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要理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人的需要理论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8-01
ISBN:9787100053174
作者:(英)莱恩·多亚尔,(英)伊恩·高夫
页数:433页

内容简介(转)

“人的需要”这个概念使用非常广泛,有时人们用它来证明社会政策的合理性(如身体虚弱的老年人需要更多的住房保障),有时被用来批评社会政策(如英国的学校教育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要)。这个概念用途如此之广,我们简直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它,我们的各项工作如何能够进行下去。我们根据需要作出决定,把某些事情,而不是其他事情,置于优先地位,这些决定难道不是必然的吗?然而,需要这个概念也一直遭到滥用。计划者根据他们关于满足人的需要的专业见解,论证并且实施了许多灾难性的社会政策,例如不得人心的公共住房政策,或者那些强加于人的、爱管闲事的福利金管理者。这种滥用在东欧国家的制度中最为显著,在最近出版的一本书中被称为“对需要的专政”(费赫尔(Feher)等,1983)。确实,我们观察到的这些滥用非常广泛,以至于许多人拒绝承认共同的人类需要的存在,而我们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成功的方式来计划如何满足这些需要。 与这种观点相提并论的是一种更加普遍的态度,怀疑那些标榜普遍和客观的理性或现实概念的连贯性。有些评论家强调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于人们推论和感知世界的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他们否认或尽量抹煞那些主张所有人的需要从根本上相同的理论的重要性。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自由主义者、自由意志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反种族主义者和其他社会批评家越来越把人的需要看做一种主观的、与文化相关的概念,这种信念对“新右派”在1980年代的知识界占据统治地位起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如果客观需要的概念没有根据,那么人们除了相信只有个人才知道他们自己最需要什么、除了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主观目标或偏好,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吗?要想达到这一点,还有什么机制比市场更好吗?有一点很清楚。涉及评价人的状况的一系列概念与普遍和客观的人类需要确实存在的观点之间存在着无法分割的联系。例如,我们很难看出支持提高人类福利的政治运动如何可以不赞成以下相关的观点: 1.可变的社会环境可以使人受到严重伤害,导致深重的苦难。 2.社会正义的存在与严重伤害和苦难成反比。 3.旨在最大限度减轻严重伤害的社会变化得以持续实现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发生了社会进步。 4.当最大限度地减轻严重伤害的社会变化没有得以实现的时候,它所导致的社会环境与受害者的客观利益相互冲突。…… 在探讨这些思想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处境,个人在关乎人的需要的政治中的重要性。有时人们认为,当个人需要的道德重要性在政治上被减小到最低限度时,集体将会从中获利——例如,通过强制实行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然而同时,如果以集体的名义过于忽视个人的自由和隐私,那么就会有因小失大的危险。如果没有清楚明晰、安全可靠的参数来衡量个人的自我表达和私人所有权,就会失去实行再分配的理由——即失去了个人作为一个人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可能性。 在介绍下文中人的需要理论时,我们不满足于强调这种矛盾冲突,还要以某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努力做到这一点的同时,还希望声援一种论点,一个长期以来被人们接受的观点: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许多经典原则之间水火不容,是一个虚幻的错觉。国家社会主义的不断崩溃已经表明,如果不尊重个人的权利,社会主义原则就会成为危险的抽象概念。然而,剥削和剥夺权利的现象在整个西方世界普遍存在,这种状况也表明,政治和经济自由的形式保证如果忽视了个人表达的物质前提,也可能以同样的方式破坏自由主义的原则。

应当受到一定程度关注的一本书

本书于2008年1月就出版了,但当我于2009年7月在深圳书城购书中心社会科学综合灯书架最里面靠墙那一架书的最下层里面发现它时,已经过去了一年半了。当时看到了8本。昨天我去看时,还有七本。看来命运颇舛。    本书是探讨人类需要的一本专业“巨著”!豆瓣上有人列入到市场营销类中,如果不是有意拔高了营销理论就是对本书的一种误解。本书所探讨的人类的需要并不是市场营销所包含的需求!    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需要是相对的或者说完全由个人主观决定的,还是具有普遍性或者说客观的?    这种需要如果不是通过演变成需求而与人类相关,又如何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呢?    这种需要涉及的是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在中国语境下多指政府用于福利和社会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在国际上是由于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出现的发展逐渐则学者研究而发展出的一门边缘科学和跨学科科学。    说得具体些,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和广泛讨论的与社会稳定与和谐紧密相关的领域: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弱势群体、犯罪、残障、失业、老龄化、退休养老......    如此一看,我们是否觉得这一领域和这一学科十分重要呢?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    从国内的情况看,如果掌权者认为他们知道什么是对被统治者来说是最好的,他们就可以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借口使其权力的行使合法化,即被统治者的偏好被降低于统治者所认为的标准以下,低于统治者认为人民的“实际需要”。为了人民好,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的措施,但好与不好你主观的东西是无权参与也无权否定了。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    从国际情况看,人的需求论演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手段,通过这种手段,某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可以不断地蹂躏那些被其在经济和文化上殖民的国家和地区,殖民者通过一种西方“进步”的观念,使其帝国和各方面合法化。如此一来各种反殖民反帝国的抵抗最终都变成了反抗普遍需求论者。需求从此与文化直接对等了。    文化的冲突演变成了需求论的冲突?    我们首要关注的仍然还是国内情况。即在社会改革所引起的剧烈变动中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各种探讨社会保障的理论其立足的根本或其理论本体都必然回归到人类的需求理论上来:是相对的还是客观的?每一个方面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论,造成各国不同的政策,产生相似或相异的结果。解决了各种问题也引发了种矛盾。    从我国现状来看, 国家强制民营企业承担着员工的社会保障的责任,但国家却并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比如减税,以减少企业的负担。而国家对于国企,为了减少其原承担的“包袱”--退休职工养老退休金等---又没有增加其现有职工的收入或提高对国企的合理税收。    比如,国家十分高昂地征税个人所得税,却并没有把这部分税收用于个人的社会保障中。诸如此类的事项,多数本身正是由于国家政策混乱和权力滥用导致的却仍然用混乱的政策和权力去解决,导致恶性循环。    改革三十年来,特别是后十年,国家加快了收益的速度,导致国家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几乎成为“世界首富”,但这些资本并没有投入到国内那些嗷嗷待哺的私营企业身上和各种社会保障项目上,而是投向了国外,主要是购买美国国债,对于国内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通过征收高额的税和发行“父债子偿”的国债来实施。导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没有合理合法的保障又成本高企不下,如果高昂的建设成本将来还是要分摊到使用者身上,而如此一来国民整体的生活成本就十分“高贵”了。高“回报”的国债,还是要通过将来的高税收来偿还的,税来自何处?羊毛!    有些离题......    本书作者广泛批判了各种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等。唯一坚持相信的是人类存在着客观的需求!    当然,如果结合一下斯多噶派的理论和纳斯鲍姆的《善的脆弱性》可能更易理解。最后,说一下翻译的问题,我觉得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绝对算不上是上乘之作,比如,把通行的诺齐克翻译成诺日克,把市场失灵翻译成市场失败,把通用较宽的囚徒困境翻译成囚犯困境等等。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影响评价。有些语句生硬或令人费解,就不再举例了。实在可惜。


 人的需要理论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