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

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运动 > 太极/武术/气功 > 逝去的武林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544243933
作者:李仲轩(口述) / 徐皓峰(整理)
页数:270页

章节摘录

荣辱悲欢事勿追我的父系在明朝时迁到宁河西关,初祖叫李荣,当时宁河还没有建县。旧时以“堂”来称呼人家,我家是“务本堂”,民间说宁河几大户的俏皮话是“酸谈、臭杜、腥于、嘎子廉,外带常不要脸和老实李”,我家就是“老实李”。我母亲的太爷是王锡鹏,官居总兵,于鸦片战争时期阵亡,浙江定海有纪念他的“三忠堂”。王照(王小航)是我姥爷的弟弟,我叫他“二姥爷”,官居三品,他后来发明了“官话合音字母”(汉语拼音的前身),据说某些地区的海外华人仍在使用。清末时,天津的教官(市教育局局长)叫李作(字云章)是我家大爷,我父亲叫李逊之,考上天津法政学堂后,自己剪了辫子,被认为是革命党,李作保不住他,因而肄业。他有大学生架子,高不成低不就,整日喝酒,他的朋友说他中了“酒劫”,他的诗文好,但没能成就。唐维禄是宁河的大武师,他的师傅是李存义,绰号“单刀李”。刀刃叫天,刀背叫地,刀锷叫君,刀把叫亲,因为刀是张扬的形状,所以刀鞘叫师,取接受老师管束之意,刀头三寸的地方才叫刀,人使刀一般用天、地,大劈大砍,而李存义的刀法用刀尖。唐师是个农民,早年练燕青拳,到天津找李存义拜师,李存义不收,唐维禄就说:“那我给您打长工吧。”就留在国术馆做了杂役,待了八九年,结果李存义发现正式学员没练出来他却练出来了,就将唐维禄列为弟子,说:“我的东西你有了,不用再跟着我,可以活你自己去了。”我仰慕唐师,就把家里的老鼻烟壶、玉碟找出一包,给了他的大弟子袁斌,袁斌拿到鼻烟壶后喜欢得不得了,在大街上溜达时说:“瞧,老李家把箱子底的东西都给我了。”是袁斌将我引荐给唐师的。唐师有个徒弟叫丁志涛,被称为“津东大侠”。天津东边两个村子争水,即将演变成武斗,丁志涛去了。动手的人过来,他一发劲打得那人直愣愣站住,几秒钟都抬不了脚,这是形意的劈拳劲,一掌兜下去,能把人“钉”在地上。他“钉”了十几个人,就制止了这场武斗,也因此成名。丁志涛有三个妹妹,后来我娶了他二妹丁志兰为妻。宁河附近的潘庄有李存义师弟张子兰的传人,叫张鸿庆。唐师让我多去拜访这位同门师叔,并对张鸿庆说:“我徒弟去找你,你多鼓励。”张鸿庆脑子非常聪明,令我有受益。他精于赌术,一次作弊时被人捉住了手,说他手里有牌,他说:“你去拿刀,我手里有牌,就把手剁了。”刀拿来,他一张手,牌就没了——可想而知他的手有多快,手快脑子就快。我行二,大哥是李辕(字捷轩),随唐师习武后,宁河人管我叫“二先生”。有一个人叫李允田,练单刀拐子,对我师弟周锡坤说:“二先生有什么本事,见面我就把他敲了。”周锡坤就跟他动起手来,用横拳把他甩出去了。李允田回去约了东黄庄一个姓侯的人来报复,周锡坤听到消息就避开了。他俩四处找周锡坤时,有人告诉我说:“周锡坤打李允田是因你而起,他们找不着周锡坤就该找你了。”我当时正和父亲闹矛盾,从家里搬出来,住在母亲家的祠堂里,心情非常恶劣,我说:“我正别扭呢,谁找麻烦,我就揍他。”那两人最终也没来找我,周锡坤回来后,也没再找他。宁河附近唐师有个师兄弟叫张景富,绰号“果子张”,我们一班唐师的徒弟都喜欢待在他家,他为人随和,也愿意指点我们。一天我带了一个朋友去果子张家,正赶上午饭,就在果子张家吃了饭。我跟这位朋友说过,按照武林规矩,只要来访的是武林朋友,要管吃管住,临走还要送路费。没想到这朋友后来自己跑到果子张家吃饭去了,一去多次,还带了别人。果子张有点不高兴了,我就去找那朋友,不要他再去,他说:“你不是说练武术的,来人就管饭吗?”他是借着听错了去吃饭。当时宁河发大水,闹了饥荒,红枪会趁机招会众,参加就管饭。唐师的徒弟廉若增亦因饥饿参加了红枪会,他的爷爷和我奶奶是亲姐弟。唐师、丁志涛都对红枪会反感,说:“不能信那个,一信就倒霉。”我劝过廉若增:“义和团也说刀枪不入,结果枪也入了,刀也入了,过多少年了,红枪会还玩这套,你怎么能信呢?”他说:“我就是去吃饭。”红枪会头目杨三是治安军督办齐燮元的表弟,他知道我收藏刀枪,就让我捐给红枪会,我认为他们是骗人去送死,所以把刀枪藏在神龛上面,对他说:“我放在四十里外了。”杨三说:“快给我取去。”我说:“现在发大水,过不去。”他又冲我吆喝,那时是我心情很不好的一段时期,我一下就发了火,说:“二先生说在四十里外,是给你面子下台,现在告诉你,就在这神龛上头,离你五步远,你敢拿就拿。”——这也是我唯一的一次自称是二先生。杨三没拿,转身走了。后来别人告诉我,有人间杨三:“杨三爷怎么吃这瘪,一个毛孩子都弄不动?”杨三说:“他六叔李牧之十九岁就当了同知(比知府低一级),现在的官比我表哥大。”红枪会和日本人开了仗,几乎全部阵亡,河里都是死尸,宁河话叫“河漂子”。只有一个叫李锐的十四岁小孩生还,也是为吃饭进的红枪会,算起来还是我本家的弟弟。日本人拿机关枪对着他,他吓得直摆手,那日本兵也摆摆手,意思让他快走,他就从死尸堆里走出来了。可能还有一个。红枪会的服装是一身黑,一个生还者躲进我住的祠堂,求我救他。当时日本人开着快艇在河道转,见到人就扫机关枪。日本人要上岸搜查,祠堂临街,是躲不过的。我说:“你待在这儿必死,翻墙吧,一直向北翻,北边河面上没日本人,过了河就安全了。”我教他做水裤:将棉裤脱下来,吹足气,扎上裤脚就成了气囊,可以浮着过河。也许他活下来了。因我与父亲闹矛盾,唐师说他有个徒弟叫郭振声,住在海边,让我去散散心,并给我一块药做见面凭证,这块药就是李存义传下的“五行丹”。我拿着药到了渤海边的大神堂村,然而郭振声不在。他是此地的请愿警,户籍、治安都是他一个人,当时有一家大户被匪徒绑票,索要两干大洋,郭振声让朋友凑了十八块大洋,留了九块给母亲,一个人去捉匪徒了。他在黑鱼籽村的旅馆里空手夺枪,捉住了两个劫匪。其中一个竟然是大土匪头子刘黑七,不远就是他的老巢,郭振声知道凭自己一个人,没法将他押走,就把枪还给了刘黑七,说:“绑票我得带走,你要不仗义,就给我一枪。”刘黑七连忙说:“那我成什么了?”拉着郭振声讲:“你知道我以前什么人吗?”原来这刘黑七是天津有名的大饭庄——登瀛楼的少东家,因为打死了客人,才逃到海边做了土匪。他向郭振声保证,只要他活着,大神堂村再不会受土匪骚扰,还要给郭振声三十块大洋,郭振声为不扫他面子,拿了两块。郭振声之举,保了大神堂村以及附近地区十余年太平。郭振声带着人票回来,全村人庆祝,我就跟着大吃大喝。那时我已经在大神堂村住了十多天,我把药一拿出来,郭振声就认了我这师弟,给了我五块大洋。从大神堂村回来后,唐师就带我去北京找他的师兄尚云祥。尚云祥年轻时求李存义指点,练了趟拳,李存义就笑了:“你练的是挨打的拳呀。”一比试,李存义没用手,一个跨步就把尚云祥跨倒了。尚云祥要拜师,李存义说:“学,很容易,一会儿就学会了,能练下去就难了,你能练下去吗?”尚云祥说:“能。”李存义只传了劈、崩二法。隔了十一二年,李存义再来北京,一试尚云祥功夫,感到很意外,说:“你练得纯。”对别人说:“我捡了个宝。”从此正式教尚云祥。唐师与尚师交情深,每年到了季节,唐师都从宁河来京给尚师送螃蟹。尚师属马,家住观音庵,以前是住尼姑的地方,当时已经没尼姑了,住了几家人,尚师家是东厢房三间,院子很小。尚师早年是做帽子的,晚年生活来源的一部分是徒弟单广钦的资助,单广钦做水果、糕点生意,送钱时常说:“做我这生意的,现钱多。”单广钦比我大三十岁。尚师开始不收我,唐师好话说尽。我的姥爷叫王燮,是长门长子,在清末任左营游击,官居五品,先守北京东直门后守永定门,八国联军进北京时因抵抗被杀害,他在北京市民中有声誉。唐师把这情况也讲了,尚师说:“噢,王大人的外孙子。”尚师对我好奇,但他从来不问我家里的事。清末民国的人,由于社会贫穷,大部分是文盲,尚师只是粗通文化,但他很有修养。我进入尚门后,师兄们跟我说,在北京一座大庙(忘记名字)的院子里有尚师年轻时踩裂的一片砖,因为庙里没钱换砖,这么多年还在,要带我去看看。尚师说:“去了也就是瞅个稀罕,有什么意思?”就没让我去。

前言

李老仲轩少年时由形意拳家河北唐维禄先生启蒙并推荐到北京其师兄尚云祥先生门下为徒。少年伸轩缘遇明师,壮志诚诚,艰辛历练,开花结果,终归正途,然尊师训不收门徒,几十年来远离武林,潜心修行,毕竟是土不没金,瑕不掩瑜,晚年的李老终于敞开心扉,将他的一生所学以讲故事、聊天的形式向大家娓娓道来。大家从李老通俗朴实的言语中感受到了他那个时代浓郁的武风和艰苦、纯洁、快乐的生活,感受到先贤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及高超的武学造诣,感受到李老尊师重道的赤子之心及高尚的武德修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李老将一生研修的尚派形意拳的许多细节和真谛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后学们,个中滋味请大家细细咀嚼品尝。我相信李老此书的出版一定会对尚派形意拳的弘扬和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其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毋庸置疑!同时,借此书出版之机,再次向已经离我们而去的李仲轩前辈致以深深的敬意!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名为何为《逝去的武林》?原意是指李老师傅这一代人所处时代的武林风气和武人做派,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面已经式微。但是,尽管行为举止上的一些东西逝去了,精神上的东西还会点滴流传下来。对于形意拳,这几年大家可能不是太了解,因为武术现在基本是往健身的方向发展。形意拳在五十年前等于是中国的国技之一,“形意拳就是所谓的杀人之技”是说它是中国实战性最强的武术技法。当时练形意拳主要是因为国破家亡,时代使然,这让形意拳犀利的一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结果是一提形意拳大家就都忘记了它的内涵了。形意拳是内家拳,表面上凶悍无比,实际上在其内涵中、在武者的个人修养方面都有无限进境。  ——整理人  徐皓峰

内容概要

李仲轩(1915—2004),名軏,字仲轩,天津宁河县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弟子,武林名号“二先生”。其父系和母系均为京津地区的官宦大家族,因遵守“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场身份”的门规,放弃做官机会。
34岁自武林退隐,遵守与尚云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于《武魂》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拳理,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在海内外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书籍目录

代序
李仲轩自传
荣辱悲欢事勿追
唐门忆旧
丈夫立身当如此
乃知兵者是凶器
五台雨雪恨难消
总为从前作诗苦
别来几春未还家
尚门忆旧
入门且一笑
师是平淡人
把臂话山河
使我自惊惕
功成无所用
这般清滋味
曹溪一句亡
雕虫丧天真
杀人如剪草
大道如青天
长剑挂空壁
我与日月同
掩泪悲千古
薛门忆旧
世人闻此皆掉头
心亦不能为之哀
处事若大梦
困时动懒腰
欲济苍生忧太晚
薛师楼下花满园今日竞无一枝在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一生傲岸苦不谐
万言不值一杯水
仰天大笑听秽语我辈岂是草木人
君不见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附一 《岳武穆九要》
附二 《内功四经》
编者的话

编辑推荐

《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被崔永元《小崔说事》,梁文道《开卷八分钟》特别推荐!中华武术黄金时代的最后见证者,解读中华武道的无上境界!滴水映月,把高深的武学说得清清楚楚!

作者简介

《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口述者李仲轩出身于书香门第,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唐维碌、尚云祥和薛颠门下,深得形意拳大义;后隐于市井几十年,不为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所侵扰,洁身自好;及至晚年,机缘巧合之际,娓娓道来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传统武术界的人物风貌图,并透露了许多从前秘而不宣的练武秘技。滴水映月,令后学者得以窥见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一代形意拳大师,为什么甘愿做一个普通的看门人?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为什么又突然开口,将自己毕生经验和盘托出?《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为您讲述一个真实的武林,讲述在那个武术被称为国术的时代中国传统武者的爱恨情仇。书中有武林旧事,有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中华武术所独有的训练体系。

图书封面


 逝去的武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说来惭愧,对武侠之类向来无感(类似于西方的魔幻类型)。对金庸古龙小说的了解也更多是周边的耳濡以及偶尔的影视作品。以至于在看一站到底类的竞答题节目和玩脑力达人时,武侠类型的问题往往不及店里的小工。这也是知识面中严重的短板。究其原因,无非感觉太玄太虚太缥缈。当很多同龄人对杨过萧峰郭靖等大侠五体投地的时候,我更崇拜的还是福尔摩斯一型,甚至不及对竹林七贤的向往。说到这本书,就不得不提到其撰文徐皓峰(道士下山作者,陈凯歌改编太烂不想提)。说到他就自然会联想到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而说到一代宗师就又不得不提到叶问,以及其中的宫宝田(宫二的父亲)。说到叶问,自然就会说到李小龙。当很多人慨叹李小龙之后再无大师的时候,有人想过为什么吗?了解的人都知道,李小龙是哲学出身,以至于在后来的截拳道中融会贯通了众多对各路武学的思考。所以说他不仅仅学会了‘武’,更明白了‘功’。这才是武学的奥义(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而这本书在记录李仲轩口述的过程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武学的思考。这也就解释了后来的李连杰,成龙,甄子丹,吴京乃至张晋为什么无法再开创华语功夫类型电影的新高峰。(张震是个奇才,以后再说)中国的文化向来就是水乳交融,不分伯仲。学习书法,往往对绘画也颇有造诣。学习诗词,往往对音律也深有见地。而学习武术,则往往对医药,养生,道行很有体味。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民国以后大陆再无大师的非体制原因。因为我们一味的模仿西洋,不断细分,不断割裂。美其名曰深究,其实无非断了国人千年传承的庞大而精妙的学识体系。最近重温红楼梦,才发觉其宏伟,也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去研究。活脱脱一部古代百科全书。回归此书(再说多了就该写论文了)。其中的韵味真如书中所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令我想到了小时候爷爷让我站在半米见方的水泥板上扎马步让我在黑暗中学习把脉的童年。只可惜……
  •     这两天在津津有味的读《逝去的武林》,为什么能读下去这本武术家的回忆录呢?练中里巴人的金鸡独立已有两年,虽然不是日日坚持,但隔三岔五从未间断,单脚能轻松站完五分钟,越来越觉得不够意思。直到这个月开始站桩——我学的是金鸡独立式,现在单腿9分钟——立马爱上了这种运动方式。同样是屈腿独立,加上脊椎和肩颈部的架子和松静意念后,感受大不一样。站桩就是站松静,静由求松生——当我的心神一遍遍的巡视自己的桩架时,我的心真的静下来,呼吸绵长,甚至能感觉到一呼完毕后鼻孔处的丝丝凉意,那种感觉真是奇妙!站桩完毕起身站直时,能感觉到血一下子涌进那条已酸胀很久的腿,这种感觉不是解脱而是爽,像给下半身换了一回血一般,真爽!这是我现在站桩时最喜欢的两处体验。《逝去的武林》中有不少这样的体验描述,是作者的感悟。有不少将武道与哲学联系在一起的描述。对于武术,虽心向往之,但是觉得自己不可能练到境界,甚至连入门的水准也不敢奢望。书中叙述的那些故事让我觉得像是传奇,不敢确定真假,又觉得应该是真的。对这本武术家回忆录的热情是缘于我对站桩体验的喜爱。站桩是练功的一种形式,练拳(如书P25写劈拳)也是练功,直到大成以后连起居劳作都可以是练功。练功就是运化体内气机,从而达到调养五脏六腑和调养心神的效果,内里强壮以后人就变得“敦敏”、“肌肉若一”,一击之下便不再单是手脚的力量,而是全身的能量,且身体各部非常协调。这是我理解中的内家拳的拳理。所以书中也一再提到形意拳的练法和打法是迥然不同的。我想读这本书对我的实用意义也就在于此吧,一窥武术高人言行体悟,看看还有哪些练法和意念要点,能达成什么境界——但仅限于此,因为自己练功必得一步一个脚印,我还是老老实实的练我的桩,每回20分钟,体验松静,享受松静。其它的练法,两三年以后再说吧。
  •     武可以通道,武可以养心。我们这些普通人,能从大师身上得到什么呢?也许是一双从平凡生活中体会美、体会自然、体会广阔的生活精彩的眼睛吧。

精彩短评 (总计66条)

  •     多年前就是看了李老的《逝去的武林》才第一次知道了形意拳,从而寻访明师。有了明师,才知道李老的书中晦涩地说出了不少形意拳的不传之秘。除本书外,建议形意拳练习者一定要参阅孙禄堂先生的《拳意述真》和曹志清先生的《形意拳理论研究》(修订版),这两本是练形意拳必备之书。 另外,钱悌明先生的《太极内功心法全书》也是好书。
  •     迅速的看,品其味而弃其术。无师未尝不可自通,但我一贯恒力欠缺。好书一本。
  •     悟
  •     好书!有许多可以印证的地方,建议看看后续两本«高术莫用»«武人琴音»,即使不是练拳习武的,也能从中看出当年的情怀。
  •     一代宗师
  •     那些文化就是断了 回不去了 sigh……
  •     有趣
  •     看见跳悬崖摔不死,跟火车赛跑能轻松取胜,我就不想再看了。夸张也麻烦有个度。悬崖有二层楼高吗?还是火车是环线坐反了?
  •     “老辈人都经历过一段颠倒岁月,从大辛酸里爬出来的,只是当时不知道是辛酸,傻乐呵地就过来了。”其实逝去的不只是武林,而是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但我总觉着武术这么神奇的东西不能真消失了,从小我就想练一身真功夫,可我那师傅在哪呢……
  •     只能说是老人对过往的怀念
  •     (1999) - Li Zhongxuan (1915-2004)
  •     也是在网路上就看了绝大部分,写得真好。我的一位师兄在我的介绍下读完给我短信说“受益良多,感慨非常,十年之功,一夕得知,天道有常,不我欺也。”买下来发现还是纸质的更好读,图片也不错,印刷也不错。值得买。
  •     缘分
  •     隔得太远,不敢乱评。
  •     超赞。打拳之前读觉得胡说八道。打拳之后再读。每字每句都是精华啊哈哈哈哈哈
  •     道出了当时武林的实况与大背景,揭出了一些练习窍门。甚好!甚好!
  •     一窥民国武林
  •     武林不在了,武术兴许还能找着
  •     对徐皓峰的撰写有种特殊迷恋
  •     很好的口述史,逝去的不仅是武林,也是那个一代宗师的时代。(刚好前几日读《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与书中呈现出的那个各色人等的准江湖社会相比照,有说得通的地方,也有分析框架涵盖不到的地方。)
  •     那个时代 那个圈子的精气神
  •     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是练形意的,绝对珍藏
  •     还不错,老爸很喜欢读
  •     求师傅。。。
  •     不明觉厉。。由于陈旧的观念和传统,让这些宝贵的东西慢慢淡出了历史,太可惜了。不过也许是内家拳兼顾养生和实战,见效慢,不容易被发扬光大吧
  •     好奇真实武林人的生活翻开此书,看过后不仅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也对真实的武技有了了解。想学着里面的方法健身。
  •     很多东西都在没落,其中的“精神”最为可惜。
  •     练功必读
  •     之前卓越有一本叫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纪事也是李仲轩写的知识出版社不一样,请问和这本是一个内容吗?
  •     平实的口吻讲述着武林的故事,说武术更是在说传统中国的做人和师徒关系。
  •     高手越来越少,终将逝去,在结局到来前,我希望自己能抓住点尾巴。。。
  •     带我走向了形意的世界,教给我很多开合大气的道理。
  •     当民国武林故事书看,当形意拳谱看,当养生书看,皆没看懂。惭愧得紧。
  •     真正的高人在民间
  •     是否练武都可以看看,道出了当时人练武和生活的态度,是一种不用于现今的生活方式。
  •     卓越送货速度可以!
  •     还你一个真实的武林,短短几十年,逝去的又岂止是武林呢。
  •     我不是习武的人,看不出书中那些招式的奥秘,所以不推荐里面关于武和拳的部分,也没这资格。但是我欣赏书中的止戈部分,不论是否习武,均当如此。我读书就是这样,读过了,就放下了,偶尔回想几句,玩味一下,似乎这本书让我玩味的还挺多。但是这本书不推荐给特别较真的人。
  •     我一直以为“内家”武术是像气功一样骗人玩的,这书算是颠覆了一下我对武术的偏见
  •     看到了很多一代宗师的台词来源,当真是逝去的武林了。但阴谋论者如我,忍不住想:多少是口述?多少是整理?
  •     几处传言应该不实。不过关于身体,意面等方面,应该是有东西的。
  •     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了,不是为了做广告,是真的好~~不论是从哪个角度,都收获很多~~
  •     讀的時候頻頻想到《一代宗師》的諸多細節,彼此印證著。那群人,那些故事,那樣的儀軌,居然真的存在過,但也確乎消失殆凈,彷佛天方夜譚。
  •     一直对武术感兴趣,这本书不但描绘了老武林人的事,还有极深的感悟。准备再看一遍。
  •     他写的两部书,似乎名称不一样但内容一样,再版而已
  •     口述的一段民国武术史 可能有点夸张传奇吧 但依然感觉非常好 对传统武术一直有些兴趣 正好借这个机会对那个传统武术巅峰时代有些了解 读这书也是给我这样一个有兴趣但狠不下心去好好练武人一个好的发泄
  •     习武的人看了都说好
  •     這書看到有3個版本,不曉得具體有什麼區別。 一本講述了民國年間武林憶事的口述實錄,書的內容很豐滿,值得一看。 可惜了現在的中國武術,不知道而今的武俠影視劇、小說們到底是真的推廣了武術,還是害了中國武術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24213
  •     人,无限潜能
  •     拳理说的很妙
  •     这本书成了看《师傅》的依据。
  •     书质量很好,写的非常真实,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可惜我们现在太浮躁了,丢失了很多宝贵遗产。
  •     等了好几个月才买到,每次看都很有收获。值得武术爱好者人手一本的好书
  •     很神奇的一本书,不算文学,也不算历史,名为讲述民国时期的武林,实则学武、读书、做人乃至悟道,无所不包。看完只觉得世界如此广阔,而我什么都不懂,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     口述整理,有点啰嗦和杂乱
  •     6.5
  •     巧術與義氣跟著所謂的武林消逝,讓我想起那句:古老的中國永遠地失去了它的電話……突然講起來倒真是很哀傷的一句話
  •     虽然很多拳法啊大师啊外行不懂,但是能感受到里面透出来的意境
  •     已读,难得民国武林一窥。实体书已购收藏之。
  •     武术之奥秘,尽在此揭开;形意之精要,皆在此记录;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文章给人一种难得的真实,使未曾经历的人也不免对中国武术产生很大的兴趣。好书。
  •     看到逝去的武林 还不错
  •     很朴素,很原生态。
  •     现代社会能坚持下来,真正去追求武道的人,还有几个呢?我也是放弃者之一。
  •     原来武侠小说里说的很多东西真有其事的。睡着武林的逝去,随之逝去的还有武侠小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