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制作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电视节目制作

出版社: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7
ISBN:9787811350449
作者:谢毅,张印平
页数:344页

章节摘录

  1 电视节目制作概述  1.1 电视技术的发展与电视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电视,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电视的发展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重大的转变,大体上来说,在信号载体和电视拍摄技术上,主要经历了从电影胶片拍摄到录像拍摄的转变;在编辑技术应用上,经历了以影片为载体的早期的非线性编辑到以录像磁带为载体的线性编辑再到以计算机硬盘为载体的数字信号的非线性编辑的转变;在电视接收设备上,经历了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高清晰度电视或数字电视的转变;在电视制作技术上,经历了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运用的转变;在电视传输方式上,经历了无线传输的微波通信到卫星电视广播的发展阶段,有线电视的电缆传输到光纤传输的发展阶段,并开始进入网络电视的发展阶段。  电视节目制作必须依赖电视科技发展的客观条件,电视记者等各工种人员作为节目制作的主体,其素质要求与电视科技发展同样密切相关,电视技术和电视设备的不断更新,对电视从业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办节目理念,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到目前,如果以设备的更薪换代作为标志的话,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随着电视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对记者编辑要求的不断提高:  (1)从中国电视事业发展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6mm电影摄影机是此阶段的代表。摄影机拍摄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声画不同步,拍摄的是无声影片,在电视新闻播出时,必须与播音员录制好的解说词同步配合摇出。初期节目播出时问少,一般只在晚间播出节目。到70年代,电视才逐步划分节目类型,增加播出时问,才出现记者、编辑等人员分工。这一阶段由于设备的限制,新闻时效要求不高,对记者、编辑的学历、知识、技能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2)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电子摄像和编辑技术逐步普及,电视节目录制实现了声画同步,节目制作突破了电影制作模式的制约,电视传播的优势得以显现。电视转播车的运用使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成为可能,新闻时效性和现场性大大加强,从而对记者、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记者除了懂得采编摄等业务知识外,还要能面对镜头作出现场报道和主持节目,口头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等要求也随之提高。  (3)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脑应用的普及,通讯卫星、光纤、网络的出现,电视新闻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采编人员的笔被键盘所代替,无纸化办公不仅为写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电信传输还实现了稿件的远距离传送,通讯卫星技术使新闻报道能与事件同步传播到世界每一角落。工具的先进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资讯传播快捷,资源得到共享,这又要求新闻采编人员除了有传统的知识技能外,还应该不断拓展和更新知识能力,例如熟练的电脑操作能力,包括文字编辑和网络阅读、资料搜集和信息传递等;同时还要具备外语采访与写作能力,以适应电视传播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4)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数字技术在电视领域的逐步普及运用,为我国电视业发展带来了一场革命。数码摄录机、非线性编辑机、虚拟演播室等新设备的应用,使电视节目在新闻现场可以同步实现节目的摄录、编辑、制作和合成,新闻直播和现场报道的运用也由此逐步走向常态,节目质量不断提高。由于先进的数码设备功能强大,操作简便,记者、编辑、制作等工作可以集于一身,人员分工从电子摄录阶段的分又趋向于合,这样,对记者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掌握的要求就更高了。  随着电视制作和传播的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技术因素对节目制作方式和节目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面对数字化设备功能开发的日新月异,制作人员基本技能要求中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而人员的应用和操作能力往往滞后,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掌握新技能,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使其先进高效的性能充分为节目所用。  由此可见,在对电视工作者各项素质要求中,电视设备性能掌握和相应的技术操作能力培训是必备的基础。电视传播采编手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首先源自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必要保障,这是直接制约着电视节目传播方式和传播质量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电视摄录设备性能的提高和自动化程度的加强,为节目制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专业的电视工作者仍然必须精通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许多技能技巧。此外,还必须具备艺术家的眼光和独特的心理学素质。毕竟,电视的精髓不但表现在技术方面的优越性,更在于其语言表达的精彩和思维方式的独特以及良好的沟通互动意识。  为适应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电视记者不但应像文字记者一样熟悉多种文体的综合应用,他们还必须掌握包括采访、拍摄、写作、编辑、主持、播出的专业技能和各项新技术,以及现场报道、现场直播必须具备的语言描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其中采访能力就包括现场观察能力、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准确的提问能力、外语采访能力等。就是说,电视记者必须能够同时兼备技术素质、思维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新闻节目从内容到编排到播出的各项技术要求都能熟练掌握,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电视专业人才的高标准要求。  1.2 电视节目及其制作方式的演变和分类  电视节目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表现内容越来越广泛,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科学的分类有利于正确认识不同类型节目的特性和规律,也是制作节目、办好节目的依据。最基本的分类形式通常是按传播功能与传播内容,将电视节目分为新闻类节目、言论类节目、教育知识类节目、娱乐类节目等。其中新闻类节目的发展主要经历过口播新闻、图片新闻、图像新闻等形态。按节目体裁分类有信息类、专题类、综合类等;而按节目播出方式则经历了由影片播出、录像播出到现场播出等阶段的发展。在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中,谈话类节目、评论类节目、主持人方式的节目代表着现阶段节目形式发展的趋向。  电视节目的发展和变化历来与科技发展同步,在电视摄像、制作、传送和播出等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及其性能不断完善的条件下,电视节目质量得到不断提高,节目形态随之而来的发展和变化则标志着电视特性渐趋完善、传播范围和影响的日益扩大以及与受众距离的逐步缩短。  电视节目制作虽然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但其制作的本质是一样的,区别只是体现在节目信号载体、制作场所、播出方式、设备数量规模大小等方面。例如,按储存信号载体区分的制作方式有影片制作方式、录像制作方式和;够斧信号方式;按播出时效区分有现场直播法、录像带编辑法;按制作场所区分有演播室制作方式和现场制作方式;按设备数量区分有多机制作方式和单机制作方式;而常用的新闻节目制作方式主要有ENG方式、EFP方式和SNG方式等。  1.2.1 影片制作方式  早期的电视节目全部采用电影胶片拍摄和制作,经历过黑白影片和彩色影片两个阶段。16mm电影摄影机的问世,以其轻便、灵活和耗费低廉的优势,很快就取代了用35mm电影摄影机制作电视影片的方式,成为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主要工具。16mm影片制作的图像清晰度高,影片宽容度范围大,每幅图像的像素高达100多万个。画面中的像素分解得越细小则像素越多,像素越多画面的清晰度就越高,而电视的每帧画面由625行扫描行构成的像素只有约50万个,只有提高扫描行数,发展高清晰度电视才能超越电影胶片的清晰度。此外,用摄影机拍摄可以单人操作,灵活方便,即使在缺少电源的地方,也可以用发条驱动使用。但缺点是摄影和录音通常要分开进行,编辑时声画难以同步,声音制作大部分依靠后期配音,现场声运用很不方便,新闻节目基本上是画面加解说的模式,缺少现场感。而且,影片拍摄后必须经过冲洗加工、编辑和配音合成等阶段,新闻的时效性受到限制。由于无法在拍摄的同时知道画面效果,较难控制图像拍摄质量,所以对摄影师的拍摄水平要求很高。  1.2.2 录像制作方式  是指采用摄像机拍摄,将光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以磁带记录制作电视节目的方式。录像磁带代替了电影胶片成为图像和声音信号录制、储存和播放的载体,以录像带为基础的录制系统经历了从模拟录像系统到数字录像系统的发展,模拟录像方式是把信号的模拟量(即信号的幅度变化与电压或电流的振幅成正比例)直接实现调频后记录在磁带上;数字录像方式是先把信号的模拟量变成相应的数字量,经过调频后记录在磁带上,重放时经过D/A转换器(数/模转换器)解调,还原为模拟信号。录像机处理和记录信号的方式又分为复合方式、Y/C分量方式和RGB方式。复合系统把彩色信号和亮度信号录制在同一磁迹上,重放时输出复合彩色电视信号;Y/C分量信号系统则把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分开处理和传送,它消除了复合录像系统中存在的亮度信号和彩色信号互相干扰等问题,提高了画面清晰度和信噪比;RGB系统将红绿蓝三个信号分开处理和传送,它的优点是即使信号经过多次转录,其质量也不会随之下降。与影片制作方式相比,录像制作方式的优点是声画同步,录像机能同步记录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编辑时既可以同时组合原始的声画信号,也可以单独插入新的声音或图像信号,从而能够重组声画关系并延伸声画的含义,丰富了节目的表现空间。采用录像制作,在拍摄时可以在监视器上同步监测,及时调整和控制画面构图、色彩、光线、声音等效果,保证拍摄质量。此外,录像磁带可以反复使用,相对于一次性使用的电影胶片来说,能够节省制作费用。  录像设备和技术还具有更新换代快的特点,设备的不断改进被称为“减轻重量的革命”。早期的摄录设备就像庞然大物,难于随意移动,更无法想象离开演播室来到环境各异的事件现场,当时的电视新闻是使用16mm电影摄影机拍摄后再转换成电视信号播放。20世纪70年代以后,设备已逐步从笨重的室内拍摄向着轻便化、一体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节目制作从单一的演播室方式扩展到各种事件和活动现场的制作方式,录像机的逐步普及和广泛使用后就基本上取代了16mm摄影机成为各类电视节目制作的主要工具,80—90年代后,其更新换代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录像技术的发明和它的每一步改进,都对电视节目制作带来积极的影响。它改变人们对电视制作的观念,改进电视制作的方式并催生新的节目形态。录像制作的普及尤其是ENG(电子新闻采集)和EFP(电子现场制作)等方式的应用,给电视节目制作及其表现手法带来质的飞跃。  1.2.3 数字信号方式  是以数字摄录机摄取信号,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采用非线性编辑手段制作电视节目的方式。目前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摄像系统、录像系统和非线性编辑系统,最新一代的电子新闻摄像机可以将节目信号直接录制到数字录像带或计算机磁盘上,它小型轻便却具有高质素和高性能的特点。数字信号方式将来的发展趋向是从以录像带为基础的数字录像方式逐步过渡到完全以光盘为基础的录制方式。数字录像的优点是可以制作出高质量的图像和声音,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操作非线性编辑,进行数字后期制作,计算机储存信号的方式使节目即使经过大量复制后仍然保持质量,而且,数字信号可以大量储存和长时间保存,信号传送可以更加快捷方便。总之,数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几乎克服了模拟信号方式的所有缺点,当它从局部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数字电视,即从摄像、录像、编辑到节目传送、发射、接收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信号和数字设备的时候,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将再次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1.2.4 现场直播法  对一些重大的、突发性的新闻事件,大型的文艺节目、体育比赛等,常常采用电视现场直播的方法,节目制作和播出的时间与事件现场时间是同步的,这种方式目前已越来越广泛地被采用。但实际上,早期的电视节目制作都是现场直播的,并不是因为当时技术已能适应新闻节目的时效要求,而是因为录像磁带还没有发明,电视图像不能录下来,只能一边拍摄,一边播放,制作过程和播出过程同步,既不能中断,也无法修改失误的镜头,制作的节目也只能播出一次,无法保留,因此被称作“原始直播”。当时制作的节目类型大多数是一些在演播室拍摄的表演性节目或一些简单的电视剧。与现在的现场直播相比,无论是在表现能力、节目质量,还是在播出范围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现在不但能对可预料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即使是对突发性新闻事件也可以立即将电视转播车开到现场即时报道,并将摄取的图像和声音信号同时以微波或光缆传送方式传回电视台播出,或用卫星传送方式接收异地传来的节目信号,观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同步接收,时间和距离不再成为障碍,新闻时效大大加强。  1.2.5 录像带编辑法  录像带编辑法是指节目采用录像拍摄,经过后期编辑制作后播出的方式。磁带记录技术、电子编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改变了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的方式,从原始的直播方式过渡到大部分用录像编辑播出,从而对节目编辑方法、.完善节目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虽然节目制作与播出的时间并不同步,但与影片编辑和原始直播方式相比,录像带编辑法具有明显的优点,它拥有更充裕的时间对节目素材进行后期编辑,编辑精确度高,在采用原始素材基础上,可以组合各种相关的资料素材,包括画面素材和音效素材,还可以加上字幕和各种特技效果,对节目进行再创作和加工处理,有利于提高节目质量。灵活的编辑方式有利于各类节目的排列组合,然后选择在合适的节目时段播出。而保留下来的节目还可以用于重播、交流和作为资料保存备用。  所有录像制作系统都具有线性特点,就是说录像带是连续性地记录信息,镜头剪接时必须根据录像素材的顺序进行线性编辑,无论是搜索镜头还是编辑时的预卷、倒卷、进带、倒带等程序都必须按照顺序进行,不能跨越前面的镜头直接进入后面的某一个镜头,操作繁琐耗时,不适应新闻快速的要求。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录像带编辑已逐步进入计算机时代。  1.2.6 演播室制作方式  也称ESP,即“电子演播室制作”(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通常是指在演播室内用多机拍摄、录像制作节目或现场直播节目的方式。ESP方式是传统的和常规的电视制作,具有专门建造的拍摄空间(演播室)和制作场所(控制室),并有完备的电视制作系统,通常用于制作和播出常规的电视栏目,如新闻节目、评论节目、谈话节目等。设备主要包括质量档次较高的广播级摄录设备、光学条件良好的灯光照明、声学条件良好的拾音设备以及高质量的数字特技、模拟特技、动画特技系统等,加上背景道具的配套完善,制作程序规范,对摄像机位调度、灯光、音响、背景、道具、拍摄对象的表演空间等都可以控制自如,节目质量更易于掌握。ESP方式可以是边拍边录,与录像合成编辑后播出;也可以是即拍即播,或与录像合成直接播出,做到制播同步完成。  1.2.7 现场制作方式  指离开演播室,在外景活动或事件现场制作电视节目的方式,一些大型活动、重大事件和突发性新闻经常采用这种方式。用于现场制作的设备通常包括两台以上的摄像机、视频切换台、音响操作台以及灯光、话筒等辅助设备。现场制作的一种类型是在现场先录像,节目经过编辑后再播出;另一种类型是实地拍摄,同步播出。现场制作方式扩展了电视节目制作场所,丰富了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使节目更具现场性和真实感,更加贴近生活原貌,对观众更具吸引力。随着节目制作技术和设备条件以及节目信号传送水平的不断完善,采用现场制作方式的节目比例将不断增加。  1.2.8 多机制作的方式  指使用多台摄像机同时拍摄制作电视节目的方式,摄像的过程就是镜头选择、编辑的过程,录像或播出都可以同时进行。在演播室内的节目制作或一些较大型外景节目的现场制作时多采用这种方式,摄像人员各自操作一台摄像机从不同位置和角度拍摄,导演或导播通过视频切换器选择来自不同摄像机的信号,有效地保持现场活动的连贯性,也可以适当加进已录制好的资料镜买。这个选择过程和信号切换过程就是对节目进行编辑的过程。  在这种制作方式中,第一种情况是采用多台摄像机以不同机位拍摄,通过视频选择器选择编辑,使编辑过程与摄像同步,与事件发展同步,省略了节目的后期制作过程;第二种情况,同样是多台摄像机分别以不同角度拍摄,通过导播台调度,按要求交替切换来自各摄像机的信号,然后录制在磁带上,既可以同步播出,也可以经过后期编辑修改和增加资料后播出;第三种情况是每台摄像机单独对应录像,分别记录下每一路摄像信号,后期编辑时可以更精心灵活地选择画面和插入镜头。  1.2.9 单机制作的方式  这是指自始至终只用一部摄像机变换不同角度拍摄,节目经过编辑后播出的方式,是在ENG电子新闻采集系统中普遍使用的方式。早期的设备是一台摄像机和一台便携式录像机配套使用,之问用一条电缆连接起来,操作不够方便。摄录一体化设备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一体机小型轻便,可以单人操作,适应记者灵活方便地进行现场采访报道。单机制作的特点与传统的影片制作方式相仿,即前期拍摄,后期编辑。单机制作方式在演播室中采用,可以根据一台摄像机的拍摄需要,精心布置背景、道具、灯光、话筒、人物活动范围,并能方便地进行后期编辑和配音。  1.2.10 ENG方式(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  即电子新闻采集的方式,是指采用电子摄录设备采访拍摄电视新闻的方式。与以往用16ram电影胶片拍摄新闻节目相比,ENG方式最明显的特点是快,它节省了冲洗胶片的时间,简化了后期配音和声画合成的过程,为新闻时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ENG的装备主要由摄像机和录像机组成,如果能配备小型的微波发射器,就能够在新闻现场直接将节目信号发回到电视台,节目经过编辑后播出,也可以做到现场直播,回途的时间和距离的遥远都不再成为障碍。ENG方式还具有声画同步、拍摄质量能同步监控、节省胶片成本和更新换代快等优点。ENG设备在20世纪70年代已投入使用,由于受当时技术还未完善等条件限制,不能马上普及应用。在一些电视台里,ENG方式较长时间一直与影片制作方式共同存在,随着摄录像设备不断向轻便化、一体化和摄像元件固定化的发展,在80年代中期就逐步、全面地取代了电视新闻影片制作方式。

书籍目录

导引 从一次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看今日电视1 电视节目制作概述  1.1 电视技术的发展与电视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1.2 电视节目及其制作方式的演变和分类  1.3 节目制作人员的组成和职责  1.4 节目制作主要设备  1.5 节目制作三个阶段  1.6 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与播出2 电视摄像技术基础  2.1 电视摄像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2 电视摄像机的分类及其主要性能  2.3 电视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2.4 NV-M9000EN摄像机的操作和调整  2.5 Panasonic AG-DVC180AMC摄像机的操作和调整  2.6 DSR-PD150P(190P)摄像机的操作和调整3 电视节目的摄影  3.1 观察与摄影  3.2 摄像机空间位置的确定  3.3 摄像机的持机方式和固定设备的使用  3.4 电视摄影的基本方式  3.5 电视摄影的技术要求  3.6 画面清晰度的控制4 电视摄像构图  4.1 电视摄影构图的含义  4.2 电视摄影构图的特点  4.3 电视摄影构图的因素  4.4 电视摄影构图的技巧5 电视摄像用光  5.1 光源的分类与特性  5.2 自然光的运用  5.3 人造光的运用6 录像技术基础  6.1 录像机综述  6.2 录像机的基本原理与组成  6.3 磁带录像机SR-S368的操作  6.4 DSR11录像机  6.5 DSR-1800P录像机7 编辑机  7.1 电子编辑概述  7.2 电子编辑的操作  7.3 RM-G800U电子编辑遥控器介绍8 视频切换器  8.1 视频切换器的概念和分类  8.2 模拟视频切换器  8.3 数字视频切换器  8.4 MX-1数字视频切换器  8.5 电视字幕机  8.6 虚拟演播室技术  8.7 中科大洋MagicSet Ⅱ系统9 非线性编辑系统  9.1 电视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  9.2 非线性编辑的概念及其特点  9.3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分类与组成  9.4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功能  9.5 大洋D3-Edit系列简介10 电视音响设备  10.1 传声器  10.2 调音台  10.3 电视音响的合成11 电视语言  11.1 电视画面语言  11.2 电视声音语言12 电视节目编辑  12.1 电视节目编辑概述  12.2 电视节目编辑技术基础知识  12.3 电视节目编辑基本理论  12.4 电视节目编辑技巧的运用参考书目后记

作者简介

《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电视节目制作》内容简介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电视行业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尤其是电视设备方面。鉴于这种变化,原书已不能满足社会和教学的需求,因此修订第三版。全书在整体结构和纲要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近年来较普及的虚拟演播室技术,删减了逐渐淘汰的模拟设备介绍。 
《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电视节目制作》注重基础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在系统介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电视节目制作的具体流程、人员、设备相关要素作了详细介绍。全书分十二章,分别为电视节目制作概述、电视摄像技术基础、电视节目的摄影、电视摄影构图、电视摄像用光、录像机技术基础、编辑机、视频切换器、非线性编辑系统、电视音响设备、电视语言、电视节目编辑。《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电视节目制作》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电视工作者及希望了解电视工作的广大社会读者的参考书。

图书封面


 电视节目制作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主要内容是对电视新闻,所涉及到的技术方面的知识,比较笼统的解说,内容比较广,讲的不是很深,做工具书用还可以,要深入了解,需要更专业的书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