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黑字 NO.1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白纸黑字 NO.1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805879871
作者:鄢烈山
页数:270页

章节摘录

  我曾问她是否可以做手术切除骨剌,她说都81岁了,没啥意思了。因为在“文革”中遭武斗受伤,绝大部分胃被切除,她需要随时喝热水,不能吃水果,也无法喝牛奶,而那次她告诉我,她现在连猪肉、鱼肉、鸡肉也没法吃了,一吃就拉肚子,只能稍微吃一点牛肉、羊肉和蔬菜。  吃饭时,我注意到老人左侧脸颊上有一点划伤,她用手摸了一下,我说回去照一下镜子看看。老人突然捂住脸,说:“我不敢照镜子啊!”老人说她今年的精力远远不如去年了,每天吃了饭就是睡觉。我问为什么会嗜睡,她说这就是衰老的表现。我虽然安慰了她几句,但心中倍感酸楚。  ※ 二 ※  临别时,吴仪副总理拉着高耀洁的手说:“我比你小十岁,以后我们都认识了,都是朋友了,有什么事情你直接来找我。”她亲自送高耀洁出门,一直把高耀洁送到宾馆大厅,看着上车才回去。  高耀洁退休前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早在上世纪60年代,她就以妇科手术的技术精湛而著称。在80年代初,她就曾作为卫生系统先进个人赴北京受到邓小平、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与邓颖超等国家领导人座谈。但在我见过的所有关于她的媒体报道中,包括她的自传《高洁的灵魂》中,她从未提及此事。我是正好在她家看到一张集体合影,她才与我约略说起。我没想到,她那么早就是名医了。  她于1990年退休后,依然保留了处方权,她治疗妇科肿瘤和不孕不育症的疗效远近闻名,治疗成功者又介绍亲戚朋友前来,以致慕名求治者不断。据我所知,好几位知名媒体人的妻子就是经她检查治疗而生育成功(姓名涉及隐私,我就不说了),而全部花费不过是二三十块钱的西药费。由此可见,如今遍布神州大地的所谓不孕不育专科医院,即便不是骗子,利润又该是如何之巨呢?她若要以此发家致富,易如反掌。她曾告诉我,她所在医院原药剂室的工作人员,现在竟成了不孕不育医院的院长,他女儿原是医院的后勤人员,现在也自称治疗不孕不育的名医到处做广告。  如果没有1996年4月7日的那次会诊,世间大概就只有病人口中相传的妇科名医高耀洁,也许便没有此后公众视野中那个抗击艾滋病的斗士高耀洁了。  ……

内容概要

  鄢烈山(主编),著名杂文家、时评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95年加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现为高级编辑。著作:1984年起开始评论、杂文、随笔写作。已出版杂文时评集15种,以“公民写作”自我定位,憧憬“我手写我心”的境界。迄今已出版《冷门话题》、《中国的个案》、《鄢烈山时事评论》、《早春的感动》等个人作品集18种,主编有《中国杂文年选》等文集多种。影响力:1996年-2001年4月用本名或笔名为《南方周末》撰写时评专栏文章,得风气之先,在读者中受到广泛好评;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50人”之一。

书籍目录

《白纸黑字》首期内容透露
“我革命的时候,现在那些“左愤”还没生出来,或者还穿开裆裤。他们挺革命?那就唱唱“革命的青年有远大的理想,革命的青年志在四方”,也上山下乡去吧,别尽在网上唱高调了!”——《白纸黑字》创刊号重磅稿件易中天 《那时我们唱红歌》。
“第一次采访刘德华,我认真地挤在前面,认真地拍照,无休止地闪光,然后,砰的一声,国产的银燕闪光灯爆了。正想跟别人说声对不起,没想到刘天王指着我的相机开玩笑,你惨了,拍不成啦。” ——《白纸黑字》创刊号重磅稿件 阙道华 《广州从此没了歌坛》。
“农村的祖母依例和父亲同住,也要跟着跌宕起伏,吃着别人未曾尝过的苦头,以愤怒、悲哀、不解、忍受的心情,陪着儿子,在转型的恶浪中浮沉,并以母亲的坚忍,承载一切”。——《白纸黑字》 重磅稿件:原台湾《中国时报》副总主笔杨渡《祖母的年代》
1937年8月,傅作义部队参谋长陈炳谦带领父亲来到大同云冈的一个中学校舍,在这里父亲见到了傅作义将军。傅将军问我的父亲:“战争时期,别人都向后方安全地带转移,你这个洋学生为什么反而跑到前方来找工作?” ——《白纸黑字》 重磅稿件:杜玫《父亲的战争》,回忆父亲杜敬之(傅作义私人保健医生)的八年抗战亲历。
“妈妈的两条腿‘浮肿’得铮明瓦亮,一按一个坑,我饿得像冬天的小兔子,在荒野里到处乱转,找东西填肚子:被虫子吃了一半干瘪的酸枣、枯树枝上的野果子、野草根根、被人扒过几遍的冻土里剩下的萝卜头……”——《白纸黑字》重磅稿件:东欧问题研究专家金雁《我的1960》。
“请问,张志新是谁杀的?人们痛心、愤怒、追查!是谁?是四人帮?不错,是他们,但决不只是他们!还有我,还有大家!请问,如果当时张志新在你面前游街示众,你能保证自己不说:‘反革命,该杀!’”——《白纸黑字》重磅:王康《来路与去向》
岳父和老亲娘在“南下干部”里是另类,他们甘愿一步步远离权力中心,政治上自我边缘化。以致1982年夏天我北师大毕业分配,他想帮点忙也帮不上。难为他开口求人,找他在市电视大学做领导的前同事问要不要老师,那人居然对他说我的学历不够!——鄢烈山 回忆《我的四个老妈妈》
“2011年2月26日,我参加了天涯社区的年会,一个叫小玉的山村支教女老师告诉我,在她支教的学校,学生们都没有午餐吃。每每到中午时,她内心就非常纠结:孩子们饥饿的眼神让她窘迫,她每次都不得不快步把饭盒带到自己的宿舍,躲着吃饭。” ——《白纸黑字》重磅稿件:邓飞《从女厕攻防战到免费午餐》。
“在夜晚,海已成为记忆,山已成为梦境,手艺人都在歇息,青石板闪着微弱的磷光,他们依次向浆池中走去。这是无人看见的场景,这是无人知晓的故事。他们走得很高兴,像走向土地,走向故乡,走向永恒的国度。从此再次说明,纸,里面有魂灵。”——《白纸黑字》重磅:颜长江摄影《纸人•山海经》

作者简介

《白纸黑字》是一本以“私人写作”为起点,用“慢一拍,深一度”的文本,关注现实世界、家族变迁、个体记忆和文化跌荡的综合类智识读本,倡导快节奏网络时代下的优质、雅致阅读。
《白纸黑字》由知名文化人鄢烈山发起,国内外一线撰稿人易中天、王康、杨渡、陈祖芬、金雁,网络达人邓飞、周筱赟、2可器、颜长江等联合呈现,广州白纸黑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

图书封面


 白纸黑字 NO.1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白纸黑字》的副标题是“留得下来的文字”,笔者斗胆给它再加一个:免于筛选的文字。这本集子的购买与阅读都颇有一些渊源:去年深秋的一个夜晚,鄢烈山老师在蓉城一个商业实体书店举办了一次小讲座,并签售《白纸黑字》,笔者慕名前去并有幸得到与先生交流的机会,关于先生的鹤骨,笔者已经有过一些槽糠文字,这里就不多回忆;但当时手头尚有未完成的读书计划,因此就没有立刻一览而尽,加上期末将近,书也就被搁置了;昨天出于对英语作业的恼火,无奈采取破罐破摔态度,翻找书架,《白纸黑字》于是再入我手;选读了几篇,甚觉好味,随即手不释卷,并延续至今日;上午本来有英语课,凑巧在上课之前读到几篇个人蛮钟情的文章,不愿终止,加上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忌惮,索性翘了英语课不说,顺便翘掉了中午饭和下午的专业课,期间以茶水果腹,伏案小憩,再无其他。作为一本出版艰难的杂志书(第二期至今难见),一如鄢老师所说,收录文章的质量还行,其中有几篇甚至让笔者产生了久违的触动(也有长久不看纸质短文的原因),以至于懒于疏于动笔的此人也有想画蛇添足的意思。这里小赞一篇躬云山的《我的“老左”朋友》,抛砖引玉罢。如笔者这个年纪(20左右)、环境(华东二三流城市)、教育(本科在读)、经历(未受迫害)的人,成长的轨迹顺着经济的腾飞,所目睹的都是这个国家在不同阶段取得的傲世成就,“中国奇迹”,媒介与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浪费了许多时间,眼界也相对开阔,信息渠道日新月异。在上大学之前,笔者就没有碰到过身边的同学“变左”(当然,由于教育的关系,“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曾左过”,因此强调的是“变左”),更别说像本文“老Y”一样能与自由派成为好朋友的理想主义毛左派了,到是常见网络上打着民族主义旗号实则受利益驱动的五毛,统治阶层的御用文人学者(但好歹有些干货),一些被逼无奈与体制共生共荣的附和者。我们的中学老师有好几个都不是教科书的追随者,而会独立于课本之外传授一些“不能写在试卷上”的知识予学生,这已经不是特例,不是“地下”形式,只不过尚未进化到体制;有些不说的,也是“迂腐地”出于保护学生的目的(虽然已经不必敏感于流毒,但是还有高考横亘在眼前)。这些老师和互联网共同担负了“启蒙”的重任,同学们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厌恶或远离政治的和有自由主义倾向的。进入大学之后,笔者并没有如传说中看到突然冒出的大量“愤青”在“觉醒”,实际上,这个过程可能提前了;除了从高中带来的自由主义,更多的人接近于犬儒。跟笔者同级的同学中,只有一个例外。这位来自北方某钢铁城市的同学,性格非常和善,待人友好,群而不党,独立思考,也读过不少“闲书”;但他在一次需要做present的作业中,表现出了相当直白、理想的爱国主义,确实让人吃惊。尽管他的观点还有很多笔者可以质疑的漏洞(那是在入学仅几个月时,笔者没有自矜的意思),但同样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以至于当时笔者心情激动,差点当堂与其辩论。可以从他身上看出那种非洗脑式的、理想主义的爱国信念,神似本文的“老Y”。笔者的这位同学与“老Y”还有一些共同点,譬如政见归政见、私情归私情,并没有因为倾向的不同而影响我们的正常交往。这很可贵(但本来应该很正常),与鱼龙混杂的网络上伪毛左们动辄就用“汉奸”和“狗”来贴标签显然不同。同样地,笔者更不能认同一些自由派的无礼行为。大洋彼岸的美国有相当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作为一个社会,他们也不能例外于左右之分。美国的保守派和自由派都有自己的政论节目和脱口秀,他们用这些节目来影响公众,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为政客拉票。有意思的是,保守派的节目大多爱攻讦自由派在颠覆清教徒美国的传统道德和文化,按理说自由派应该同样激烈地回击保守派群体才对,然而大多真正的自由派因为信奉宽容自由的多元文化,而允许保守派思想作为一元的存在,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一方在骂一方在笑的“打空拳”局面,也是美国历史上的一种特色。因此在笔者看来,自由主义者应该首先以宽容的态度来面对民族主义,至少要容的下对方的思想和没有“急迫而明显的危害”的言论(否则对方也会以此反讽),但并不是说主张肯定文革甚至回到文革之类。多说一句倾向性的话,毛左尚有真诚者,自由者总不能以“自由”之名而葬送了自己的自由吧?除了躬云山此文之外,笑蜀的《爱荷华,那忧郁的夕阳——聂华苓访问记》曾让我在读到艾青一段时一度哽咽,这是多长久没有过的感情啊;金雁的《我的1960》就像贾樟柯的电影,用风趣的笔调陈述一段令读者笑中带泪的过往;赵亮《毛片里的“她”》真诚细致,甚能引起一代少年的共鸣……这是一本好“杂志”,鄢烈山老师尽他所能为你确保了对文字免于筛选的自由,郑重推荐给如我一样的年轻读者。
  •     前两天在微博上找到白纸黑字的官方微博,便发了封私信过去,询问杂志第二期什么时候出。第二天得到回复,说最近会下印厂开印。而在其豆瓣小站去年的一篇帖子中公告说第二期年末将正式刊出,于是这一等便将近半年。其实当时我刚拿到第一期杂志不久,还未曾细读,发私信过去问第二期杂志什么时候出的举动,不免让我想到“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这话。于是,趁着锅外的食物还未下锅烹饪,先把碗里的扒拉干净。知道这本杂志的时候它还未曾正式出版,只是在一些网店预售。预售的价格当然是定价,加上运费,差不多也有一个巴掌多的价格。觉得贵,加上是预售,未下单。期间在卓越看过几次,均无货。这么久的时间本以为该出了几期,再看时遂发觉仍是第一期在售,并未有下一期及下下一期。觉得再不买该晚了,便在卓越下单,第二天书已在手。于是从知道这本杂志,到真正把实体书拿到手里,也算有了小半年的时间。买下此书也算是慕鄢烈山笑蜀等人的名而买,虽说有一定的名人效应,但看完此书后觉得倍感新鲜。鄢老在开卷中写“非虚构”“个人写作”是《白纸黑字》文本要求及特征,书中文章无一不符合此要求。其他相似文本读物内容均划分为几大类,大致也可分为“虚构”“非虚构”,而《白纸黑字》提倡“私人写作”,以“温故昨天,书写在场”为准则,这样也算得上杂志书的一个改进或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说内容吧。书中大部分文章均在书写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的种种,对于我这个生于九十年代,长于九十年代的后辈来说,不可谓不新鲜。虽说个人有个人的记忆,回忆各不相同,但读多了此类文章,还是不免觉得重复。关于文革的那段记忆,高致贤的《文革日记》倒让我看出了一个干部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是如何变化的。作者自述文革十年他自始自终全程参加,不论是甘心盲目参与或是被迫参与,从其日记下的追忆可看出,作者本人虽沾了一点“毛左”的边,但也许是特定的历史环境所造。恰巧我在作者博客上读到这么一段话:“希望被我在“文革日记”中批判,甚至辱骂过的亲友、同志等多多原谅,千万千万不要以该日记中的记录来看待此后的关系!为保证历史的真实,若当时日记中对某些人有着诬蔑不实之词,我先在这里道歉、检讨了!”前年《南方周末》曾刊《“带了个好头”:红卫兵道歉》《一个开始,只能是一个开始》,文写当年参加文革的红卫兵给当年他们所批斗的人道歉,但我无论如何看不出《文革日记》的作者高致贤真诚的道歉,既然为保证历史真实,为何日记却还对他人有诬蔑之词。虽说他并非红卫兵,只是一个宣传干部罢了。但他也曾写大字报,参加大辩论,大批判大斗争会。在我看来,他并无对那段历史的反思之意。《我的“老左”朋友》的作者躬云山,虽说是“右”,但这篇文章绝对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描写他的“老左”朋友老Y。第一次知道左与右,还是中学历史书上的“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过了这么多年,左与右也演变成网络上两边人的互相谩骂,毫无意义。虽左派与右派所持理念不同,但也不妨两边人的正常交往。本文作者与老Y便是如此。两边人争议最大的便是如何看待毛时代。左派当然是持肯定态度,如文中的老Y。而右派便是选择告别毛时代。无论如何,毛时代在时间上早已远去。在思想上走不出来的永远都是那些左派。说白了,左派与右派之争也无非是保守与自由之争。窃以为,社会在不断发展,一味的保守无益于国家的发展,但盲目的自由也可能适得其反。其实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先不清算历史好吗?我们彼此尊重对方的历史观好吗?”书中赵亮文章《毛片里的“她”》,对第一次得到毛片光盘的兴奋与激动,对第一次关上房门一干人等排排坐看毛片时感觉描写的恰到好处。想起自己第一次看片时导致生殖器勃起充血,然后上厕所,却发现干握着生殖器就是尿不出来以至于纳闷了好久。无论是哪一代的青少年,他们的性启蒙均从毛片中来。若要往前推个几十年,没有光碟没有录放机的时代,黄色小说无疑是按捺不住饥渴的青少年的最好选择。我们的性启蒙落到如此地步,不得不说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关。封建伦理道德的压制,当代畸形的性教育无一不是罪魁祸首。虽说当今性自由,但也仅仅局限于一夜情、约炮。青少年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性知识需要矫正及正常的充实。但愿毛片以后只是正常青年及成人学习临摹姿势的教育片,而不再是饥渴难耐的少年悄悄关上门小心翼翼的按下play键所播放的活塞运动的镜头。再说书中光影栏目,夹在书中间且用类似画册的方式展现着实令我耳目一新。光影所刊张晓及颜长江作品,由于他二人作品我已在他处见过,所以不陌生。对张二驴作品印象极深刻的便是他的《海岸线》,而颜长江则是杂志中所刊的《纸人山海经》。由于本书的封面是白色,且不光滑,极易沾染上灰尘。上课看时将其夹在传播学教材之间,就这样还是不能避免的沾染上一些手指弹不掉的灰。花了两天时间读完此书,除了上面所写几篇之外,书中所有文章都如清茶一样令人未入口便感到沁人心脾。的确,这本杂志使人阅读趣味更浓。正如书封面上所写“留得下来的文字”,毋庸置疑,这本杂志的任何一字都是留得下来的文字。希望它期期出的顺利。 20120512。
  •     “尽管高耀洁如此谨慎,还是不免受骗上当。有一个自称热心公益的尼姑,从深圳跑到中原农村调查艾滋病,高耀洁让她住在自己家中。但该尼姑后来到处寄信推销螺旋藻,号召一次性打入3500元到某厂家账号,加入为艾滋病患者提供螺旋藻增加营养的计划。事实上,腹泻病人不宜服用螺旋藻,而艾滋病的常见症状就是腹泻。更离谱的是,该尼姑没有受过任何医学训练,竟在疫区给病人针灸治疗艾滋病。这种做法唯一的作用就是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高耀洁觉察有异,立即和她断绝了往来。——067 《中国有个高耀洁》妙觉:【介绍:自我介绍:释妙觉慈智 沙门 佛日山普济功德会 中原艾滋村临终关怀普济佛堂 创办人 中原爱滋病致孤家庭“1、12”救助行动 发起人 "地球护士"行动--美丽北京, 清理垃圾死角 发起人phone:86 18688964129】——http://t.qq.com/miaojue13“妙觉第一次拜访高耀洁是在高老丈夫住院的病房里。一同在场的李喜 是一位艾滋病感染者,她热情地给大家洗了几个桃子。妙觉接过桃子 没犹豫就吃了,陪同她一起去的妹妹一直把桃子拿在手里。事后,妙觉很严厉地批评了妹妹。”“与放弃上亿财产和婚姻出家的陈晓旭有些相似,妙觉曾在中国大陆经 济最发达的城市深圳做过公司,在商场如鱼得水,有过一番成就。初 次见面时,眼睑周围细细的眼线在她朴素的面孔上分外突出:“这是我出家前和朋友一起弄的,出家后可绝对不允许。”她大方地一笑。”——《凤凰周刊》,2007年第10期,总第251期。外国的特雷莎修女企图关怀世界,中国的特蕾莎修女倒是企图拯救钱包了。这位政治尼姑在推上也比较让人无力吐槽,可以关注miaojue12围观。以前饱醉豚经常调教她,现在估计腻了。也不玩了。不过话说在诅咒与其意见相左的人时候,丫可一点都没有佛家子弟本色。前阵子关于陈临沂先生的假直播也和她有关。总之,有中国特色的一发闽运小骗子罢了。

精彩短评 (总计78条)

  •     很有趣,之前一直想买但是它都缺货,我不是愤青,但这本书真心好看~
  •     刚买的 以前只买了白纸黑字2 1因为缺货没买 但看了白纸黑字1感觉真的可以
  •     有几个故事很感人,尤其是老鄢写四个妈妈的与儿子回忆军医父亲的。军医父亲那个故事的开头,讲到父亲在日学医回国抗日,日本同窗仍不舍相送,而后同窗亦从医侵华,最终战死异乡。不禁掩书,眼泪亟欲夺眶而出。个人的情感,是这样深厚,却又如此脆弱的被时代碾碎。
  •     民间野史,其实更能反映历史本相,尽管其间依然不可避免掺杂了写作者的个人情绪和主观意识。但在现在看来,仍然是可贵的。
  •     有几篇格外打动人心。印象最深的是反艾医生高耀洁的故事,对于今天的很多医生,他们的天职是治病救人还是趁火打劫?曾经坚持着自己信念的那些人,都去了哪里呢?
  •     不太喜欢那个调调,还是读库好,平实。
  •     好字好文。
  •     是可以作为历史存在的好书
  •     根据个人口味 我还是更喜欢读库
  •     没有深奥的理论这一点让我满心欢喜。
  •     真实。
  •     文章的质量都很高啊,我最喜欢摄影“他们”,其实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我们也是他们中的某一位。不多主编对此杂志的定位是:留的下来的文字。恐怕有点难度吧。
  •     创刊号读完了,感觉买亏了。精华在封面与头几页的设计,里面的文章有质量的不多,虽然整体说都不是粗制滥造的文字。喜欢纯粹生活向作品的可以考虑找一册读着玩。
  •     东方书报亭有售
  •     哦哦哦哦骚年你为何如此之屌!!!
  •     突然有种看法……历史原本是属于个体的。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故事汇成了更宏观的历史。我们难道不该活的更用心吗?
  •     天朝历史的个人经历者写的,民众记忆之片段,不知2能否顺利出版……
  •     虽然很不喜欢《白纸》自己标榜的精英意识,所谓的个人写作和民间叙述也不过是话语权掌控者的一种另类表述。但是不得不说,里面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感觉很是舒服,有种别样的厚重和精致,没有往常读《大方》、《天南》等粘稠或者文绉之感。尤其喜欢里面杨渡《祖母的年代》、周筱赟的《中国有个高耀洁》,笑蜀《聂华苓访问记》等几篇
  •        《白纸黑字》的副标题是“留得下来的文字”,笔者斗胆给它再加一个:免于筛选的文字。
       这本集子的购买与阅读都颇有一些渊源:去年深秋的一个夜晚,鄢烈山老师在蓉城一个商业实体书店举办了一次小讲座,并签售《白纸黑字》,笔者慕名前去并有幸得到与先生交流的机会,关于先生的鹤骨,笔者已经有过一些槽糠文字,这里就不多回忆;但当时手头尚有未完成的读书计划,因此就没有立刻一览而尽,加上期末将近,书也就被搁置了;昨天出于对英语作业的恼火,无奈采取破罐破摔态度,翻找书架,《白纸黑字》于是再入我手;选读了几篇,甚觉好味,随即手不释卷,并延续至今日;上午本来有英语课,凑巧在上课之前读到几篇个人蛮钟情的文章,不愿终止,加上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忌惮,索性翘了英语课不说,顺便翘掉了中午饭和下午的专业课,期间以茶水果腹,伏案小憩,再无其他。
       作为一本出版艰难的杂志书(第二期至今难见),一如鄢老师所说,收录文章的质量还行,其中有几篇甚至让笔者产生了久违的触动(也有长久不看纸质短文的原因),以至于懒于疏于动笔的此人也有想画蛇添足的意思。这里小赞一篇躬云山的《我的“老左”朋友》,抛砖引玉罢。
      
      
       如笔者这个年纪(20左右)、环境(华东二三流城市)、教育(本科在读)、经历(未受迫害)的人,成长的轨迹顺着经济的腾飞,所目睹的都是这个国家在不同阶段取得的傲世成就,“中国奇迹”,媒介与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浪费了许多时间,眼界也相对开阔,信息渠道日新月异。在上大学之前,笔者就没有碰到过身边的同学“变左”(当然,由于教育的关系,“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曾左过”,因此强调的是“变左”),更别说像本文“老Y”一样能与自由派成为好朋友的理想主义毛左派了,到是常见网络上打着民族主义旗号实则受利益驱动的五毛,统治阶层的御用文人学者(但好歹有些干货),一些被逼无奈与体制共生共荣的附和者。我们的中学老师有好几个都不是教科书的追随者,而会独立于课本之外传授一些“不能写在试卷上”的知识予学生,这已经不是特例,不是“地下”形式,只不过尚未进化到体制;有些不说的,也是“迂腐地”出于保护学生的目的(虽然已经不必敏感于流毒,但是还有高考横亘在眼前)。这些老师和互联网共同担负了“启蒙”的重任,同学们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厌恶或远离政治的和有自由主义倾向的。
       进入大学之后,笔者并没有如传说中看到突然冒出的大量“愤青”在“觉醒”,实际上,这个过程可能提前了;除了从高中带来的自由主义,更多的人接近于犬儒。跟笔者同级的同学中,只有一个例外。这位来自北方某钢铁城市的同学,性格非常和善,待人友好,群而不党,独立思考,也读过不少“闲书”;但他在一次需要做present的作业中,表现出了相当直白、理想的爱国主义,确实让人吃惊。尽管他的观点还有很多笔者可以质疑的漏洞(那是在入学仅几个月时,笔者没有自矜的意思),但同样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以至于当时笔者心情激动,差点当堂与其辩论。可以从他身上看出那种非洗脑式的、理想主义的爱国信念,神似本文的“老Y”。笔者的这位同学与“老Y”还有一些共同点,譬如政见归政见、私情归私情,并没有因为倾向的不同而影响我们的正常交往。这很可贵(但本来应该很正常),与鱼龙混杂的网络上伪毛左们动辄就用“汉奸”和“狗”来贴标签显然不同。同样地,笔者更不能认同一些自由派的无礼行为。
       大洋彼岸的美国有相当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作为一个社会,他们也不能例外于左右之分。美国的保守派和自由派都有自己的政论节目和脱口秀,他们用这些节目来影响公众,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为政客拉票。有意思的是,保守派的节目大多爱攻讦自由派在颠覆清教徒美国的传统道德和文化,按理说自由派应该同样激烈地回击保守派群体才对,然而大多真正的自由派因为信奉宽容自由的多元文化,而允许保守派思想作为一元的存在,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一方在骂一方在笑的“打空拳”局面,也是美国历史上的一种特色。因此在笔者看来,自由主义者应该首先以宽容的态度来面对民族主义,至少要容的下对方的思想和没有“急迫而明显的危害”的言论(否则对方也会以此反讽),但并不是说主张肯定文革甚至回到文革之类。
       多说一句倾向性的话,毛左尚有真诚者,自由者总不能以“自由”之名而葬送了自己的自由吧?
      
      
       除了躬云山此文之外,笑蜀的《爱荷华,那忧郁的夕阳——聂华苓访问记》曾让我在读到艾青一段时一度哽咽,这是多长久没有过的感情啊;金雁的《我的1960》就像贾樟柯的电影,用风趣的笔调陈述一段令读者笑中带泪的过往;赵亮《毛片里的“她”》真诚细致,甚能引起一代少年的共鸣……
       这是一本好“杂志”,鄢烈山老师尽他所能为你确保了对文字免于筛选的自由,郑重推荐给如我一样的年轻读者。
      
  •     对于我来说有些时代差异了
  •     对于我这种贪图小说的人而言,随笔看得少(老吴你赶紧努力,我要看你的名字印上去)。鄢烈山在开卷中称这书“‘温故’昨天 书写‘在场’”。的确。每个人信手拈来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不同年代的称颂、缅怀以及痛斥、哂笑,琳琅满目。这是种很有趣的体验,看得见很多纸面下的“场景”。非要找茬,那也是文字功底的参差不齐,个别文章枯燥无味,甚或借用题目吸引眼球,到底虚浮无物。发现全书看完,除了对那些揭秘性文章多少有直接冲击的印象,还是对那些细腻的文字感触良多,聂华苓与高耀洁的印迹,广州歌坛的消逝,以及几十年前大陆生活的种种,最是让我屏息。
  •     有些文章并没有想象中的好。
  •     翻了一下,没仔细看,看起来不错
  •     呃. •••••••• 水平所限,读不懂
  •     让人心能静下来 很不错的书
  •     继续买第二本!
  •     由一些作家的作品集合而成得,涉及很多社会现状、文化人士的生活故事、政治态度、人生枷锁,还是蛮期待第二期的。 话说, 学而优书店的气氛太好了~~
  •     时代的记录,篇篇精品
  •     远不如早期的读库,甚至比不了现在的读库。杂志立意为留下來的文字,毋宁说将自己等同史官,自视过高压力太大。鲁迅写狂人日记只面对当代青年,从未想过流芳百世。只有写王郅治的有些意思,但也深度不足。
  •     又一本杂志书的创刊号,有那么几篇喜欢的文章,也有那么几篇不喜欢的。
  •     黑字落白纸,下笔要谨慎。
  •     收录的都是好文章
  •       
      “尽管高耀洁如此谨慎,还是不免受骗上当。有一个自称热心公益的尼姑,从深圳跑到中原农村调查艾滋病,高耀洁让她住在自己家中。但该尼姑后来到处寄信推销螺旋藻,号召一次性打入3500元到某厂家账号,加入为艾滋病患者提供螺旋藻增加营养的计划。事实上,腹泻病人不宜服用螺旋藻,而艾滋病的常见症状就是腹泻。更离谱的是,该尼姑没有受过任何医学训练,竟在疫区给病人针灸治疗艾滋病。这种做法唯一的作用就是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高耀洁觉察有异,立即和她断绝了往来。
      ——067 《中国有个高耀洁》
      
      妙觉:【介绍:自我介绍:释妙觉慈智 沙门 佛日山普济功德会 中原艾滋村临终关怀普济佛堂 创办人 中原爱滋病致孤家庭“1、12”救助行动 发起人 "地球护士"行动--美丽北京, 清理垃圾死角 发起人phone:86 18688964129】——http://t.qq.com/miaojue13
      
      “妙觉第一次拜访高耀洁是在高老丈夫住院的病房里。一同在场的李喜 是一位艾滋病感染者,她热情地给大家洗了几个桃子。妙觉接过桃子 没犹豫就吃了,陪同她一起去的妹妹一直把桃子拿在手里。事后,妙觉很严厉地批评了妹妹。”
      “与放弃上亿财产和婚姻出家的陈晓旭有些相似,妙觉曾在中国大陆经 济最发达的城市深圳做过公司,在商场如鱼得水,有过一番成就。初 次见面时,眼睑周围细细的眼线在她朴素的面孔上分外突出:“这是我出家前和朋友一起弄的,出家后可绝对不允许。”她大方地一笑。”
      ——《凤凰周刊》,2007年第10期,总第251期。
      
      外国的特雷莎修女企图关怀世界,中国的特蕾莎修女倒是企图拯救钱包了。
      这位政治尼姑在推上也比较让人无力吐槽,可以关注miaojue12围观。以前饱醉豚经常调教她,现在估计腻了。也不玩了。
      不过话说在诅咒与其意见相左的人时候,丫可一点都没有佛家子弟本色。
      前阵子关于陈临沂先生的假直播也和她有关。
      总之,有中国特色的一发闽运小骗子罢了。
  •     精彩的汇编。
  •     不错 刚开始读
  •     第三期也出了,谢谢你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     在metro,日阅堂买的
  •     以前关注过这人微博,绝对的傻逼一个
  •     终于看完了哇~
  •     Max轻推~文字需要勇气,也需要良心~
  •     为什么连8分都没有?
  •     真实的人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大江大海下的细水长流
  •     一看到就买了,很喜欢啊,希望出的快点。
  •     这本书就是把多个作者的文章汇集到一起了,不过,文章选的还不错。插图尤其做的精美别致。
  •     内容喜欢,装帧的风格也喜欢。封面也是白纸黑字,较容易弄脏。这本书买时等待许久,买回后却不忍蹴读。
  •     期待越大失望越大。个人认为作为mook 定位还不清晰,稿件水平参差不齐。
  •     偏硬的一份纪实报告。
  •     整本书都像在讲上个世纪以前的事,读一读会忘了今夕何夕
  •     的确是留得下来的文字。
  •     小杂文,闲暇时候喝茶看看
  •     第一期引人入胜,以后会继续关注,继续购买
  •     第二期咧~
  •     商品不错 就是运费贵了点。
  •     东西不错,速度也快!质量比以前有进步!
  •     书早就在实体店看过,所以在这里买了,以后外包装能不能仔细点,收到时已经破裂,书角也压了
  •     没啥意思
  •     书不错送货速度很给力 前一天下午订的 第二天中午就到了 拿到的时候还有塑封
  •     我看进去了。它的文风很像《天南》里的某些文,还有LENS杂志。都有关注很民间又很时代感的东西,因此文字显得很大气,深沉。“慢一拍,深一度”,时代就是需要这样的杂志嗯。
  •     大意了,竟然没发现里面有闾丘露薇就下单了,现在后悔药也买不了了。嘎,且买且看吧。←嘿嘿这是四月份时候的悔言!但是不妨我觉得这套书很好看……虽然还没啃完。埋头进去就好像会隐匿自己的无脸男,探入了纷繁的声色犬马之中。一星扣掉,因为里面有lqlw。
  •     集子这种东西,总能给人参差不齐之感。但还是蛮喜欢。
  •     好书
  •     因为主编,一二册我都买了,周末读完了no.1。真的很深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记录了真实的中国。真的是留得下来的文字!绝对5颗星!
  •     这段时间喜欢杂志书
  •     高老太太都黑,艾滋病人都黑,卧槽真是大中华民运人士中的一发奇葩啊。
  •     有一篇《归去来兮王治郅》看着感慨良多。
  •     革命的理想终究会被现实嘲弄
  •     同学推荐说不错 书的装帧风格也很好 纸质也好 只是书的尺寸比较方正 放在书架上会长处一块 容易磨损
  •     因自己恶劣的阅读习惯,《白纸黑字》到手后三月余方读完,好书如同好茶,未入口茶香四溢,入口后口齿生香,而后更是味有回甘。鄢烈山在开卷语中写道:“我们期望《白纸黑字》比喧嚣的现实‘慢一拍’,比抢麦的表达‘深一度’,不论是‘温故’昨天,还是书写‘在场’,都既有独立人格,又有清明理性,留下自己不可替代的观察与思考。”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即是未来的历史,我们的时代,不缺少大事件的记录,不缺少成王败寇的故事,不缺狗屁八卦,也不缺歌功颂德。我们缺的,或许只是真话与真相。当然,不可能奢望每一篇文章都是传世佳品,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喜欢的文章有:《父亲的抗战》杜玫;《爱荷华,那忧郁的夕阳》笑蜀;《中国有个高耀洁》周筱赟;《那时我们唱红歌》易中天;《我的四个老妈妈》鄢烈山;《祖母的年代》杨渡;《末茶笔记》
  •     终于看完了 断断续续
  •     不错的新杂志。乐见此类。
  •     其中感动依旧。
  •     这是一本个人色彩和主观意识较浓的系列文本。因为对鄢烈山先生的喜爱,我买来读了已出版的两集。作者们通过对自己过往的回顾和重读;对自己经历的反思和记录;对自己周边的观察和讲述,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的中国和中国人的情状。通过个人历史的私人写作,你会找到当时的自己,你会感叹当时那个社会。
  •     如同书名,白字黑字的写着想写的,记着想记的。
  •     白字黑字,字字掷地有声!没有做作的文字,很好的杂志。
  •     编排不好。太多的小节标题和摘要打断阅读,像是报纸一样要“抢一步”。文字也没有尽然达到“留下来”的水平,有的也就介乎博客、长微博罢了。
  •     喜欢《父亲的战争》、《那时我们唱红歌》、启蒙二三事》、《末茶笔记》,《且给李敖上堂文史课》也不错的。~千万别独唱了呢~
  •     右派的大字报
  •     好书 基本上每篇都看得津津有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