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吾国与吾民章节试读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40452032
作者:林语堂
页数:304页

《吾国与吾民》的笔记-第35页 - 第一章:中国人民

先说点别的。
什么时候知道了“林语堂”这个名字已经不记得了。最早的印象是高二时,某个家伙手里拿了一本林先生的书;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没有再忘过这个名字。
七月赴上海。那日时值正午,烈日炎炎,不觉已汗透重衫;忽现书屋一幢,喜而入。眼前是一书架的林先生;沉思半晌,携此书与我同归。
原本此书为英文写就,拆封前便不由忐忑:一来近年国人之翻译,风评却是不佳,令人心生忐忑;二来亦曾偶遇所谓大师译本,细读却不堪入目。其书入手,版式之新令人眼前一亮,细思之下心中颇似打鼓,不由感叹自己所识浅薄,不识“黄嘉德”为何人。若是不合眼缘,书本终被尘封,实为憾事一件。
幸而,这些都未成真。只是不知这书文白夹杂的写法,是否还为诸人所认同?
若干批注:
索福克勒斯(Sophocles):雅典悲剧作家
阿斯帕西亚(Aspasia,另译作娅):伯利克里之情人,雅典政治家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雅典喜剧作家,“喜剧之父”
懋(mao,去声)迁有无:通“贸”
布尔乔亚阶级:资产阶级
托洛茨基:
文化是把中国人民结合为一个民族整体之基本要素。一度听说过“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的说法,中国被认为是后者的代表(并没有查找过具体的资料,此处还应再行考证)。虽有中国南北之人民在诸多方面差异巨大、恰如欧洲诸国各民族之不同,种族观念却从未占据过主流,至多只是省域观念的殊异。因而,在广阔的东亚大地上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
那么“文化”这一巨大的概念是否有更加具体的表现?也许是有的。书中提及,“文字”是这种文化的代表。在这片土地上,也许有着千百种语言,书写的却是同一种文字;因文字所有人有了共同的传承,有了交流的方式,亦使得这个文明有了流传下去的媒介。始皇帝一令而天下书同文,却是其一笔重重的功业了。
然而细究起来,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文化的内涵随着地域的变迁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我看来,衣食住行,再上升到文学、艺术、思想,更合适的说法兴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以文字而言,也只是在这样一个载体在形式上的统一,并不见得文字所表现的仍是一样的东西:如北地苍凉的边塞曲比之江南的丝竹之音(作为与诗、词息息相关的东西,这样讲也许说得过去吧),再如明清时不同地域出现的不同文学流派。若是这般讲得通,那么所谓“文化”所指究竟为何物?
又或许是始皇帝把那“大一统”的观念深埋进了华夏人的血脉中吧!
中国人民业已使其生活适合于其社会的文化的环境,而此环境所需要者,为一种持续的精力,一种抵抗的、消极的力量,因此他已丧失了大部分智力上、体力上之进攻和冒险之才能,此种才能本为原始森林中祖先生活之特性。
另一巩固中国社会机构的文化力量,为中国社会上固定阶级之完全不存在。因是地位晋升之机会绝对公开,人人得经由考试制度以取功名。
盖人生幸福富有不确定性,而返璞归真为唯一防护之方法。谈及中国的士大夫之流退下高位后,常流连于乡村生活,因而有此句。若是一味贪心于更多的幸福,怕是终将镜花水月一场空吧!古人诚不欺我!
(今天就到这里吧,得找个英文版看一看)

《吾国与吾民》的笔记-第50页

P50
中华民族盖老于世故,他们的生活,没有夸妄,不像基督徒自称”为牺牲而生存“,也不像一般西方预言家之找求乌托邦。他们只想安宁这个现世的生命,生命是充满着痛苦与忧愁的,他们知之甚稔;他们和和顺顺的工作着,宽宏大度忍耐着,快快活活的生活。至于西方所珍重的美德,自尊心,大志,革新欲,公众精神,进取意识和影响之勇气,中国人是缺乏的。他们不喜欢攀爬博朗山或探险北极;却至感兴趣于这个寻常平凡的世界,盖他们具有无限之忍耐力,不辞辛苦的勤勉与责任心,慎重的理性,愉快的精神,宽宏的气度,和平的性情,此等无与伦比之本能,专以适合于艰难的环境中寻求幸福,吾们称之为知足-这是一种特殊的品性,其作用可使平庸的生活有愉快之感。
P68
中国人的心灵的确有许多方面是近乎女性的。
P77
中国人宁愿采取反乎”道理“的任何行为,却不能容许任何不近人情的行为,此情里的精神与普通感性的信仰在中国人理想上树立了最重要的态度,结果产生了”中庸之道“。
P78
肾代表谁,胃代表土,肝代表火,而肺代表金,心代表木。
中国人的这种思考方法是残存有原始民族之特性的,直觉得思考既无须科学方法之校正,故具有较为自由之余地,而常常接近质朴的幻想。
P85
人生真正的目的,中国人用一种单纯而明显的态度决定了,它存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中西本质之不同好像是这样的:西方人较长与进取与工作而拙于享受,中国人则善于享受有限之少量物质。
P93
讲情理的人常能保持平衡,而讲逻辑的人则丧失了平衡。
吾们又一种先天的脾气,不信任一切辩论,若为太完全的;又不信任一切学理,若是太逻辑的。
罗素曾经很正确的指出,在艺术上,中国人竭力求精细;在生活上,中国人竭力求合情理。
崇拜此常情之结果,乃为思想上的厌恶一切过度的学理;道德上的厌恶一切过度的行为。此种态度之天然趋势,为产生”中庸之道“。

《吾国与吾民》的笔记-21 - 21

凶恶系天然存在于婴儿与野人天性中之品性,也不是退化之征象,倒是畏惧痛苦,才真是退化之标志。

《吾国与吾民》的笔记-第50页

P50:中华民族盖老于世故,他们的生活,没有夸妄,不像基督徒自称“为牺牲而生存”,也不像一般西方预言家之找求乌托邦。他们只想安宁这个现世的生命,生命是充满着痛苦与忧愁的,他们知之甚稔;他们和和顺顺工作着,宽宏大度忍耐着,俾得快快乐乐的生活。至于西方所珍重的美德、自尊心、大志、革新欲、公众精神、进取意识和英雄之勇气,中国人是缺乏的。他们不欢喜攀爬博朗山或探险北极;却至感兴趣于这个寻常平凡的世界,盖他们具有无限之忍耐力,不辞辛苦的勤勉与责任心,慎重的理性,愉快的精神,宽宏的气度,和平的性情,此等无与伦比之本能,专以适合于艰难的环境中寻求幸福,吾们称之为知足——这是一种特殊的品行,其作用可使平庸的生活有愉快之感。
······
真正轻视傲俗的人是世界上最仁慈的人,因为他看透了人生的空虚,由于这个“空虚”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混同宇宙的悲悯。
P88:中国人爱好此生命,爱好此尘世,无意舍弃现实的生命而追求渺茫的天堂。他们爱悦此生命,虽此生命是如此惨愁,却又如此美丽,在这个生命中,快乐的时刻是无上的瑰宝,因为它是不肯久留的过客。他们爱悦此生命,此生命为一纷扰纠结之生命,上则为君王,下则为乞丐,或为盗贼,或为僧尼,其居常则养生送死,嫁娶疾病,早曦晚霞,烟雨明月,胜时佳节,酒肆茶寮,翻云覆雨,变幻莫测,劳形役性,不得安息。

《吾国与吾民》的笔记-第117页

P122
婚姻为女子在中国唯一不可动摇的权利,而由于享受这种权利的机会,她们用妻子或母亲的身份,作为掌握权力的最优越的武器。
妇女的德行总以不健谈不绕舌为上,又不要东家西家地乱闯闲逛,又不宜在街头路侧昂首观看异性。
结合了家庭,女人们踏进了归宿的窝巢。她们乃安心从事于缝纫与烹调。可是现在江浙中等人家女人倒不事烹调与缝纫,因为男子在她们自己的圈地上打倒了她们,而最好的缝工和司厨是男人而不是女人。男子大概将在其他事业上继续排挤她们,除了结婚时唯一的例外。因为男子在任何方面所可获得的机会,便利远优于女子,只有结婚为否。至于婚姻分内,女子所可获得的便利, 优于男子,这一点她们看得很清楚。
对于中国人,女人爽脆就是女人,她们是不知道怎样享乐的人类。
生育小孩,鞠之育之,训之悔之,以其自己的智慧诱导之以达成人,这种任务,在开明的社会里,无论于谁都绝非为轻松地工作。
著者又曾见到美丽的姑娘,她们并不结婚,而过了三十岁,额角上早早浮起了皱纹,她们永不达到女性美丽的第二阶段,及其姿容之容光焕发,有如盛秋森林,格外通达人情,格外成熟, 复格外辉煌灿烂。这种情况,在已嫁的幸福妇人怀孕三月之后,尤其是常见的。
假使造物是残酷的,那么造物正是公平的,他所给予普通女人的,无异乎给予杰出的女人者。 他给予了一种安慰,因为享受做母亲的愉快时聪明才智女人和普通女人一样的情绪,造物注定了这样的命运而让男男女女这样地过活下去。
P132
古代中国闺女实际上比之欧美女子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不过受了较好家庭教育,则她可以增厚一些培养为良母贤妻的基础。而她的一生也没有旁的事业,只是做做贤妻良母而已。
最好的标准妻子有人说过:要有新知识而具旧德性的女子。
P148
不过把中国妇女和欧美女子作一比较,则中国摩登女性还是比较稳足和庄重,但在另一方面,她们比之西洋姐妹们似较为缺少自动和自立的精神。或许这种根性是存在于她们的血胤里面的。假令如是,一切不如任其自然,因为忠实保持固有民族之本来面目,亦足称为伟大。
P158
每个家族,在中国,实际系一互助小组织,在这个组织里头,各人尽其力而取所需。
中国人的殷勤礼貌,不能依照爱默生所辖的定义”作事情的欣欢的样子“来下界说。中国人办事的殷勤成都完全要看谁是他所与工作之人,他是不是同一家族中的人或家族的朋友。
中国的社会,已被家族制度割裂成许多小个体;在它的里面存在着其固有的合作,但个体与个体之间,没有真实统一的联系,除了国家。因为过去中国在这个世界实际是孤零零的生存着,未受剧烈的竞争倾轧, 因而国家观念和民族主义,没有积极地发展起来。如是,家族意识替代了欧美的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有几种类似民族主义形成时在发展着,但欧美人毋庸为之吃惊。中国人的本质里头,深深伏有一种根性,吾们愿意为自己的家族效死,但不欲为国家而死,更没有一个人肯为世界而死。

《吾国与吾民》的笔记-第44页

“如刘伶者,能饮酒累月而不醉,尝坐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曰:死便埋我。”

《吾国与吾民》的笔记-第15页

文化是把中国人民结合为一个民族整体之基本要素

《吾国与吾民》的笔记-第150页

这里谈到中国人公共精神的缺乏,中国人乐衷于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性"活动,但往往关乎于国家危亡的大事,大家似乎不置可否,这就使我想到了为什么代议制政体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中国人需要一种强权使国家稳定

《吾国与吾民》的笔记-第12页 - 导言

我以为观察中国之唯一方法,亦即所以观察其他任何各国之唯一方法,要搜索一般的人生意义,而不是异民族的舶来文化,要渗透表面的古怪礼貌而觅取诚意的谦德;要从妇女的艳装异服下面,寻求真正的女性与母型;要留意男孩子的顽皮而研究女孩子的幻想。此等男孩子的顽皮,女孩子的幻想,以及婴儿之笑窝,妇人之哭泣,丈夫之忧虑——它们都是全世界各处相同的表象。是以吾人只有经由丈夫之忧虑与夫人之哭泣,始可能正确地认识一个民族,差异处盖只在社会行为之形式而已,这是一切健全的国际批评及基点。

《吾国与吾民》的笔记-第13页 - 第一章 中国人民

P006
的确,想要尝试去了解一个异民族及其文化,尤其像中国那样根本与自己不同的文化,此种工作非常人所堪胜任。因为此种工作,需要宽广之友情,需要一种人类博爱之情感。
他一方面需要超越的观念,一方面也需要一个淳朴的心地。
一个十足的欧洲人在中国不说中国语言,而道地的中国人不说英语。一个欧洲人说中国话说得十分流利,将养成同化于华人的心理习惯,此等人将被其过人目为古怪人物;中国人说英语说得太流利而养成了西洋人的心理习惯,将被削除国籍。
第一章 中国人民
P15
文化把中国人民结合为一个民族整体之基本要素。南方中国人民在其脾气上,体格上,习惯上,大抵异于北方人民,适如欧洲地中海沿岸居民之异于诺尔曼民族。
P21
其实人类退化的信号,倒不在乎龌龊。而却恰恰在乎畏惧龌龊,而且从一个人外表来批评他的体格和品行之健全与否,实在是危险的。
欧洲人不耐华人迂缓舒徐,而华人则不耐西人之躁急好动。
第二章 中国人之德行
目录:
圆熟
忍耐
无可无不可
老猾俏皮
和平
知足
幽默
保守性
和平
P38
当一个人富有妥协精神而自足于和平状态,他不会明了年轻人的热情于进取与革新具有何等意义。
P41
就因为生存与这一个社会里,那儿个人的一些权利没有法律的保障,只有模棱两可的冷淡消极态度最为稳妥而安全,这就是它的动人之处,此种微妙之旨故非西方人之所易于理会。
冷淡之于中国,具有显明的“适生价值”。
P47
道家哲学在理论上和实际上即为一种俏皮圆滑的冷淡,是一种深奥而腐败的怀疑主义。它是在讥讽人类冲突争夺的枉费心机,以及一切制度,法律,政府,婚姻之失败的嘲笑,加以少许对于理想主义的不信心,此不信心之由来,与其谓由于缺乏毅力,毋宁说由于缺乏信任心,它是一种与孔子实验主义相对立的哲学,同时亦为所以补救孔教社会之缺点的工具。因为孔子之对待人生的眼光是积极的,而道学家的眼光则是消极的,由于这两种根本不同的元素的锻冶,产生一种永生不灭的所谓中国民族德性。
道家思想有如吗啡,含有神秘的麻痹作用,所以能令人感觉异样的舒快。它治疗了中国人的头痛和心痛毛病。它的浪漫思想,崇拜天然,际乱世之秋,宽解了不少中国人的性灵。
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中国的民族生命所赖以活动。
简言之,吾们固承认人类努力之必须,但亦需容忍它的虚妄。这一个普通心理上的状态,势必有一种倾向,发展被动的滋味的智力。“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在这一个基本原则下,一切中国人之争论都草草了事,一切计划纲领大事修改,一切革命方案大打折扣,直至和平而大家有饭吃。


《吾国与吾民》的笔记-第4页 - 导言

她毋宁生活于大自然的旷野,昼则煦浴于阳光,晚则眺赏于霞彩,亲接清晨之甘露,闻吸五谷之芬芳;凭借她的诗,她的生活习惯的诗与辞藻的诗,她熟稔了怎样去颐养她那负伤太频数的灵魂!
······
她总能秉一种可怕的幽默,与近乎狂野的沉毅气度,冒万难而前进;千辛万苦,最后卒能拨乱诛暴,以自复于常轨。不差,她是民族之耆艾;就只是民族之耆艾,已该是值得叹赏之所在。
······
不论如何遭遇,她的平静的生命,永远无扰而长流,不辞痛苦与忧愁,亦不震撼于虚荣与屈辱——细小之情感只足以激动幼稚的心灵——如过去两百年中,立即毁灭与立即崩溃之威吓,亦未曾稍为所慑。胜利与失败,已不复能弹动她的心弦,困厄与死亡失却了它们的刺激力,而联系数百年的民族生命之暗影,亦遂失去任何严重的意义。

《吾国与吾民》的笔记-第38页 - 中国人之德行

“心智上稳健过当,常挫弱理想之力而减损幸福的发皇;和平可以转化为懦怯的恶性;忍耐也可以变成容纳罪恶的病态之宽容;保守主义有时可称为迟钝怠惰之别名。”


 吾国与吾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