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之重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身体之重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8-1
ISBN:9787542635747
作者:[美]朱迪斯·巴特勒
页数:244页

章节摘录

  那么,将“性别”视为一种强制就表示,一个主体被这种规范所言及并制造,而且这种规范--及其所象征的规制力--将身体物质化为这种训喻的后果。然而,尽管绝非虚假,这种“物质化”并不十分稳定。因为,“性别化”之律令要求一种对男性与女性身份认同的差异化制造及规制,而这种身份认同既不完全稳定,也不具穷尽性。而且,这种律令和训喻要求并生成了一个“构成性外在”--这一不可道、难存活与不可述之域生成了物质性的边界,却又由于上述原因无法保护这种边界。述行的规范力一其判决何为“存在”(being)的权力--不仅基于复现,而且基于排除。在身体这个例子中,意指离不开排除,排除是意指的卑贱的边界,或被严格排斥:它无法存活,不可表述,受到创伤。  话语述行没有能够最终地、完全地建立起它所指涉的身份认同,这给本欲建立起确切或连贯的身份认同的政治用语(political tenns)带来了麻烦。可复现性调了这些用语的非自我同一性;构成性外在意味着身份/认同永远需要它无法遵从的东西。在女性主义辩论中,一个日渐凸显的问题是如何在假定了“妇女”类别的政治的表面需要与一种常常通过政治来表述的需求之间调和,后者对这个类别表示质疑,对它的连贯性,它内部的不一致和构成性排除提出了质询。近年来,身份/认同的这些言辞在似乎以不同方式承诺了一种完全的认可。在精神分析学者看来,一个身份类别实现这种承诺的不可能性是一系列排除的后果,这些排除建造了身份类别本欲现象化并表征其身份/认同的主体。如果我们将对身份的主张理解为政治动员的召集地,这些召集地承诺了联合、团结与普遍性。从而,由此类推,我们可以将对身份的憎恶与怨恨理解为承诺未能兑现后的纠纷与不满。  斯拉沃热·齐泽克的近作强调身份的幻识许诺是政治话语内的一个召集地以及失望的必然性。  ……

内容概要

朱迪斯·巴特勒,956年出生于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巴特勒是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主要著作有《性别麻烦》、《身体之重》、《消解性别》、《欲望的主体》等。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身体之重
第二章 女同性恋菲勒斯与形态想象
第三章 幻识性认同与性别领受
第四章 性属在燃烧:僭用与颠覆诸问题
第二部分
第五章 “前方危险,不可越界”:威拉·凯瑟的男性化姓名
第六章 冒充与酷儿化:内勒·拉森的精神分析学挑战
第七章 论辩实在域
第八章 酷儿批判
译后记

作者简介

《身体之重》聚焦于身体和性别的物质性和述行性。巴特勒在本书中引入“征” 、“复现”等重要概念,厘清了她首次在《性别麻烦》中提出并引起广泛争议的“性别述行”理论。通过解读柏拉图、伊瑞葛来、拉康、弗洛伊德、德里达等人的相关论述,以及威拉·凯瑟和詹妮·利文斯顿等人的文学文本和电影作品,本书详细考察了霸权话语如何形构了身体、性别和性属,揭示了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排除、错综复杂的身份认同及其不确定性。巴特勒还在书中提出了诸多尚未解决的议题,这意味着身体政治将进入一个更具开放性的话语空间。
巴特勒认为性别的规制力是一种生产力,它具有生产它所控制的身体的力量。性别是被强行物质化了的理想建构——它不是身体的简单事实或静态状况,而是一个过程,通过对律法的反复征引和复现,管制规范强行对身体和性别加以物质化。而这种物质化从来不曾真正完成,事实上,规制性律法的权力可以被反戈一击,生成质疑这种霸权的再表述。

图书封面


 身体之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稍稍回想一下,有多少超越了时空界限的思想家没有谈过性呢?光从在女性主义理论家们著述中闪过的就能列举出一大堆名单: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拉康、福柯、布尔迪厄......还有健在的吉登斯,大胡子齐泽克,总之,这个名单可以很长,而且还会继续长下去。男人谈性,与女人不同。上面这个小小的名单里出现的男大牛们,背靠着思想大山,如烹小鲜般谈性论道,大家都明白,“性”只是他们著述当中很小的一个部分。而女牛人们,恐怕在众人眼中就没有此等做派。尤其是当一个女人津津乐道于谈性,大家只有奉上一顶小小的帽子:女性主义者。巴特勒倒没有像福柯一样哈哈笑着拒绝掉别人扣来的帽子,她只是解释说她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研究解构主义。我无意贬低女性主义,但是贴标签任何标签都是危险的事情,也很容易遮蔽多元性的存在。毫无疑问,已经被称为性别研究女王的巴特勒担当得了女性主义者的责任,她在著作中马不停蹄地谈论性,这其中三本著作:《性别麻烦》、《身体之重》、《消解性别》无论从标题到内容,更是对性别这个话题庖丁解牛式的剖析之作。被酷儿们奉为圣经的《性别麻烦》提出性别述行论,扬弃了传统女性主义者在异性恋框架当中对男权制的批判,而直接解构作为知识范畴的“性别”。此书一出,巴特勒收获了许多帽子:酷儿先驱、嬉皮领袖、文风糟糕的写作者,不一而足。从后来的再版自序以及其后的诸多著作中巴特勒对述行理论的一再申明和阐释不难看出遭受的误解之深,不过平心而论,《性别麻烦》酣畅淋漓的解构姿态稍不注意,阅读时难免淹没其中严肃的思考,巴特勒的思想体系在这个时候也确实是不够成熟的,观点也还不甚明晰。巴特勒后来在著述中不厌其烦地应对外界批判来数次阐释《性别麻烦》当中的观点,三年后出山的《身体之重》已经显示出她自身理论的明晰性。在她这三本围绕性别的专著里面,《性别麻烦》刚刚抛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消解性别》已经明显转向生命政治学。对于性别问题而言,《身体之重》在她专论性别的著作序列中正是一本火候刚刚好的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性别的话语规训,第二部分是对相关的酷儿文学和理论文本进行批判性解读。在第一部分中,她首先运用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生理性别和身体的建构作了地形学考察。李银河曾经说过,在传统的性和性别观念中,异性恋机制的最强有力的基础在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就决定了他的社会性别特征和异性恋的欲望。巴特勒在这里进行了逆向梳理,从物质性身体的建构来追溯生理性别如何建构,像福柯一样揭穿知识范畴制造的真理谎言:权力话语甚至可以塑造身体,并且悄然遮蔽塑造的过程,呈现给世人的是自然化的身体和生理性别。所造成的最残酷的结果,令那些被排除在社会“正常”秩序之外的性少数群体强迫性地让他们感受自己是反社会反自然的存在,因而,性的规训乃是必须。然而就在这样严密的话语体系之中也有缝隙存在,就好比在天然的菲勒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中长大的精神分析从来都为性别研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深谙拉康之道的巴特勒尤其偏爱精神分析,几乎每一部著作都乐此不疲。在这本书里,通过拉康镜像阶段和围绕菲勒斯的性别认同理论,巴特勒揭示出性别认同也不过是像镜子中的自我形象一样,只是想象性认同而已。不仅如此,同性恋的扮装和T/P之分,也不过是对异性恋的复制罢了,能否成为够格的颠覆还存在大大的疑问。不过热爱黑格尔的巴特勒从来不会放弃颠覆,颠覆对她来说,更大程度上意味着对多元性的不懈追求。在全书第二部分,通过对薇拉凯瑟等作家的作品解读和对齐泽克政治述行理论的批判性运用,巴特勒展示了利用能指再赋义功能进行身份重构的可能。巴特勒思考的整个过程,揭露了知识谎言,解构之后马上寻找重构的可能,这令人想到启蒙和现代性的要义,她背靠着的也是思想的崇山峻岭,和那些不容易被认定为女性主义者的男思想家们一样,性别是她思考世界的方式之一,而非全部。不要忘了巴特勒是哲学科班出身,女性主义者中她最喜欢伊瑞格瑞也是因为伊瑞格瑞对性别的思考最富于哲学维度。在著作中她一直强调批判的目的是为可行性的生活确立更加宽容的、保护、维系生活的条件,并且这一点也一直体现在她的著作当中。对于我来说,这是巴特勒思想迷人的地方之一:对可能性、多元性的执着追求。就像鲁迅的铁屋之喻,巴特勒的思想和很多她的前辈一样,鞭打着我们去看令人痛苦的真相,但这痛苦不是为了绝望,而是为了更好地去希望。
  •     本来觉得《男人之间》的翻译微有些拗口,但看完这本的翻译之后觉得那本的翻译已经是高水准的了,囧。这本《身体之重》的翻译实在不知所云。感觉译者对于文学和性别理论的历史渊溯非常不清晰。比如Gender Perfomativity、“out”、“closet”、sex vs.gender、misogyny、sociality等词在西方性别研究学界已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在这几十年内华语学界对其也已有讨论,产生了约定俗成的中文说法。但译者似乎(一)不了解这些词语在西方产生的理论渊源,(二)不了解对国内的讨论和翻译,于是产生出了大量不知所云的译法,这大大地影响了国内读者对此书的理解。这导致翻开此书每一页,满眼都是名词后面小括号里指示的英文原文。如果译者能更好地吃透性别研究的历史与其他相关的理论,那么其实很多词组都可以用简明的中文准确地代替,根本不需要把他们全部视为某种impenetrable的哲学名词。说实在的,就此译本而言,如果不是因为后面有那些小括号里的英文原文,就只凭译者在使用的那些生硬的中文说法,我还真不知道指的是哪个概念。学术阅读本身是这样:一个学者写的一本书,是建立在他或她所看过的所有书的基础上。如果那些所有书中的一大部分你也已经看过了,那么你在读这一本书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如履平地,每一个词组冒出来的时候,你都知道它的源头何在,于是自然能在脑海中把它assign到你知识体系的某一个子意群中去。如果没有看过一大批基础文献,根本很难读通尖端的研究成果。翻译Judith Butler需要横跨欧陆哲学、性别研究、社会学、文学艺术等几个领域,诚然是件难度超高的任务。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投身到这个领域来,有更好的译本能问世。
  •     这本「身体之重」在手里已经有一段时日了,今日才敢厚颜不惭的来写书评,但仍实在有些心虚。这本书的语境是西方式的,既然翻译成了中文,亦必是其内容对中国社会有价值。我们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已是百年,现今世界文化融合,诚然不敢再提文化之分,但文化之大同仍旧未完成,在此也致敬翻译工作者们孜孜不倦的辛勤工作,使得大同之日着实可期。回到此书本身,充分的探讨了身体,性别,社会,文化等等之间的关系,谈论思想,逻辑,符号的书很多,一本如此深入谈论身体的书实在是不多见的。但在这里,我们不免还是要问一句,到底"身体"与"我"是什么关系?中国文化是一个强调"修身""养性"的文化,「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即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形即指的是我们这个身体)。老子「道德经」谈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每日三省吾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亦至今存于国人心中。"身国共治"的伟大理想是中国人至高的追求。所以非常的显然,西方语境下的身体与中国语境下的身体所指的不是一个东西,这个问题不厘清,很容易混乱不清。那么什么又是"我"呢?佛教认为人所理解的"我"是虚幻的,人是"无我"的没有自性存在,所谓没有自性即一个人"我"的存在必须依赖很多的条件而不能独立的存在,故而"我"的本质即是"无我"。弗氏所构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所的谈的"我"也可大致划分为"先天的我"与"后天的我",这亦可与道家思想相通,道家医学强调"固先天之本,培后天之元",而今的文化过于着重后天的构建与塑造,其结果有如缘木求鱼而有失根本。先天为后天之基,后天的"自我"与"超我"愈是强大,离"本我"就愈远,人就愈迷失而不知返。人活在社会文化之中,就渐渐成为一个"假人"而不是"真人",何谓"假人"?即假的我越来越强大而已。红楼梦不断的警醒世人,人需活得出本来面目,才可悟得这"好了"世界之虚幻。学道有假道士,学佛有假慈悲,学儒有假道义,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人不过就是在这真假中沉浮罢了。该书作者巴勒特的理论体系有三条重要的线索:语言,主体,性别。她认为语言塑造主体,并且解构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对立,在她看来,身体涵盖了物质,精神和社会多个层面。关于语言,主体与性别,中西大不同,可谈论的甚多。在此,只想先写写关于语言的问题。西方文化对于言说的重视是大于中国文化的,从古希腊人重修辞,犹太人认为上帝是可言说的开始,西方的传统在这两者的基础之上一路发展到了今天。西方的知识论尤其是科学的理论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符号系统,拉康三界理论所谈到的象征界亦指的是符号的世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流离不开符号,构建一个学科的理论亦离不开其特有的符号。但是,中国的文化比较看重那语言之外的不可言说的部分,我们总在强调身教大于言教,就是这个意思。以至于中国文化最后发展出了禅宗,只言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语句,就是要消除语言文字所构建的层层障碍,要人明心见性。我们发现了语言能够塑造主体,但这种塑造最终是失败的,所以要打破它。我们的汉字,与其说是一个符号,不如说是一个意象,更多的东西蕴藏在其“形”之外。我们拒绝被符号化,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但在过去,中国人是如此,现在已大不同了,西方文化进入之后,我们的文化已被改造,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需要看相关的西方理论,例如本书,从而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继而与世界沟通。洋洋洒洒的写了如此多的废话,甚至有些前言不搭后语,盖因自己愚钝而又有评论之癖好罢了,此篇小文作的时间仓促,日后会慢慢修正,见笑了。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翻译实在是……看译后记就明白……
  •     蜜汁著作
  •       本来觉得《男人之间》的翻译微有些拗口,但看完这本的翻译之后觉得那本的翻译已经是高水准的了,囧。
      
      这本《身体之重》的翻译实在不知所云。感觉译者对于文学和性别理论的历史渊溯非常不清晰。比如Gender Perfomativity、“out”、“closet”、sex vs.gender、misogyny、sociality等词在西方性别研究学界已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在这几十年内华语学界对其也已有讨论,产生了约定俗成的中文说法。但译者似乎(一)不了解这些词语在西方产生的理论渊源,(二)不了解对国内的讨论和翻译,于是产生出了大量不知所云的译法,这大大地影响了国内读者对此书的理解。
      
      这导致翻开此书每一页,满眼都是名词后面小括号里指示的英文原文。如果译者能更好地吃透性别研究的历史与其他相关的理论,那么其实很多词组都可以用简明的中文准确地代替,根本不需要把他们全部视为某种impenetrable的哲学名词。说实在的,就此译本而言,如果不是因为后面有那些小括号里的英文原文,就只凭译者在使用的那些生硬的中文说法,我还真不知道指的是哪个概念。
      
      学术阅读本身是这样:一个学者写的一本书,是建立在他或她所看过的所有书的基础上。如果那些所有书中的一大部分你也已经看过了,那么你在读这一本书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如履平地,每一个词组冒出来的时候,你都知道它的源头何在,于是自然能在脑海中把它assign到你知识体系的某一个子意群中去。如果没有看过一大批基础文献,根本很难读通尖端的研究成果。
      
      翻译Judith Butler需要横跨欧陆哲学、性别研究、社会学、文学艺术等几个领域,诚然是件难度超高的任务。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投身到这个领域来,有更好的译本能问世。
  •     这翻译不敢直视-_-||
  •     翻译的还可以吧
  •     深入浅出,写的真好
  •     一大堆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拉康,还有叫得出叫不出名字的作家、电影,没有理论背景,我是完全读不懂。
  •     写论文
  •        稍稍回想一下,有多少超越了时空界限的思想家没有谈过性呢?光从在女性主义理论家们著述中闪过的就能列举出一大堆名单: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拉康、福柯、布尔迪厄......还有健在的吉登斯,大胡子齐泽克,总之,这个名单可以很长,而且还会继续长下去。
       男人谈性,与女人不同。上面这个小小的名单里出现的男大牛们,背靠着思想大山,如烹小鲜般谈性论道,大家都明白,“性”只是他们著述当中很小的一个部分。而女牛人们,恐怕在众人眼中就没有此等做派。尤其是当一个女人津津乐道于谈性,大家只有奉上一顶小小的帽子:女性主义者。巴特勒倒没有像福柯一样哈哈笑着拒绝掉别人扣来的帽子,她只是解释说她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研究解构主义。
       我无意贬低女性主义,但是贴标签任何标签都是危险的事情,也很容易遮蔽多元性的存在。毫无疑问,已经被称为性别研究女王的巴特勒担当得了女性主义者的责任,她在著作中马不停蹄地谈论性,这其中三本著作:《性别麻烦》、《身体之重》、《消解性别》无论从标题到内容,更是对性别这个话题庖丁解牛式的剖析之作。被酷儿们奉为圣经的《性别麻烦》提出性别述行论,扬弃了传统女性主义者在异性恋框架当中对男权制的批判,而直接解构作为知识范畴的“性别”。此书一出,巴特勒收获了许多帽子:酷儿先驱、嬉皮领袖、文风糟糕的写作者,不一而足。从后来的再版自序以及其后的诸多著作中巴特勒对述行理论的一再申明和阐释不难看出遭受的误解之深,不过平心而论,《性别麻烦》酣畅淋漓的解构姿态稍不注意,阅读时难免淹没其中严肃的思考,巴特勒的思想体系在这个时候也确实是不够成熟的,观点也还不甚明晰。
       巴特勒后来在著述中不厌其烦地应对外界批判来数次阐释《性别麻烦》当中的观点,三年后出山的《身体之重》已经显示出她自身理论的明晰性。在她这三本围绕性别的专著里面,《性别麻烦》刚刚抛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消解性别》已经明显转向生命政治学。对于性别问题而言,《身体之重》在她专论性别的著作序列中正是一本火候刚刚好的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性别的话语规训,第二部分是对相关的酷儿文学和理论文本进行批判性解读。
       在第一部分中,她首先运用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生理性别和身体的建构作了地形学考察。李银河曾经说过,在传统的性和性别观念中,异性恋机制的最强有力的基础在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就决定了他的社会性别特征和异性恋的欲望。巴特勒在这里进行了逆向梳理,从物质性身体的建构来追溯生理性别如何建构,像福柯一样揭穿知识范畴制造的真理谎言:权力话语甚至可以塑造身体,并且悄然遮蔽塑造的过程,呈现给世人的是自然化的身体和生理性别。所造成的最残酷的结果,令那些被排除在社会“正常”秩序之外的性少数群体强迫性地让他们感受自己是反社会反自然的存在,因而,性的规训乃是必须。
       然而就在这样严密的话语体系之中也有缝隙存在,就好比在天然的菲勒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中长大的精神分析从来都为性别研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深谙拉康之道的巴特勒尤其偏爱精神分析,几乎每一部著作都乐此不疲。在这本书里,通过拉康镜像阶段和围绕菲勒斯的性别认同理论,巴特勒揭示出性别认同也不过是像镜子中的自我形象一样,只是想象性认同而已。不仅如此,同性恋的扮装和T/P之分,也不过是对异性恋的复制罢了,能否成为够格的颠覆还存在大大的疑问。
       不过热爱黑格尔的巴特勒从来不会放弃颠覆,颠覆对她来说,更大程度上意味着对多元性的不懈追求。在全书第二部分,通过对薇拉凯瑟等作家的作品解读和对齐泽克政治述行理论的批判性运用,巴特勒展示了利用能指再赋义功能进行身份重构的可能。
       巴特勒思考的整个过程,揭露了知识谎言,解构之后马上寻找重构的可能,这令人想到启蒙和现代性的要义,她背靠着的也是思想的崇山峻岭,和那些不容易被认定为女性主义者的男思想家们一样,性别是她思考世界的方式之一,而非全部。不要忘了巴特勒是哲学科班出身,女性主义者中她最喜欢伊瑞格瑞也是因为伊瑞格瑞对性别的思考最富于哲学维度。在著作中她一直强调批判的目的是为可行性的生活确立更加宽容的、保护、维系生活的条件,并且这一点也一直体现在她的著作当中。对于我来说,这是巴特勒思想迷人的地方之一:对可能性、多元性的执着追求。就像鲁迅的铁屋之喻,巴特勒的思想和很多她的前辈一样,鞭打着我们去看令人痛苦的真相,但这痛苦不是为了绝望,而是为了更好地去希望。
  •     开始收到那本有损伤,但很快换了货,很满意!
  •     阐释身体,理解身体,解放身体。
  •     个人觉得翻得没有那么差,主要是一些词的翻译不太常规
  •     听说翻译都不如《男人之间》,但是我还是觉得比《性别麻烦》那本好了很多,译序作者是 @倪湛舸
  •     翻译明显不如宋素风翻译的《性别麻烦》。本文难读度如果是6,译文则是9!
  •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比较晦涩。
  •     本来觉得《男人之间》的翻译太拗口,但看完这本的翻译之后觉得那本的翻译已经是高水准的了= = 此书的翻译比Butler原文还要难以让人明白。
  •     对《性别麻烦》中未阐明清楚的概念做补充说明。
  •     chaojihao
  •     将Perfomativity改译成‘述行性’还算是有道理的,可以标明巴特勒对奥斯丁的引用,也与Performative做了区分。
    最不能忍的就是把sex翻译成‘性别’,这是要多能装啊。。。完全脱离中文的约定俗成了,使读者阅读的时候都不得不每次提醒自己,这里的‘性别’是sex,不是gender.
    而且按照巴特勒的要打破 女性主义sex和gender的二元对立的诉求,sex这里完全没有自然化的‘别’的意味,看不出sex和gender分别改译成‘性别’和‘性属’有什么必要性和合理性。
  •     译得怪
  •     看到一半的时候一度怀疑过自己的智商。隔几句话就得有一句看不懂。跟原著的艰涩与翻译的生硬(以及我的弱智)都有关系吧。感觉逻辑性不够强,虽然都是围绕身体,以及对性别的基础性地位的超越化的努力。有时间还需要再读一遍……
  •     书收到后马上读了,作者的研究角度比较特别,有值得借鉴之处。
  •     个人品味吧,对于用精神分析理论建构社会理论这回事,就是,不感冒。
  •     我读完这本书了,可是我忘记它讲了什么
  •     哲学味很浓,好书
  •     只能说我是浏览完了
  •     说句实在话,李银河的序写了等于没写。
  •     进一步解释了performative的运作机制,同时可以看到Butler的伦理转向,由gender到body,性别不是唯一的规训维度。这个译本实在看得痛苦,至少术语应该和前作已有的中译本统一起来。
  •     以前看过英文的~现在居然出中文的了,啊哦~~
  •     “性别”作为被反复引用的规范书写出身体,构成了生成受其支配的身体的规制。它不是某个人所拥有的东西,而是某个人得以生效的规范,使其成为文化可理知界域内有生命的身体——巴特勒是在消解性别,故而比前人更“激进”,更痛快彻底,读后觉得疏通许多。消解性别,sex和gender不必区分,“性少数”不必出柜,“易性者”不必变性。Being queer is cool.
  •     特别喜欢
  •     译者已经尽力了。精神分析的专业术语本来就很难转换成中文,何况巴特勒故意扭曲了文法。国内那几本齐泽克的译本,同样没法读。还是看原版吧
  •     翻译得不知所云,让人头疼,还不如看原著好些。
  •     终于有中文版了
  •     挺好的,送货快,支持当当
  •     将近两个月才看完,前半部分看了两遍,后半部分草草了事。真的是能力不足啊。不过很多思想在「权利的精神生活」中做了更清晰的描述。
  •     算是看完了,第七章看了一半怎么着都看不懂了
  •     书是好书,理论是酷儿、性别研究的必备基础,但是翻译的太差劲了,不过可能也不怪翻译,毕竟看英文原版看不懂,再毕竟即使是英语母语看巴大神也不知道她在说什么……
  •     这本太难懂了= =得花时间看好几遍
  •     我是被逼的
  •     终于读完了,后半部分是匆匆浏览的(都不好意思说这书读了一年多)。我想说,这是翻译过来的三本同系列巴特勒的书中最难以理解的一本,翻译者的造词热情已经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地步。而且与另外两本相比,这本算是论文集,整本书逻辑性不强甚至无法成为一个整体,是一本没有答案和结论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