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毕竟是家山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无双毕竟是家山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515500478
作者:朱小平
页数:229页

章节摘录

一  家山无双    1.什刹海忆旧    什刹海    雨中游什刹海,坐上三轮车,雨色婆娑,另有一番情趣。胡同游开发很早,现在在海外也很有名气。但对于我来说,坐上三轮车,不如迤逦漫步,细细品味幽静的什刹海。数年前游什刹海,凭栏望海,曾有七绝吟咏:“漪空皱绿柳葱茏,小刹垣墙若隐红。横去兰舟桥下过,朦胧塔影待新晴。”诗未必佳,景色却令人痴迷。    我自幼生活在北京什刹海畔.从小学开始直到青年时期,夏秋之际,几乎天天到此游泳玩耍,有时一天游三四次,风雨无阻。那时暑夏无空调,经常夜里跳进什刹海。什刹海的水泡大了我,小学三年级就有了深水合格证。青年时期游泳要游到11月末。冬天,小时候去滑冰车,上中学以后滑冰。我初中毕业参加工作后的单位也在什刹海畔……古人说:“无双毕竟是家山。”(清·龚自珍)家乡不是抽象的,那就是碧水柳荫、小桥秋荷的什刹海。    今天的什刹海可以说是老北京最后的一片净土,旧貌基本没有改变,但是商业化的冲击已使得幽雅的什刹海改变了以往的宁静。《北京青年报》曾载:“……整条街噪声超过了70分贝。其中女孩子的笑声74分贝,音响放的诺拉琼斯的歌声80分贝,现场乐队演奏84分贝……”,居民“窗前的噪声最低都在68分贝以上”,这是夜色中什刹海酒吧的喧嚣。谢天谢地,雨中的什刹海酒吧难得有一天的沉寂。    当然,有忧亦有喜,什刹海周围15条胡同环境整治工程早已启动。我前年还去大、小金丝胡同等地转了转,这些胡同皆历经百年,胡同、院落以及院墙、大门、台阶等基本保持了老北京胡同的旧貌。据说改造风格是“修旧如旧”,基本保持原有的灰色基调,这很令人欣慰。    那么这种老北京人文宁静的风格与喧嚣嘈杂的酒吧如何协调一体呢?据报载:什刹海酒吧是从2001年出现的,那时也不过两三家,而目前已增加至一百多家。什刹海地区的地价已迅猛上涨。我曾注意到什刹海所属西城区政府和什刹海风景管理处的态度:“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将什刹海地区分为‘前海热闹区’、‘后海安静区’和‘西海垂钓区’,形成以前海为龙头,向后海、西海辐射的什刹海旅游休闲产业经济圈。”(见2003年6月19日《北京青年报》)据西城区常务副区长隋振江指出:“从目前酒吧街的发展来看,一些酒吧的风格与宁静的风格不符,必须有政府的力量介入,才能使什刹海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数月前曾于什刹海酒吧小酌,只见万众喧嚣,曲奏亢奋,士女如云,夜色如昼,众人皆醉而我为之心悸。    什刹海的传统风格主要是宁静,周边的饭馆很少,据我少年时代印象似乎只有烤肉季一家。商业街主要集中在烟袋斜街(报载这条斜街将修缮成清末风格)。什刹海主要是古迹、民居,清代主要以恭王府、醇王府为主,加上一些庙宇,“宁静”二字真是恰如其分。什刹海周边有很多名人故居,如郭沫若、宋庆龄、梅兰芳、杨沫、吴冠中等人。我青年时代于此拜访过不少名人,如萧军、侯宝林、骆宾基、张效彬、潘洁兹、张伯驹、张中行、马海德等等。我曾采访过的清末最后一位太监孙老,他就住在鸦儿胡同的广化寺里。那时,他还送给我一幅他写的字。这还未计徐帅、杨勇上将、钱信忠等故居,至今犹在。因为徐帅的倡导,使得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柳荫街名传遐迩。如果从近代往前上溯,则更数不胜数。有人编过一本书《什刹海的名人遗迹》,可见在什刹海的特色中名人故居居其一。当然,什刹海也有著名的荷花市场,可惜雨色如烟,胡同游没有这一站。    荷花市场什么时候才出现的?有人认为,元代已是“饼铺饭馆云集,酒旗锦延数里”、“沿岸处处是酒楼歌台”。现有史可据的是,明清鼓楼前才是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米市、面市、绸缎市、珠宝市、鹅鸭市、果子市(现鼓楼西大街还保留了这个胡同名),加上商肆作坊,触目皆是。但我查了《明北京城复原图》,那时西海位置上仅标明积水潭,后海、前海皆无此名,后海区域是一片稻田。周围触目可见“净业寺”、“莲花庵”、“杨园”、“王园”等庙宇、府邸之名。清乾隆京城图已见西、后、前海水域,但无名,仅标明有什刹海。三块水域周围有“什刹海寺”、“太平庵”、“广化寺”等二十余座庙、观、寺、庵,未见有荷花市场之名。尽管如此,但什刹海种植荷花的悠久历史是存在的。    实际上什刹海是连积水潭也包括在内的,积水潭称什刹西海,与什刹后海、前海统称什刹海或后三海。其实什刹海乃明代一古庙之名,位于后海西岸,后来人们把庙前的湖泊叫成了“什刹海”。也有因净业寺之故,称之为净业湖。在元代是称为海子或积水潭的。积水潭在元代成为海港后,什刹海也成了风景区。因为当时湖山园林皆为皇家禁地。一般人不能涉足,所以什刹海和南城的陶然亭就成了文人墨客酬唱游玩之地。    P1-3

前言

最近朱小平送我的书,旧体诗词集《朱小平馀事》、随笔集《燕台旧墨》,我都认真看了,很好。旧体诗词能写得如此,非常不容易,一是见作者对这门学问研究之深;二是见作者确乎有此才气,因为旧体诗词不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当然,不是说就无懈可击。从古到今,任何人写诗词都会璧瑕并存,但朱小平的旧体诗词应该说是写得相当不错的。来我这里的朋友看到了,都要拿走去看。    我和朱小平相识多年了,因为都在媒体工作,是新闻界同行。我在《北京日报》,他当时在《北京法制报》,后来调到《北京市场报》。我注意到他在中青年同行中是学识比较广,功底较为深厚的。最近有机会更深地接触,加深了对他的认识。依他的年龄,读他的诗文,看得出他读书多,涉猎广。他的诗文中历史资料多而翔实,用典多而准确,就是证明。在他的新诗集中,有一首诗,八句用八个典故,又都贴切适合,很难得。旧体诗词写好是很难的,格律诗的平仄就不易。我小时候上过私塾,学过一些。以前画漫画,曾配过一首《西江月》,廖冰兄看了,提出平仄格律的问题。虽是熟人间善意地随便说说,但确实说得有理,打那以后我就不敢写了。现在,有人写了发表了的诗词,不少是不讲究平仄格律的。古体诗词的“引经据典”,重要的是要引得准确,现在看到有的“引典”用错了。朱小平则用得很准确,那是要积淀的。最近有个单位送我一本新挂历,人家来电话询问,我本应感谢的,却先说了意见。因为那挂历里的一幅画里,大门上贴了幅楹联,上下句最后一字都是平声,中间也不对仗对方听了恍然大悟,因为不知道楹联诗词的基本规律和讲究。古体诗词和楹联不是不可以为现代服务,但基本的规矩还是要讲究的。朱小平的作品就是古为今用的,而且用得好。    《燕台旧墨》里提到的一些人物,我都认识。以前,我就很注意作者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上写的有关人物的随笔,当时我都认真读过。作者写人物很有特点,不仅是文笔优雅,考据、摹写、刻画也颇为讲究,可见匠心。他写张大千的文章就很见功底。写过去的人物、事件,查史料,引用资料不算难,可他在充分占据史料的基础上。自己融进去了,那就要功力和水平了。    朱小平这本新集子《燕京怀旧录》(即《无双毕竟是家山》),其中不少文章过去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就看过,印象很深。近年来,影视是“清宫热”,书刊是“北京热”。有些作品是把过去的东西都“勾沉”起来,影视中的人物事件有的不准确,京味儿文学中的语言也不是精华,有的是拾了过去时代就已经为人摒弃的“牙慧”;一搞“京味儿”全都是大糖葫芦、南城旧事。其实,京城传统文化广博深厚,是要下功夫挖掘的,浮躁了不行。文史馆整理史料,要求“三亲”(亲历、亲见、亲闻),这里有年龄的问题,差一岁,就差了365天,有些事件就难以亲见、亲历了。后来人要写准确,查阅考证就要花大力气。    从朱小平的作品说了相关联的一些看法,不是我个人如何如何。李滨声没什么,也就是午岁大了些,经历过的多了几年而已。2007年12月12日,北京博物馆学会颁发了证书,聘我为北京博物馆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顾问。我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所托付的工作负责,把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做好。由此想到朱小平这本新作从文化、文史甚至考据的角度谈老北京旧人旧事,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发自内心热爱、研究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这是很令我感动和欣慰的。    李滨声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在充分占据史料的基础上,自己融进去了。从文化、文史甚至考据的角度谈老北京旧人旧事,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发自内心热爱、研究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    ——李滨声    朱小平是一位杂家,用胜地、名人和(通)俗事,把旧时京华活脱脱地摆在面前,让人感到久别重逢喜出望外。不光是为了怀旧,更是为了迎新。    ——梁秉堃    其笔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重新解读近现代的宝贵资料。    ——伍立扬

内容概要

  朱小平,祖籍山东招远,生于北京。1984年从事新闻工作。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会员。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文化名人大写意》、《听雨楼随笔》、《燕台旧墨》、《多少楼台烟雨中》等四部,人物传记《鬼才范曾》、《张大干》、《蒋氏家族全传》等五部,旧体诗词集《朱小平诗词集》、《朱小平韵语》、《朱小平逸兴》等四部。

书籍目录

一 家山无双
 1.什刹海忆旧
 2.莲花池及金中都遗迹
 3.鹿钟麟与和平门
 4.秦良玉。四川营.棉花胡同
 5.西单。文化.右翼宗学
 6.翠花街5号与张学良“秘宅”
 7.陈三立、陈寅恪父子与姚家胡同
 8.京华遗迹说恨水
 9.香冢与鹦鹉冢
 10.“金十字”与二闸
 11.铸钟厂和“钟杨家”
 12.昌平王府之建与消失
 13.北海仿膳记
 14.银锭观山记
 15.多少楼台烟雨中
 16.无双毕竟是家山
 17.人生难得一知己
 18.中山公园里的童年8E
二 京华人物 
 1.毛泽东与北京烟袋斜街
 2.张自忠之死与张自忠路缘起
 3.从赵家楼说到曹汝霖
 4.马叙伦?长美轩?三白汤
 5.杨曼青与北京炒肝
 ……
三 民俗流韵

作者简介

朱小平所著的《无双毕竟是家山(传说之外的老北京)》是一本文人书,是有关老北京的风俗、人物、景点、传说的一部合集。每篇内容短小,京味悠远。作者古诗词以及老北京文化造诣很深,从细节入手,一点点引出京腔京味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也有他作为历史亲历者的感触。同时,《无双毕竟是家山(传说之外的老北京)》将收入私人珍藏、拍摄的京味老照片百幅,摄影者为京城摄影界有名的王文澜等四兄弟。

图书封面


 无双毕竟是家山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值得喜欢北京传统的人认真看.
  •     很特别的名字,水平太低,刚看名字的时候一时没明白什么意思,看了内容很不错,传说中的老北京
  •     标题党,借龚自珍诗写的老北京旧事,但读来总觉没什么京味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