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中国学十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研究 > 域外中国学十论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0
ISBN:9787309033779
作者:葛兆光
页数:191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吉登斯不懂中文,虽然他来过中国。他对于中国的叙述,其实是借了另一些懂中文的西洋中国学家的叙述,在西方,很多由中国学家表术的关于“中国”的知识在支持着各种各样关于“世界”的理论,只要这些理论家希望他们论述是关于“世界”的,他们就只好凿壁偷光式地向中国学家挪借关于中国的知识。可是,他们一不留神就出了纰漏,这应当怪谁呢?其实,这一类情况很多。在我们的学术研究界,对于使用第二手段资料的鄙夷一直是很厉害的,不过对于这些来自西洋的顶级理论家,有时候,口气就似乎软了下来,这些人心里在想,谁叫他们是洋人呢?仿佛是外国人就可以网开一面。

内容概要

葛兆光,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清华大学教授。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宗教、思想、文化史,若有专著《中国思想史》.《祥宗与宁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中国经典十种》、《中国禅思想史》、《葛兆光自选集》等,随笔集有《老磐在洞》、《并不遥远的历史》等。                             /丛书策划贺子遂陈麦育
/责任编辑 高若着海

书籍目录

缺席的中国(代序)
1十八世纪的学术与思想
2九十年代日本中国学的观念
3评兴膳宏、川合康三《隋书经籍志详考》
4从丧葬制度中理解中国宗教与社会
5日本的中国道教史研究印象记
6文献学与历史学的进路
7重新清理唐代宗教的历史
8见微与知著
9隔帘望月也是洞见
10学术思路的转换
附录一:语言学批评的前景与困境
附录二: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中文本译者序
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是域外中国学十论,主要的内容包括十八世纪的学术与思想九十年代日本中国学的新观念评兴膳宏、川合康三《隋书经籍志详考》、从丧葬制度中理解中国宗教与社会、日本的中国道教史研究印象记、文献学与历史学的进路、重新清理唐代宗教的历史、见微与知著、隔帘望月也是洞见、学术思路的转换、附录一:语言学批评的前景与困境、附录二: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中文译者序、后记。

图书封面


 域外中国学十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展缩之间——读《域外中国学十论》 (葛兆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一遍读完此书之后,搁置了一个月,重新翻过第二遍。裒辑成册的书,是一些欧美与日本学者对于中国的相关学术著作的书评抑或其他。下意识地留意了一下每一篇的发表时间,和原著时间(不少著作仿佛读得甚早迟迟未见翻译,也有不少欧美著作,还是作者在日本访学时先读的日译本方才留意入眼似的),总有些隔阂,或长或短的,当然也有即时的交流与反馈。但不管怎样,域外中国学(海外汉学)这个领域之前,离我稍远,只是管中窥豹,从中汲取着点滴视野的扩大。关于域外中国学,一个庞大的命题,其实到未花了多少功夫去正名,大概也只有《方法としての中国》中关涉了(日本)汉学与中国学的存在与焦迫的问题,而更多的内容只是在葛兆光老师自己都关心的范围内:思想史(包括文化史)和其中宗教史的表现及方法。这样相关的著作的阅读札记,半是述人、半是立己地捧出了这样的著作,当然仿佛若“立此存照”。依然是自己的视域,在透镜的重叠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基本的学术兴趣、方法,在欧美和日本的中国学(不再正名了,姑且作为“他者”的旁观而已)里本来便有了各自的特色与传统。比如欧美的中国学或者说东方学家往往有着很好的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北京,在底层民俗上颇有些模式、方法的启迪。当然,丰富的想象力的构建,也带来弊病的暴露:想象与构建,在这方面文献足征的常识的对比下,有些时候会质疑起了自己的“常识”——难道自己身在此山中而未曾洞见这些描述,抑或那些学者太隔帘望月而构建了这些叙述?当然,对自己,常识的打破没有什么坏处的,换一个角度去审时度势一番而已。当然,日本学者的整个方向就细致而谨慎得多,文献上的细读让我记忆深刻——至少,在有些方面,这样的学术话语并不相同,细致得真让人啧啧。此外,他们隔着大洋稍稍客观没有染上中国意识形态标准的“曲折”,在宗教、文化研究上又多少也不断翻译着欧美的著作汲取着新的方法。不过,在葛兆光老师的笔下,更带着他的角度去接触文献,视觉焦点貌似有着稍稍的偏移。比如在《文献学与历史学的进路里》(该文作于1998年)葛兆光老师言及在日本与吉川忠夫教授讨论里问出的“是否过分重视经典文献和上层精英”,这个问题本身是葛兆光老师在那个时期研究的方法的一个转向——从文献走出,将研究的焦点和视野移向了一般化的生活,然而以己度人,有时也却哑然。两次阅读之间,览过一遍《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葛兆光,2003年8月,三联)。《域外中国学十论》中相当的部分关涉了宗教史的内容,有些在《屈服史及其他》外编中的篇目也果然与之重出,不过,还是觉得有相当多的篇目,如果一并塞入《屈服史及其他》中的话——只要不嫌弃喧宾夺主外编太多的话——也算是翔实的读书札记和文献综述了,尤其是那篇《日本的中国道教史研究印象记》,很多很小的一笔带过的综述,其实还是要相当的笔力的,期间总记得了日本道教研究的特点的总结和概括,而在这种综述里最后自身敏锐而直指的方向,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屈服史及其他》中的汲汲的目标——但同样的,一些创见有时回头来条分缕析原来仿佛还是颇有些域外汉学处得来的启迪,文化史、思想史的领域渐渐延伸,不少方法、启迪得观来自于外,取长补短,本身也是一种思考了;但青出于蓝与否,仍待存疑。一个人的书读多了就怕腻味。仿佛如同自己生怕一落了言筌,给看穿了没本事跳不出似的。关于宗教史、思想史的方法,大概是最近览其书太多,颇为复沓了,这本裒辑的读书札记集里,自身的透镜,有时貌似也稍稍着了色,噫嘻。对于我自己而言呢,域外中国学,不过是又一次材料、视野的扩大,打开了另一扇大门。知道在什么地方,许或还能步出自身的畛域,也不必五十步笑百步地留在原地。游移不定如我,在大学的光阴里发现“新”。想起去年,莫名其妙地在读书中偶然知道简帛等等——其实原初的兴趣不过是认字,就像在《说文》里顺便翻起了吉金进而进入了青铜器,伴随着读礼、读左传、读诗经地进入了器型学等等的青铜器的世界,再往后模模糊糊地还去认了几片甲骨,不过这其中的想象力自己实在是自愧不如,只有将熟悉的几个干支几句文例记着了,余下的每每请教橙子;不过至今引以为憾的还是音韵——三代以前,不通音韵,至今仍未憾事,楚系文字的音通之例,等等均付阙如;目录是门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敦煌的卷子之类,一段时间的课程伴随着巨大的文献资源,至今都觉得,整理与辨识,还有无限空间。再往外,文化的泛泛也让我带来诸多的视野的问题。放眼向外看到了“中国学”,以“the other”的形式存在。不过,掘井开源,还当浚流善用,不是一篮子打满,拣择之功,等等。兴趣是兴趣,放得太大也终究得收回来,处处好玩,总担心着收不回来自己把自己给淹没了。何况东西是别人的,读过的也是second-handed的,既知过滤过,自己也当小心。呜呼。深诫之。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太散了,不是相关领域的没看的必要
  •     整部书就是在堆砌文字,看不出什么精彩,标题倒是颇有些罗志田的路数:大而空;葛兆光先生名气很大,学术地位也很高,但这本书的性质,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稗贩。葛氏的学术路数类似余英时,但稗贩的成分更高,以我看,其水平不但不如余氏,而且不如余门弟子罗志田。
  •     肯定是翻过,老葛太能写文献综述了
  •     纸质非常好,感觉很重手^_^~~都是葛先生的研究心得和一些读后感,从中可以看出不少海外汉学的信息。看了之后,最深印象的是日本汉学家们的爬梳精神。我想我实在应该好好学习。真的是本好书。
  •     主要是对国外中国学研究论著、特别是日本相关论著的书评。大致看完后有两点体会:1.对东洋和西洋来说,研究中国是“中为洋用”。我们在看这些作品时,也要始终意识到这一点,必须予以转译,直接的拿来主义是不行的。2.学术和思想是两码事。中国古人可以在把儒家思想研究得很透彻的同时,以厚黑为行事准则。西方那里,说叔本华是小乘、海德格尔是大乘,他们说得出来却做不到。
  •     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子羞欲死。
  •     和作者的研究取向有关,域外大多集中在日本,中国学也大多关注于宗教学
  •     1964年7月9日夏威夷大学,铃木大拙用英文演讲《在禅之中的个人》。当演讲即将结束时,有人提问:“真理是什么?”先生回答:“冬冬、冬冬、冬冬”。有人再问:“这意味着什么?”先生依然是:“冬冬、冬冬、冬冬”。下面,骤然响起了不绝的掌声。
  •     视野
  •     群向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子羞欲死…
  •     感觉还行,葛兆光的一些书评、序言和短论组成,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写作文史类图书的书评样稿。
  •     葛兆光的提问倒是很有特色的呃
  •     对方法论的反思(但还是默默种了好多草^^
  •     葛老师的作品绝对有质量保证,稍显专业了一些,但值得一读
  •     有意思么。。。
  •     葛的读书笔记
  •     代序很有启发
  •     书评的结集,强调“文献、考古、调查”的三重证据法,学习他山之石,或重视社会学对家族区域的研究方法、或强调现时性的影响、或精细地处理文献,以具体著作的评介带起对方法论的反思。
  •     学术性太强,内容也很偏。
  •     向来对学术商榷/争鸣/书评类文章有点排斥,所以拖到现在才读了这本。等于把海外中国学的一些名著又捋了一遍,挺清晰的。葛老师是个好老师。
  •     读了前言和前两章,有点失望。
  •     所谓域外,实际也就仅限日本,即使涉及欧美也是通过日文(这确实是一条捷径)。书名有点大,内容远不至于成系统,且只有宗教与思想两个论域。
  •     论文集,甚入。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总是很有趣的事情。
  •     关于海外中国研究著作的一些书评。葛先生的书除了重复率高一点之外,思考方式、学术视野都非常值得学习。面对外国人的中国研究,中国学者要么视若无睹,要么极度焦虑。说到底,开放还没有成为一种想当然的风气。但是高明的学者自然会有那种意识和焦虑,只不过是现在平庸者占据泰半江山,所以让人感觉学风不振!
  •     这本书主要是学术札记,收录的文章大部分是九十年代的书评集合,综述性较强。作者围绕思想史研究,文笔优美,逻辑清晰,传递的知识密度尚可。葛兆光老师的文章可读性很高,由浅入深,举重若轻,迫切想要读更多他的文字。复旦这套“名家专题精讲丛书”非常赞,是管窥文史研究的科普性读物。
  •     书评,跟其他本子有重复
  •     稍有些偏重和重复,但仍不乏思维的闪光点
  •     大神巨作,可惜了,没怎么看啊。
  •     从周边看中国~
  •     好。很明显可以看出海外中国学掺杂社会学人类学方法和区域化个案化的研究思路特征,别开生面也饶有趣味。
  •     葛兆光
  •     很多术语没看明白
  •     美国汉学太走红,还是借鉴下日本治学取向吧
  •     以书评看域外中国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