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防火墙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编程 > 网络与通信 > 我们的防火墙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63391066
作者:李永刚
页数:267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互联网的扩张与渗透:网民、网站、网络应用第一节 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一项旨在保障在毁灭性核打击下通讯依旧能够畅通的研究计划,在美国国防部的资助下于1969年底取得了初步成果。当时,加州大学、犹他大学和斯坦福研究院的四台电脑按照分组交换的原理实现了机器之间的相互通信。也许当时的人们并未料到,这个被称为阿帕网(APPANET)的网络雏形后来竟然发展演变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这块貌似虚拟的空间可能是人类继外层空间之后,在民族国家以外发现的最新、最大的一块疆域。而且与在外太空的开拓不同,在那里,国家争夺的是军事霸权,非个人和私人企业所关心;所动用的技术和设备往往要耗尽国力才能保障供应,亦非个人和私人企业能够承担。在网络空间中,个人以极其低廉的成本就能围绕自己关心的主题,成为最活跃的传播和表达主体。很奇妙的是,当一个人接听电话时他并没有去某处,但当一台电脑连接上互联网后,这个静止的身体突然在空间上,在运动状态上到处扩散。网络成为虚拟地形学中一种拟像的领域,电脑屏幕代替了挡风玻璃。……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者准确阐述了中国互联网内容监管过程中的多方互动关系,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运营机构和网民的行动逻辑给予了新颖又充分的解释,对“防火墙”这一政策的产生和发展作了合理的观察分析,对行动背后的制度与结构因素展开了有深度的探寻。  ——严强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深刻影响已是一个不争的经验事实。作者突破现象描述和线性思维的局限,建构了一个多阶层一多偏好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我们全方位了解监管政策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传统。本书开拓了技术条件下政治分析的新视野;以“公共修辞”为平台的情理辩证立场,也为中国互联网的合作型治理提供了启示。  ——张凤阳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作者以传播为入口,以政治学为工具,以社会发展 为旨归,对互联网管理视域中的根本问题予以了细致梳 理和深入检讨,大者高屋建瓴,中者条分缕析,小者洞幽烛微,令人印象深刻。  ——杜骏飞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作者有强烈的学术好奇心,有深度解析的冲动和能力,有综合判断需要的天赋悟性和冷静。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始终与其研究对象,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适度距离。他从一个命题切入,读者得到的启迪和收获,却远远超出命题本身。那些对当今中国问题感兴趣的人,希望他们都没有错过读这本书的机会。  ——林达 作家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不了解“我们的防火墙”就不了解中国互联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为第一部探索此一关键话题的学术专著,本书的理论与现实价值是无法估量的。2009年是中国互联网的“监管年”,它的出版恰逢其时。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互联网不经意的一瞥,冲垮了阻挡太平洋的各国堤坝。前有古人,中国曾轮流采用大禹治水和修建长城的办法,应对类似挑战,并取得成功。后有来者,集其大成,用修建长城的方法治水,能否同样成功,历史再次考验民族生存智慧。  ——姜奇平 《互联网周刊》主编

内容概要

李永刚,政治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政治、政治学基础理论、地方公共政策等。在《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战略与管理》、《开放时代》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合著《政治哲学关键词》等。在国内较早从事互联网政治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相关课题。1999—2000年间创办学术网站“思想的境界”。

书籍目录

【绪论】我们的防火墙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经验分析与规范假设并重的混合方法
二、解释为主解读为辅的方法
三、多阶层-多偏好的分析解释方法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第四节 本书基本框架
第五节 关键概念解释
【第一章】互联网的扩张与渗透:网民、网站、网络应用
第一节 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一、开放性
二、反控制
三、低成本
四、匿名性
五、互动性
第二节 网民主力:从精英到平民
一、网民性别
二、网民年龄
三、网民文化程度
四、网民个人月收入
第三节 网站结构:从圈层到网格
第四节 网络应用:从外接到嵌入
一、中国人心目中的互联网形象
二、上网时间
三、网络使用
【第二章】互联网上的民意表达与传播机制
第一节 网民:一个新社群的成长
一、N重自我的放肆表达
二、集体行动的瞬间收放
三、流动空间的蝴蝶效应
第二节 互联网民意表达的技术途径
一、民意的私下表达: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的兴起
二、民意的公开传播:新闻跟帖、论坛、聊天室
三、民间意见阵地:个人网站和博客的蔓延
四、民意的涌流:互联网与传统传媒的互动
第三节 民意表达的传播机制:三种新途径
一、热帖、跟帖、转帖:汇聚偏好的草根投票机制
二、话题、词语、故事:推波助澜的怨恨表达机制
三、人肉搜索、恶搞、山寨:大众狂欢的消解权力机制
第四节 “逼官”压力下的政府应对:保坝分洪
【第三章】互联网内容的政府监管:可观察性偏见
第一节 互联网治理的世界难题
第二节 政府主导立法监管:法网恢恢
第三节 专项整治社会动员:行动强烈
一、不受欢迎的传播场所:整治“网吧”行动
二、毒害甚广的内容载体:违法网站打击与举报行动
三、多元表达的意见超市:高校BBS实名制行动
四、渐成体系的执法队伍:网络警察现身行动
五、众人拾柴的合作机制:文明办网自律行动
第四节 严厉还是宽容:多参照系比较
一、以部分发展中国家为参照系
二、以韩国、新加坡为参照系
三、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参照系
四、以中国网民切身感受为参照系
五、中国政府的本位立场
【第四章】内容监管的单线性视角:政府主导下的政策学习过程
第一节 面对新生事物的政府:公共政策的学习理论
第二节 时间维度:变垃圾桶政策模式为分类主导模式
第三节 空间维度:化“虚拟”为“真实”
第四节 技术维度:被动防御向立体防控演进
一、国家入口网关的IP地址阻断
二、主干路由器关键字阻断
三、域名过滤
四、内容发布过滤
五、网吧监控软件
第五节 互联网内容监管政策的中国特色
一、普遍过滤的预审查与人工干预的后抽查相结合
二、典则标准模糊,介入部门众多
三、监管结果一锤定音,缺乏行政和司法救济手段
【第五章】内容监管的多层级视角:不同角色及其不同行动逻辑
第一节 角色:谁在监管互联网?
第二节 监管理由:中央政府的行动逻辑
一、全能国家的治理惯性
二、信息多元的合法性困局
三、虚拟广场的挤迫效应
四、以退为进的博弈策略
第三节 监管理由:部门与地方的行动逻辑
第四节 监管理由:机构与网民的行动逻辑
第五节 引导角色行动的核心价值观
【第六章】监管行动背后的政治文化:社会记忆的唤起与重构
第一节 作为社会记忆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 治国的伦理姿态:父爱主义执政风格
第三节 朝野的道德紧张:革命传统与假想敌
第四节 世俗的生存策略:公众心灵的集体化
第五节 虚拟空间全景敞视塔的形成
【第七章】政府监管预期与效果:事实及评价
第一节 政府内容监管的间歇性失常
一、弱监管时期的“冲动许可”(1994—1999)
二、中监管时期的“维权春天”(2000—2003)
三、强监管时期的“哄客暴戾”与“人肉搜索”(2004— )
四、预期与效果的落差:有趣的案例
第二节 基于自由偏好的批评言说
第三节 基于现实权衡的合理辩护
一、体会大国转型之艰难
二、体会压力赶超之焦虑
三、体会改革进程之复杂
【第八章】走向宽容与合作治理
第一节 公共修辞:一个方法论的启示
第二节 信心与耐心:政府与社会的交互理解
第三节 美德与责任:走向宽容政治
一、旨在克服“原子”状态的公民美德
二、旨在规范公权边界的政府责任
三、蕴含美德与责任的宽容政治
【结语】中国是行进在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

作者简介

林达、胡泳、姜奇平、张凤阳、杜骏飞、严强推荐阅读。
本书关注互联网时代的民意表达与政府监管。它们是这个新技术时代的一体两面。互联网的开放、自由、匿名、加密等技术特征,为各种话语和集体行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也给传统意义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控制模式等,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
站在民意表达的角度看,3亿多网民正在成为一个独特的社群,形成新的意见阶层。“热帖、跟帖、转帖”的传播技术得以快速汇聚草根的偏好;“话题、词语、故事”的传播内容时常被群体情绪推波助澜;“人肉搜索、恶搞、山寨”的行为艺术展现了大众消解权力的狂欢。站在政府监管的角度看,“防火墙”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诞生成长。在某种意义上,它不仅是一个真实的技术存在,更是一个多方博弈的最好意象。
现有的互联网监管体系至少可区分出四种不同角色,即充当主导者的中央政府、充当执行者的部门与地方政府、充当协作者的运营机构以及充当自律和相互监督者的网民。不同角色的行动逻辑也各不相同。要理解多重角色如何能够殊途同归,必须进入政治文化传统予以体察。
本书由一个强烈时代感的主题介入,最后又回到古老的价值层面,力图追寻“善”的政治。各方应有更多耐心和信心,为价值理想和现实权衡寻找对话余地。

图书封面


 我们的防火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政治学视角的犀利观察,很有真知灼见的娓娓道来的一本书。触碰互联网监管话题已是不易,学术文字的风格更让人乐意读下去。传播学者需要借鉴。
  •     国内对GFW研究最透彻的一本专著吧。从注释看外文港台资料占了绝大部分,启发不少,尤其对防火墙管理和间歇失常现象的分析。只是在价值观上还是犯了一名学者不够冷静客观的毛病。在出版审查的阴影下毕竟也有在所难免的因素
  •     从第六章之后开始才渐入佳境,大概是之前关于互联网的部分太水了吧。还算客观理性。可最终还是没法给出切实的解决方案,毕竟,宽容什么的,真是嗯···谈何容易,怕也是理想化了。
  •     还蛮多技术词汇
  •     关于中央政府行动逻辑的那个部分写的还可以;试图用政治文化来解释全方位的监管体系,以及最后回到善政来给出信心耐心宽容政治的建议,一方面是给很多理论做了注脚(也有牵强之处),说完道理之后却总是不回到互联网上来...
  •     新颖的尝试,但显然尺度不够大,分析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过在当今国内的大背景下,能开先河已然值得关注了。
  •     GFW
  •     涨姿势!!!很多人评论说隔靴搔痒,可是如果话说地太透彻,学术问题被上纲上线成什么样还指不定呢。我觉得是一本很棒的书,作者的观点隐藏在字里行间。一味指责理论的枯燥而不思考,并不是明智的读书方法。
  •     就看看.结论我已经知道了,呼吁政府宽容,网民自律.太幼稚了.数据截止到06-08年,不算很新了.按照网络快速变化的状态.已经落后了.纯机器审核和过滤已经退位给水军和(官方/半官方/民间)网评员了.另外作者引得一手西方好理论,却不知道中国的GFW出笼并不基于西方理论.
  •     引人关注的话题,,,略显学术的讲述,,,很符合洒家胃口。。。。
  •     内幕不多。
  •     : TP393.407/4437
  •     有几章挺有启发~
  •     章节划分不太容易理出清晰的逻辑,段落展开的方式又十足随意,旁征博引的很多重要结论有时和主旨大意关系不大。但总的来说还是挺有收获的。
  •     最特别的是从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企业以及网民四个维度分析了互联网防火墙的构建是多方合力共同完成,并从政治文化角度中央政府的行动逻辑。
  •     作者提出的很多观点还是蛮有建设性的,虽然部分章节有洗地的嫌疑。
  •     在众人并无判断力及自制力的当下,网络监管势在必行,乌托邦式的民主也是痴心。网络。泛滥信息之下,只愿作特立独行的猪。善用网络,远离碎片化。
  •     了解互联网的基础读物。
  •     整本书有种避重就轻的感觉,不过考虑到大环境也可以理解了……四五章关于审查制度的梳理很好,但是和本书最相关的“防火墙”的全部内容却都是从维基上整理下来的,实在让人忍不住吐槽…如果他的描述准确的话,那么现在的审查模式与当时已经几乎完全不同了。另,从本书可以看出作者的学术水平的确很高啊(40多岁就教授了应该挺厉害?)!各个理论扯起来毫无压力啊只不过就是和本书主题基本没啥关系就是了(福柯也有点勉强)……后面的为政府说话也不能说服我~
  •     正如永刚老师所说,"如果要对现有监管体系给予批评和颂扬,请先弄清如何批评或表扬",这本书的努力方向和价值也正体现于此。既没有站在网民一方对政府指手画脚,也没有站在政府一方拿腔拿调、义正严辞。作者深知不同角色的不同哲学立场,一旦分歧出现,如何与自己所相信的真理和谐共处可能更为重要。
  •     对理想不奢求,对进步不放弃
  •     对互联网监管不同角色的行动逻辑和心理动因分析的较好,尤其是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资本-偏好的博弈诠释有新意,但大部分其他篇章流于事实堆砌和主观抒发。
  •     和室友讨论了一下防火墙问题,才想起来买了这本书...从政府的角度讲蛮有趣的,不过好像有点不习惯文献这么少的学术作品了呢...
  •     都买不到,幸好图书馆里有。第一印象,作者很严谨,引文众多。
  •     就这本破书还不让发评论……起一个吸引眼球的书名,讲一些避重就轻的问题;假装学术理性的思考,故作客观中立的态度;无视赤裸裸的事实,不谈最直接的原因;增添些论文引用来源,见不到社会现实意义。
  •     当用“我们”的称呼一种东西时,总是抱着一种爱护的。的确,当我看到作者行文后半部分的时候,就看到了一种“国师”或者建言者的姿态来对待GFW。我相信,无论作者如何以“换位思考”来看待它的管理者,但对方却从不会以这种态度来为你思考。醒醒吧,改良!
  •     厘清了中国网络规制中法律与行政合一的监管手段,同时又给予了政策学习的空间。
  •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不会主动看这本书的人,与我只有三星了
  •     民意的表达和政府的监管,两者各自的位置都要得到有效的监管。
  •     互联网内容审查就在我们身边,这不是个新话题,但专注于这个主题的中文出版物少之又少——毕竟这个话题略显敏感,作品很容易被扼杀在萌芽阶段。 李永刚先生的这本《我们的防火墙》聚焦在网络时代的民意表达与政府监管,深入剖析了我国互联网内容审查机制的演变历程。对中央政府(监管主导者)、部门和地方政府(监管政策执行者)、互联网相关运营机构(监管协作者)和网民(互联网使用参与者)这四个角色背后的行动逻辑,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对“防火墙”政策的产生做了有解释力的观察。
  •     材料数据充实,框架合理,但结论的确有些畏首畏尾没说出来,有些不痛快。解读政府的逻辑及设置防火墙之后之后的生态很到位,批评不到位。
  •     political communication的paper的参考文献。如获至宝。因为其他的文献不是英文的,就是中文的维基百科。
  •     长沙火车站麦当劳 易川
  •     比众声喧哗容易理解多了,也算入门级的书了吧!研究互联网网络传播的一定要读一下,作者分析全面,逻辑清晰,就是结论太理想化了,感觉没啥说服力,但是这我不能怪作者,毕竟这个问题太大太难
  •     说到底,还是要遏制过度的激情、理想和犬儒,追求理性和宽容,促进对话。
  •     只谈阅读方法,不涉及具体问题的讨论#作为一名新生代渣渣,赶脚不是很懂为啥要引辣么多理论讲一个如此浅显的道理……是为了告诉我们要用复合眼光看问题吗……作为改良派支持者,整本书看下来大观点还是可以接受的,就是对于这种絮絮叨叨的引用感觉不爽。就作者而言,搞学术到底是为了拿别人创见给自己装逼,还是提出自己创见?为吊书袋还是为启发民智?就读者而言,为了收集事实建立事实索引?还是看观点拓展自己认识世界的视野?或者为了进阶,借一本书做索引膜拜注释里提到的理论? 不一样的目的决定不一样的阅读方式。我如此痛苦大概就是开始读之前目的混乱吧……尴尬
  •     很不错
  •     本着美好的本意做过了头和做不到位的监管。
  •     冗余的信息与评论太多
  •     每个人的'自律'和机构的'自我审查',大大降低了政府监管互联网的成本。互联网上的'国家防火墙'不是建立在外部,主要是建立在我们心中。
  •     防火墙
  •     写的很好,总体上比较客观。没有无聊的扯太多大观念,也没有放掉对问题的正视。提出的愿景虽然理想化了点,但也足见作者的真诚了。限于题材的敏感,就不写书评了。
  •     从互联网环境中透析其中的权力结构,在当时看这本书的角度是比较有特点的。内容并未真正涉及防火墙的技术层面,而是将其作为一种隐喻,表达网络时代的话语表达与权利监管。作者对于网络的政治学面向分析令人耳目一新,但结论却差强人意,“宽容”、“美德”、“责任”……这种善类的道德枚举并不能扛起网络时代的大旗。
  •     对互联网舆论与监管发展脉络描述很完善,只是需要更新最近五六年了。理论水平不错。限于出版压力,整体口吻偏左。(2014.6.21京东)
  •     出版业尺度还蛮大的
  •     对发展和体制形成以及效用的分析等等都很不错,不过为了政治正确而论述的防火墙的争议性,值得商榷,甚至有些部分只能说自甘傻逼了。另外最后所谓的和事佬型,“让我们共创美好家园”,真是败笔。
  •     毕竟出的时间太早了~
  •     内容还算丰富 就是有点大杂烩的味道 有些章节明显是凑篇幅 且章节之间关系不够紧密 条理性一般
  •     可以一看 总体失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