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童书 > 科普百科 > 动物的文化

出版社:上海文化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807402770
作者:陈心启,虞泓
页数:215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动物的性  食、色,性也。  ——告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孔子  动物一生忙忙碌碌,不外乎维持生存和繁殖后代两件大事,也就是“食”和“性”。人类也不例外。早在2000多年前的《孟子》中告子就提到“食、色,性也”;孟子又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把食、色视为天性,不可或缺。  “性”是很尴尬的事,却又几乎无处不在。如果你家里养了一对成熟的狗,那么就一定会发生你不愿意看到的,更不愿意让你孩子看到的,追问起来也难以启齿的尴尬事。这就是“性”,挥之不去,禁之不止的“性”。  动物为什么需要性呢?性是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而且在做爱过程中极易受到掠食动物的伤害,却为何会进化成为一种生殖策略呢?博德默(W.F.Bodmer)说,性“有助于把在不同个体中的有利突变积累在单个个体内”。其他生物学家的看法也基本一致:有性生殖会加快基因的重组,促进新变异组合的产生,为自然选择提供丰富的变异来源,使生物能更快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  最近新西兰科学家在对酵母进行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对比实验中发现:在生存压力不大的环境中,两种酵母生长速度相同;但在高温或高盐的恶劣生存环境中,有性生殖的酵母比无性生殖的酵母生长得更快。显然,两性问的基因交流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性受到自然选择的偏爱并不是偶然的。  在自然界中,动物的进化受多种多样环境因素的制约,两性关系也表现出很大的多样性。群婚型、一夫多妻型、一妻多夫型、一夫一妻型、孤独型以及其中的过渡类型都能在动物界中找到。

内容概要

陈心启教授,1953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1957-1961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完成植物学学业,1983-199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馆长、植物分类与地理研究室主任和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实验室主任。曾担任中国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1983-1996)和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副主编(1996-2005),并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1999年退休后一直对保护野生植物(主要是兰科植物l和动物感兴趣,尤其注重对动物行为学的探索。目前为中国国家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并担任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兰科植物保育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兰花协会名誉会长和中国兰花学会名誉理事长。
虞泓,男,196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学和遗传学教学与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共3项,主持完成科技攻关项目2项,主持完成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大花景天标准》的制定。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云南省首届青年科技奖、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优秀科学论文一等奖、昆明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奖”。为云南省委组织部代云南省委管理专家,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

书籍目录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动物的性
第二章 动物的爱
第三章 动物的食物
第四章 动物的疾病
第五章 动物的个头
第六章 动物的交往
第七章 动物的寿命
第八章 动物的运动
第九章 动物的思维
第十章 动物的栖息环境

作者简介

《动物的文化》叙述语言妙趣横生、举例生动、图片精美,通过介绍与讨论某些动物的行为以及动物与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读者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以增进人类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能更加关爱野生动物,更加爱护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环境。
生命世界中最奇妙的动物,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数亿年或更长的时间。它们是环境造就的,既适应也依存于环境。动物与环境之间有着和谐的关系。这正是值得人类借鉴的地方。人类源于动物,自应高于动物;关爱自己,也应关爱其他生命。《动物的文化》旨在通过介绍与讨论某些动物的行为以及动物与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以增进人类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希望人类能更加关爱野生动物,更加爱护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全都是在同一个方舟上,同呼吸,共命运的,宇宙中也只有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方舟”适于我们居住。同舟共济。这或许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吧!

图书封面


 动物的文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的印刷和装帧还是不错的,但我从书架上拿的时候没看清封皮上的小标题:动物的行为及其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启迪。作为一个投入的科普爱好者,我不喜欢在描写动物的文字中看到对人类的论述,而只关心人类文化的人可能更多对动物不感兴趣吧。跨类别定位图书的销路总不是那么好,我常看到此类的书出现在打折书架上。以下正式评论:书中配图的质量都很高,所列举的动物行为学和动物实验也都广泛、深入(甚至有个别少儿不宜的内容和词语),不过还是反映了国人科普作品的坏习惯:很多出处都不严谨。首先肯定的是本书大多数例证都有明确出处,只不过有些我强烈想知道详情的被模糊过去了:“欧洲有一个独特的、风景非常美丽的国家……(讲近亲通婚的,就是死活不说谁)”有些例子是来自BBC的纪录片。“据报道”“有研究表明”“某些研究表明”“据媒体报道”“最近……”此类词语如果少出现几次就好了。我们总觉得老外写的科普够地道,他们每个出处必详尽到日期、人员、研究机构甚至赞助基金,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吧。有时候这种出处所占篇幅甚至比正文还多。同学们在做英文阅读理解的时候遇到这方面的就会乐了:有个两三行不用去管它讲啥的。对于图文排版方面,不知编辑是否出于每个对页都有插图的考虑,照片在一本书中均匀铺开。但相关的文字论述却是集中出现的,所以在某些长的章节中,读者经常要后翻很多页来对照当页中提及的物种。照理说这种排版是第一次写论文的学生最常被批的地方。另外一点,书中所提到的所有例据都精确到了分类中“种”的层级,并且在页脚索引拉丁文学名。我觉得并没有必要。首先学名可以直接在中文名后面跟括号;其次学名对本书所定位的读者群基本没有意义;最后当行为涵盖的是一大类物种(比如某个科)时,用单一物种举例容易造成其为本类中特例(其它不这样)的误解。我的好友兼偶像 DM·唐 先生为本书贡献了40多幅精彩的昆虫摄影作品,当然也包括其他节肢动物。大多数都是老唐的经典之作,对昆虫行为的精妙之处做了具体阐释(虽然部分照片说明被配得很那啥)。昆虫爱好者可以拿来看看。
  •     很欢乐的一本书,本来当画报看的,结果发现文字及其有趣,虽然主题红果果了些。以自然的视角点评文化,我也经常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所以经常白扁,特别被一些文科角度思维的人扁。但依然固我,自顾自地欢乐中。。。如果人的心智也是进化的产物,那我肯定属于没进化好的一只,完全理解不了所谓谋略之类的东西。反倒是自然的东西,比如系统、器官以及细胞是如何工作的,俺可以很容易理解。所以只能明智的给自己找一条适合的路发展,从事自然科学工作吧,哈哈。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很不错的一本有关动物社会学的著作,大力推荐!
  •     偶然的机会在书城看到,送人了,后来又在当当买了一本,自己看。
    很喜欢,专家写的普及读本,有知识,有趣,难得:)
  •     还行
  •     1.3 呵呵呵,动物的世界,也看到了人的世界,果真是大观世界。没有你想不到的
  •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
  •     一般吧,主要讲的总会跟人类社会联系起来。不过,人也是动物嘛~~
  •     不错的书 买来送人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