经变得富饶了。所以韩国人不知道应该怎样好好生活。因为有钱,钱怎么让你生活,你就怎么生活;几乎是到了·个“物神”支配的时时代所以老是想比较,旁边人有了这样的房子,我就:想有个更好的、更大的;旁边要是有个不太好看的东西,就用一些门,或者隔墙来隔开,所以这个社会,并不是人们一起共享的社会,而都是分开的。
我现在脑海里有一幅忘不掉的画面,是路易斯·康(Louis Kahn )曾经在孟加拉设计国会议事堂工作时候的照片的年代末,他去当地现场调查完毕后,跟那些民工、工具,还有很多比较原始的东西在一起拍的照片那是非常感人的一幕,因为那张照片意味着路易易斯·康为了盖这个房子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地理全都考察过,他把当地所有的一切都变成自己的东西之后才做了设计所以国会议事堂到现在依然是杰作。勒·柯布西耶也是,在设计昌迪加尔(cmnd屮山)的时候,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学了很多。
### 马清运
张永和开始做批评性实验建筑,批判性实践在那种社会过独立资本主义运营到个人任何从容的东西都没有的时候才出现的;在中国,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还片。在中国将批判性好似没有任何根基的,中国社会刚刚开始,中国的建筑师这么手尊重,只要你有责任心你就可以做任何事,中国建筑师脸连情拥抱它好好做事的时间都不够,为什么要critical
### 史建
在欧洲的语境当中,马德里或者说西班牙更像在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充满欲望的城市。在马德里,几个比较重要的文化建筑,都是在日的街区里面发生的,而且往往在一个旧的建筑当中把新的建筑元素插入进来,形成了在世界其他的城市中非常少见的建筑景观。
台湾建筑评论家阮庆岳在《诚品好读》开了一个"两岸通讯"栏目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161页

毁城的真正悲剧性在于,是共产党人自己在战争年代把这个城保护下来,使他避免了战火的摧残,然后又在和平年代自己把它毁掉----王军 城记 关于北京古城区的保护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120页

建筑就是建筑,就是那堆物质,当然最后你把那堆物质做出来,他也要有灵魂,有意义,但是我现在还是以建筑作为基本出发点----刘家琨
建筑商那么一大堆物质就在那儿,它不是媒介,它直接就是。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45页

当你开始对人类学、社会学和更深广的建筑基础有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真正具有持久性、对人类生活有影响的,并不是这些东西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第74页

往往一个时代经济最发达的时候,并不是出好东西的时候;
P105 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生活方式,首先自己的生活方式要能够更多的融入相关文化和艺术当中,否则都是旧建筑谈建筑,永远是重复的话题。
……
可是他们对社会的一些比较刻薄或者基金的说法,实际是对中国城市、文化本身的一种关注,并不是完全个人的,还是很有社会责任感的。只不过他们的表达方式是他们独有的,这也是他们的力量所在

《与中国有关》的笔记-谢英俊访谈 - 谢英俊访谈

夏铸九引用了理查德·哈齐的一个理念,指出社会建筑实际上是要恢复人对建造的欲望。因为现代主义产生以后,什么东西都是工业化生产,人和房屋营造关系脱离了,变成了纯粹的空间消费者。
建筑师要分辨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让居民参与选择的空间,才会出现那种类似传统的民居,丰富多样但背后似乎还是有共同秩序的状态。
“生” 必须能躲开境界的惯性,尤其通过媒体快速传播和强调感官刺激的消费时代。
“拙”,要有料才能拙,有多more才能少less。
“芜”,一种丰富多样充满生命力的有机状态,建筑师要有技巧有作为地隐藏,让社区居民有创作的空间,哈贝马斯所说的“互为主体性”就能体现出来。


 与中国有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