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章节试读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6
ISBN:9787307077379
作者:单波
页数:306页

《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的笔记-第202页 - 第七章 跨文化传播的现代性困境

……新闻传播文化圈的纽带作用。正是这样一些特点,在同一个新闻事件中,自我的新闻表达与来自他者的新闻表达表现为排斥性与对抗性,出现双向的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
所谓话语倾斜,即整个话语和文本向某种言谈方式和话题倾斜;而所谓话语缺失,即为了使文化意义可理解、合乎某种表达逻辑,“排除”了事物的某些特定层面来谈论一个话题。我们所讨论的新闻报道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意义生产活动,它超越了语言系统(即langue)本身,也超越了个人语言行为(即parole)本身,成为一种话语(discourse)实践。“话语”(discourse)一词的语言学含义比较简单,即各种相互联系的书写和演讲段落,而按照福柯(MichelFoucault)的解释,“话语”表示一组陈述,这种陈述为谈论或表现有关某一历史时刻的特有话题提供了一种语言或方法。在福柯看来,话语构造了话题,它界定并生产了我们知识的各种对象,它控制着一个话题能被有意义地谈论和追问的方法。 正是由于话语“采纳”了某些特定方式谈论一个话题,限定以一种可接受的和可理解的方法来谈话、写作,所以,话语也“排除”、限制和约束了其他的言谈方式。于是,就出现了话语倾斜,即向某种言谈方式和话题倾斜,也出现了话语缺失,即为了使文化意义可理解、合乎某种逻辑,“排除”了某些特定方式谈论一个话题。在跨文化新闻传播中,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是如何形成的?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进行话语分析,对我们称为话语的这种语言运用单位进行清晰的、系统的描述。这种描述有两个主要的视角,即文本(text)视角和语境(context)视角。文本视角是对各个层次上的话语结构进行描述;语境视角是把对这些结构的描述与语境的各种特征如认知过程、再现、社会文化因素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的笔记-第74页

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其说是建构新的文化,不如说是寻求调适文化差距或文化冲突的策略,将跨文化的一系列理论转化为一种自我管理调适技术、人与人沟通的技巧、不同的国家或组织之间的协商谈判策略;转化成跨国促销的形象设计和诉求方式等实用型研究,从宏观回归微观。在这个意义上,最典型的概念是从日本产生的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概念,按照罗伯森的解释,它意味着“‘普遍主义特殊化’与‘特殊主义普遍化’的双向渗透过程”。 持这一理论的人认为,文化差异是推行全球化战略的致命问题,可以通过“全球化思维,地方化行动”(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加以超越,即通过适应特定的文化偏好去推行标准化产品。于是,人的跨文化生存问题就转变为一个跨文化传播能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的问题,自鲁本(Brent Ruben)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这一概念时,囊括了七个要素,即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最大限度了解对方知识和个性的能力,移情能力,应付不同情境的灵活机动能力,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能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从容不迫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

《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的笔记-第177页

现代社会里最重要的社会共同体是民族与民族国家,对于在这个社会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传播的伦理性作为,人类学家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曾进行了精当的描绘。安德森认为,究其实,民族国家只是“一个想象出来的社群”,因为即便是最小的国家,其绝大多数成员也彼此不了解,也没有相遇的机会,但“每个人的心目中却都存在着彼此共处一个社群的想象”。这个“社群的想象”之所以成为可能、“想象的社群”之所以最终成为民族与民族国家,安德森将其归因于18世纪末叶相继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其中最为紧要的是欧洲兴起了资本主义印刷文明。安德森认为,“五花八门的书籍,以及更重要的,报纸的生产进入商业化及机械化的阶段之后,在民族国家意识的生产过程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

《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的笔记-第1页

这本书很好,收获很大。
读起来比《单向度、超真实、内爆》石义彬的那本好读多了。深入浅出,最后的游记也很轻松。总之是一本,寓教于乐、多宽视野的好书。


 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