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宽容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文化与宽容

出版社:社科文献
出版日期:2009-9
ISBN:9787509709603
作者:俞思念
页数:295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文化的本质和源流  文化的本质和源流,在于它在生长和发育中不断交流、吸纳、碰撞、融合。这正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的表现。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交流、会聚都孕育着文化的跃迁;宽容性使文化得到质的飞跃。宽容,是文化的特点和本质,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认识和说明文化的这一本质特征,是本书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恢复和推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解释的一项重要理论工作。  一 什么是文化及文化的历史  现代文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既往的文明积累与现实的重新创造相融合的结果。传统文化秉承地理与历史的客观环境,汲收长时间的人文熏陶,连接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活动中的创造而来,又在客观规律和主观作用下向着现代化潮流而去。这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着极其深厚的内涵,流转、延伸着的自然与社会过程。揭示这一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哲学作为人类认识工具的任务,更是不同文明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共同课题。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不是生活在一个大变动时代的人们,是体会不到的;而当代世界与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变迁,又把我们对于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关于文化的本质以及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复兴事业所提供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阔的。  文化是在相当长时间里留存下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经过积淀而相对固化在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由于“文化”一词的多重含义,我们可以从窄到广在宽泛的领域里来理解它的深厚内容。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从一般意义上分析问题时,可以把它看做与文明相等同的口径和概念;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在日常生活的直接层面上把它看成是精神现象和知识水平的指称。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是由历史沿袭下来的思想、道德、艺术、风俗、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有机复合体”。它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明,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  原始人曾用一串贝壳挂在脖子上装扮自己,这就是一种文化意识。当然,在蒙昧时代,人们只能首先解决吃和穿的问题,到了生产有了结余,才能产生脱离体力劳动的文化人,出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所以,文化既是人类在生长中的一种本能,又是社会财富有了增加时的产物,社会能养活多余的人,于是文化便繁盛起来;文化在以往时间里似乎是一件奢侈事,是有钱人的事,是财富的象征。只有在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社会中文化才能表现出与人本身的亲和力,体现文化与人的本性的一致性。所以,文化也称“人文”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于文化的观察角度是可能出现天渊之别的,但在文化的领域中都可以得到各自的解释和试验。有些办法或制度看似决然对立,有时甚至被推向了彼此不相容的境地,但在社会实践和人们的逐步理解中,都是一个在发展中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可以在这种可能性上或那种可能性上走向趋同或产生同一结果。所以,只有从超越现代化过程的物质层面来看待文化的内涵,才能深刻理解文化的价值。  我们可以举一个常见的事儿来体会什么是文化及文化的价值——  某大城市人口众多,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自然面临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可他们改来改去,改得最多的,是调整线路、升级车型、换新站牌,而在改善服务质量上未作根本考虑,特别不能理解的是,以现代管理之名,将原来跟车出行的服务员裁减,变成无人售票车。于是,一切与服务有关的人文关怀——对不起——全免了。过去深受乘客爱戴的服务标兵下岗了,并且永无用武之地;需要得到车辆内的相关服务或由售票员来解决的纠纷等,通通得由乘客自理了;为投零币而带来的不便和纠纷也随之发生,并将无休无止地延续下去;乘客上车时间的延长也是不被考虑的。另外,对司机的关心、对安全的关心、对就业这件上下都在操心的事的关心,都在这一“改革”中被抛到了脑后。当人们注意到现代管理中的新方法和搬来了“减员增效”的口号时,却把服务行业的人性化和文化(关于经济以外的因素)丢弃了。这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为什么无人售票车仍然在行驶,这项改革措施似乎已经被市民和管理层所接受和认可呢?可以说这里发生的就是文化的宽容,先试验再比较,在比较中再选择。就说公交无人售票,在社会逐渐向自然回归、向文化回归的时候,在人们逐渐明白文化的价值超过经济的价值时,或者还需要用文化的作用来解决经济的问题时,相信改革的杠杆是会向另一头倾斜的。文化的宽容允许人们再作选择。由此我们想到,现代化与文化的冲突在有的时候虽表现得这么直接,但终究又在文化的博大与宽宏中得以化解而走向新的进步。所以,在深层意义上来理解文化,它的确是改变思想方法上的近视的矫正器。  现代社会,文化在互动、传播、变迁中成为越来越活跃的因素。在大量的经济活动中,文化对于经济的直接和间接作用都体现得不容置疑。比如,作为文化核心层的道德观,在当前经济工作中也应当作为一种社会共识和制约因素,成为抵制欺诈和假冒伪劣行为的一道防线;诚信意识应当成为自然人和经济人的共同操守,以筑成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道德底线。儒家政治理念的核心是德治,而这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下的治国方略,体现了现代性要求与传统文化的一致和切合,也体现了文化深义的长久价值。可见,即使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最深层的东西也不在于经济,而在于文化,在于长久地体现出社会价值的文化。  在中国,讲起历史与文化的源头,都要说到三皇五帝,其中记述得较多且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炎帝和黄帝。多少年来,我们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随着中华民族的演进,这种伟大的历史凝聚力非但没有丝毫的减弱,而且总是在民族的危亡中不断地显现出来。尽管关于轩辕氏、炎帝、黄帝的传说不一定是历史的写实,但作为某种民族文化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化,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文化传统所具有的强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力量,其重要意义是无可比拟和不可磨灭的。  随着现代化的前行,在学者们的视域中,文化的价值在放大,在延伸,在变成真正的精神享受和永远的精神寄托。这是千百年来文化的追求和社会进步的结果,是一种崇高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然而,文化在人们的当下认识和在官员的政绩观中还只是经济生活的附属物,现在流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说法,就是最好的注脚。不过,即使这样也是一种进步、一种现实的必然和必需,是一个过程。这与学者们的认识可能还有差距,但又不妨碍他们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找到共同之处。请相信,随着现代经济的充分发展,文化之于经济的婢女地位是会被现代文明的提升所形成的新观念改变的。  一位海外记者记下了游览绍兴时自己的许多感慨。在他看来,从绍兴这座历史名城,可以体会到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尽管它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绍兴回来重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绍兴在心中又增加了几许分量。一个城市也将在文化的检视中寻找其价值,获得满足与荣誉,直至获得应有的物质回报。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宛如高价商店陈列品,只能以一组无意义的数字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文化其实就是生活,遗弃根与泥土般的血缘联系,城市不过是一朵空中浮云。生活在一座失忆的城市,或许最不需要的就是文化。  现代化是一个易逝易变的过程,而文化则是一个不断累积和逐步释放其能量的过程。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长时问的积累中延伸,更具有巨大的时间和空间穿透力,更具有人性的亲和力和渗透力,因而更应得到重视。所以,关于文化宽容的认识和发扬,值得反复提出和深化。  ……

前言

  “宽容是一种世界观。”  “宽容为本,和而不同。”  这是我经常提到的两句话。  这两句话可以大致概括我对“宽容”的理解。我认为,求“和”比求“同”更为根本。在这个世界上,“同”是相对的,“不同”是绝对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种族,各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如此等等,这是任何人、任何力量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不管时代特点如何,只要人类不想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就必须求得共存、共荣。因此,“宽容”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历史上,我们曾经因为宽容而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曾经因为不宽容而留下惨痛的教训。无论是从民族命运层面来看,还是从个人感受层面来看,抑或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我认为宽容研究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这是我编辑这套丛书的最初缘起。  自从20世纪90年代,我在华侨大学正式提出自己对宽容的理解以来,宽容研究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从2003年开始,宽容研究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时期。

内容概要

俞思念,1948年1月生,湖北汉阳县人。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届研究生,1985年博士研究生。1995-1996年赴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文化的本质和源流  一  什么是文化及文化的历史  二  文化的宽容是其不可移易的本性  三  文化的跃迁来自于文化的宽容  四  文化视角与文化观的特点和优势  五  文化的永恒价值是文化的宽容之源  六  在文化问题的探讨中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文化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启示  一  近代中国文化面临的巨大冲击  二  近代中国的出路与文化走向的探索  三  社会主义作为文化的传播与中国的早期反应  四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意识与活动  五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第三章  无产阶级文化是不是宽容的文化——对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文化思想的解读  一  列宁对于无产阶级文化的理解  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精华  三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在实践中的作用第四章  文化的宽容在文化建设中呼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一  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起伏  二  苏联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说明了什么  三  伴随着新中国崛起的社会主义文化探索  四  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建设上的主要经验第五章  寻找宽容文化。寻找复兴之路——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  一  从传统文化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  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的文化建设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集中体现  四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克服传统文化的障碍  五  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进步: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  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  七  中华文化的宽容精神在现代文明中的实践第六章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宽容文化  一  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作用被提到新的高度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时代中的回应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的转变  四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五  走向现代化的文化创新扩展了当代中国文化的视野  六  和谐文化下中华文化的人文魅力  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支撑第七章  当代中国文化的宽容与多彩  一  历史与文化走进现代校园  二  民族文化在世界潮流中再创造  三  化腐朽为神奇的商业营销策略  四  文化是沟通时空的桥梁和纽带  五  在历史与文化中寻找城市的真谛  六  和谐中华下的地域文化腾飞  七  荆楚文化的与时俱进与文化振兴战略  八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件大事  九  古都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十  小结第八章  文化的宽容与文化的未来  一  经济全球化不改变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  二  在时代浪潮中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  三  面对不同文化冲突的理解和态度  四  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文化的宽容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世界视角  六  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意蕴结语  当代文化的价值与文化的追求  一  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与光明前景  二  文化是财富的象征——未来文化新观念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编辑推荐

  《文化与宽容》是《宽容研究丛书》之一的《文化与宽容》,书中具体包括了:什么是文化及文化的历史、在文化问题的探讨中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在实践中的作用、伴随着新中国崛起的社会主义文化探索等内容。  《文化与宽容》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文化与宽容》内容简介:文化的本质和源流,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文化的宽容是文化跃迁的缘由,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和文化内在的演变逻辑。在民族历史上具有宽容品格的中华文化,获得了辉煌发展。当马克思主义传到东方,并且植根于中国这块特殊的文化土壤时,中国的命运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向复兴和发展的伟大实践。通观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认识文化的宽容与跃迁的规律。把握文化发展的时代方向,对于当今中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的构建,对于认识文化的永恒价值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认识意义和实践意义。

图书封面


 文化与宽容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