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元素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技术元素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121167331
作者:[美] 凯文·凯利
页数:42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这一点十分重要。一架航班、一部手机、一辆车,所能够提供的服务远不止一种。汽车和飞机的移动性不过是一件商品而已。汽车可以把你从甲地带去乙地,但它同时还是一个机动灵活的私人空间,也是一间移动的办公室,还是一个娱乐中心,它甚至能够彰显车主的品味,带来设计的乐趣。消费者自己可以在哪些特性需要花钱,哪些特性必须免费之间作出平衡。比方说,你可以免费得到一辆带着你到处跑的汽车,但没准要为车里的音响和导航系统花钱。或者说,你买的是汽车,而音响和导航系统是免费的。这跟机票免费,托运收费;或者机票收费,托运免费的情况又有什么区别呢?正是这些选择才令消费者成为了上帝,因为他们挑选的,是自己想要免费的那部分。 同样的免费选择应该也会在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中出现。你可以免费得到一台手机,然后为通话时间付钱。或者有一天,我们还可以花大价钱买一部奢侈品回来,而打电话则是全免费的。当然,手机和通话也可以免费,但手机上的社交功能和定位功能却会价格不菲。 几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可以拆分成为各种功能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中,一部分功能是免费的,而另外一部分功能则标以高价,这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屡见不鲜,例如剃须刀架和剃须刀片,打印机和墨盒,银行和支票户头等等。不过,网络经济的前景,是免费选择能在现在(或者不久后的将来)出现在食品、服装、医药、住房、运输以及媒体等等我们能够想象到的各种领域当中。即便是太空旅行、医疗保健和房地产这些“不可能免费”的领域,也都会采取免费选择的。我敢打赌,向太空轨道发射每公斤物品的花费最终也会变得和零差不多。我也确定,特定计量下药品的价格会向免费前进(不过你要为自己的DNA分—析买单)。最后,即便是租房市场,也会运用其免费选择的。 但是,在我们憧憬免费选择能够应用到所有行业、所有产品和服务当中的同时,也要做好功能上附加的价格通常会十分昂贵的心理准备。假如有一天冰箱免费了,那么冰箱调温功能(或者购买食品、预付电费、显示储藏食品名单等功能)的价钱自然就不会为零。

媒体关注与评论

文化的变迁是好是坏?是快是慢?恐怕没有人比凯文•凯利更能洞察其中意义了。而他的人生故事就如同一部论述技术的价值的专著。无论是放弃所有财产而仅保留一辆自行车,还是创立对地球所有生物进行分类的组织,还是在《连线》杂志上推荐新科技,他都从未停止过对技术体和生物体现象的探索。——TED.com 在大多数人感知到互联网科技的存在之前,凯文•凯利就早已展开了对它的思考。他引人思考的文字甚至激发了《少数派报告》和《黑客帝国》等电影的创作。——《洛杉矶时报》 凯文•凯利一直致力于“免费”这一命题的思考和写作,其中就包括《战胜免费》这篇令人欣喜的狂想之作。正如每一种充裕都将创造出一种新的匮乏,他提出了八种由“免费”新派生出的“稀缺性”。他还论述了技术如何“想要免费”。    ——克里斯•安德森,美国《连线》杂志现任主编,《免费》、《长尾理论》作者  凯文•凯利关于“一千铁杆粉丝”的文章的确改变了我们的想法。——赛斯•高汀,美国商业思想家,《紫牛》、《小就是大》作者

内容概要

凯文·凯利(Kevin Kelly),出生于1952年。他是著名杂志《连线》(Wired)的创始主编,也常被看作是“网络文化(Cyberculture)”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他犹如硅谷当中的一位“游侠”,当媒体聚焦于某种具体应用、聚焦于路演和IPO、聚焦于科技公司市值的时 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未来--这位睿智的未来学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就预见了Web2.0时代的到来,预见了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发展趋势。
代表作:《失控》、《科技想要什么》。中文电子版均由“唐茶计划”出版。
作者网站:http://KK.org
关于东西文库:
东西文库(West & East Library)致力于“第三种文化”(TTC)的思考、传播与交流;注重在互联网、科技、商业、媒体、电子阅读等领域的互动;包括但不限于:纸质、电子出版,版权引进、策划,文化论坛。
已出版《我手机》、《奇怪 @ 壹》、《十三亿》、《创业者对话创业者》、《失控》等图书。
敬请关注第二届“东西论坛”(W.E. Conference)
东西文库(微博):http://weibo.com/welibrary

书籍目录

第一章技术元素 / 001
技术的洗礼 / 002
世间至强之力 / 008
一切还没有运行完好的事物 / 020
每个生物都是黑客 / 024
文明的生物性 / 029
人类的身份危机 / 031
人类是技术的性器官 / 034
技术与电影 / 037
造就我们的机器 / 041
城市化石 / 044
人类应该成为什么? / 050
进化的技术,进化的进化 / 054
不可避免性的窄门 / 059
技术的美妙天平 / 064
技术跨越的神话 / 068
连接的技术 / 074
递归的创造 / 079
不可滥用的技术 / 082
第二章免费经济 / 085
一千铁杆粉丝 / 086
依靠铁杆粉丝的现实 / 093
一千铁杆粉丝的反例 / 099
战胜免费 / 103
比拥有更好 / 110
技术想要免费 / 116
满意悖论 / 129
书籍的未来 / 132
后实体的出书 / 140
森林火灾营销 / 143
你的关注很廉价:2.5美元/小时 / 148
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钱必将追随 / 154
中国的DNA / 157
如何靠盗版兴盛 / 159
盗版为何? / 165
复制兴衰史 / 168
搜索付费,你愿意吗? / 171
城市不朽,公司终殆 / 174
当一切便宜到可忽略不计 / 176
特点、产品、公司 / 179
免费经济 / 181
只从底部出发还不够 / 185
隐秘的匿名市场 / 191
摆动爱的长尾 / 195
第三章Web 3.0 / 199
两种形式的联结主义 / 200
统一体机器的规模 / 202
全球超有机体存在的证据 / 206
物联网的四个阶段 / 218
云文化 / 222
相信天方夜谭 / 228
一万亿个小时 / 232
亿万差级 / 234
默认——事关选择的意外成功 / 237
数字社会主义 / 242
知识地图 / 244
拜托,搜索中立不可能 / 247
谷歌式科学 / 252
上行创造 / 257
图灵化 / 264
为什么不可能更经常发生 / 266
到2100年,智能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 / 270
你不是个玩意,你是个机器人 / 274
第四章数位人生 / 279
你的两样设备 / 280
我们被技术忽悠了? / 283
自我追踪?你也会的 / 287
记录生命日志,一种必然趋势 / 291
无尽升级的艺术 / 298
极端乐观主义 / 300
支持-行动原则 / 305
数位人生 / 311
科技购物经验法则 / 313
科技生活指南 / 315
技术迷信 / 318
可回放媒介 / 322
对称与非对称技术 / 325
世界上的信息量 / 329
信息的速度 / 331
火人节的艺术 / 336
2008年国际火人节 / 344
拓展无知 / 347
阿米什的工匠 / 350
第五章未来 / 361
未来的一天 / 362
未来学家的两难困境 / 365
绑定在此刻的不确定性 / 367
梅斯-加罗点――奇点“临近” / 370
缺失的不远的未来 / 374
潜意识材料的收藏 / 378
麦克卢汉诞辰100年 / 381
永恒之书 / 383
当纸质书消亡的时候 / 388
实用图书馆 / 392
线性与指数的交叉 / 395
预言现在——《连线》杂志创刊五年引文集锦 / 400

编辑推荐

《技术元素(The Technium)》编辑推荐:1.作者在互联网行业是教父级人物;2.《失控》的影响力至今未仍在;3.KK最新力作,并无美版,中国简体版为唯一授权版本;4.相较《失控》的“大部头”,这本书更加轻松、耐读、有意思;5.KK4月又一次大的中国行活动,清华大学活动规模过千人,新闻发布会中国嘉宾有马化腾、李开复等。会引来媒体的大波持续宣传。

作者简介

我会将我不成熟的想法、笔记、内心争论、草稿以及对其他文章的回应都写在《技术元素》中,这样我就能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KK
“技术元素”(technium)是凯文•凯利专门创造出来的词语。“技术元素不仅仅包括一些具象的技术(例如汽车、雷达和计算机等),它还包括文化、 法律、社会机构和所有的智能创造物。”简而言之,技术元素就是从人的意识中涌现出来的一切。KK把这种科技的延伸面看成一个能产生自我动 力的整体。
本书继承了《失控》和《新经济的新规则》的思考体系,谈到了文明进化、数字出版、免费经济、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化生活等热议的话题。而更深层次的是,KK希望借此讨论:技术元素的本质是什么?人类应该拥抱还是拒绝它?人类对它本身的未来发展究竟有多少把握?KK把对这些疑惑的理解都写在了《技术元素》里。相比于KK之前的著作,本书将更通俗易懂,文章中涉及到的领域、所举的事例都更贴近当下人们的生活体验。而阅读这样一本书,将能最贴近地了解到KK在思考什么。
试读: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7736184/note/210517634/

图书封面


 技术元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9条)

  •     虽然我是个理科生,但说实话,理性思维不甚发达。所以,对于《技术元素》这样一本“科技含量”偏高的书,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本书很多媒体和朋友给的评价都很高,我决心好好看看。然而阅读的状态不让人满意,总是会看上一段,然后放下,做别的事情,好在书中每一篇文章都能够独立成篇,可以随时捡自己喜欢的话题来看。于是我选择了第一个话题:一千铁杆粉丝,在书中的86页。此后,我还会继续选择一些比较容易懂的话题和大家做个分享,因为我估计和我的脑子水平差不多的人大有人在。我们都知道长尾理论: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提并论,甚至更大。但是长尾理论适合于大型聚合商,却不适合于独立艺术家。对于艺术家来说,除了创造出轰动的作品,拥有诸多粉丝,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还有没有其他路径可走呢?假如你是一个三流艺术家甚至不入流的艺术家,你靠什么生活呢?KK(凯文•凯利)说:创作者,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视频制作者,或者作者——换言之,也就是任何创作艺术作品的人——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在这里,铁杆粉丝是指,无论你创造出什么作品,他都愿意付费购买。打个比方,如果一位艺术家拥有5000名死忠粉丝,且每位粉丝每年给他(她)20美元——购买CD也好,门票销售也罢,商品、捐款,随便什么都行——那么,每年就是10万美元;这笔收入完全足够让他(她)辞掉日常工作,而仍能继续买医疗保险并开上一辆体面的车。“铁杆粉丝法”是可行的。取悦铁杆粉丝令人心情愉快、精力充沛。它能通过物质回报,让艺术家保持真实,专注于自己工作的独特之处,即铁杆粉丝所欣赏的品质。不过,你必须与这1000名铁杆粉丝保持直接联系,他们也许来参加你的居家音乐会,或者在你的网站上购买DVD,又或者到商业图片供应商那里购买你拍摄的照片。而网络技术和小规模制造技术让这种圈子成为可能。这个策略的要点在于,你无需大获成功也能生存下去,你无需跻身畅销创作者之列也能逃离长尾。这是一个中间状态,离尾巴不太远,但至少能够养活自己。这种中间状态就叫做“一千铁杆粉丝”。它是艺术家的备选目标。还真有这样的实践者。在书籍出版之前,甚至在书还未写之前,作者就直接和读者建立联系,做出类似的公开声明:“我拿到10万美元的捐赠后,就会发布本系列的下一部小说。”2004年,劳伦斯用这种模式发布了自己的最新小说。他要求铁杆粉丝每月共支付100美金。如果100美金到手,他就放出小说的下一章。整本书先在网上向铁杆粉丝公开,然后纸质印刷,所有人都可以购买。以往,这种模式的交易成本非常高,要让艺术家和他的粉丝直接互动,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现在的变化之处在于,科技的影响和力量使得艺术家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狂热微赞助者,与他们保持联系,向他们呈现自己的作品,从他们那里直接获得报酬,并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忠诚。随着榜样的出现,随着商业模式的转变,随着科技不断降低交易成本,更多的艺术家将走上这条道路。时间将证明这一切。(以上观点来自凯文•凯利新作《技术元素》)
  •     电子书是读者联接的阅读方式,价格会趋向于免费。电子书在网络的时代,热门的标注可以共享,我们可以知道其他人在想什么,其他人同样也因为我们的标注,而关注一段本来并不起眼的文字,这是一个大众共同阅读的时代。电子书供应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向我们推送自己最喜欢的书籍。进入网络的复制品,不会在网络上消失。技术想要免费,复制成本的低廉,让电子书趋向于免费,但我们会为保存这些数字产品的努力而付费,为我们在电子书上面的批注而付费,为电子书供应商提供给我们的个性化推荐而付费。电子书的免费会让纸质书的销量减少,从而把成本摊到购买纸质书的读者身上,导致书本的价格越来越高,纸质书的数量越来越少。未来的电子书阅读器随着电子墨水成本的降低,会进化为更加便于阅读的新产品,并且和我们现在的电子书阅读批注联接起来。未来的电子书里面的插图不再只有图片,而有丰富的视频和动态图像。电子书可以呈现在任何屏幕上。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成本计算。阅读一本书需要4小时,纸质书的价格是40元,电子书的价格是10元,那么阅读纸质书的成本是每小时10元,而阅读电子书的成本是2.5元,和我们的收入相比,这个费用可以忽略不计。云端的生活带给我们巨大的转变,我们会保持一直在线的默认状态。我们的电脑、kindle、手机都会成为连接云端的工具。把我们的数据保存在云端,比储存在电脑里更加安全。我们的身体数据也会进入云端,成为健康分析和治疗的重要参考。使用比拥有更好。未来会流行不持有的生活方式,我们通过订阅来阅读书籍、听音乐、看电影,但是我们不会拥有它们,不会有照料、备份、整理、分类、清洗、存储的责任。大部分的实体商品都会慢慢流动化、数字化。这两年的打车软件的风行,也证明了连车辆也可以适用不持有的生活法则。凯文凯利举了阿米什人的例子,他们把使用技术的时间推迟50年,让一种技术经过时间的考验,并在技术进步中保持独立,与外界保持距离。
  •     引言想起几个月前认识自己一位好朋友时的一个细节,当时因为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所以我在聊天的时候就感叹了几句,大意就是说能够认识挺不可思议的。当然,此种感慨很常见,我自己之前也有过很多次,甚至几乎每次遇上一个自己喜欢的人,都会有一种很惊喜很意外的感觉,茫茫人海,我们怎么就遇到了呢。但是这次不一样,说出这些话之后,我忽然想到了什么,然后我就给朋友留言解释,说我和她是怎么认识的,作为一种澄清。我记得我是先认识另一位“朋友”,然后我们相互关注微博,此后我的微博推荐里面出现了她,也就是我现在的好朋友,我很不经意的点开看了一下,主要就是最新几条微博,再结合头像,感觉这人还挺不错的,就关注了。之后就是她给我评论还以私信什么的,就逐渐熟悉起来了。现在想这里面的确有很多巧合,比如我在好朋友之前认识那位中间人(暂时称为A),如果没有A,我应该永远不会认识后来的好朋友(简称B),而我怎样认识A已经记不清了,所以,整件事仍然充满神秘。但是真正引起我注意的,也是我今天最想谈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如何从A认识B。答案竟然是,微博的推荐系统,也就是微博通过一整套算法,测算哪些人可能是你感兴趣的。也就是说,真正起关键作用让我和B成为好朋友的,是AI,人工智能。由于我不在微博做开发工作,并且对程序的算法没有深入了解,所以我只能推测,是根据我们共同关注的人,还有我们微博上出现的关键字重复的概率,还有地理位置确定的。因为程序工作的原理是模拟人脑的认知和思考模式,这些很多都是相同的。后来我和朋友的交往似乎也证明了,我们的确挺“般配”的,我们都很喜欢心理学,并且个性也有很多相似。我不知道这里面程序的作用有多大,准确性有多高,因为样本太少,不能确定相关性。但是AI的确是作为一种确实存在的对象帮助我建立了一段关系。这就引申出一个我想谈的一个观点,就是技术一直在决定我们的情感关系,它所起的作用是无比重要的。比如说,如果没有互联网,我可能根本就不会体验爱情,也不会有朋友,也更不会在这里写这篇文章。而且根据相关统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是通过网络来认识,然后成为朋友或恋人。我自己统计,我过去认识的朋友还有喜欢的人分别分布的全国十多个城市,从地理空间上,我们没有任何交集。相比之下我和我所在的地理空间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我只有一个从小在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但是我们其实也不在一地,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IIM软件交流。还有我自己所有需要的物品,还有获取信息,也都是通过这样一个媒介。因为我自己身体的原因,作为案例的确是有些极端了,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势的存在。那就是所有的一切都逐渐转移到了线上。技术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的确是技术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看过一个TED演讲,上面列出了一张图表,是显示的人类的发展程度,上面说根据数据得出结论,人类的进步和一切政治的思想的观念都没有关系,一切都是技术发展的结果,只有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才能解释人类今天的一切。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里面引述别人对技术的定义:“技术是你出生后发明的任何东西”,这句话的本意是说,只有在我们经验之外出现的新事物才能称为技术,但是在我的理解里,技术应该是我们出生后的一切,包括所有可见的,可想的,还有已经消失的,因为如果没有技术,人类只能是动物,石器时代对石头的简单加工也是一种技术,农耕时代对动植物的驯化也是技术,人类发明的语言也是技术,没有这些,人类甚至无法思考,也无法把知识传递下去。关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很多书和纪录片都介绍过,比如影响人类进程的关键技术,水轮机,航海技术,钟表技术,蒸汽技术……还有像美国人拍过一部美国历史的纪录片,也几乎都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待历史,这个国家就是建立在技术进步之上,每一个危机都是通过技术来解决的。关于技术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罄竹难书,我只是想谈一点技术对人类情感关系的影响,而且主要是基于现实经验,并且展望未来的可能性。技术对情感关系的影响关于技术对人类情感关系的影响,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甚至在史前时代这种影响就初见端倪。我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谈现在和未来,所以对于更久远的历史并不进行深入探讨,只是简单概括。而且我也会用一些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因为社会心理学对于爱情和亲密关系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我可以从引发吸引力的因素去考察技术造成了怎样的改变,其中包括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关系的回报,价值匹配,自我表露等,我想知道,技术对于这些几乎恒久不变的决定爱情的相关因素会有怎样的改变。因为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形态的变化,也改变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交互模式,尤其是信息技术,更是让人的交往突破了过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传播学媒介即信息的观点来看,技术所导致的媒介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和人关系的本质。就像我们曾经把从互联网上发生的爱情叫做网恋,把互联网上认识的朋友叫做网友,把不在一地通过网络联系的恋人叫做异地恋,而这些称谓的背后,也都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内涵,甚至说,是技术导致了一种全新的情感关系。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它变成了属于我们生活很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不再去区分感情是从何处发生,甚至会主动去婚恋网站和社交媒体寻找自己的爱人。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社会自由度的提高,交通的进步,还有信息技术的革命,最终可能异地恋这种概念也会消失。比如将来工作会越来越不受空间限制,信息技术进步让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这样只要产生爱情两人就可以生活在一处,而不用承担太多代价,事实上现在很多人已经做到了。还有将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两个人可以通过远程连接建立起真实场景,甚至通过机器人代理进行身体接触,这些都不是什么科幻了,相信在几十年内就可以实现。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中技术对情感关系所起的作用再回到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原始部落的人类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居住地不固定,那时候他们的情感对象就是自己部落或者联盟部落的异性,或者是自己掠夺的敌人。然后到了农业社会,人类掌握了耕种的技术,驯化了植物和动物,于是形成了村庄和城市,在农业社会里面,人类的情感对象主要是附近的村镇,而且一般都是通过亲属关系认识,无论从地理空间上,还是亲缘上,都有一定的接近性。也就是说,在农业社会,人类的情感关系受制于地理空间,只有战争或者饥荒导致移民,才可能会局部的破坏这种稳定。绝大多数人的情感对象都是自己附近的人。然后到了工业社会,出现了大规模城市,人口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时候出现了大量的人口聚集,本来在空间上不相关的人,因为其他的原因,比如工作,学业,而聚集在一起,这时候的情感对象,就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地理限制。在农业社会,人类的聚集基本还是亲缘关系维系的,也就是所谓的种族或者宗族,所以,农业社会的人,对外界普遍不信任。而到了工业社会,发生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通过接触和合作,人们会形成一种融合,并且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契约关系之上,摆脱了亲缘的束缚,人们更看重的是能力,而不是出身。但是在工业社会,人的情感对象还是受制于地理空间,因为从社会心理学来说,爱情发生的前提是接触,也就是接近性,我们的爱情对象一般都是我们身边的人,比如同学,同事,或者邻居,要么就是这些人间接的朋友。也就是说,虽然工业社会让人可以摆脱土地的束缚,有了流动和迁徙的自由,但是你的选择范围仍然受限于身边的物理空间,因为只有在你身边的人才可能有机会接触,然后通过相互展示和交往形成吸引力,或者引发曝光效应。那些在世界上和你更适合的人,因为没有机会接触,所以你们永远都没有关系。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经济类型,比如在农业社会,几乎没有商业,人们的交换对象只能是自己的亲戚邻居或者附近村子的人。然后到了工业社会,商品可以自由流动,你有了随意选择的自由,但是信息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因为缺少信息,虽然你有交换的自由,但是提供给你的选项却很少。在决定爱情的相关因素里面,还有相似性和外部吸引力,相似性就是说,你喜欢和你各方面很接近的人,在农业社会,你几乎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甚至都谈不上 爱情,农业社会的婚姻基本上就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到了工业社会,个人有选择的自由了,但是可供选择的样本又太少,因为你只能从你身边认识的十分有限的人里面来筛选,也就是,你的选择范围决定了你无法找到更加适合的对象,更多的只能靠一些类似运气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工业社会出现了很多女权主义者,至少是一部分原因。还有外表吸引力也很容易理解,就是你身边的人可能没有人喜欢你的外表,如果你的长相一般,被喜欢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一,但你认识的适龄异性只有五十人,你就悲剧了。同样对于你自己的选择来说也是,如果你喜欢一个人外表的概率是百分之一,你只认识五十个异性,你也悲剧了。于是才出现了婚介机构,也就是农业社会媒婆的2.0版。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人们的自由观念开始普及,很多的人无法接受通过专业机构,而且更关键的是,婚姻已经式微,人们更需要的是爱情,但爱情的发生是很难刻意安排的,爱情的发生需要很多的偶然性,也需要很多浪漫的情节,这些从启蒙以来形成的文化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在工业社会,中介机构的市场是很有限的。现在的婚恋网站可以看做是信息社会的媒婆3.0,农业社会靠个别能说会道的人,工业社会靠情感专家,信息社会就是靠程序算法,也就是人工智能。但婚恋网站的问题是,它仍然在一个传统的社会结构下面,也就是,它仍然假定了,这个社会的主体是家庭,是家庭本位,而不是个人感受本位。所以婚恋网站的敌人一方面是这个社会观念的开放,婚姻制度的瓦解,同时还有大众文化对个人主义精神的塑造。所以你会发现,其实征婚节目本质上就是娱乐节目,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效果,征婚节目是消费的很多传统社会遗留的落后观念,以及揭露这个社会真实又残酷的一面,它其实更是一种真人秀。互联网技术对情感关系的改变下面开始说信息社会,从web2.0开始说起,也就是以blog为代表的,后来发展到SNS社交网站,包括微博,还有现在的微信,具体的概念不做澄清。社交网站对爱情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它提供了一种自我形象的展示,或者说,它提供了另一个虚拟的自我,因为你可以通过SNS在线上建立一个新的自我,通过这个自我和别人交互。相比于最初的IM即时通信软件,它有一种本质的不一样,因为IM软件虽然可以及时的沟通,但是这种沟通仍然要从零开始,就像两个陌生人第一次见面,相互介绍。但是SNS比如微博,它可以记录你过去整个的历程,包括文字,照片,还有视频。而且这个过程也是不断递进,首先blog时代是文字为主,微博是以图片为主,现在也开始逐渐往视频过渡。随着4G的普及,还有HTML5的进展,视频的地位可能会超越图片。(说句题外话,我觉得微信就是SNS和IM的一种整合,但是微信和微博的不同是,微信是从IM扩展出SNS的功能,然后现在又开始扩展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的应用,而微博则是以SNS为主,然后开始扩展IM的功能。还有一点不同是,微博的起步是基于PC互联网,虽然 现在主要是以移动为主。而微信,从定位上就是一种移动IM软件,并且是基于熟人之间,基于地理位置)说回来,我觉得这些进步会导致怎样的变化,首先是,个人的信息会被记录的更加详细和全面,一个人可以更容易的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情和体验分享给别人,而且这种记录是一直可以保留的,将来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在微博上发布过地理位置信息,那么微博的推荐系统就会根据这个地理位置把你推荐给附近的人。或者你在微博上提到过什么感兴趣的商品,那么相关的广告显示也会符合你的品位。这些是已经实现了的。而且我觉得,这种信息的逐渐公开,应该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刚开始接入互联网的时候,普遍都不敢随便帖自己的照片,但是在微博上微信上晒自己的照片现在已经是一种文化,也就是,我们对于隐私的定义也是会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改变,现在觉得是隐私的东西,将来也许就不是了。我甚至觉得,将来可能每个人都可以随便发自己的裸照,就比如说很多欧美国家的裸体沙滩,还有躶体集会都是我们不能想象的,但却是可能的。那么这些技术带来的改变,对于爱情会有怎样的影响呢。首先是,因为数据记录的越来越详细,也就是我们的虚拟形象会越来越真实,它不仅成为了我们的代理,甚至会替代我们一般的生活,也就是,它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成了我们接触这个世界的媒介,而我们的生物身体,则变得不重要了。我甚至毫不怀疑,我们有一天会变成像骇客帝国那样,把自己身体装在一个盛满黏液的玻璃罐里,通过各种管子和互联网连接,这一天正一步步的到来。但是基于目前阶段,或者不久的将来,可以做到的是,我们大部分主要的活动会逐渐通过线上,就像现在就算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人,也习惯用手机沟通。比如说,过去你可能会约朋友去K歌,但是现在,可能更愿意用APP录一下,发在SNS里面,这样朋友就相互听到了。也可以通过一个虚拟场景,共同进行K歌。基于视网膜投影技术的虚拟眼镜目前已经成型,很快就可以商用,我觉得这个技术对于游戏和很多的娱乐,都是革命性的,因为据说它的沉浸式体验非常好,甚至不能分辨清是真实。目前这种设备已经有,像索尼也开发过,还有NASA和军队里面模拟场景也有一些,但是体验一直不够理想。它们就像是iphone出现之前的智能手机一样,iphone仅仅是靠很小的技术进步加创新就完成了颠覆,比如电容屏。另外一个影响是,我们终于可以突破自己的某些限制,更加自由的塑造自己的形象,作为类比,这就像是一种整容,但是整容是修改的自己的生物体,而互联网让我们可以塑造自己的内在心灵,而且这种界限也不是很清晰的,举个例子,就像现在手机拍照,然后用个APP随便点个效果,也可以修改眼睛鼻子下巴,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对虚拟形象的塑造,对原本形象的超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改造是有效果的,因为外表吸引力很重要,而在线下接触时,容貌是很难修改的,化妆的作用并不明显,而网络可以有选择性的展示,比如身高,皮肤有更多修改的可能性。而且根据爱情的发生理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而且一旦引起感情的生理反应,也会导致更多的包容性。移动互联网对情感关系的改变智能手机对人类社交的影响是,它把所有人都接入了线上,而且是随时随地的。不分时间空间都能够在线,也意味着,互联网不再是另一个地方,它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它就像你呼吸的空气,像你睁开眼睛能够看到的一切。这也意味着,你在线上的自我形象拥有了生命,因为它和你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连结,或者说,它成为了你的器官,你的一部分。当一个人从SNS上看到你的时候,他看到的就是你,甚至比他用眼睛看到的那个你的身体还要更丰富,更深入,你最隐秘的过去,在这一刻全部暴露,就像窃取了你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无比诚实的作家,你的生活暴露无遗,可以让任何人都可以看到,而你最害怕的,却不是你会暴露什么,而是没有人愿意来关注你的一切。社交网络让人有了充分展示自己形象的可能,并且,它也有了各种各样的手段从生活的任何侧面来介入你的社交,比如地理位置,兴趣爱好,工作选择,通过对信息的筛选,我们可以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人,可以结识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可以和这些人去做很多事情。比如说,你们可以成立一个公司或者机构,一起实现理想,或者组成乐队,创造好的音乐,或者可以去对方的城市发展。移动互联网最关键的一点优势,就是基于地理位置,因为地理位置也决定你在什么地方,而你在什么地方,在目前阶段仍然是无比重要的。它可以把你身边的陌生人变成一种资源,变成一种潜在的选择。结合SNS的公开性,它可以消除匿名性和陌生感。而且,因为是基于即时的需要,它可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互联网把一切都变得碎片化,也包括人本身,我们的生活就像是微博的时间流,你关心一条微博的时间只有几秒钟,而你谈一场恋爱,也许只需要几天。信息的自由,交往的自由,移动的自由,所有这些自由的结果就是,我们的自我也在不停的变化,我们的自我会不停的喜新厌旧,以至于过几年我们就完全变了一个人。这些年的经验让我越来越觉得,人就是一种容器,装进去什么就会是什么。当一个人 有足够多,足够好的选择时,没有理由去坚持不好的那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会怎样的改变人类的情感根据奇点理论,机器会在未来二三十年超越人类,那时的机器人无论从智能还是身体上都可以接近或超越人类,我们的情感关系可能也会变得更加复杂,我们会爱上机器,它们也会爱上我们。这些在科幻作品里面出现的情节,正在一步步的实现。比如现在的手机语音助手已经具有了基本的雏形,国外很多公司和团队也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了很多突破,例如神经网络已经可以自主识别出猫的概念,比如IBM的沃森已经在知识竞赛中超越人类最强的选手,还有像谷歌前段时间收购的几家机器人公司,他们在运动控制上已经获得了突破,目前设计的两足和四足的机器人已经可以做到接近动物和人类的能力,而且前一段时间的国际机器人比赛,获得第一名的团队几乎完成了全部的任务,包括驾驶,移除障碍,关闭阀门,开门等。在机器人领域的进步,其实非常快,在youtube上有段视频叫做Robot Evolution,里面通过剪辑片段很好的展示了这些年机器人领域的进步。技术其实都是一回事,像我前面说的,微博上那样的简单算法,其实也是一种人工智能,它是根据我们在互联网上的形象,还有曾经留下的痕迹来为我们做决策。机器并不一定是有形的,那只是一种终端,就像智能手机,或者将来物联网之后的几乎一切事物,最终还是要连接到云上,将来我们自己的机器人恋人,数据保存和计算也都在云上,也就是互联网的一部分,其实我们现在也已经是互联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信息来源和存储都在云上,它们已经是我们大脑的延伸。那么这种趋势会导致什么呢。首先,如果将来所有东西都会搬到线上,那么真实的概念也会被重新定义,就像刚刚出现电报和电话时,人们也曾经怀疑信息的真实性,当互联网刚刚出现时,它也是不被信任的,但是现在它们对我们来说,就像空气一样。通过语音,通过视频进行沟通,就是一种虚拟现实,两人不在同一空间,也可以沟通,仍然会有真实感,设想一下,如果两个人不存在于任何空间里面,不具有可见的形态,就像是siri那样,我们仍然会觉得它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只要它的反馈形式和展示形式是和人类相似的,那么它就可以被赋予生命。这其实又回到了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人类所有习以为常的事物,也都是一种观念,比如时间和空间,比如物质,比如分子和原子,比如心灵,其实人类认知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定义的观念,而且这些观念是不断的变化的,比如说,混沌理论和量子力学把一切都变得不确定,弦理论把物质看成了一种振动频率,爱因斯坦相对论发现了物质和能量是一回事,并且发现了时间是相对的概念,不同位置的时间并不一致,而空间是可以弯曲的。所有东西都可以数字化,并且搬到云上之后,可能我们的存在能够超越时间,超越生死。现在国外已经有公司可以把你的资料进行处理,最终可以虚拟出一个你,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做到永生。这已经不是黑镜里面的情节,而是现实了。目前的问题可能是还做得不够到位,而且还不能输出到一个机器人终端上。但是这种方式至少是可行的。一旦一个人的个性能够和机器结合,也就是把人本身的各种“缺陷”通过程序设定植入机器,并且把人的经历转换成数据存入机器终端,身份认同也会出现问题,并且基因带给我们的种种预设的限制,也会不复存在。这样对于人类的定义也会发生改变。基因是人类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一种预设程序,包含了我们身体的建造图纸,也包含了我们应对环境的方式。如果基因可以进行数字化的编程,或者可以通过另外一种形态成为机器的基本预设程序,那么也就意味着,人类现在的情感模式也可以修改,甚至删除。就像有些人天生就是无性恋,不能爱上任何人一样。基因变异可能会导致这种结果,也就是大脑的内分泌系统出现问题,表现结果就是不能对异性或者同性产生爱情,或者没有性欲望。在基因可以进行数字化修改后,这种本来由变异决定的基因信息,可以根据需要来进行修改,这可能导致的结果是,爱情会变成一种选择,你可以像改造自己外貌一样改造自己的情感,你可以决定自己是那种性取向,你也可以决定爱上特定一个人,也可以随时决定停止。爱情最终可能会变成一种可供选择的娱乐,就像嗑药一样。转基因实验已经在动物身上验证了,比如给小白鼠植入发光基因,这证明了基因操作的可行性,而一旦一项技术发明出来,想要禁止是不可能的。所以人类很快就会进入基因定制的时代,唯一存在的问题就是伦理问题,而这也只是暂时的。随着机器人的智能程度提高,我们也会进入机器人情侣的定制时代,将来你买一个女朋友可能就像现在买一部智能手机一样,而且,你可以在线选择形象,性格等,或者可以把它做成你喜欢的人的样子,只要经过对方允许。而长相漂亮的人也可以在线出售自己的3D模型。这在很多的科幻作品里面都有过展示,不需要重复描写,我之所以写出来,是因为,我把它看做一种现实,而不是幻想。从技术层面,首先是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这几年有很大的进步,这提供了一种和过去我们理解的程序完全不同的思路。第二是,互联网程序的能力增强,就像google这样的网站,越来越智能化,还有语音助手也是一种展示方式,另外语音识别也被突破,现在识别率基本上快要接近人类,还有图像识别,即时翻译,这些 可能也会扩展人类的交流范围,最近我看过一个新闻展示的是通过手机摄像头进行3D空间感知,这也是技术平民化的一个代表,这说明,机器人可以通过这种技术进行对环境的全方位感知。关于机器人技术最近的发展,真的是用震惊来形容,因为已经逐渐的突破了一个界限,那一直被当作人类的特殊能力,但毫无疑问,这个领域也在被机器逐渐跨越。摩尔定律仍然没有失效,这意味着,现在最新的iphone5s的性能是第一代iphone的几百倍,而用不了十年,那时候的芯片运算能力也将是现在的几百倍,在这种指数级运算能力的背后,代表的是机器智能程度跨越式的发展,也就是馄饨理论里面的涌现的原理,一旦技术到达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出现惊人的发明,然后改变整个世界。我从来不怀疑,技术里面有无限的可能性。3D电影从玩具总动员到阿凡达只用了十多年,而现在的游戏即时运算画面也已经接近真实,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十年内,虚拟现实可以超过阿凡达的水平,而这一切都是实时的,就像你真的置身另一个世界。而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颠覆的,因为一旦虚拟世界提供的奖赏能够超过现实世界,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生活在虚拟世界。而根据凯文凯利的观点,技术是趋向于免费的,也就是将来我们的一切都将会变得免费,一个人可能不需要工作,或者只做一点很少的工作,就可以维持自己生活在自己喜欢的“宇宙”里。人工智能超越人类之后我觉得在人工智能超越人类一段时间之内,我们还是可以共存的,因为我们人类的大脑是经过数亿年的自然选择形成的,它包含了几乎完美的平衡,而我们在设计机器的时候,可能也会把这种观念植入,成为机器的一种基因,就算是机器自主可以形成自己的“本性”,那么它也应该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因为根据自然选择的原理,不利于保存自身的基因没有机会遗传下去,我觉得人工智能的进化也会有相同的原则,就像我们假设一个外星的文明,如果它的基因是倾向于不惜代价消灭别人,而不是合作互利,那么它存在下去的可能性也很小,举例来说,就像我们之所以恐高,是因为不恐高的基因很难存活,也没法把这种遗传特性保存给后代。也就是,如果一个文明能够脱颖而出,最终能统治一个星球,它的 策略一定是符合所谓博弈论里面的最优策略,而目前经过模拟显示,最后获胜的规则都是首先选择合作的,而这也印证了人类目前无论从个体到群体之间的一种最普遍的态度。爱的存在就是这样一种证明。人工智能超越人类之后还可能发生的是,人类会自我选择灭绝,因为人类不像其他动物一样是完全由基因支配的,人类进化出了头脑,也就是前面说的,人类只是一种容器,相比于遗传自己的身体,人类应该更想遗传人类的文明,也就是知识,如果机器能够更好的传递这些,而人类的后代相比于机器没有任何优势,那么人类从理智上也没有必要保存自己的后代。也许人类会变成人工智能的宠物,也就是,人类的存在相对于技术的进步已经失去价值,就像猫狗在今天也失去了实用价值一样,但是它们仍然可以作为一种情感对象而存在。而且,人类可能还会保存自己大部分的自由,因为对于机器来说,它们的自由和我们定义不同,也许我们生活的更好,对它们来说没有任何不利,但是我们可能也没有权利和能力赶走它们,也没有必要。就好比无人驾驶汽车很快会全面普及,是因为它比人类自己驾驶有优势。按照《浅薄》里面的观点就是,我们会被无痛截肢。我们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而放弃了自己原来有的一切,那是自然选择给我们的,但是现在,我们有了更好东西,那就是技术,它比我们本身更为重要,难道不是吗。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在大多数人感知到互联网科技的存在之前,凯文·凯利就早已展开了对它的思考。他引人思考的文字甚至激发了《少数派报告》和《黑客帝国》等电影的创作。
  •     喜欢凯利的书,思维冲击,受启迪,费脑子
  •     像是续集
  •     这本书让我第一次对粉丝经济有了新的见解
  •     K.K.的书一看就停不下来。把那些社会最前沿的东西都串联起来,虽然貌似很多内容和之前的书上都是重复的。
  •     读不下去了。。。有点太玄
  •     给公司技术人员买的书,大家一致好评哦!
  •     确实是让人看到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但是首先你得有钱才能够应用到它
  •     全是干货!
  •     虽然是5年前的关于技术的预言,但跟今天的局面仍很相似。预言不一定正确,但至少为未来做好了准备。承认自己的无知是应对变化的最好对策。顺便说一句,技术本身是无罪的,支持王欣。
  •     感觉比失控更好。
  •     有点旧。
  •     东一枪西一炮,什么鬼,草稿也能卖钱了?
  •     技术元素 (The Technium)(凯文﹒凯利继《失控》后最新震撼力作。他是硅谷最著名的预言家!十年前的观点,即使现在看来也不过时。)
  •     注意了写作每篇文章的时间,感觉蛮有意思的
  •     前两章完全读不回去…晦涩 后面还可以 但并不深入 传播学入门书。
  •     大作,凯文凯利的都没有问题
  •     考研期间看的一本书,觉得里边有的观点还是挺有意义的,一千个铁杆粉丝原理,人机界限模糊,免费经济等。
  •     kk的书总是那么的一针见血,对于他对未来的预测或者科技等等方面,我感到很是豁然开朗
  •     KK对于文化、历史、技术发展等的一些见解,大牛果然不一般,但是涉猎太广,推荐还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进行阅读。
  •     凯文凯利的书,照单全收。
  •     读的一般。无感
  •     有机会要再读
  •     KK各个时期博文、专栏编纂一起的,有的内容只是记录灵光乍现的一个火花,内容整体来说看着碎,深浅不一,点子倒是挺多的。
  •     好书,书写未来,展望现在!
  •     kk出品,必属精品
  •     距离KK出版已经过了好久了,但是其中的一些观点还是很超前的。但事实也正好证明了KK的独到的眼光与观察力,读完很受启发
  •     因为看过失控,所以想看看这本书
  •     与其说KK是个纯粹的技术主义哲学思想家,不如说他是先哲思想的传承者和拓展者,当今顶尖技术圈中的卧底观察者,各种技术主义思想的跟踪者和集成者。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对KK的影响就不必说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以及“后视镜”的媒介理论与技术观,鲍德里亚关于拟像与超真实的反思,在KK这里得到共鸣与发展,而KK对技术共时性的阐述,又赋予了“内爆”以不同于前两位高人的新涵义。
  •     一种新的视角看技术,有思辨性,比国内学者强多了,不错。
  •     非常棒的一本书,KK写的很好
  •     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钱必将追随!
  •     几年前的文章,好多已经成为现实...
  •     做了很多的笔记,也有了很多想法。作为一本看着就很快餐的杂志文的集锦我还是要给他打五星,能早些看到该多好,就能早些拥抱更大的世界了。最近的文章也是11年的,而那个时候的我身边连个用苹果的人都没有。作者说的很明白这记载的都是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而我为这些想法中的大多数深深折服。
  •     包装很好,送货员的服务也很满意!还没读!期待的作品!
  •     其实看不懂呢。
  •     收集KK全套!
  •     KK作品,不容错过!!
  •     凯文凯利的书很营养
  •     适合随便翻翻
  •     不错的 书 值得一看 就是质量差了些
  •     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了解这个神奇的科技世界 很不错的读物
  •     电商是个趋势,想了解点电商方面的知识,买了本书,KK是个有影响力的人,希望可以从本书中得到我想要的知识。
  •     凯文凯利在我心里一直是大师级的人物。
  •     没失控好看
  •     深刻理解我们的社会,我们在技术中,既创造也运用,相互影响。要想活明白,特别是做投资和创业,不可不察也。
  •     此作家观点很独到
  •     看过《失控》和《科技想要什么》,牛人的书,拜读一下。不过这本貌似是文集的性质。
  •     无感......
  •     现在市面上很少有书,能隔几页让人有所悟了。
  •     很超前,读的略吃力。
  •     挺有意思的 多方面思考我们的生活 会变得很有趣
  •     喜欢KK的书,先读为快
  •     为KK而买
  •     第二次拿起来读,还是读不下去。 可能由于是博客合集,读不到脉络,也找不到思想的核心所在。 可能三刷以后会有更多的理解吧。
  •     三观全体鼓掌
  •     絮絮叨叨,絮絮叨叨的,不过善于思考便是此书最大优点了!信息时代最大的成就是信息,最大的问题也是信息。技术发明的过程也是不断为人们带来新的道德选择的过程,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呢?好想去看看呀!(῀( ˙᷄ỏ˙᷅ )῀)ᵒᵐᵍᵎᵎᵎ
  •     不系统。。
  •     要不是我妈推荐,根本不可能熬过枯燥的第一章吧。二三章很好,免费在扩张,高端也在紧步跟上;技术走向免费的同时,也会释放自身存有的最后两样东西:选择与可能性;特点-产品-公司;电子书籍网络那段真令人期待。
  •     看了一部分,很佩服KK的思想
  •     刚拿到手,书的质量不错,至于书的内容,kk的书,内容没的说
  •     如果能简略一点的话
  •     技术的力量就是强大
  •     KK在我心里一直是大师级的人物。 不容错过
  •     从《失控》到《科技想要什么》,喜欢不用言语,看看吧,总有很多的启示~
  •     第一次看凯文凯利的书,确实大师级的。
  •     开启我们内心世界!追求真知的一本书!
  •     kk作品值得一读。
  •     技术和工具本身值得好好讨论
  •     买书之前已经看过部分内容,比如一千个粉丝等。作者的想法、见解非常有趣,逻辑性强,值得一读。
  •     技术元素 失控
  •     免费策略 难以预料的人工智能 虚拟或现实不重要,只要体验是真实的
  •     凯文凯利擅长开辟新视角,从他的望远镜看去,仿佛地球不再是我们平日寄宿的那个熟悉的星球,而是另一种奇奇怪怪的球。那里技术是本体,充斥技术理性与规律,基因是一种很好的技术,人类是技术的性器官。 但有时候我难免要怀疑,这可能只是一个语言问题,凯文凯利对技术的定义无疑纵容了他的想象力。
  •     不是技术著作,却能预见技术走向!
  •     确实需要读些这类书籍来扩展自己的思想的广度。
  •     快餐书,很多理念反复讲。和罗辑思维的核心思想几乎一致……数据技术布道吧
  •     真是无法琢磨,为什么有些人怎么就那么那么地敏锐!这本书比起《失控》,也许少了些许深度,但是体例却更容易亲近了。一个个犀利的探寻,让人一次次地激动不已!
  •     未来人的世界观、哲学观
  •     看看
  •     KK的书有点深奥,但值得一度。
  •     《失控》之后的新书,总体挺有意思的,拭目以待
  •     技术元素强力推荐!
  •     KK的书堪称经典,这本书可以反复深读
  •     精彩。有的地方涉及专业术语不好懂。看完最后一页长舒一口气
  •     喜欢Kk的深刻洞察。
  •     技术乐观派 罗胖一定是他粉丝
  •     专业课方面,很喜欢这本
  •     难啃 第一遍
  •     很久之前就想买的一本书,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啦。哈
  •     2016第130本,KK的博客文集,私以为只有【演化之演化】这一篇价值卓越:元思考之元思考,规于无限还是归于虚渺,KK给出的答案是,元之元至于一定程度,底层的元会产生破坏系统的新元,从而结束这个元系统,开启另一个元系统,于这个瞬间,老的元系统不再为系统,新的元系统为唯一元系统;用KK在《失控》中最后几章的预言来解释,即是人类的未来,拉马克遗传取代达尔文遗传,人类和未知事物构成的新物种取代人类本身。
  •     比较专业的书,没仔细看,整体上是好书,好评。
  •     重看K.K.这些早至10多年前的博文,还是很有收获和乐趣。K.K.不是学术中人,思想自成体系(虽然一些思想更像是已有框架理论换了表述),富于洞察,勤于实验,善于提出有意思和有意义的大问题。他几十年如一日,关注的主题一以贯之,博文写作的方式也是一种不断演进和迭代自己思想的有效方式(导致他的著作内容重复很多,不过德鲁克不也如此吗。)。不少观点如今已是常识,乃至流行语,有些仍是预测,但鲜有错误。K.K.对未来的预判偏简单化和技术中心主义,缺少对人性因素的重视,也很少涉及社会、文化差异等的影响,但深刻的洞见大都如此。
  •     KK的一贯风格,引发人的思考
  •     找机会把KK的书都收齐了。慢慢读。
  •     相比失控 这本只能算是博客草稿
  •     看完失控后买的,没看希望不要失望。
  •     期待这本书,会赶紧读的
  •     一个顶级骗子(微笑),不过不是他自己写的部分还是有些东西的
  •     杂谈式的文章,适合随便翻翻看看,读了之后觉得还是有点不知所云!
  •     超出预期
  •     记录了大师关于技术的思考,读起来有些吃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